这种烂剧情的片子。。
拍出来就是个失败。。
不就是一女的甩了无用的bf。。
跟了更加吸引人的bf的故事么。。
说得像很深奥样的。。
果简单烂俗的剧情。。
还拍出来,港片没落了。。
像片中房祖名这种bf。。
就该被甩,就该戴green hat。。
粪一般的存在,屎一般的人。。
像这种连lp都无力养活的人。。
就是废物。
就该永远一个人。。
现在生活中,凡是凭一已之力养不活lp的男的,都该找不到lp。。
找到了lp也应该红杏出墙。。
gf交一个跟别人跑一个。。
赚钱只够自己用的,都应该自觉不谈朋友,你谈朋友是害人还害己。。
没有能力没有经济实力的,你就只该配一个人。。
别跑出去害人,生理欲望来了你就去自宫。。
省的像雄性动物样的到处做不是人的事情。。
不要说你以后以后有如何如何的光辉前途。。
等前途来了,一切实现了,再去找人。。
昨晚看了《分手说爱你》,是我喜欢的风格,轻松得来又不肤浅,伪记录的拍摄手法也能让观众感到真实。
作为一名八十后,总觉得自己太老了,跟“脑残”无缘。
看到有人评价这部电影脑残,有点郁闷……其实,爱情不过是那些事儿,再怎么复杂离奇,高潮跌宕,爱情还是爱情。
真正神奇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依旧有很多人就同一个话题说了那么多,而且以后还会说更多。
为什么呢?
不是爱情本身有多美好多动人多悲剧,而是透过爱情的透镜,我们看到不同的自己。
每个人都很难逃脱这种凝视自我的诱惑及其激起的快感——有时是通过痛感体现出来的。
看完这部电影,突然对自己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
也许很多人会被阿花和阿草的美好映像所打动,但是,我自己更喜欢阿花和Lies的相遇。
或者说,我更喜欢劈腿的阿花,那时的薛凯琪才是最有魅力的。
如果说人是一种欲望动物,那么,只有当阿花遇到她的巴塞罗那时,她才真正作为一个人存在。
If you want, you can. Lies是阿花的启蒙者,也许,正如他的名字所暗示的,这种启蒙是多面的谎言(Lie),是伊甸园诱惑亚当和夏娃的蛇,他引导阿花不忠,不忠的后果就是Die(人不忠于上帝就要死)。
If you want, you can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孤独和死亡,就像Lies环游世界那样——他其实不是香港,也不是巴塞罗那,更不是老挝——他早在家乡的土地上体验过死亡,才能像现在那样毫无顾虑地欲望。
这种经历过死亡的恐惧而来的潇洒,对很多被家庭、爱情所束缚的人来说是种致命的诱惑。
当然,如果劈腿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肯定也会难过和不解。
不过,四年的时间让我逐渐学会一个很老土的道理:爱一个人应该让她或他自由。
只有超越爱情的狭隘自私,你才会更珍惜现有的人,发现原有的美丽。
婚姻之所以经常埋葬爱情,不是因为它跟爱情不同,相反,是因为婚姻把爱情的狭隘发挥到极致,成为一种僵硬的禁令,一堵任何人都想逃脱的围墙。
我很喜欢《唐山大地震》里的一句话:小震不用逃,大震逃不了。
呵呵,有点命定论的味道。
要出轨的你怎么也防不了,不出轨的不结婚也依旧稳定。
我们总是擅长用种种理由来粉饰自己赤裸的占有欲,在占有的背后其实是对虚无和孤独的恐惧。
有多少人不是为了害怕寂寞才开始一段爱情?
然而,当你看破红尘,不再执着所爱之人的去留,你是否还在爱她或他?
我现在还没想明白。
“分手说爱你”这个名字也许就是要指出这种困境,或是反映都市爱情的一种常态。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几个人那么较真。
对他们来说,虚假的承诺比真实的残酷来得更亲切,更实在,就像《非诚勿扰2》所说的。
《分手说爱你》早前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一直没机会在内地上映,电影呈现的诸多争议性话题最近却使其成为大陆影迷热烈关注的电影之一。
黄真真和郑丹瑞这次卯足全力,剧情精心设计,表达视角也十分独特。
剧情设计十分特别,Break Up Club分手网站的出现在电影中备受争议。
分手网站的一个奇特功能就是只要输入你认识的一对情侣的名字,它就会帮你拆散他们,而你跟另一半就会和好。
阿祖(房祖名饰)发现这个网站后利用过好友Sunny(邓健泓饰)以及Sunny的表哥的恋情两次挽回女友阿花(薛凯琪饰)。
这种拆散一对情侣来成全自己感情的方式明显触犯道德底线,而最让人深思的是,爱情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上的?
如果每一段恋情都需要用这种方式来挽留,那么所谓的真爱是值得怀疑的。
导演黄真真非常细心的给出自己的看法:当阿祖和阿花在机场分别的时候,他来到咖啡店的电脑前,此时本可以在分手网站输入画家Lies和阿花的名字拆散他们的,但是最后一刻阿祖还是掀翻了电脑。
分手网站明显以一种游戏的态度来处理感情,电影这一想法的引入其实深刻地探讨了时下年轻人扭曲的价值观念。
众多影迷热切讨论的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面包和爱情哪个更重要?
阿祖是个不思进取的年轻人,阿花却努力打拼想过上好生活。
外面的世界那么大,阿花想出去,但阿祖给不了阿花这些。
许多人认为阿花早该放弃阿祖,这样的感情根本不会幸福,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另一些人认为,没什么能够战胜真爱,只有阿祖能给阿花真爱。
导演这个时候又给了自己的答案,电影的最后,阿花进了机场闸口后,手捧着记录两人生活片段的DV机,在热泪滴落的同时,她冲了回去。
一部电影里,导演自然可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不过这种价值观不会影响观众的想法。
从现实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阿花的回头或许并不切实际。
画家Lies是个好人,各个方面都比阿祖优越,或许画家是更好的选择。
在机场阿祖问阿花他今天有什么不同,他说我还是这么爱你。
分手说爱你,现实又有多少分手还能说我爱你,这些都是美好愿望罢了。
电影用了戏中戏讲述故事,以DV风格拍摄,显得更真实更生活化。
精心设计的桥段吸引大批年轻观众,但是不容忽视的道德问题是片中涉及“偷拍”行为,作为电影这种视角创意是好的,放到现实生活就未必说得过去。
坦白说,对于这种纪录片风格,本人并不感冒,而且,对于拍一部DV我也觉得只是噱头而已,并无实际意义,而分手网站,仅仅是那个给想分手或想爱的人的理由也许派发了10部DV的导演是想要一个好故事,而我看到的动人之处都是小细节,真实,感同身受。
喜欢港片,就在这些小细节上,在“我今天有什么不同”的娇嗔上,在为了起床早晚,找不到黑沙滩的口角上,在日复一日生活工作床头吵床尾和中。
这样一对,多真实。
能说不爱么,他们的DV啊,日记啊记录了那么多美好的日子。
能说一直爱么,爱禁不起日日争执的消磨,而争执并不是因为那个会画画有着好看笑容体贴的男人,阿花泪眼朦胧,你知道,问题在我们两个人之中,与他人无关。
他们分分合合不止一次,他们在分开的时候都是泪如雨下心如刀割。
很多分手并不是因为不爱。
阿花有着我喜欢的港女精神,春娇也是,她们独立现实,渴望爱又不着意勉强,有着女孩子的小可爱,也有着女人的小清醒。
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尾。
阿花从机场回去,她放不下。
她放不下什么呢,也许是放不下他对她的感情,也许是放不下她对他付出过的那么多年的感情,也许,就是放不下生命中的这一段记忆。
我们都是背着记忆过活的人。
而问题在于当我们努力回想起好的记忆而忘记坏的时,那些曾经的问题,是否还存在?
那些以爱之名的感情,是否还能够坚不可摧呢?
答案是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太多头也不回的阿花。
而电影作为造梦的工具,是不需要展示的。
但这个世界永远有美好值得期待,爱情就是其中之一。
就这样回头的阿花,是否能在这番经历过后,在渐渐成熟的两人间找到更合适的关系与情感,值得她的这份回头?
还是最后证明这只是浪费时间的再次犯错的尝试?只能静静等待人生的剧场慢慢揭开这个谜底了。
我永远相信人生的故事远比电影来得丰富得多,不然,电影里的导演想要一个好故事怎么会寻求拍真人DV
《分手说爱你》其实并不那么好,导演过于希望制造真实感而显得牵强。
看的时候总是有一种被强行抽离的感觉。
所以为了表现真实感,故事内容也很简单。
一对普通的小情侣,分分合合。
后来女生因为男生没有上进心,决定离开他。
其实我是真的很不想说她是因为和一个大有所为成功设计师在一起所以离开他。
我始终认为,所谓第三者的出现,一定是双方感情有了间隙,才会有第三者。
joe和阿花之间的故事,是最简单的初恋的故事。
他非常喜欢她,因为第一次恋爱,加上心思单纯,过程简单,所以一切看起来很平常顺利。
但因为是初恋,方式幼稚激烈,单纯完全。
幼稚到明知道走错路也非要固执的不肯问路,单纯到因为被对方叫起床而生气大吼——完全没有担心对方因此离开而强忍着不耐起来。
凡是真正爱过的,而不是匆匆开始或是敷衍了事的感情,总是这样的过程。
看似单薄,却韧性极大,可以容忍对方所有错误,即使分开也觉得一定会回来。
以为天长地久,觉得就是这个人了。
所以joe才在阿花每次闹分手以后重新和好了,依然可以恢复到开开心心。
没有留下裂痕。
他甚至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阿花。
做那么多无聊的事情逗她开心,吃些干醋。
你信不信,joe以后不会再那么喜欢一个人。
可能会学会更多的爱人方式,但是。。
你知道,那种纯度大打折扣。
他以后再爱人,不会拉住对方不放了,不会再生些奇怪的气。
为什么我们总会牢牢记住初恋?
就像小孩子玩一个游戏,仅仅因为自己想要玩于是真正投入。
而慢慢长大以后,会想着为什么去玩,怎么去玩,也可以轻易放弃重新开始新的游戏。
在片子的结尾,阿花去巴塞罗那,joe去机场送她,他大哭起来。
是那种终于明白这次失去,是真正失去的哭泣。
但是男人总要成熟起来的。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一场让人成熟起来的初恋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
说好吧,它让人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受伤害。
可是在感情里不再容易受伤害是好事吗?
天涯一个帖子,说说前男友/前女友做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
许多人说的内容都很简单,为你系鞋带。
回头冲你笑。
做好吃的便当给你。
摸摸你的脑袋。
后来一个人说:见过千万人,像你的发,像你的眼,却不是你的脸。
对了,这部片的结尾,是喜剧结尾。
有爱的人不会轻易分开。
如果分开,记得的都是笑意,也很好。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小情侣。
他对她很好。
会为讨她欢心准备各种小心思,她生气了会主动低声下气认错,对她种种无理的小要求言听计从,带她去旅行,也会制造各种小浪漫。
虽然也有嗌交扭计,总也算甜蜜温馨的。
只是,她上进,从天水围4000/月的sales做到中环的白领;他懒散,大概是家底殷实,只是做一些零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她却有一个家要养,有一个不生性的弟弟,要时常攞钱去差馆保释。
然而这时候他却因为闹别扭不听她的电话。
这时候,有才华、有品味,成熟有魅力又对她偏爱有佳的男二出现了。
换你你选谁呢?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不是吗?
只是这个他对她说,这个世界好大的,你的中环其实很小很小。
说,if you want, you can. 说,做我的助理吧,我带你去巴塞罗那。
这不是两个男人的竞争,这是感情和世界的竞争,是男人和女人的角力。
我爱你,我也爱这世界。
选你还是选我自己?
你是这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可是如果仅仅依附于你又谈何我自己?
所以,男孩们,如果你真爱一个女孩,请牵着她的手,带领着她一起走完你们的人生路吧。
不要等到,分手说爱你。
我已然过了小甜蜜小牵挂的年纪。
多好的电影名字。
爱你依旧还是那个状态。
但分手已经成为一种结果。
记得看完Revolutionary Road的凌晨,心中想的都是:如果我是他,我会带她离开,如果我是她,我会陪他留下。
分手说爱你与之比较,显然是一个背景简单得多,状态也简单得多的故事。
只是同样这样的凌晨,看完这部电影,很惊讶于黄真真最后安排阿花回头的桥段。
兴许导演心中尚存真爱的无价,兴许导演以为观众心中尚存回忆的无价。
我亦是带着自己的回忆看完的电影。
虽然我一直笃定的认为回忆是没有力量的。
我们都早早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疯狂变迁,并且宽宏大量的接受一个事实:感情的幻灭只因为感情本身不再让人快乐,与外界无由。
正如阿花在机场说的分手只是两个人的问题。
谁不认识到这个现实?
电影中的男女主和电影外的你我。
剥开那些不舍的眼泪和回望小幸福的外壳。
这是一个多简单的故事。
花和JOE已经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了,我依然爱你只因我们都活在爱你的回忆里。
回忆是一种比时间还残酷的东西。
时间无选择的让你臣服,久而久之我们都习惯了这把利刃。
而回忆狡猾的给你选择,征服它或者臣服于它。
真的很喜欢Break Up Club这个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多妙的设计。
找回旧爱,拆散别人。
当那些收到诅咒的情侣真的分手时,折射出多少爱情中脆弱。
于是他们都分手了,于是他们可能也都上演着自己的分手还爱你,如此这般,孱弱而纠结。
我想JOE最后之所以没有写下阿花的名字并不是象很多人说的不忍心随便写下爱人的名字。
他不过也认识到了再给他们的感情一个契机,并不意味着也能给他们感情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分手说爱你?
呵,这毕竟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阿花的再回头,这毕竟也只是一个硬生生,教坏人的桥段。
你我已然认清现实,而沉溺回忆,彼此爱着回忆中的那个人,爱着回忆中那份快乐,是真正对不起这份感情的状态。
阿花的回心转意是假,最真的其实是心中那句对不起。
让电影戛然而止在此处吧。
她把那个DV留在了机场的入闸口,你离开,我离开,我们都不要带着不再有力量的回忆,把它留在该留在的地方。
这一个月以来,好像很频繁地跟人谈论起爱情。
有人失恋,有人在坚持与放弃间徘徊挣扎,有人冷战,有人一边叹息一边甜蜜……所有人都尝着或尝过爱情的苦,但所有人都坚信它的美好。
爱情,这个词,对女人真是与生俱来的、命中注定的、挥之不去的魅惑。
而在此之前,已经很久没有被这二字如此频繁地、密集地缠绕,以至于自己已经长时间放弃了对它的思考。
爱情是什么?
早已经过了拉拉小手就会脸红心跳的年龄,如今再次煞有介事地谈论起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儿不是那么回事儿?
可是每每看到她们的若有所失,每每进入她们的故事,这个问题就忍不住滑入脑中。
爱情,是什么?
爱情,不是普世价值,是心理价值。
所以,对相爱的人来说,爱情是什么,根本一点儿都不重要!
当拥有的时候,尽情享受就好了,enjoy爱情带来的感觉,比纠结于爱情本身更重要。
这就像,你享受鸡蛋给你带来的美味和营养,却压根儿不用去弄明白到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
可是,enjoy的确是个不容易的词。
enjoy=en+joy,在爱情中,你舒服么?
你快乐么?
你能看到希望么?
“爱情”很难有标准,可是“坚持爱情”有。
当亲历过爱情的艰辛,尝过爱情的苦,他还能让你快乐,你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更多的是舒服而不是绑缚,你们是彼此的需要、彼此的希望、彼此的未来。
所以尽管所有人都认为阿Joe不靠谱不值得托付,阿花却再三选择回去。
当最终选择离开,眼前那些零零散散的,跟他一起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碗碟、盖过的被子,无不在提醒她他们共有的过往。
曾经的甜蜜和誓言,却最是今日的刺痛。
于是还是留下来。
是回忆,让她如此坚持。
纵然阿Joe的不思进取屡屡让她难以忍受,她都难以忘怀跟他在一起的快乐。
因此她相信,阿Joe会改的,变成她喜欢的样子。
她依然对他和他们怀有期待。
难免会替阿花担忧。
记忆是那么的不可靠,以至于让一意孤行的人固执到底。
人们总是擅于将记忆过滤、选择,然后把它当做纵容自己的借口。
就像Camro,它能删除一切的不如意,只保留最甜蜜的部分。
可是,那终究不是完整的现实。
所以最终,大抵两个结局。
要么阿Joe真的改变了,皆大欢喜;要么阿花彻底心灰了,曲终人散。
爱情是最私人的感觉,不是、绝对不是普世价值。
于是,就算全世界与我为敌, 还是想要爱你。
而爱你,需要你,是分不开、放不下、舍不得,却不是非你不可。
乍看标题,又是“分手”又是“爱”,以为又是爆米花片吧,事实证明我太自以为是假清高了。
本来没打算写影评,但是看到一人短评写到”抛弃梦想追求所谓真爱?
“,我就咬牙切齿地必须写点东西!
什么叫抛弃梦想追求所谓真爱?
放弃和艺术家去巴塞罗那就是抛弃梦想吗?
阿花不知道圣家教堂是什么,不知道高迪是谁,甚至不知道巴塞罗那在地球的哪个大洲。
这是她真的梦想真的追求吗?
当阿花和艺术家在展览后台亲热,两人约定在圣家教堂相见。
阿花点头的同时内心不管有多少情绪,一定有两种致命的东西叫忐忑和牵强。
那些从来没听说过的名词,那些靠意淫出来的繁华与安逸,那靠一星期酝酿出来的怦然心动,美其名曰:梦想。
是不是太草率了?
是,joe是”没用“。
没大志,没理想,没规划,没毅力,没特色。
短工换着打,不想打长工。
可以从今天开始睡到明天晚上十点,可以搓着一双拖鞋,套着个大裤衩就在街上游荡。
他唯一的财产唯一的本事就是真正的爱着,真正的爱着阿花。
但是因为自己活得一塌糊涂让大家都没有把他的爱看得多高尚,我也不是没有讨厌过他。
我想,他的”不进取“是他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阿花不爱他的最可能原因。
可是,当他傻乎乎的为着”巴塞罗那“努力奋斗的时候,你看,他坚持打工了,愿意做不屑的工作了。
你看,他看到小朋友玩PSP,还是忍不住要凑一脑袋过去。
你当时想:靠,你个死相,没救了啦!
可是转念你又想,何尝不是一种可爱?
我想起我曾经被这么一句话感动过,直至今日:比起你离开我更令人伤心的是,你从来没有为与我在一起而努力过。
这种傻乎乎的为了和你在一起而做的努力,还有那副哭肿了的单眼皮(房祖名哭得太用心了……),除了真爱没有别的名字,我想。
用”所谓“来轻蔑之,我想,你是在轻蔑最初还相信爱情的那个自己。
如今,遍地皆是的是快餐爱情,迅速扫除饥饿。
你们邂逅,迅速地疯狂地爱上,然后你们又迅速地同居迅速地过起了”准柴米油盐式“的生活,然后新的遇见又迅速来袭。
你当然有很多种选择有很多种结局。
甚至这样的快餐爱情,要经过好几回合。
但是没有关系,真爱终究会被过滤下来。
一定有一些小玩意,让你情不自禁破口而笑。
一定有一些画面,让你,停下来,转过身,走回去。
我不知道joe和阿花今后的故事,但是有一点能确定,未知的狂喜决不能称之为梦想。
PS:这部片子是2012年来,看的所有爱情片中最喜欢的一部。
因为它最真实。
太苦情或是太传奇的爱情,在命运还没有选中我们作为故事的主角之前,都是空中楼阁,太遥远。
往往导演越想把真爱带到我们眼前,我们越是困惑。
阿花和joe所演绎的,就是真实的我们,恰到好处。
PPS:本身只是想反驳那句所谓爱情的理论,竟越写越多,不管有没有人看,有没有人共鸣,写的人很真诚。
能写出来,我很开心。
就内容上来说,这真是部难得一见的能比较深入探讨现代都市爱情脆弱的一面的电影。
男主角Joe是一个不思上进,不能专心一门工作的无为小青年,但却深爱着自己的女朋友阿花。
女主角则是典型的上进女,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自己的父母和常常进警察局需要保释金的弟弟。
就像现实的爱情里总是难以避免的有吵吵闹闹一样,Joe跟阿花也是这样,有时候好到不行,吵闹的时候关系却非常僵,甚至他们分手过好几次了,但每次Joe都能死缠烂打的让女友心回意转重新和自己在一起,在现实中大概女朋友也都是心软的居多吧。
其实仅仅是这电影的名字也让人感觉到了一种死缠烂打的感觉。
后来因为工作关系,阿花遇到了型人画家,他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也温柔,这样一个形象在现实中对女青年也是杀伤力巨大的。
阿花在面临两个男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选择两个世界。
阿花先是选择了在现实面前低头,虽然最后表面上看似Joe通过自己跟阿花以前一起拍的DV挽回了阿花,可他们的前景依旧不太明朗,难免会再次陷入以前的境地中去。
正如阿花所说不是那画家的问题,而是他们两个人的问题。
大概是因为导演黄真真为了增加真实感,再加上拍纪录片是自己比较拿手的,于是在这部爱情片里加了很多纪录片的元素。
但事实上,不加入纪录片的模式这电影也不会让人感觉脱离现实,也依旧能触动人的内心的。
如果电影中的情节也在自己身上发生了类似的,或者剧中角色的想法跟曾经的自己类似,自己会觉得它假吗?
相反的是,加了这么多拍DV的戏难免让人有种拖戏的感觉,难以从始至终把注意力放在Joe和阿花之间的感情上,尤其是最后偷拍那段,感觉跟电影的中心思想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稍微加点还可以,但这电影从从始至终都是这样,实在是看着很累。
过多的加入DV的成分也使得本片支离破碎,虽然可能有的观众会觉得新鲜却并却让整体不显得很连贯,看着很乱。
就拿《志明与春娇》来说,虽然电影中间穿插一些采访的片段,但那个非常自然生动,而且能直接表现出每个角色的内心想法,这一点非常好,最后的花絮也是采访,这时候配上滚动的演职员表,感觉一点都不枯燥。
回到这部电影还有点小疑问,既然用纪录片是为了表现真实,为何结局却是阿花回心转意呢?
这在现实中的比率有多大呢?
关于结局,其实在阿花看他们拍的DV哭的时候就把画面转给Joe就够了,不用拍她跑回来的镜头,这样还能留点悬念和思考的东西。
结果现在团圆结局了,之前的探讨就好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