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蓝色爱情

蓝色爱情,以刑警的名义,A Love of Blueness

主演:潘粤明,袁泉,董勇,张晓军,王刚,滕汝骏,徐秀林,郭晓东,李佳,崔敏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蓝色爱情》剧照

蓝色爱情 剧照 NO.1蓝色爱情 剧照 NO.2蓝色爱情 剧照 NO.3蓝色爱情 剧照 NO.4蓝色爱情 剧照 NO.5蓝色爱情 剧照 NO.6蓝色爱情 剧照 NO.13蓝色爱情 剧照 NO.14蓝色爱情 剧照 NO.15蓝色爱情 剧照 NO.16蓝色爱情 剧照 NO.17蓝色爱情 剧照 NO.18蓝色爱情 剧照 NO.19蓝色爱情 剧照 NO.20

《蓝色爱情》剧情介绍

蓝色爱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刑警邰林(潘粤明 饰)偶遇自杀女孩刘云(袁泉 饰),急忙上前施救,刘云告诉他,因男友欺骗自己感情她已结束其生命,但后来的结果却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原来刘云是个话剧演员,为体验生活出来找灵感,邰林对她既生气又喜欢。几天后,邰林如约来到老地方见面,刘云央他帮忙寻找曾经救 过自己命的男人白驹(王刚 饰)。处于职业习惯,邰林对刘云的身世也做了一番调査,知道她没有父亲。又过一段时间,刘云带邰林一起去见自己的母亲李文竹(崔敏捷 饰),此时李文竹神情恍惚,已不谙世事。通过调査,邰林发现白驹与一桩多年前的凶杀案有扯不清的联系,邰林陷入苦闷之中,他不知刘云与白驹是什么关系,在偶然看到的一份杂志上,他推断出白驹就是刘云的父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点燃我,温暖你绝对纯白魔法少女变异狂蟒2关山度若飞东北雷神2老手皇家国教骑士团OVA电影屁屁侦探再见亲爱的伙伴噩夜军团闯堂兔塞上情仇最后一站简单的婚礼野蛮人罗纳尔惊天危机法庭浪子小谢尔顿第二季害虫爱丽丝小姐家的地炉旁边约翰和洞主顾新十字街头肝酪上瘾者商女云洛溪莽荒纪之神魂剑火车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鱼美人游戏王5D'sOVA大境门

《蓝色爱情》长篇影评

 1 ) 爱情的颜色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我一种彻彻底底文艺片的感觉,重感情,逻辑则次要。

刘云是个感性的女主,邰林难得地保留了理性。

“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可以说是全影最触动我的一句台词,既有对刘云的辜负,又含有希望帮父亲追凶的感情。

文艺片的爱情是纯粹的,这就是为什么邰林会在猛灌几瓶酒后说出这句话,他想保护那个女孩。

刘云没有错,她有权利知道这些,忽略这些,我看到的刘云是一个面对爱情勇敢,面对亲情执着,面对事业认真的天真和单纯的女孩。

起初听到这个片名就有一种忧郁的感觉,总是令我莫名忧伤,但其中又有不经意的笑点让我嘴角上扬,感谢霍建起导演 您用影片留住了两位演员的青涩和青春,留住了2000年的,带有蓝色灰蒙色调的大连。

蓝色爱情 (2000)7.82000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霍建起 / 潘粤明 袁泉

 2 ) 很行为

那时的年轻人没有现在这样实际,也没有那么多休闲方式。

恋爱,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

以刑侦案件为线索,中间还穿插着实验话剧,串起一个爱情故事,剧本所改编的原著名为《行为艺术》……就是……对,很……很行为。

对《蓝色》的喜爱要胜过《那人》。

第一人称旁白与某些较为生硬的台词在本部作品中倒是契合得很,未造成跳戏。

袁泉从桥上的纵身一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

何为艺术?

真假何妨?

结尾这一幕,也有水中捞月之意味。

蓝色的忧郁烘托出爱情的单纯清新。

许知远曾说年轻人是享受忧伤的,其实没错,忧伤含蓄而朦胧,为彼此间的爱情游戏预留出更多想象的可能。

相较于导演,霍建起更该去做专职摄影……算了,在看几部做结论也不迟。

 3 )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每一天都是艺术史

说到如今内地的华语都市爱情电影,我想到的是《小时代》那样的欲望流,《北京爱情故事》《一夜惊喜》那样插科打诨、打性的擦边球喜剧,或前些日子的魔幻爱情片《超时空同居》。

男女的感情和婚姻绕不开车、房子,因提倡物质而欲望高涨,但又与现实无奈有无法弥合的间隙,折射了大多都市人群对真爱的迷茫。

但关于爱情的本质,是男女关系中权力的争夺,是男生应该给女生买口红的体贴,或是真爱与婚姻不是一码事的论断吗?

当我有意识地找老电影来看,发现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导演的有关公安题材电影——《蓝色爱情》(2000年,潘粤明、袁泉),关于“寻找”主题的文艺片,改编自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

影片颇有些先锋性,不管从“行为艺术”的主题表达上,还是大量采取特写、画中画以及广角等非常规镜头的拍摄视角,以及话剧舞台与现实世界的套层叙事结构,都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色彩,即风格化地再现现实。

看完后,让我实在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怎么没有了呢?

影片文艺到极致,像一首口风琴纯音乐的海边MV,透过蓝色咸腥海浪看到男主角在街边镜中对于未来感到彷徨的神情,看到女主站在大桥边沿张开双臂一跃而下的轻盈。

最值得让人津津乐道的是袁泉一身即膝黑色长裙在街边举起镜子涂上口红,盯着自己天真无邪地一下就咧开嘴笑了,眼睛水灵得仿佛下秒就能滴下泪。

潘粤明那时还很瘦,在电影里笑着对袁泉饰演的女主说“我今年26岁,身体健康未婚”,可爱极了的怀春少年。

故事拍摄地在海滨城市大连,码头总空无一人,偌大的跨河大桥车辆稀疏,海边沙滩似乎笼罩在雾里,电影里的这些场景营造出清冷、留白但有韵味的氛围。

一如做美术设计出身的霍建起导演对画面美感的追求。

通过几张图就能看到那时袁泉和潘粤明的灵动。

我26岁,身体健康未婚袁泉的颜禁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值得吐槽的是造型太过于像《那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造型,但美腿真是无可挑剔。

一、【行为艺术】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能人们总在进行艺术创作,而庸人们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是一个连环套。

行为艺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洲的现代艺术流派,艺术家精心策划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通过与人交流走向等待在终点的结果。

方方如此先锋,在小说里将当时深奥的词比拟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她说,聪明的人创作行为艺术,而愚笨的人走进它成为演出者。

刘云(袁泉饰演)是那个冲动的行为艺术家,人戏不分的话剧演员,舞台和生活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她自小无父,而母亲又在某天受到刺激成为精神恍惚的人,成长环境应该孤独得不得不学会独立,因此也成长内心十分敏感的女生。

这样的性格特质作为艺术创作者恰如其分。

她总在脑海里荡着秋千在生死之间来来回回,通过戏谑人生从中获取表演的真实体验。

而邰林(潘粤明饰演)是个做梦都想当艺术家的人,可无奈高考落榜只得穿上父亲的警服当名刑警,生活对于他只是诗意彼岸的替代品。

可说两人的相识是命中注定,彼此是相互成就的默契配合者。

两人初次邂逅于桥上,刘云的某次行为艺术中,她想知道在要跳桥的瞬间,有没有人来。

她还因此编了个前夜杀死男友的惊悚故事,结果撞上了救她的邰林带回派出所拘留了一夜。

所谓不打不相识。

究竟谁参与了谁的行为艺术?

刘云无疑是那个聪明但又莽撞的人,邰林无意识走进她的行为艺术,成为那个拉她一把的人。

她满足于他对于艺术所有的向往和期待,是他的缪斯女神,他在无意间被她撞上心门,为之沉迷。

他答应帮她找那位叫马白驹的男人,或许能让其精神恍惚的母亲恢复清醒的人。

但随着调查深入,当他发现马白驹和当年一起警察在公务里丧命的案子相关,而刘云和她的母亲正是与嫌疑犯相关的关键人物,邰林在刑警人格和男友身份中挣扎,最终痛苦地选择隐瞒刘云,利用她破案。

可怕的结果随之而来,马白驹竟是刘云的亲生父亲,而她记忆里的父亲才是那个拆散亲生父母的人。

此时,刘云又邰林的挣扎和选择里,走进了邰林的行为艺术。

谁都是行为艺术家,刘云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因为邰林找到了父亲,而邰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完成了自我的撕裂与弥合。

无法收场的行为艺术结果,于刘云最后在万众瞩目下从桥边纵身跃下,而邰林也随之跳入河中的场景中落幕,脑内传来沉入水底水流的咕噜声,像刘云浇窗边的盆栽时满溢出底盘的水,像马白驹家中鱼缸里水管里冒出的氧气气泡。

刘云张开双臂脚上挂着蹦极的绳索,如鱼儿一样在空中翻腾着,荡来荡去。

她说过,不开心的时候就回去蹦极,她又一次完成了伟大的行为艺术,不知情的邰林再次没让她失望,是亲密无间的配合者,他抬头望着她,真是个捉摸不定的女人啊。

最终结果是刘云因为妨碍公务,拘留五日。

在他们的故事里,桥与码头成为见证感情的符号,从相识、约会,彷徨、迷茫,到最后和解。

桥体坚硬的水泥外壳下,是汹涌无形态的水流,像看似平常的外表下内心的暗潮涌动。

而这也是两人刑警与话剧演员身份本身的矛盾,是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而他们各自身后站着不同的子人格,刘云精神错乱的母亲一如她本身内心的不稳定,邰林的对破案如痴如醉的父亲,告诉他做警察要有杀气的同事杨高,还有因一时心软而深受重伤的同事灰马。

不同身份的相互碰撞,两人互相参与对方的行为艺术是如走钢筋绳索的极端体验下的握手言和。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将原作中女主的画家身份改为话剧演员,将邰林同事杨高的父亲惨死之谜移到女主身上,将原作中杨高对自我身份的质疑转换为女主发现真相后的迟疑和邰林自我的成长。

女主在小说里只是行为艺术的践行者,其人生却没有起伏。

改编后,邰林和刘云的形象更加鲜明有层次感,矛盾也更加集中。

私以为,电影里最有魅力的人物是刘云,因为她人如其名,像天边的云没有固定形态,好听叫有灵气不俗气,不好听的话叫不靠谱。

而袁泉将这份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演绎得入木三分。

行为无逻辑的人,不能说深思熟虑,但会灵光乍现。

而邰林则老实略有些笨拙,被刘云讽刺警察不懂行为艺术,就跑去书店买有关行为艺术的书。

在街边碰见混混就要冲上去劝架,而刘云高喊一声“警察来啦”,人便作鸟兽散,拉着邰林逃跑高呼“这是行为艺术的胜利!

”。

谁技艺更胜一筹,一眼便知。

而最终马白驹能够主动联系邰林交待始末,也是刘云主动找上门来,他不想连累女儿选择自首。

正如方方写的那句对刘云的评判,“要说起来,其实最深刻的东西总不是那些有深刻思想的人做出来的,而是那些不懂得何为深刻的浅薄之徒才能做出”。

刘云自然是那个浅薄之徒,凭直觉过活的人,可思考的人也只是在剖析那些无头脑的行为,逞一时最快罢了。

二、【寻找】行为艺术结果的不可预期——我们都是艺术家,每一个日子都可以写进艺术史,我们彼此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以在随意操作后对别人说:谢谢你的配合!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是电影里刘云所排练话剧的结局。

寻找,顺着那毛线球,打开阁楼上的门,让那人告诉你所期许的真相。

寻找是个陷阱,容易踏进去却难以走出来,刘云在电影里话剧舞台这么说,“我渴望寻找,却又害怕找到”。

当她越靠近真相,越感到恐惧和忐忑不安,她问有心事的恋人,你为什么不敢看我的眼睛。

每一幕话剧,都是刘云的内心独白,对着爱人和世界喃喃自语,与现实世界交织成为互相映照的镜子,是理解电影情节和电影主题的关键。

行为是过程,总会带来需要承担的结果,而这结果往往无法预料,但这就是结果。

当她瞒着邰林推开马白驹的门,光在她脸上投下阴暗分明的影子,她得到从未预料到的真相。

除了凄厉地说声不,她只能接受。

电影里的寻找具有强烈的错位感与荒谬感,每个人都暗自走了那么长的路,费尽周折,最后都未得到想要的幸福。

邰林想当艺术家,追求话剧演员刘云让他感到舒心、人生圆满。

但他最终找到的是感情的纠葛和理智战胜了情感,无论怎么选,他都只能背叛另外一方人格。

所以他说“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选择难以避免。

刘云在寻找行为艺术配合者,她收获了爱情。

但为了寻找马白驹,却不得不面临邰林的背叛,并接受真相。

马白驹始终难以忘怀刘云的母亲,他想尽办法和她在一起,却涉入命案。

当逃了几十年终于打算自首,能够在医院见到昔日爱人,她却早已疯疯傻傻忘记他是谁。

而邰林的同事灰马,告诉邰林,做警察需要杀气,当你发现罪犯指着对你重要的人的头颅时,你便明白了。

但他自己却在面对罪犯手软受了刀伤,最终让邰林下定决心追查马白驹不惜牺牲爱情。

正像小说里写的,人何其渺小,这世间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都找到最为恰当的理由,即这一切都是行为艺术。

谁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它们是艺术,艺术需要的是个性随心所欲。

因为艺术的结果不可预料,以为的明天也不一定会迎来预想的结果。

如此,我们只需在随意操作后,说声,谢谢合作。

颇有些无奈,但也道出了人与人关系的本质。

电影里,邰林说,我打算和刘云结婚。

她问我怎么找马白驹,而我还没想好,说还是不说马家驹已经自首。

他们在最后一次隆重的行为艺术中和好。

我将它想做,电影对残酷世事做的打磨。

终究要有人获得幸福吧?

即使是在相互隐瞒下的幸福。

而在小说里,邰林打算和飘云结婚,像是从沉重案件里解脱,他不想要如此清醒地思考是否落入他人的行为艺术,他宁愿简单糊涂一些,同看似浅薄但总说出惊人之语的刘云走在春暖花开的街头。

三、【蓝色】克制与抽离为了表达上述主题,人生的错位与荒谬,导演选择街景里现代与传统并存的大连,似乎也与行为艺术这样的现代主题与人生终究从脱轨恢复正常的含义映照得贴切。

电影里的场景很有韵味,像带着淡蓝色调的海边码头,邰林和刘云相互依偎,再往前走就是深海。

深夜无人的街头,男主穿过电车轨道,与侧面驶来的公车擦身而过。

见证男女主的感情的跨河大桥,则宽阔得一眼望不到头,似乎能承载一生的故事。

蓝色是冷静、克制、忧郁的,无论是海、滤镜、音乐,都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暖色调。

克制,如同给上手术台的病人注射的一管麻醉剂,拖慢速度,减缓了疼痛的感知。

这样的克制不知道是刻意冷静,还是对残酷的温情化处理。

但水流声、桥、码头这些湿冷的物体都提醒着冰冷外壳下复杂人情在流动。

音乐也总在不经意间插入,带来不安定感。

男主与女主在派出所的告别,在女主瞪大眼睛说,“有人来了”后,突然接入下一个非现实的镜头,不知从哪儿吹来一阵风将刘云的头发吹起,刘云离开警局,慢速镜头的加入和突兀的音乐让其非同寻常和罗曼蒂克,两人相识如此浪漫、宿命但又带有诡异和悬疑的战栗,如接下来两人将要面临的明天。

此外,电影中也有许多对女主面孔的特写,除了让人感叹袁泉怎么这么美,但也带来情绪放大,并感到不真实。

音乐的确是亮点,由王晓峰作曲,是从很远处飘来的口风琴声,像人在梦中的呓语,更有种娓娓道来和与世事划清界限的悠闲感,基本奠定了电影清冷严峻的基调。

可说,如果不是这布鲁斯调的口风琴音乐,电影的味道又会少些。

可以说,这样的克制只是成人做了噩梦后的冷静吧,其中的每份感情都那么真实,但却还要起床赶前往公司的首班车。

而电影从小说的改编,的确温情化了些,小说里的男主和女主只是作为旁观者,或者更像是旁人生活的见证者,但他们在电影里能有幸亲历这一切,至少还能有握手言和的机会。

现实里很多时候也只能不了了之。

而这是否是导演根据自身对于唯美风格和温情解读人生的个人风格进行的改编,也不得而知。

其实说到电影题材的基本类型,这部电影有些三不像,公安片?

悬疑片?

爱情片?

哪个都不完全是。

甚至故事情节回头想来,也不复杂,连马白驹牵涉命案的人也只是个老实的学校老师,当初也完全是无心之过。

悬疑故事外壳下包裹着温情无奈的陈年爱情故事,有些一拳头打在棉花上。

故事本身并非独具特色。

可能关键在于孕育它的时代,还可以谈人的“寻找”,而方方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戏谑态度,显得既正经又不正经,至少他们在思考。

我们在找什么,找到了吗?

这不是比“我们想买什么,能买吗”这样的问题,对人生更有意义吗?

光凭这个,我就很想推荐这部霍建起导演的《蓝色爱情》了。

一部不是纯粹讲爱情的蓝色故事。

 4 ) 电影框住的美

什么是美呢?

我想这部片子可以给你答案。

即使每一颗痘痘都看得清、重重的眼袋也不遮掩,可是那种年轻的、精灵般的美,怎么也藏不住,这是时下每一帧都精修的电影丧失的审美趣味。

电影真的是画框,让生活变得有质感。

电影艺术真的迷人。

此外,日后我的婚纱照等等,一定不要精修到千人一面、失去个性。

喜欢霍建起的舒缓与诗意,多少演员在他的镜头前留下了最美最青葱的年华呀!

喜欢源泉有灵气的眼睛、美丽的身姿,真的穿什么都好看呀!

喜欢潘老师的小奶音,他身上浓厚的书卷气和少年感真的很抓人眼球啊!

 5 ) 话剧味的电影

演员表演加分,袁泉好有文艺气质,整部电影比现在拍的垃圾要好看不知道多少倍。

可惜脚本和编剧实在太low。

导演我觉得一般,不熟,原谅我无知。

……————……ddddddffffffd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gghhhjjj

 6 ) 汽水的爱情

《蓝色爱情》其实 我一直不懂,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行为艺术,是寻找真理,抛弃世俗的眼光,只为那通过一步步的灵魂的拷问,而得出的“感觉”吗?

全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段刘云与邰林关于蹦极的那一段话「人在往下降,风在往上升,你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在下降还是在上升」像刘云这种为了探究「如果我这样,别人会怎样」,带着面纱到真实的情景中寻找体验的主体,通过反寻常,反人类的方式,去设计生活的轨迹,探究人性的内在,逐渐将某种存在的个体圈到主体的“剧院”当中去,是否,她在寻找“马白驹”时,也是将他的存在划分到她的“剧本”里,揭秘那关于小时候“文竹”始终萦绕眼睑的印象,这是艺术的一种表达,还是,生活里的压迫,促使她选择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我始终觉得在戏里戏外都是一种伪命题。

而她在生活已逐渐让行为艺术的理念融入到了骨子里,「雨伞只是拿来避雨的」。

邰林,心怀着一颗无法实现的艺术梦,直到没有考上大学,穿上了警服,迈入现实的深渊,尽管什么都不懂,还是对艺术抱有幻想,所以刘云或许是那念念不忘的回响,让她成为上天赐予邰林体打开艺术之窗的钥匙,他也变得梦幻,变得诗意「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

直到结尾,我才终于稍微领悟到了点行为艺术的门槛,或许它是“失重的感觉”,它像汽水般,咕噜咕噜的跳跃在顺滑的黏膜,最终化成一股清流,让你有着清爽透彻般的体验!

 7 ) 霍建起的文艺尝试

整部电影就像标题,感觉导演力求拍出一种文艺气息浓郁的、年轻的忧伤的电影来符合缅怀自己年少时理想和追求梦中女孩的人们。

这点从影片一开始男主角的自白就暴露无遗:高考落榜、无奈子承父业,边剃头边思考自己这点后青春期的事儿。

长发到短发的蜕变就是放弃不着边际的幻想,到现实中踏实过活的象征。

接着就是在桥上遇到了梦幻般的女孩。

刘云一席黑色长裙、身材、容貌特别是那股文艺气质,都恰到好处得满足了邰林长久以来对艺术生活的渴望。

袁泉的演技不能说做作,但绝对不算很灵气。

所以她说着那些关于行为艺术的话时,就让我感觉出电影台词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写作文,为了把某些高尚、深刻的观点安到文章中而刻意布局前面的一切,或者为了用上几个高深的成语而去撰写一句话,无论再怎么掩饰,还是能够一眼看出人工的痕迹。

也许对于这个杜撰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角色,要让一个女演员演出那种脱俗的甚至神经的气质的确很难,无怪潘粤明在戏中所饰演的邰林相较于前者更自然淳朴,26岁的健康未婚男性公民憨厚得恰到好处。

其实,导演负有更大的原因。

故意让女孩说出那些关于艺术和生活概念性的话语,是会适得其反的。

故事带有极强的戏剧色彩,本来就不准备粘着真实性拍的,所以这个倒无可厚非。

男主角遇见桥上试验行为艺术的刘云,玩笑因为真实的一桩命案带上了悬念,拘留一夜后的刘云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句话真的很妙,很多时候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后邰林在书店正准备买书的时候刘云铐他了。

之后就顺其自然的恋爱直到,直到他发现她要找的白马驹是命案嫌疑人…… 我喜欢将刘云在舞台上演出话剧的片段安插在影片其中这样的手法。

思路诚然简单,但是意境很美,也很符合电影话剧的艺术的气质。

寻找是个广泛得不能再广泛的概念,谁都可以拿来说事,霍建起也不例外。

人人都可能是别人行为艺术里的一部份,这的确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8 ) 袁泉的角色设计

袁泉在画面中呈现出与现在坚实有力不同的声线,多年的话剧舞台实践,改变了原本青涩的音调,这种清泠泠的声音,有些故意不发后鼻音,说话在某些字上会有口型和发音位置的变化,发齿音会显得有些黏黏糊糊的,再见邰林时嚼口香糖突出的大舌头俏皮可爱。

看这种老片子会有一种如果角色真实存在,现在会是什么样的瞎想,这就是电影魅力吧。

袁泉太美了!

 9 ) 找你好难

电影的资源好难找,爱奇艺没有,迅雷里也没有,1905额省略一万字骂人的话。

最后实在优酷里找到的,有网友上传的。

这个电影很早就关注了,觉得镜头里的袁泉超美,也对潘粤明有了新的认识。

片头袁泉现在大桥上感觉怎么说有些做做,让我有些出戏了。

到了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她的这种做做的感觉也可接受,总的来说剧情真的不错,有点烧脑,后面也有个意外的翻转,时间不多各种元素都融合在一起。

不同于以往的爱情片,本片最后是合家欢的结尾让人感到很舒服

 10 ) BLUE STORY

最近很忙很忙加很忙,忙到总是踏着月光才能悄悄进门。

当你被生活所迫的时候,似乎就丧失了写字的热情……忙到把自己的签名改成“困不可遏”让BG同学以为我半夜去做贼。

真的做贼也就好了,但偏偏是呛俗的加班故事。

无奈兼加无聊。

但绕是这样,还是强撑着困倦的眼,看到了《蓝色爱情》,从看到的第一眼,以为是一个《蓝色大门》一样的故事。

毕竟是半梦半醒之间,忽略了很多内容。

于是在百科中补全,原来是这样一个缘起和由来。

都是有关成长的故事,两岸导演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故事走向。

蓝色大门表面上是通向游泳馆的一扇蓝色的门,也有人说是台北师大附中位于信义路三段的大门,而也许蓝色大门是一扇通向成长的门,或是通向未知的大门,是一扇开启和关闭青春的门。

.也许蓝色大门就是我们每个人关于青春迷茫的出口。

总有人会站在门外,那时我们的青春也就如落花,如流水,最终散场。

我们将永远,永远的走进成年……个人认为,和蓝色大门来比,《蓝色爱情》略显粗糙了一点,看到是霍建起导演,根据万方的《行为艺术》改编的剧本,才多一点好感,无可否认,袁泉的清纯长相帮了她太多忙,也许这亦是导演选择她出演的理由之一。

后来看到她还因这部片子获得当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主角。

但表演无疑是生涩的,竟是旧片了。

而我完全是因为小潘同学才关注这部片子的,恍惚间总觉得有些角度他很像年轻时的黄磊,但嘴角多了几分倔强。

这也许是为什么潘同学的刑警角色多于文艺男青年角色的缘故。

虽然他总扮演那个看起来不像刑警的刑警。

不过他和黄SIR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千万不能发胖,一胖就成了包子脸,一定得清减,才有文青那疏懒的气质散出来。

《蓝色爱情》拍摄于2000年的夏季,外景地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方明珠大连,以海为背景的蓝色基调,新旧交替的城市面貌,为影片抒情的风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美工出身的导演霍建起巧妙的运用了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唯美、清新、写意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两代人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故事。

在影片蓝色的基调里, 蓝色代表了忧郁朦胧的感性之美,蓝色代表了宁谧祥和的美好企盼,蓝色诠释了清新淡定的浪漫色彩。

不过,由于影片中的袁泉扮演的是一个正在诠释和探索行为艺术的话剧演员,所以她在舞台上所吟出的那些暗合现实生活的台词却是那么清新、那么自然,是影片中不错的点睛之笔。

很喜欢这一句:“.一瞬间 我觉得自己很可笑我在找别人 同时也在被别人找大家在黑暗中互相辨认 一根手指就要碰到你的鼻尖你还一无所知 ”“守候一生,唯独不见你来谢幕”最后,这原是一个年轻刑警成长与成熟的故事、最后,最后的结局在潘同学的独白中变得不再那么蓝色和唯美。

最后的那条蹦极之绳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蛇足。

也让女主角的矫揉造作到达了顶点。

即使用小潘的奋力一跃、用他诠释幸福的独白,都掩饰不了这个失败而空洞的结局。

不过蓝色总是不能持久的,这个结果倒也在意料之中。

唯一留下的印象是——和蓝色有关的故事背后,总免不了青春的惆怅和迷茫。

《蓝色爱情》短评

在读的电影声音分析的书里有这部电影的案例分析。改编成话剧应该会不错,袁泉和潘粤明都是嫩出水的青春美貌,除此之外it‘s just plain,谈何而来的edgy......

8分钟前
  • 404NotFound
  • 较差

关于袁泉作精之美个人秀。

9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2星给男女主颜值了

10分钟前
  • 想做个小猫咪
  • 较差

为了袁老师和潘老师的颜值多打半星!!

14分钟前
  • 椰龙
  • 推荐

基本就是看袁泉

19分钟前
  • 滴滴哒滴
  • 推荐

奶潘真是理想男友的样子,袁泉也不愧是文艺女神。

2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这片记得标过,算是袁泉的成名作,可惜霍建起当年比较走诗意路线,也是对演员发掘不够,两大主演都很飘,形式感比较强,今天再看,居然编剧里有方方啊,呃呃

22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还行

很早之前在电影频道看过一半。。现在终于把它看完了。。。

27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片头的友谊广场是大连,后来认识的地方也只有有轨电车和北大桥,哦,大连

32分钟前
  • 管理大员
  • 推荐

装腔作势...

35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老电影的氛围感

39分钟前
  • TAKASHIXXX
  • 推荐

袁泉这么美…两星吧…不能再多了…(2000年这样的服化简直神

44分钟前
  • 小王
  • 较差

嘿嘿,潘粤明怎么傻乎乎的,袁泉气质好好啊!

48分钟前
  • 小畜
  • 推荐

带着袁老师潘老师双重滤镜看的,溢出屏幕的美,这俩根本不需要滤镜!这俩还神奇地都在2017年重回大众视野!

50分钟前
  • 年画
  • 推荐

无聊的片子。

52分钟前
  • haarp
  • 还行

7.8分?真心的吗?真的只有我是近乎要把头发薅光掐着人中皱着眉头直摇脑袋才勉强把片子看完的吗?(确实不用这样还坚持,就觉得看都看了有始有个终)真的太尬太别扭了!台词、表演、转场、叙事,关系扯的太牵强了,合理性在哪里,一个正常人都不能有吗。一个想要感受自己行为艺术时别人的反应的舞台剧演员,真的会在生活里跳桥被陌生人救下抱起的那一刻说自己浮夸的舞台台词吗?那是只活在舞台艺术里不活真实的精分人设吗?那显然也不是啊。你想找“害死你爸的人”(虽然也不知道她妈事情怎么跟他说的)会因为认识了一个警察才想起来找?动机不是很足吧。警察凭啥啥也不让干就翻一件二十多年前的还不是真正罪犯的案子,申请避嫌都不行?真正杀了警察的人不去抓?这说不通啊。太诡异了。

57分钟前
  • queenie
  • 较差

补标。看时觉得男女主都太好看了。

59分钟前
  • 南生817
  • 还行

袁泉真漂亮。这居然还是方方的小说改编的,还在CCTV6播放,看来方方问题也不大。没看过小说,就电影来说,拍的不错,有张有弛,场景啥的很走心,街头剃头现在几乎看不到了,背景音中还有羽泉的歌,很亲切。警察最后那句台词“扰乱公共秩序,拘留五天”很好笑。

1小时前
  • 申由己
  • 力荐

为文艺而文艺,故事还是没讲好

1小时前
  • C'est si bon
  • 还行

袁泉明眸皓齿,潘粤明精神气儿足

1小时前
  • 百草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