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代惯常的思维方式而言,《龙卷风》是一部语境有些奇怪的“老派”灾难片,而它对老主题的诠释展开方式又比那些真正旧时代的灾难片更丰富,同时又保持了老作品对“类型”化本身的优先倾向。
它给出了比较标准的结构,针对女主角对自然、世界生活的态度。
自然是灾难片的永恒核心,人类角色的塑造让位于它,更接近“被其摧毁”的功能性定位,性格塑造的作用是被自然摧毁的具体形式,如“自大白痴”死于愚蠢,“友情”则以“自然面前无足轻重”的悲剧呈现。
本片试图把自然本身延伸出世界和生活的层面,由此让他们在自然面前的“受灾”过程,不同形态的“被摧毁与反击”变化,本身就构成对其内心的塑造。
序幕中,女主角的起点初心是“战胜自然”,消灭龙卷风,这意味着对自己世界的保护,也是人生的意义,却被龙卷风摧毁,序幕的最后一个镜头意味着多重的毁灭,她站在废墟里,生活中重要的友情和爱情伙伴死亡,而“战胜龙卷风”的生活意义也不复存在,保护的个人与客观世界都毁灭了。
第一阶段中的她开始“逃避自然”,镜头给到环境从自然到纽约城市的变化,她挣扎在旧日的生活毁灭记忆中,想要离开原有的环境和人生,前往都市,离开自然带有的“原生活之毁灭”。
第二阶段带来了转变,旧日伙伴号召她重拾“保护世界”的生活意义,也回到自然环境之中,直面人生的种种,她也从开始的“逃开龙卷风”逐渐直视、进入,完成数据收集。
而她的竞争者则引出了第三阶段,对“过往损伤”的真正直面与改变,第二阶段中的伙伴是她的“过往象征”,似乎脱离了阴影,扎根自然生活,实际上同样在心中“都市化”了,其接触龙卷风的目的不再是保护自然环境对应的“小镇”,反而是都市的资本利益,为了他们而榨取当地的受灾者保险。
第二阶段中,女主角面临竞争者与伙伴的选择,她倾向于后者,意味着对过往的内在受制仍存,也同样作用在伙伴的身上,形成了“完全回避逃开”之上的深度迷惑,由她对伙伴公司的调查而象征性地破除。
竞争者与她的“真正初心状态”存在高度对等,都用摄像机拍摄接触龙卷风的全过程,在正面的状态中靠近、战胜自然,他降伏公牛,也和女主角一样用不同形式战胜龙卷风。
他也向女主角展示了真正值得保护的西部牛仔世界,是当地的原始小镇与普通人,与城市和资本家对立。
在第三阶段的高潮中,她成功了序幕中失败的灭风实验,挽回了丢失的友情,也在失去爱情的新圆满中直面新的龙卷风,甚至在细节上都扭转了“狂按故障的发射按钮”的后续结果。
可以看到,作品始终用女主角面对龙卷风的状态进行人物塑造,而其在两个男人之间的摇摆选择,对伙伴“似乎直面实则回避过往”、与之相反的男友的逐步认知(同步于反躬自省),则在灾难片中混合了爱情的类型化元素。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由于龙卷风要“量大管饱”,作品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正面塑造人物,但到了“回到家乡、找回亲情记忆与初心”的关键节点(直入最大的龙卷风去消灭它),却不得不承接此前不算扎实的线索,只带来了女主角一段非常老套的归家。
此前,女主角更多地与龙卷风互动,与小镇缓慢互动,而对伙伴和男友的真实内心与接触龙卷风目的,则呈现得比较迅速。
特别是与男友的心灵共通,更多依靠的是DV与直播摄像头、探测小飞机和无人机、“向龙卷风中心发射”等细节层面的“应对龙卷风”之共性,确实围绕着龙卷风,但形式却过于间接。
更重要的是,作品展现了两个男人的不同,作为女方“堕入大城市生活”与“回避自然原生活”的内在表现,女方需要从他们各自的正、负印象中厘清真相,也意味着看到并遵循自己的真相。
而伙伴潜在于“研究”表象下的“无奈图财”,男友“网红”表面中的“战胜自然”,逐渐显露出来。
这是影片在具体剧情层面的重要推进部分,关于她的内心侧面,也完成男性角色的独立塑造。
但是,这却是影片最弱的部分,是一次龙卷风之后的“直接告知”(男友)。
大资本如何剥削灾民,男友靠龙卷风做网红的大城市物质化的背后是什么合理动机(救助灾民),都由那场灾难直接完成了。
最典型的弱点环节是,在第二阶段的前半段,男友反而是对龙卷风更商业、功利、轻浮的存在,冲入龙卷风之中放烟花。
这一点其实是影片刻意模糊带过的人物矛盾点。
男友不仅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想要从自然之中榨取流量,事实上还对生命缺乏尊重之心,他“冲入龙卷风”是其“战胜龙卷风之公牛”的行为,在后半部中对应了女主角“战胜龙卷风”的目标,是二者的内心契合点。
但从本质上看,这却是对后者的“反对”,因为后者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小镇、生活、珍视的一切,在序幕中因“不曾认知到生命之于自然灾难的脆弱、生活的易碎”(对冲入龙卷风而欢呼雀跃)而失败,在结尾则变成了“保护一切”的觉悟基础,也可以构成女主角之于“过往”不仅重返直面、更是超脱成长的表达方式,也引出了对自然应有的敬畏。
在与男友竞争的对立阶段,男友等人对龙卷风表现出的恰恰是女主角失败的“过往状态”。
到了后半部,电影试图简练地为男友做出“证明澄清”,让他用赚到的钱去救助灾民,但这显然太过于表面了,他应该在对待龙卷风的更直观层面上展示出改变,作为灾难片来说,这才是契合“人物进入灾难并被摧毁”情境的人物塑造,足够直观,也利于男友本身成长曲线的构建。
但电影却模糊了这个点的表现,只是略作潦草的“真实面展现”之后,就直接回到了对女主角的表现部分,显然没有很重视男友的角色,但这就导致了女主角对他的选择变得表意不清了起来。
而在旧日伙伴的身上,这一点体现的同样明显,他从“回避过往人生、当下丧失过往初心”的负面转变,到再转向正面的二度变化,都因戏份更少而更加单薄,也无助于他对接的“城市大资本”环境,而这同样是女主角“纽约之当下”的侧面表现途径。
这其实很可惜,因为女主角本身其实有挖掘空间,曾经的她出现在dv里,带有对大自然的雀跃,这是缺乏灾害严肃态度的表现,到正片则延伸到了男友的直播画面。
此时,她的过往带上了“失去敬畏”的内在缺陷,需要被她自己弥补,是“直面大自然与过往外部伤害”之后的“认知更深度缺陷”,是获得新生的重要阶段。
影片没有交代这个点,直接忽略了对男友网红直播“消费灾难”的动因解释,让女主角的几个阶段变得单薄、无说服力,也没有了“敬畏大自然”的灾难片恒定主题。
这正是《绝命海拔》等片会做的事情,用人类试图压服自然景观的特写与宏观视角下的远景渺小来提供反差,并契合灾难片的壮阔与毁灭,再用开头和结尾中“进出山路径”的对比来表达主题:去时的人认为征服自然是人生意义,实际上这无法实现,承认自己渺小之后的“渺小人类之间的温暖感情”才是意义。
进一步地说,本片在呈现模式上同样比较传统。
在如今的灾难电影之中,环境与人物内心塑造的直观作用性会更加扎实、彻底。
例如,一些做得很极致的灾难片,会采取大部分时间--甚至从头到尾---的第一人称视角,由此将所有灾难景象都转化为对人物的直接冲击,而视角的转移、动态,乃至于色彩和清晰度等状态,都会成为人物眼睛引出的“心灵窗户”式内容。
即使在最浅层的环节上讲,它也能强化人物和观众的共情能力,从而让哪怕最迟钝的观众都至少能把握到人物的情绪基调,最典型的便是马特里夫斯拍摄的《科洛弗档案》。
至于一些更“普通”的灾难片,也会给出相对封闭的客观环境,由此强化环境本身在灾难破坏之下的主观反映能力,甚至用一些幻象式的画面将“破坏”拉升到更极致,同时也作为人物内心的直接投影,最近的案例便是国内上映的《坠落》。
以《龙卷风》来说,它在开头给出DV的手持摄影视角,而人物因野外实验而经常处于地广人稀的环境之中,具备了向上述两个更极端思路的发展可能性,但终究回到了传统标准的创作模式。
包括影片对配角的使用、转变节点的设置,都非常标准而传统,它带来了女主角的两个“同行竞争者”,科学家方面的白人男、男友,他们都与女主角竞争对风暴的科学判断,也自己拥有对立的立场,最开始观众和女主角一样倾向于前者,后续转为男友,而前者则单纯地变成了“讨人厌”的看板,仅仅带来了“负面的资本家武器”的符号作用,甚至没有普通灾难片里类似角色提供的”死亡”功能,而是干脆地消失了,被女主角的伙伴抛弃,完成了女主角对过去友情的挽回、伙伴自身在二者之间的“友谊大于金钱”---同样非常传统,在本片中是“城市与自然,回避过往之改变与直面过往之坦然”的基底---选择的工具。
同时,女主角转变的节点也是老套的“回归家庭港湾”,在本片中同样是过往原初生活环境与人生的基底,但也依旧以最老套的“亲情”方式表现出来。
最后要提及的是,影片其实设立了记者作为“都市人”视角,他似乎代表着更广阔“社会”对两种人的选择,自身受到自然的破坏(恐惧、呕吐),一方面是对“从直面、解决自然灾难之中保护美好生活”之必要性的持续强化(在片中更多靠母女等路人角色的死亡),也给出灾难片必备的破坏性情节,更由记录和拍照强化着“视角”的概念。
而两派人对他的态度其实也代表了各自的真实世界观,如追求资本之人会追捧讨好他,真正聚焦“保护生活”的人则不会在意他,作为对两派人本质的展现,并相应地影响到他对两派人的判断,落到“社会有希望”的更宏观积极调性。
但是,角色却在后半部缺乏存在感,沦为了男女主角深陷龙卷风的让出舞台者,只是在最终风暴即将到来之时,最后一次作为独立的“记者”属性出现,给出了社会最终的正确选择,认可了女主角,随后便是“受灾与救灾的路人”之一了。
由此可见,本片在人物塑造的设计上有一定的新式借鉴,但其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以传统为基础,无法真正地“新”。
在本片里,它其实有几个节点有这样的发展可能性,男友可以成为愚蠢的人类,在灾难里提供不断的自大与受挫,作为女主角从“回避曾经到回归直视曾经之后,逐渐认知曾经缺失敬畏自然之心,进而完成对曾经的补完与成长(而非单纯回归直面,这是本片停留的程度)”的过程。
而在序幕的三人死亡后,本以为作品会进入彻底的单人求生情节,连续的龙卷风、彻底的环境大范围损毁,让全片都围绕着她的单次逃生过程,在持续的绝境中不断改变序幕里的“征服”认知,而灾难在高度封闭环境中的“主观化”也可以带来各种或明或暗的幻觉景象,直接或暗喻性地投射人物内心,实际上是本片“灾难本身即塑造人物”思路的升级,让灾难与人物的交互成为了内心的展示。
这需要作品相对软“学术”,架空的超级连续龙卷风与社会状态(无外部支援,政府能力弱于现实),但显然是更极致的灾难片,同时也能完成主题性叙事。
但本片似乎更加“正统”,对龙卷风和消灭机制进行了科学介绍,反映的现实甚至具体到了俄克拉荷马,对接现实里的飓风灾害地,是很“规矩”的现实世界呈现。
而作为电影创作的逻辑也很“规矩”,多人物、主配角分明、灾难与幽默爱情的元素、生活态度与缺憾挽回,却被化作了“战胜大自然(自己的生活)”。
这让它似乎更靠近了“有当代创作逻辑”的传统灾难电影的世界观,却也没有做到完美的平衡,“灾难主角化”被不得不归于传统流的人物塑造所冲淡,人物塑造又必然地在灾难片中有所局限,而当代的“灾难本身成为人物内心展示途径”思路更是在”规矩”的拍法中难以实现。
要素过多, 年度佳片, 一开始因为其评价没有去看, 看了才发现远超出预期。
可能是近年来观众的口味都养刁了, 觉得放在几年前, 多少是8.0+评分的影片。
好看元素:·西部牛仔, 金发美妞, 爱了爱了.·科学探索, 龙卷风成谜路线!·集齐爱情,探险,赛车,友情,灾难元素, 还有谁?·口头禅一语双关:if u feel it, chase it.标准的好莱坞上乘之作, 带有些许治愈疗效。
不过和传统剧情一样, 经历苦难之后的男女终成眷属。
By the way, 女主真的很好看, 近年来的清一色好莱坞黑人女演中, 这部金发白女有点清流意味在里头。
ps:冲击波在看电影时说不好看不好看,真的很烦。
#大银幕看龙卷风是怎样一种体验# #电影龙卷风#
做为一个灾难片,这部电影难得的是加入了很多科学知识,在天灾面前,不是一味和逃跑,而是如何与之较量!在电影中,龙卷风并不仅仅是天灾。
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当龙卷风出现于天地时,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人心的美。
所以,电影中一群人在“追风”。
他们与风周旋,直播与风的对抗。
当然,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它是从雷雨云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
如何在龙卷风中生存?
龙卷风袭击小镇之后,我们应该做什么?
电影中都给出答案。
龙卷风可以被”驯服“吗?
驯服龙卷风的人,会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吗?
一个柔弱的女人和强悍的自然去对抗,这不仅是人类的坚强伟大,更是一种精神的展现,面对灾难,人类的对抗就是和命运的对抗,非常的激动人心。
影视巨头环球影业在今年5月份雄心壮志地推出了一部名为《特技狂人》的动作电影,该片制作成本高达1.4亿美元,不想全球仅1.8亿美元的票房,让该片成为2024年度最大的票房惨案之一。
屋漏偏逢连夜雨,进入7月份环球影业推出的又一部电影巨制,再次遭遇票房危机,只不过这次多了另一家影视巨头华纳兄弟的加入。
这部影片名为《龙卷风》,由李·以萨克·郑执导,“沼泽深处的女孩”黛西·埃德加-琼斯、格伦·鲍威尔和安东尼·拉莫斯主演。
片中黛西出演追风人凯特,大学时在一次追风的过程中,连同她的男友在内3个人被龙卷风吞噬,内心的创伤让她走进办公室专心研究风暴。
几年后在好友哈维的邀请下,她再次踏上追风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对龙卷风有了新的深刻认识,更结识了新的男友。
这部影片实际上是1996年《龙卷风》的翻拍版本,在原有关键元素自然灾害龙卷风的基础上,又对故事层面上进行了重新编排和升级,只不过这个新故事无聊感很强。
相较于老版,在片长上还要多10分钟,除了对于龙卷风的特写和科研的段落,其它的部分平庸俗套,犹如一池清水,平淡无奇,尤其是夹杂的感情戏份,完全可以缩减,整部影片将时长控制在100分钟内要显得更加干练。
该片由华纳兄弟和环球影业联合制作发行,制作成本高达1.55亿美元,即便是北美拥有超过2.5亿美元的票房,但全球范围内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显然普遍不喜欢。
在我国如此大的电影市场,该片仅取得2000万票房,这也使得全球3.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远不如老版的4.95亿美元票房,扑街成为定局。
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该片相较于老版在特效层面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却无法掩盖影片本身亮点的匮乏。
两大电影巨头公司想要把这部翻拍电影实现青出蓝而胜于蓝的美好愿景,也被彻底打破。
【END】
不是说不能看,是太套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套路。
故事、桥段、甚至台词都能预计的到,看着这段知道下一段,看着开头就知道结尾会是什么2,毫无悬念,毫无波澜。
在北美这么多发龙卷风的地方,监测研究龙卷风问题政府没人干,没有专业机构干,就靠几个玩票的街头二流子,还玩成了,那美丽国那么多技术类诺贝尔奖都是谁拿走了?!
明明世界霸主明里暗里把世界玩弄于掌股、国家政府强的一批,但灾难却回回要靠街头玩票的混混来拯救,荒诞不?!
男主瞪着一幅天下我最帅世界我最酷的二五八欠抽脸,但就是最吸引女主,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和几十年前的《泰坦尼克号》一个套路?!
以前看好莱唬电影还有个文戏不够特效来凑,这么多年看来看去看多了也就是那么回事,逐渐唬不住人了。
剧情还是二十年前的剧情,桥段还是二十年前的桥段,但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极具下沉的今天,这些老掉牙的套路桥段已经没法打动见多识广的万物互联的新人类啦。
喜出望外超乎預期!
原以為是單純的複製貼上90年代揚迪邦特所立下的經典標竿,殊不知新版的劇本有更多與時俱進的改動,在保證爆米花娛樂性的同時進行人設上的大幅調整。
90年代的版本就是典型的在追逐龍捲風歷程中重燃舊情的愛情故事,全新翻拍的版本在舊瓶裝新酒中注入了新意,一樣是追逐龍捲風,但這次在追逐龍捲風過程中尋找讓龍捲風解體的方式,一樣有男帥女美的典型愛情公式在,但這次從頭到尾都以眉來眼去的曖昧火花取代修成正果的火辣親吻。
新版同時也注入了對大自然災害的畏懼、對災後居民的人道關懷,《夢想之地》的導演鄭李爍首次接掌大片便導出了超乎預期的成績,場面調度極佳,還有一段在游泳池中匍匐躲避風暴的一鏡到底嘗試,技術面難有像90年代的視覺突破,但至少音效面做到了身歷其境的包覆感,彷彿置身於暴風圈中,共感非常強烈。
影片的主题新颖,在拍过气候变化、世界末日、外星人、地球灭亡等几乎所有可能的灾难题材之后,能找到一个新主题实属不易。
但其实,龙卷风是美国中部最常见的灾难之一——可能与中部全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平原、直通北极有关,它来无影,去无踪,给奥克拉荷马、堪萨斯这些中部农业州造成很大损失。
直到今天,中西部建筑的条例之一就是需要有地下室,保证龙卷风来时可以有无窗隐蔽的地方躲藏。
影片开头的十分钟是整部片最精彩的十分钟。
女主和一众同学追逐危险的龙卷风,希望通过实验采集数据、获得消灭(他们用的词是“tame”,驯服)龙卷风的做法,当然结果是因为幼稚的理论导致全盘幻灭。
在观众以为是像《星际穿越》那样的群戏时,上来直接就灭剩两个。
不仅如此,镜头带领观众穿越进巨大可怖的龙卷风中心,呈现了许多人梦境中出现但现实中无法经历的景象:又恐怖,又震撼,不由自主地让人想走进去,这些镜头已值回票价。
十分
简言之:曾经沧海难为水...没办法,胃口撑开了。
标准的三段式好莱坞商业片,第一段大背景介绍女主遇挫始末,第二段与心魔斗争,顺便邂逅个爱情,第三段女主完成使命,实现救赎...商业有余,艺术不足。
比较喜欢的一幕是最后龙卷风把影院的大银幕吹飞,营造画中画的奇幻体验,让观众得以感受影院避难群众的视觉观望外面的龙卷风...女主很漂亮!
早在这部电影之前,96版的同名电影凭借其震撼的特效和紧张刺激的剧情,成为诸多影迷心中的经典。
没想到时隔多年,迎来了「龙卷风」的新篇章。
特效上有了全方位的技术升级,幕后班底可是打造过《侏罗纪世界》《谍影重重》《夺宝奇兵》等系列电影的好莱坞黄金制作团队,更有斯皮尔伯格坐镇监制,视觉效果是一整个令人惊艳的程度。
对于灾难电影来说,特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显然《龙卷风》在特效这part牢牢地硬控了我的眼睛。
每一次的紧张气氛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风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无情与力量。
故事也不是对原版的复刻而是对老版故事的延续,更符合当今社会的节奏和调性。
两部电影也像是分别讲述了两代“追风人”的使命:96版的“追风人”想要通过对龙卷风的研究来实现科研上的突破;而24版的“追风人”则是凭借先进的技术来消解灾害对人的影响。
一代“追风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永恒不变的,是平衡大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初心
典型的好莱坞三段式商业电影,剧情的发展全在预料之中。
但是,人类想驯服龙卷风,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面对灾难的发生,能够驾驭控制灾难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
龙卷风倒是很配合女主,为了实现她的愿望好尽快被她驯服,竟然不厌其烦一次次没完没了的找上门来。
女主也没有辜负龙卷风的积极配合,一次次迎头而上,奋勇直追。
想要驯服龙卷风,就不得不承受它的毁灭性打击。
此时,龙卷风的特效就派上了用场。
震撼逼真,紧张刺激的特效,真真是达到了恐怖的效果,令人胆战心惊。
为了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带"入感,影片的高潮戏特意安排在了一座电影院里。
而且,正在放映影片。
而且,正在看电影的正是我们。
外面狂风肆虐,地动山摇,正在观影的我们,眼看着大银幕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窟窿,真的会害怕被吸入进去,随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被龙卷风带走。
这场戏,"带"入感十足!
编剧和导演是花了心思了。
三段式叙事虽然老套路了,但是,能有新颖巧妙的构思,也算是对得起观众了。
这种电影只有去电影院看才可以,Glen Powell这两年是霸屏老王子
原作是追风的英雄 这部是跟风的网红 只有女主角长得实在太好看了
龙卷风作为自然灾害之一,若仅凭视觉效果吸引观众,再华丽的特效也难以与一部像素模糊的、真实记录灾难的摄像机相提并论。1996年的《龙卷风》之所以广受好评,更多在于其展现了人类情感与自然力量的交织,以及人物内心的自我发现与和解。然而,新作在特效上当然与近三十年前的老片不可同日而语,但观影体验却远不如前,大概是能让心里触动的地方太少了。
原版的海伦.亨特简直帅呆了,翻拍也是女性冲在驭风的最前线。爱科学的女勇者拯救世界。还是要看大银幕,才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力啊。
虽然不喜欢男主角的长相,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很扎实的一部灾难片。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不做作、不刻意拔高价值的作品了,还是挺清爽的。
一个高颜值的妹子拖着很多橡胶桶,反反复复追赶龙卷风,要征服龙卷风。
美国的应急部门看来没有属地责任
只能给特效啥的两分。。。
古天乐为了演龙卷风特意增重一万吨,很敬业,邓紫棋唱的主题曲也很贴切,暗示男主、女主的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缺点也很明显,规模太小了,不配叫灾难片,更像是科教片、户外探险片,或者气象趣味小实验。
强推4D!!!椅子狂摇多了好多fun!!!哈哈哈!故事比较简单顺畅,没什么惊喜,但特效做的还行,女主挺美男主有点像高司令,OST也都不错。。就是不知道为啥海报做的这么垃圾。。。侏罗纪团队功亏一篑的感觉。。
这排片怒了 逼我一天连看两场
Daisy的第一部blockbuster…希望美女以后戏路越来越宽广,从鹧鸪吟唱的植物学家到这部气象学家,(fresh那部忽略不计)或许可以脱离科学系自然系,演点别的……
还行吧,大女主好看的,就是剧情有些拖沓,虽然🈶男主、男二都喜欢女主,但是没有什么爱情戏份好评,最后男女主也像partner不像爱人不落俗套
开场十分钟是全片最惊艳的部分,也是最具传统灾难片气质的部分,天灾人祸转瞬之间,龙卷风无坚不摧的破坏力将梦想与自信全部撕碎,引出正题:一部关于创伤疗愈与自我重建的电影。李·以萨克·郑非常聪明,把灾难片与团队竞技联系到一起,两方人马对龙卷风进行狩猎,满足猎奇心理的同时又为人物内心的情感转变埋下伏笔,从针锋相对到惺惺相惜,代表毁灭的龙卷风却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新生。最后一幕电影院精彩的穿越设计非常有趣,银幕上的弗兰肯斯坦逐渐苏醒,突然间龙卷风摧枯拉朽一般将整个影院掏空,以最残暴的方式打通了第四面墙。即便如此,电影还是缺少一个有效的第三幕,女主最后还愿一般完成了一次龙卷风狩猎,但远没有想象中精彩。并且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灾难片的节奏按理说就不应该有恋爱戏,还不断塞各种流行歌曲,不如当成观光片看
能被尿不湿干掉的不是好龙卷风
以更多的预算、更多的特效,拍了一部基本和28年前一模一样的电影,并在片名后加个“S”以示有更多的龙卷风看,但剧本实在是一团糟,基本就是“看到龙卷风狂HIGH、冲向龙卷风、逃离龙卷风”这样的N次循环,还真不如原先那部,好好得拍一个超大龙卷风就行了,原先那部片尾在风眼中用皮带固定在水管上的片段令人印象深刻,而这部看完就啥也记不住……女主很美,两个男主,一个油、一个挫,现在真是大女主的影片时代……看豆友的影评,似乎这是部4D体感电影院的定制片,可能结合震动、狂风、喷水等手段,观影效果会更好吧。
科技助力还是比二十年前进步不少 追风不变的是团队冒险跟天赋领导者;最后大风来袭IMAX能量得以尽情释放
伟大坚强的女性在与龙卷风的斗争中完成了自我救赎
龙卷风之2男竞争1女
模型预测不准风的走向,蒲公英却能感受风的切变。龙卷风像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地球上的公牛。拥有比牛还厉害的坏天气直觉,不过是想知道五年前的实验结果。风暴等级不由尺度和风速定义,而是看它的破坏力,看它夺走了什么。东边的云泡独享天空,如果感觉到了,就该去追它。延误的是航班,推动的是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