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是归途》中这一晋剧片段取景于山西省京剧院。
通过影片中的晋剧戏曲片段的猜测,导演有意通过戏曲人物的死亡,给予了人物夏天戏曲视角的死亡。
也通过这次死亡,父亲在家戏曲的声音少了。
以戏曲写意的手法,暗示了影片的发展,与人物的转变。
而更有意推测的是,常理来说,当夏天一系列,手眼身法步的高难度动作,及僵身倒地的那一刹那,应该全场沸腾,鼓掌叫好。
可导演给予的是全场的沉默。
只要父亲在家,就有晋剧响起,贝壳的换台寓意着家庭的不和,母亲与姐姐的抱怨后,背景声中的戏曲更是出现了晋剧旦角的哭腔。
整体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后半段增加了虚幻的内容。
较多以女儿夏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患有阿兹海默症并恶化后,父亲的行为和衰弱的过程,以及母亲、姐姐姐夫、外甥女、男朋友等不同关系人的态度和变化,和自身在其中的所感和压力。
兼有各个视角的辅助表达。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绝大部分篇幅都刻画得非常扎实,细节非常考究细致,情绪也都顺理成章,所以特别能引起共情。
比如父亲失禁去洗手间,母亲不让女儿清理把她赶到洗手间外面的戏份,就我照顾过父亲住院手术的女儿的角度,觉得很真实。
视觉上,家里玄关和客厅以隔断为中心,形成的左右对称结构是非常好的构图,使得孩子进屋捡球的那个镜头有种奇妙的氛围感。
而导演显然也非常偏爱长镜头,而且非常难得的规避了手持的方式,让画面表达和呈现上非常流畅,以父亲拉在裤子里那场戏的众多场景的调度最为出色,高中教室的一段设计也非常让人惊喜(虽略显炫技)。
几处呼应也很好。
小孩子和皮球的两次出现,一次是父亲寻根,一次是父亲归根,在我心中这个设计属神来之笔。
两次出现的寿衣,一次是父母共同取衣,一次是两人最终的和衣同眠。
几处超现实的虚幻场景,除了病床前梦境的部分表达了内心不能说出的潜意识我比较认同外,其他的都带有明显的刻意感会使得原本非常卓越的现实感有所削弱(比如公园里走入迷雾中站立起舞和半夜裹窗帘等,虽然可以理解其想表达的含义,但确实觉得过多了),我觉得这么现实的电影做好足够细致的现实刻画让观众从中体味那份心酸和无奈和期望是更上乘的。
最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地府场景,确实意想不到,但是否必要和适宜我说不好。
几位演员中,最欣赏母亲的演绎,自然、真实、有说服力。
而患有阿兹海默症的父亲的表演也是贴切的,他所做的“犯傻”行为从开始看着会笑出声,到后面变得越来越沉重,这个氛围感的传递是到位的。
年轻演员基本合格,台本感和刻意的文艺性有时略有点重。
总体来讲,我有很多情绪感受,也破防了,且是同类型片里我较为喜欢的一部。
但这部电影的许多表达手法也势必存在争议,最终还是要见仁见智。
不过男性导筒下的女性视角,做出电影中的表达,我觉得是难得的。
虽说片名来自那句流传很广的话,但是的确贴切合适。
在有限的行程里,选片成了问题,最要看的蓝色列车让我极其失望,这部山西本土电影,一下被海报打动,能想到是关于家庭的题材,也不管可能出现的太原惊雷买了票。
其实我担心片子又闷又土,可是,没有惊雷,满满都是惊喜[跳跳]太原话贯穿始终,就像我每天流窜街巷听到的一句句,一声声,格外亲切,好像闻到烟火气,邻里邻居不见外。
故事结构完整,节奏舒适,两位老人的表演让我要鼓掌!
老太太的数落,阿尔茨海默病的老头儿不省心灰溜溜,沾了屎和尿的生活总是那么不好闻也不好过吧~细节到位,老头换洗衣服,连屁股上的“屎”都很逼真,老头儿演的松弛动人,好极了好极了!
电影一面呈现衰老的父母,面对自己的功能消失很抱歉,最后连抱歉也不知道了,活回出生时的模样,一面是像正常生活的儿女,女儿和男友同卧一床照顾生病的父亲,两人情欲点燃,一阵喘息后还是默默归于平静,只有模糊的带着氧气罩的父亲在伴着机器的声响艰难的呼吸着~很丧啊~母亲在做饭时关不住的水龙头,意味着生命的流逝,父亲的离开,最后老两口相继死去,走在废墟上的魔幻处理充满寓意。
所以我说这真不是一部我以为的土片儿。
对了演秦牧的那位男士,长得(其他)(漂亮的意思),有味儿[色][色]这次看了六部,整体很满意,基本没有踩雷,开森。
9月16-17日,南京万象书坊与自在观影联合推出了以“山西之光”为主题的三部电影联展,分别在南京放映刘泽导演的剧情片《来处是归途》、张亚龙导演的纪录片《热雪》和魏丹导演的纪录片《方舟》。
“山西之光”的策划主题,是在“藏地新浪潮”“杭州新浪潮”等地域化艺术电影群体的命名与探讨方式,在中国电影界越发形成气候的背景下确定的。
因此站在这样的评论与学术潮流之下,去探讨此次影展的三部电影身上共通的地域性与各自的作者性,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来处是归途》:南北交织的都市情感书写我们先来讨论《来处是归途》。
从电影片名开始,导演就开始有意识地设置一系列的二元矛盾来展开戏剧冲突叙事。
影片的核心故事,建立在父亲身患阿尔兹海默症对家庭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上。
而作为一种以失智、失忆、失能为特征的老年常见病,父亲的这一病症对家庭的影响,便呈现为包括记忆与失忆、梦境与现实、情感与功利、戏剧与人生等在内的一系列矛盾。
在记忆与失忆的矛盾中,我们看到的是父亲日常记忆的逐渐丧失,与越发执拗的回归故里的潜意识般愿望。
联系到改革开放数十年来山西面临的重化工业转型、国企工人下岗等历史背景,父亲的记忆与失忆,绝不只是一种医理化的科学话语表达,而是跟他进入晚年之后、对于个人生命史的选择性记忆密切相关。
套用摇滚歌手高旗在他的代表作《不要告别》里的歌词,就是“我对明天的恐惧,来自对今天的厌倦”。
凭借这样的表达,刘泽导演跟山西艺术电影的开山级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江湖儿女》《山河故人》等之间,构成了一种致敬式的互文关系。
梦境与现实的矛盾,则集中体现在之于女儿的影像表达上。
由于父亲的病情,女儿正常的情感与生理需求,不得不处于一种被耽误和压制的状态。
影片里多次呈现女儿的梦境状态,而这种梦境,要么被父亲梦魇般的“骚扰”所惊醒,要么被女儿的自我意识重新唤进现实。
父亲对女儿梦境的打断,清晰交代出女儿困境的来源,而女儿梦境里对现实的种种想象与超越,也体现出她为现实苦难所困顿的内心挣扎。
情感与功利的矛盾,集中出现姐姐跟女儿男友秦牧的退缩、与母亲和女儿对父亲的坚守上。
这种源自亲情的超越化力量,跟基于现实考量的退缩与避让,反映出各位人物跟父亲之间情感关系的紧密程度,是费孝通先生的所谓“差序格局”的生动影像反映。
而影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就是女儿的职业身份,被设定为京剧演员。
戏剧表演的身份界定,进一步营造出一种人生如戏的影像氛围,从而跟记忆与失忆、梦境与现实等矛盾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对话关系。
作为一部山西影人创作的山西题材电影,《来处是归途》在北方城市的影像书写中,非常难得地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南方化电影的特质。
这种南方化电影特质,集中体现在“水”这一元素的频繁出现上。
女儿的姓名叫作“夏天”,而影片原来的片名则是“又一夏”,夏天带来的暑热天气,让整部电影始终处在一种水气氤氲的朦胧状态之中。
“水”的核心元素设定,一方面体现为汗液、尿液等人体体液,指向父亲身体机能的衰弱与失控,另一方面呈现为女儿频繁出现的游泳、洗澡等身处的“水世界”的环境,让作为身体洗涤与洁净工具的水,指向女儿渴望挣脱现实的隐秘欲望与朦胧梦境。
而作为故事发生背景的持续性雨水,也给这部带有悲剧色彩的电影,涂上了一种南方化的忧郁与伤感气象。
无论是水汽朦胧的影像氛围,还是女儿作为京剧演员的身份设定,拍摄于山西的《来处是归途》,跟高鸣导演拍摄于深圳的《回南天》之间,都构成了一种异曲同工式的不谋而合。
《来处是归途》在影像设计感与戏剧冲突的营造上,也有众多可圈可点之处。
影片开头在医院里、对各个人物面孔状态的聚焦式呈现,能让人想起蔡明亮的经典电影《脸》里的集中表达;而结尾之处在女儿一段家庭和美生活的幻觉式想象之后,时钟声响起,女儿回首,一阵怅然,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场面设计,让人想起同样反映阿尔兹海默症的美国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而这种将时钟作为镜头核心元素的表达方式,也可以跟达利的名画《记忆的永恒》形成一种致敬式的对话关系。
就戏剧冲突而言,父亲在卫生间里满身污物、众人争相为他擦拭的那个场景,也将父亲失能给亲人带来的沉重压力与沉痛负担呈现无余,连同母亲给父亲喂饭时、因父亲拒绝进食带来的母亲情绪的爆发的镜头一起,构成了影片中对观众而言最具共情效应的画面,着实让人难忘。
《热雪》:野性与规训的激烈碰撞再来看《热雪》。
作为一部集中呈现当代艺术家的纪录片,《热雪》跟十多年前曾于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展上展映的郑阔导演的纪录片《暖冬》,可以形成一种显著意义上的对话关系。
个体化与公共化之间的矛盾张力,构成了这两部纪录片表达共通的核心问题意识。
而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之下,两部纪录片的具体呈现面向,也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就是个体化的自由表达与公共化的规训管理之间的矛盾。
《暖冬》中,构成这一矛盾冲突的事件,是798艺术园区的拆迁;而在《热雪》中,其核心矛盾冲突,转化为当地的管理部门对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节的叫停。
如果说前者的公共化管理冲动,来自于一种经济利益诉求的话,那么后者的公共化规训,则更多出自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管控动机。
正基于此,艺术家们个体化、小众化的艺术趣味与公共化的受众反响和主流意识形态管控之间的矛盾,就成为随之而来的又一组矛盾。
在影片当中,艺术家们特立独行的行为艺术表演,很明显没能得到内蒙当地居民的积极响应,也遭受到公共管理部门的持续性介入与干预。
如果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追溯起,当地居民的不理解与看热闹式旁观,跟公共管理部门的叫停与制止,实际上都是人民立场文艺观从上到下的呼应式反映。
在这样一种主流文艺观的意识形态大背景下,艺术家们的小众化与边缘化,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而有意思的是,《热雪》与《暖冬》的深刻之处,都在于没有仅仅把视角停留在艺术家与公权力的冲突之上,而同时也用很大的篇幅,去集中呈现艺术家群体内部的另一组核心矛盾,那就是个体化的成名欲望、行为方式和性格取向与群体化的艺术家群像、群体性诉求和博弈之间的矛盾。
在《暖冬》中,这一核心矛盾,呈现为围绕拆迁补偿款的分配、带来的艺术家群体内部的争吵与分化上,而在《热雪》当中,导演的视角,则聚焦在艺术家个体与共同参与此次行为艺术节的艺术家群体之间的内在张力上。
从本质上来说,艺术家的个体化表达诉求,不会见容于任何集体化的组织,这种集体化组织既包括公权力,也同样涵盖群体化的艺术家组织带来的某种圈子化、同人化的压力。
于是在纪录片中,围绕对公权力的应对方式上、围绕艺术家各自的艺术表达上,作为个体的艺术家与作为另一种集体的艺术节主办方之间,又持续性地出现了种种冲突与博弈。
这样的影像呈现,把个体化与公共化之间的矛盾溯源,没有简单停留在意识形态背景之下,而深深挖掘至人性本身的内在属性上,确实是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学式表达。
《方舟》:以家庭日常书写连接历史与现实最后来讨论《方舟》。
作为一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诞生的纪录片,《方舟》跟其他类似题材的剧情片、纪录片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疫情在影片当中,只是故事的发生背景、而非故事的呈现主体,影片的核心叙事,聚焦于导演姥姥身患肠梗阻而最终去世、对整个家族带来的影响上。
然而从影片开始疫情仅仅作为背景新闻播报的主题而存在,到后来姥姥的子女因疫情带来的隔离无法及时看望老人、以及其他亲属因疫情而造成工作和收入的负面影响,导演以一种颇具预见性的记录自觉,呈现出疫情及相关防控对遭受其他疾病与苦难的群体的严重挤出效应,这一点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方舟》和《来处是归途》,同样呈现老人病痛对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影响,尽管两部电影当中,都不乏社会学式的影响呈现,但其基础视角,都是基于对作者自身个人史、家族史的“私影像”式书写。
这样的影像表达,要放置在整个文化领域的历史书写,越发从政治史、经济史等传统宏大叙事,转向社会史、个人史、生活史等的大的潮流背景下,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近年来国内出版界涌现出的《平如美棠》《我本芬芳》等极度畅销的非虚构纪实作品,叙写的均是普通人的平凡生命故事,这些作品的作者,既非知名学者、作家,也不是长期从事写作的专业人士,而恰恰是这些基于平凡生命故事和普通日常生活的书写,让最为广大的读者取得了强烈的共鸣与共情效应。
在这样的出版潮流带动之下,今年两位专业历史学者推出的大众史学作品——鲁西奇聚焦秦代一位普通官吏的《喜》和罗新聚焦北魏宫女的《漫长的余生》,叙写的也都是乱世之中普通人的生命故事。
从这个更加宏大的视角来看,新冠肺炎时代的历史书写,特别需要像魏丹这样的导演的日常生活化影像书写,这种千千万万作者的个人史、家族史的影像、文字书写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勾勒出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史样貌。
套用加缪的名著《鼠疫》里的书写,就是我们不只需要防疫奉献的里厄大夫,也同样需要从个人日记真实记录疫情时代生活图景的塔鲁。
回到电影本身。
导演的切口非常小,就是聚焦姥姥的生病与最终去世,这种生老病死,是中国每一个家庭都会遭遇或者说将会面对的场景。
然而导演的可贵之处,一方面用一种细节化到多少有点冒犯观众的表达手法,去呈现姥姥的衰老、呻吟、痛苦以及死亡之前的极度挣扎,让“人之将死”的无奈与残酷,非常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一种残酷美学的强制性共情效应;另一方面又以长辈病与死这样极具戏剧张力的冲突故事,去呈现由此带来的种种家庭纷争与分化,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家庭社会学的天然影像文献,值得重视。
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普通家庭内部的信仰分化。
影片的片名,源于基督教里的诺亚方舟神话,而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空镜头,要么指向表达方舟神话的西方美术作品,要么指向医院窗外雾气朦胧的基督教堂,就连影片的片末配乐,选用的也是巴赫极具宗教色彩的经典音乐。
在这个家庭内部,信仰基督教和遵从中国传统民俗信仰的家庭成员之间,围绕信仰、围绕姥姥去世后葬礼举办方式展开的激烈争吵,成为当代中国北方民间信仰分化与潜在社会冲突的上佳影像记录文本。
信仰在本片当中,既是一种象征救赎与永生的超越式客体存在,也同样是构成家庭成员生活信念与家庭内部纷争、分化的故事主体,而凭借这样多少具备学术自觉的记录本能的影像书写,我们足以对山西社会百余年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只要稍微读一读20世纪起始、山西教民与拳民之间剧烈冲突的义和团运动史,我们就足以对历史的这种回旋式演化,构成一种更具时空纵深感的认识。
“山西之光”的共性与各自的作者性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了。
这三部放置在“山西之光”主题下的作者电影,尽管叙写的,都是当代国人的日常生活故事,但无论出自导演的创作自觉、还是影像文本天然具备的一种阐释可能,这三部电影里的北方生活书写,都跟山西的历史之间,产生了一种对话与关联效应。
《来处是归途》中、通过对夏天父母和秦牧父母围绕青年岁月记忆的对话,隐约交待了夏天父亲失忆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从而使得这个聚焦阿尔兹海默症的个体化生命故事,产生了跟山西当代历史暗自呼应的隐秘线索。
《热雪》尽管记录的是艺术家们在内蒙大草原上的生活故事,看似除了山西影人的导演身份之外,跟山西并无关系;但只要追溯到山西长期处于游牧民族跟农耕民族或战争、或通商的交织地区的古代历史传统,我们就能对张亚龙导演如此执着于野性与规训这一核心矛盾冲突的影像叙事冲动,有一种基于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会心一笑。
而《方舟》里之于家庭内部信仰分化的冲突表达,更是在最直接的意义上、跟百余年前在山西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不同信仰之间的惨烈冲突,形成一种颇具学术自觉的关照。
正是基于这种对现实的真实表达诉求,以及与地域历史之间的或自觉、或无意识的关照式呈现,我们能够在“藏地新浪潮”“杭州新浪潮”“贵州新浪潮”等地域化艺术电影创作群体的探讨之后,以此次“山西之光”联展为契机,探讨自贾樟柯导演之后、新一代山西艺术电影导演的整体面向与各自特点,也由此期待这三位被纳入“山西之光”主题下讨论的新锐青年导演,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与阻碍,继续自己的艺术电影创作之路,推出更加成熟和精彩的后续电影作品。
就此搁笔。
2022年9月18日上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于2022年9月26日上午在“群学书院”公号首发。
)
这部片子里面的镜头和语言让人感觉很温馨,有点纪录片的感觉!
内容以家庭叙事为叙事核心,聚焦家庭问题、婚恋问题及生存问题,还有社会老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态。
真实的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啦,还是很能get到我的小心心的。
制作水准杠杠滴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山西话剧舞台的老演员yyds!!还有导演把家庭单元住房内的众多场景调度得蛮到位的。
真诚、动情、深情成为观众感受最深的关键词,属于看完不后悔系列哈!
其实我原本已经忘了的那些离我们而去的家人记忆,没想到在这部电影中被唤醒了,飙泪
影片内容设定地很巧妙,夏天与夏花这两位妹纸,直观地对比出子女对父母表达爱意的不同方式。
相较于金钱,父母肯定更希望得到的是子女的陪伴与守护。
影片看完之后我觉得里面所包含的逻辑是真实的人文关怀,片名正是家庭伦理与情感隐喻。
一个山西的多子女传统家庭,在面临父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父亲的阿尔兹海默的问题,每一个家庭成员经历的情感挣扎和做出的选择都不会相同。
影片在晚辈在庭和个人之间的权衡、生命的延续和尊严的维护等等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演员们也演出了出传统家庭的无奈。
夏天的遭遇我能够感同身受谁家都有老人,里面夏母典型代表了独立且自尊的老年群体,她的生活全都围绕着照顾有病的丈夫。
对丈夫无私深切的关爱,是支撑她勇敢坚定的动力!
面对丈夫逐渐恶化的病情和生活的动荡给她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她那句你爸爸自从吃上咱家的米粉肉,就馋上了,那时候没有几家能吃上的,给我听哭了。
一次次地向女儿重复自己与丈夫相识相知相爱的往事,在丈夫去世不久后,她妥善地料理完所有事情,也伴随着丈夫离开了人世,这个结尾真的很悲凉!!
电影角色塑造非常6演员演技没的说。
夏父与夏母是老年群体的典型代表,夏爸爸不但老年痴呆疾病生活无法自理而懊恼,就连自己心灵也饱受困苦与折磨,看的我抹了好几次眼泪。
老人极力控制自己失控失态的行为,当独处清醒时,他为自己的行为一遍遍地忏悔。
他不想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不想让亲人因自己的病情而痛苦失落。
唉出于人性的尊严和对家人的爱,他选择了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幸好在及时救治下,没有离开人世,没想到却进一步加重了自己的病情,剧情反转最终还是与世长辞。
夏父的形象鲜明生动,我很喜欢!
这个角色代表着饱受疾病折磨的老年群体的形象。
不认识导演,但对这样事关生死大义的影片,本能有着好感和好奇心。
我不得不说,看完我还挺失望的,一般来说,作为导演处女作你得鼓励,你得爱他呵护他,但在我这,我可不惯着你,不行,或者不行在哪里,我都会说出来,不吐不快,因为你毕竟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但总感觉不对劲,仔细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是我太苛刻吗,我想不是,豆瓣6.4分,也就是勉强及格。
看了导演访谈,再看了本片,我不得不啰嗦两句。
首先是题材,阿兹海默症,这个题材虽然已经被玩烂了,比如哈内科的《爱》,简单质朴的剧情,却是那么打动人心。
再比如,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新人导演,法国作家泽勒能够拍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在题材视角处理上不做作,不刻意,但却另辟蹊径,视角独特,泽勒是把这个题材当恐怖片来拍的,老人的视角让我们更有代入感和同理心。
应该说导演出发点是好的,阿兹海默症,女性视角,但是我却很难跟女主共情。
我想问导演,为什么不去深度挖掘一下女主的精神世界。
不去好好刻画,而只是做几个梦,产生一点幻觉,就凑合了。
因为这些机关设计出现的时间节点不对,或者就是有些唐突。
女主频频的作妖,动不动就产生幻觉,实在让人无法共情,让人出戏,我总感觉夏天不是老夏亲生的。
其次是剧作,从结构和情节设计,都有一些问题,这些细小问题的积累,导致了本片一步步走向尴尬。
视角太多,导致我频频出戏。
情节上,多处情节不合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如课堂上,讲到中央集权制,跟本片主题和主线副线有关系吗?
如果课堂上,老师讲生死,或者讲爱情,都是跟主线的死亡议题和副线爱情线有关系的。
遗憾的是,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再比如,姐姐和妈妈的矛盾爆发,怎么就那么突然呢,前面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铺垫,如果从家庭内部矛盾出发,这也是很好看的戏。
演技方面,老头的演技真的可以,老头儿真的是看的人特别心疼,我曾经数次为他共情,我甚至后产生了老无所依的后半生的后怕感了。
反而这些年轻人我觉得很奇怪,尤其这个女孩儿,女主角儿这个,这个演的太过了,但这个女孩儿,哎呀,处处都是她的戏,感觉太使劲儿了,应该自然一点。
比如女孩用针管给老爷子注射食物,感觉就在逗小孩吗,哪里是对自己爸爸,人活到了针管吃饭的地步,是多么难受和悲哀啊,你却演绎的跟逗小孩一样。
女主的演技让我尴尬到我的脚指头想扣地板,我突然想起了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留下的脚印。
再比如,男友在病床上对女孩动手动脚,我想问导演,这么尴尬的剧情,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看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走神,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想明白了,我为什么喜欢看文艺片,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跟我有真正,发自内心的交流。
本片试图和观众建立的联系,被他的剧作,结构,表演,给瓦解掉了。
我不得不说,很遗憾。
我的总结就是,一会儿贾樟柯,一会儿又毕赣,结合的又不好。
这样的题材还是保守一点处理,别玩花活,别整虚的,你就老老实实现实主义,多好!
我来说说,第一个夏家人忙乱而热切的身影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人生需要互相理解与支持,家是生命最大的栖息地,每一个人都在这里吸取养分。
第二,在老夏一家,夏建国的老伴儿文秀是确保这个家航向稳定的核心。
透过镜头能看到他每天在家里忙碌的身影,无论做出的是拿手的粉蒸肉还是平日里的小菜,都是这个家的灵魂所在。
夏妈不离不弃照顾患病的丈夫,房间里的一些个陈设的道具都充满了爱的味道,不得不不说里面的的服装道具选的都非常的考究。
作为第一部可以了 毛病很多 想法可爱
挺沉重的话题,人老了,阿兹海莫症。
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最终只能隔靴挠痒。(请新人导演先好好讲故事,别总想着魔幻现实主义,真的大可不必
这个片子等了很久了,色调非常喜欢,好过很多的独立电影,看得出来真的很用心了。长镜头很多,看似很细节的处理得基本都是模仿别的电影,没有非常特别的。父母的演员表演好过女主太多了,特别是那段读故事的场景明显的表演痕迹,实在有些尴尬。
【PIFF】女版《慕伶,伟明,一鸣》,通过失智症题材聚焦女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困境: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智老人过程中的艰难与不舍,其次是情感困境:也正是家庭困境导致女性压抑情感欲望委曲求全,本片最高明的是通过女主戏剧演员这一身份将这种困境扩展到了文化层面上,一针见血。不得不说,一个男导演能拍出不带男性凝视的影片就值得鼓励,更别谈其在人性关怀上所下的功夫。最后回归故土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尾,既致敬了贾樟柯也与《慕伶,伟明,一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拍本土家庭题材剧本能不能先回家给妈看看?多少也符合点现实生活,太尬了…
平遥第六场。结尾的魔幻场面太突兀了,根本不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女主演技也些许尬。整场最佳是女主父亲的演技。观众提问类比侯孝贤实在震惊全场……
几度落泪,总是在不经意间。片子叙事平缓,不急不躁,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人生,确如片名所言,来处是归途,寻觅人间酸辣苦甜咸而来,事了拂身去,如那春来秋去风,也当洒脱。
没必要早起(
阿兹海默,普通家庭面对疾病。但有些艺术手法看不懂
依然是垮。时间过去久了,就会记不得当时发生了什么。如果非要比较,这部以及那部《故乡异客》和同时期的《小伟》相比,后者更胜一筹。
几处表现阿尔兹海默症令所有人崩溃无奈的关键情节都没有让我入戏。
来自家中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普通家庭,我能感受到女主的那种无奈,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无力感,父母不想给孩子带来负担,不想麻烦孩子,但有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解脱不仅仅是生病者灵魂与肉体的解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解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感受良多,期待......
剧本摄影不错,但是剧本没有像《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专注,而是分散开塑造女主整体生存环境。问题是表演太差!生硬的表演配合上长镜头简直没法看!穿衣服洗澡你是认真的吗????????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阿兹海默症题材。讨论了“病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的严肃命题。医院急救室外的长镜头唤起我曾经在医院的见闻,真实而残酷。虚实莫辨的拍球男孩是很有灵气的点睛之笔。可惜缺点同样很多。饰演母亲的演员表演用力过猛,不如父亲演员表演自然。年轻演员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前半部剪辑转场较为生硬,婚礼、浴室、公园等桥段有明显的刻意感。克制与煽情并存。结尾意味不明。以及,与《小事儿》不约而同地,回忆中的高中教室墙上又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两星半
女主的表演真的是“表演”,每一个反应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计算和安排,毫无可信度,相反几位中年演员的表演反而更吸睛。台词处理上也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可能是有导演的经历在?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非常地“假”。 看到现在忍不住再加一句....Amour不是那么好拍的
4.6之前一直记不住片子的名字,这次终于记住了,很实的一部片子,写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困境,但是有点可惜的是没有什么明确的导演风格,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在面前。
C+不错的,一些长镜头的设计真是用心了,表演上面稍稍有点拖,视角和想要说的东西有点太多了
#2021深圳青年近卫军影展#竟然是东京物语+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小伟,还是挺喜欢的,这个题材一定会打动人,最后也呈现得不错(据说有观众中途出去哭了好半天)。除此之外关于小女儿隐秘的情欲的部分是一个亮点,虽然在她的感情线方面处理还是有些问题(既然要疏离,就不该有偶像剧桥段)。但整个片子更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前半段,只展现病痛之苦,但并不呈现真正的家庭问题。既然是现实流,那还是需要在细节的真实性上下功夫的。两个老人演得比所有年轻人加起来都要好。
PYIFF#2020.10.19 这剧把我看尴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