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追完了rome全集,对阿提娅这个角色印象很深。
故事前半段,这个生活放荡追名逐利的女人,在贵族权利斗争中展现了绝无仅有的凶残和女人少有的理性。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用几乎专断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快速磨练心智,适应残酷的政治斗争。
面对暴露出对其爱慕的男子的细腻情感的女儿,她发自肺腑地讲出了“disgusting”的评价。
而多年后 ,她却爱上了自己的政治伙伴安东尼。
不想在面对背叛后,她失去了年轻时的冷酷,失去了一个贵族的高傲,她被击垮了。
当然击垮她的还有塞维利亚的死和对她的诅咒。
这时她的女儿面对自己暴露感性弱点的母亲,也惊人的用了这个词——“disgusting”。
我仍然记得阿提娅,永远在家里不停歇地碎碎话语——斤斤计较的选择布料,训斥奴仆,管教儿女。
她能在解决掉到刺杀威胁后,突然如释重负的躺在床上微笑着说一句“好饿啊!
”。
何等坚强的女性,可岁月却无情地摧毁了这种“无情”,让他在爱情的执着里里看到了无奈,看到了求而不得。
我深感,年轻的心是永远比衰老的心更坚强的,那种坚强始于野心,长于无情。
而我总是偏向于喜欢那种的衰老。
2024年4月11日11:39:30政治(一)政治家必须能够对局势迅速的做出敏锐、正确的判断才行。
做错了一个决策就是身首异处了。
(二)屋大维非常擅长对局势进行判断,然后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三)政治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
(四)那个时候犹太人就四处挑拨了。
(五)一个大家族也是说倒就倒的。
(六)一切行为都要服从政治。
(七)总结:政治代表了一切意志的总和。
军事(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二)钱给的多就能打胜仗。
(三)杀人原来就是政治家一句话的事儿,那些反对者和其家人就要人头落地了。
(四)和平年代,政清人和,这时候黑帮就得从良了。
(五)打仗就是小兵在前边冲锋,统帅在后边坐等结果。
(六)战争输了啥都没意义了,因为这个时代是赢家通吃的。
(七)总结:成王败寇。
经济(一)别让穷人太闲了就是统治者要做的事情。
(二)政治家想要商人死,就只是加个名字的事儿罢了。
(三)商人的钱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社会。
(四)总结:钱就是用来花的,穷人别攒太多钱,好生活不是攒钱得来的,一场危机就全给你霍霍了。
社会(一)百姓是用来利用的。
所有行为其实都受政治家的支配的。
(二)环境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男的也得被干。
(四)有些人生而为奴,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
(五)那些无法组建家庭的人,往往会寻求宗教的庇护。
这也算是报团取暖了。
(六)古罗马的底层人的工作分工很简单,男的当奴隶卖力气,女的卖时间或者卖淫。
中层进行文明建设,上层享受一切。
(七)总结:不同人有不同的活法,没有什么非要强求的。
女性(一)女人最大的政治就是选对男人。
(二)女人之间的斗争更为惨烈,因为她们的目标都是强势男性。
情感(一)底层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爽。
其他(一)谁给钱多,老百姓就听谁的。
(二)这部剧搞笑的场面还是挺多的。
(三)罗马统治者似乎对女性贞洁不怎么在意,生过孩子的人照样可以离婚嫁给执政官。
总结是一部不错的好片子,比之权游要更有味道。
每段对话都非常有深意,没有冗余废话。
第二集里,百夫长逐渐黑化,从一个堂堂正正的军团将官、平民英雄转变成一个时常躲在阴暗处的黑帮老大。
这一集,百夫长的黑化进一步加剧。
和身份的变化相比,心理的变化才是最可怕的。
或者说,一个人身份的变化往往与心理的变化高度关联。
作为曾经的13军团百夫长,他恪守军纪、英勇善战、是非分明、原则性极强。
因为有这样的品格,在恺撒撕破契约带兵越过分界河后,他毅然决然离开了军团。
因为有这样的品格,在第一次成为平民后,他宁可饿肚子也不充当黑帮杀人的工具。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品格,他放过了老庞贝,拒绝了艳后的交欢命令,并一步步走向政坛。
可自从迈步政坛后,他的信仰就越来越摇摆不定了,是非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了,对兄弟的情义、原则的坚持渐渐让步于政治利益。
也许他自己并不知道,仅仅是短时间地浸淫于政治,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巨大改变。
不客气地说,13军团时期的百夫长与从政之后的行政长官、元老,几乎不是同一个人。
如果不是波罗在角斗场上誓死捍卫13军团的动容表现,他的精神世界大概已经被地位和名利重塑。
随着得知自己被绿,并引发了妻子自杀、恺撒惨死、孩子下落不明等一系列后果,百夫长早已混乱不堪的精神世界终于坍塌了。
他认定自己是黑暗之子,认定自己被神灵谴责,一心只想等待神灵结束他的残躯。
在这种背景下,接管黑帮,无疑成了他加速堕入地狱的通道——或许这也是他选择接管黑帮的原因。
总之,接管黑帮后,百夫长越发变得冷酷无情、不讲道理,俨然翻版的安东尼。
自己的手下让一位12岁的男孩吹箫,引来了对方家族的不满。
连波罗都表示手下这一行为对男孩不公,应该收到惩罚。
百夫长却拿出了老大的架子,公开训斥波罗,并拒不接受对方的请求,公然纵容手下作恶。
果不其然,由此引发了对方的单方面报复。
波罗认为报复合情合理,这事儿就这么翻篇儿得了。
百夫长却要求手下展开进一步的报复,引发了进一步的派系纷争,并在争吵中和波罗撕破了脸,俩人大打出手。
波罗无奈之下再次选择了离开。
回到罗马的政治局势方面,安东尼进一步巩固独裁统治,西塞罗继续过着受气包的生活,布鲁图斯等处境日益艰难,屋大维则领导了一支1万人的军队。
安东尼原本计划的是卸任后去马其顿行省养老。
但在阿蒂亚得知马其顿是不毛之地并吹耳边风之后,安东尼决定索取熟悉的高卢作为养老地。
为此,安东尼再次威胁起西塞罗,要求他在元老院发起相关议案。
西塞罗原本是个喜欢口嗨但又胆小怕事的怂包,曾经跟随庞贝对战恺撒,后跟着布鲁图斯一同投降,一方面长期对恺撒心存不满,一方面又不敢公开干架,甚至还带头发起了加冕恺撒为元首的议案。
说他两面派一点不为过。
但这次安东尼失算了。
怂了半辈子后,西塞罗竟然硬气了一把,选择缺席元老会议,并留下了一封讨伐安东尼的檄文。
不过咱就是说,真有种,自己当面念檄文啊,自己跑得远远的,让同事代为宣读檄文,结果导致同事惨死于安东尼之手。
同时也不得不说安东尼这个人,人家只是代为宣读檄文的,有怨愤你得去追杀西塞罗啊。
说起来这个场面与三国时期,袁绍讨伐曹操时的场景很相似。
时陈琳洋洋洒洒作檄文,历述曹操之劣迹,吓得手下不敢往下念。
不同的是曹操并没有杀念檄文的手下,反而称赞其对方的文才。
说回西塞罗,逃跑的路上,还给屋大维去了书信,请求对方起兵讨伐安东尼。
这个策略倒是在线的。
果然,时隔几年,罗马战事再起,安东尼成了元老院的敌人,成了叛乱者。
屋大维则加入了讨伐安东尼的阵营。
真是世事多变迁啊,谁能想到曾经不被安东尼放在眼里的小孩子,竟然真地能拉起一支队伍,并成为自己的强劲对手呢。
与此同时,第二集挖下的坑又有了回应:一是波罗离开三个月后,再次割舍不下百夫长,回到了罗马,并与百夫长的大姨子重逢,得知了孩子们还活着的消息。
下一集,大概率会上演波罗单骑救孩子的剧情了,颇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赶脚啊。
二是犹太人泰门再一次被阿蒂亚放了鸽子,并很显然很气愤。
而在泰门回家时,再次看到了犹太老乡鬼鬼祟祟的动作,不知道到底在酝酿着什么…三是那个甘当奴隶性奴的男子,原来竟是塞维利亚安插在阿蒂亚身边的刺客。
只是塞维利亚要求不许伤害屋大维的姐姐,所以刺客迟迟没有找到下手的机会。
又不得不说了,罗马人的恨是真有原则,要杀对方的母亲,却又不允许伤害对方。
话说连阿蒂亚都称自己的儿子为叛国者,甚至要求安东尼处置屋大维的信使,这种母子归母子、情人是情人的原则感真是神奇。
片尾,刺客终于在粥里下了毒药。
悬念来了:阿蒂亚会中毒吗?
btw,布鲁图斯接下来又该去往何处?
豆瓣有人评论说记得一个镜头感触颇深,是庞贝战败,众叛亲离,在大海边收到凯撒的拒绝和谈的复信后,对着跪着的奴隶羡慕地说:“怎么办?
怎么办?
你们奴隶真幸福,不用自己拿主意,就像海上的浮木。
”又说这样一个贵族,一个罗马的执政三巨头之一,在这一刻居然羡慕一个奴隶的幸福。
我想到的就是:庞贝该向屋大维小童鞋好好学习一下。
屋大维在少年的时候就沉默寡言,一心读书,包括他自己也觉得枯燥的希腊哲学,在书里他得到了智慧,当他母亲和情人厮混的时候,他姐姐被他母亲操纵着痛苦不堪又不能为力的时候,这个少年冷漠的眼神中早已洞悉一切。
他不萎靡,不叫苦,不怨恨,心理极其健康地发展着,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有能力洞察人们的心理,他可以掌控世界,我一开始就为这个外表羸弱的少年的智慧和眼神绝倒,当我知道他就是奥古斯都大帝,长达46年把持罗马独裁政权,却被元老院极度推崇,他的权力并没有让他失去智慧和理智,他实行的军事、政治、社会政策,都有着明智深刻的影响,一代明君,死之后还能被人们神化膜拜至今!
荷兰有一种郁金香,名字叫做永远的奥古斯都,是最最名贵的那一种。
传说就是因为一个船员错把“永远的奥古斯都”的花头当做洋葱吃了,才导致了郁金香泡沫的破裂。
尽管屋大维的冷漠令他的母亲和姐姐感到绝望,他也许也有着伤痛和孤寂,但我还是喜欢这样的人物。
尹夏沫一样,透彻地看透人生,虽然冷漠但是却可以明白自己,掌控自己,才可以爱人。
第一集,期待已久的葬礼演讲并没有出现,而是后来由一位平民转述了,安东尼并没有施展莎士比亚笔下那种高超的演说技巧,而仅仅用凯撒带血的袍子煽动情绪,这也比较符合剧中对安东尼形象的塑造。
Pullo的求婚简直美好到虚假。
Vorenus太惨了吧,老婆孩子全没了,那个抓他孩子的人我完全没印象是谁了,是那个从前雇他当保镖的吗?
Cicero的嘴脸越发丑恶了,还很窝囊。
屋大维中途换人不太好,我还挺喜欢一开始的演员的,可能因为看起来有点阴柔不适合后来的形象吧。
突然想到因为屋大维前后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直接换个演员来演也挺合适。
Cicero真是墙头草,哪边都不讨好。
Vorenus太冤,好在死前被孩子原谅了。
结尾屋大维凯旋,民众欢呼凯撒,跟之前凯撒的凯旋如出一辙,物是人非,坐在看台上的女人们一定感到恍若隔世吧。
因为一个屋大维,Atia母女间反而建立起了sisterhood,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形象也显得高贵多了。
导演的意思大概就是:不管杀人放火、骄奢淫逸,都比铁石心肠要强。
回想了一下,剧中上流社会的男的好像都没有什么忠诚的爱情可言。
安东尼一到埃及就把Atia忘得一干二净,凯撒为了政治利益转头就能抛弃塞维利亚,就连看似痴情的Aggrippa都为了权力放弃了Octavia,而屋大维更不用说了。
反观平民社会,从时时惦记着老婆的奴隶(啊一时忘了凯撒身边那个老奴隶叫啥)到为了家人改邪归正的Timon,从老婆死了才跟黑发女在一起的Titus到一生只爱一人的Vorenus,简直是爱情乌托邦了。
编剧这是在批判上流社会的男人利欲熏心嘛?
屠戮黑帮团伙后,百夫长提着头目的首级像个游魂一样回到了家里,日复一日地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
而没想到的是,被屠戮的黑老大竟然是黑帮界的大哥大。
老大被干掉后,黑道出现了权力真空,既有的权力平衡被打破。
为了争地盘抢生意,各帮派之间相互厮杀,严重破坏了罗马的生产生活秩序。
这让当下统治罗马的安东尼大为无奈。
安东尼原以为随着布鲁图斯等反对派被放逐外地,自己迎来了属于他的幸福春天。
却发现,每天都要处理各种糟心事儿。
好在时隔近五年,安东尼再次见到了那个令他垂涎欲滴的埃及艳后。
安东尼倒是贼心不死,可埃及艳后却压根不把安东尼放在眼里,其来罗马只会两件事:一是重新确立与罗马的战略伙伴关系,毕竟恺撒已死,现在的话事人变成了安东尼,很多事都是因人而定,新的话事人登场,就需要订立新的协议。
这件事很快就谈妥了,无非是埃及继续向罗马进贡粮谷,并向安东尼个人输送利益,以换取罗马对艳后的军事支持。
二是带领近四岁的儿子争夺恺撒继承人的身份。
这就无法达成共识了。
且不说观众开天眼知道这个孩子并不一定是恺撒所生,就算是当局者如安东尼等,也绝对不会公开官方承认其与恺撒的半点关系。
一个罗马领袖,竟然和埃及人生了个孩子,这简直是打整个罗马的脸。
除了维护罗马声誉,更不可能承认的原因则是,这关系到罗马的现实利益。
埃及人的孩子成了前任元首的继承人,那相应的金钱利益、政治名分都要给到。
任谁都不可能答应埃及艳后的这个请求。
所以哪怕埃及艳后以出卖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诱惑安东尼,安东尼也完全没有松口。
只是碍于外交礼节,不得不和艳后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
可在此日举行的国宴上,阿蒂亚则毫不留情地说小孩子一点也不像恺撒,并贴脸诅咒埃及艳后去死。
这倒真是符合阿蒂亚蛇蝎美人的人设啊。
处理了一个烦心事,另一烦心事就是黑帮火并。
这就需要波罗的神助攻了。
陪伴朋友一个多月,眼见自己已无能力,波罗找到了安东尼。
还别说,安东尼一来,凭借军团的名义,立马让已经成为活死人的百夫长恢复了精神。
但百夫长显然已经失去以往的信念感,整个人为心魔所困,逐渐黑化。
经安东尼授权,百夫长召集了黑帮各方头目,前往旧老大的场子里开会。
会上,百夫长宣布自己将接管旧老大的地盘势力,并统管全部黑帮,要求大家回归到以前的秩序,且在必要时帮安东尼维稳。
作为交换条件,安东尼将为每个帮派支付可观的酬劳。
虽然有旧日的高光加持,有安东尼的权力背书,但还是免不了有人不服啊。
结果百夫长直接当场砸毁了和平女神像,并宣称自己是黑暗之子。
这种渎神的行为都敢做,直接吓退了所有的反对声音。
就这样,百夫长成功止息了黑帮纷争。
波罗作为铁杆朋友,自然陪伴左右,干起了招兵买马的工作。
黑帮的事儿好解决,家里的事儿却不好处理。
上一集里,恺撒的遗嘱明确宣布将遗产交给屋大维,可安东尼一直拖着不办理相关手续。
这可让屋大维很是不满。
没记错的话,屋大维在庞贝殒命前已经至少12岁了。
之后又经历了恺撒统一埃及全境等重要事件,由埃及艳后的儿子作为时间参照物,屋大维此时至少16岁了(如果按照历史记载,则已经18岁了)。
作为一个从小就熟读诗书,深谙人性,被恺撒高度欣赏的政治天才,屋大维绝对不可能甘于被安东尼玩弄于掌股之间。
索要自己应得的财产,竟然一再被塞责拖延,屋大维终于决定化被动为主动。
他以恺撒遗产为抵押,借贷了300万大洋,以恺撒继承人的名义分发给罗马公民,由此获取民众的支持,进军政坛。
到底是有大格局的政治天才,如此大的手笔令安东尼和阿蒂亚都闻之色变,屋大维却一点也不激动、心慌,照常平静地睡到了日上三竿。
说真的,现实生活中,我是真做不到这一点啊。
面对安东尼和母亲的愤怒与指摘,屋大维沉着应付,逻辑清晰、措辞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诉求。
他要求安东尼和他一道做公开演讲,将自己推上政坛,将自己打造成新的领袖,在安东尼退位后,他将继续领导恺撒集团,并确保安东尼的利益不被反对派侵犯。
然而安东尼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被冒犯、被威胁。
于是,一场争吵过后,两人就此分道扬镳。
屋大维以恺撒的名义招募军队,告别罗马,正式开启自己的政治生涯。
就在屋大维离开罗马的行军路上,有人正押解着一群奴隶缓缓前行,而这群奴隶中间,竟然就有百夫长的大姨子和孩子们…是的,孩子们没有死,她们还活着!
这就又留下了一个悬念:接下来她们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她们会逃走吗?
百夫长能得知这一消息吗?
得知这一消息后的百夫长,又是否能够从黑化的进程中获得新生?
btw,墙头草西塞罗如今已成为元老院最资深的元老,无奈常常被安东尼拿捏啊。
意外的是,恺撒的老情人塞维利亚竟然和西塞罗搞到了一起…此外,这一集插叙了阿蒂亚的打手(保镖)犹太人泰门的两段戏,不知何意。
一是收到了阿蒂亚安排在宴会后刺杀塞维利亚的任务,却又在屋大维的干预下被放了鸽子。
二是气匆匆回到家里后,看见家里来了一位犹太老乡,而这个老乡很明显不是正经生意人,更像是仇恨罗马的民族主义者。
另一边,阿蒂亚的奴隶救下了一个被围殴的哥们儿,后者竟然说可以充当前者的性奴。
这恐怕也在为后面的剧情埋了伏笔,只是不知将用在何处。
还有个有趣的细节:阿蒂亚骂屋大维是蠢货,屋大维则反手给了她一耳光。
安东尼见状,替阿蒂亚教训起屋大维,又被阿蒂亚拦住了。
可在二人转身离去时,屋大维却大骂自己的妈妈阿蒂亚是婊子,安东尼听到后再次怒气冲天教训起了屋大维…情人、母子、政敌,三人的关系还真是混乱且分明啊。
还记得权游二丫去到地下室看到上千张面皮吗,当时整个人震动了。
在Rome里,看到了不少,sensiviya对儿子Brutus的追缅时把面具带脸上,还有许多脸孔的装饰,还有墙上有许多face。
tymen作为jews对他的家庭和宗教有过刻画,百科上写罗马是天主教会的中心,嗯懂了为啥给他那么多镜头。
对了之前总看到嫌弃印度用手吃饭的,罗马里贵族还是平民公民很多都要手直接吃呀,小麦的原因主食是很硬的面包,都用手拿着啃,配些黄油,葡萄啥的酱,当然吃一些汤啥的也会用到餐具。
还有他们的椅子没有靠背,贵族很多躺椅是两头翘,两人在两头面对面躺卧蛮有意思的。
还有服饰,无内裤,基本都是裙子一体式的,就材料是平民穿粗布黄麻贵族丝质很多。
不对应该说有衣服穿的不穿内裤,但在奴隶角的奴隶们,穿着最少的布料干活,所以看起来只穿了内裤。
他们的剑,直短宽,跟战国时期有些像哈,现在古装瘦长的剑主要是侠客以及指挥作摆设用,士兵还是用刀多,弯长宽。
这些如果在小说里,需要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才能感受到古罗马的日常生活。
影视的动态剧情的推进这些都沦为背景在画面里。
信仰,以前是多神论,信仰很多神,看起来平民都挺虔诚的,而且对诅咒,curse,是最高级别的恨的外向表达,双方都挺信的。
但是现在你如果说诅咒xxx,对于无神论,感觉就像是发牢骚,可能还没骂人杀伤力大。
以前看哲学史,对古希腊古罗马还是有滤镜的,觉得思想真先进,科学技术也好,实际看了影视,还是非常破滤镜的。
那些民主只在非常少的部分人身上,那些雄伟的建筑雕刻绘画基本都是奴隶完成的。
书里会大量笔墨写他的优点,当然也会在结尾写个但是,但着笔很少,重点都在丰功伟绩上。
但影视化了之后,都是立体三维的,所有的谈话剧情推动都需要画面背景,大量的奴隶无声的存在,是没有台词笔墨但时刻提醒的存在。
很奇怪中国直到晚清都是有大量仆人,家宅内宫廷内打杀也是凭主人的,为啥感受不同呢?
帝奥古斯都讳屋大维,罗马人也。
父屋大维乌斯,母阿提亚。
少读书,有权变,太祖深器之,常令在左右。
时太祖征高卢,帝母购白马欲献太祖,遂赴高卢,中遭劫掠,为保罗、乌瑞纳斯所救,遂友之。
斯妻与姐夫奸,育一子,罗密告帝,乃共诛奸夫,弃之沟渠。
前四十八年,太祖征希腊,帝母恐城乱,遣帝游学。
后太祖击庞培于法萨卢,大破之,回兵罗马,帝遂归乡。
太祖问安邦之策,曰“兴土木,与民生计。
增议员,以固法统。
”太祖以为然,擢大祭司。
前四十四年,布鲁图斯弑太祖,罗马城乱,肉食者皆逃,唯先帝不动,曰“布若弃太祖之道,必复大选,而其式微,不能守其位,实陷两难之境也,诸君何惧哉?
” 安东尼、帝母听其言,留罗马。
后如先帝言,布求和于尼,约为盟友。
尼与帝母善而欺帝,帝遂诣高卢,广幕太祖旧部,败尼于阿克兴,回师罗马,拜执政官,时年十九。
帝欲复太祖道,与西塞罗相恶。
赛遂联布,欲伐帝。
帝乃和尼、雷必达,肃赛及与布友善者,败布于腓力比,血太祖之辱。
帝与尼、达约为同盟,共主朝政。
帝据罗马,尼有埃及,达领非洲,三分国库。
又与尼约为婚姻,嫁长公主。
后尼私收贿赂,与帝有隙,遂迁尼埃及。
前三十二年,尼断埃及之粮,民怨鼎沸,帝遂伐尼于阿克提乌姆湾,大破之。
又密书埃及王后,谋戮尼,允之平安。
后乃杀尼献帝,帝邀后赴罗马,后知见欺于帝而自裁。
帝乃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菠萝鸡丁不加鸡居士批】罗马一剧,其精华在首部,而次部败于人设之崩坏。
次部之中,屋大维英雄之形象日减,而奸雄之形象日增,且智商飘忽。
时而少年意气,狂飙突进,以致孤立无援。
时而纵横捭阖,促成三家联盟。
时而诛杀贵族,贪财成性,暴虐无常。
时而临战好谋无断,见笑于安东尼。
全然没了首部中洞察时局、足智多谋的少年英雄形象。
余又观史书,觉非史实如此,实乃编剧铺陈不当所致。
维与尼之斗争,如不全然放在钱财之上,而关注元老院智斗,则维之政治谋略可彰,又不至授人以唯利是图之柄。
好了好了,我说人话。
最近看《军师联盟》,觉得中国历史剧写的越来越好了,英雄形象越来越鲜活了。
于是又搜了同类美剧看,发现只要国人好好写,英雄的形象其实并不逊于美剧。
尤其是那一抹天下情怀和对智斗的推崇,是美剧所不能及的。
美式英雄,如《勇敢的心》中的华莱士,他起义主要是因为妻子被杀,而《罗马》中的屋大维,他的战争则是为了证明自己、复仇以及财物。
可以说是枭雄之气盛,而英雄之气短。
(当然了,编剧对屋明显有批判意味)中西之雄区别在哪呢,其实就是胸怀而已。
中国人讲究成大事者不仅要精通权谋,更要虚怀若谷,有兼济天下之志。
西方的英雄更重勇武,敢于为情而战,为自由而战,为自我而战,便是英雄。
两者无论高低。
但因为文化不同,我还是偏爱中式。
曹操与凯撒,西塞罗与荀彧,司马懿与屋大维,有着类似的轨迹,但却有着迥然不同的精神。
包容与勇武,卫道与殉道,隐忍与复仇,在这两部剧,三对人中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很高兴看到好的历史剧,也很高兴英雄之幕群星闪耀。
当年看罗马时,我觉得这剧好神,拍的太好了,隔这么多年再看。。。
感觉是推动剧情的非历史主线人物情节,编造的太生硬了。。。
(再吐槽下,腾讯这剪刀剪得挺影响剧情呀,至少可以打马赛克,把对话放出来吧)我知道蝴蝶效应,但蝴蝶效应的有趣之处是个体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而罗马里的小人物的作用和蝴蝶效应,都是没几个连锁就推动历史了,当事人立马清清楚楚自己干了啥,如果不清楚,不要紧,第一季还有类似三国演义诸葛亮角色的小屋大维解说。
比如波罗赌钱捅人,导致他在保护安东尼时有人想找他报仇,又使安东尼误解有人暗杀自己而没去否定元老院决定(话说哪种蠢货会挑光天化日下,仇人身处在一群武装士兵中来寻仇的,嫌自己死的不够快?
)。
再比如乌里纳斯妻子通奸一事,看上去藏的很深,其实经波罗-屋大维-屋大维娅-塞维利亚就回到乌里纳斯身上了,又拍的好似直接导致凯撒死亡似的。
还有波罗和埃及艳后私通生子,埃及艳后用这孩子冒充凯撒儿子,拍的好似艳后上位关键,然而当时私生子没有继承权,有继承权的凯撒后代是他侄孙,同时也是凯撒养子的屋大维,凯撒并不考虑这孩子在政治上对于他有何意义,遗嘱里都没提这孩子。
这孩子的重要性源于他的母亲,所以后面他是埃及法老,所以后面这孩子以及安东尼和艳后的两个男孩都死于非命。
再看时感觉关键人物人设很矛盾,特别是历史上非重要人物(重要人物历史记载太多,可能编剧发挥余地不够大),编剧戏说的成分太重,然后观众看完后一通分析,得出一些道理、三观。
但这些未必是历史事实,我们看到只是美剧剧情,换句话说是编剧编的,如果不是真的,和历史不相符,那基于此推导出的道理又有啥意义呢?
好比古话说 “兔子不吃窝边草”和“近水楼台先得月”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和“落难的凤凰不如鸡” 请问哪句正确?
于是就是要辩证的看,等于没说。
罗马这个剧因为突然被砍,弄得后面三季全部压缩在一季里,完完全全成了个大纲文,真是太令人遗憾了。
其实没有亚克兴海战也无所谓,毕竟太烧钱了,可以略过。
但是安东尼在腓力比之后去了东方的事情也略过,带着屋大维娅去雅典,支援屋大维舰队,和屋大维的第三次合作与分裂,把屋大维娅送回罗马,征帕提亚,和女王结婚,在亚历山卓办凯旋式等重大历史事件都略过,弄得虎头蛇尾的,很多突兀的地方。
这让艳后这个祸水显得很多余,他对她的爱情也是完全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的,他的堕落也是那么的莫名其妙。
明明倒数第三集还和阿提娅爱得那么深,几乎是生离死别的,结果下一集就突然不爱了,她千里迢迢漂洋过海去找他,他竟然因为怀里另一个女人的要求而对她闭门不见,显得他很渣很负心。
而且编剧可能为了向观众证实他爱艳后,特意安排了艳后骗他自杀时他阅信后号啕大哭的剧情,幸亏James purefoy的演技在这一刻可以说是炸裂性的,让我都忍不住心酸发颤,但我觉得还是想象他是在为自己的英雄末路而哭吧,而不是为了这个莫名其妙的爱情。
这个女人太多余了,还不如和乌瑞纳斯表明心迹,临死前也狠狠暧昧一下呢。
当然编剧还算良心,给他编了几句特别潇洒的台词,让我只看了一遍就几乎能背下来。
“这是个寻死的好地方,不是吗?
总好过高卢的某个壕沟——亚历山大曾经站在这里。
”“请转告罗马人民,我死得很体面,是罗马人的方式。
”比起63版叽叽歪歪的爱情和幽怨,这一版干脆利落的安东尼才是最符合历史上本尊的真实性格的。
对比一下本尊的原版遗言:“不要因为我遭遇厄运而怜悯我有如此不幸的下场,应该回忆我过去的丰功伟绩而为我的一生感到高兴。
我毕竟曾经辉煌过,最后的结局也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只不过是一个罗马人被另一个罗马人所打败而已。
”另一个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自杀前的安东尼身边只有乌瑞纳斯这个忠心下属的陪伴,纯爷们之间的诀别是不会叽叽歪歪哭哭啼啼的。
安东尼得到了乌瑞那斯曾经向他保证过的,“至死的忠诚”,一直守护在他身边。
乌瑞纳斯回应他的告别之词同样干脆利落。
“长官,能够在您麾下效劳,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
”比起死在艳后怀里的爱情戏,本剧的安东尼最后死在忠心部下怀里的基情戏要更得我心呢。
很不错的片子
和第一季一样,有几集是不好看的,不太明白评分那么高,其他也有同类剧的精彩度超越了该剧,该剧主要还是靠对话撑,没有史诗恢宏感,这如果给5星,权游要8星了。
节奏不如第一季,人物塑造也略单薄了
各种禁忌的爱。刺激而美妙。
最后一个verenus镜头我以为他在看手机😂
为什么到后面屋大维就性格变了。另外如果有第三季,是要演婆媳斗争了么
历史剧罩子下的家庭伦理戏。。。第二季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真TM想不通为什么要一直穿插那个垃圾贱男叫什么乌瑞纳斯的!第一季还没有觉得他很讨厌,第二季就真的恨不得他马上去死!只要放到他的部分马上快进啊啊啊!!他的朋友波罗对他那么好那么死心塌地那么关怀备至!他呢?无时无刻不表露出他的自私愚蠢恶心犯贱自我自大煞笔一个!波罗才是真的朋友!
果然没了凯撒就变得没意思了。另外,投资太少吧,战争场面全都省略了,倒是床战很精彩啊,一二季都是。
制作组换了美国人档次立马下降一大截,摸不清自己的定位只晓得露胸露屁股,那为什么不去看黄片?成年屋大维的选角差劲到离谱,一个人毁掉一部剧
呵呵了
原则杀了乌瑞纳斯。冷血造就了屋大盖乌斯·屋大维·凯撒。
比较乏味
比起第一季就是较差,如果比起其它的普通意义上的较差还是可以算一般的
造型太差,演员没气质,看不下去
屋大维最终建立了隐藏在第一公民身份下的帝制罗马,小人物们在激烈的政权更替中挣扎求生。
其实可以更好嗯,越来越喜欢两个小人物波罗和卢修斯,很不满意对西塞罗和布鲁特斯的刻画,其实这部剧是把凯撒放在最正面的吧
接一口气看完,爽
戏剧冲突比第一季要激烈,可惜战争场面依然太小,最激烈的一仗竟然是黑帮火拼。古罗马人真乱,各种淫秽乱伦。还是应该说上下五千年以来,人类一直就这么折腾,无时无刻不在乱着。PS:人人影视有好好校对过翻译嘛?三四集 七八集、九十集顺序颠倒,人物译名前后不一致,各种别字和低级错翻。
一直期待渥大维以他的瘦小身躯扳倒刻薄母亲的狂妄姘头,殊不知那个为妖后而自尽于埃及皇宫的他留给我的却是无限惋惜,权力王座上没有血浓于水没有父子情深,无非是一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台的舞台剧,至于花费多少心血多少演技全凭个人修行。她记忆中的他小时候是个诚实安静的孩子,如今他的眼里只有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