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集都很有创意,不会无聊,但是节奏比较慢剧情回顾(自用)第1集:奇怪的新搭档自由职业者真柴祐太郎因卷入非法事件被保释,受律师坂上舞委托成为其弟弟坂上圭司(瘫痪程序员)的助手。
两人首次合作处理已故记者安冈春雄的电子数据删除委托时,发现死者生前暗中调查警局贪污案,并留下关键证据。
最终揭露记者表面撰写八卦新闻,实则坚守正义的双面人生。
第2集:取消删除的委托人委托人宫内诗织离世后,祐太郎在其房间发现“不要删除数据”的留言。
调查发现诗织长期受父亲控制,生前录制视频揭露父亲罪行,最终数据被保留以公开真相。
第3集:停滞的时间老爷爷浦田文雄委托删除数据,但祐太郎发现其真实身份是前公安成员,留下的音档涉及政府机密。
圭司通过数据破解,揭露老人为保护妻女而伪造死亡的隐情。
第4集:不平凡的超能力少年自称拥有“触碰照片定位他人”超能力的少年日暮裕司委托删除数据。
圭司发现其能力真实存在,并协助揭露他因能力被利用而自我放逐的悲剧,最终数据被保留以证明其价值。
第5集:过往的恋人圭司罕见外出与女性会面,被祐太郎发现对方是其前恋人。
同时处理委托人数据时,揭露未婚妻伪造身份企图侵占遗产的阴谋,圭司的过往情感线初现端倪。
第6集:笹本隆的下毒事件委托人笹本隆的死亡数据牵涉八年前的集体中毒案。
调查发现其父为顶罪入狱,数据证明真凶为受害者家属的复仇行为,最终真相公开为父子平反。
第7集:纯子的死亡之谜14岁少女纯子自杀后,父母委托调查其电子数据。
揭露校园欺凌和教师包庇的黑暗内幕,数据中保留的日记成为控诉暴力的证据。
第8集:最后的抉择律师辰巳仁志的委托数据涉及议员腐败案,并牵扯祐太郎妹妹的死亡真相及圭司父亲的往事。
圭司为保护祐太郎,选择删除关键数据,独自承担秘密。
所闻不为实,所见亦为虚。
前述 作为一部8集的犯罪剧情系日剧,dele相对其他同类别的剧来说显得较为简短,除去引入第1集的前半和第8集结局,它实际上是属于各个独立小故事编织起来的剧集。
这样的剧集好处在于各个故事独立,只要主角团有着鲜明的特质,它可以以各种巧妙的方式介入各个故事的环境和人员中,通过小角色的联系逐步构建主角团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劣势在于各个故事之间很难通过直接的方式进行串联,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处理得不好会使人产生疲倦感。
dele的主角团共3人,分别是圭司(幕后/冷静/善后)、祐太郎(台前/冲动/引发)和舞(第三方/中立/调停)。
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独立小故事主角团模式。
选角上选取了山田孝之、菅田将晖和麻生久美子,不算山田孝之被索尼买下后的形象崩坏(变成搞笑角色),3位演员对3名角色的演绎相当出色,圭司和祐太郎有常见的“一冷一热”CP感,舞又能及时地作为调停者介入两人之间将剧情还原到正轨的时间点上。
遗憾的是可能由于剧集过短的原因,对3位主角的背景刻画地不够深入,第8集结局时有稍稍的仓促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老套的定式结局,使得这个结局与前面各个小故事的切入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但单论1-7集,它是一部优秀的小故事集,切入点也与常见简单的爱恨情仇不同,它立足于某个社会面的刻板印象,并通过“一冷一热”两位主角的视角去对这个印象进行两方面的评价,但不给出一个确定的结果。
它如同从上帝视角去审视其他人的人生,而得到的答案却只是薛定谔的猫。
在这之中,第7集《像是怪物的人们》演绎得较为晦涩却最为出彩,就当挖了个坟,简单评述下这一集的演绎。
谜团的延伸 事件起源于某人的临终删除委托中的一段视频,涉嫌到了揭示8年投毒案的事件,由此引发了一个谜团:谁是真凶?
根据主角团的推进,大致可以将几次延伸列成下面几条:怀疑对象①:笹本清一(替罪羊)。
他是最早的怀疑对象,怀疑点来源于他的前科犯罪。
他的动机强度较弱,他和各被害者之间没有显著的联系。
他儿子的提供的视频引出了怀疑对象②。
怀疑对象②:宫川新次郎(议员)。
他是一个两面派的政治家,怀疑点来源于开端的视频,视频显示他曾向冰桶中投入了某种粉末物质。
相对的,他洗除怀疑的证明是,投入之前闻了闻,说明这个粉末大概率不是氰化物。
他的动机强度一般,来源于他收取了其中一个受害人的贿赂,并有被告发的风险,他仇恨的是某个特定的对象。
这可能是一个利益杀人。
他女儿供述的出轨事实引出了怀疑对象③。
怀疑对象③:上野兼人(厨师)。
他是一个表面温和背地里充满仇恨的丈夫,怀疑点来源于圭司发现开端视频中他曾出现在案发地并进行了可疑的隐藏。
他的动机强度一般,他的主要仇恨对象是议员和自己的妻子。
如果他是凶手,事件就变成了大规模的栽赃杀人事件。
他女儿是被害者之一,由于同样失去亲人的共鸣引发了圭司和祐太郎的争吵,进而引出了怀疑对象④。
怀疑对象④:笹本隆(儿子)。
他是被当作怪物排挤的不幸者,怀疑点来源于他的朋友提供的视频中显示他曾被整个街区的人欺凌,并且他持有疑似氰化物的药瓶。
他的动机强度较高,他和各被害者之间是显著的敌对关系。
他留下的视频继续引出了接下来剩余的怀疑对象。
怀疑对象⑤:宫川茜(议员女儿)。
她是一个瘾君子,怀疑点来源于笹本隆留下的视频,她曾与被害者之中的江波雄三(毒贩)起过争执,并且在案发时曾在现场出没。
她的动机强度一般,她和②、③一样,仇恨的是某个特定的对象。
怀疑对象⑥:和田保(小卖部老板)。
他是一个暴力狂,怀疑点来源于笹本隆留下的视频,他在案发时曾出没在现场,并且有意向他人隐瞒自己在场的事实,他厌恶自己生病的母亲,经常对她大打出手,而他的母亲是被害者之一,她的死去会给自己减轻很多负担。
他的动机强度一般,他和②、③、⑤一样,仇恨的是某个特定的对象。
怀疑对象⑦、⑧、⑨......:街区的住民。
笹本隆的视频并未完全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但是影片暗示了这些视频显示这个街区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私、刻薄和冷血的成分。
他们可能和②、③、⑤、⑥一样,存在着对这个街区某个特定对象的杀意。
这些视频让“谁是真凶”这个谜团不断延伸,主角团始终不能接近准确的真相,直至它以一个不完美的结局——笹本清一被执行死刑而结束。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故事的最后,影片呈现了街区时隔八年第2次义卖会的景况,其中一个小女孩提到“8年前曾被一个人提醒不要喝果汁,喝了就会死”,而这个人自称“是别的地方来的人”,令人玩味的是,听到这个说法的欧巴桑第一反应是回头先望向上述怀疑对象中街区的人们,然后是用力地掐紧女孩的手,要求她“不要再谈论此事”。
这似乎给观众暗示了一个模糊的真相:当年的真凶可能另有其人。
注意,小女孩的说法是“有人告诉她喝了会死”,假使这个信息为真,充其量也只能说明当年在场的人有人看到了投毒这个信息,不能够充分说明犯罪者是来自于其他地区的人。
其次,和小女孩对话的欧巴桑第一反应不是惊讶和紧张,而是回头看向这个街区包括先前怀疑对象内的其他人,这或许说明,从她的视角看来,这整个街区的人做出投毒或是被投毒的事一点也不令她意外,甚至可以假设她自己对这些人也充满了仇恨和厌恶。
她最后以掐紧要挟来使女孩封口,这或许是在暗示,这个街区的人虽然背地里充满了冷漠、刻薄和仇恨,但是表面却不得不戴上另一幅面具,维持这个街区的“祥和”,就像祐太郎最后说的一样:这个街区令人感到恶心。
到这里,真凶是谁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只要还生活在这个街区,这个街区的负面迟早会将这之中的吞噬。
就像笹本隆,他虽是自杀,但是究其原因还是这个街区对他的排斥和恶意。
其余的议员、厨师、小卖部老板甚至是那个疯疯癫癫的老奶奶(她在视频里参与了对笹本隆的排挤和辱骂)等等,对于他们来说,从恶意到生出杀戮,缺乏的只是一个契机罢了。
笹本清一最后说的话也许就是在暗示真正的真凶:真正的真凶还在这个街区里。
这不是特定的某一个人,而是这之中的每一个人。
冰山一角的转瞬一瞥这一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观众始终跟随主角团随着线索在发掘线索,试图找出一开始设置悬念的谜底,但最终却不是一个确切的结果。
似乎从一开始大家就站在了上帝视角,试图去窥测全貌。
祐太郎认为自己对他人感情的共鸣是真实,圭司认为自己不带感情的审视是真实,舞认为证据呈现的是真实。
这似乎和观众们的想法是始终一致的:在祐太郎和这个街区的人前期接触时,能感受到这个街区的人的温度,后期接触时,又会觉得这个街区的人肮脏不堪,从祐太郎的视角,这个街区的人形象是从白到黑的瞬间转换;圭司认为人都有两面性,隐藏和隐藏脱离正轨的一面才能保持人的一致性,从圭司的视角,人们从一开始就是不可信任的,不去介入和理解才是正确之道;舞认为自己从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她一方面相信客观的证据,认为视频是指向笹本隆的关键,另一方面又从人性角度出发,主观地判断笹本清一是在庇护自己的儿子。
但最终从结果来看,三位主角都遭到了他们想法的“背叛”,而观众们自以为开了上帝视角,最终获得的是编剧狡猾地戏耍。
从一开始,这一切都是对冰山一角的转瞬一瞥。
大家一直在真相附近徘徊,但始终不能接近它,又遗憾地自以为看到了全貌。
有想删除的,也有想留下的 这是大结局第8集的标题,其实套在第7集中也很合适。
圭司主张不去接触就删除是最稳妥的方式,因为“删除不一致的才是人生”;祐太郎则是试图发掘每个委托背后的故事,去帮助他们弥补这些遗憾,因为“尽可能地消除遗憾才是人生”。
这其实也是每一集中两人争执的核心原因,从第1集到第7集,除去第7集,来给两个人的观点投票的话,祐太郎应该是6:0领先,而第7集恰恰刚好相反,也许一开始不去接触才是对的。
但反过来说,第1到第6集的发展,也使得圭司重新审视自己先前的想法,并在第7集和祐太郎对两人认知的矛盾点进行了直接交流。
这一切促使最后第8集大结局的发生:圭司选择站到台前帮助祐太郎,而祐太郎也没有选择最感性化的方式终结自己的仇恨。
从立意上来说,dele无疑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好剧,它的全篇讲述的主题在于“选择”和“交流”,对于人生的看法,总有人想删除也总有人想留下,遗憾贯穿人生的始终,但最幸福的一刻往往在于脱离不幸之时。
圭司和祐太郎这对有趣的CP演绎了一场精彩的黑色默剧,语言交杂的背后是上帝视角的无言交流。
至少对于我来说,这部剧属于死掉之后不会从意识中“dele”的有趣回忆。
从MIU404过来的。
数字遗产究竟应该被怎样处置?
人生删除事务所的设定很妙,死亡将人完整不可修正的一生定格住,也为整部剧蒙上了一层令人唏嘘的忧伤基调...故事每一集都聚焦当集死者想要在死后立即删除的秘密,秘密删除代表遵规守纪,秘密公开则意味着窥探人性,而每当规则与人性相对立,这部剧总是狠狠站在人性的一边,为此,以与善共存的恶被暴露为代价,那些动人却纤细的真善美,总是和矛盾而绝望的不甘与不堪、人与人之间扭曲的关系、丑陋又无解的社会问题一并被拉出来…这样看来,罗生门事件的第七集台词就像在给整部剧做总结发言:“贪污受贿、出轨、问题少年、毒品、家庭暴力…越调查,嫌疑人就越多,这个街区到底怎么了?
这不光是一个街区的问题,人都是这样的,社会期望每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人有着始终如一的人格,就会被认作是诚实的人,所以人们都扮演着一个表面上的自己,把偏离正轨的部分给隐藏起来,把隐藏起来的内容消除之后,人生就能变得始终如一了。
”除了让人被无力感充满的第七集很厉害以外,最后还要额外夸一夸第四集!
熊猫与苏打一路追寻超能力少年留下的线索,从开车找路对应上了线索、到勺子弯曲、到大雨里的森林戏,观众就像和他俩一块儿做了一个幽幽漫长的梦,明明是该觉得毛骨悚然的剧情,却看出了一阵潮湿朦胧还有点温柔的悲伤之意,大概是因为一生不被爱与善待的超能力少年,却依旧对人充满着善意,这样的设定也多少透露着些神性吧…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谢绝引用阅读全篇请移步豆瓣专栏:https://read.douban.com/submit/column/8245946/豆瓣首次发布链接:https://read.douban.com/reader/column/8245946/chapter/55965398/dele 去留人生第四篇 艰难的选择作为本季拥有最具创意剧本的日剧,广大观众对 dele 的印象已经从“看今天有什么事”,转而变为“还会发生什么事”,不能不说是信心十足。
这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编导的信任。
是,自打处理完资深调查员浦田文雄老人的身后事之后,程序员大叔和祐太郎的合作已经从彼此试探,互相适应,发展为互相理解,相互支持的程度,就连所长大姐躲在门边看程序员大叔自顾自搞魔术秀,念念有词地试一下使汤匙弯曲,都要拉上祐太郎一起看。
没曾想,编剧安排大叔来这么一出,不是为出他洋相,或是夸示其个性,而是为了却心愿或是表达对某人的信任。
看,这就是不同风格的编剧加入同一部戏撰写剧本的问题,或者说是麻烦所在:如剧本为同一位编剧所写,早就在之前各集埋下伏笔,日后剧情行至此处,观众只当是草蛇灰线,可要是由水平稳定,常有神来之笔,但却是多人完成多集剧本,就只能在每集开局之初安排伏笔。
差不多每集如此,几乎要成为剧情发展的特点。
所以,在这天早晨,大叔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肉体消弭,第二次死亡则是被世人彻底遗忘。
又提到:-我一直在想,当年的选择是否正确,可是看到她过着幸福的生活,才觉得也许是对的。
在大叔看来,信中措辞悲观决绝,似是诀别,心中特别不安,这才要祐太郎赶紧联系,眼见联系不果,甚至要亲自上门核实。
大叔为什么这么热心,还要跟着祐太郎一起上门?
刚开始不少观众都认为大叔这是出于内疚,才要这么做。
上回他没见到面的浦田文雄老人就因为没有及时发现有可能想要离世的想法,阻拦不及,这才造成在故人身后帮忙实现心愿的情况,这一次如果来得及,当然要帮一把。
可是,到后来,大家都发觉不是,事实正如程序员大叔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位委托人,我认识。
…………敢情这是在实现自己的心愿,要去见朋友啊。
可是当祐太郎冲门而入,着急的大叔甚至从轮椅上跌坐下来,靠着双膝跪走到桌前,看到故人手掌之下那幅已完成的铅笔淡彩,还有压住的照片,看他如此关心,如此在意,祐太郎这才发现大叔对这位委托人的执着,并不止于此。
问题在于,经确认这位日暮先生也去世了。
看,这回没跑了,看来非主流界的传说没错, dele 的人只要一出现,那准是来处理后事的。
这判断几乎比天气预报还准。
这回最麻烦的是,由于情急之下,大叔默许祐太郎冲进委托人住处,在发现故人遗体之后,两人都被带去局里讯问,只能求大姐亲自出面,办理相关手续,并做解释,才能把人带回去。
要劝说两个任性的大孩子 还要不时帮忙善后 所长大姐也是够累的所长大姐的出现,不是不耐烦,而是以无可奈何的家长的心情来劝说两个淘气的大孩子,不要如此任性行事,这样擅闯民宅,谁能受得了啊。
看来,不知不觉中,所长大姐早已把祐太郎当成了自己人。
大姐说的情况当中,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关注:◇经有关方面确认,委托人日暮系病故,死因为肺癌晚期未治疗。
在 dele 工作人员进门之前,已离去多时。
◇该委托人是被遗忘的名人,从前曾经非常有人气的电视节目中,他就是那个经常使用特异功能表演找人的少年。
可是遭遇一次错误事件,承认造假,也就此失去了继续上电视的机会。
◇当年迫使日暮承认造假的相关事件委托人,是一位十岁小女孩,急着寻找失踪的母亲,她的情形与被母亲抛弃的日暮,情况相类似。
情况介绍到这里,可能不少观众都明白了,大叔为什么如此执着于这位日暮委托人的事,原来故人就是他小时候的偶像,大叔关注汤勺弯曲的表演,就是因日暮而来。
所以,这一次复制将要删除的数据,并加以确认,不是祐太郎的主意,而是程序员大叔出于对偶像的关心和在意,主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故人日暮究竟留下了什么,为什么指定在身后由自己的铁粉负责删除?
为确认情况,大叔重看了日暮留下的信,认为在离开之前,日暮对自己从前的选择仍有疑惑,在信的结尾是问句,似是心愿未了,这才打开了要删除的数据。
从大叔调出的数据来看,是一些儿童简笔画。
根据大叔回忆,当年日暮就是靠着画这些话,寻人找物,从未失手,直到遇见这个寻母的女孩。
但无论如何,调查相关情况,应该从其家人开始。
没想到的是,去丧礼的时候,格外冷清,前来为日暮处理后事的亲属仅有他的姑母,甚至就连姑母也凑不上相关费用,还要打电话找人借钱。
从日暮女士那里了解到,日暮生前与她来往并不多。
于是,调查重点就直接转向了当年那位拜托寻母的女子松井美香。
根据看过电视的大叔回忆,当年寻母的委托人松井美香是一个忧伤沉默,面容清瘦的小女孩,跟着父亲前来,如今再见到父女二人,情况已大不相同。
小女孩早已成大成人,出落得清秀端正,已经与人结婚,并育有一女,父亲还在跟女儿一起住,帮忙带孩子,根据当年的委托人所说,父亲非常疼爱外孙女,对孩子很好。
值得关注的是,当大叔与祐太郎来到美香家与她谈起此事,美香完全没有责怪的意思,也从来没有怀疑过日暮的预测能力,甚至还认为当年日暮是看到了什么,认定她的母亲已死,不想让十岁的她过于悲痛,这才不惜打破信誉,乱画一气。
祐太郎交付的那些简笔画,美香看了看,完全没看懂,倒是对第一幅画,说了句:-这像是父母从前带我去的水族馆。
随后看到大叔给出的水族馆全貌照片,又赶紧道歉说有可能是记错了。
按照美香的说法:-一想到日暮先生当年也许是因为我的事,才会落到如此地步,心里就很不是滋味。
可见,委托人松井美香一直都对画错路线的日暮抱有信赖感,甚至还提到一个多月前发生的事,那天家里正在办烧烤大会,美香的女儿却站在墙边对人挥手,笑着说:-叔叔,叔叔再见待到家长来看的时候,却只看到一人离去的身影,但从美香的想法来看,她就认为是见到了熟人:-我当时看到那样蜷缩的身形,一下就想到是日暮先生,但又没有根据,只是自己的猜测而已。
最有意思的是,当美香的父亲松井重治带着外孙女到家的时候,也问起故人日暮的情况,当听到女儿美香说起:-日暮先生已经去世了。
这样的话,表情不像是遗憾或是难过,而是如释重负的样子,就是因为这样的表现,才让人疑惑。
那么,松井重治究竟与失踪事件有什么关联,又发生了什么事?
为什么听说日暮病故后露出那样的表情?
之后经过祐太郎和大叔核实之后才发现,情况并不简单。
首先,根据大叔核对的老照片来看,简笔画中的建筑,确如美香所回忆的那样,就是当年未经改建的老水族馆,而此后的一系列图画,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场景,就是因为过于逼真和准确,才让本来含笑吹风的祐太郎,一下子笑不出来了。
按他的想法:-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特异功能什么的,那是骗人的吧可是看到日暮留下的这些画,还有随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又让他不得不相信,日暮确实知道情况,他并不是一个骗子或是怪人,只是比别人更早看到一些真相,小孩子心里藏不住话,就说了出来,还用图画表示,这才给自己惹来了麻烦。
事情发展到后来,母亲因此恐惧厌恶他,甚至与父亲吵架离家出走,父亲不得已弃世而去,他就成了母亲口中那样:-他是受诅咒的孩子其实,日暮并非受到诅咒,他只是比别人看到的更多,更加诚实,也更善良罢了。
可恶的并不是有特别本领,能看到很多真相的日暮,而是周围嫌恶排斥他,想让他完蛋的人们,一旦确认一个人真有特殊才能,就会反感,恐惧,乃至厌恶他,甚至想要把他赶走,其中也包括他的生母。
根据日暮的姑母回忆,在她把孩子送去的时候,日暮的生母闭门不出,大声在屋里回答说:-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接纳这个孩子的无论是否接纳,日暮的能力是真实存在过的,这次依画寻人的结果是,按照图示,祐太郎与程序员大叔一路找到了失踪者的埋骨处,甚至还在大雨中从泥坑里挖到了另一样东西:装有美香父亲松井重治名片的小盒子所以,这一回热心帮忙的祐太郎和程序员大叔又给自己惹来了麻烦,又被带回局里盘问,还得要大姐出面把他们接出来。
不过这回大姐的态度可强硬多了,按照她的了解,一旦DNA检验结果揭晓,那个多事的组长肯定会把美香一家的事对媒体公开,于是事先就打招呼,制止对方多说情况,却没想到相关事件还是被传开,松井父女还是如十多年前一样,面对镜头接受访问,不情愿地说出心情感受,相对于父亲的支吾以对,松井美香则坦然得多。
时间过去,她对母亲的离开也早有心理准备,唯独还是放不下当年日暮因她寻母不成所遭到的失败和打击,对故人抱有深深的歉意。
根据美香的回忆,当年在拍摄现场,日暮在追忆之后,吓得不轻,可见他确实悟出了一些事,但又不能对人说,于是问过美香的情况,笃定地对她说:-你失去母亲的这种痛苦,我很理解。
可见,少年日暮是在紧要关头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宁可人们说他行骗,也不肯画出松井夫人真正的所在,为保护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没有向寻母心切的美香传达真实信息。
那么,故人日暮不确定的心愿实现了吗?
真犯最后究竟怎样?
对照日暮在去世前给大叔的信来看,他始终都在怀疑自己当年所做的选择,对松井美香究竟是对还是错,但是看到她现在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还是松了一口气。
那天下午,美香的女儿隔墙见到,并与之挥手的人确实就是日暮,他是做了离开的准备,特地来看望当年曾经关照过的松井一家,知道他们过着平和的生活,就默默地离开了。
但在离开之前,他始终还是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于是写信给帮助他处理数据的 dele 程序员,诉说了自己的犹豫和苦闷。
这封信既是诀别,也是委托。
实际上,在寻人过程中,祐太郎对画寻人的灵感也来自冥冥中日暮的指点。
对于美香的父亲,当年他只是误推了妻子,却没想到为掩盖错误,终至无法回头,担心女儿年幼无人照顾,承受不了打击,多年来一直隐瞒实情并精心照顾女儿,全力为她付出,当做赎罪。
于是,按照知情者的心愿,那个在现场发现的名片盒被作为日暮心愿的执行事务,交还到主人的手中,由他自行决定何去何从。
或者,这才是对真犯最好的处理办法:日后,松井重治若不自首,只要看到女儿美香,就会想起名片盒和旧人旧事,惶惶不可终日,这才是最严厉的惩罚。
最让人叹息的是,祐太郎取走的那幅铅笔淡彩,最终被反复寻人寻物的大叔和他一起证明这是日暮生母离婚离家,另嫁他人以后的住所。
说来,日暮真是一位深情的人,为保护美香不说实情,是因为挂念母亲,不再见到母亲,也是因为不想打扰母亲的生活,临终前还在惦记,这才默默画出了那副最后的画。
以他在信中所说:-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死亡是肉体消弭,第二次死亡则是被世人彻底遗忘。
这话被热心观众认为是有皮克斯动画风格的悲观说法,但又不得不同意他的看法,没有人愿意被人遗忘,特别是孤独的人。
最终,程序员大叔决定收起画纸,不见日暮的生母,不告知实情,转而以记住日暮其人其事为怀念他的方式,就是日暮所期待的最好选择;而在这一深情追忆往昔的过程中,dele众人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协助完成了日暮最后的委托,不愧为处理数据遗产最可靠的事务所。
想要解开无法释怀的心结,想要达成未了的心愿,处理身后遗留数据,欢迎来到dele事务所,这里会尽一切可能达成你的愿望。
扫码关注林下之风
这一集看完,心情倍感沉重。
叹服编剧对于人的多面性及信息时代里个人隐私的理解。
妙龄少女旷课两月而后雪地自杀,父母为解开女儿自杀的谜团希望破解她的手机和每天用来写日记的加密了的电脑,或许能从而读到她在学校不堪被霸凌而选择永远消失的原因。
好朋友在三个月前和自己的前男友开始交往了。
她嘴上不说,但开始在电脑里写下第一篇也是最后一篇满腹疑问的日记。
第二天她开始更新起自己的推特小号,每一条都以前男友或好朋友为主语,充斥着诅咒和愤怒的字眼。
即使平日见面大家都互相以笑脸相待,以最好的朋友相称。
一段时日过后,她开始无法直面自己的黑暗面,她写“觉得自己和世界很肮脏”。
生活不顺的loser貘在她推特下做起匿名网友,通过获取她亲朋好友邮箱黑进个人社交网络的方式来“让她知道世界能有多肮脏”。
自己被朋友的小团体议论的群聊天截图,父亲和出轨对象的调情以及母亲和自己的班主任有染… 所有人的秘密像垃圾车卸货一样被倒在她眼前,她对世界的信任和期望崩分离析。
选择了让自己停留在最美的样子的死法——冻死。
父母竭力想破解电脑的背后是一心认为青春期的女儿是在学校遭遇了霸凌,以此想收集更多的证据一告到底。
即使二人平日里脑中只有昼颜的那一套,而三口之家的生活看上去幸福依旧,女儿似乎也健康快乐的成长着;青春期敏感叛逆,开始慢慢像成年人看齐,你男朋友是我的前男友又怎样呢?
你还是我最喜欢的好朋友啊。
心里不爽但还是要保持体面和大度,即使背地里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你;不说从邮箱地址来黑你的一众社交软件信息这一类太技术流的事情,光是被暴露在微博空间及贴吧的资料就够于有心人拿来交叉比对来对你做一个大概的画像。
信息时代下,个人隐私能得到真正保护真的太奢侈了;这一集对我真正的沉重一击是女生最后选择的死法。
那片把她埋起的雪地离家不远,从小常跟父母同来。
我想形容她是向死而生也不为过,从幸福记忆开始的地方走向生命的终点。
她不是剧里前几集那些出现过的死因和死亡时间待求证的委托人们,她是自己删除了自己的人生。
我曾在心情低落的雪天爬到半山腰去拍照,带着帽子只能盘旋着呼啸的夹着雪的风声和自己的呼吸,而眼里看到的白色风景滤镜是Fargo的,是Wind River的。
我想忘记那条我沿着爬上来的小路,也想摈弃我已走过的人生。
主角在确认委托人死亡之后,帮忙删除他想要删掉的材料。
我会想到之前看过一部日剧,跟这部有些相似,叫《不良执念消除师》。
那个是清除死者残留世间的执念,这个是清除死者留在世间的数字垃圾。
哈哈,日本人真是爱打扫。
我总是想清理我的相册,然而总不能完成。
我相册的照片占的空间越来越大,有家人的照片、我看书途中拍的书页照片、旅行的照片、风景照片、动漫电影截图、搞笑表情包,七七八八的,绝大多数都舍不得删掉。
我还有很多App,也写了很多东西。
我有时候会想,我死了这些东西要怎么办呢?我很想慢慢给它清理掉。
我有时候会有点羡慕那种不发朋友圈,或者经常发了没两天就都删掉的人。
很舍得删,感觉很洒脱,干干净净的啥也没留下。
不像我,朋友圈、收藏夹、QQ说说、日志、相册一大堆,连我的备忘录都是写的满满当当的文字。
删不完,根本删不完。
其实有的全选删除也挺快的,不能全选删除的,一天花一两个小时删来,没多久也就删完了。
我是舍不得删而已。
我有时候觉得这也算是一种负担。
其实不管是有形的垃圾,还是数字垃圾,死后若用棺材、墓地,也是与活人抢夺资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大雪一场,又掩盖了踪迹。
那是不是我就什么都不必说,什么都不必做,不必做任何任何的记录呢?反正都会湮灭,没有一丝痕迹。
我想也不尽然,留痕是与后人。
至少,我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人,写下人生感动的点点滴滴,自己觉得值得,也受到滋养,也学会感恩;我作为别人的父母,记录下女儿飞速成长的点滴和我对她绵长的爱意,是为此生不可重复的珍贵回忆。
由此看来,留痕也不只是留与后人,也是留给自己。
至于是不是会意外死掉,没留时间和机会来整理,很重要嘛?不过,如果能活到年纪比较大,衣物之类有形的物品,应该会越来越少吧。
有能力买有品质的东西,也会更珍惜地使用物品,减少资源浪费。
dele第四集,讲一个通灵少年拥有通过触摸照片看到照片里人的境况的能力。
他妈妈因为他的能力对他产生恐惧,认定他是被诅咒的孩子,抛弃了他;电视台专门为他策划一栏节目,只是利用他赚收视率。
这个节目的最后一期是一个姑娘拜托少年找到她的母亲。
少年通过照片看到她母亲被她父亲失手杀害并抛尸的全过程,他理解失去母亲的难过,不忍心告诉女孩真相,就画了幅假画,节目组根据假画找不到女孩母亲,各路记者围住少年质疑他的能力,节目停播,少年从此消失。
最后剧里的两个主角根据少年私下画的画,找到了女孩母亲的尸体,还原了事情真相。
但女孩已为人母,父亲成了孙女最亲近的人。
主角不忍孙女经历少年与女孩失去母亲般的痛苦,没有把证据交给警察,让父亲自己决定。
这一集的人性善恶太过分明了。
少年的母亲因他能通灵而恐惧他,抛弃他;少年参加的节目策划人只想从他身上获利;少年自杀死后,没人想多看他一眼,比预定时间更早火化,姑姑连火化钱都不愿付。
没有获得过温暖的少年,为了保护女孩,赔掉了自己的未来。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
不曾得到一丝真心关爱,却不憎恨,不怨愤,自体发光发热,温柔真诚。
两位主角最后的选择,是当人性与合法性对立时,叛逆地挣脱了对“法”的敬畏。
我无法判断对错,但为他们的抉择动容。
日剧里的人性善意温柔,真的让人受不住……
五朵玫瑰象征由衷的欣赏和无怨无悔的爱。
被时代遗忘又被时代限制的两个人,一位是公安秘密安排盯梢的线人,动了恻隐之心为她保密,一直偷偷听着,直到公安不再安排他监视,他已经失去存在的理由,偷偷喜欢又难以启齿,他只能选择自杀,照相馆照别人的幸福,自己却孤独地被责任和伤害爱人的心折磨。
一位是有着激进派前男友,虽然每周会偷偷见面提供帮助,但其实早已没有感情,因为前男友的事被困在理发店,即使知道被窃听也没有离开或者有所行动。
他们是彼此唯一的倾听者和陪伴者,被时代抛弃,被过去所困扰,难以重获新生。
狗仔爸爸找到警察局受贿证据被杀害,但其实他想删除那些操纵坏事发生的过去。
女孩组女子乐队,不被固守偏见的父母认可的她,得到了女性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她做出很好的音乐,也决定让父母看看自己也可以过得精彩充实,她撤回了委托,生前已经在朋友面前办了葬礼。
天才超能力神童为了保护那个同龄女孩,没有告诉她父亲杀害母亲抛尸的残忍真相,反而因为节目不准让自己身败名裂被媒体攻击,因为超能力母亲害怕他视他为怪物抛弃他,他还是想在死时画妈妈住的房子,想见妈妈。
家人不再是他的保护伞,他因为超能力无法被常理解释而被社会所不容,被社会所抹杀。
他想告诉她真相,但是他们也给她父亲选择,平常看起来不错的人也可能是杀人犯。
假扮未婚妻的青梅竹马一直喜欢他,因为他出车祸想要了解他的秘密,通过和别人谈恋爱想引起他的注意,和他经历的点点滴滴她都记得,可是那是秘密竟然是他是同性恋,原来一切都是她的独角戏,可笑的是他们瞒着她一直不肯告诉她怕伤害她,但是这样蠢蠢爱着的她不是也很可怜吗?
她才需要知情权。
雪地自杀的小女孩因为被坏人引导走向不归路,黑客把她身边所有的黑暗挖出来呈现给她看,让她对身边所有人失望,然后选择自杀。
一点点的负面情绪被放大,闺蜜跟前男友在一起了,父母的恩爱是假的,朋友老师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有的孩子们被霸凌差点想不开自杀,有的伙伴因为她的死浮躁下手重,伤害通过网络和现实双重打击,让14的小孩难以面对这么庞大的真相。
罗生门小镇,家暴生病的妈妈的便利店大叔,吸毒的政治家女儿,有纠纷的政治家,拍下影片证据买药、总是因为父亲罪犯身份被欺凌的儿子,被当成凶手有作案前科的父亲,女孩口中的外地人是谁,是凶手,还是活着的人共谋都没吃。
妹妹的死原本是医院试用新药造成的,但是议员和律师篡改记录,把药写成葡萄糖,把受害者家属照片放出去带节奏引导网暴,让受害者家属活在痛苦之中,明明做错的不是他们,却在遭受指责。
社长为了帮助佑太郎选择公开自己家里的秘密,爸爸为了新药投靠议员为他办事留下很多证据,为了告倒这个以为权力能掩盖所有的大官,他们设计葬礼外放套话,死者家属也在愤怒抱歉。
因为公开生意被波及,他们承受了损失和代价,新的电子资料遗物配送模式也在开发中。
好看,个人觉得两个人物塑造方面可能没那么讨喜,但是也还好,也不是不能看,故事情节还是可以的。
演技有担当。
只不过我忍不住跟那个机动队404比较,他们也是双男主。
那一部剧的整体的完成度要高很多。
没有反转,也没有故意渲染情绪you。
刚看完行骗天下,我就一直在想,会不会有什么特别跌宕起伏的剧情,但实际上也还好。
总体来说是好看的。
果然剧情越长越容易出bug,像这种小巧精悍的电视剧更容易写的好。
电视剧一长就容易拖拖拉拉的,中间特别容易水一些剧情啥的,而且很多电视剧都有,高能开局加上低能结尾。
这部剧就完全是相反的,或者说欲扬先抑吧。
为了最后他俩的羁绊写了这样一个开局,其实是比较明智的做法。
而且中间的猪肚做的很充足,没有硬把它变成一部刑侦片的意思。
主旨其实就是说人是复杂多面的。
从那个自杀的女孩儿那一集里面看到了有时候人性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
千万不要以单纯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个人,嗯,这样很容易把自己建立起来的世界给崩塌掉。
无论如何我们都得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人就是有邪恶的一面有好的一面。
第七集编剧功力深厚,不到一个小时的剧情里刻画了一幅让人不寒而栗的投毒罗生门事件。
若干个出现在现场的人都有犯案的嫌疑,向往权力的议员、吸毒的议员女儿、偷情的妻子、戴绿帽的丈夫、家暴老母的杂货店老板、因自己父亲有前科而被众人排斥的儿子…可投毒案最终背负罪名的却是一个无辜的人。
有人说看到最后也没交待凶手是谁,其实我觉得凶手是谁已不重要了。
因为结尾苏打和熊猫的对话揭示了这个世界的残酷现实:“贪污受贿、出轨、家庭暴力、问题少年、毒品…越调查,嫌疑人就越多,这个街区到底怎么了?
”“这不光是一个街区的问题,人都是这样的。
社会期望每一个人只有一个人格,因为有着这样始终如一的人格会被认作是诚实的人,所以人都习惯了扮演一个表面上的自己,而把偏离正轨的部分给隐藏起来。
把隐藏起来的内容消除之后,人生就能变得始终如一了。
如果把它们暴露出来,就会有东西崩坏。
所以我一直不看内容直接删除,这样就不会承担责任。
只要删除那个委托给我们的视频,这案子就不会反转,犯人是竾本,就此了结。
”“但是,删除不也同样让人恐惧吗?
”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
设定带感 节奏快 熊猫和苏打太有火花了
能猜中剧情发展 可看性有 第二集比第一集内容上更有料。
概念很好故事很弱
就那样吧 故事本身真是毫无看点
第四集的超能力少年有点忧伤啊。片子影像效果好像九十年代的电视剧日剧的鸡汤总是喝不惯----------第七集不错,加半星
就蛮普通的...
有几集画面极美 三星给双男主
三集弃
都是小天使
苏打终于摆脱嘶吼的用力演技了,感恩。(最喜欢第七集)
豆瓣真的换了一波人在玩了。这里可以见证目前造型最丑苏打和演技最注水熊猫。日剧质量年年下降,连本人(日本滤镜持有者)都吹不动。
顶着个挺科幻的名字然而实际上是《利用隐私还原真相调查局》,“数据遗产”这创意不错的,最后两集最精华,“人都习惯了扮演一个表面上的自己,把偏离正轨的部分给隐藏起来。把隐藏起来的内容消除之后,人生就能变得始终如一了。如果把它们暴露出来,就会有东西崩坏。”
3集定天下。
社会派的经典之作,每一集探讨的都是现代社会的痛处。
1.还蛮喜欢看这种类型的日剧的,一集一个故事,《非自然死亡》《大川端侦探社》《行骗天下》,只要主角团讨喜,就能很顺畅的看完。整体完成的还算不错,运镜,配乐,片头都非常有质感,看起来是花了经费的。2.涉及各种社会事件痛点,同性爱,校园霸凌,天才灵异少年,生前告别式,剧本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整体不错。对主角团的经历,个性也有刻画。苏打在里面太可爱了,有点喜欢上他了!#2022电视剧15,评分:B+。
完。日剧在装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真的不好看,难看的要死。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组合依然万能,“危险、单纯”用来形容苏打再合适不过了。
{5/10}太装B一片 每集最后对着电脑删除那段 看得真的是尴尬癌直犯 粪坑站弹幕降低观感 明明男一男二之间完全没有卖腐内容 偏偏弹幕是男人就可以YY 剧情没什么冲击点 平庸的自圆其说罢了 熊猫和苏打毫无火花
本多孝好似乎是個有趣的人,臺灣連他的小說都沒譯全,而我想讀的是他的劇本啊!BTW,菅田演太多類似的角色。他明明什麼都能演,若被定型太可惜了,也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