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再见南屏晚钟

再见 南屏晚钟,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西班牙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9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

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再见南屏晚钟》长篇影评

 1 ) 导演说一秒都不会删减

本届柏林电影节话题性十足,先是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由于技术原因退出电影节,后又有张艺谋《一秒钟》因同样的原因也退出了柏林展映。

而由王小帅执导,王景春、咏梅、王源等出演的《地久天长》则备受瞩目,王景春和咏梅两位主演斩获柏林影帝影后。

还有一部影片作为唯一的华语片入围了最佳长片处女作提名,在泰迪熊奖爆冷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它就是由中国导演相梓执导的同妻题材电影《再见,南屏晚钟》。

泰迪熊奖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中各个单元反映男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虽然不被主流媒体所认可,但在同性题材领域,却毫无疑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奖项,说是最高荣誉也不为过。

泰迪熊奖和美国同性恋运动史有关,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末期,美国第一代的同性恋运动者们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同性恋。

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让泰迪熊成为每个人佩戴的一个物品。

大家在背包上挂上一个泰迪熊,用这种方法让其他同性恋群体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独。

泰迪熊在那一轮浪潮里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再见,南屏晚钟》讲述的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女儿长年在国外生活,在怀孕之后和美国丈夫回国待产,可是在这个家之中,女儿却只感觉到压抑别扭。

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一个沉默阴沉的父亲,这个家有每个人心知肚明的“秘密”,却偏偏用遮羞布盖着,如履薄冰的凑合过日子。

原来,父亲出过轨,还被母亲抓到过,而且,父亲出轨的对象还是个男人。

同妻题材在之前的《谁先爱上他的》中就有表现过,同样是抓狂神经质的女性,在没有爱少有性的婚姻中受尽了折磨,女人总是得到越多的爱才会越可爱的,有一个同性恋的骗婚丈夫无异于给一个妻子判了无期监禁,身心俱受折磨。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宋正远在生命走入倒计时之时还是选择了勇敢走出了柜子,他和妻子摊牌,选择和自己所爱的男人一起度过短暂的余生,颇有烟花的绚烂浪漫之感。

然而,《再见,南屏晚钟》展现得更是残酷的现实。

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之下,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之下,那一座柜子牢不可破,不仅里面的人不敢出来,外面还有专门把守的人死死顶着柜门,以示社会的“正常”秩序不能遭到破坏。

于是,在婚姻的牢笼中,不仅困着两个人,还有家人,家族……电影采用插叙的多条叙事线,让人慢慢深入了解这个家庭的悲剧根源。

不仅在于父亲是同性恋,也在于死死拉扯着对方不愿意离婚,将问题掩盖下去,好像不提不见就是不存在,但实际上却祸害了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文化是我的根,我更关注中国人的生活,因为我本身就是中国人。

我想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人,不能光顾着挣钱,也应该反映社会问题,就是有责任在的。

”这是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大家要面子,习惯了粉饰太平,却没有人轻易愿意打破天窗说亮话,磨磨唧唧,撕撕扯扯,最后熬得所有人都不痛快,但若是别人问上一句,还得笑着回答我们好着呢!

这是毛病。

国内的审查制度严格,被问到这部电影如何立项过的审,导演利用定向思维设了个文字陷阱,她在送审的提纲上只写了“本片讲述了父亲的情人”,审核员下意识地认为父亲的情人自然是女性,所以电影过审非常顺利。

因为没有投资人愿意冒险投资这样必然被“毙”掉的电影,相梓自掏腰包,还借了不少外债,主演们也拿了很少的片酬来拍这部电影,为的是总要有人为少数人发出声音,燃烧自己的光,总能照亮方寸之地。

导演还说:“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被问到关于内地院线审查能否上映的问题时,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初心,她拍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我们看到国内电影人的努力,总有人关心社会现实,为少数人群奔走发声,这是勇气,也是希望,我们总能看到更开放、包容、光明的未来。

 2 ) 柏林电影节观后感

热烈庆祝该片喜提69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之评审团奖 (意思是全部同性影片第二名)具体解释请看大家的回复。

作为导演处女作,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肯定了。

因为柏林电影节一向有关怀弱势群体偏好,所以同性题材的佳作不少。

导演能把特中国的一个故事和文化内涵,表达的老外都能看明白(我旁边一老一少在看剧的时候好多次发出叹息和共鸣),从小处着手,又抽离出来表达了对人性共性的关怀,可大可小,可上可下,是非常精彩的!

(柏林电影节的票是真的好难抢啊!!!

)很幸运,刷了几天之后,我刷到这部影片的票。

去之前只是大概在网上搜了一下简介,只知道是同妻,对导演和演员完全不了解,就这么冒蒙去了。

到了才知道居然是首映,而且导演就坐我前排!!!!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影片本身才是最棒的!

根据柏林电影节一贯的调调,看影片以前我的预期就是那种沉重的无奈,黑色的痛苦,让人窒息的抑郁等等,但是影片展现的东西更多元。

与其说同妻是本片的主题,不如说是个trigger或者视角。

歇斯底里的母亲,支离破碎的婚姻,沉默无奈的父亲,还有在家庭冷热暴力的折磨中长大的孩子,这哪里只是同妻的家庭,这是这个社会千千万万个悲剧家庭的缩影。

只不过在这个家庭里,起因刚好是父亲的性向问题而已,没有这个起因,那千千万万个家庭也有别的原因陷入同样无边的痛苦和折磨。

所以这部电影涵盖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性别平等,性向问题,夫妻关系,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尊重信任和理解还有伤害,以及90年代末到现在的大的社会环境的等等。

这么多复杂的内容放到107分钟里面讲述,导演的功底很厉害!

导演的剪辑很有意思。

导演喜欢用定镜头和长镜头,这更能表达生活中琐碎的细节和演员细腻的情感。

但是这很考验演员的演技,甚至是背景群演的演技和导演的构图以及对全场的把握。

电影里看到的一些细节,比如反复出现的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的部分,让我想到李安的喜宴和推手。

电影放映完毕观众访谈环节,导演也说李安导演是她最喜欢的导演,这部片子也有受他的作品启发的部分。

几场话剧场景虽然有点突然,但是没有让我以为沉浸在悲伤地心境里面,有点魔幻的色彩,不知道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资金紧张的缘故。

差点忘了,导演展现了对取缔邪教的坚决支持,也用她的视角跟外国观众解释了邪教在中国的危害和手段。

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本片还是坚定的政治正确哈!

希望看着这上面,国内能允许上映啊!

当然,有瑕疵的部分,比如剧中会突然出现配音的时候,不知是不是后期制作的问题;还有妈妈年轻时候的两个女演员有点过于青涩。

但是瑕不掩瑜,这是一个感动人也发人深省的好电影。

电影和导演一样都很有性格!

希望能有更多人的看到这部佳作!

下面放几张照片:

等着这部影片首映,排队进场的观众

进场后每个观众会收到一个打分卡,这是正面,

这是被面。

1是最高分,10是最低分。

如果想参加抽奖,就在下面写自己名字和地址,不想参加就不用填。

开始前导演上台向观众致敬

放映结束,剧组主创人员上台回答观众问题,从左到右,主持人,导演,女主,制片人(导演老公)观众掌声很持久!

说明了对这个创作的认可

电影放映后,就填写投票卡,并且放到外面的投票箱里,我大概看了一下,大家普遍反应很好

影片结束,访谈完毕已经深夜了。

这是影院楼下。

 3 ) 无法成功的自我救赎

写在前面下面的文字皆为我的过度解读,看看就好,当然也欢迎讨论。

母亲节的前一天我看了相梓导演的《再见 南屏晚钟》,这一个关于母亲与妻子的故事,着实应景,但它更吸引我的原因是出现很多人口中的「同妻」题材。

同妻这个角色在去年大热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中就已出现,女主角扮演者谢盈萱还因此获金马奖影后殊荣,半年之内能接连看到两部同妻题材电影,很是惊喜。

但惊喜之余,不免也有些担忧:《再见 南屏晚钟》会不会对题材只是浅尝辄止?

尤其是《谁先爱上他的》里面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站在什么角度阐述同妻问题?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谢盈萱扮演的刘三莲歇斯底里想要搞清楚「为什么?

」却在最后选择原谅与和解,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其实是作者立场的犹疑。

已经死去的宋正远无法追责,失去爱人的小王似乎也是受害者,因而在《谁先爱上他的》中没有加害者,因为那个需要解释一切的加害者已经死去了,于是整部影片是站在何种角度呢?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再见 南屏晚钟》与《谁先爱上他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戏谑的基调为影片都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有数次大笑与欢呼。

但是与《谁先爱上他的》的搞怪不同,《再见 南屏晚钟》极为正经,其引人发笑是因为本片毫无忌讳地谈论着我们所无法触碰的话题,所以当电影用极为正经的态度与稀松平常的语气谈论这些话题时,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恍惚感与魔幻现实的异域风情。

而正经「严肃」(影片其实很好笑)的《再见 南屏晚钟》给了观众答案。

在《再见 南屏晚钟》中,娜仁花扮演的李久梅和刘三莲一样歇斯底里,她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丈夫与女儿身上。

对待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要治好他的「病」,对待女儿她总说女儿克她要是生了个儿子就能为她撑腰。

李久梅此时无疑是受害者,她不甘,即使女儿已经结婚嫁人,她完全可以解脱可以离婚可以再找一个伴侣,但是她没有,她要与丈夫折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但是随着影片的继续发展,李久梅的复杂性也渐渐出现。

在与丈夫几十年的婚姻当中她有无数次机会结束这段痛苦,在整个婚姻中她始终强势,她对丈夫的控制,她对女儿重男轻女的偏见,她明明有选择权,但依旧选择拥抱痛苦。

看到这里影片和《谁先爱上他的》依旧很相似,那它到底以何种角度来阐述同妻问题呢?

同妻一直是伴随着本片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是观毕整部影片,会发现同妻只是一个引子,导演明显想要讲得更多,尤其是在李久梅身份的反转上。

随着影片进入后半段,李久梅开始在Cult里寻求治好丈夫的办法,女儿黄筱萸为了母亲不被Cult洗脑,报警断了母亲这条解决办法。

最后一条路也被堵死了,李久梅才真的开始崩溃,她折腾这么久,难道真的只有不甘吗?

除了不甘,李久梅更多地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即她的所思所想都是正常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

而她如此执着地想要回归正常恰恰与其身份有关——李久梅自己本身也是同性恋。

这一层反转简直太厉害了,身为受害者的李久梅其实也是加害者,身为加害者的丈夫原来也是受害者。

身份的反转直接将所有人变成了受害者,那加害者是谁?

《再见 南屏晚钟》给出了它的答案。

到了这里,导演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再见 南屏晚钟》绝不是仅仅想要揭露同妻所受的压迫,而是从个人与社会的两个角度去剖析产生同妻/同夫的原因,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同妻/同夫都是受害者,而加害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李久梅与丈夫的自我欺骗,从社会角度来说是「那么大还不结婚肯定有问题,唾沫星子会淹死人」的歧视与偏见。

在李久梅与丈夫的相互折磨当中,第一层都是自我欺骗。

两人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压力都以为自己能变正常,能安稳地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

而在自我欺骗中,丈夫却没能压抑自己的欲望,最终出轨偷情。

这时怒不可遏的李久梅充满了嫉妒与羡慕,她嫉妒丈夫对自己欲望的正视,她羡慕丈夫偷情时的欢愉。

但是,自我欺骗的李久梅把这一切都压抑住,只接受丈夫出轨所造成的伤害。

到后来一心在Cult里寻求安慰的李久梅,其实是自我救赎,她想要解决问题的根源,然而她依旧没能看清,她以为她的所思所想都是正常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只有治好了丈夫的「病」就能获得救赎。

真正「病」的人是她自己啊,她无法正视自己,心病没有办法消除,那么这次自救也注定是徒劳无功无法成功的救赎。

在被女儿断了最后一条路之后,李久梅离家出走想去寻找初恋情人,但是等到她发现那个发誓一辈子也不会结婚的初恋连孩子都要读研究生了,她最后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崩塌,她终于认清事实——无论她如何努力,在这个社会里,永远不会获得救赎,那道坎永远都过不去。

最后,李久梅关掉心中最后的灯,油尽灯枯自我放逐。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再见 南屏晚钟》标题的含义,最后才油尽灯枯的李久梅,其实在与初恋分别时,在回荡着南屏钟声的雷峰塔下,就已经告别自己内心的钟声。

而后几十年的欺骗、折磨、救赎、放逐早已注定,这无法改变的宿命让人不由地悲从中来。

在本片中多次使用舞台戏剧的手法来拍摄一些成本很高的戏,如影片的车祸戏。

我十分佩服导演解决问题的能力,虽不是首创,但至少和影片相得益彰。

同时借用上面的手法,影片也实现了一些超现实的想法,如成年筱萸与童年筱萸的对话,如筱萸幻想妈妈被杀等等,着实增添了影片解读的趣味。

当然影片不是一点缺憾都没有,看完会觉得导演的确想讲得东西太多。

不过好在影片中母女这条始终立住了,其他旁支也都是由这条线所引发。

《再见 南屏晚钟》年度十佳之一。

 4 ) 将会成为我2020年所看电影中最垃圾一部

太难受了 浪费我时间想去微博骂导演还找不到她微博当初喊着 不反对线上资源 但一定要看未删减版 打死都不删减 就算放弃内地资源在纽约电影学院 是学怎么定盒饭了吗自以为 拍个同性恋的主题 就能为你这个烂片挽回一点评价吗 女主他妈之前的感情纠结在这个家庭里一点都没有反映出来 剧情发展到最后了 强硬做个ending 她妈“其实我也是同性恋 ”的话语表达合理吗?

里面 爹妈角色都是 标签化形象 整个一二次纸片人飘在画面里面 没有一点对 他们角色的深入思考 刻画 ,你既然拍了这个同性题材 你是不是要观众对里面的人物情感纠葛产生共鸣,不然你制造这么多氛围表达是干吗?

凑时长吗?

她爸那个同性恋我都持着怀疑态度看到最后,全靠剧情故事拼凑 。

and 她妈的同性倾向 另一个时代剧情里我们后面都看出来了 一个潜在女性恋 在知道自己丈夫是同性恋时 这中间会产生多大的化学反应 多好的包袱 你拍啊 导演没有 导演只让她妈一个劲儿的骂他爹变态🙂 ps 开头 女儿回国在饭桌上吃饭那个戏 灯光太诡异 配上那个丑的要死的场景美术 我还以为是个恐怖片。

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差距也展现的不完全 摄影一塌糊涂 灯光一塌糊涂 演员演技太尴尬 用力想拍生活感也没有拍出来(你他妈动不动固定➕对称镜头 鬼能给你拍出生活感) 可别逼逼是中国同恋情家庭剧了 你能不能去观察一下同性的生活 他们的想法 拍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wtf 刚看到 有人拿这垃圾片 对比 李安 三部曲????????

心里是有什么疾病吗?

还有说 什么 拍出平静湖水下波涛汹涌的感觉 你就看 所有饭桌上的戏 那演员一个个都跟面瘫似的 哪波涛汹涌了???

 5 ) 一位疯癫的同妻

一.电影《再见,南屏晚钟》是在大陆非常少见的“同妻”题材,对岸台湾已经拍过一些优秀的该题材的电影,但给人的感受是,虽然电影很真实,但总觉得还是与我们有些距离。

《再见,南屏晚钟》将这种距离感缩小了很多,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大陆的同妻故事,没有加上科幻、惊悚或者喜剧的元素,它赤裸裸地将一位几乎疯癫的同妻搬上银幕。

二.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李久梅坚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不然会被人说三道四。

于是她不顾闺蜜的劝阻,嫁给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感情的男人黄涛。

李久梅第一次发现黄涛与其他男人在房间里做苟且之事的时候,镜头是这样描述的:她将门踹开,小伙子提上裤子仓皇而逃,李久梅拿起抱枕歇斯底里地砸向丈夫,一边砸一边问他要不要脸。

在踹门之前,她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她大概知道两个男人在屋里做什么,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她准备离开。

走了两步,她又立马掉头回来,攒足了力把门踹开——丈夫出轨的人是一个男人,无论如何她也咽不下这口气。

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她没有提出离婚,而是组织了一场家庭聚会,把丈夫出轨的那个小伙子还有他的老婆、孩子都叫过来,以吃饭的名义,企图把这件事说清楚。

她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敲醒丈夫和那个小伙子,不要再做这种事。

她秉承了传统的婚姻破裂解决方案:出了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她也许认为这只是丈夫一时兴起,或者只是因为丈夫受到了别人的诱惑,只要把事情说开了,一切就都能回到正轨。

可是,性取向是很难改变的,断了他的一个情人,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会罢休。

黄涛与男学生暧昧不清也被李久梅抓到证据。

即便是这样,她也只是嘴上说离婚,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李久梅认为丈夫生病了,需要她陪伴着一起治疗,只要她足够用心,总有一天她可以治好丈夫。

甚至,她以为丈夫嫌弃她是因为她把第一个男孩子流产掉了,只生了一个女儿。

因此母女关系一直很恶劣。

她将夫妻关系的破裂怪罪在女儿身上,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用刺耳难听的话“教训”她。

既想让她做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又不想让女儿太靠近丈夫,因为担心她有恋父情节。

可见李久梅的精神状态已经很差了,她忧心丈夫出轨,忧心女儿跟自己不亲近,什么事都向着父亲,在这个家里,她孤立无援。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李久梅必然是寝食难安,却又无人诉说——如何向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丈夫喜欢男人?

这种痛苦、压抑、无奈和绝望,应该是每时每刻都在折磨她。

三.于是邪教登场。

人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尤其是在面对这种心灵危机的时刻,任何说可以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人都可以取得她完全的信任。

在熟人的介绍下,李久梅开始迷信赵老师的“宗教”。

生病了不看医生要做法、卖收音机给信众、捐钱“做功德”,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邪教。

但李久梅相信,只要她够虔诚,多念经、多祈祷、多“做功德”,有朝一日可以面见赵老师,得到“开释”,丈夫就会好过来。

从国外回来的女儿黄晓萸一直劝说母亲离婚,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在现代文明中长大的黄晓萸不理解,为什么母亲这么痛苦还不选择离婚,为什么要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耗着。

是啊,为什么呀?

早点离婚不就解脱了吗?

但是在李久梅看来,离婚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爱情在婚姻里不重要,只要能搭伙过日子就行了,离了婚她也许无法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重新开始接下来的生活。

于是耗着,给自己找许多的借口:孩子、家庭、面子。

我们身边的李久梅其实挺多的,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互相折磨,怎么也不肯解脱,最后也变得疯疯癫癫,孩子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四.从清纯的少女变成一个戾气十足、精神恍惚的中年妇女,传统的糟粕思想捆住了李久梅,骗婚的黄涛拿起刀一遍又一遍地伤害她,在现代社会成长起来的女儿黄晓萸往她的伤口上撒盐,趁机而入的“赵老师”们贪婪地吸食她的血液。

无辜、可怜的李久梅,在黑暗的背景中缓缓地熄灭了一盏孤独的灯,舞台剧结束,仿佛预示她的精神彻底死亡。

如果黄涛尊重自己的性取向,一开始就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李久梅的悲剧;如果李久梅撇开不相干的人怎么看、多问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就不会糊里糊涂地随便找个人结婚。

说到底,做真实的自己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太过艰难,而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是太多悲剧的根源。

 6 ) ∴

压抑而真实,让我不断代入自己跟母亲相处的场景。

临近结尾的时候,在山崖上她和刘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子,活在上一代的婚姻观中出不来,很可悲,但没办法,她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路都通往悬崖。

2021年了,还有很多地方,农村甚至是城市,包括我家所在的小镇上,那里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被过去的观念束缚,从外部是攻不破的,从内部苏醒的可能性更渺茫。

这也是属于无可奈何的事情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她结婚生子,一生给自己给别人带来许多灾祸,尽管如此,她和筱萸的缘分,这段母女情,终究是值得珍惜的事物。

看到结尾我人傻了,原来母亲也是。

 7 ) 都痛苦

我想不起来为什么这部电影在我的清单里面。

我去看了一下豆瓣评分,也并不是很高,应该是我最近看过评分最低的一部电影。

父亲是男同。

既然你不想让我跟着你,那你干嘛要问我?

女儿看得出父母情感并不是很好。

我有一个疑惑啊,纯粹是疑惑,没有侵犯和侮辱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性取向确定是可以和另一类人发生关系的吗?

因为很明显,他们有小孩。

为什么不离婚呀?。

女儿不喜欢母亲,母亲也总是对女儿说很多攻击性的语言不知道为什么,母女之间总是针锋相对。

女儿很明显不喜欢母亲,但是母亲也总对着女儿恶语相向。

追逐快乐是人类的本能。

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还有点刺痛我父亲的爱人,是他的学生,他把一切知道的东西都交给了他,而他作为女儿,想从父亲那得到一些教诲,却实现不了。

天呐,这个警察从态度各方面也太差了吧?

女人当然可以不结婚。

他妈已经被这个邪教弄得疯魔了。

我觉得他妈妈应该还是爱他爸。

就邪教的那个什么人说的那套,我小时候老家村子的人来给我奶传授过。

说实话,我刚开始非常非常同情他母亲,因为无论是从现实角度还是什么角度,我都觉得他非常可怜。

但是他后面一系列的做法真的让人非常非常窒息。

好像大家都很痛苦。

 8 ) 因为你是我的亲人…

本片女导演相梓在中国大陆知晓度不高,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

据公开资料,作品不多,介绍最多的本片是导演的处女作,曾获2019年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评审团大奖,这个奖项是由柏林国际电影节与泰迪赞助协会主办的电影类奖项,当然其重要级不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本片讲述是一个情感较为特殊的家庭亲情故事,选取的情节采取三线叙事的方式,以80年代,90年代和现在三条时间线,分别是母亲的青春、女儿的成长和家庭的现在交替剪辑进行。

总体是以故事剧情推进影片的方式进行,场面调度镜头设置,大都采用定位摄影,带有一定的仰角显示影片的一种压抑的气氛。

影片中有一个聚餐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整个餐桌上没有近景、全景,都是特写和大特写的形式来展现,镜框里人物的手部、脸部、表情的特写来体现人物当时的情感氛围。

本片选取的情感角度比较特殊,在国内还是比较敏感的,讨论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问题,在这个人口不多的家庭里面,有同性的纠结,有母女的相爱相纠,有异国恋的相容等。

类似具有强烈的感情冲突的家庭戏,同类的影片如女导演杨荔娜的》春潮》,也是探讨了类似的亲人相爱相纠主题,这也是女性导演比较擅长的领域。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制作手法,插入了几段话剧表演的形式,作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具体阐述,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的结尾也是在一场想象的场景画面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谅解、宽容和和谐。

片名也选用的是一曲90年代流行歌曲,与年代相符合。

英文片名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胡安·米罗 的一幅画《犬吠月》同名。

 9 ) 2021.4.13

再见南屏晚钟那个片子,小成本是真的很小成本,有些地方太过舞台剧了一点,融入得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段开始塞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在很多议题上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和父亲的学生在饭桌上那一段,不直接拍摄人而拍摄局部,一方面有第一人称的视线代入感,另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怪诞感。

看到很多人讲这个片子剧情很drama;然而整部影片又都是一种淡如水的叙述方式(甚至连镜头都没怎么动),激烈的冲突都隐在灰色的水流下暗流涌动,并且事实上这些冲突去掉一些要素在每一扇门每一套老式中式装潢或非老式中式装潢后随处可见。

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看一部影片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点,甚至到了结尾某些角色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中去。

九十分钟以后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向,进一步点清了中译名再见的“南屏晚钟”的指代。

(就这还有人觉得南屏晚钟只出现了一次不够有代表性不配做标题........让我怀疑看的是否是同一部片子........片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极端的夸张了的负面形象,你甚至很难找到一点她的好的地方。

她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受害的原因也恰恰是她迫害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给整部影片带来表面的情绪上的不愉快的角色(深层原因当然是女主她爹),你却很难真的去恨她,因为她的语言和逻辑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

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讲起这部片子说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无法交流,是词汇量和语料库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好像也没有办法真的去恨她,你只能转而去恨某个虚拟的语境,模糊的环境,传统、习惯、时代。

可能你只能恨看不清楚的一片虚无。

 10 ) 再见 南屏晚钟

已经看完半个月了,终于腾出时间来写一写观后感。

这部电影有一种强行的配平感,就是让我有一种因为爹是个男同性恋、妈就得是一个女同性恋,因为有男同性恋骗婚了、所以女同性恋也得骗婚的感觉哈哈哈哈,以及,实在是太贪心了,想要展示的要素太多了,就会有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不自然。

首先是电影入题还挺快的,阴暗的色调和从机场到餐桌的压抑的氛围,一下子就带人到情景了,这一点还挺值得肯定的。

看整场电影的内容的话,虽然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也确实反映出了很多社会现实。

比如,家庭中没有参与感的爹。

女儿回国不陪女儿,一心惦记着自己的下三路是否快活,竟然还好意思在女儿规劝他离婚时说是为了女儿着想,怕离婚之后妻子去美国麻烦女儿,别太好笑了,明明女主妈说的他的婚外关系、他的肉麻短信都是真的,分明就是舍不得自己在这个家庭里获得的收益吧老登,有一种“她知道我是同性恋了,那又怎样呢?

我不离婚就可以一边快活一边享受家庭中妻子这个角色带给我的好处”,男的就是这么贱,而且他们什么都不干,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冷暴力吧,就可以伪装自己是受害者了,真的很搞笑诶,再想到他和女主妈的婚姻他不过是付出了几封情书,就更好笑了哈哈。

包括离婚这个问题,女主妈说是女主爹不愿意离,女主爹说是女主妈不愿意离,其实在我的理解里,是他们两个人谁都不愿意离,女主妈想要一个看似完整合理的婚姻,想让同性恋的丈夫“恢复”“正常”,女主爸呢,又很享受在这段婚姻里他的获益者的地位,有一个看似“爱你爱到不行”的妻子,有稳定的同性婚外关系,有“家庭”这个关键要素在他的社会交往中充当着保护伞,明明这段婚姻他是利好一方,还装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真的蛮恶心的。

还有重男轻女、厌女和荡妇羞辱的相关情节,安排在电影里是合理的,令我震惊的是,女主妈都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了,毕业后一直当医生这样的职业,竟然还饱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荼毒,因感冒吃药后不得不打胎,自我安慰成女主未出生的哥哥和她犯冲,说要“以夫为纲、丈夫是天”,真的蛮让人心痛的。

以及里面关于女主报警的场面的刻画,还挺像那么回事儿的。

说到我感觉这场电影“内容太满了”这件事,是在情节走向女主妈变成素食主义者和她被邪教蛊惑这里开始的,不过也不怎么突兀,毕竟,她在家庭中,在丈夫、女儿、“昔日好友”身上,都没有办法得到她想要的心理慰藉,那只好向外寻求情绪的出口了。

真的是可怜的女人。

不过谁不可怜呢?

不敢面对自己,以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达到过着看似“正常”的生活的恶心的女主爹,被父母反复伤害的女主,还得接受来自女主妈的恶意的女主爹姘头的妻子。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一切最大的加害者是谁,愿世上再无烂男人。

是部好电影,over。

《再见南屏晚钟》短评

看的时候感觉别扭,不知道是表演还是台词。但是电影里的故事吧,也是一大特色。毕竟咱们是啥啥啥吧。

6分钟前
  • 孟克柔🌈
  • 还行

她妈是直的,说她是拉拉不合理,而且不要再用丑化同妻的戏码减弱骗婚gay的罪恶感。再也不想看lgbt题材的电影了,无聊。

11分钟前
  • Li
  • 较差

母亲演的真不错 电影里面的邪教就好像在暗喻“腐旧”的思想 让母亲被洗脑般的沉浸在自己不应该有的执念 忘掉曾经的牵绊 曾经的自我 几个话剧般的呈现颇具新意

13分钟前
  • no one
  • 推荐

部分桥段是华彩章节。母女虐杀也太激烈了。那压抑的情感像曹七巧一样几近崩溃。三星

14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整体形式了点,但好在内容充实,个别桥段如洒水车下雨设计得还挺有趣。更有意思的是,这部片子就算去掉同志外壳,邪教这条线也能继续下去,到最后会发现其实讲的是中国家庭普遍存在的中年危机问题。另外注意下,我们并没有看到"道场被依法取缔"的大字哦!

17分钟前
  • 弹涂鱼
  • 推荐

放映結束,沒有掌聲。片尾字幕沒滾動完,目光所及不少人離場,映前提醒過的映後談,最後大概剩一半人。情景如此,並無誇張,於我大概是比這裡更純粹,真實得多的映後反饋。總歸非常奇特,一來這戲爛到讓人發指,二來它又是這般被人所原諒的,是因其國產lgbt,又絕對無緣內地?至於我,持續愈發嚴重得如坐針氈之後,我實際已經不理會這戲都說了什麼。體現在任一方面的災難。劇本,我見導演閱歷之匱乏,一顆憤世嫉俗之心,寫盡這般“典型”又奇趣的中國婦女。要這母親是個怨婦,要這怨婦是個同妻,要這同妻是個女同,要這女同信上了XJ。不談劇情,台詞如何?不管不顧就在書桌上寫出來,哪管正常人是不是這麼說話;表演,一群專業演員之災難呈現+女主的英文台詞;攝影,實際DP是個拍照的;打光,不覺得有;美術,大概沒錢。真是壯哉一齣屎。

20分钟前
  • The Great Lee
  • 很差

导演是个很温柔的人吧……但还挺针针见血的。深柜女同做了同妻又信了邪教的一生。亲子关系表现得也很真实。还有其他小的细节也很值得品。舞台感强不能算不好吧。总之不负期待。

23分钟前
  • 多喝热水
  • 推荐

占尽了题材的优势,把自己想说的、想发泄的一股脑都倒了出来,毫无章法,过分冗长和说教。从技术到剧本层面都很稚嫩,原本以为有娜仁花这等演员坐镇,表演总不能太差吧?结果依旧一塌糊涂,娜仁花说台词大概吃了不下五、六次螺丝,hello,有事吗?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这都能剪进去这真是导演问题。

24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较差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同志电影,比“谁先爱上他的”更加写实,更接近中国深柜家庭的真实风貌,所有的吵架撕逼都耳濡目染。导演擅长使用蒙太奇,用极少的经费拍出了创意的画面。中国文化讲究委曲成全,却没想过如何化解隐忍带来的怨毒,求不得而戾气生,我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太多桎梏......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整个运镜非常单调,演员念台词非常生硬,表演很尬。这一家的相处方式真的是奇观,妈妈是集所有极端负面形象之大成,真可怕。

28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一出出情节剧的窠臼,室内纤尘不染,不但镜头色彩很电视,表演也很电视,是喊了哭了歇斯底里了,在家里却时时刻刻端着劲儿——如要为之辩驳,倒也可以说是本来就没有“家”,只有“家”的布景,但这样的话再一重的戏剧空间(或干脆就是“虚空”)又显多余。镜头语言就差在银幕上打一行字幕“父亲不在场”,母女的段落里两者几乎都是平分景框,感觉导演确实动了脑子,但剪辑、声音、台词有几处失误太明显了(我都看出来了)。而关于同妻、邪教、原生家庭、女性命运等等,摊了一桌,却只有明晃晃的话题,没有讨论(还是人物关系太平),说不大胆是冤枉了,说大胆也实在不算高明。

32分钟前
  • 烤芬
  • 较差

导演的Q&A环节太圈粉了。希望能拿泰迪熊奖。

37分钟前
  • Lil Lola
  • 力荐

父母的角色都非常出色,几乎每句台词都有观众发表感慨(我现在开始喜欢一边看电影一边看弹幕),特别是母亲,就是那种把儿女当做个人财产,把一切错误都归罪于别人的典型(或者奇葩),最后陷入某种洗脑邪教不可自拔。母亲的扮演者是娜仁花,是曾经中国银幕上的美女,如今也迟暮了。但女儿的角色则比较失败。我个人比较反感那种美国解放者的叙事,好像是美国教育给了她优越视角来审视父母的落后观念。这个在最近的一部纪录片All in my Family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女儿的表演也比较生硬。

38分钟前
  • mermaidyu
  • 较差

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典型的想说的太多而说得都太浅,占了好题材,但表现力却一般,母亲的封建显得刻板化,而对同性恋群体的表现又是理想化而没有戳中现实要害的,特别复杂的一个问题,却解出来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答案。只能说这片子敢想而没干好。

39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按理说这样反鞋觉,普及基础性别常识的电影应该在国内被民政局和宗教司大力推广才对,所以其实我特别好奇这片子若送审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同地久天长一样有着横跨近三十年家庭史,但只能以一种极为节俭的剪影碎片及舞台实验来粘合。当代中高产妇女思想生活全面被伪劣Cult变种仁波切接管,警察局说管不了,那电影局来支支招?

40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留在深渊里的那个人不是不喜欢光 只是太久没见到光了。

43分钟前
  • #Heather#
  • 推荐

不是传统意义的“lgbt片”,影片包裹着坚硬的西式内核:家庭伦理中的暴力和控制。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但都不能说清自由是什么。母亲的行为难以自洽,婚前模棱两可,婚后锱铢必较,导演用“追求体面”和蕾丝情愫分别作注脚,却一并封堵了连同女儿和父亲三个角色的解读空间。影像的思辨性依附文本并不是好事,它的生命力是设计过的。我非常欣赏导演在微博上的坦诚,于是我也非常坦诚地打两星。如果下部作品能在这般洞察力上再作打磨,值得期待。

48分钟前
  • vvVv
  • 较差

反婚反育反协叫,原生同妻瞎胡闹。果然恐同必深柜,几处话剧感很强的意识流镜头有点创意,可惜对白和表演都过于直白,如果换作英语中字,这个国产彩虹片会流畅许多。有个猜想:相对于gay的执着,上一代的les是不是更忽视自己的取向?

50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别亦难,怎奈他的身旁有个她;忘不了,啊到底是爱还是心慌。p.s.:1.里面青年男主的演员倒确乎是同志天菜的相貌。2.徐小凤同张专辑里的歌,都挺适合这片做题目的。2+0.5

51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较差

沉闷乏味,矫揉造作

55分钟前
  • 木樨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