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开头到结局,几已定局。
电影如何记写这个开头和结局,才是看点。
这与灵魂无关。
片中的主人LUCA,背负童年的阴影,音乐演出大多在乌烟瘴气人声嘈杂的酒吧,最后以天才的盛名自杀,这些都与灵魂无关。
就如莫扎特,如此天才,所作无非是取乐宫廷的艳曲,这是音乐,也不便说是灵魂。
这部意大利影片,真地是意大利影片,不愧是意大利影片。
片头的音乐、影像,让人感到得流泪,让人不自觉得微笑——皆因那个天真顽皮的LUCA,他的母亲那红色的衣裙,在海天白沙之下,如此入画。
意大利的摄像就是这样地完成每一个镜头。
片头之后,弥漫起一阵黄沙。
于是,做好准备迎接一部慢片——意大利式的抒情情调。
不过,很好,在缓慢的节奏中间,有优美的跳跃的钢琴音乐,偶尔夹两条小提琴,过渡。
于是,再来,意大利的山,即便山不美,拍出来也是美的,否则不能入画;接着,非洲的黄沙,艳丽的颜色,平静的河,广漠的山......过于活泼的生命,往往突然之间死寂,正如乐极生悲一样。
最后,他的音乐,如此平静,深沉而入画。
入画。
生命,不过是一段漂亮的不漂亮的画面。
很好,这影片将这段画面剪裁得尤其入画。
一次次刺耳的回溯一切灵感的来源美丽的只是记忆中的场景温馨的只是有你的岁月对您的记忆刺痛心脏送您至爱的礼物为了提醒曾经留下的残美诗 曲 礼物 节日 相聚再多的形式掩盖不了锦下的针彬彬绅士向往的完美成为一切无法承受的根源美好的表面掩盖不了一切的无法完美“正常人”放下“疯子”执着词不达意的口,弹出柔情的双手怨怒言语与孤离是亲情的向往外界感观的“成功”支撑於“失常”的内里完美主义者与不完美事实的抗衡半步之遥所谓的“正常”与“失常”被凡人扮演的“上帝”主宰着独奏 合奏我不懂音乐 却希望你独奏每一个人奏着各自的调你是音乐天才 却向往家的合奏日渐残缺的岁月日渐残缺的完满独自上路重游旧地正面的“欢言”在寄往你们的明信片中是离开的彩排广袤的非洲旧景的重现记忆袭来依然伴着乱调与轰鸣珍贵的旧爱 再次唤起对您的思念十一指的弹奏 地图音乐册那已然逝去的场景遥頭示意那无法跨越的未来迟早被记忆吞噬的明天也许辛琪亚可以是治病的药也许……當客观阻碍了灵魂的飞翔时分离只是唯一的选择用一种最简单的原始美让好奇的他体验How far I can fly童年 沙滩 美丽的妈妈 嬉戏 永恒困住了必须成长的心困住了必然的未来困住了明天
我这个人话不多,有时候也是个话痨。
好在,我极其想倾诉的时候也不需要特别多听众,所以我得罪的人应该不多。
高中里的迷茫期,我经常会在特别深的夜里给某个我很想念的人打电话,说半天毫无主题、乱七八糟、有的没的,废话。
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那些曾经夜里被我吵醒现在仍然还能继续跟我做朋友,对我有真感情。
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语言、文字、图片、音乐,越来越抽象难懂,却又更为格外情深意重,直至心灵相通。
我说出来你不懂,和我不说你都懂,不需要太多渲染和前奏。
所以我写给你的话,你开始读不懂,后来不想读。
其实不晦涩。
只是揣测人心费力又让人受折磨。
一针见血的刺痛和立竿见影容易让人快活。
可那些脆弱敏感的人,经历不了直白语言如暴风雨般的冲击,犹如当头一棒,余下所以更需要一个自己的世界纵情,疾风骤雨,畅快淋漓。
根本就是个疯子,从小时候开始就和别的小朋友如此不同。
都不知道卖萌撒娇哭一下。
当很想念的爸爸从远方回来,扔下玩泥的罐子和小伙伴,一溜烟的跑回家,躲在沙发底下,气都不敢喘。
被发现会怎样呢?
放声大哭也不能表达想念,这让我想躲起来,害怕那些平淡的语言不能够表达自己。
奶奶从沙发底下拖出来,用手轻轻往爸爸面前推,这是你爸爸啊,你不是想爸爸吗?
手足无措,小脚踱来踱去,低着个大脑袋,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爸爸。
眼睛都不敢抬。
真是不讨人喜欢。
爸爸要离开的时候,又不知躲在哪棵树上,谁也唤不下来。
偷偷的跟在爸爸身后走出村口,一直走到长途汽车站。
车开走的时候才入戏,眼泪流进喊爸爸的嘴里。
爸爸会不会因为不喜欢我,就再也不回来了。
会为自己跟哥哥姐姐相比拙劣的表现而担忧,直到爸爸下次回来的时候。
都不会为自己哭的小孩,长大注定是个软弱胚子。
所以,明知道相依为命的奶奶不久于世,连再见都不敢说,就想一步迈过门框,头也不想回。
没礼貌,不懂事,一点规矩都不懂。
说不出再见,害怕真的只能再见了。
所以,大学毕业的时候,好朋友们喝的稀里哗啦,哭的惊天动地,一个人猫在宿舍里收拾满地狼藉。
真是个理性又没有感情的人。
讨厌这种如此理性的人。
受了委屈和教训的夜晚,没有拥抱和安抚,只有一只苍老的手,握着才能睡着。
就那么一直握着,以为睡熟了抽回来,都会在被窝里蜷缩成球颤抖。
生病了也如此,谁去医院都哄不好,除了这只手。
害怕也不会说,握着手睡到天明。
当那只苍老的手离开我以后,还是经常会有个时刻会想握住一只的手,就单纯的想握一会儿就好,好像抓住了小时候带离寂寞无助的稻草。
心里的情感,找一个出口,安慰什么的也没用。
谁给你养成的这些臭毛病。
留下来暧昧,变态,神经病的恶名,充气娃娃商店也有卖“手”的嘲讽。
从那以后连递出手的东西都只捏个边角,生怕惊住同类。
你要学得开朗一点,才能从你的世界里走出来。
我们不是同一个世界吗,为什么你痛苦的时候,我也难过。
我尝试过的爱、恨、愤怒与嫉妒,和大家的不同?
总需要释放和发泄,才能和周围人同步统一。
方法越来越粗暴简单,倒也效果不错。
抽烟、吃糖,泳池里的中间道,塑胶跑道的第十分钟,巴赫E小调的最后一幕。
当我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了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呼吸的冲动。
从此,招人烦的话痨,深夜里的电话,想握一下手的冲动,都像被治愈好的顽疾,没有再犯过。
非常谢谢、十分抱歉、下次再见,能有多难说出口。
非要当个神经病啊,你这不是神经病吗!
我不想当神经病。
我这张脸太过云淡风轻,我这颗心太过波涛汹涌。
如果能反过来,我就会成为情感的真主。
弹吉他,手指上有厚厚的茧,其实我连和弦都不知道几个,我弹出的声音是我梦里呜咽的小河,流过你走过的路。
音乐,总是记录了最美的时光。
但音乐啊,哪怕再美,哪怕走到极致……却仍然不能作为人生的救赎。
人生,究竟能飞多远。?
……只在音乐的梦境中高飞,也许,只不过是原地兜圈……——妈妈,他最爱的时光,他终于还是want to back..。
PS好影评:http://www.douban.com/review/1681709/
钢琴本不成为一个题材。
可能是这东西本身个头太大,甭管是电影还是小说,出现在哪都支支楞楞得碍眼。
看多了掰着手指头也能数出一把来,似乎凑成了群。
其实哪跟哪都不挨着。
这“又”是个钢琴家的故事。
实际真正碰到我的是它对寂寞心境的描述。
那同样来自童年的,永远无法填补也无法和别人交流的寂寞。
那无止境的追问似乎只有坐在钢琴前才能获得片刻的停歇。
这在听者看来就成了“如诉的”琴声了吧。
实际上再没有什么比弹琴更能让头脑彻底清空的事了。
至于要通过琴声“表达”什么,实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真到了连弹琴都不能平静的时候,人又怎么能不发狂呢?
母亲?
或许吧。
为什么不呢?
http://jollychang.blog.sohu.com/103889488.html瞎说两句先说说琴,很有意思,弹古典的时候因为家有钱吧,用的是STEINWAY & SONS,然后Jazz演出的时候用的是Yamaha,最后,录音室录音的时候居然用的是Fazioli!!
哈。
一开始在海边的时候音乐居然是吉它,我看了这个题目一直认为会是钢琴声贯穿整部片子的...然后在他表演还是比赛古典音乐的时候,第二首歌曲弹的很厉害,我觉得如果他能走Classical这条路,应该也能走远。
一开始他弹Jazz钢琴的时候,说实话,从影片中我没有看出来他喜欢上了Jazz,特别是一开始三人组的时候,output出来的东西,就是一个字:快。
带过了很多的细节,这样的音乐有点充数...然后四重奏,然后Chet Baker,音乐变得越来越慢,这样才入味嘛。
这是一部严肃的传记电影,看的时候只会抱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窥探别人的人生。
『说起来几乎令我害怕,但是我很快乐』你想像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被折磨了多久。
不是每部電影都是美國片,高潮起伏,驚喜不斷。
人生就是套路,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感情。
每部電影就像一個獨立的句子,竭力地表達著一個獨立的思想。
表達能力,不是看情節。
OK?
這是我爲什麽給這部電影五顆星。
能夠讓大部份人看得懂的電影是好電影。
但誰去關心社會上邊緣人士的心理?
他們按照套路來說就是“有病”。
不按套路來說,他們只是不一樣,而且想走出來的人也不少。
他們既不能拋棄自己,也不能融合社會。
創傷一直都在,治愈的方法只有面對。
時間不是讓傷者遺忘,只是讓傷者等待到一個契機,突然明白了自己為何受傷、為何難過。
我們為何要珍惜幼年。
長大了,會發現世界不讓你難過。
盧卡的朋友不是罵盧卡“你就是小時候缺點教訓”。
這說得真對。
小時候培養個健康的心靈真重要。
爲什麽要在能夠學習的時候儘量學習?
不是學習知識,是學習提問和發現。
問問自己怎麼了。
問問自己爲什麽。
最後在身邊的,是朋友,是情人,是家人。
我想人會追求很多。
最後,是不是發現,整個過程像是撈了一把水。
捧了一把水在手心,滿滿的,滿足的。
時間只是讓水慢慢地流走流走。
手中只剩下一顆沙子,也顯得很滿足。
繞一個圈就好了。
我不知道心能夠受得了繞多少個圈。
所以一個就好了。
請別想“我就知道他會選擇自盡”,而是,他走過了自己的路,才決定的。
人生不是結局,電影也不止是結局。
對吧?
“一個人能夠走多遠?
”在十六歲的時候,我問過自己一字不差的問題。
“一個人,能夠走到他倒下爲止。
”這是當時我的回答,至今仍未改變。
(2009年12月4日)一部意大利传奇爵士钢琴家Luca Flores的传记电影,他被国人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爵士钢琴手,曾多次和Chet Baker、Dave Holland、Lee Konitz等大师合作,1995年悬梁自尽,一生出版14张专辑。
Piano之后的Solo一词其实还是验证了《梅兰芳》里“伟大艺术家要适应并享受孤独(寂寞)”的说法,但又有所不同:《寂寞钢琴师》里,他孤独置身于音符中来避世;《梅兰芳》里,他的孤独是为了创造更加精彩的艺术。
只是同等孤独的艺术家们在精神面貌的表现还是比较类似的,就是有点木讷,一种看不清程度的忧郁气质。
个人一向觉得黎明在《梅兰芳》里的表演还是相对客观和准确的;忧郁一如《云上的日子》里的Kim Rossi Stuart,在本片里的角色,在木讷上还织出了一张敏感的网。
既然是音乐家的传记片,音乐的精彩程度便是高要求了,除了Luca Flores本身的演绎作品,包括贯穿始终的How Far Can You Fly以外,开场歌曲的Malaika(非洲语意为“天使”)是歌王Harry Belafonte和南非国宝Miriam Makeba的合作版本,第一时间就伏笔了难以挽回的生命消逝。
不知道为什么这世上大多的天才总是与疯病纠缠不清,以意大利钢琴家 Luca Flores生平为素材拍摄而成的电影《寂寞钢琴师》,以明丽的色彩反衬了luca极其敏感悲戚的内心世界。
影片一开始,人与钢琴就均分了整个画面。
主人公推开琴盖,细长的手指抚摸过光线轻柔铺洒的黑白键,四周沉静,甚至能听见椅子挪动产生的吱嘎声。
镜头转换在他的面孔与手指之间,然后定格,抬眸间,阵阵浪花轻轻拍打的声音将一阵轻快的音乐引起。
蓝天,白帆,小船,大海,非洲,luca轻轻微笑,那是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他站立在海边,听见在海边划船的人民的歌唱,呆立附唱,甚至没有注意到母亲的呼唤。
母亲抱起不自觉走向唱歌人群的luca,轻唤她的其余孩子回家。
于是在海风吹拂中,红裙飘扬的女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们,踩着柔软的沙滩,从镜头这端,走向遥远的那处……从回忆与交织之中,渐渐引出了故事的主线,年轻又极具天赋的钢琴师,在音乐学校考试时展露才华,被同时考试的同学提出组成三人共奏的爵士音乐团体的建议吸引,爵士音乐相对于古典音乐的那种即兴、具有强烈情感和旋律性的自由让luca沉迷,加之其超出常人的那种对音乐的敏感和高超的钢琴技艺,迅速在乐届走红。
在这期间,他收获了无可替代的爱情还有经历了小团体的解散。
欢与悲,使他在音乐里上穷碧落,下至黄泉。
但是童年的经历是他的定时炸弹,当恋人唤起他对母亲的点滴记忆时,那段他曾经努力去回避的记忆,一点一点地蚕食他的精神状态。
他回忆起对父亲的恨——年幼时父亲长期奔忙在外,而他总会在父亲出远门时躲起来,然后偷偷追着远去的汽车奔跑;永远带有一丝忧郁气质的母亲,早逝的母亲;在母亲去世后,就被父亲把自己和姐姐送往远处读书的漂泊……悲伤至极致时,他甚至不能与恋人诉说,只能借助琴音宣泄他内心的苦楚与悲凉。
于是,在越来越多的疏离与误会之中,这段让luca终生难忘的爱情也宣布了死亡。
在一次又一次的理智与疯狂的挣扎之中,他渐渐记起了一个自己故意去忘记的事实——他认为自己害死了母亲。
因为母亲开车时,在倒车镜里对小luca微笑,将姐弟两人甩出车外之后,车翻人亡。
非洲故地重游,他记起了母亲死去的场景,记起了那个明媚阳光下宁静的只能听见车轮徒劳转动声的场景,记起了他一直内疚无法释怀的事。
他觉得自己会导致他人死亡,于是终于崩溃。
故事最后,luca告别了与所有人的关爱。
在录下了一首“How far can you fly?
(能够飞翔多远?
)“之后引颈诀别。
他在遗书中写道:“人生能走多远?
为何无法飞翔?
音乐诉说灵魂的语言,文学有时会令人混淆,但文学能够飞入天堂也能下入地狱,或在地狱边缘游荡。
我爱那些用尽最后气力挥洒每个音符的音乐人。
”有人不得不面对死亡,有人却迷恋死亡。
灵魂不能以生来解救的时候,死亡是否会是唯一那道碰巧洒进内心的光。
影片最后luca的那个微笑,会是答案吗?
从在电驴上看到它的评分我就把它列入必看系列,原因有二:我太喜欢钢琴了,其次是看看这部戏其中钢琴曲的成份有多少,能否与《海上钢琴师》相媲美。
看完,感觉还是不赖的。
主角从童年开始性格便特别分明,敏感多情又内敛。
童年看着父亲经常出远门导致母亲寂寞以泪洗脸,以琴声相伴,便在他心底埋下了根,更严重地是,一次出门在车上跟母亲通过后视镜微笑时母亲分神出了车祸,他便认为是自己造成的,这块心病一直持续到了最后,终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的许多画面都是唯美的,满地的黄叶、堤旁的木凳、连绵的山丘、温情的拥抱、旅行的信笺……加上背景音乐,爵士乐就不提了,毕竟是影片的主旋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吉他声,有那么一段出现过两次,主声和伴奏十分契合,比片尾曲(how far i can fly?)更感人。
尝试着跟《海上钢琴师》比较,发现差别还是太远。
共同点是两人都是很有音乐天赋的人,灵巧的手指,在钢琴上挥洒自如。
性质不一样的是,《海》的1900对音乐的热爱使他脱离了生活,到了一种无法比拟的世界,他的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他用感情投入了音乐,用音乐充分来表达感情;而《寂》的卢卡却是用音乐逃避生活,音乐是他分散注意力的一部分,钢琴融合了他对他母亲的怀念。
我想,这个很难去比较。
我不知道最后给父亲的那封信中是否表明了他已经原谅了父亲原谅了自己,既然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能埋藏在心底最深处的对母亲的愧疚和思念仍然占据着他,事实上他爱他的女朋友,爱他的亲人,只是太过脆弱了,跟印象中许多超凡脱俗的艺术家一样。
俗话说,上帝关了你的门必定会为你开一扇窗,同样的,上帝为你开了一道门同时关上你的窗,我想这是一个道理。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这个故事说不定是想告诉我们:司机开车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不要通过后视镜与后座的人对望,那样是很危险滴。。。
配乐让人心碎。。
那绝望破碎的音阶啊
寂寞的灵魂,死亡才是宁静的归宿
痛。很痛。
为何人生来要背负如此多的孤独与痛苦。
童年阴影
导演用画外音讲的故事太多了。
黄叶纷飞
电影很一般 但色彩和音乐太美太美了
童年那段很美
空洞乏味毫无逻辑,绝世帅哥的自恋暴躁忧郁展。。为了Kim Rossi Stuart和佛罗伦萨,此生见过的最英俊气质最优的男人,看到他在片中骑scooter直接就死了><。。
爵士钢琴啊, 曾经很莫明的喜欢这种似乎杂乱无章的调子. 就是听着舒服. 看片的时候突然想起和某人去cotton club 和jazz and blues听爵士, 喝黑啤的那些日子, 真让人怀念啊. 看着片尾那些斑驳的影像,回忆越来越多,真的是老了吗?
抑郁症真可怕!影片中部真的很不错,多好的live band.结局的确很可惜,但是从一开头就注定如此。反而是他的女朋友比较无辜。
我也想坚强 但是我的心思全部用在弹琴 和不被负面情绪所淹没上 how far can you fly? 音乐诉说灵魂的语言 我爱那些用最后的力量挥洒每个音符的音乐人
你能懂我吗?
无助,悲伤。
不心疼
这里单纯而绝对,不像我们
前一个小时太空洞了 几个情节设置如同狗血剧
寂寞是不被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