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音的时候,想起了《秋菊打官司》。
手无寸铁的汽车修理工,为了保住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房子,与政府展开了一场力量悬殊的斗争。
修理工输了,输得体无完肤。
房子被推倒,妻子被谋杀,而他被判入狱十五年,儿子成了孤儿。
看完电影维基百科了一下,这部电影获得了俄罗斯文化局30%的资金支持。
制作班子不负众望,嘎纳电影节一举多得金棕榈最佳原创;伦敦电影节斩获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烂番茄网站评分99%。
当这部电影在国际影坛风头十足饱受好评时,俄罗斯文化部长表示很不喜欢,根据文广局各种规定,此片在本国禁映。
俄罗斯北部的小渔村,冷冽的空气,拿起一瓶伏尔加就像是狂饮一瓶矿泉水。
叛逆的少年们在海边被遗弃的老教堂里烧一盆火,喝着啤酒,吐着烟圈。
一如他们的父辈,祖辈。
心狠手辣的市长跟牧师吃晚饭,与教父见面,聆听他们的教诲。
他站在金碧辉煌的神圣的教堂里,虔诚的做礼拜,轻声跟小儿子说,上帝就是真理。
修理工买了一瓶伏特加,站在小卖部外面等着牧师想知道为什么生活会这般残酷和无奈。
他想去忏悔,可是他有什么好忏悔的呢?
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被市长强征,他的第二任老婆跟他的挚友也是他的律师给他带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
律师被市长下套暴打了一顿,而妻子不见了踪影。
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原谅他们,可是却被莫名其妙的被捕入狱。
许是小镇太安静和无聊,许是生活太沉重和无奈,许是急躁的丈夫在沉稳的律师面前像个幼稚的小孩,许是继子的排斥和粗鲁让人失去了耐心。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观众的猜测而已,因为她最终决定回到丈夫身边,生一个孩子。
从始至终,她没有笑过。
他对儿子说,原谅她吧,她是个好人。
可是她死了。
或许这是她所谓的忏悔的证明。
尽管是谋杀。
教堂里教父引经据典掷地有声的宣讲什么是真理。
而人间正道正在生生不息的海浪中遁形。
虽然结局让人唏嘘,故事本身已很精彩。
为导演,制作和演员们的勇气点个赞。
影片的比喻是很明确的,所展开的不是单纯的政治腐败,而是一种社会民众在这巨大腐朽机器下的无力,在有限的抗争下终究无法寻找权益或是归宿。
影片中多处拍摄了浩瀚的海洋,搁浅的巨大鲸鱼骨架,法官有如机关枪般麻木的措辞,神父一遍又一遍的宣讲教旨。。。。。。
在有如《圣经》中的巨大猛兽利维坦面前,悲剧显得必然,正义显得虚假,而何处才是归宿?
少给的一星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
过于现实,更容易引起我的悲观消极,我还是偏爱理想主义,也希望知行合一。
用文明所包装的野蛮人,所谓的上位者,贪婪而又觉得理所当然。
后面一个小时推翻了我前面对维护正义上价值等滤镜的所有。
沉闷而又反复,希望的反复,生活、人生的反复,只是继续。
问题诉求得不到解决,但还是这样活着。
我喜欢慢节奏,但不喜欢这样的沉闷无力。
以为公平正义能实现,结果律师朋友被所谓的权力“制裁”回了莫斯科;以为朋友仗义,结果和自己的家室睡了;以为生活能再继续下去,但却回不到最初的安宁相对而言,他的爱人死了。
你站在这捍卫自己的权利,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失去更多,强权压制,只会叫你看清这本质,你甚至都来不及做什么。
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需要如此的悲壮而又惨烈,但同时又如此平凡平常。
看到最后尤为嘲讽,所谓信仰,真理,更为缥缈此刻。
有时候,可能确实大炮会更有用一些。
很喜欢电影中不经意间呈现的讽刺。
这些讽刺裹挟在冷眼旁观的镜头下,显得颇有意味。
比如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审判念词,一本正经的严肃表情配上急速冷漠麻木的语调,占据屏幕长达三分半钟,义正言辞的表达与事实的不公正形成反讽。
还有前苏联领导人的照片被当做野外枪射的靶子也是个有趣的政治玩笑。
甚至,宗教也成为调侃的对象。
妻子自杀后,科里亚酗酒度日,陷入迷茫,求助于牧师。
牧师给他讲述了约伯因为放弃反抗顺从命运而活了140岁的故事。
然而,镜头马上转向两头安然吃饲料的猪。
似乎导演在言语,猪就是顺从命运的代表,纵使活了140岁又如何呢?
谁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
终结的恐龙时代是神秘的惊叹号。
我好奇某位法国学者的观点,是恐龙自己毁灭了自己!
由此你无法逃避引申出的问题,人类发展要何去何从。
再无所不能的高级物种,它的传说可能都是有始有终的,是被终结的?
还是自相残杀的?
“利维坦”巨型怪兽,或许也生活在恐龙时代,是海世界的霸主,或许活在更早前,是恐龙之前的地球拥有者。
共同的命运是,它也已灭绝。
还有不同之处,利维坦的灵魂还在,它是《圣经》里的邪恶之物,起初是耶和华创造出的最大的怪兽,后来到《启示录》中它成为了反抗上帝要毁灭世界的恶魔。
《约伯记》把它描述成有鳞能喷火似龙似鳄的海兽。
但在《旧约圣经》里又把利维坦定义为住在深海之下的雌海兽,是上帝在第六天创造出的,原本她与比蒙是一对雌雄巨怪,被上帝分置于沙漠、海域,在世界末日来临时,她与另两头怪兽比蒙与席兹一起,将成为圣洁者的祭牲。
那时候,对人类来说便是最透明最幸福的时刻。
想想人间终究还没到被审判的末世,所以讽刺的“颠倒黑白之事”时刻在上演。
《利维坦》里的牺牲品——两男一女,他们恰如祭祀品,在权力的祭坛上束手就擒。
侵入进血液里的貌似清除的独裁毒汁仍在显示未死的破坏力,俄罗斯总统制共和制与东正教的政教背景,映衬出钉在十字架上的普通人的命运异常凄凉。
一切幌子都是遮羞布,背离上帝的旨意,被权力招抚的“牧羊人”,什么时候已变换成了张开戾齿想要吞没一切的利维坦怪兽了。
趋光的生物,闭着眼是无所谓了,但若睁开眼,他的双手便会护卫孱弱的烛光不灭,这是生命本源;试图沙化的疾风,无孔不入,但如何叫嚣都奈何不了扎根于土地的劲草,这是自然科学。
云泥有别,但想想,总觉得有指日可待的念想。
可是,如果与“我们”为敌的是一个被封锁的人造世界,恐惧把人变得一文不值,必须向河伯捧上鲜活的生命,那么,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个体只能做愚昧的陪葬品,文明的车辙碾压出的历史也只能始终以悲剧为面目存在了。
事实上,放眼望去,没有和解的路可走,要喜剧的未来,那悲剧就是生命更迭的本质。
两个人相爱,彼此很爱很爱,爱到生命可弃、自由可抛。
别怪他们的爱情太过美丽,是凡尘狭隘的气量容不下这千种风情。
于是,世间的乌龙戏只在悲剧面前扮正经。
男人服毒去追随诈死的爱侣,女人醒来后再自刎同赴极乐世界,人世还不如十八层地狱,缓冲的是谁早死一步谁晚一步走,毫无希望可言,这便是伟大的悲剧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四大悲剧之外另一个彻底了断“幸福幻想”的人间悲剧,同时,它又是把纯洁的爱情从社会污河里打捞出来的“喜剧”。
这算得上是最冷酷的“先抑后扬”了。
没有峰回路转,也不会柳暗花明,是彻头彻尾的悲,是长恨歌,空悲切,无绝期。
可是,胜负在人心,别看它成全了心怀鬼胎者,但这让爱情故事有了恒久的生命,源远流长。
像这类一悲到底的电影最擅长演绎爱情故事,抑或是有关边缘人群的反思人性的剧情片。
《这个杀手不太冷》让里昂死去,却让他与玛蒂尔达的故事永生了。
《蓝色生死恋》让疾病做了最坏的主角,但让纯美的苦情戏卷土重来了。
自诩为战斗民族俄罗斯的电影《利维坦》竟然也以这种“彻底的自我毁灭”式“出人头地”了。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讲的不是爱情,不是人性。
是讲俄罗斯的社会形态,讲一种每天都在发生的“被迫性人间失格”,讲一个知道了真相会很危险的“谣言”。
是的,国度不同,看热闹而已,是么?
有没有看热闹之外的额外的想法,有没有置身事外后的一丝丝倒吸凉气的惊恐感。
说回来,总之电影呈现的不是使人醉醺醺的写意派,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写实风格。
战斗民族真是彪悍,一瓶伏特加灌进肚里,是有真性情可流露的,并不都是跪着束手就擒的。
我看完纪录片《俄国人生七年》的四部,特别是第一部,已经能从7岁孩子的思想里感受到独立思考的震撼力了。
事实上,《利维坦》的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太让人刮目相看了,要他自己解读自己的电影,他无话可说,他需要观众自己去挖掘有深意的东西,这不仅有智慧有勇气还有实实在在的艺术才华。
入围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利维坦》不容忽视,我已看过的《修女艾达》《金橘》也各有卓尔不群之处。
等待一睹阿根廷《荒蛮故事》毛里塔尼亚的《廷巴克图》,于观众这是美好的竞赛。
借此粗略分析2014年电影的收成,会发现这一年尤产一类电影,有关独裁,有关战争,有关极权,有关民生,有关垄断,有关政权利益,有关权力同盟。
因为这里有不可言说的圈套,是正在毁灭文明的暗火,只有艺术可以做传话筒,还能寄托人类美好的祝福,“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不能否认《利维坦》在技术方面也是一部稳重成熟的电影,但技高一筹的优势仍在它的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勇气上。
恶心的东西不论换装成什么样,恶心的感觉是一样的。
被奴役的已经习惯了的人们,愚弄平头百姓的地狱,强拆强占是悲剧被引爆的导火索,揭俄罗斯当世的不公揭当世的黑幕揭当世的腐化,才是这部电影的精神。
可以当成腐败的个案,也可管中窥豹,不管怎样,无力感是挥之不去的。
生存环境被利益架空后,没权没势没钱是灾难,有权有势有钱的一样逃离不了灾难。
所有的机制都是摆设,法是个笑话是马仔是刽子手,权力的制衡是畸形的,垂帘听政的是“上帝”治是人治,面对不公,只有苟活与死路一条,地上晓风残月,沼泽,枯木,乱石,废船坞,灰蒙蒙散不去阴霾的苍穹,活是这样破败的景象。
而《利维坦》则把四个人物的命运捆绑在了这样一种显而易见的绝望与无望中,圣洁的爱情看不到希望,正义的文明看不到希望,儿童的未来看不到希望,公民基本的权利看不到希望。
Liyli,是爱的寓意。
结局最惨但也最干净利落,看来这个世界坚守的“爱”,是被埋葬得最彻底的。
先是以“红字”的不净罪名审判她,是男主人公的第二任老婆,是孩子的后妈,还与男主人公的好哥们儿私通,生前已透支了名誉。
失踪后又各种绯闻强化她的不净,水性杨花的女人去找情人了?
自杀?
被奸杀?
反正,最后尸体的妆容画得特别成功,就像一个血色被抽干的殉难者。
成为利维坦怪兽一道最丰美的祭祀美食,以无法证明“清白”的污秽之身了断尘缘。
她的人生就像一幅野兽派的风景画。
Dima,是试图捍卫文明与法制的斗士。
结局清冷但最难堪,是以“战败者”的羞辱之名退场的。
他是个有些良心懂得些规则的普通人,能人能鬼,可以做绿林好汉也可以做权势爪牙,一切以趋吉避凶的个人利益为准,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有较量的勇气但更懂得变通的道理。
朋友妻不可欺,这是他破的第一个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第二个。
他若大逆大邪至彻底还好,做个彻底的恶棍,没有道德与法的羁绊,不用考虑年幼的女儿,不用打擦边球。
因《利维坦》不允许“弱者”出现,于是从他对朋友的老婆玩起真心开始,他就注定失败,注定被这个人吃人的世界背叛。
Roma,他是未来他也是希望。
结局是无解的方程式但现实已给了他足够残酷的打击。
孩子只需要快乐地成长,这成了最荒谬的谎言。
房子被拆了,家被毁了,爸爸要冤死在监狱,后妈死了,他崇拜的Dima叔叔成了背信弃义的人,他不再是原来的他,未来的他是怎样的,他都没得选择。
他看不见自己的命运,连做孤儿还是寄样别人家,他都没权利选择,只需要接受,不论那是缘自“爱”还是缘自政府的“慈善”。
Kolya,《利维坦》的主人公,能制造六月飞雪奇迹的悲苦之人。
被剥夺了一切的人,包括人身自由。
房子土地被“市长”夺走;老婆被朋友抢走然后又被死神夺走;儿子变成孤儿寄养在朋友家,因为有之前朋友夫妇作证,证明他有杀妻的嫌疑,也算被朋友自然而然地暗算并被夺子了。
15年的刑期,人身自由被夺走。
没有信仰的躯体被《利维坦》的上帝夺走又被抛弃。
总之,他是被世界遗弃的男人。
什么都没做,只想守护属于自己的,女人、孩子、友情、家、土地,他只需表明心意,《利维坦》里的上帝便会一样一样地拿走,让他一文不名。
“你能用鱼钩钓上鳄鱼吗?
能用绳子压下它的舌头吗?
你能用绳索穿它的鼻子吗?
能用钩穿它的腮骨吗?
”——《约伯记四十一》这个被翻译成“鳄鱼”的海怪就是利维坦。
圣经讲到这种怪兽时用好几段文字描述人类在它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讲它坚固的鳞甲和发光的眼睛,讲它嘴中冒火,心硬如铁,“它使深渊开滚如锅;使洋海如锅中的膏油。
”那这恐怖的生物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圣经却没有明说。
于是后人想象它是一条海龙,有着鳄鱼、蛇和鲸的特征,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一口就能吞下一艘大船……但是无论怎么想也无法让画面变得和经文中模模糊糊的描述一般让人胆寒。
仿佛一旦用具体的词汇固定住那些无形的想象,不可捉摸的恐惧就烟消云散了。
于是电影《利维坦》中只给出了岸边山崖漆黑的峭壁和嶙峋的礁石,以及污浊的水中一尾大鱼暗黑的影子,还有海报上那具惨白却漂亮的海兽骨骼。
吃人的利维坦肆虐着岸边那栋孤零零的房屋,屋里的人到最后甚至不知道是什么吞噬了自己的一切:强权和腐败?
官僚做派、毫无人性的行政机器?
孤独?
至交的欺骗和妻子的死亡?
周围友人的怀疑?
最后就连最相信自己的儿子都不再坚持自己的无辜?
宗教的伪善?
或者日复一日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的生活本身?
屋子里的人Kolya也不知道,所以他被送进铁门之前低着头一遍遍地说他一点都不明白,他被迷雾中的怪兽的尾巴扫到,却只能用自己心中不可见底的深渊般的恐惧感描绘怪物巨大到了什么程度,试着用一种未知触碰另一种未知,类似Rudolf Otto谈论“神圣”时所说的那样,所谓神圣就是广袤无垠的巨大,让人在它面前感觉自己渺小如沙石,随时可能被吞没;如果这种巨大没有提携个体、让个体参与到其伟大之中的可能的话,就不是神圣,而是幽暗的恐惧。
这种未知的恐惧不一定是纯粹的邪恶:如果没有能力让人理解和产生同感,而只是用教条和号召束缚人,令人失去自我,那么即使劝人向善的宗教也可能成为恐惧。
Kolya正在被一片神秘的广袤吞噬,他不是不想抗争,可是谁能用手脚甚至枪炮打退无形的迷雾呢?
Kolya没有枪炮,不是英雄,甚至不如自己的律师好友,有敲诈胁迫市长、以暴制暴的胆识。
他软弱而无主见,被穷凶极恶的市长逼上门来了也只有坐在屋里,腿上放着一杆猎枪,但看得出来哪怕对着漆黑的夜空也不会开火,最多不过是对着国家机器最底端的看守自暴自弃地吼几声,兴许是盼着自己惹怒那台风波不兴的机器,感觉到一点儿属于人的热度?
——他并不是一个在内外夹击下被击倒的人物,而是原本就庸庸碌碌地依附着外人,是千千万万个面孔模糊的个体中的一分子,并不一定是特定国家特定时期的某个人物;他们,或者我们如出一辙地自私、胆怯、保守、平庸,永远不会主动迎向海怪以救出美丽的安德罗墨达,只求利维坦发飙时不要毁坏了自己的家。
他们,或者我们不是一个个面孔并列成的网,而是一个肉色的无边无际的平面集合,没有个性,但是偶尔想到这个集合时会感觉这样那样的共性投到里面都是可以的,想到自己身处在这个集合中,没有独立的声音和面孔,就连现在这个想法都是转瞬即逝的,有朝一日也会消逝于其中,不禁感觉到溺水般的恐慌和无力,伸出于深渊中似的虚无冰冷——原来站在利维坦对面、忐忑着等待它无形的利爪的我们,也是利维坦啊。
首先,非常怨念。
为什么要拍成这么长的电影,这个故事本身体体量并不大,看了另一篇长评里的剧本,感觉剪辑真的很一般,观影体验直线下降。
其次,利维坦的隐喻很有意思,联想到了城堡,律师没有走进去,他放弃了,他离开了。
尼克也没有走进去,或者说他走进去了,但里面什么也没有。
利亚没有走进去,她迷失了,她死掉了。
罗马会是下一个想要走进城堡的人吗?
利维坦,庞大不可战胜之物,是政权、男权、父权,是勾结的官员和只手遮天的当权者,是逃不脱的伦理困境,是难以抗争的命运。
上帝对一切早有安排。
影片最后在耶稣注视下,光鲜的皮草与陈旧的头巾的讽刺真是锐利至极,尤其选择的耶稣画像还是中世纪风格的,从讽刺角度看,这部电影绝对满分。
最后,有几个问题。
1.在讽刺教权的时候有连带讽刺宗教吗?
《最后的晚餐》下的密谋,究竟是将其比喻成背弃耶稣的犹大,还是反衬出政教勾结的虚伪呢?
2.孩子应当苛责出轨的母亲吗?
“母亲”可不可以出轨呢?
守节是否要成为评判母亲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呢?
3.如何做到喝伏特加就像喝水一样的???
剧本把霍布斯的哲学概念表现的比较深刻,绝不是简单意义的个人与国家机器的强烈对峙。
开头是男人和腐败国家机器之间的对抗。
中间故事变成了易卜生的那部戏《玩偶之家》,一个漂亮的,为继子操碎心却赢不回感恩的母亲,肯定想要逃离。
可是逃到哪啊?
所以下面的套路就和《蔚蓝深海》一模一样了:逃到另一个男人手里。
简直是太蠢了。
鲁迅先生(真的)说过,女人只有女儿性和母性,妻性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来假设女人是依靠某种惯性打算逃离男人之后继续寻找新的男人,这种惯性的原始推动力是什么呢?
当然是父权下的社会机器。
男性在这里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
可能是保护吧,即女人的女儿性。
这肯定是表象。
表象之下的,是这个女人的妻性,妻性来源于长期的社会惯性,惯性融到血里,培养着女性。
女主人公当然想逃离这种所谓的妻性,所以当帅律师说只有证据的事实才算事实的时候,女人选择排斥。
因为这话的象征意味太强啦,这不就表示掌握证据的人就是强者了么。
所以女人又回到朴实汉子身边了。
继子对她产生了更强烈的排斥。
所以就算坏市长没有奸杀她陷害给朴实汉子,这女人就不会自杀么。
肯定会的。
鲁迅先生(真的)写过一篇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是对易卜生那部戏剧的延展。
他问,娜拉走后究竟会怎样呢?
真的不能怎样。
不论为妓女,就会回来。
本片与鲁迅先生的猜测大致吻合,女人回来了。
《蔚蓝深海》结尾没有表示女人去哪了,我估摸也是回去了吧。
浅层意义是这个女人缺少的是经济权,实际上是反过来隐喻那个强大的社会机器不可能动弹,朴实汉子的地,要不回来了。
“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不肯动弹的东西多了去了。
宗教这条线索从市长那里开始的,慢慢渲染到每个人身上。
还是皈依上帝吧。
在上帝那,苦难、罪恶这些东西,终究会抵消掉啊。
不用进监狱,自己给自己加点负罪感,就完事儿了。
“利维坦”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一切之理解,“利维坦”是知晓一切后的绝对平庸,“利维坦”是被封冻的东正之西伯利亚平原。
在理解与爱的永恒缺席下文化与信仰的古韵仍然在冥冥之中要求我们去追求真相。
于是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权利—法律,来诉诸真相,得到的一切只是无限度的回避。
它是如此的脆弱。
我们试图通过自身的权力—别人的软肋,来要求真相,得到的却是被更大的权力所强暴。
在他面前我们是如此的无力。
我们又试图通过信仰来救赎和安抚,但那虚无缥缈的姿态包庇了多少真正的罪恶。
在利维坦的古典笼罩下,法律与宗教在权力的面前都是幼稚的年轻人。
约伯曾向祂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没有做坏事还是会被惩罚?
祂告诉约伯,让他学会照视大自然,不要将自己的认知当作世界运行的秩序,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不理解,要学会常常照视大自然。
于是导演便在开头与结尾安置了古典音乐搭配大自然画面的蒙太奇。
但是这种双重的呼应让我们观众质疑我们自己在全程的观看这一系列的罪恶的发生与缘由的责任与所作为:我们就如同上帝般能洞察这一切。
世界运行的秩序(至少在这里)是所谓的:强者法则。
从北京起飞,飞往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或是其它北欧城市,长时间的飞行会被客舱里狭窄密闭的空间憋得百无聊赖,当你不停地看动态航迹图,会发现有个国家大得在考验你的耐心,空中7个小时都会被他辽阔的幅员占用掉。
于是,你会格外清晰地记得那些遥远的地名: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北海、巴伦支海,神秘高远的地域,滋养着庞然大物,掀动波涛,翻搅乌云,在靠近北极圈的洋流里缓慢生长,他们被极寒的海水催眠着,一觉醒来,已是许多人一生的时光。
利维坦就是主宰这片海的巨兽,也是俄罗斯入围奥斯卡外语片的片名,用这样一个玄而又玄的片名,讲述了巴伦支海边的平民,因追讨拆迁费与市长对簿公堂又败下阵来的故事。
利维坦是《圣经》中象征邪恶的一种海怪。
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的一本著作,全名为《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利维坦在书中用来比喻强势的国家。
利维坦在本片中以具象和意象两种方式存在着,具象的第一眼是那张海报,一个男孩坐在巴伦支海边,面朝俄罗斯幽深的海,那种比湛蓝更暗的蓝色,有种沉重感,男孩的身边是一副巨大的鲸鱼骨架,白色的有着竖琴般优雅的弧度,在末世般的垂暮中,仿佛和男孩一样在哭泣着什么。
这张海报的孤寂感和世界尽头感,可以荣登海报榜前三名,单凭海报你无法断定这是个什么片,它没有显示场景和人物关系,倒有种灾难片和科幻片的魂魄。
构图是经典的俄式油画样式,远景、中景、近景和道具无不渗透着凄凉与苦闷,只是稍微清冽的天空把画面拉开阔了。
在这个肃杀萧瑟的俄罗斯偏僻小镇,每个人都被命运中的利维坦在干预在影响,好像海里的怪兽时常觊觎这里,想掠走些什么。
片中的利维坦意象无处不在。
男主人公从部队退伍后,靠修理汽车营生,用半辈子的积蓄在海边修了栋两层的房子,每晚枕着涛声入睡。
这套海景房占据的绝佳位置令市长垂涎不止,于是出动公权力以极低的价格勒令拆迁。
男主人公从莫斯科请来曾经的战友律师做辩护,对簿已经沦为市长氂下的公堂,再次讨说法又被拘禁起来,当战友律师把营私舞弊的材料摊给市长时,市长的方寸乱了,当战友律师提到莫斯科委员会的人时,市长的脸白了。
市长问了律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有信仰吗?
”“我愿意相信事实”律师答道。
关于信仰的对话,片中出现了三次,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像任何时候一样,都还想信点什么,来消解艰难和不公正。
漫长的中世纪,人们的言行受制于教会,1517年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新教让人们不再成为教会利益的输入者,而只是信奉耶稣,不做教会的奴隶。
十字军东征后,东正教义在中欧东欧广泛流行,俄罗斯人一边躲在教义的温床里,一边却对自己的教派讳莫如深,特别是在最高领导层里,信仰的教派也是近年来被媒体知晓。
片中第二次出现信仰的解答,十分清楚果断。
市长在召集手下的公检法头目开了个私人会议后,惶惶不可终日,来到神父的办公室里寻求慰藉。
在《最后的晚餐》作壁画的餐室里,市长毫无兴致享用镶金烛台和红菜汤,只是不停地担忧律师的插曲会否影响到下一年的选举。
他问神父:“信仰能做什么?
为什么每周的礼拜和募捐都救不了我?
”神父昂起头告诉他:“信仰就是你手中的权利,是上帝让你拥有的。
”不难联想,沙皇时代的暴政也打着信仰的旗号,让有信仰的老百姓被臣服被愚弄。
百年后的今天,在俄国大地上,信仰还是国家机器的吊装工具。
男主人公在战友律师离开、妻子跳海自尽后,终日与伏特加相伴。
那个利维坦是市长派来的重型车,妖怪一样推掉了他的家,这个长镜头因把机位放在了屋里,由内向外拍摄而应该被载入电影史,流苏的桌布、盆栽、牛奶罐、野炊烤炉和鱼竿统统被铲掉,那是主人编织的生活与梦,被权利的化身利维坦揉捏得粉碎,看到这里,利维坦到底是什么,已经付出水面,应了市长那句台词:“你们这些蝼蚁,永远不会有权力的!”片中第三次出现信仰的追问,是男主人公问镇上的神父:“信仰是什么,为什么我信,还没有好报?
”神父说:“因为你没有做礼拜、领圣餐,我的信仰在心里,你的,我不知道。
”这个答案显然不令他满意。
片尾,导演难能可贵地选择了事件真实,像纪律片一样没有任何上升的意义,只有惨淡的现实,男主人公被栽赃入狱,市长却依然插着信仰的翅膀享用权力,因为只是被利维坦占据的地方。
在这个肃杀萧瑟的俄罗斯小镇,每个人的都被命运中的利维坦在干预在影响,好像海里的怪兽时常觊觎这里,想掠走些什么。
片中的利维坦意象无处不在。
- 个人原创影评公众号 爱看 微信号:aikanai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笑点、泪点和心塞... 举报
在破碎,冰冷的影像背後:我看到了更有趣,更有意義的魚的符號,在鐵皮鼓和冰冷熱帶魚只把魚作為慾望投射不同,利維坦魚屍體的冰冷絕望的情緒外化則正好站在了所謂‘身體’慾望的對立面。
期待了大半年,结果还是只喜欢海报上的那一幕。想把家庭,社会及宗教面面俱到,却未见新意。相较而言《游客》要好得多。
片名比电影更吸引人。大部分人都是被海滩边那具巨大的骨骼的海报骗进来的。负责人说你们这些刁民想要权力,做梦吧,非常感同身受。度假拿出那几位的照片想做靶子,太黑色幽默了,全场爆笑。牧师开导负责人,真z教狼狈为奸的缩影;男主不理解为什么自己房子被抢占老婆也没了,基层牧师无能为力,宗教也不帮助无权无势的人,这时候临时抱佛脚也没有用。最后拆了普通人的住房见了教堂,还请大领导听牧师落成布道,负责人对儿子说上帝都看着呢,非常讽刺。儿子对女主不尊重,原来她不是亲妈。女主下体裸露完全没有必要。开头结尾共两段法官贯口,收尾呼应。儿子经常和其他同龄人去那个废弃教堂抽烟,然后有一个向上看没有屋顶的镜头,最后新建成的教堂也有一个仰拍屋顶的镜头,上帝不庇护穷人穷人得不到上帝的怜悯。音效特别地震耳欲聋。很生活,但节奏太慢
差点意思
B+,前半段太有间离感,看到后面倒不觉得核心是个人和国家机器斗争了。倒是觉得是讲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一如搁浅的巨鲸,挣脱不出。/刻意
以诸多对比强烈的场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渊的悬疑剧架构,塑造了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与波涛汹涌的冷酷巴伦支海,举目无措的家庭成员与搁浅岸边变成巨大骨架的鲸鱼……作为一对对高度象征性喻体,共同显影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俄罗斯当代的漂亮镜像。
面面俱到,却面面未到
阴冷,潮湿,透明,败落。美丽通透如水晶般寒冷澄澈的小镇遍布肮脏灰暗的政府官员,似乎是对比,又似乎是统一。中产阶级无穷无尽的绝望,在干燥乏味的生活中,绝望到了最后。很闷涩的一个故事,看完了也觉得胸口压抑,正义并没有人伸张,坏蛋也没有任何惩戒,无辜的老实人就这么被冤枉到最后,直到他死去。。。战斗民族有他独特的生活节奏与幽默感,在一片灰色中透露出点点色彩。影城座位越八成满座,还可以了,ATMOS位置不少。
三星半,跟之前yy的大相径庭。还以为是荒谬反乌托邦气质,结果没想到如此现实,于是就非常一般了。最喜欢的部分反而是三角恋情外遇出轨间的感情纠缠,像回归一样不言明却令人动容的潺潺细流漫过心底,与生硬的利维坦冲突形成强烈反差,简直觉得不是同一个电影。可能还是,想表达的太多。
太拖沓!什么叙事效率!妻子莫名就出轨了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耶。
圣经《约伯记》41章1节:你能用钩钓利未雅坦么?能用绳拴它的舌么?
好闷。。
作为俄罗斯电影,一不拔高人物,二不拔高宗教,陀思妥耶夫斯基病完全治好了!批判现实主义视角贯穿始终,不再企盼救赎而是直面生活的荒诞虚无,大概是看过的最现代派的一部俄国片子,格拉斯配乐太霸道,必须点赞。
家庭是和政治体制纠葛在一起的,人也如此,分离不开~
黑色巨浪,冰冷潮旋。对萨金塞夫的冷暴力呈现有些审美疲劳(且并不像哈内克那样具有持久威力),此次不同以往之处在于视角升级,不再是对父亲/母亲/丈夫/情人这样个体的探讨,而是在国家/宗教体制这只巨兽的碾压下上述问题是否还有意义。
在这个社会中,什么是力量,什么是智慧?
#釜山国际电影节# 安德烈·萨金塞夫越来越接近大师了。镜头语言丰富,色调美,充满隐喻和各种意象(大海、巨兽、房子、土地、拆、莫斯科etc)的电影,俄罗斯腐败重重的政府、个体的悲剧以及衰败(却美)的地貌风景融合在这个俄国抗拆故事里。宗教和酒都救不了的生活,电影充满绝望感。
用摄影来掩盖剧本的不足看多了也会厌的
太深沉,太宽广,太抑郁了,看完一身冷。同样是强拆,我能接受的程度就到贾樟柯为止。
本子好,慢热,后半部分的镜头挺美的,演员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