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X加Y

X+Y,X+Y爱的方程式(台),数造天才(港),A Brilliant Young Mind,X Plus Y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拉菲·斯波,莎莉·霍金斯,埃迪·马森,焦阳,马丁·麦凯恩,杰克 ·戴维斯,埃里克斯·劳瑟,亚历克萨·戴维斯,奥赖恩·李,Edward Baker-Close,佩塞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X加Y》剧照

X加Y 剧照 NO.1X加Y 剧照 NO.2X加Y 剧照 NO.3X加Y 剧照 NO.4X加Y 剧照 NO.5X加Y 剧照 NO.6X加Y 剧照 NO.13X加Y 剧照 NO.14X加Y 剧照 NO.15X加Y 剧照 NO.16X加Y 剧照 NO.17X加Y 剧照 NO.18X加Y 剧照 NO.19X加Y 剧照 NO.20

《X加Y》剧情介绍

X加Y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患有亚斯柏格症的青少年奈森(阿萨巴特菲尔德 饰),从小便无法与人沟通,加上父亲在面前车祸逝世的阴影,他甚至排斥自己的母亲茱莉(莎莉霍金斯 饰)。奈森天生就丧失了爱的能力,唯有在数学的世界能使他找到慰藉。因为对数学的热忱与天分他进入了英国数学国家队,跟着团队远赴重洋来到台 湾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亚竞赛选手集训,直到在台湾遇上中国少女张梅(焦阳 饰)让他渐渐敞开了心房,真正开始理解爱,继而逐步解开人生方程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身体里有棵玉米最后一个冬天瑜伽熊爆炸新闻普林格拉萌族酷狗侦探第2季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记女娲成长日记月亮与蛋糕动物急症室第一季当爱情遇上科学家哪里出错了/有点不对劲时失两公里全力兔子第二季恶霸警察反恐特警组第四季全金属狂潮恶人鱼无人问津神秘友友风云际会寻龙契约2龙炼我的死亡纪事闪亮的日子失踪人口最游记RELOADZEROIN罪孽深种第二季我的大叔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妈咪宝贝

《X加Y》长篇影评

 1 ) Beauty Is Truth——对《x+y》特点的个人感受

电影为讲述数学天才Nathan的经历,对奥数着墨较多,也有不少对老师Humphrey的用笔,初看确实容易有剧情太散且平淡无奇的感觉。

但对这部力图展现成长与蜕变的电影而言,我们不需要持过分挑剔的眼光。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原谅我所看电影数量有限)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虽然流于琐碎,但也成功地表现了一个美国少年成长的履历。

同样,《x+y》通过不凡但又平凡(说他不凡是因为他独特的数学天赋,说他平凡则是说他并非怪物,而是过着不普通生活的平凡人)的Nathan的生活,展现身患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的青年的成长,不需要多么跌宕、离奇的经历,也不需要多么昂扬、热烈的赞颂。

不过 《少年时代》折射的是平凡人生活的动人史诗,而与之不同,《x+y》聚焦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大众的代入感自然不如前者强烈。

当回味这部电影时,我们可能才会注意到影片内藏的东西其实很丰富。

Nathan开场时说:“I have lots of things to say.I'm just afraid to say them.”面对世界的冲击,他其实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是无法正常表达。

所以电影的很多场景中,Nathan的表现都值得玩味。

比如目睹Luke的遭遇,Nathan看起来一如往常般“淡然”,但他的心里必定是有波澜的。

再如在与飞机上与同行女孩的交谈中,他坦言自己的与众不同。

往深处一想,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16年。

在电影没有表现出来的7年间,他在生活里遭遇了什么,其实都在不言中了。

同样,妈妈,爸爸,Humphrey老师,Luke等人的看似多余的片段,也能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充满了特别真实、传神的细节,然而这些承载着导演与演员汗水的细节,很容易被观众忽视。

Nathan与Humphrey并排走在走廊里时,细心的人很容易发现两人的肢体动作其实都不是很协调,在这里老师与孩子的病症演绎得很真实。

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其实相当复杂。

男主角对non-mathematical nature的不适与对他人情感的迷茫,给人惊讶与同情。

母亲始终如一的母爱与多年单身的孤独,惹人赞叹与痛心。

辅导老师自我麻痹的人生态度与对Nathan的理解,令人叹惋之余愈发觉得他很可爱。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这正是导演用心所在。

影片的主题不在家国层面,也不是特别宏大。

如果影片只是反映了一个不善于处理感情的数学天才最终懂了爱,主题太苍白。

况且,前面已经说过,Nathan不是一个传奇英雄。

如果只关注于他那并不惊心动魄的经历,电影难免显得太单薄。

所以,反映现实(不等于照搬现实),关注本就复杂的生活,这是影片的策略。

所以导演努力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感,并用占据一定时长的片段保证了其真实质朴。

在影片中,不止Nathan成长了,他身边的很多人都在成长。

对于这部以过程动人而非以结果的电影来说,这样的处理与一些略显“无脑”的电影比更加真实、动人。

影片在“fresh"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配乐的恰当运用。

因为Nathan本就寡言,加之青少年的感情活动尤为细腻,在一些地方影片避开太直白的感情表达,转而使用舒缓的音乐,烘托气氛的同时,微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加上淡淡的梦幻色彩,不过火的剧情,使本片在一众泛着浓艳”商业气息的电影中显得清丽脱俗,尤为可贵。

这部电影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它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异域世界”的大门。

影片反映的生活十分独特,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距离。

但它在很多人的世界里开了一扇玻璃门让光透进来。

电影不可能为观众提供如亲身经历般的观影体验,所以说门是玻璃门。

对很多在个人圈子里难得接触到亚斯伯格症与IMO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让他们知道原来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人这样生活,所以说让光透进来。

对社会小众群体的理解,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没有绝对完美的电影。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但对观众来说,只要觉得观影感受能对得起观影时的金钱、时间成本,那也“不虚此观”了。

条件允许的话,闲适地斜坐着,卸下急躁,耐心看完。

相信我们或多或少能收获点别样的人生体悟。

 2 ) 三分送给剧本的idea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

)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

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

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3 ) x+y愛的方程式

2015/5/19(二)14:00在高雄電影館看的。

因為本身是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對亞斯伯格症候群和自閉症這方面的電影有些興趣,今天看了這部片。

nathan不懂人情世故,在社交和情感上有障礙,講話直接不懂得迂迴婉轉,他媽媽去中國餐館幫他買飯,47號餐,東西全混在一起,他對她講you can't do anything right.她很傷心,我看的覺得很難過。

一個自閉症患者對於是非成敗那麼執著和講那麼多話,是我覺得很奇怪的地方。

坐飛機時,他念了一個數列,有個同隊妹子跟他講話,我覺得那妹子長得好漂亮,不懂得他為什麼選張梅,雖然張梅我也覺得好看,可是怎麼不找自己人,要跟中國人搶呢?這樣中國人也會鄙視張梅,說她崇洋媚外。

很喜歡彈鋼琴那段。

看短評很多人都在噴張梅,可是我很喜歡她這個角色。

因為她勇於追求自己的愛情,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樣子而勇敢做自己,追求自己想要的。

還讓nathan了解什麼是愛,愛並不是像nathan在網上找到的那個方程式那麼簡單,她改變了nathan。

鄧老師的普通話講得比nathan還要爛,查了imdb,演員叫Orion Lee。

有人說裡面有黑中國,可以講一下是那些部份黑中國嗎?介紹隊伍上台時,怎麼沒有台灣隊?

 4 ) 理性与感性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

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

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

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

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

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

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

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

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

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

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

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

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

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

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

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

”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

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

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

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

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

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

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

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

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

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

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

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

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

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

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

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

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

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

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

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

”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

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

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

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

他们是怎么说的?

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

”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

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

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

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

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

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

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

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

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

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

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

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

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

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

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

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

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

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

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

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

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

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

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

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

哈哈。

 5 ) 哪里有资源啊

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哪里有资源啊

 6 ) 一个青少年可能看不太明白的关于青少年的影片

整部片子的色调节奏还是很英伦的。

慢悠悠的,也不用直白的对话戳破。

重点事件全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

看完了之后维基百科了下阿斯伯格综合症。

不知道是维基总结的太好,还是导演是按着维基里的症状描述拍摄的,整个片子的前期把NATHAN的自闭症诠释的挺透彻。

僵硬理解社会规范,图像记忆,单一兴趣,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其中也用LUKE这个小孩来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

总是说天才跟疯子(怪胎)只有一步之差,但个人感觉这两个似乎是有交集点的。

片子里的LUKE因为性格问题,一开始就跟小伙伴不合。

后来落选了之后,不仅大家更加看不起他(言语霸凌),自己父母从小对自己建立的特立独行的自信也瞬间崩盘。

这也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状况,我们容忍有天才的怪异行为,但若你不是天才,那对不起。

可是这样似乎被人质疑的社会现象跟人类行为的倾向,或许已经是一个较为宽容的版本了。

想想梵高,想想图灵...剧中一群小孩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惹怒了LUKE,嘲笑LUKE有心理问题。

当时ISSAC对NATHAN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社会的框框。

NATHAN当时表情很微妙。

我个人感觉他似乎有把这句话听到心里去,往后慢慢地开始跟张梅说话,接受张梅给他取的外号,上台解答题目,钓虾,跟大家一起吃虾...以至于最后他发现了父亲的离去和张梅的离开对他造成的影响。

其实当时看到NATHAN决定弃考,理由是因为对爱的迷惑不解以及执着的时候,我都有弃剧的冲动了。

看到仅剩十分钟的进度条,才决定熬着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剧情的需要,最终妈妈试图用NATHAN习惯的言语去解释给NATHAN听他所好奇的爱的时候,NATHAN也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母亲,并选择给予她信任。

看着NATHAN坐在驾驶座前排,握着母亲的手的时候,也可能是推向全剧的至高感动点。

总体来说,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片子所营造的氛围跟几个比较重大事件中的定格镜头很唯美。

加上小鲜肉的出演,还是有那么一群观众的。

P.S. 我一直不明白英伦眼睛妹的设定的意义何在。

感觉可有可无的角色。

仅是为了三角恋,最终因嫉妒把NATHAN跟张梅的事情密告给中文都说不好的邓老师么?

 7 ) 真实的Asperger (泛自闭症状障碍)孩子——《x+y》中的Nathan,Luck与我身边的Zack

本片在烂番茄上是100%Fresh。

多么难得。

流畅自然,张弛有度,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短。

鉴于我有与亚斯伯格症障碍的Zack同学长期相处的感悟经历与影片中许多地方重叠,故有此文。

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片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than与Luke有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但对于所有对自闭症及其谱系中的障碍症(这个是我根据英文Spectrum of Autism翻译的,也称泛自闭症障碍)中症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讲的就是Asperger。

其实很多高智商的人都有Asperger: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不仅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奖,人家还普通话流利,娶了中国姑娘——多么重要的天才证据),《雨人》中可以精确计算保证牌桌永胜的汤姆汉克斯,朱德庸(据中文维基)。

至于根据人物性格表现疑似的则有更多家喻户晓的名人:牛顿,爱因斯坦[注1],特斯拉,当代的扎克伯格(参见影片《社交网络》),还有Sheldon同学也很明显。

亚斯伯格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障碍,因为时不时有高智商人物出现。

中文维基亚斯伯格词条下饮用某学者说:“亞斯伯格基因所攜帶的各種能力,屢次在人類演化和文明發展帶來卓越貢獻。

”我知道并深入了解Asperger完全是因为认识了Zack。

本来我真的没有听说过。

只约略知道自闭症。

Zack小学时被诊断出亚斯伯格障碍,片中Asperger孩子所经历的一切特殊的经历和感受,Zack都深有体会。

典型的情景引起Zack深刻共鸣(出乎他的意料)以致于他再三跟我说创作者一定有Asperger的亲身体验。

Asperger最早是被当成自闭症孩子处理的。

而这种症状之所以叫Asperger Syndromes(亦简作AS)是因为一位奥地利研究者在接触了无数被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后,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和别的自闭症孩子不太一样。

他观察并记录了这一类孩子的共性,和自闭症的区别,从而提出对AS干预的方法也应与自闭症有重大区别。

这一发现得到普遍认可后,AS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为Asperger。

同样社交障碍,难以与人产生链接,但Asperger与自闭症的孩子却有重要区别:智力、语言、和认知能力上Asperger与普通孩子一样,甚至出现高智商的概率还稍高(暂无确凿数据及文献了,但本片显然也偏向这种理论)。

人们慢慢发现,对AS的孩子及时干预,方法正确,他们是完全可以自理的,甚至在功能社交上看上去与常人无异(注意,是别人看不出来,不是说他们就真的和普通人的感受一样了)。

自闭症的孩子除了同样具有社交障碍,情感障碍外,大多数情况下智商低于平均水平,语言理解能力差,认知能力发展较晚(甚至不能发展到平均水平),即使及时干预可能也难以看上去像普通孩子。

所以Asperger也被称为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

Zack就是干预的很成功大AS例子(至少我觉得,也问过我很多美国朋友的意见)。

最初认识的时候,我才到美国不到半年,还未摸到美国人基本性格的脉门,所以相处中虽然有时觉得他有点怪,但想到他是HomeSchool的,看上去跟十七八岁的少年差不多,与不同人群接触的经验较少,没有集中体验过同龄人的压力,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得晚也不奇怪。

何况他还是美国人,我觉得奇怪的地方还可能是美国人的共性。

总之,没想过他会被诊断为AS。

以至于我知道他几年前货真价实的有严重障碍时非常震惊,非得大家给我举了无数个绝对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例子才行。

Zack的小弟弟更严重,小时候动不动就癫痫发作。

AS主要特点及例子如下(我总结的,非官方,但我觉得易于理解——因为有体验,必须理论指导实践!

):拒绝肢体接触——片中Nathan不肯拉着妈妈的手(葬礼上不顾母亲的恳求跑开一个是因为肢体接触反射,同时也体现了他无法和普通人的情绪同步/共情)。

相应的,Zack刚生下来就不要人抱。

无法读懂人的表情,尤其捕捉不到细微情感变化、各种非语言暗示——体现在片中就是Nathan跟人社交中表情一直茫然,焦虑时还会有点紧张,但没有普通人常有的微笑、悲痛、惊讶、担心(尤其是目睹坐在身旁驾驶座的父亲车祸重伤,Nathan的空白的表情和母亲的爆发式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等复杂而细致的表情。

兴趣狭窄以至偏执痴迷——Nathan对数学:我对任何事物的喜爱都不会超过数学。

Zack则是小时候超级喜欢火车(和Sheldon一样吧),每次家门口有火车经过都必须要去看,如果他不去家里人就必须得有人替他去看。

不喜欢改变,喜欢重复——这个Nathan在影片中说出来了。

一切都要按着预先设立的程序来。

最好不要有意外,很少心血来潮,对你心血来潮的提议第一反应倾向于反对。

比如影片中Nathan一定要吃质数的虾丸。

Zack小时候喜欢什么歌就会无限单曲循环直到彻底受不了为止,喜欢一种颜色就只有这个颜色的衣服。

凡此种种。

这些现象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制力,而是他们的感受异于常人。

每个Asperger的人可能有区别,但总体来说,对我们来说很明显的(表情变化体现的情绪变化,微妙的暗示)体验,对他们来说冲击太小,无法进入处理系统。

直接忽略掉。

Nathan小时候可以跟爸爸交流,因为爸爸的表达方式更有逻辑性,更偏重于头脑中的理解而不是情感上的理解。

即是说Nathan可以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来学习,而不必依靠我们所说的“直觉”。

一个Asperger的孩子不能通过“直觉”理解父母无缘无故摔东西是因为生气了,或者某人说话声调微微提高是紧张或者恐惧的体现等。

若要让他们对这些细微的变化做出和常人相似的反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逻辑性的语言(像写程序一样)告诉他们。

他们通常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强。

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运作方式和电脑很像:所以Nathan喜欢数学,扎克伯格写程序那么厉害,Zack会沉浸在原子物理的原理中。

第一次去他家里过圣诞节的时候,他妈妈跟我讲,自闭症的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Asperger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Zack跟我说小时候跟他弟弟(他家孩子中唯一一个正常的)一起玩儿,他弟弟生气了打了他一拳他都不知道为什么。

现在对人的情绪识别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一个一个教给他的(我总联想到微表情识别)。

另一方面,一旦事情进入他们的系统,比如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他们觉得有趣的事物上,其他的一切感官体验都成为背景音,而焦点中体验无比放大。

比如Nathan在厨房被金鱼吸引,完全忘记了原来的任务,也听不见妈妈的叫喊。

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特征,一般只要有电视等媒介可以提供更加集中的感官体验,对他们来说周围生活中的声音则十分容易被忽略。

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类比,就是电视在冲你大喊,而旁边的人跟你说话的声音则是从房间的另一头微弱的飘过来。

如果我们与AS孩子的自制力一样,同样的受到喜爱的游戏的诱惑,他们的感觉可能强于我们数倍。

他们时时刻刻都经历着这种冲击,所以我们真的很难真正体会到“和大家一样”对他们来说有多么困难。

2. Nathan和Luke,同样系统,不一样的人生说到片中主要人物Nathan,Zack几乎认为主演本人就有亚斯伯格症(说明演的是真好)。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它探讨了两种不同境遇和选择的Asperger孩子的成长体验:Nathan和Luke。

这是影片非常精炼和深刻的地方。

如果你深入了解一个Asperger的孩子,你会知道他们的孤独,彷徨,渴望融入群体却不能而产生的抗拒和(表现出来的)冷漠(例如片中Nathan在最后真正理解体验爱之前,只有负面情绪,没有细微的表情,只笑过几次)。

Zack和Nathan的人生经历有很大不同。

但是与Luke相比,Zack和Nathan都是幸运的那一类AS孩子——在无数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他们终于不再抗拒,而是与世界和解,用自己的方式与别人的情感理解和链接。

Luke的故事则令人扼腕,他被限制在了自己的世界——一个逻辑的、实用主义的,没有情感的孤独世界中。

《X+Y》表现得如此真实丰满,因取材于BBC之前的纪录片改编的。

而这个纪录片(好像叫Brilliant Young Mind),就是跟踪记录英国参加奥数的孩子们从进入训练,到最终比赛的全部过程。

其中好多孩子都有Asperger。

本片原型Daniel Lightwing 本人就是数学专业,还有一个Oriental Studies(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反正他普通话流利。

参赛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俩人已经是夫妻了。

有原型,演员也好,自然值得一看。

片中有一幕是天之骄子Isaac(各方面正常的天才,考试第一,智商碾压一众天才,又受大家欢迎。

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没天理)一幕中极为自然的对Nathan解释Luke说——Luke有社交障碍(socially awkward)又偏执痴迷(obsessive)。

就跟我们安慰朋友,别理他,那人脑子有问题一样的语气。

Nathan当时的心理活动一定很复杂——他很清楚他也如此。

但因为不同的成长经历,两人对世界对他们的冲击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先说Luke吧虽然片中几乎没有怎么提到他的成长经历,除了说他父母从小一直告诉他他非常聪明,好好学习数学一定能出人头地(大概这么个意思,我懒得再看一遍去找)。

根据我的推测(以及为了本文论述清晰,Luke同学就算不是也得是了),Luke摆在明面上的傲慢(也可以理解为Sheldon的正剧版),自我为中心,非要用自己的理论把别人逼到无路可走才停手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其实放在普通人身上,自我保护也是这样——不肯打扮。

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不是因为没人喜欢我我才没对象的,而是因为我不打扮。

强势傲慢难相处——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我我才没朋友,而是我不要朋友!

归根结底,是他选择只用自己的天赋来碾压别人,以期赢得别人的尊重——Luke自我的价值全部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所以他觉得,只有他是最聪明的时候他才是有价值的。

既然是最聪明的,那么他的缺陷,他的无助和格格不入,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前面也提到Luke自己说他父母从小就一直告诉他:他很聪明,要好好用自己的聪明。

简单说(就是忽略很多其他因素,粗略的归纳),我把这种意识形态称为功利主义,或者实用主义。

什么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呢?

我听Luke独白说自己一直很聪明的时候觉得好耳熟。

从小到大,学校的主旨是什么呢:好好学习,好好努力,才能去好的中学——才能去好的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一切就会好了。

能力+努力=结果=你的价值=幸福生活。

等你发现这个不成立的时候,新的公式出现了:能力+拼命=钱=房子车子=好伴侣好生活。

没有好生活因为你不够努力,能力不足(各种能力,应酬能力,喝酒能力?

)。

再比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学理科——因为好找工作。

选专业——当老师有什么用?

能赚钱吗?

凡是“有什么用”这种问题,基本都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下的问题。

这种语境下,自然而然的,人就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的成就——一旦失利,成就上建立的自我价值就会整体崩塌。

Nathan其实也是有这种倾向的。

对AS孩子来说,实用主义规则清晰,逻辑明确,直截了当效率高,因而很容易就把这种功利、实用的意识内化。

结果就是把自己物化,无限逼自己,也无法承受失败。

影片最后各国代表队进入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剑桥考场的时候,Nathan妈妈说祝你好运。

Nathan说,根本就没有运气这回事儿。

不承认运气,那得把自己逼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挺吓人的?

所以Luke虽然被所有人排斥,他仍然相信自己有价值,他对自己的解释是——我本来就没有想让你们成为我的朋友,我的价值是我的天赋。

他紧紧抓住他是天才这个标签。

看上去他说这话的时候傲慢自我,可换个角度看,也是他在说服自己:不要动摇,你是有价值的,你不需要朋友,不需要理解,不需要爱。

所以没有也不要紧。

于是得知没有入选最终的6人团队时,Luke崩溃了。

Luke和Nathan选拔赛中成绩的差距微小,怎么能说不是运气?

可是对Luke来说,既然没有胜利的果实,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最后的体现自己价值的支柱也倒下了,他的整个自我都崩溃了。

有一小段比赛前大家都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段落很有意思,其他人不说了(张梅就是非常正常的,去找情感依靠,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但Luke在看喜剧视频。

他没有笑。

但他反复的看。

这是他缓解压力的方法,逃离现实世界,沉浸在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世界中。

后来Luke失败后,也在机房看同样的视频。

第二天大家在一起钓鱼吃饭,他一个人被孤立,吃饭时他主动走过来向大家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他在视频中找到的好笑的段落,他在努力想要逗大家笑,融入集体。

可是大家都觉得非常突兀,莫名其妙。

不是Luke不努力,是真的起点不一样,频率不一样。

Luke的故事对Zack的冲击很大,他对Luke的孤独悲伤和崩溃深有体会,想一想若不是那么多爱他的人的不懈努力,这也有可能是他的故事。

可是,Luke的这个尝试也失败了。

要知道,这是他从前绝对不会尝试的,因为他极端惧怕失败。

AS孩子不会处理情绪,因为情绪没有逻辑性,不能被理性理解,不能被分析无法推演。

所以Luke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情绪冲击无法排遣无人可说,就自残以转移痛苦。

这个地方也引申一下,不要武断的说别人软弱,如Luke这样承受的痛苦,普通人可能永远不会感受到的。

(所以现在看做普通人过小日子是不是挺好的?

能力越强,风险越大)[终于写完Luke了。

伤神伤心。

这样的孩子是一定有的。

]Nathan (同Zack一起说)Luke经受的很多Nathan也是有的:无法和人链接,感受不到母亲努力的去爱他。

不快乐。

除了数学一无所有。

抛开可能的性格差异(Nathan可能性格中强势的攻击的倾向不明显,更倾向于逃避)不说,因素一多了就太难讨论了,本文的主旨也不是这个。

Nathan能够建立一个有感情的自我价值的关键就是他身边的这些人。

片中详细讲了Nathan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他的关系:他的父亲——虽然在本片开始的10分钟就因车祸(Nathan也在车中)故去,但Nathan对车祸场景的回忆,和父亲在一起的片段的回忆,对他的情感成长贯穿始终,对他最终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非常关键。

他的母亲——Julie无法像Nathan爸爸一样用Nathan理解的语言跟他沟通,但她非常爱Nathan,一直一直非常努力的想要靠近他,要与他建立情感上的链接,最后还为了Nathan去学数学。

第三个人是他的辅导老师Humphrey。

Humphrey本人同样极有天赋,但有肌肉硬化症(我没太细究,大致跟霍金的病差不多,身体慢慢僵化失去机能)。

从发展天赋上来说,Humphery无论自己的境遇多么糟糕,始终坚持辅导Nathan,理解他。

Nathan虽然没有了爸爸,但得此(非传统意义的)良师益友真的是十分幸运。

Humphrey对自己的病十分恐惧,绝望。

这些表现出来就是很愤青,用药物、酒精麻醉自己。

同时他也害怕尝试,不肯试着好起来(大家都有这毛病,越是怕越是不敢尝试)。

但他的这种不理世俗观点的态度,刚好对Nathan的颇为管用(他的方式和Julie的方式也是个对比,涉及如何干预的问题,本文先不讨论)。

显然Humphery也非常关爱Nathan。

第四个人,就是中国女孩儿张梅(写了快六千字才写到她)。

虽然着墨不多,但两个少年的互相喜欢让Nathan有了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对Nathan最终突破自己的完全理性逻辑的世界非常重要(强调一下,不突破就是Luke那种或者一辈子迷茫)。

AS不是没有情感,而是阈值不同,感受方式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只有能够处理情感了,AS才会有普通人的幸福(比如Zack啊!

)。

为什么AS孩子不愿意去理解情感呢?

跟我不参加奥数的原因一样,那么难那么费劲,我不去也一样挺好的啊……于是,我就(非常愿意)找理由觉得奥数不重要。。。

同理,AS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追求情感——即使他们非常孤独,非常渴望爱,渴望理解(要知道理解他们还非常非常非常难,需要不断的努力)。

Nathan身边的这4个人,却不离不弃的主动给予情感。

主动,持续,即使没有回应也依然给予爱。

很重要。

为什么Nathan最后能理解爱,理解情感,和妈妈和解,勇敢去追张梅呢?

与这4个人给予的他主动的、无条件的爱和安全感非常重要。

Zack的妈妈就是这样,你不让我抱我也非要抱,你的情绪先那么着吧我不管必须适应;你不理我我也要告诉你我爱你。

而非血亲的爱,则首先需要正常的一方非常持久的努力,即使没有回应。

他们是不会主动的。

一开始即便有回应也很消极。

比如Nathan和张梅的最初几次接触,非常被动。

比如Zack的几个很重要的朋友,都是比他大,主动接近他,无条件的爱他,反复告诉他:不能每天穿绿色的衣服(他喜欢绿色),你要买新衣服,要用点香水,衬衫要扎进裤子里还是外面……别的我暂时想不起来了。

总之,如果没人教他,他一辈子也不会自己去看时尚杂志,追求搭配,或者是跟人学的。

含蓄提醒对他也是没用的。

Nathan还有很特殊的一个经历,就是车祸。

这件事显然对他冲击巨大。

但由于Asperger,他没有普通孩子应有的反应——没哭也看不出来悲伤。

但是他一直一直在回想这件事。

这就强迫他去面对情感,面对一件只能用情感解释的重要事件。

故事的最后,因为上述所有因素同时作用,因为张梅离开而产生强烈的感受和对数学的感受(他理解的喜爱,实际上是比较理性的一种选择)对比,而努力了许久的妈妈终于用数学语言给他解释了感情,他一下子理解了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对至爱的父亲故去的巨大哀痛,对张梅的喜欢,失去张梅的痛心。

若是没有这些巨大的决定性的情感,只用理性,如何解释撕心裂肺的悲剧和创伤?

于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爸爸去世后的Nathan哭泣,笑,握妈妈的手,茫然的表情被生动取代。

离开火锅店(英国某城的中餐厅,他还特喜欢),去追张梅。

整个故事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故弄玄虚装腔作势。

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特殊的成长,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Zack的成长也是一样,浸透了无数人不求回报的爱和不断的努力,以至于她妈妈对他独立离开家的态度是一半是悲伤,一半是喜悦——终于独立了(也终于不是她的责任了)。

写了六千字,我要说的,同样的设定,不一样的结果,关键的变量就是爱。

不是自私的,为了你爱我,为了你养我,为了你有成就我与有荣焉的爱,而是无论如何,我爱你,我努力理解你,靠近你的世界,给你看我的世界。

注1: 关于爱因斯坦我们还讨论了一下,Zack说没人给他诊断,但是他那么天才,就算性格奇怪不愿意搭理人大家也就当成是天才的怪癖就过去了--------正文结束文后再说两句:亚斯伯格也有很多好的地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一开始我总研究Zack 是怎么想问题的我觉得特别好玩(可能也就是这样才写了这么多)。

然后我觉得跟我很像啊,我就跟他说我也有Asperger。

他懒得理我。

最近发现,我觉得最珍贵的性格可能就是Asperger带来的。

因为他们天然不擅社交,也就不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能专注出神坚持莫名其妙的习惯无数年什么的),更加没有意愿去研究如何利用关系,如何逢场作戏。

对他们来说运行程序进行社交是不得已。

于是,保留了很多孩子一样的纯真和坚持。

常常让我自叹弗如。

 8 ) X+Y是染色体么?

因为学校将会是2016年IMO的举办地,所以就在Facebook上面关注了个主页。

看到老板和校长的推荐,所以就一个人跑去看。

自闭症,以前在上教育心理学和危机干预的时候都有了解,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很可怕的心理疾病。

不知道导演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还是特地要用这种戏剧的手法。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类似电影中男主的症状出现在自己身上(不应该是少数吧),加上自己也算是学Math的,所以很多情景真的挺感同身受的。

据说导演为了拍的更真实,找了很多“数学工作者”谈心。

= =||||||| 一开始有个场景就是医生给男主玩恐龙模型,男主对此却很冷漠,冷不丁的冒出一句XX是食草动物。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偏执的理性看待问题,总是会有“这个有什么大不了”的状态。

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性的想法,只是逻辑思维居高临下。

对数字敏感和执着,男主执着于47号餐和7个虾丸,因为这两个数字都是质数。

似乎这种事情也特别合理。

我总和人说我181cm,79kg(虽然现在好像也不到这个体重了,下次可以考虑73了),因为这俩都是质数。

很多人看到21第一反应是三七二十一什么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已经变成了C(7,2)这个组合数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要找的话能找一箩筐。

在电影里面,男主把那种对数学的偏执还带到了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一句你不够聪明,看似轻松愉快,但是却如此伤人。

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和爸妈、朋友有各种争论,但有时候想想,有些话不说更好。

男主的那位自残的roommate说的一句话,几乎概括了大半个电影,就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是的,这个社会很残酷。

高中的时候性格有点独,入学成绩也差,老师就感觉你是个怪胎,当你成绩好了,再怎么怪和过分的行为在他眼里也变得合理。

BBC电影为了表现腐国著名科学家霍金,还特地设置了那个和霍金同样病的数学老师,那个因为病痛错过IMO比赛的数学老师。

所以,当男主出现的时候,老师简直就是重现找到人生目标一样,希望男主能了了他心中遗憾。

当大家都认为剧情就这样走向一个腐国自闭症男孩逆袭的故事时,突然出现了个妹子。

somehow这个妹子通过各种努力卖萌“治好”了男孩的自闭症。

结局就是男主从考场摘下了参赛证,为爱放弃比赛。

数学老师居然帮助他从考场跑了出来。

这都是因为爱情?

老师为了男主他妈,男主为了泡我大天朝IMO 队的妹子~真是无力吐槽这种剧情~关于这种为了爱的故事,确实挺多的。

比如当年搞ICPC的时候听到的八卦,有IOI金牌选手因为同队参赛的妹子故意没做俩题,为了能让妹子拿金牌的故事。

以及一好哥们,带着妹子组队参加ICPC拿牌的“感人”故事。

这俩故事最后都没有happy ending,但是充分验证戏剧源自生活。

虽然男主为爱放弃IMO,不过故事最后还是happy ending。

当男主在车上坐上副驾驶座,用手握住他妈妈的手的时候,真的很感人。

P.S. 好多人和我说看这个电影为了看帅气无敌的男主。

够了,你们这些看颜的人类。

P.S.+欧洲电影有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P.S.++好想去做IMO的志愿者哈~P.S.+++里面有些他们在台北集训的场景,导演的镜头捕捉的特别好,虽然还顺带黑了我大天朝。

感觉我大天朝主旋律是以我之姓冠你之名的思想,说完这个总是让我想到牛顿-莱布尼茨(剑桥里面出现了牛顿的雕像)。

腐国各种英式建筑的镜头也处理的特别棒。

 9 ) 用爱和尊重陪孩子成长

2017年的第一部电影,我选择了BBC的这部《X+Y》。

导演Morgan Matthews在2007年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名为《Beautiful Young Minds》,记录英国队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的故事。

五年之后,Morgan将这部纪录片改编为了电影。

我的泪点很低,所以观影过程中我的眼泪基本就没有停止过。

电影故事的主人翁Nathan,是一位患有阿思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的数学天才。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与周遭格格不入。

从小到大最理解他的爸爸意外车祸去世以后,他的世界坍塌了,唯有数字相伴。

电影中的妈妈,似乎一直都不知道如何与儿子相处,丈夫在的时候,还有丈夫从中调剂,丈夫的离开,对于她来说,如何与儿子相处让她的内心世界很崩溃。

儿子不会让她碰触自己,不会与自己交流,觉得妈妈连买一份自己需要的质数中餐都搞不定,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

这位妈妈会在很伤心难过的时候,回到车库,回忆曾经丈夫在的时候,丈夫是怎么做的。

她会在觉得绝望和无助的时候,默默忍下泪水,生活还在继续。

她了解孩子的天分,于是提前为孩子找到了天才老师,这位天才老师,将数学的大门完全打开在儿子的面前。

原来他可以去征服那座叫奥林匹克的山。

一个只知道数学的人,在集训的时候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台北女孩,情窦初开的爱情,让他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中途放弃考试,老师支持他,妈妈支持他,爱情似乎打开了他的情感世界,他重新接受了妈妈,人与人的感情,有时候只是需要一个点,冰山终会融化。

当妈妈,每个母亲都是第一次,我们看书学习,请教前辈,可是总会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手足无措。

孩子的那个世界,有着他们特有的语言,父母该如何去沟通呢?

Nathan的妈妈,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语言交流方式,她会每天早上把早餐切成四份等边三角形,她会去给孩子专门买质数的中餐,她会尊重孩子,隔着门与孩子说话,孩子不愿意打电话回来,她也会忍着不去打扰孩子的世界。

她可能的确缺乏丈夫的幽默,可是她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一个好妈妈。

现在我和宝宝的交流,有时候他会回答你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和你讨价还价。

两岁多的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

他不开心的时候,也会哭闹发脾气。

而我也会忍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发火,比如他不好好吃饭的时候。

之前听了樊登读书会的一期内容——《不吼不叫》,彼时正是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时候,那段时间经常对孩子发火。

其实我发火之后,孩子一般也没有好好吃饭,有时候会哭,有时候会嘟起小嘴巴,表达不满。

而我也没有舒心地吃好饭。

后来,我和先生一起,彼此监督,会在对方要发火的时候给予提醒。

很多时候心平气和和冷静,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为人父母,我们真正陪伴孩子的时间无非就是18岁之前的时间。

我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让他能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在成长,我也在成长,我可能不是最好的妈妈,但是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位还不错的妈妈,陪他走过这一段路。

深夜,关上电脑,熄掉台灯,亲吻了下熟睡中的宝宝,满怀感恩,幸福不过如此。

p.s.网上可以搜到电影原型和现任女友在知乎上对这部电影的感想以及其他问题的回答,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10 ) 爱的方程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或无力面对的障碍,只是可能我们“演”饰的比较好吧,没错,以演盖掩。

而那些不善于表演的人,其实比我们活得更简单,更纯粹,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才是异类也说不定呵呵。

正由于他们不善表演,活得简单纯粹,他们才保持了专注的敏感,天资禀赋。

父亲只是用全然的爱,接纳,理解和陪伴,融入了男主的世界,畅通无碍。

而妈妈的爱,不得不通过学习数学,进入孩子的世界,只因爱中还有恐惧。

我理解中妈妈的焦虑,还体现在为儿子买餐时面对新来的服务生提供的正常的菜单,必须解释和纠正回作为老顾客多年来的购买标准。

而当男主和张梅在一起,打开张梅带来的非质数的虾仁,张梅拿起一颗虾仁塞进嘴里,轻松而且成功地解决了男主非质数无法进餐的问题!

我能理解妈妈的爱和恐惧,就和所有的妈妈一样。

譬如她担心儿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伴侣,事实上他却虏获了两位姑娘的芳心,而其中那位来自遥远的中国的姑娘,更是活生生地睡在了儿子的房间。

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儿孙自有儿孙福”。

”男主的世界似乎一切都是数学程序,直到爱改变了方程式。

因为爱无法计算无法测量。

本来我还担心,领队的老师劝导男主,不要因为张梅分心影响他的才华,会不会将他引导向数学至上的狭隘境遇。

幸运地是,大概是因为懂得了爱,男主的老师将拐杖别在了考试的大门上,成功放走了男主。

而妈妈,反倒没有了失去比赛的担心,和儿子坐在一起用数学语言告诉儿子喜欢是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感受,支持儿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跟随自己的心吧其实我想说,自私,狭隘的大人们,何尝又不是另一种自闭症群体呢。

《X加Y》短评

zhangmei让我尴尬死了

7分钟前
  • 阿桃🍒
  • 还行

《雨果》的小孩长好看了~男女主互动有种细腻的甜。影片关于奥数的角度也不是太深刻,重点在刻画那些生了天才小孩的父母,那些混杂着骄傲和自卑的情感,还有被捧着长大,后来发现这世上许多人都强过你时信心的重塑或崩塌。另外感叹下今年中国丢掉的奥数冠军,这一代的小孩连传统优势都守护不了…

8分钟前
  • 鸣悦
  • 还行

自闭症少年,小时候的演员胖乎乎很可爱。后面还安排两个小女生和主角有纠葛,真没什么必要。

10分钟前
  • birdman
  • 较差

没有asa可能就是烂片了

14分钟前
  • 榴莲王子
  • 还行

在台湾的部分总是有种违和感,中国老师和中国女生的中文让我好出戏。只是为了看看Asa😂

15分钟前
  • 睡到自然醒
  • 还行

居然让我有点怀念高中课桌了 可怕

16分钟前
  • 经年
  • 还行

不错!!

18分钟前
  • 推荐

为配角埃里克斯,他太美了,美哭。

19分钟前
  • 下下
  • 推荐

无聊

21分钟前
  • 银河里的风
  • 较差

学霸的世界我不懂......

26分钟前
  • 雪小马自达
  • 较差

Asa演技max 亲情戏特别细腻动人 女主还是耐看的

28分钟前
  • 米砂
  • 力荐

脸谱化

32分钟前
  • 32n beat
  • 较差

2016.1.9 不管是想讲一个被爱救赎的故事还是想让人了解这类自闭患者,都有点浅尝辄止了。一直把BBC当质量保证,结果你就给个一口日本腔中文的中国领队我怎么忍;还有,大姐,请放开那个正太!

35分钟前
  • 瞻。
  • 还行

也就小鲜肉阿萨 来演还有这么多人气,否则.........男主真是令人想要欺负或疼爱啊,女二也可爱,为啥国外找来演中国人的都一般,审美不同吗

38分钟前
  • Eternal
  • 较差

2.5

41分钟前
  • 电影学徒
  • 较差

三分给阿萨,女主给我的感觉很尬,但的确够真实接地气。

44分钟前
  • paracetamol
  • 还行

IMO Mary Sue

47分钟前
  • 生命
  • 很差

给lightwing加一星。也算是看看我到不了的世界吧……那个中国小女孩真的选角很奇怪,起码说话很奇怪,媚媚的嗲嗲的,恐怕每个人看了都会觉得这小女孩出场令人感觉不太舒适吧。

48分钟前
  • 较差

這個我看過!小時候的追劇!希望自己也擁有這樣的男孩和天才般數學的腦子🤪當時知道那姑娘其實很大的時候內心是奔潰的。。。

52分钟前
  • 雖然沒有理由
  • 力荐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萌娃已长成瘦高美少年,有点Andrew Garfield的feel。Asa清澈透亮的蓝眸好像会说话一样,令人着迷。剧情咱就忽略吧,也就一点亲情戏可看。特别要吐槽的是不该找看起来就阿姨辈分的人装嫩演中学生,然后还各种引诱占美少年的便宜,真想喊一声放开那美少年~让我来-_-!

54分钟前
  • 晶喜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