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刷了多遍 一句喜欢已经不能概括最喜欢初唐的故事 有传奇有英雄 能人辈出 仿佛一段时代潮流中的神话 我承认我在其中寄托了太多的主观感情 但这也是因为它太过优秀 万朝来贺 何其盛景贞观时期寄托了我对古代的所有美好想象 那个朝代、那段历史 让人惊艳、向往然而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那么多 这部作品却是唯一能拍出初唐风貌的 诚然它的不足也很明显 戏剧冲突不够 导致好多观众看不进去 但作为一个唐朝迷 它就像献给我们的狂欢 如果你也喜欢那段历史 你会认同我的
用了几天终于把《贞观之治》刷完了,还是蛮不错的。
特别喜欢结尾处李世民临死武才人给朗诵的《兰亭集序》。
这个情节应该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做了文学性的审美升华。
编剧果然还得是阿城啊。
贞观一朝,最最动人的其实是君臣之间的情谊,真是当得起“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杜如晦死,太宗哭。
魏征死,太宗哭,长孙皇后死,太宗哭,房玄龄死,太宗哭,李靖死,太宗哭。
整个50集的电视剧,展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纵横一生的经历,意气奋发,病弱腐朽,显示了时间的力量。
正是,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年轻的李世民不能理解他父亲当年的痛苦,但轮到自己的儿子争皇位兄弟厮杀的时候,他明白了当年先皇的心路。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这个剧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结合的很不错的剧,值得推荐。
贞观之治这个电视剧有些细节真是动人。
李世民初登基,在后宫休息,伺候的宫女冒冒失失,各种失误,李世民大怒。
后来才知道,他登基后收天下骸骨,安抚民心,死者家人于此也得了信息。
宫中宫女的父兄死于战场,故而精神恍惚,各种伺候不周。
李世民听说后,连夜让所有宫女集合,让死了父兄的宫女站出来,鞠躬感谢,自我反省没有爱民如子,没有体贴老百姓,并特允许她们回家处理家事。
封建帝王能文能武固然可贵,而能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哪怕稍微想一想的,能有几人?
而且李世民是标准的官二代出身,根本不是草根出生的老百姓,跟朱元璋不同,站在那么高的位置上,还能换位思考,真是了不起。
跟着朱元璋混的人,下场凄惨,跟着李世民混的人,一般没有很惨。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40岁了,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28.29岁,也就是说,皇帝还年轻力壮,还很牛逼,底下的人他觉得自己都管得住,有强大的自信。
这种真正有自信的年轻的人,反而比较宽容比较理性,能够容人。
很多皇帝都是越老越糊涂,随着体力的衰退,越恐惧权力的丧失,越发的疑神疑鬼,李世民晚期也不如早期。
朱元璋经历坎坷,对人性的看法负面阴暗暴戾,而李世民官二代出身,人生一直是开了挂的人生。
两个皇帝的性格基调不太一样...
《贞观之治》,在我心目中,毫无疑问是华语里最好的历史剧,简约典雅的初唐建筑,精致的汉服带着一丝胡汉交融的风味,白话夹杂文言的对白含蓄耐人寻味,就连称谓也是如此的严格考究,陛下,殿下,皇后,贵妃,婕妤,才人…….,没有令人作呕娘娘,主子奴才的字眼,更没有错乱人物安排故意哗众取宠的情节。
看到麻纸卷,鱼符,横握的琵琶,窗棂、门缝,乃至屏风和竹帘,我甚至怀疑导演,编剧是不是文物控?
单就对剧中李世民第一眼的观感——瘦削的面容,坚毅的目光,微曲的胡须,简直就是阎立本李世民画像轻健版的副本。
《贞观之治》如同漫卷的山水画,在烛灯下品味,淡定、古朴而又大气的初唐气息透着泛黄的纸张迎面扑来。
好喜欢小李那间好有爱的卧室,在长孙面前,李二像个孩子一样随意摆个大字,躺在地下,依偎在发妻的怀中。
斑驳的树影和直条纹的窗棂、竹帘的投影则共同构成一幅美好的居家生活画。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风气,官吏廉洁一心为国的政治面貌,皇帝的气度和胸襟,武力的征服文明的宣威,四方朝贺,“天可汗”的时代……难怪宋神宗变法,第一句话就问王安石,“卿以唐太宗何如?
”于是,在太宗皇帝与君臣百姓苦心经营之下,淳朴而内敛的初唐,随后终于出现了雍容又大气的盛唐。
要想反映如此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时刻,《贞观之治》的确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诸如战事武功的突出和恢弘战争场面描写,故事连贯起伏可读性与矛盾高潮的确立,配乐虽然恰到好处,然而插曲却很匮乏,还有欠缺对长孙皇后的挖掘,以及一些重要人物屈突通,李道宗,李勣,徐充容,晋阳公主小兕子等的遗漏和不甚了了……有人说,这部电视剧太正了,太浓厚,缺乏故事感,吸引不了大众的瞩目,只是一部被广电阉割的作品,(而在国外,却被誉为一部堪称历史记录片的典范)硬把突厥改成荒唐的草原十八部,征伐高丽,玄武门的高潮都不得见的缺憾终究由谁来买单?
《贞观之治》虽有遗憾,但瑕不掩瑜(得不到多数国人欣赏才是最大的遗憾)如同主演马跃的评说——各式各样的历史剧摆在一起,如同五颜六色的饮料,《贞观之治》就像一瓶矿泉水放在其中,等把那些色彩鲜艳的饮料都喝完了,再喝最后那瓶“矿泉水”,发现一下子就醉了,原来那是一瓶最醇香的酒!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所有历史剧都在做一张只有一道题的考卷,题目只有四个字:治乱之由。
凡是能把这道题做好的,水准一定不差。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评判,《贞观之治》所交出的答卷无疑是超水平的。
那么一个时代到底为何而治,又从何而乱?
《出师表》给出了一个答案: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小人,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贤臣呢?
《贞观之治》在长达五十集的篇幅里,还原了诸多凌烟阁中的贤臣,同时也塑造了两个精彩的小人形象——赵德言和裴寂。
本篇将对这两个格外传神的小人进行拆解分析。
#正文共:2429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01弄巧成拙的赵德言赵德言出场时玄武门之变已经尘埃落定,可作为前太子的旧部的他,天生就带着政治原罪。
但赵德言只是个远离中枢、微不足道的贝州刺史,所以他改旗易帜的成本很低。
也正因为如此,在大人们纷纷作鸟兽散的时候,他反而保全了自己。
赵德言的官位虽然保住了,前途却渺茫了起来。
他欠缺经略天下的才能,又不甘心只做个贝州刺史。
于是只好去走偏门,揣摩上意。
正当赵德言为前途患得患失的时候,李世民下令赦免了参与玄武门政变的余党。
赵德言知道,机会终于来了。
于是赵德言迅速“领会旨意”,在朝廷制使到来之前将旧太子心腹李思行抓到了牢中。
为了防止自己的小动作被制使发现,赵德言千方百计阻拦制使调查,结果破绽越来越多。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关押李思行的事情暴露以后,本该悔罪的赵德言竟然又铤而走险把魏征等人全都软禁了起来,并上贺表称制使魏征和李思行勾结谋逆。
朝廷三令五申要赦免李思行的罪过,为什么赵德言反而把他抓起来了呢?
赵德言与手下的一席对话似乎可以对他的心理进行解释。
但赵德言为什么会有这种愚蠢到可笑的想法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脑子里的官僚主义在作祟。
赵德言是官僚体系中受益者,他熟悉官僚体系的全套运作规律。
官僚体系的执行是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加码的过程,信息在下层官僚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并因为链条太长而损失效率。
赵德言是深谙此道并自认为领会了其中三昧的聪明人。
急于洗刷原罪的赵德言认为其他人都是鼠目寸光,只能看到眼目前的一步,囫囵吞枣地执行政策。
为此,他甚至做出了违背官僚体系正常运行规律的行为——违抗君命!
他可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天才,所以他要做出超乎同僚的行为,但却暗合政令中并没明言的心思:明面上赦免这些人,暗地里其实是要让这些惊弓之鸟放松戒备,然后一网打尽。
所以说,赵德言不是在对抗皇权,他已经学会了抢答。
他既没有理由对抗皇权,更没有勇气对抗皇权。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以为是的在迎合皇权。
他自己阴暗,因此推己及人,认定只有自己才领会了真正的旨意。
赵德言是个自以为是的蠢人。
但这种蠢人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前不久的微博就当了一次典型,上头说要反腐、要打击色情,话音未落,微博就开始反腐了。
可惜没等来表彰的大红花,反而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02人老成精的裴寂相比较赵德言这种还没学会走就已经想着飞的三脚猫,裴寂已是道行高深的老狐狸。
贞观初年,朝廷的权利并不集中。
朝廷中大部分大臣都是李渊任命的,人脉都在裴寂手中,政令很难顺利推行。
李世民听从了房玄龄的建议决定加强中央集权,他准备对朝廷的官员实行一次标准严格的考核,裁汰那些不合格的官员。
这对于爬在旧体系上吸血的裴寂来说实在如同晴天霹雳。
但裴寂并没有主动出击,懂得“飓风过岗,伏草惟存”的道理,果然没有多久他就找到了反击的机会。
贞观元年关中大旱,裴寂却趁着灾荒将各地官员都召集来考核。
既然你要考核官员,我就在最需要官员维稳的时候把他们都召集到长安。
表面上响应了朝廷铨选官员的政策,背地里搞得人心动荡,京城混乱。
这才叫顺风操作,因势利导。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官僚体系中,信息在下层官僚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扭曲,而裴寂恰恰是将这种扭曲人为加大,让考核失去民心。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一套歪嘴和尚念经的把戏在今天仍然是官僚主义的惯用伎俩。
你要反腐倡廉,我就消除一切基层福利让大家怨声载道;你要不忘初心,我就累死基层,折腾群众;扛着红旗反红旗,转移矛盾,转嫁怨恨,改革自然节节受挫。
裴寂指使赵德言挑动众官员联名上书反对考核,面对这张官官相护的罗网,李世民看似迫不得已,暂避锋芒,甚至将主持考核的右仆射长孙无忌罢免,让裴寂成了朝中唯一的宰辅。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李世民早在考核以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他才会选择关陇门阀出身长孙无忌主持考核,目的就是为了有以退为进的机会。
为了安抚你们,皇帝都把小舅子罢免了,那个不开眼的还敢再闹?
难道还想要皇帝杀了长孙无忌以平民愤吗?
要知道曹丞相之所以能杀运粮官平息民愤,那完全是因为运粮官没后台,可长孙无忌背后站着的可是整个关陇门阀,谁敢同时把皇帝和门阀集团往死里得罪呢。
无论如何,裴寂都以一己之力让考核延迟了两年。
直到贞观三年,朝廷才宣布裁撤结果。
而这,已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可惜优秀君王的影响总是有限的,他们注定无法永远活下去,于是这种影响就注定是短暂的、不可控的,并且带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无奈。
而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不断轮回的原因之一。
以往的失败作品中,小人总是太过刻板,他们仿佛一瓶墨水,不论怎么看都是一样的黑,就算是打翻在地,也只能淌一地黑水。
而赵德言与裴寂就显得与众不同,他们两个仿佛真的是寄生在官僚体系中的两个腐生动物,一样的看重个人利益,一样的无药可救,最终一样地作茧自缚,成为旧制度的陪葬品。
遗憾的是,《贞观之治》对于小人和贤臣的演绎依旧是二元对立的,远没有《大明王朝》的人物复杂。
从始至终,李世民对阻挡改革的赵德言和裴寂之流都是疏远且鄙夷的态度,也因此没能呈现出这两个人复杂的一面。
看这部电视剧有四个震撼:1、太宗与魏征的对白太子应该怎么做?
皇帝应该怎么做?
魏征与太宗的对白是最能让人受到教育和启发的。
魏征总是能谈古说今,谈得是头头是道,总是能够将一些道理分析的透透彻彻,即使太宗在有脾气,也不得不服其论;我总爱从50集的影片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对白来看,建议便秘的人看看;2、服装、场景、言行我无法了解唐朝人的服装到底是如何的、谁拍的才是真实的?
但我敢跟定的是,太宗是提倡节俭的,在他的眼中绝对不会有奢华的概念,更何况大乱之后,天下初创,物质绝对匮乏。
场景方面,第一次看到长安宫殿中的布局摆设是如此的与以前看日本历史剧相似。
这一点可以引用日剧来旁证该剧对当时的人文、生活的真实性。
在大殿议事,大臣发言之前有一个请求的动作,就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发言之前要举手一样,非常好。
谁说的好,其他人可以鼓掌表示赞同。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了解到监礼官在电视剧中并非摆设。
3、张学友的歌主打歌《理想国》很有张力,很棒,也只有歌神能发挥的好。
片尾曲《天机》更是九霄之音,放在我的iPod用不变。
但感到奇怪的是这两首歌似乎并没有受到关注。
4、气势“令”原来是这样的严肃和权重。
“元帅令”“皇帝令”一旦说出来,就让人有一种相当的紧迫感,谁曾感受过?
这是一种气势,不是什么演员都能有这样的气质。
伴随着悠长的配乐,在国庆第一天看完了这部一直想看的剧。
剧情基本按照资治通鉴、道具听说是特别还原、演员都感觉特别适合。
本文从几个主要的角色说起。
1. 李世民马跃饰演的太宗真是让人相信他就是,虽然开头的几集年龄不太符合,但是完全没有出戏。
虽然没看过马跃的其他作品,但就这一部作品,就足以封神。
放一段资治通鉴中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
唯一的黑点可能就是玄武门了,不过对于帝王之家,不是你死就是我忘的境地,不得不那么为之。
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曰:“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
太宗威武2. 长孙皇后苗圃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剧《走西口》里面的豆花。
而在贞观之治里面的长孙皇后让人完全看不出之前的影子。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端庄贤惠3. 杨妃虽然长孙皇后贤德,但是姿色来说,杨妃略胜一筹。
饰演杨妃的李嘉一之前没看过她的其他作品,不过,这里面选的很适合呀。
杨妃最美4. 李渊李渊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过多的功劳机会给了李世民。
太上皇的生活悠闲而又怨恨5. 李建成要是玄武门之前多留点心眼,大唐会不会换个人呢。
卫青,支棱起来6. 李元吉
李元吉:杨妃被人抢跑了7. 高阳公主
这样的高阳公主,如果你是辩机,你能拒绝吗?
8. 魏征
陛下,你又错了。
我爱吃菠菜。
9. 长孙无忌
我是舅舅,不是窦婴。
10. 房玄龄
我是房玄龄,不是康有为。
11. 尉迟敬德
我是尉迟恭,也是门神。
但不是蒋门神。
12.李靖
喜欢老虎13.红拂女
他喜欢老虎,不喜欢我吗
这纯粹属于一个恶趣味的游戏。
不过自从我决定这辈子尽量少看剧以后,时间精力都节省了很多,可以慢慢来玩这个粉丝游戏了。
一个一个挖彩蛋也比较复杂,不过不挖的话,怎么体现这部剧集所谓考证精审有来历的特色内?
老实说,我个人看剧的恶趣味就是挖彩蛋,对紧张的情节和戏剧冲突什么的兴趣没有那么高涨,因此特别厌恶TVB那种古装为皮现代为芯的剧以及大陆效颦版。
以及我的礼学知识基本上还是建立在《仪礼》为主,历代通礼不是太熟,这部剧体现的礼学彩蛋,大概用贞观礼吧。
不过先搭个框架,以后慢慢找文献对就是了。
礼学方面的彩蛋就用五礼体系吧:吉礼(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凶礼(丧服、丧制)宾礼(朝、聘、士相见等)军礼(告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嘉礼(登基、册命、策拜、朝贺、纳后妃、士人冠礼婚礼、饮酒等)。
E44,魏征去世和丧礼。
28’ 以衣招复(即招魂),同时要喊逝者的名字。
29' 设属纩,大敛小敛(好像顺序反了?
先小敛大敛后设属纩了),30‘ 设重的镜头(好赞!
难得居然还原了重的形制!
)朝廷吊唁官员只在头上加麻,腰上加带而冠及衣裳为朝服(基本符合丧服经的“朋友麻”这条记文的原则,nnd我看了太多的朋友或者是代表公家来丧家吊唁还披麻戴孝的,这是朋友不是家属好吗!!!!!
和你们家没有亲属关系穿个毛线的丧服啊?
丧服和弔服是两回事谢谢!
)(新吐槽:为神马魏征这个级别的,太宗还不亲临抚尸?
不合礼啊!
北宋时哲宗还亲临司马光的丧礼呢!
我要再找找证据。
)庭中正堂九阶(对唐代通礼不熟,以后找文献)31’ 吊唁官员上堂致命(《士丧》:“摈者出请入告,主人待于位。
摈者出告须,以宾入。
宾入中庭,北面致命。
)所似误者,居然是由魏夫人和朝廷使者对话,而不是魏征的儿子说话,喂喂他是丧主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内眷和男宾说话的内外不分的违反礼制的行为!
别和我说什么唐人风气开放,魏家好歹也是河北士人呐,和山东士族不能比,但基本的丧制不能不讲吧?
32’ 棺材上用羽毛(翣)装饰(文献待查)32‘ 魏夫人的鞋子穿得……似乎有问题,按理说是斩衰服应该穿菅屦,但看上去明明是麻屦这种齐衰服的配置,好奇怪。
他儿子更不对了,居然穿着靴子!
靴子!!
吉服凶服不要乱穿好吗_(:з」∠)_
关于剧情的分析比较多,不论是符合唐史的部分,还是张冠李戴的部分,整体而言编剧是优秀的,无愧是历史学家参与了编剧工作,对此不在赘述。
笔者在观看了此剧之后,我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1选角,马精武演绎出来了李渊的精明与纠结,表现了一代开国君主的气魄,无愧是中戏的表演老师。
马跃、陆建民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是唐朝的创立者。
魏征的直言、长孙无忌的亲近、房玄龄的谨小慎微、李靖的中立、李治的懦弱、侯君集与李泰的狂妄都表现得不错。
2服化道整体符合唐礼,尤其是册立太子、继位登基等戏份的礼仪都表现得十分到位3关于外景与电脑合成。
有人说本剧的电脑合成过多,有人认为是宁可精细合成、也不要千篇一律的古装拍摄地,笔者偏向后者观点。
4不得不说,剪辑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能够把80集建成50集,主线剧情基本无损,也是牛逼。
秦王,我喜欢称世民为秦王。
为何?
秦王,囊括了中国史学界最有成就、最有意义的两位皇帝:秦始皇和唐太宗嬴政在未称帝、未成就开天辟地一番事业之前,叫秦王;李世民在南征北战,成就“武功”的时候,叫秦王。
这难道是巧合?
不,我不相信。
但或许,我不得不相信。
上苍赐予了秦王二字最非凡的意义:功盖三皇,名过五帝。
神农、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亦或是夏禹、商汤、周武,都离我们太远。
他们在历史中湮灭,只有在青铜器、甲骨文上留下种种惹人深思的文字。
但是秦皇和唐宗呢,他们均在史册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
我们或许确实不能责备秦始皇,他是中华封建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借鉴,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他偏离了航向,最终被当作“暴君”之时,也只能说后人无识人之慧了。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但另一位秦王,李世民,绝对是幸运的。
出身贵族阀阅,从小飞鹰走马,身手矫健;隋亡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群雄竞起;父亲李渊,高瞻远瞩;母亲窦氏,女中巾帼,“恨不为一男子,不可为舅报仇”;妻长孙氏,知书循礼,聪敏睿智;连襟长孙、柴绍、窦诞,各个敢作敢当,英雄豪杰;妹,湖阳公主,虽为女子,志胜男儿;自身,亲历隋末乱世,历经磨难,南征北讨,一马当先,晋阳起兵,英敏果断,行走江湖,网罗人才,房谋杜断,皆入彀中。
实为天时、地利、人和。
似乎父亲李渊更器重这个儿子,母亲窦氏自不用说。
当这第二个男孩出生在陕西武功县的别馆之时,就注定了唐王朝因他而生。
李渊可能并未意识到,“建成”这个名字不应该给第一个儿子。
按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是要“济世安民”的。
可偏偏给了秦王,却只告诉隐太子:你只能看到唐王朝的“建成”,“济世安民”就给你的兄弟吧。
于是,太平天子,李建成是坐不起了。
对于玄武门兵变,弑兄杀父当然有悖伦理,但我们应该理解:皇家无亲情。
权谋、机变、暗战,就是皇家的政治。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皇室成员都是伯夷叔齐,我们不能逼秦王饿死在首阳山,用时新的一句话: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秦王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血性。
他不是建成元吉之流,刻意讨好父亲的嫔妃,让她们打小报告,不做一些小人之事。
我想,这样的人当皇帝,估计也会有更多阴暗面。
秦王,是个铁骨铮铮的男儿,他要的是真真实实的大战,即使是恶战、持久战。
他不是当细作、当斥候的料,但他是当光明正大太平天子的料。
无论是天策府幕僚,还是后来的贞观朝臣,都在这位光明正大的男儿引导下,开一代明治先河。
直谏、绝不营私、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秦王、太宗、世民,真的把臣当作了诤友。
而且只有他可以把君臣的友谊看作战场的同袍之情,甚于手足。
在战场上,他为窦建德披衣;在朝殿上,他为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虞世南、孙伏伽、岑文本、马周、褚遂良、李靖俯首。
他就是他!
太平天子!
也许,王知远的确知远,也许真的不怕死,也许的确会察言观色,也许会是信口开河,可他的预言毕竟应验了:秦王是太平天子!
仰天大笑!!!!
如果生命的主角并不是我,这一生也许匆匆走过也不会去想太多;如果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哪怕你说的是我的错,我也不要你沉默;如果混乱和纷争会演成祸,除非不能解脱,我最爱是平和。
秦王,太宗,天可汗,太平太子——世民似乎享尽了世间的一切荣耀,但他告诉我,他需要的只是昭陵里的安寝,和他的妻子长孙、他的诤友,相伴永生!
当我们追溯时间的河流,与先秦隋唐宋元的智者们相遇。
我们很难分清刻在竹简或蔡侯纸上隽永的话语哪些是思想哪些是语言,但他们都是历史,对于听泉眠云、饮露餐菊的隐逸者,都是灵魂的洗礼。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看我将怎么做;看这锦绣山河,给我已经太多,让我全心全意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这不得不是我们的心声
很早我叔就推荐过这部剧。
最近才开始看。
一看就停不下来。
里面的演员让我看到了久违的庄重和敬业。
马跃,苗圃,等等平时不那么熟悉的演员们,给我带来的震撼越远远大于那些当今声名鹊起的柳绿红花。
大概是历史剧被如今于麻麻之流玷污的太厉害吧,加上当代剧演员们普遍都缺乏老戏骨的那种感觉。
还有贞观长歌这个垃圾可以做参照对比。
长歌真的也就是歌好听点了。
众星捧月,wangfei的歌舞剧。
而贞观之治里面马跃的李世民,真的是深深震撼到我了。
盛唐气度。
不外如是。
里面的对白,警句很多。
比如34集,太宗教育太子,李世民:人的一生短暂,不可能遇见所有的事情。
读书,就是借鉴前人,帮助自己。
要多听多观察别人,那些别人不中听的话,要压住自己的火气。
否则,人家就不愿意说了。
那些人家不愿意说的话,里面有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
你再让别人讲话,那可就难了。
这样一部剧,居然反响平平。
不知是该感叹普遍欣赏下降,媚俗之风盛行,还是此剧生不逢时。
唉TAT只希望这样的好的历史正剧能更多。
演艺圈不再是肮脏媚俗之地,而更多好演员艺术家能够得到他们付出换来的回报,还有他们的才华得到应有的重视。
谢谢这部剧的剧组,大概永远不会忘了国产电视剧还有《贞观之治》
看完汉武大帝平台给我自动跳到这部剧了,演技对比太明显了,看完陈宝国看这部实在出戏地引人发笑。坚持了两集很无聊一剧。果然豆瓣高分大部分都是扑剧
某瓜某音看的。优点:其一李世民的选角无疑是该剧最成功的地方,马跃老师把李世民“天之骄子”的那份不可一世演绎的很好;其二把李世民文治天下描写的很细致;缺点:其一过于美化贞观之治和李世民本人,任何朝代和帝王都有美丑,唐朝被后世评价的“脏唐”也只是在唐太宗娶了杨妃和唐太宗要把女儿嫁给尉迟敬德这样的事情随便带过;其二台词不符合历史剧的严谨,有些随意;其三过于描述文治天下,比如找个王羲之的字都花费三四集篇幅讲解;其四制作粗糙,在描写宏大的皇室宫殿和战争场面时大量使用ps技术制作假背景,严重拉低制作水平。这剧在豆瓣评分言过其实了,只可以随便一看。
开头以为平平,结果越看韵味越足,与传统电视剧塑造的形象不同,同时该剧在服装、台词、灯光等处的细节极为考究实在是难得的佳剧
最震撼人心的一部电视剧了,我着迷的从网上下载不算,还买了DVD,以及书本。
格局太小
全局挑几个历史典故堆砌而成,结构混乱,大部分剧情都是在哭
1、看了九个月,看完了2、有人说是唐史纪录片,其实也有不少改动,参考并无历史依据的传奇小说亦不少,所以更像是贞观朝话剧;3、衣冠器物制度确实非常好!4、算上张学友的献唱,大牌明星不少,但这片并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剪刀手剪得又多,肯定不会火;5、本片的主题:论君主的教化。
这9.2是怎么刷出来的,演技尬的不行了,编剧就这样写历史剧的台词?导演也不控场,贞观之治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小成本也不能这样搞吧?大明王朝的1/5都赶不上。。。
再神的剧被剪掉30集都很难不烂
三分都给符合历了。蓝鹅,虽然很符合历史,但对于我们这些普罗大众来说就是很无聊的低成本纪录片。不知道评分为什么这么高?李世民看着像个暴躁的武夫,还是唐国强老师在《贞观长歌》的扮相经典
从现在眼光来看,前期很多计谋、情节上处理得太幼稚经不起推敲,看得人捉急。不过服化道和演员的选择、表演上,都是极为出色的 9.2
应该是《长安十二时辰》之前在建筑、道具、服饰等方面最考究的唐剧。虽然大部分场景集中在室内——《长安》则是室外,也确实做足唐风唐韵。《贞观之治》的打光虽然模拟自然光,但存在感太强,估计也是唐构过度还原导致采光达不到拍摄要求,剧中无处不在的油画版光晕,说到底是加了滤镜。《贞观之治》的核心是讲李世民如何做一个「好皇帝」,围绕这根主线编织故事,导致本剧极为碎片化,戏剧性很弱。虽然基本每处都有历史依据,但戏不好看,除了历史迷与唐粉基本很难看下去。唯有一处极有神韵:李靖与红拂女相伴,身旁跪立一位昆仑奴,厅堂养着一只老虎。《贞观之治》与《贞观长歌》基本上都在2007年播出,那正是纪录片《大国崛起》走红的年代,第二年北京奥运会,国势正盛……
这要是一部默剧那就是五星,可惜有台词。
阿城编剧,总觉得可靠,不粉饰,很写实。就像在看历史书,略平淡,但又不能不说一句的确非常耐看。金士杰的魏征是全剧萌点,36还是37集太宗受了魏征的气故意用魏征最爱的菠菜逗他,真的把我乐坏了。
考据精当 是我看过古装剧里面最耐看的 基本知道唐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细节 细节 细节 太棒了
这才是历史中的太宗嘛,真正的六边形战士,武有一战擒二王,文有贞观之治。不过感觉台词有点太翻译味了,如果能像老三国那样,关键台词直接引用原文,可能会更有味道。
真想为高句丽改成薛延陀减一星
这是一部被严重高估的剧。那段历史很辉煌可在导演的摄影机下显得那么地混乱,跳耀,剧情连接让人云里雾里,对历史不是那么了解的人根本不懂在讲些什么,看了十几集果断弃了
好喜欢历史大片
整体剧情有点流水账…侧重于李世民的重贤用能珍惜人才…但是对于帝王之术表现的比较少…场景有些LOW…有些画面给人很生硬的赶脚…可能是经费不足…重点的几个演员演的都很好…没得说…BTW李靖的大老虎🐯真的是眼前一亮…这是只真老虎!!演员也太大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