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搞不懂了,所谓的美吹日吹,现在你们说印吹,每个人都有喜欢的权利,别人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这是他的权利。
就我本人来说,不管哪个国家的电影,只要我喜欢的我就要吹,说实话印度的电影我一直都很喜欢,但是当我看RRR过后我就感觉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印度电影,当然,电影背景不同,像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三傻大闹宝莱坞,神秘巨星等等这些是属于励志的电影,确实都挺好看的。
但是就RRR来说,我更喜欢,喜欢小老虎,喜欢里面的舞蹈,喜欢两兄弟的感情等等。
正因为看了这个,然后就想看所有关于小老虎的电影。
所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美吹日吹印吹,个人喜欢就行了,不能因为你不喜欢就让别人也不喜欢对不对?
可爱的小老虎
血腥的小老虎
萌萌的小老虎
讲述反抗带英殖民者的“抗英神片”,双男主的大爽片,三个小时的时长我看得全情投入,真的好看,我好爱。
画面漂亮,两个男主相识相知相亲相伴那一段,画面真是美好如童话。
音乐好听,开始小女孩唱的童谣真如百灵鸟一般,而刑场那一段我超喜欢,深情,悲壮,激荡。
双男主好好磕,忍辱负重的革命者拉朱深沉坚韧,来自偏远部落的“牧羊人”毕姆纯真勇毅,两个人对彼此的情意都是一片赤诚,好配,好磕,好哭。
以及通过这部片了解到印度电影除了宝莱坞之外还有南印电影,是能与宝莱坞分庭抗礼的狠角色。
在B站想找点粮吃(笑死,完全没有),看到有影视解说up做这个片子,虽然知道这些up大多不会好好说话,但还是点进去看了看,就,果然,全是带着自大与傲慢津津乐道于反牛顿的动作戏,印度电影两大刻板印象,另一个就是歌舞。
这片子的动作戏确实有不合理,但是一个是爽,另一个,是印度特有的,从历史到现代,从神话到现实的,人与神的混沌感,人身上体现的神性,半人半神的表现手法。
大决战前,拉朱被救出带到罗摩神像前的时候,双腿已经被废,根本站不起来,但是之后他以神话英雄般的姿态重临世间,已经是暗示(或者明示)是神救了他,他也继承了神意了。
这两位男主是有真人原型的,但是艺术创作中混入神话元素,很印度,很美妙。
再就是说“无脑”爽片,无脑是怎样无脑呢,无非是剧情简单。
确实这片主线真的很老梗,两男主身份对立却成为朋友,之后是背叛,冲突,虐身虐心,虐完你来虐我,然后误会解除,联手抗敌,happyending。
但是我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没有烂梗,只有糟糕的创作者。
老梗代表着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之处,然而我们多少作品套着老梗的套路都编不出感人的爱情,动人的友情,好看的故事。
《RRR》胜就胜在感情真挚浓烈,我们看到他俩故事的开始就几乎能预见未来的走向,但仍然为那迫近的命运而揪心。
而且不管导演有意无意吧,“枪杆子里出政权”,以及人民朴素的反抗精神转变为更崇高的革命精神,虽然对于印度的独立历史来说有些微讽刺,但是中国观众倒很能够会心一笑。
这个导演也是《巴霍巴利王》的导演,很擅长大场面史诗感的片子,两个男主也选的很好,除了身强体健足以胜任跳舞和打架之外,拉朱的演员拉姆·查兰脸真的很好,而我更喜欢毕姆的演员小老虎,胖一些,但是好可爱~说一点题外话,近期围绕追光新片《新神榜·杨戬》也看到很多讨论和批评,主要就是“画面很好,故事稀碎”,国产影视的通病了。
所以说,要“无脑”,要爽,还真不是能简简单单做到的。
今天聊聊印度电影《RRR》。
片名RRR (Rise Roar Revolt) (2022),别名双雄起义(台)。
本片以印度著名自由战士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Alluri Sita Ramaraju)和科马拉姆·贝姆(Komaram Bheem)的生平为基础,创作了这部印度人们反抗带英帝国的动作电影。
本片中充满想象力、脑洞大开的刚猛动作戏,不愧是印度今年最猛的动作电影!
这部电影完全是虚构的,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和科马拉姆·贝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见过面,电影只是基于一个让他们俩联手合作的想法而创作,就这样两位民族英雄相遇了。
印度著名演员拉姆·查兰·特哈(Ram Charan Teja)扮演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小老虎(Junior N.T.R. )扮演科马拉姆·贝姆。
先简要说一下两位民族英雄的生平。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经典造型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于1897年7月4日出生在安得拉邦(Bhimavaram)附近一个名叫Mogallu的村庄。
他在家乡附近的各个地方完成了小学教育,15岁时前往维沙卡帕特南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
他受孟加拉革命者的启发,1922年至1924年期间领导了兰帕起义,反对带英帝国的欺压歧视。
兰帕起义期间,他带领人民冲击警察局,干掉了许多英国警察,并劫走武器弹药,进一步组织人民反抗。
他的行为得到了当地人支持,很长时间都成功地避开了英国人的抓捕。
1924年5月7日,英国人抓到了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并将他杀害。
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雕像人们称他为“Manyam Veerudu”的称号,意为“丛林英雄”,在他的家乡安得拉邦,人民建造了有许多雕像纪念他。
1986年,印度邮政发行邮票,纪念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
科马拉姆·贝姆科马拉姆·贝姆也是是一名印度自由斗士,他1901年10月22日出生于印度中部和中南部的Gond部落,这些部落现在被正式指定为印度的在册部落。
科马拉姆·贝姆的童年是在没有任何接触外界的情况下度过的,他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他从小看到并经历了他的人民的苦难。
1920年代初,科马拉姆·贝姆组建了一支军队,对抗尼扎姆和带英帝国殖民统治。
1940年10月27日,科马拉姆·贝姆在与英国部队的交火中被杀。
科马拉姆·贝姆雕像科马拉姆·贝姆为自己的人民创造了历史,当地人也将科马拉姆·贝姆视作英雄,建立了很多他的雕像。
科马拉姆·贝姆提出了一个名为“Jal,Jangal,Zameen”的口号,意思是“水、森林、土地”,他主张人民对所有森林资源拥有完全的权利,这也是反对尼扎姆和和带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象征。
本片标题《RRR》最初只是一个工作标题,代表导演S·S·拉贾穆里(S.S. Rajamouli)和两位主演Nandamuri Taraka Ram (本名)和Ram Charan Teja的首字母,但后来导演决定将其作为正式标题,因为它变得出名了。
本片标题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缩写,但一般都是《RRR》。
标题在泰卢固语中是《Roudram Ranam Rudhiram》,泰米尔语中是《Raththam Ranam Rowthiram》,卡纳达语中是《Roudra Rana Rudhira》,马拉雅拉姆语中是《Rudhiram Ranam Roudhram》,这些都是“愤怒、战争、血腥”的意思。
标题在印地语和英语中是《Rise Roar Response》,意思是“奋起、咆哮、反抗”。
导演S·S·拉贾穆里之前拍摄过《勇士柏拉瓦传奇》《功夫小蝇》《巴霍巴利王》,看过的观众就会知道导演的拍摄风格。
他喜欢宏大场景,加入各种各样有趣的动作戏,脑洞大开且充满热血。
他的大多数电影中,都充满了富有冲击力的宏大场景而闻名。
《RRR》同样延续这一特点,展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
本片凭着大制作和民族情结,成为自2019年疫情以来,首部全球总收入超过一亿美元的印度电影。
在北美首周末拿下950万美元票房,成为北美周末票房榜季军,也创造印度影片北美最高开画纪录。
本片拍摄早期,与小老虎演对手戏的英国女演员黛西·埃德加-琼斯(Daisy Edgar-Jones)因家庭问题退出了本片。
后来由英国女演员布奥利维亚·莫里斯(Olivia Morris)接替饰演詹妮弗。
毗湿奴第七化身·罗摩
楞伽魔王·罗波那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个手持弓箭的雕像。
一般可以认为这尊雕像是“罗摩”。
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全名为罗摩占陀罗。
他下凡的目的是从暴虐的罗刹国王罗波那手中解救众神,后来他成为印度教崇奉的神,也被“罗摩派”所信奉。
有趣的是,影片原型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经典造型也是手持弓箭。
因此影片中拉姆·查兰·特哈的扮相也可以看做是在致敬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
科马拉姆·贝姆重返英军牢房搭救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时,他试图找出关押阿勒里·西塔·拉马拉朱的单独地牢。
他所采用的方式是敲打地面,用节拍交流。
他所使用的的节拍是两人在影片开始时歌舞的节拍,因此双方才能认出对方,并进行交流指引。
印度的独立很有意思,并不是通过武装斗争争取到了属于自己国家独立的权力,而是英国国力衰退,导致英国在没有足够兵力维持帝国日不落,带英主动放弃印度,让其独立。
带英帝国在离开前用一个极度恶心的印巴分治方案埋下祸根,随后才承认了印度的独立。
所以说,印度建国的过程并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具有足够的威望统领全国,而是将一盘散沙的名称换了说法而已。
印度如果想要拍摄一些民族英雄题材的电影,那么找到一个合适的素材是关键。
为了凑够足够的素材,这才有了《RRR》里的关公战秦琼。
影片取材的民族英雄也只是局限于争取所在部落权益而已。
观影体验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立场,如果观众站在反抗帝国主义殖民者、同情民族独立运动的角度,那么会觉得电影很有意思,如果站在奴役者的角度看,那自然是横竖都在挑刺。
《RRR》可以看做是一部抗英神片,面对殖民者的欺压凌辱,最能忍耐、最为逆来顺受的人也开始了反抗。
在本片中,我可以感受到印度人的民族气节。
同样身处第三世界、同样有过屈辱历史,影片中反应的很多问题同样发生在其他殖民地。
他们的有志之士为了民族独立奔走呼号、忍辱负重,着实令人感动。
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文化自信。
别管什么样的洋人舞蹈,在印度舞面前都是渣渣。
两位男主角用精湛娴熟的舞技成功征服全场,顺便征服几个西洋妹子也不在话下。
影片最大的看点就是动作戏。
神片总能脑洞大开,能想出些稀奇古怪又令人大开眼界的动作。
好莱坞能够上天入地地乱打一通,宝莱坞为什么不能。
《RRR》中的动作戏绝对称得上生猛,在颠覆你的物理常识的同时,狂拽炫酷地把带英帝国殖民者胖揍了一番。
影片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印度人民在自己的民族英雄帮助下,成功取得了革命胜利。
英国佬在印度下凡天神的手下活了这么多年,也真是不容易啊……
今年最猛的印度动作电影,跨越时空的抗英民族英雄。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很帅,很有气势,不过CG感还是有点明显
想起了《奥本海默》😂
油画、史诗、宗教
印度人民的神话
工具人女主的最后出场。。。
就几秒。。。
抗英神剧。。。
身姿矫健啊,感觉这三人来自不同的时代😂
有欧洲宗教画那味儿了
置景/特效很有灰败感
《刺客信条》😂
《环太平洋》低配机甲😂
有点武侠风
真理只在射程之内
人类早期蒸汽机实物
这表情很不错
有点童话味
导演很喜欢手部特写呢。。。
已经能想象到印度电影院里面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了
日本气质和印度气质混合的也太棒了吧😂
背景有点中国风山水画的气质🤔这电影配乐挺不错的,和画面交融的很贴切
看完了南印导演S·S拉贾穆里的新作《RRR》,之前预告片刚出来的时候,里面一闪而过的白人女性镜头让我隐隐担忧他是不是也落入了《印度往事》那样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成片果不其然。
比起夸张的开挂剧情,神话般不现实的历史呈现,这种话语上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妥协让我担忧起南印电影的未来。
后殖民理论认为在西方对东方殖民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力密切结合,服务于殖民统治。
在西方文学、电影、艺术等影响下,东方在现代化构建过程中逐渐认同和趋向于西方审美和价值观。
这是军队武器殖民结束后的一种更温和也更隐秘的殖民手段——文化殖民。
在后殖民时代,霸权主义和文化依附,西方和东方之间并不是平等的,而是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
这种东方观念不断重申着西方比东方优越,比东方先进。
在其指导下,曾是殖民者的西方找到了后殖民时期的定位:把曾经充满压迫与剥削的殖民统治美化成文明征服野蛮。
他们并不回避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但这一定要由反派角色来完成。
与之对应,必须有一个正面的有同情心和道德感的白人形象。
这个白人,在情节的推动中能够保护东方人。
和《印度往事》一样,《RRR》中也有一个这样的白人女性形象。
她善良、有正义感,对印度人充满好奇和同情心,与作为反派角色的残酷冷血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采用此类设定,也是一种心理战术。
它潜移默化地告诉观众,不要一竿子打死殖民者,殖民者中也有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好人给落后愚昧的殖民地带去了文明先进,传播了爱和友好。
这种话术是不是很熟悉?
在故事的渲染下,观众会潜意识里接受这种告知,自觉站在非本我的立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侵略者的罪行开脱。
而白人看到这类形象,也不会心生反感,因为这类形象满足了他们的骄傲与优越,迎合了内心深处对东方的俯视。
东方还是那个他们想象中的作为“弱者”的东方,他们中有坏人,也有善意的保护了东方的好人。
这种浓厚的殖民色彩叙事自诞生以来,仿佛成了涉殖题材的一条默认的红线,被源源不断地灌输、模仿和复制,越来越根深蒂固。
中国影视也不乏此类叙事。
《南京!
南京!
》中创作者特意设置了一个充满歉意的日本人,《大宅门》中也有一个友好的日本人……明明直到如今,侵略者仍旧充满高傲与不屑,没有道歉也没有丝毫反思,但我们却喜欢一厢情愿地假定人家友好善良,有正义感有道德心,向往和平,并以此建构我们对于近代反侵略史的文艺叙事,一代一代在他者话语里乐此不疲。
殖民者中确实有一些没有亲手举起屠刀的人,但他们,都是冷漠的大多数,享受了前方杀戮者带来的红利与心理优越感。
就像那个把食物丢在地上喂鸡一样施舍给中国孩童的殖民者一样,骨子里带着不屑、不尊重。
虽然没有染上罪恶的鲜血,但也一样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一切,这不能称之为友好。
1.印度的人口确实也是太庞大了,而且还无知,加起来就是巨大的可怕。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印度神强。
3.真是每一帧都充满了节奏感。
4.那个跨越种族的一见钟情是不是太仓促了点?
5.印度人恨英国人,估计只比我们恨日本人差那么一点点。
6.在大桥上两个男人相互招手的那一刻,我就觉得他们相爱了。
过了一会儿,他们果然牵手成功了。
7.印度电影竟然也把两个男人拍得如此浪漫。
那个英国女的绝对是第三者插足。
8.印度的歌舞情节,太让人共情了,真想自己也会舞蹈,然后混在那些整齐的节奏中。
真是一个舞蹈一个文化感染力。
9.他们,如此相爱!
10.打戏太帅了,水火交融那一段简直神来之笔。
11.比琼瑶剧的误会转折还多,眼泪流的比琼瑶后期剧强多了。
12.印度神配乐总是恰到好处的振奋人心。
13.印度的演员真是太辛苦了,能歌善舞的,还一个个身上长满了荷尔一部宏大的制作,展示了亚洲宝莱坞的实力。
唉,就不哀叹咱们自己了,除了不会用心搞创作,其他歪门邪道的一样不落蒙。
14.,拍片洗钱,一部戏挂十几个编剧挖主体编剧墙角打击创作,导演制片人副导演到处揩油,大佬天天忙着上市,演员挣钱主业直播综艺刷脸等等,无药可救。
我等电影观众,只能隔墙观影,怒其不争了。
散场吧,把垃圾带走。
在整个2022上半年,全球亮眼的大片没几部,真要说,那就是印度的《RRR》,下半年,应该就是《阿凡达2:水之道》了。
这部印度神片,连名字都这么奇葩,RRR,即Roudram Ranam Rudhiram 缩写,这是印式英语,正式的英文名为Rise Roar Revolt,为“崛起、咆哮、反抗”。
但是对应片中的三个分章,又能分别对应Story、Water、Fire,也有三个R,看完全片,只觉得“燃燃燃”,所以说,这样解释也很OK。
RRR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一对超级民族英雄反抗侵略者暴政的故事。
1920年,独立之前的印度被英国殖民者占领,英国长官斯科特和他的妻子凯瑟琳来到印度中部的阿迪拉巴德森林狩猎,强行从龚德部落带走了一位有唱歌天赋的小女孩玛莉,玛莉的母亲在阻止过程中被杀害。
部落的守护者比姆,决定救出玛莉,他伪装成穆斯林,潜入德里,寻找机会。
与此同时,总督府的底层士兵拉朱为了升职也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极力表现,赢得上司的赏识。
在此时,他完全就是英国人忠实走狗的形象。
比姆和拉朱,这俩个角色在出场之前均做了一番铺垫,一个在森林里赤手空拳征服猛虎,另外一个在万人之中擒拿人犯,均展示出过人的天赋。
这俩个角色有点像中国武侠片中同出师门的兄弟,功夫不差上下,但是一个代表正义,另一个却是反派。
比如《太极张三丰》中的张君宝与董天宝。
但是印度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又被赋予了一种神性,导演借鉴了印度俩大神话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其中拉朱背箭持弓的形象就成了罗摩的化身。
拉朱与比姆相遇是迟早的事情。
有一天,他俩为同时救一位落水儿童相识,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
这并不妨碍他们的友谊日渐增长。
此处要赞一个细节,即水与火的元素应用,都是印度神话中超能力的意向。
为了救玛莉伪装成平民的比姆在一次外出中对斯科特的侄女珍妮一见钟情,为了帮助好基友促成好事,拉朱还做了神助攻。
你们看,救人的过程中还不忘撩妹,撩妹的法宝就是斗舞,这很印度。
比姆与珍妮好感互增,并得以进入总督府,终于见到被掳走的玛莉,比姆向玛莉保证一定会救出她。
拉朱也没闲着,他抓住了比姆的兄弟拉楚,严刑拷打逼问比姆的下落,却被拉楚放出的一条毒蛇咬伤,这种蛇毒只有龚德部落的人才能解,好心的比姆救活了拉朱,但也暴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此时,比姆还不知道拉朱的真实身份。
拉朱其实也是一位民族主义英雄,从小在父亲的培养下枪法神准,他的父亲在对抗英国侵略者的过程中牺牲,死前告诉拉朱要给族人们搞定人手一枪的装备。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在英国人手下做了一名警察。
比姆的族人们终于发起行动了。
他们驾驶卡车冲入总督府,车上栽满了豺狼虎豹,原来开头比姆的捕猎是有目的的,这些猛兽被施了魔法,战斗力凶猛异常。
在比姆的带领下将英国士兵打的七零八落。
眼看营救玛莉的计划就要成功,拉朱驾驶着燃烧的马车赶来,与比姆展开决斗,最终,斯科特利用玛莉做要挟,比姆被俘。
斯科特对比姆公开处以暴刑,由拉朱执行,为了晋升,也保护自己的身份,拉朱只能对比姆下狠手,皮开肉绽的比姆,将被于两天后执行死刑。
行刑当天,拉朱在途中放走了比姆与玛莉,为掩护二人逃走,拖住英国士兵,自己则被抓入监狱。
此处的槽点在于,比姆在带着族人闯入的时候,拉朱就可以与他们合力完爆英国人,但是他们不,上演了一出兄弟相残再你救我我救你的戏码,为什么这样呢,要解释就是拉朱还没有升职,为了升职还要苦兄弟一把,这执念也是醉人。
比姆终于也知道,拉朱也是自家兄弟,为了父亲“人手一枪”的遗愿,他之所以在英国人手下卖命,只为了等一个机会。
比姆从地牢里救出拉朱,并给他疗伤,俩人击退总督府的士兵,逃进森林,面对群追而来的英国士兵,他们开始反击。
此后的剧情就彻底放飞自我了。
在两个超人的战斗力之下,斯科特派出的特种部队,无论是枪炮还是摩托车手,都弱为蝼蚁,拉朱化身罗摩,背后的箭取之不竭,在俩人神出鬼没的埋伏中,英军最后全军覆没,包括斯科特,当然,总督府也成了一片瓦砾。
拉朱也实现了父亲的愿望,拉回去一卡车枪支。
再次吐槽下,部落里有比姆拉朱二神就够了啊,要枪支干毛啊,还有,那个珍妮,死了叔叔和姨母,她竟然能兴高采烈的与比姆庆祝胜利,这个女人也很不一般。
不管如何,干死了英国鬼子,全村人都很高兴就是了!
当然,最后必须奉上一段欢乐的歌舞。
很多人将此片比作印度版抗日神剧,个人认为要比抗日神剧还是要优秀些,抗日神剧以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叙事性要更强些,所以出现匪夷所思的情节就摆明了是摩擦观众智商。
但是这部RRR,掺杂了一些史诗性,比姆和拉朱是真实存在的民族英雄,在反抗英国殖民者过程中牺牲,印度人自然要将他们神话,赋予他们超能力也有民族情感与崇尚英雄主义的原因在。
2022年,俄乌战争伊始,作为互联网五常之首的印度网民占尽了风头,怼西方人是一把好手,这部电影,有没有别的深意不说,在电影的表达上极尽自恋也是可以想象的,毕竟,这种题材玩的很溜的也就印度电影了。
导演之前拍摄了《巴霍巴利王》,所以此片中也能看到一些极其相似的手法,但无论情节还是视觉效果,都要略逊于前者,不过,如果要看不费脑的大片爽片,还要什么自行车呢,燃就够了。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
尼玛,这部电影不能简单的归类为弱智的手撕神剧,只能说主角是挂逼,而且是两个挂逼!
导演开始的立意非常牛逼,他把部落的复仇者和国家的革命者搅到一起,人为的制造出戏剧冲突,导致兄弟反目。
从而带来反思:你干的是复仇,而我干的是革命,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
谁更牛逼?
可万万没想到,最后,导演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部落复仇者成为革命的星星之火,而致力革命者最终却成了复仇者。
这种反转令人人大跌眼镜。
电影最后的高潮,应该是前仆后继的蚂蚁一样的密密麻麻的革命群众,活生生咬死殖民军团。
可万万没想到,竟然是辆摩托车🏍️。
一辆无人驾驶的摩托车🏍️飞行数公里撞中火药库,将殖民军团一锅端了。
尼玛,摩托车🏍️在印度,真是神一样的存在,比拉登的飞机✈️还要牛逼一百倍。
拳打南山虎头蛇尾 ,脚踢北海蛟头烂额。
当然是因为它非常非常非常好啦!
如标题所示,一年下来我已经把这部电影完整地看了20遍了,其中有3遍是在日本旅游的一周多期间拼死抽空看的。
如果在算上零零碎碎地片段式欣赏,这部三小时的电影占据了我今年太多的时间。
能看这么多遍当然是因为爱,但只是爱尚不能概括我对RRR的全部感情,这还是第一次,我对一部电影产生打心底里的感激的情绪。
因为种种原因,整个年初我都过得十分颓唐,痛苦得好像在经历一场没有尽头的精神痛经,这样的状态若是再多持续一阵,身心恐怕都得出现问题。
而第一次看RRR也正巧是在这个时机。
说是拯救了我也不为过。
人类总爱给一些事情赋上本不属于它的崇高的象征意义,视常物为天启,命中注定,营造出一场盛大的自我感动。
但同时,学生时期读专业书中一句话令我铭记至今:“在这个启示稀缺、令人痛苦的世界里,即使对小小的恩赐,我们也要心存感激。
”因此我想,将这样隆重的感情投注在这部电影上,也称得上一句恰如其分吧。
抒情结束,正儿八经地评价一下这部电影。
在我眼中,这是一部在自己的类型中做到了极致的优秀电影,固然不是完美无缺,但在这个各国电影行业都一片死气沉沉当下,也值称得上一句光彩夺目。
我自诩也是个有过一定观影数量的观众,随着年龄的增长,近几年越发感到自己难以被电影惊艳,取悦是有的,但再少了年少时期初看电影时的大开眼界,那样崭新的世界大门在眼前缓缓洞开的感受,近十年来都已经没有感受到了。
而RRR却做到了。
能够为我带来这样久违地震撼体验,恍然间甚至觉得自己重回少年时代,这也是我对RRR怀有感激之情的重要理由。
此外,在后疫情时代,RRR更是一部难能可贵的,非常具有电影气质的电影,标准意义上的商业大片。
它不惮用朴素的叙述方式讲述古典的故事,不使用什么插叙倒序乱摆时间线之类的炫技,踏踏实实做到完整流畅。
这种真诚的态度是能够传达给观众的,以至于当初见时的猎奇情绪褪去,再看到那些夸张地动作场面和特效,不仅不会觉得可笑,反而就只有敬佩和惊叹的心情啦。
既然提到特效,也就不得不称赞一句这部作品的视觉效果之优秀,当然除了特效之外,摄影更是厉害,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所设计,由于印度深厚的宗教背景,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登峰造极,看下来赏心悦目,每个镜头中包含的巨大信息量,非常值得多刷,都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我每次重看,都依旧能发现之前忽略掉的细节。
然提到特效,也就不得不称赞一句这部作品的视觉效果之优秀,当然除了特效之外,摄影更是厉害,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有所设计,由于印度深厚的宗教背景,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更是登峰造极,看下来赏心悦目,每个镜头中包含的巨大信息量,非常值得多刷,都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我每次重看,都依旧能发现之前忽略掉的细节。
其二,电影的价值观极为普世,感染力极强。
因题材问题,极容被观众认定为一款在全球风向集体右转下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战狼大片,但真正看下来会发现绝不是这么一回事。
导演多次在采访中重申他想拍摄的并非是patriotism,而是friendship,并指出本片的两大主题分别是反抗剥削压迫的强权与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谊。
在制作中也可能看出导演非常好的贯彻了这两点,刻意避免了强调“国家”概念的情节的出现。
例如,具有强烈国家属性的国旗元素出现的屈指可数,它戏份最重的一场戏出现在两位男主携手就出陷在火中的小男孩时,此时的国旗非但不具有任何象征与号召的作用,反而成为保护男主之一的毕姆不受火烧的护具,表现出非常朴实的功能性。
与例如《战狼2》、《惊天危机(White House Down)》此类非常标准的,有标志性挥舞国旗桥段的爱国主义大片形成一种对比。
实用主义国旗相反,作品中强调了民众的力量,片中的一场高潮当众鞭刑的戏眼便放在了人民意志的觉醒上。
从穿着打扮可以看出,民众中种族信仰纷杂,但仍能被同样的情谊打动,激起同样的愤怒。
此时去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戏里戏外的互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历史立场的国家观众都能被这部电影所传递的感情所打动,真是非常厉害的作品。
怕屏蔽不写名字了大家自行辨认一下此外,印度国内的媒体也将这部作品称之为“泛印度电影”,它跨越了南印北印间的电影文化和风格的隔阂,制作出了整个国家都能为之倾倒的作品。
正是并不想要刻意去宣传些什么的态度,使得这部原本因题材问题极易传达出强烈政治倾向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举重若轻,浓烈的视觉听觉效果之下包裹着炙热而朴素的情感,打动了如此之多的观众。
而导演的功力远不止于对于作品目的和情绪的把控。
在面对如此之长的篇幅,他几乎做到没有废笔(只有一处我认为可以适当删减,后续会提到),也是我最为佩服导演功力的一点。
印度电影超长的片场与极为夸张的动作设计是劝退普通观众的两大门槛,RRR明明都具备了,却能真正做到渐入佳境,利用片长娓娓道来地将观众们引入故事,并沉浸其中,至全盘接受设定,为之心旌动摇。
此外,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RRR在开头就极为大胆地运用了1vs20000这样极具冲击力的动作戏作为开场,后续却能如同海浪一般一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接连不断地制造出一个个高潮,总督府大战、当众鞭刑、亚穆纳河边的献身施救,直至最后的大决战,一场一场,毫无泄气之处。
而这些高潮部分也绝非全权依靠动作设计,感情的浓度也炙热得惊人,当众鞭刑与亚穆纳河边的救援两处是如此动人,我相信没有人不会被两位主角的境遇与选择而打动。
现如今有太多导演连一处高潮戏都无法驾驭,更妄论这样层层递进的的连环爆炸,真是叫人敬佩。
最后,夸一夸人物塑造与两位主演的表演。
反派斯科特甫一登场,称得上是一款刻板印象的鬼子形象,但凡看过抗日片的都不会对他的塑造太过陌生,几乎是个毫无疑问的脸谱化人物。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意外的发现该人居然也称得上一句有勇有谋,比如通过细节敏锐察觉到兰玛的反意,举枪射击的果断来看武力值也还可以。
只是到这种程度好像也不值得单独拎出来夸上几句,但说实话,斯科特的塑造放在南印电影的普遍水准中已经算得上立体了,横向比较不值一提,纵向比较还是值得称赞的。
至于两位主角毕姆和兰玛,可写的东西就太多太多了,此处我尽量克制地笼统简评一两句,否则怕是一万字也收不住这篇影评。
两位主角由亲密走向背叛,再从敌对走向联合的设定绝不少见,这是一种非常古典的叙事方式,但同样也正是因为古典,对于当下口味早就被养刁了的观众们而言,如何塑造得打动人心也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而该片出众的地方在于,二人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故事线完整,人物弧光明确,他们保有各自的秘密与目的,各自坚守,体现出超绝的坚持与毅力。
在此基础上,又做到了互相对照与补完,唯有拥有彼此,才能达成最终彻底的胜利与团圆——例如在关键剧情总督府舞会中,毕姆能够与珍妮亲近,并最终进入总督府获得各方信息,得益于兰玛为他穿上一身白人的西装;而最终决战里,则是由毕姆借罗摩庙中的神幡将兰玛装扮成了罗摩神的造型,完成了最后的反抗与复仇——他们的每一次转变都与对方紧紧绑定,是为了彼此才会做出于自己最初的目的相分离的选择,这种选择又同时将二人托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人从救小家到救国家,一人从委曲求全到直面抗争。
导演的两个目的随着故事线的发展与人物的成长在二人物理性的合二为一的那一刻达到了真正的统一和升华。
这种自始自终逻辑通顺故事严密且目标明确的人物塑造,是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值得拿出来当做案例分析的优秀典范。
兰玛帮毕姆修剪胡须vs毕姆帮兰玛点朱砂印
白人的西装vs印度的罗摩神两位演员的演绎也没有辜负角色的塑造,在看过二人多部其他作品后,将这部电影称之为是两人的生涯最佳也不为过。
尤其是当众鞭刑那场戏,我看了大概有一百遍了吧!
(夸张),但每次仍然要被二人丝丝入扣的表演与默契无间的配合深深地打动……尤其是在看过采访后得知兰玛的动摇与落泪都是演员自己主动提出要求才得以加上之后,更是感叹于演员对角色理解的深入和透彻。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幕容我私心放上来吧!
(以及一个花絮episode:兰玛的演员在拍完鞭刑的部分之后抱着毕姆的演员一边哭一边道歉了,因为他担心自己真的伤到了对方……如此入戏如此感性……简直太喜欢……我发出同人女的大叫……)吹完了之后,也要客观的评价一下我眼中这部作品最大的两个缺点:其一是非常之多评论中已经提到过的,女性角色形象较为模糊,尤其是珍妮一角,工具人属性过强,她的感情逻辑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通畅的,不说对比同时代全球其他国家的作品,只是与同片中的女角色西达相比,也显得过于淡薄,莫名其妙。
其二则是前面所说道的某一处的讲述方式。
片场过长是印度电影的通病,本片的歌舞设计也都十分出彩,不想看歌舞的不要来看印度电影啦!
但即便有了这种认识也要说一句片中关于兰玛的童年经历部分过于冗长,可以进行一部分的删减,通过剪辑与镜头语言而非平铺直叙的叙事进行书写会更加干练。
而导演也并非无法做到,当西达在罗摩庙旁同毕姆阵营讲述真相时的处理就显得聪明很多。
虽能理解这一部分的着重描述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地令观众们同情兰玛,但这样的做法依旧令作品最终的呈现稍显累赘。
今年无论是院线还是视频网站,都上线了不少十年前的作品,饥饿游戏系列,暮光之城系列,诸如此类。
这些作品在当年看不过是非常普通的商业片,不说好不好看,但绝对称不上经验,当放在现如今看,竟然也会被它们的成熟与创意惊奇,丝毫看不出距今已有十年之久。
而RRR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一种作品。
他绝不完美,也没有多么高深的内涵和成就,但他足够成熟、精美、完整,是一部方方面面都无甚瑕疵的优秀的商业大片。
它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仍不会显得过时。
能够做到这点,已经十分足够了。
说实话,感觉写到最后也没有写出心中想说的十分之一……大概正是因为我对它的感情太强烈了,反而难以有条理地叙述成章。
能够看到这里,也是感谢诸位读者们的耐心和包容。
最后只想说一句,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在2023年初能够看见它,这是我今年最大的幸运。
2023年4月13日19:17:11《RRR》是S·S·拉贾穆里执导的动作电影,由Junior N.T.R.、Ram Charan Teja主演,于2022年3月25日在印度上映。
该片讲述20世纪20年代,印度革命者拉朱和比姆并肩作战,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故事 [1] 。
该片印度国内上映的首周末收获4600万美元票房,创下印度国内首映票房纪录 [1] 。
截至2022年底,该片在印度累计票房达1175.7千万卢比,位列2022年印度电影排行榜第二名 [28] 。
在北美市场,该片上映首周末票房达950万美元,其他16个海外市场的首周末总票房也有380万美元。
“印度宝莱坞”网站的数据显示,《RRR》首映预售票房就超过250万美元,创下印度电影预售票房纪录 [1] 。
(一)印度片子真有感觉,一个国家强大的特征之一是有优秀的影视作品。
毫无疑问,印度的实力不容小觑。
(二)印度人是真有舞蹈细胞,印度人似乎对摩托车情有独钟(三)开挂民族是一点也没错,这简直就是印度版战狼!
(四)片子节奏把控非常好,是一部难得的好片!
太厉害了
2024@NankingPhone
兄弟情好好磕🤤小🐅在查兰面前就小哭包😂😂剧情挺燃的 我就忽略那些Bug了英国总督和他婆娘=变态公婆想起之前看过的《总督之屋》真是高下立见PS.原来阿莉雅只是个承上启下打酱油的角色
你有科学,我有神功。
太神了,这比战狼还战,恨不能两兄弟解放全宇宙哈哈哈
年度第一神片,这辈子还没看过这么奇葩的电影,妥妥的印度版战狼,据说已经排到影史前五的欢迎程度,即便所有设置都完全不合理,甚至浮夸到极致,但是三个小时就是能让你看的血脉喷张,中场休息时和仅有的几个法国观众面面相觑,大家都被印度人的强大自恋尬到了
太可乐了,真没劲,印度总是这样的电影
我不理解……甚至担心北美影评人的精神状态(。
印度的超级英雄都是武蹈派的,超现实的先天神功护体和印度特色的民族自信。
印度战狼
简直离谱
神片,把电影当成游戏就没那么多WTF了。
当之无愧的神操作,比姆与拉朱在桥上荡秋千开始,神片的属性就冒了出来,之后拿对立的友谊煽情,英国人派对上大跳剽悍的印度舞,死到临头的比姆纵情高歌,暂时让人忽略了神的存在,可互救的段落一来,神迹就变得不可阻挡,摩托车都能当玩具耍。
明知又是一部开挂的抗英神剧,但就是无法摆脱影片的魅力,这就是宝莱坞的魔法所在。
里面有很多镜头的调度和制作都很厉害啊,能让人看得出印度电影的制作水平比起以前好太多,而且配乐做的也不错,3小时的剧情安排和节奏是没问题的,看到最后会发现这不就是个印度主旋律电影吗?男主去救好兄弟越狱开始基本上就不能以正经眼光来看这部电影了,完全是属于怎么发疯怎么来,而且全片分割成好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放上那段RRR或者手臂的logo,我也没懂这是啥表现手法。
和导演前面的那两部比,男主略娘了一些。全篇最不血腥的斗舞一节,反而是我喜欢的。不厚道的想:这片是否会在英国上映,哈哈哈哈~~
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打进伦敦
冲着这个喜感和基情我也不能打低分,毕竟抗日神剧都不敢这么拍。这何止印度抗英,硬汉露肉简直不要钱!(我承认我腐眼看人基嘻嘻)
印度无脑爽片
★★☆ 我大概是秀逗了,才會一開始抱著《賽德克·巴萊》式民族史詩的期待,不過還好在10分鐘左右就趁早清醒了,放棄現實性,本質上完全就是張徹式武俠爽片,動作場面的暴力美學,著力刻畫到有腐味的兄弟情,除了男演員們沒怎麼露肉,真的是越看越張徹,也就是在絕對的正邪對立上再加一層民族情緒不那麼張徹。作為一部爽片來說,由頭至尾的誇張就成了風格化,動作戲的設計花了心思且爽得直接,不過我反而最喜歡派對上的一段編舞,在寶萊塢那麼多趨同的編舞中,那一段舞完全跳得耳目一新,對比就是片尾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