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谈谈情说说性生命的颜色良辰好景知几何呼叫迈阿密圣诞来信爱丽丝:从仙境来的少年就像爱你壹号别墅怪物大乱捣卧狼行动大画王猫娘乐园那些曾经小轿车失恋杀人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侍酒令小书痴的下克上:为了成为图书管理员不择手段!第三季少女☆寸剧AllStarlight金鱼妻闪电十一人GO诺莉快乐520魔法少女奈叶Reflection尘封迷情野蛮生长橘子酱男孩心中的恶魔金大班战鸽总动员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卷福版《哈姆雷特》。

还是装疯卖傻那部分最适合他。

所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外界和自己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并不是真正自己的自己。

复仇的哈姆雷特并不是自己,他的人生被自己逼到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诛仙》中鬼厉说,我有大憾事在心,生不如死,又不能不生。

《火影》中鹿丸只想看着天上的云过完这一生。

《龙族》中源稚生的理想是去法国的沙滩上卖防晒油。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想做一个徜徉在艺术中的画家。

相对应的,一个方向是尼采会发展出那么强健的超人哲学;另一个方向是佛老禅宗的挂心无碍。

戏剧电影化后,一些细节还是要注意的。

比如哈姆雷特在激烈决斗后死了,结果卷福在人家怀中那个喘得…固定机位长镜头,无法直视。

 2 ) 奥菲利娅成为最大败笔

本来想打2.5星的,没办法,勉强打3星吧整个看下来在脑海里最挥之不去的一个想法就是“这奥菲利娅演的什么玩意儿啊?

”从头到尾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小家子气,眼神和肢体动作都好像一个自闭症患者,看了令人浑身不自在,体态也很差(这个大概是演员本人的问题吧),奥菲利娅后半程疯疯癫癫的样子不仅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更让人心生厌烦(不得不说这个演员真的会演疯子,毕竟也演过夏洛特的疯妹妹),总而言之完全与一个大小姐的样子背道而驰,疯癫的举止也让人完全心疼不起来。

其次就是选角真的…难以理喻。

霍拉旭一登场就让人大跌眼镜,虽然是现代改编版本,那也不能大片大片纹身裸露在外面吧?

真的,观感很差。

其次,波洛涅斯和奥菲利娅都是白人,雷欧提斯找个黑人来演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真的无法理解。

不过另一个有趣的是,克劳狄斯的选角还挺符合我的审美的,所以当哈姆雷特谴责皇后“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时,我真的get不到hhhhhh本尼饰演的哈姆雷特很有张力,但整体来说过于咋咋呼呼和吵闹了,他的情绪90%的时间都处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这样的哈姆雷特与我的理解不符,那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也太过平铺直叙了,与他其他时候激昂的表现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这个版本的哈姆雷特还是很欢乐很讨人喜欢的,但私心来说,本尼气质很符合,但外形稍微差一点。

虽然是根据名著改编的话剧,但还是觉得结尾部分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不那么仓促会更好,前面有些装疯卖傻戏份的在时间上可以适当缩略一些会更好。

而且,说实话,很多细节没交代清楚,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完全不能理解很多重点情节的转折,哈姆雷特和奥菲利娅突然闹掰看得一脸懵,结尾皇后喝下毒酒,还有克劳狄斯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互相残杀也非常潦草。

其实结尾处理不好很容易就看出来了,在霍拉旭和哈姆雷特看着小丑扔头骨那里,离结束也就只剩二十多分钟了,看的时候就在想,后面的真正的复仇戏码真的能在短短二十分钟内好好讲清楚好好结束吗?

果不其然最后是草草收场。

还有,想改编成现代版很好,但格子衫,运动鞋,匡威鞋,手枪,相机,和超级古老的电话机,大宅,这两套极现代极复古的元素的碰撞真的不伦不类,要改不如就彻底改到现代,总而言之,这版改编,真的令人不敢恭维。

最后,舞美真的很不错,氛围很到位,尤其是音效,太配合了,好几次都被吓了一大跳(•́ω•̀ ٥)

 3 ) 生与死的致命游戏

初读《哈姆雷特》的剧本时,一个人便很难不被莎士比亚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所深深吸引。

而如今在观看戏剧之后,这部剧的魅力,早已不再局限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也超越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广为传颂的观念。

这部剧留给世人的思考意义和文学、社会价值,已然远远超越了我贫瘠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

一、光影下戏剧文学的“舞台”世界初赏话剧,首先被它的戏景所惊艳。

优质的演出排场、具有冲击力的舞台场景,总是能更好地为表现剧情而服务,因此,这场话剧中的舞美光影,非常成功地在一初始便带领我迅速进入了莎士比亚构筑的文学世界。

无论是哈姆雷特初遇亡灵时那束垂直映照出亡灵深邃恐怖五官的锥形光,还是哈姆雷特站在楼上对着克劳迪斯独白时投射在墙上的放大的黑影,亦或是奥菲利亚走向幕后的象征死亡的那一圈白亮的光晕…虽然戏剧的整体环境偏向阴暗沉重的基调,但是这些光影的巧妙点缀,却越发凸显出人物或惶恐或愤懑或悲戚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全剧中,光影的闪动几乎贯穿全剧,发挥着各异的作用。

第一幕中哈姆雷特会见亡父灵魂时惨淡蓝光营造出电闪雷鸣感,表现主角内心的挣扎痛苦;第二幕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将波洛涅斯吓走之后的光影的明灭,象征人物由外在言语到内心独白的转变;第三幕场景更迭时伴随巨响的闪动光线,期间夹杂人物的狂奔脚步声,则预示着局面的突变与转折…在诡秘的、变幻莫测的光影的交迭中,戏剧的双重性也得以体现: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奥菲利亚…赋予表现力的行动和语言,辅以如此独特的光影效果,一个个人物即刻被赋予灵魂,真正地随着剧本情节的缓缓铺展,“立”在了舞台上。

演员精湛纯熟的表演技艺、剧本台词的精巧设定、富有无限延展感的空间舞台设计,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巧妙处理了文学性与舞台性二者的融合,也让观众的思维驰骋在更为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

相比全然古典化的舞台布景,主演的服化道却时常令观者感到出戏。

可以看到,哈姆雷特、霍拉旭、奥菲利亚的服装扮相几乎无一不呈现较为显著的当代风格(汗衫、运动裤、便服等),这在清一色的以古典造型出现的其他角色之中,也显得颇为突兀。

虽然根据《京华时报》的评论,“现代与古典的交错融合”是这版《哈姆雷特》最为显著的构思之一,然而这样的“创新”是否产生舍本逐末、适得其反的效果以至影响了观众的观感,或许各人持有的意见也大相径庭。

但是即便如此,这场话剧的演绎依然完美体现了史诗的客观性原则与抒情诗主体性原则的统一,我依然自始至终地,深深沉浸在哈姆雷特与一干王室贵胄的情仇爱恨纠葛之中。

二、戏剧的情节和结构谈到戏剧的情节和结构,哈姆雷特的“情节核”相当分明——那就是“复仇”。

正如第一幕第五场结束时哈姆雷特所感叹的一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身为丹麦前王之子,哈姆雷特见证了自己父亲被兄长谋杀、母亲迅速改嫁等一系列变故,而这一切也早早在他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全剧围绕这一悲壮的复仇主题展开,从哈姆雷特决意装疯复仇、设计排演戏剧试探克劳迪斯的心理,到同母亲亢奋对质、被迫放逐至英国,到数月后的回国、与雷欧提斯决斗,一系列事件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即搭建在发散的铺展型结构框架之下,并产生相对频繁的地点场景变更,但是叙事的紧凑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忽略了时间的推移,由此保持了哈姆雷特等主要角色人格的鲜明和复仇悲剧性主题的突出,使得戏剧在精彩绝伦的层层递进过程中,攥紧观众的心。

而从戏剧的情节构成来看,其作为一部多幕剧,虽然由五幕组成,但总体上或更倾向于四段法叙事,即结局紧接高潮而至:剧中,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二人决斗和哈姆雷特与仇敌同归于尽,二者似乎同时发生在一片喧嚣混乱、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猝不及防,仔细品味,却是前四幕铺垫的自然合理结果。

倘若没有前期蕴藉蛰伏的开端、曲折迂回的递进,哈姆雷特的情感爆发便会显得虚浮无力,故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上演戏中戏等看似累赘冗长的片段,却是充分兼顾话剧情节结构和精神内涵的表现,也使整部剧逾越了表面的热闹喧嚣,而在有机的生命中、在矛盾的合理推进中,一步步攀向爆发的顶峰。

三、戏剧的人物和语言作为话剧的核心人物,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是作者最希望向世人所披露展示的。

以悲剧注重对个性而非共性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这样的特征观之,戏剧勾勒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表现出淡薄的新兴阶级与传统封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在此基础上,莎士比亚还赋予了哈姆雷特以思考型的人格,即时常陷入内心的斗争和无休无止的思维风暴,以至于他时常沉浸在精神的世界中而对现实的复仇行为有所延宕正如哈姆雷特在剧中自我剖析的那般,“父亲被惨杀,母亲被玷污,我的理智和情感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

”歌德也认为哈姆雷特“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或许这种善感多虑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

而正是这种内向思考式的人物形象,也在无形中促进了舞台语言形式比重的调整。

话剧以多元的独白、潜台词来呈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在空旷的舞台上,哈姆雷特一人来回徘徊、激动时手舞足蹈,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落,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独自经历着飞快交替的复杂情感,这样的场面或许怪异,但在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时,又像一个旋涡将人深深吸引。

此外,莎士比亚对台词的拿捏使得舞台效果在呈现上更具有艺术美感。

虽然话剧相较原作在语言风格上已经进行了简化,但是很多韵脚一致到令人震撼的诗化语言,在演员全情投入的诠释之下,竟有着意料之外的酣畅淋漓之感。

“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

”“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地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

”由此,莎士比亚在剧本中鲜少使用行为动作之外的“提示语言”的原因似乎也有了答案。

具有感染力的台词本身便传递出一种情绪和能量,而演员的体会、对强弱语气、疾缓节奏的把握,已经能够完整而全面地塑造出他小心谨慎又有些许分裂的人物形象、他感到有责任去整治这个社会却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在语言、表演和环境的多方作用下,哈姆雷特和众多角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呈现。

在结尾,哈姆雷特预见自己结局却依然奔赴之的决绝,也同样在人心中激起荡气回肠巨响。

正如他本人所说:“一只雀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中,或许他浓缩了千万个人的原型,而最终也不过是被裹挟着踉跄奔走又悄然陨落的千万颗石子之一。

站在戏剧文学的角度上,现实性与史诗性的高度调和,使得这部剧达到至高的成就地位;而站在人文道德的角度上,纵然冥冥中的判决无法预见,意外的屠戮难以避免,纵然借刀杀人的狡计层出不穷,陷入自害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追逐真相的脚步从不会停止,在反常悖理的奸淫残杀中,总有人愿意执一捧火苗,在冷酷的人间传播美善。

 4 ) 这怕是莎士比亚的一场脑洞实验

这是我看的第二个舞台版哈姆雷特,第一个是大导1990年版的视频,濮存昕和高圆圆主演。

卷福的版本,很多人诟病说哈姆雷特一上来就很疯,对于所有人都死都极度冷漠,很奇怪。

但其实这个版本很尊重原著,哈姆雷特就是看着被自己刺死的准岳父说,再会吧,而已。

我其实一直很不明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哈姆雷特其实是一个无法引起任何人共鸣的人物。

你细想想,他一个养尊处优,谈着甜甜的恋爱,请等着继承王位的富二代,一夜之间爸爸被害,妈妈跟了杀父仇人,你误杀了老丈人,未婚妻被自己弄疯自杀,好朋友要和仇人一起杀你被你反杀,妈妈当你面服毒自尽,世间舆论都认为你疯了……如此,你还必须活着,还得报仇,你要如何自处以及和世界相处?

答案准是,早死早解脱。

这个世界上,谁的悲惨程度能够和哈姆雷特相匹敌?

没有。

所以,我真心觉得,这部剧是莎士比亚的一道脑洞题:这个世界上最惨的人会如何生活?

哈姆雷特把准岳父当老鼠随便就刺死了,没有感觉。

因为对他来说,死亡难道不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么?

给予了旁人幸福,为什么要悲伤和自责,他可是最想死的人啊。

哈姆雷特看到曾经的爱人下葬,听到奥菲利亚的哥哥想要和她一起死,生气了。

也合理啊。

你无非是死了爸爸和妹妹,你有我惨吗?

你有我想死的心迫切吗?

我都没死成你在这里嚎什么?

再说,你妹妹也是我曾经的恋爱对象啊,本来就是甜甜的青少年恋爱而已,我却突然有一天陷入对生命的两难,你以为我不想哀悼她吗?

我有这个资格吗?

我仇还没报呢!

想想真是生气啊!

妈妈在面前服毒自尽,好友被自己反杀,天啊,他们都成功死在我前面了,我着急啊,我得赶紧把仇人的真面目揭露出来我也可以死了。

以上,应该才是哈姆雷特真正的心理活动吧。

一个欲死不能的人,你期望他如何为旁人悲伤呢。

剧情之外,论艺术表达,剧中模糊时代界限的设置倒是英国戏剧惯用的手法。

导演的舞美和调度水平没得说,戏剧节奏和视觉冲击绝对惊艳。

 5 ) 死亡是全人类的困惑

在我个人的戏剧体验里,莎剧因为年代久远、经典辈出和长度醉人需要另立评价体系,及格标准是“能看下去”,优秀标准是“有说服力”:那些冗长生僻且易流为浮夸的台词,要恰如其分地说出来,自带情感起伏又不令人反感,很不容易。

芭比肯剧院这个版本演员水平比较参差:卷福不功不过把三个多小时的澎湃称下来了,但因为太早就开始狂乱,后期反而有隐隐松弛感,失常的表现倒是很逼真、有“笑果”,但在人物塑造上远远不如饰演叔父的希德——他演的奸王真是太讨人厌了!

幕与幕之间的层次感也相当好。

奥菲利亚则从头到尾就不太“正常”,疯之前也一副难以自持的错乱样,把她目睹误杀的细节处理成一个热爱摄影的小女孩儿的意外纪录挺有意思的。

布景走哥特风,现场气氛应该会更为诡谲ACT II开始全剧建立在砂石之上,“命定的绝望”有所传达。

全剧最喜欢的部分是演前花絮,卷福去东汉姆有色人种为主体的学校,看孩子们排练——哈姆雷特对于绝望之境是否投向死亡的困惑是全人类的困惑,其普世性决定了他永不会过时。

另,最后一幕的挪威王子好帅,没啥戏份,但立领风衣英俊一脸!

 6 ) 《哈姆雷特》

第一次在db写影评(不正经版)竟然写给了一部话剧哈哈昨天Tx告诉我小西天有李沧东和《八部半》重映,我急急忙忙点开发现所有想看的都已经满座。

而我又不甘心未来返校的一个月里没有电影看,于是打开猫眼,想在待映里挑一个拿来期待,结果发现了卷福的《哈姆雷特》就在当晚。

点开购票的时候我是紧张的,我怕和小西天一样的结果。

幸好座“全”虚席。

我和这场《哈姆雷特》是有缘分的,一个月前我在同一家影院看《万里归途》点映时就看到了这张海报(我以为已经结束了很多年所以没有在意)。

而我在点开猫眼的时候,我的微信读书正停留在朱生豪译本《哈姆雷特》第187页(页数是我瞎编的,总之进度差不多)

一个多月以前照的,一直没删综上种种,我与这位丹麦王子相遇

关于我丢失的一颗星:1.其实我是想给三星的,说实话,心理落差很大。

开始的时候我花了很久才适应这个背着个双肩穿着“优衣库”出来的霍雷肖和被挪至开头的突如其来的表白,结果又被2.女性角色莫名其妙3.哈姆雷特的心路历程中,看不见情绪的积累4.霍雷肖变得扁平化5.哈姆雷特是否有信仰(先写到这了我太懒了🤧其实已经是前天了懒得改哈哈哈)

 7 ) 最差版本哈姆雷特

看见分这么高怀疑我看了场假话剧……改得这么差,最大的锅肯定甩给导演。

首先服装道具都偏现代化,包括奥菲利亚的相机,后来霍拉旭递给哈姆雷特的枪,都感觉年代设定应该是近50年内的事……如果导演想把剧本时间线拉近,让观众觉得更亲近,直接设定成现代故事不行吗,弄个上世纪这样的大背景感觉很迷……另外,很多细节都被删掉,导致剧情bug和人设平面化。

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幕,皇后莫名其妙喝下毒酒……完全!

没有!

铺垫!

作为观众只看见就在儿子和雷欧提斯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后三步并作两步,莫名其妙跑到侍女面前把酒喝了?

作为一个皇后,难道不是坐在凳子上,优雅地等着侍女把酒递过来?

再说她是有多无聊,悄悄地自个儿把皇帝对哈姆雷特的奖赏给喝了?

说说主角吧,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本尼这版全程愤怒的哈姆雷特也是刷新我的认知了。

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子,他的聪慧和优雅,我反正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装傻和正常的时候,有区别吗?

都是疯疯癫癫的样子。

再说哈姆雷特最核心的to be or not to be,有表现?

我只看见了愤怒。

本来很期待的他和母亲深夜会面的那幕戏,结果呈现出来的只有,哈姆雷特:你不配当我妈+全程怒吼。

皇后:我错了+全程嚎啕大哭。

哈姆雷特本来那么那么那么复杂的内心世界,被本尼诠释得像个智障中二青少年。

哦对了,还有他误杀了奥菲利亚老爸的时候,拜托,你杀了的是你情人和你好友的爸爸啊!

哈姆雷特居然冷漠得像只是死了只蚂蚁。

哇,想吐槽的简直太多了!

奥菲利亚,虽然演员演技其实还不错,但是,一开始选角就有大问题啊!

原著里美丽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少女,到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有鱼尾纹和眼袋整张脸都写满故事的女人,再加上演员脖前倾问题严重,小腿粗壮……这让观众怎么有代入感?

还有,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戏也是……非常神奇。

导演对他们感情的描绘和对哈姆雷特受百姓爱戴这点描绘的处理方式一模一样,观众如何得知他们二人相爱?

全靠听其他演员的台词。

明明几句对手戏就能体现的东西,导演偏不让他们演。

我们只看见她哥哥雷欧提斯劝她不要陷入王子的爱情,她父亲波洛涅斯也让她拒绝王子的情书。

然而奥菲利亚自己,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没有一丝羞涩,没有一丝爱而不得的难过。

所以观众完全get不到奥菲利亚对王子的情感。

另外我还想吐槽雷欧提斯。

不是我对肤色本身有什么意见,只不过波洛涅斯和奥菲利亚都是白人,而一家人里的哥哥,是个黑人……我可能能脑补一万个青青草原的故事……再说雷欧提斯身为一个翩翩贵族少年,演员能不能有点贵族气质?

那双眼睛瞪得溜溜圆我以为是非洲王宝强,简直憨态可掬。

最后点名批评的主角是皇后。

同行一起的妹子一直给我吐槽这导演可能对皇后有什么意见,我深以为然……皇后戏份不算少,但看到结尾我也不知道这个皇后有什么特点……人物塑造得宛如一个群演,更不要说展现她可恨又可怜的一面。

配乐打光这些专业问题我不懂就不说了,反正这部剧,作为一个业余观众,就觉得,除了布景不错,好像就没优点了……

 8 )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人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取决于这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全部人生经历。

印第安人看到鸡的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思想的外化。

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9 ) Farce

《哈姆雷特》的开头本是守城的卫士Bernardo,Francisco,Marcellus和霍拉旭的对话。

然而在卷福版的《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who's there”成了坐在地上,颓废地播放黑胶唱片的卷福的开场白。

随即“unfold himself”的是一个龙纹身、穿优衣库衬衫,戴黑框眼镜,背着时尚的卡其书包的霍拉旭。

霍拉旭刚回到丹麦,哈姆雷特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说了第三幕的抒情告白:“since my soul has become the mistress of her choice, she hath selected thee for herself ”,然而霍拉旭却打断了这段表白,夺门而去。

看到这里,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到了第三幕,哈姆雷特试图重新把这段说完,结果这个霍拉旭西嫌太肉麻,说,你说了太多这样的话了。

在第一幕第五场,哈姆雷特看到父亲的鬼魂后,对霍拉旭说,“Horatio, 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hell than in your philosophy”。

这句话中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东西。

信仰是阻碍哈姆雷特按照鬼魂的指令向叔父寻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以及霍拉旭是一个斯多葛式的人物,不信鬼神,“As one, in suffering all ,that suffers nothing"(3.2 line 65)。

但是在卷福版中,这句话居然变成了“there is more in heaven and hell than in our philosophy”。

导演做这样的改动,是想表明哈姆雷特也是一个生活在后现代,没有信仰的王子吗?

这里就涉及了这版改编一个突出的问题。

在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哈姆雷特的悲剧是否还存在?

如果是的话,我们如何诠释它,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和内涵。

伊格尔顿说,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在历史中能保持它的地位,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方式重新解读它们。

我们有19世纪心理分析派的哈姆雷特,有20世纪存在主义、俄狄浦斯情结的哈姆雷特,以及不能摆脱天主教困扰的新教哈姆雷特。

这些解读哈姆雷特困境的方式,解释力和深度或许不一;但是我并没有看出今天所看到的舞台剧录像中包含了导演在这方面的任何努力。

导演和演员并不在意,在哈姆雷特所面临的残酷、野蛮的世界中,生活何以可能。

相反,整个演出都在封闭的,温顺的庄园式布景中进行,哈姆雷特在装疯的时候甚至穿上了鲜艳的卫兵服装,在玩具城堡中玩起了cosplay。

不能理解此剧中哈姆雷特的心不在焉,就跟不能理解奥菲利亚的疯癫,霍拉旭的玩世不恭一样,以至于最后当霍拉旭说“我更像是一个罗马人”的时候,一种天雷滚滚的感觉涌上心头。

一个摆脱所有神圣之物和现实政治的羁绊的哈姆雷特,那段文艺复兴式的对人的礼赞,在他口中有何庄重可言?

“生存还是毁灭”对他又算得上什么问题呢?

他真的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乾坤的颠倒和周围世界的绝望吗?

《哈姆雷特》的长度是它几乎不太可能被完整地演出。

但是此剧导演省略的,都是一些重要的内容。

第三幕第二场哈姆雷特试探叔父的捕鼠器,由哑剧和正剧组成。

哑剧的内容再现了克劳狄斯杀害国王,娶王后的经过,正剧是贡扎果之死,贡扎果公爵被他的侄子毒杀。

按照Alfred Molin的解释,捕鼠器有个颇为复杂的构造,哑剧先引起克劳狄斯的警觉;正剧则最后揭晓,杀人凶手是公爵的侄子,暗含哈姆雷特要杀害叔父的威胁。

由于克劳狄斯沉浸于自己的罪过,浑然没有发觉哈姆雷特的挑衅,而这一挑衅,群臣可能都注意到了。

而正是克劳狄斯对于哈姆雷特挑衅的无动于衷暴露了他的罪行。

如果他是看到剧中相似情节就坐不住了,那他的心理素质未免太差,不像是杀了人还能安享犯罪的果实。

但是在这版表演中,导演删去了哑剧,以低端的方式呈现了本该是高手之间的较量。

第四场,哈姆雷特杀了波洛尼厄斯之后,对母亲说,自己愿做上天的"scourge and minister",这其中包含着哈姆雷特的重要的转变:既然寸步难行,只好将自己的行动和意志交付给他所认为的天意。

导演又删掉了这一句台词。

此外还有哈姆雷特评价布鲁图行为的“It is so brute of him to kill a calf here”。

哎,都是很重要的内容啊。

T.S Eliot在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里面写道:I am not Prince Hamlet, nor was meant to be。

但是莎翁的杰作,到了我们这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时代,哎,就真的只有被商品经济彻底征服的命运吗。

鬼魂露出他身上狰狞的鳞片,聚光灯下有骷髅头被摆弄,是这些东西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而非心灵的成长,信念的困境。

 10 ) 哈姆雷特的内心

看了一些对卷福版哈姆雷特的评价,大多数人其实评价的是原著内容。

很多人赞卷福的演技,我想稍微表达下自己的观点。

这部剧的布景确实很精彩也很新颖,充满了古典与现代的结合感。

可是配上演员惨不忍睹,不洋不土的现代服装,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画面的美感与人物的代入感,很不和谐。

导演很想融入从现代感。

可是这样强行融入现代感,反而使整部剧的逻辑显得错乱,禁不住推敲。

举个简单的例子,克劳德用毒药谋害哈姆雷特之父从而当上国王,哈姆雷特被流放到英国。。。

这个似乎不符合现代社会吧?

然后还想谈谈这部剧的节奏。

我一直觉得这部剧的节奏与细节安排设置有些问题。

前面的节奏还是平稳推进,一到哈姆雷特见到死去的父亲鬼魂时,节奏就忽然加快,然后中间的情节神进展,最后结局略显仓促。

有一种让人如乘云雾,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最后再讲讲演员们的演技。

卷福确实演得很好,哈姆雷特在父亲死后,克劳德宣布新婚的宴饮上那挣扎,苦痛,迷茫的内心戏很好;装疯时与奥菲利亚的对话感情也拿捏得不错,哪一种因为自己内心的矛盾而对爱情的取舍怀疑推拒演得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紧绷。

我的差评想给克劳德的演员。

真的不是面瘫吗?

一直在享用自己先天的表情,并没有将克劳德奸猾而又惶恐的形象表现出层次感,这让我有点心累。

再讲讲奥菲利亚,这个女孩在剧中完全是神经质,压抑,畏缩和懦弱的。

说实话,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再加上这种不出彩的性格,并没有给我一种美丽破灭的巨大悲剧感,反而让我有一种她本来就该死的感觉,减少了那种戏剧的冲突。。。

我还是喜欢古典一点啦。

《哈姆雷特》短评

舞台很震撼。

8分钟前
  • 志大无胸
  • 推荐

加上采访接近4个小时,太考验观众的体力了,当然台上演员更不用说,尤其是从头到尾独挑大梁的卷福。古今融合的舞台风格很新颖,王子装疯卖傻那段我哈哈哈,上半场的表现力尤佳~

1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剧本差不能怪演员

12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推荐

话剧看得不多,但是这个话剧的结尾好仓促……本尼全程都有点“疯”……表演没能让我动容。

17分钟前
  • 莎草穗
  • 还行

一人一座孤岛 众叛亲离One after another。H先是姑娘后是儿时玩伴。L同H.Hamlet里曾经最让我不舒服的是Ophelia和Hamlet的戏,但这部里因为Ophelia 把东西还给H以后H一脸吃屎的表情,现在不是了。从H怎么能玩了O到H意识到明明是O(不管她知不知道自己是个pawn)在玩他。Are you honest?

18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力荐

世界名句的语境。然而华美优雅的舞台调度盖过了演技。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可惜,这个好像不是我心中的那一个。

22分钟前
  • Tia
  • 推荐

无懈可击。虽然我们明白stage上有个黑人是重要的政治正确。。。但你能不能把兄妹都安排成黑人啊!这样很难入戏!!

24分钟前
  • 面面
  • 力荐

看完之后还行,但剧情有点不好

27分钟前
  • 玉米mo
  • 很差

服装的现代化做的不是很好,不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本身还是十分优秀的。

31分钟前
  • 推荐

三颗星全给本尼,这是怎样糟糕的改编,改的拖沓又毫无波澜,服装和其它现代化道具分分钟出戏。

32分钟前
  • 包包儿
  • 还行

日常羡慕英国人民,这是怎样华美的舞台。节奏很快,能量密度很高(是不是因为BC的原因😂),在一片石砾废土下的大结局是多么让人唏嘘。BC依然闪耀,他的王子更为痛苦;但配角相比就不是那么出彩,奥菲利亚角色没能立起来,王后更多的是软弱,角色比较贫瘠。(卷好喜欢两手指尖合起放脸前)

36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推荐

莎士比亚那年代的英语听着真累,对于深入理解剧本形成莫大阻碍。演的蛮好,但要是说哪里特别震撼倒是没有。

41分钟前
  • 右手
  • 还行

三个多小时看得几乎昏迷在电影院…除了现代布景外感觉还是比较忠于原著的,大段大段的台词让人佩服演员的功力,结尾为叙利亚儿童募捐是全剧最感人的部分

43分钟前
  • 推荐

总觉得是去年没看上的剧,一晃也已经快六年过去了。

46分钟前
  • 八点十分
  • 还行

三星给舞台,改编和现代元素毫无惊喜

47分钟前
  • saiyuki
  • 还行

看的NT LIVE版,布景音效都很用心,据说比现场看舞台剧效果好。各演员的哭戏都演得很好。Benny情绪爆发了N次,真是身体内有小宇宙啊。然而看了30min后我就开始想,我这看的是哈姆雷特吗?!莎士比亚的剧,我还是倾向古典版啊。。

48分钟前
  • 莉莉莉诺
  • 还行

卷毛超可爱

52分钟前
  • Diane
  • 还行

小莎翁

53分钟前
  • 淳子小姐
  • 推荐

好笑的是,我是买票在剧场看的录像

57分钟前
  • Laura
  • 还行

哈姆雷特这个二货。时至今日,我喜欢上了他叔叔。

58分钟前
  • 年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