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有很多寓意,比喻,象征或随便你用什么话来形容,总之,寓意深刻隽永,实在是回味无穷。
1)创造了一个人和灵魂分开的世界,并用各种你能想象到的动物来比喻人的灵魂,实在是很美妙的创造。
妮可扮演的邪恶科学家的灵神是一只金丝猴,女主角Lyra的灵神是一个似鸟似狸的小怪物,有权势的什么主角手里盘着一条蛇,最搞笑就是那个开飞艇的老头子,他的灵神竟然是一个耳朵竖的高高的小兔子。
片子最精彩的就是这些人和动物灵神互动的场面。
比如Lyra一开始和她叔叔的对话,两只动物在旁边也剑拔弩张;妮可和Lyra的初次见面,两只动物的相处的那个镜头也立马让人分辨谁好谁坏。
印象最深刻就是最后战争前的场面,一群貌似俄罗斯军人和他们整齐划一的凶神恶煞灵神(统统是犬啦虎啦)vs一群小朋友和他们鸡飞狗跳的可爱小动物灵神,一时之间,真的是又为他们感到紧张揪心,又觉得好笑。
2)为了突出妮可的不正常,有一个镜头是妮可打了她的灵神一巴掌,然后又怜惜歉疚地把它抱起来爱抚。
这立马让我想到了“精神分裂”。
因为打灵神相当于打自己。
3)孩子是纯洁通灵的,是将来,是神圣而携带着秘密的。
不论是妮可和她的统治力量或Lyra和她的正义之师,矛盾的焦点都是孩子。
但是,有意思的是,双方的原本意图竟然都是为了孩子的好。
唯一区别是一方代表自由而另一方代表独裁。
而双方的成人代表竟然就是父亲(自由)和母亲(独裁)。
4)死亡被演绎得很好看,尘归尘土归土,随风飘去,不带一点痕迹,这是作者心目中最完美的死亡吧。
5)大白熊的衷心让人感动,不就一件盔甲么,竟然使生命和终身效忠去回报。
大白熊渴望灵神的一幕也让我很感动,TNND,为什么只有人和巫有灵魂,动物即便出色如大白熊那样能说话,能统治,有阶级,会阴谋,但还是没有灵魂,至死都没有。
也许有人说故事情节跳太快,很多没有交代清楚,好像是一个蹩脚的魔幻童话,但这绝对不仅仅是个童话。
一次绚丽奇幻的旅程一个简单而浪漫的童话一场拯救世界的少年的梦我喜欢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想象如此栩栩如生的逼真非好莱坞不能呈现这是美国大片最后的阵地不能不为之惊艳叫绝翻译的版本也很好省去了看字幕的心思可以睁大眼睛更仔细的探索这个魔幻的世界最喜欢关于精灵的想象每个人都有一个守护的精灵形影相随,生死与共我们,便再不会孤单止不住哭了几次有点莫名其妙的激动着我总是在看童话的时候要哭也许我真的还小还不懂事用儿童的心来看一部童话会有更大的感动吧?
把这样一部奇幻巨著搬上荧幕的野心是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避免的——想象力和批判力交融、思想性与娱乐性合璧,累累的奖项和烁烁的口碑,再加上三部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无一不引诱着制片商垂诞三尺,更何况是五年前靠“魔戒”横扫小金人的新线公司。
然而像其他很多“无法避免搬上荧幕”的电影一样,《金》充当了原著昂贵的加长收费广告。
篇幅的限制和对视觉效果的野心大大削弱了情节的叙述和意义的发掘。
华丽的画面和奇谲的效果虽然又一次挑战了技术的极限,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再一次仲裁了观众想象力——如果情节只是为了盛放技术的容器也到无可厚非。
可跟着目不暇接的特效一路看下来了,故事本身成了所有传统小说的模版填充:“真命天子”样的主人公(哈利波特,黑客帝国……),泥沼一样的政治阴谋(星球大战,指环王……),更不用说黑白渗透的身世,哈姆雷特一样的抉择,以及主要人物俯拾皆是的“最后一毫秒大运”——让我们庆幸导演给麻木的丘比特放了一次假!
也许这是“剧本荒”大环境下的产物吧——改剧本“慌”!
按理说,六年前就同样集编导一身的(《关于男孩》About a boy)克里斯·维兹 Chris Weiz应该显示出不俗的才气,可这回表现如此,看来我们要提醒新线下次拍魔幻题材要拿体重作门槛了。
如果这只是一个CG show,那他是完美的,无论是精灵,还是宏伟的城市,特别是盔甲熊的决斗,高超的CG技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但是如果他只是一个电影,那他是不成功的,情节老套让我想到了《绿野仙踪》,个性化的面孔,让我在开头就看出来善恶,最后莫名的结尾也让我摸不着头脑。
或许,我应该仅仅把它当作一场CG show。
概率学轻率应用的成品妮可·基德曼是导演克里斯·韦兹的第一人选,的确,冰冷与美貌并重的前汤嫂非常匹配一个蛇蝎美人的冷傲与妖艳,遗憾的是,纵然妮可使出十八般武艺,假使再露两点,也无法阻挡《黄金罗盘》滑向庸俗与无聊的境地,这不是她的错,显而易见,克里斯·韦兹缺乏架构魔幻大题材的能力,整部影片呈现出散乱无序的混沌效果,如果你需要了解混沌学的真谛,那么不妨看看这电影吧。
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它竟然藐视好莱坞的“十分钟一个高潮”的既在规则,抱着看《魔戒》和《哈利·波特》的期待心进影院的你,一定痛苦万分,除却电影开始,必要的画外音带领我们进入一个灵神、人类、巫师、魔兽共存的魔幻世界外,你根本看不到其他有趣的内容,创作者一定是觉得高潮不断的《魔戒》、《哈利·波特》太过复杂了,所以真诚地站在观众的角度考虑,《黄金罗盘》要反高潮或者简化高潮。
可怜的菲利普·普尔曼定然后悔不迭,这位原著《黑暗物质》的作者,当初干预剧组的演员选角,而错过了对导演能力的有效斟测。
克里斯·韦兹不是彼得·杰克逊,有一颗打造魔幻巨制的野心,后者拍过不少B级片经典诸如《群尸玩过界》《坏品位》,所以《魔戒》以及后来新版《金刚》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彼得·杰克逊,对魔幻素材的精当认识,而且虽然彼得·杰克逊只花了15个月的时间拍摄《魔戒》,但对《魔戒》剧本的打磨却是好几年,就像迷恋《金刚》一样,杰克逊从小就热爱《魔戒》,所以他摄制《魔戒》和《金刚》,带有浓厚的创作激情,后者恰是克里斯·韦兹所不具备的,他在没完全消化原著的基础上,轻装上阵,对故事、人物做了轻率的概率学处理,结果左手可乐、右手美女的美国男子说他们集中十成的精力仍是如坠云雾,迷糊中,错过了可乐和美女。
作为《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开篇,显然《黄金罗盘》必须领起像《魔戒:护戒使者》或者《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或者任何三部曲之首部那样的重任——清楚交待故事中魔幻世界的背景,勾勒支撑这个世界的知识框架,介绍正义与邪恶战斗的大致轮廓,人物的关系等等,如果该片导演欠缺掌控节奏的信心和能力,那么影片的叙事可能会仓促而凌乱,这种担忧并非没有必要,恰恰是,《黄金罗盘》的最终成品不幸加深了观众的失望。
在这里,必须提及新线电影公司,这个当年倾力打造《魔戒》的制作公司,同时也是《黄金罗盘》的东家,从影片前半部来看,新线对克里斯·韦兹或者剧组的要求可能是,它必须全力复制《魔戒:护戒使者》的剧情模式:以尽短的篇幅铺排故事的主干,端出正义与邪恶冲突的焦点,我们很快知道,他们的争斗围绕着争夺一种叫“灰尘”的物质而展开,毫无疑问,“灰尘”就是魔戒。
这样做的风险其实很明显,如果不小心把挪用过来的流水线的某个环节漏掉了,那么故事框架就不结实,《黄金罗盘》正是对特效、人物造型、简单的正邪冲突过于花心血,而根本性地疏漏了对角色的介绍和丰润,往往是,他们如入无人之境,来去匆匆,故事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出现,不需要就放走,似乎不是人物在推动故事的发展,而是故事踩在角色之上飞奔。
这对《魔戒》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后者经营的人物谱系复杂而饱满,纵然影片的线索简单,但无论好人还是坏人,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即使是特效制作的咕噜,都有喧宾夺主之嫌。
结果是,《黄金罗盘》的人物呈扁平化趋向,好像冰山雪地凝固了他们的热情,每个人看上去毫无演戏的状态,如果特效制作的动物勉强算演员的话,那么即使同样不出彩,后者也还算卖力,你一定对披甲熊打斗的那部分印象深刻,它的紧张感几乎压过了影片最后那场重心漂移、毫无美感的正邪之战,对于后者,即使克里斯·韦兹以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细心浇灌着这片魔幻的土地,观众依然不激动,因为导演过早地告诉他们,在正义力量面前,敌对势力实在不堪一击,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可看的,借用特吕弗的一句话,“这是一部蔑视你的电影,你也该蔑视它。
”原载《国际先驱导报》
传说这世上有无数的星辰和平共处,先有女巫的世界,再有存活于水上的吉普赛人,后有极地苦寒之地的冰熊。
每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秩序与规则。
智者创造出了真理仪,人们叫它们黄金罗盘。
当权者惧怕真相被发现,于是真理仪被逐一销毁,只有一件幸存下来,但只能由它的解读者天赋才能感知,才能使人们了解它所叙述的含义。
这就是黄金罗盘的渊源。
因为奇特的创造力和浓厚的人文色彩,[黄金罗盘]被拍成了一部具有浓郁英国特色的奇幻电影,相对于[指环王]雄浑壮阔,诡异神秘的正餐风格,让人消化许久,[黄金罗盘]则更像是清新宜人的英式下午茶点心,让人身心舒畅。
电影相对于原著来说,保留了主干部分,也展现了迷人的英国乡村风情。
从最初的康河边孩子们的追逐嬉戏,罗拉与比利在古老学院门前的斗智斗勇到后来借用牛津大学那古老神秘的饭堂拍摄的学院晚餐场景,无不展示了鲜明的英国特色。
自由活泼的女孩罗拉是勋爵的养女,虽然没有父母,但仍然愉快的生活。
学院的人们爱护她,并且教导她,让她并没有因为缺少父母的爱而感到孤独。
为了寻找被黑暗集团抓去的伙伴罗杰,她踏上了奇妙的旅程。
因此被证实为罗盘的解读者和吉普赛人永远的朋友。
扮演罗拉的小演员长着一副典型的英式面孔,蜜色长发微卷,心形脸庞,身材颀长,看着她,总有一种恍惚,似乎看到了爱玛的年少模样。
导演选角,实为用心良苦。
待到尼可·基德曼出场,金发碧眼,身材傲人,然穿着高贵,举止斯文有礼,有一股不羁的风采却又让人不由得对她行注目礼,举座皆惊,不论观众还是银幕上正在用餐的宿儒学究,都被吸引。
院长不由自主的欠身向她致意,“库特小姐,晚上好。
”虽然霸气逼人,虽然傲慢强势,但库特小姐,不,应该说是尼可的风度与美貌,不仅折服了院长也赢得了观众的心。
原来,坏到极致也是有人跪拜的。
忽然之间,明白为何尼可频频出演英国小说家作品改编的电影。
原来,来自澳大利亚尼可有一股散淡的英国式的慵懒作风,那股气息让人着迷,情不自禁会注视着她的笑容。
她,是最适宜出演英国作品的人选之一。
影片虽有宜人的乡村景色,但也不乏宏大的场面,但运镜清新,特技手法十分自然。
罗拉每每打开黄金罗盘,回顾过往时,不断闪现的过去与现在,日月星辰,自转不休,制作的十分精巧,让人爱不释手。
在披甲熊两王对撼之时,旧王落败被杀,荒野冰原之上,已然归来的披甲熊王子仰天长啸,“到底谁才是你们的王!
”吼声着实令人震撼,但动物世界的争斗较人类世界的厮杀更为残酷激烈,颇值得玩味。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出于偶然,一个小朋友向家人建议一定要看这部片子,于是找片的责任就落到了我身上。
仔细看了电影介绍才发现,原来黑暗系列已经开始了电影改编的步伐,不由得会心微笑。
英国人虽被认为刻板公式化,但一向都不缺乏奇思妙想,因此英国童话也是最令人惊喜的作品之一,时至今日,有意义的作品仍然层出不穷。
从最初的[艾丽斯漫游仙境]到后来的[指环王]以至[纳尼亚传奇]七部曲系列,再到现在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无不展现了最奇妙的思考与创造力。
有趣的是,不少早期魔幻作品的作者竟是象牙塔内执教鞭的老教授,教课之余也有妙思,于是记录下来,读者如潮,盛情难却,就写写写,成为后半生的追求之一。
与[指环王]和[纳尼亚传奇]不同的是,作者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构架神奇世界或者讲经论道上,而是将笔力灌注在对于神奇事物的探索以及对于主人公遭遇的描写之上。
这一特点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展现。
结局是开放式的,在欢聚的时刻,罗拉为了寻找父亲的踪迹,悄然离去,与罗杰一起踏上了寻父之路。
虽有遗憾,心实喜之,原来故事的结束也是开始。
假如你有一个悠闲的下午,那么不妨看看[黄金罗盘],感受一下一众戏骨的飚戏风采,也可以感受到英国式的奇妙幻想的魅力,就如同一杯英式下午茶,怡神醒脑,却也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有点落后,看到大白熊还是好兴奋。
很典型的儿童戏,小孩子扭转乾坤力克强敌比纳尼亚好,比哈利波特差。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始终不喜欢只有小孩子可以的设定。
不是因为不是小孩的关系。
不由分说没有理由,就因为你是大人所以你钝胎,你是小孩所以你精灵,感觉有点自己给自己设限画框的味道。
哈利波特也是小孩救世界,但不是因为哈利是孩子所以必胜,而是因为有人帮忙,有古老咒语,有爱。。。。。。
嗯,好吧,我承认这个也很土,不过我比较接受
如果让我花钱看电影,我不会选择这部电影。
毕竟不是看这种真人版漫画电影的年纪了,而且这类好莱坞电影基本上有固定的模式,对于我来说不会再有任何惊喜。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有太多的赠券,这个月不用完就浪费了,所以被迫还是进了电影院。
其实整部电影并不差,这样精致的商业制作,国内的那些“艺术家”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不仅仅是说特级效果,还包括剧本的写作。
我们的中国特色“艺术家”经常会写出法西斯主义者才写得出的剧本,像张艺谋的《英雄》、陆川的《可可西里》、杨亚洲的《美丽的大脚》等等,用苏珊-桑塔格的话说叫“歌颂服从、赞美盲目、美化死亡”,但这类人通常以精英自居,对好莱坞一向充满了敌意,实际上好莱坞最差的剧作家都比他们更懂得什么叫人文主义,什么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什么叫做站在人民那一边。
这个故事虽然是给青少年看的,却有浓厚的政治寓言色彩:“反对服从、赞美真实、抵御死亡”。
不知道在党妈妈的教育底下,今天的中国孩子有多少人能感受到这些,或许更多人感觉到的只是正邪不两立、邪不能胜正的那一部分,但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的聪明之处,他们的说教不露骨,没有什么强迫性。
影片中的“尘埃”其实就是“自由意志”(free will),这在西方是与宗教权威对抗产生的哲学信条,意思是人的选择遵循自己的意愿。
在保守的神学观点里,“自由意志"是人类的罪恶根源,是不洁的,人类的堕落就是因为不听上帝之言,而听从自己的意愿。
这一派观点是禁欲主义的,冰冷而严酷,在电影的具体呈现就是一群邪恶的教士,他们阻止人们发现真相,他们要给孩子动手术,希望他们循规蹈矩。
而这个拒绝做淑女的小女孩承担起的就是发现“自由意志”的使命,她手中的黄金罗盘帮助她不被假象迷惑,能够发现真实。
最终正是依靠“真实”,她打败了邪恶的当权者。
说到这里,我不知道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能否想到自己的生活,会不会问自己是不是被动了手术,而且在自己的成长过程里一直被人阻止发现真相。
我自己就想到了,我想到了上学时被迫上的政治课,被迫背诵的政治题目,还有我们动过手术的语文课本、历史课本和新闻联播等等。
想想真是太多了,我们历史上还有无数次的政治运动,就是为了清洗所谓的“尘埃”。
有一帮当权者总是打着正义的旗号,去戕害他人,阉割思想。
写到这里,又觉得写不下去了,在动了手术之后,自我审查机制又开始发挥作用,让我无力去精确描述现实。
不过,还需要强调的是,这部影片鼓吹的“自由意志”论,和“自由主义”是有重大分歧的。
虽然自由意志论的核心价值同样是“自由”,同样是反对先验的权威和决定论,但它既反对上帝的律法,又反对人间的律法。
甚至可以说,“自由意志”论有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同样也看得到:与女孩共同做伴的一群“法外之徒”。
而“自由主义者"(liberalist)则相信“人间的律法”,他们并没有“自由意志”论者那么浪漫,他们也会尽量避免那种正邪两元论的论说方法。
简单说来,他们相信当权者可以通过限制权力而去除“魔性”,而不需要诉诸“暴力革命”去释放“自由意志”。
在美国,“自由意志”论者是左派,被归为“自由派"(liberal),在媒体的文人中间比较多。
这一派观点经常被视为“进步”,但在西方的文艺界也不是独大的。
例如那部讲述强奸犯的德国电影《纵欲》,片名直译就是“自由意志”,这部影片的作者显然对“自由意志”抱有不浪漫甚至悲观的看法。
我们从一个强奸犯的心灵挣扎看到的是:“自由意志”有可能不是向善,而是向恶的,并且这种“自由意志”本身可能就是被动了手术的(例如童年遭受了“性侵犯”),而我们像上了瘾一样不断去做,想自控,却无力自控。
第一部至少要給人留個好印象可是,明明可以說上三個小時的故事卻在九十分鐘之內倉促完結讓人怎么再去期待後面兩部?
關於一個架空的平行世界其平行的另外一個世界,當然是現實每個人都有一個精靈,也就是他們的靈魂它常在人們左右,以動物的形式(或者說是寵物)而第一部,以一個“精靈分離手術”的陰謀作為主線到最後,讓人哭笑不得,家庭糾紛啊……一個小loli成為救世主她能閱讀黃金羅盤的內容具有超凡的勇氣和極佳的口才反應很快,甚至不客氣地說,是狡猾90分鐘之後這孩子有了強大的夥伴們而後面兩部,到底還能有什麽驚喜?
第一部的口碑,还回去继续拍么……
这又是一部魔幻巨制,那几年《指环王》三部曲所掀起的魔幻热潮席卷世界,各种魔幻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
各种故事、各大著名演员、各种特效技术都被搬到了魔幻题材的电影当中,本片也是那股浪潮中的其中一波。
来势汹涌的宣传攻势,投资方将预告片是发了再发,大美女妮可的造型着实惊艳,各种浩大而震撼的特效场面可谓是赚足了眼球,再加上新任“007”的加盟,让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就被报以非常高的期望值。
但影片上映之后却反响一般,预告片的剪辑大师再次将观众们给诓骗了,几乎所有火爆的镜头都已经被集中在那几分钟的片花之中。
而最令我期盼的北极熊骑士之间的PK却令我非常失望,没几回合就分出了胜负。
不过影片在视觉特效的细节处理方面还是有独到之处,画面除了给人留下震撼感觉的大场面之外,还有诸多精美的处理妙到巅毫。
虽说故事不怎么耐人寻味,但是呢能在视觉方面给人足够的享受也就足够了,而且不得不说妮可非常的适合演这种非常凶恶的女魔头之类的角色,她的那种气质加上合适的化妆,嘿!
那真叫一个带劲。
请问 丹尼尔 格雷格 是什么?在这部戏里。。莫名啊
还很期待呢,结果看完很失望,一点特点都没有,还什么都没有讲……
不是为了Eva Green才不会哭这个。
构思不错,但拍得对我来说过长,还好不像指环王那么那么长,这种片我一直看不大懂。名词太多。
让人人都拥有自己的“灵神”。
可能是同类型的电影看多了,特效方面倒不是很吸引我,不过披甲熊倒是蛮可爱的
实在很无趣,看了两回才看完的,就这也想排续集啊
拍给小孩儿看的电影。关键问题是,我已经不是小孩儿了。
这种视觉效果和色调总是比较让人喜欢,冷蓝色,黑夜传说也是~
看到爱娃格林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是在模仿女王吧!还是继续和史上最丑007继续缠绵吧……女巫神马的不是和你。。。剧情太单薄了,演员都泥妈是花瓶嘛,敢不敢有点表情。。。好吧,其实你们本来就是花瓶,我原谅你们了。
一众大牌搞了个哄孩子的作品
哈利波特火了之后,这些电影就没摆脱它的影子。。。。
故事乏陈可新,就里面那个糅合了科技与魔法的世界真是有趣。还有那些北极熊才是本片的第一亮点,超可爱
温情人兽恋魔幻系,失败了,但好喜欢(优酷居然要收费 差评!)
第一部:我和熊王子有个约定~小女孩很大气,妮可还是那么美~剪的有些不流畅连贯…这种片子音乐都是亮点~很不错~
终于有一个奇幻世界是靠小女孩去探索和冒险了,背后又是这种将人类做实验的设置,各种变幻形态的动物,会说话战斗的大熊,时间流逝之“尘”,法力强大的女巫,最后的大战挺有意思,挺喜欢这个世界观,打算看看《黑暗物质》。评分:7.5/10。
我终于明白哈利波特为什么这么出名了。。因为同类型的都不好看亚。。
又是一种奇幻的想象让我回想起那些玄幻小说来里面人和动物与生俱来的那种默契是一种心灵的感触不管它面对的是好人or坏人它所知道的只是那个真实的世界被流量 被放逐 被不断离逝我们剩下的还能有什么?!
超豪华阵容最后打了一发哑炮,连配音阵容都是重量级,反正看完就是没什么感觉,小姑娘也不太讨喜。
4月2日 此片问题非常多 改天等我有兴趣来写评论。小女主角象女痞子。在影院看的,勉强当看效果了。Freddie Highmore献声,完全没听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