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时光之尘

Η σκόνη του χρόνου,时间的灰烬,岁月风尘,The Dust of Time

主演:威廉·达福,布鲁诺·冈茨,伊莲娜·雅各布,米歇尔·皮科利,克里斯蒂安娜·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希腊,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语言:英语,俄罗斯语,德语,希腊语年份:2009

《时光之尘》剧照

时光之尘 剧照 NO.1时光之尘 剧照 NO.2时光之尘 剧照 NO.3时光之尘 剧照 NO.4时光之尘 剧照 NO.5时光之尘 剧照 NO.6时光之尘 剧照 NO.13时光之尘 剧照 NO.14时光之尘 剧照 NO.15时光之尘 剧照 NO.16时光之尘 剧照 NO.17时光之尘 剧照 NO.18时光之尘 剧照 NO.19时光之尘 剧照 NO.20

《时光之尘》剧情介绍

时光之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年男子A(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在苏联政治避难的希腊女子艾蕾妮(Irène Jacob 饰)邂逅失散多年的恋人斯拜罗斯(Michel Piccoli 饰)。他们旧情复燃,一夕恩爱过后却被迫天各一方。斯拜罗斯遭遇牢狱之灾,艾蕾妮则被流放西伯利亚,不久她生下爱人的孩子,然而最终不得不和孩子分离。她思恋着远方的爱人,而犹太人雅各布·列维(Bruno Ganz 饰)则对她情意专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生命渺小不堪,真爱永恒…… 本片为“希腊三部曲”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沉默的远山赫米娅和海伦娜绝望写手第四季食罪者的诅咒武功山别恋超级智能辟邪之咒天竺蓝调蓝色档案天命街灯亮起时福山雅治LIVE电影言灵之幸夏雪海沙海漂流人校花的贴身男闺蜜丛林无边新·咕噜咕噜魔法阵驱魔大师超人与蝙蝠侠:公众之敌空天战队之星兽大战卫生队的故事黑塔利亚爱娃的爱古战场传奇第六季想见你魔鬼同意令墨西哥人南极料理人黑人小姐速写喜剧第三季诱饵新娘

《时光之尘》长篇影评

 1 ) 。

精彩的叙事框架和诗意镜头是可以兼顾的。

会想到法尔什家族 也会想到蓝白红 用一个恰到好处规模的故事承载了那么多宏大的议题 精彩。

if there’s a utopia, it must be the third wing.敬散落在世间万物的时光之尘,无论其渺小或伟大伊莲娜是不是化成灰都是美的啊💧

 2 ) 生命是最好的诗

生命是最好的诗李泊岩 刊于4月15日《假日100天》2009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有人说,《时光之尘》会是安哲罗普洛斯的封山之作。

但谁知到他能活多久呢?

自有电影以来,导演的暮年之作没有很精彩的,因拍电影的手段并非写作、画画之类可以单打独斗,其本身团队制作的特质,及其过程的尽心费力,已经不是七老八十的人可以拿捏的了。

安东尼奥尼生前拍了一部佳作《云上的日子》,幸有德国英才文德斯相助,得以延续大师本色。

英格玛·伯格曼年轻时候作品高产,老年隐居,干脆不再触及电影之事。

去年阿伦·雷奈携新作《野草》往康城影展,获终身成就奖,起身上台,一片瞩目,台下全部起立,长时间鼓掌,老人微笑点头,掌声不停。

他的新电影我没有看,就凭这个长时间鼓掌,已经叫人感动,我感动的是老人的步履蹒跚和直立着的观众的对比。

安哲罗普洛斯还活着,74岁了,他拍了十多部电影,现在还在拍,水平只增不减,迟暮老人的辛苦成品,已经不是简单可以评论的了。

我有时候会想起塔可夫斯基,遗憾他有生之年只拍了七部半的作品,少了点。

我常幻想,假如塔可夫斯基的身体好些,能活到现在,他拍的电影该是什么样子?

冥冥中,安哲罗普洛斯延续了塔可夫斯基的某些东西,那种似曾相识的气质,被人们通称为诗意。

诗和电影联姻的产物,其面目大抵可以简单看做是蒙了层诗意面纱的影像吧。

安哲罗普洛斯的诗意是哲学的诗意,也是民族的诗意。

古希腊的诗歌与哲学贯穿几千年,依然影响当代希腊的文化艺术,在这个诗意的面纱下面,是希腊近代苦难与悲壮的现实。

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绝没有常人对于诗歌的幻想之美,而是现实主义电影的惆怅与坚韧。

他面对这个文明古国的遭遇,用镜头轻轻抚慰,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在他的镜头中,犹如《奥德赛》里面流浪的英雄。

老导演一生竭力去诠释的,就是那个流浪的、流亡的、迷失的生命。

生命是最好的诗。

《时光之尘》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希腊裔美国导演A拍摄自己母亲的故事。

在电影里,A的母亲和她的爱人历经纷飞战火而失去联系,在后来的生命轨迹中各自都在寻找对方,那就是流亡。

他们辗转西伯利亚、阿塞拜疆、意大利、德国和美国,见证了斯大林的逝世、越南战争、水门事件、柏林墙倒塌,个人的小痛苦隐忍在人类的大痛苦之中,在人类的大痛苦面前,生命的渺茫与虚无犹如梦境一般展开。

就好像电影里面常出现的大雪与大雾,一片苍白。

老导演用电影回顾过去,就如同自己又活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时光之尘》中的导演A,是否就是安氏的替身?

或者说,是历史旁观者的替身。

约翰·伯格在描述老年的博尔赫斯的一张照片时说道:“那是一张居住着许多其他生命的脸。

”说得真妙,这句话借来形容安哲罗普洛斯也很好。

他未必去过苏联,也不会参加越战,柏林墙倒塌他也不一定就在现场,然而,《时光之尘》告诉我们,其实所有人都在其中了,在这位大导演的“脸”上就可以看到。

这张脸不代表左派,也不代表右派,他选择去阐述流浪,犹如选择了一种“无限悲观的幽默”。

这种选择是一种精神,也是当代电影少有的精神,只有从极权主义里走出来的老导演,才带有这种精神。

历史也是苍白的,安哲罗普洛斯说:“希腊人是在抚摸、亲吻那些遗迹和文物中长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话从至高的位置拉下来,用来表现普通的人民,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暮年的安氏,依然是秉承着打造史诗的气魄,宏大叙事中不乏柔情关怀,尽管年轻观众已经不大容易接受那种话剧味道的表演了,但在悠扬的长镜头里,我们看到一双慈悲的眼睛。

我们跟着这位老人,俯瞰希腊,俯瞰生命。

 3 ) 很想去柏林

这部电影其实不太看得懂。

可能要10、20年后会明白一些。

大师和导演的区别可能是在于,无论看不看得懂,还是会觉得大师的电影很艺术,我们不是因为看不懂才觉得艺术的。

很想去柏林。

 4 ) 观影日记

又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女人,但这次是过去与现在影像交替着演绎。

一个老人在越过苏联边境时停步不前,坐在皮箱上,说出了《哭泣的草原》开篇斯皮罗带领流亡者所说的话,祖先生在草原,我们不能背叛,分崩离析的人类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不要再有漂泊,不要再被放逐了。

列维在30年后才喊出不想让艾莲尼离开自己的心声,1974年时只能默默的注视着她的离开。

斯皮罗与艾莲尼在酒吧门口,这多年后的一次拥抱,将时间与空间重合。

三个人通过回忆,解开了他们各自的心结,列维和着欢快的音乐疯狂的起舞,他是孤单的无牵无挂的,整部片子是要讲述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启程即是终点,受尽苦难、得不到爱的人。

虽然艾莲尼最后也逝去,但小孙女和爷爷奔跑在雪中,预示着未来的希望,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故事。

人类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灰尘,只是在讲很普通的故事,很微不足道的故事,是在物换星移的时空里不足为奇的小事,但也是最真实的。

 5 ) 我要去远方

许多跟文艺有关的深沉赞美都应该献给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这个希腊人曾让侯孝贤心口发紧。

在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之后,他毫不着急地打造着心目中的三部曲,步伐依旧。

相比许多文艺大导的被迫转型和自我耽溺,《时光之尘》(The Dust of Time)里的安哲会让很多影迷感到欣慰,他的执着和坚持老实说也没闷到哪去。

影片镜头的变化之多丰富多样;从卡塔拉尼到柴可夫斯基,从巴赫到贝多芬,满溢的音乐让人物情感更显充沛。

影片制造了一个个有利情感抒发的空间。

夫妻、恋人、父女几组人物被时间拆散,不得不接受分离;几个老者更成为被历史抛弃的流浪者。

然而跳跃的时间线、嵌套的故事结构和充满野心的叙述,都表露出《时光之尘》更高的追求,它说的绝不仅仅是几代人的交流沟通。

火车上的两人对话转为一个车窗的镜面反射,一个运动的长镜头里包含中景、近景甚至特写,这些都还是小菜级的调度处理。

往后的放映场内,镜头先捕捉人物,继而跟随移动,涉及对话,最后跑出一个虚拟的不存在的人物(年老后的主角)。

后面公交偷欢被抓,镜头从外面窥视车厢里的人,然后上升越过车体,完成了里外景别的切换。

酒吧一段中,人物独自寻索,隔空对话,用声音交代当年的情景,场面调度算得上艺高人胆大。

广场集会一段,人们自发涌来悼念后又慢慢散去,中间的静默和歌曲都很有冲击力。

与其类似的,还有收押隔离一段,镜头自天空落下,扫到人群然后走上带有强烈形式感的曲折阶梯,日记体的画外音打开了汹涌的回忆洪流。

有评论家责备安哲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的镜头很美,极富诗意,但不可否认有过分强调设计的成分。

如果“雾中风景”的梦幻镜头让人稍觉熟悉,那么机场的人体扫描安检仪则令人印象深刻。

先不说与侵害个人和隐私有无关联,这个纵深成像和变焦推进,很难不让人把注意力放在裸体上,电影因此产生了某种荒诞感。

同是放行,当《时光之尘》把不同年代的事件组接到一起,影片的呓语呢喃实在意味深长。

如果在静与动之间做选择,《时光之尘》的镜头更多停留在动的一面,而人物的情感和内心却非常安静,哪怕是压抑的平静。

固定机位不是没有,人物也有猛烈爆发,同时还有肢体冲突。

然而从立意到技巧,从演员到故事,《时光之尘》完全是欧洲主流、标准大师的艺术片。

比方说折翼天使和新年时候的欣然起舞,再有老少携手的结尾,他们在雪花中跑过勃兰登堡门,不知去向何方。

这无疑是充满象征寓意的,直接跟历史的大主题挂上了钩。

【南方都市报】横跨半世纪、穿越三大洲,更加个人化的安哲完全满足了对观众的承诺,流离失所的人物永远在寻找归家的旅途上。

———Dan Fainaru(《每日银幕》)不时出现的虚拟姿态让电影显得太过了,然而导演并没有丧失对于艺术的完美触觉,我们只有寄希望于更多的卓越时刻能填补这种缺憾。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 ■ 文艺补白最新文艺片推荐《时光之尘》●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威廉·达福(Willem Dafoe)

 6 ) 最接近神的男人

刚开始加载错了字幕,是什么计算机课程的东西,却有了奇艺的错位感,竟然意外觉得很合适。

也许,这就是突然乍现的灵感,以后也可以在电影开头设置和电影有一点关系但关系一定不大的字幕。

“一切永不结束”,第一个长镜头并没什么新意。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侧拉,熟悉的提琴配乐再次出现,镜头意外地很短,我决定暂停记录。

第三个镜头很怪,人物的景别很小小的不像安哲的电影。

镜头2与镜头3在分别延续,镜头2的延续有配乐,镜头3则无,仿佛像是安哲在和别人的合拍片一样,两种体验在交错。

火车上的车窗作为镜子的意象出现,主人公逐渐被拉到大特写,别人对他讲述任务机密,他开始不断背诵要诀。

我觉得可以只看安哲的片子,就足够学到以后我要用的。

斯大林检阅,安哲也将过去的纪录片拿出来放,表明自己的立场,妓高一筹,放的是影中影,拉出观众。

当镜头拉到室外,雪地里奔跑的人们,突然又像是安哲的电影了。

人群这个意象无比重要,如果能在处女作中使用就了不起。

他一直在讲爱情,他的爱情总分不开历史,像是爱情史诗。

人物张嘴,却没有声音,声音被旁边演奏的管弦乐团掩盖掉了,全是高级手法,影片令人十分宁静。

正当一头雾水之时,镜头三中的人物一语道破天机,原来,他在创作镜头二中的人物,或者说,他试图重现电影中呈现出的历史,“那两个人跳舞时”已有伏笔,之前提过跳舞,威廉达福念出了镜头二中人物的名字无声的电话,无助的呐喊,为了曾经的历史人物,近乎魔怔。

这有点像《改编剧本》啊,是更为自然的元叙事三个时间段,现在,50年代,间谍的年代剧情峰回路转……此艾蕾妮非彼艾蕾妮,他说的是他女儿随着火车而去颤抖的手,隔离墙边散落天空的信。

这是安哲电影总是吸引我的原因,旁白与镜头可以化合出一种神圣的时刻,仿佛在影像中窥到了上帝。

《第五屠宰场》式剪辑,一个人逃跑,换年代,换空间,另一个人被抓住跳舞的场景多像《鲸鱼马戏团》啊。

“你对以色列魂牵梦绕,但那是你的归途,不是我的,不管我们发生了什么,我是别人的女人。

”“雅各布,你不开心么,你渴望回到故乡,走吧。

”跳舞的时候,你吻着她的唇,她想的却是别的男人。

连餐厅的墙上都是《卡萨布兰卡》。

三人见面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片子把我想拍的都拍了。

“只要我没死,就不会忘记你”揭示真相,总用背影与第三人得喊声。

每个人都在念着自己过去的台词最后20分钟,安哲的节奏罕见地出现了问题

 7 ) 关于时光

记得四年前看塔尔科夫斯基的《乡愁》,电影镜头的空阔浩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淡化叙述,凸显意境,使得电影如梦如诗般幽深迷幻。

今天看安哲罗普洛斯的《时光之尘》,也使我有这样相似的感觉。

但不同的是,更史诗电影的恢弘气势,时间跨度半个多世纪,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斯大林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柏林墙的倒塌;地域跨度也非常广阔,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从罗马到柏林,从纽约到雅典。

虽然如此,但影片并没有流于一般史诗电影的场面恢弘而忽略人物内心的把握及探索,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甚至有意淡化这一背景,将人物置于飘渺如云雾的灰蓝色镜头中,一如人物无法掌控自身的命运,只能随时代之河流走。

伊莲 雅各布,水样气质的女子,曾经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手中如蓝莲花般绽放。

《云上的日子》里也有不俗表现,寂静而圣洁(可惜曲高和寡,这个女演员在国人心目中远不如布兰妮、LADY GAGA之流来的深入人心)。

今年来很少听闻她的影讯,以为她隐居世外了,不想今天在这部电影里偶遇,美人迟暮,气质依然(不过我怎么觉得她长得越来越像芳妮 阿当了呢)。

伊莲饰演的女主人公,在历史的洪流里,一生如浮萍漂泊不定,遭遇了诸多苦痛,活生生和两任恋人、儿子分离,再聚首,已是鹤发鸡皮。

伊莲被流放西伯利亚时的恋人,犹太人雅各布,在她落难时与她相依为命,十多年后,当他们重获自由,却因为要找寻各自的过往而不得不分离,又一个十多年过去,步履蹒跚的老人再度相遇,在街头跳起了那支他们分别时共舞的犹太民歌,老泪纵横。

雅各布在见了伊莲最后一面后,痛苦地跳入了汹涌了江水中。

是的,时光流淌,人总是想向前看,可是过往总把人狠狠拉扯,让人无力反抗。

雅各布终于明白,他无法忘怀过去,无法忘怀伊莲,此生只能深陷对过往恋恋不舍的痛苦之中。

伊莲的儿子,影片中的男主人公,A,眼神忧郁,童年被迫和母亲分离,寄人篱下。

长大后成了一名导演,他想把母亲的故事拍成电影,并创作了电影的主题音乐,也就是整部影片穿插始末的钢琴曲,深情而伤感,一如整部电影的忧伤潜流。

A的生活,也被过往所牵绊,痛苦始终相伴他左右,抑郁症的女儿屡屡濒临自杀边缘,深爱的前妻,也因为无法理解他而远离,他孤独地聆听着那首曲子,恍惚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火车边,母亲的身影向他走来,他终于可以扑进母亲温暖的怀抱……影片的末尾,雪花漫舞在灰色柏林上空,地面又是一片雪白(每次生离死别,地面都是白雪皑皑),镜头里两个人物又开始奔跑(奔跑这一动作也出现过多次),似乎是种隐喻:时光从未停留,匆匆的脚步也拽不住时光的流走,漫天的大雪也掩盖不了那逝去的一切美好。

一部意蕴深刻的欧洲文艺片,还有很多镜头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比如A站在废弃的片场,满地的碎电视机,还有一个折翼的天使图案,等等。

朋友们,有空也看看这部别致的电影吧。

 8 ) 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

安哲对风格的持守就是给安哲影迷的最大惊喜。

因此观看安哲的新片有多重乐趣。

比如你可以从中辨识哪些地方又出现了安哲标签式的元素,不时有旧友重逢的喜悦。

要是看多了哭哭啼啼,不妨关注那面墙,那里有Jim Morrison, Bob Marley, Lou Reed, Che Guevara……,或者想想结尾对乔伊斯《死者》的回应。

 9 ) 241023:时光之尘

导演搜集母亲信件,信件组成一个三角恋故事:1)分离:母亲与父亲因左派运动而流放分离,母亲被叔叔照顾;2)再聚:母亲与父亲团圆,叔叔不时来看。

最终叔叔投河,母亲不久去世。

 10 ) Cast aside by history, into history

我只看过三部他的片子,《雾中风景》,《永恒的一天》,和这部。

永恒看了快10年了,都忘了;雾因为有童鞋的加入显得很温情。

仿佛在流浪艺人中也有希腊赤化的背景片段,当时看到这些片段的时候我觉得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些小巫见大巫了;基于这样的判断,就会觉得安哲多少有些扭捏;当然我没看其他的片子,不好妄下结论。

不过他影片中一贯的阴郁氛围实在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消受(就我看过的这三部影片来说,仿佛总是在冬天,仿佛总是见不到阳光)。

以前同一群希腊人聊到安哲,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到:“不,他不能代表希腊导演,我们都不喜欢他。

” 我当时觉得有些诧异,可仔细想想,安哲的主题是探讨“人性”,可对于一个阳光地中海民族而言,他的影片倒像是反人性的:痛苦,磨难,困惑,几乎不见阳光,难得一见欢笑;很难想到有比他更严肃的导演了。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反倒觉得他的东西有些隔靴搔痒--隔了几千里,搔着点皮毛:和天朝人民这一个世纪的磨难比起来,安哲的那些苦难更像是无病呻吟了。。。

何况他人的呻吟与我何干?

我们至今仍然选择集体失声,匍匐前进。。。

影片中的“现在时”选在了世纪之交,而在影片的尾声部分安哲亦是借片中人物之口自说自话:“cast aside by history”,这是片中人物的境遇,也是安哲的自白。

他很坦然,不求与时俱进;他也很固执,每部影片都可以用长镜头+long take+阴郁说教的组合把观众催眠。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多么另类,他终归还是个希腊人,有自己坚持到底的原则:一如有人喜爱阳光沙滩,他选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无尽的回忆之中, cast aside by history, into history....这也是一种信念,即便没能娱乐到你我,也还是值得敬佩的。

(Or aren't we being a bit over-entertained these days??)当然要说娱乐,即便是这般严肃的影片终归还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主演Willem Defoe之前在《憨豆先生》中的精彩演出,每当他在本片中呈苦难纠结状时,我便忍不住有笑场的念想.....这...又能不能算是长达120分钟的磨难中的一抹亮色呢?

《时光之尘》短评

22.08.14 12th BJIFF百老汇moma。时间的交融还挺有意思的

8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安哲遗作,一个很好的故事,音乐、构图、摄影仍然一流,大师安哲营造的情绪,总在投入其中之后,被突兀的剪辑切断,实在很难投入其中,这应该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部安哲。

10分钟前
  • 尾生
  • 还行

希腊裔的美国导演,他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1953年,

11分钟前
  • 玫瑰也会哭
  • 较差

如果對白是電影語言的注腳,我想不需要對白也能看懂安哲羅普洛斯

14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渣渣家长里短的故事拍这么长…还能有人啜泣 是我看不懂了…五毛钱的假头套可以摘了…

19分钟前
  • Pastern7
  • 很差

结果今年上影节第一部感觉踩雷居然是安哲...

22分钟前
  • qw0aszx
  • 较差

借你的翅膀,你要抓牢。安哲那穿万物于无形的长镜,自有人甘折翼为囚徒。

27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看这电影的时候我正翻译杂志文章,于是没有特别认真。这几天忙乱得很,稿子一篇篇的。短评真写不出,配乐非常美,一如既往。评分好低,有人说这是安哲最差的一部,我没看全集,不好评价。电影么,慢慢来,生活呢,要提速。有时人生比胶片中的记录还要精彩。

31分钟前
  • Irgendwann
  • 推荐

如果安哲是用这部电影封山实在是太可惜了, 还是期待一下后期制作中的L'altro mare吧

32分钟前
  • motongg
  • 还行

我是安哲粉, 但这部片子彻底失望。

35分钟前
  • 阿罡书房
  • 较差

你的仪式,你的沉思,你的光影人生,你的痕迹。再见!大师

37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没见过这么烂的安哲作品。安哲基本上不能算是大师,这部片子暴露了他所有的弱点。如果局限在希腊,他的影片还是可圈可点。但这部在世界范围拍摄的影片,他明显没办法驾驭。他那些老招数成为了非常cheap的修饰,pan加zoom,跳来跳去的故事、人物、地点,老掉牙的主题……

40分钟前
  • 眼睛的故事
  • 较差

看不懂

41分钟前
  • Faust
  • 很差

缺少了某些节奏,宛如诗歌缺少了忧愁。

46分钟前
  • 4-ever
  • 推荐

「尘埃」是安氏历史观中最重要的概念,达福的子辈象征着后辈对于特定历史与个人的一种反馈和羁绊,只是包容多于理解。以爱情来反衬历史的残酷也是惯例。

50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希腊三部曲之第二部。不喜欢这部。相比前作感觉风格大变,两个时间点不停地穿越,加上时间、叙事的模糊,沉闷晦涩烦躁不安。不喜欢加入的雅各布和小艾雷妮角色,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犹豫了一会,还是为了个人喜好给了大师遗作一个两星半的差评。第三部应该是无缘得见了吧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长镜头再牛,剧本问题也掩盖不住。看了个寂寞。

54分钟前
  • 凰子
  • 较差

英语片怎么这么土。。。。。。

59分钟前
  • Junkopia
  • 较差

又臭又长,以后有时间再看一遍,看看我到底哪里出问题。

1小时前
  • 豆瓣酱
  • 较差

#SIFF#98.5 算是初次接触安哲成熟的作品吧。最惊艳的是配乐和长镜头,八成的电影体验来自于这两者。过去与现在多线交叉叙事,讲述三人的情感往事,再以小艾琳娜为支撑作为电影的结束。后半段的真实故事展现得亦虚亦实,亦昔亦今,亦梦亦幻,把情感之动人与缠绵作为观众观影时的真切体验展现出来,比《冷战》要细腻的多。但前半段的情感铺垫似乎也随着时间线的碎片化而略显碎片化。

1小时前
  • K-SchoLos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