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关于名叫莫德的老人的故事。
执着的莫德,可爱的莫德,坚强的莫德,勇敢的莫德,糊涂的莫德,悲伤的莫德……在她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自己父母的影子,或许还能看见自己将来老去时的点滴状态。
不过莫德也稍有不同,她得了老年痴呆症,每一刻都会忘记自己上一刻做过的事情。
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故事,我们会被莫德的执念与孤勇深深打动,继而去审视我们的迷惘,我们的苦闷,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像她那样执着,那样坚持不懈?
我们是怎么对待父母和老者的?
我们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 莫德故事的创作者是英国年轻女作家艾玛?希莉,她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在她们的暮年时光,她一直陪伴着她们。
她的文字真挚、细腻、睿智、幽默,甚至十分犀利。
莫德的青春、莫德的暮年,在她的笔下,被展现地淋漓尽致。
这是第一次尝试写影评,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有些影评的水平,只不过这次,真的触动了我。
首先,如果你把它当作一部悬疑电影,把整个过程视为利用琐碎的线索进行最终的破案,那么已经完全失去偏离这部电影的核心了。
如果把它当作一步讲述阿尔兹海默病的温情感伤电影,虽然也偏离了主题,但只要你有所收获就行。
“我爱她,可是我必须要离开她,她值得更好的人”,这种论调似乎无处不在。
但此时的事实往往是这样子的:你或许曾经爱过她,可是你现在根本不爱她了。
还有就是你知道在她心里,你就是最好的,失去你她会伤心欲绝,但是你不在乎。
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心理学,但我知道人体是极其复杂的,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人体会自主的发生一系列根本无法察觉的变化。
一般这些改变是躯体性的,比如你突然从蹲位转为站位,可能会觉得头晕,是因为大脑的供血不足。
但是由于颈动脉存在一个压力感受器,全身只有大脑特供了如此一个压力感受器。
感受器侦测到颈动脉的压力下降时,快速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细胞,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增强,收缩频率增加,使脑的血流量快速恢复。
包括你运动、心动、发烧、恐惧、愤怒、逃跑、搏斗等等一系列情况,心脏都会这种反应。
这样的反应如果过于激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脏受损。
很多猝死的发生,可能都缘于此。
除心脏以外,其他的器官均会发生类似的自我调节反应。
在心理方面,我还没接触过这方面的资料。
大脑会不会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类似的反应?
我想应该是会的,具体表现就是将自己的记忆、观念、情感进行有目的性模糊和畸变,当然你本人是察觉不到这个过程以及目的的。
回到电影,女主角是个80多岁的老太太——莫德,她一直很想念她的姐姐伊丽莎白,加上记忆逐渐衰退,所以她就不停地在找那个失踪了70年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如何失踪的,成为电影的悬念。
但是如果你阅片无数,应该很早就猜到了结局。
电影中回忆年轻时的情节,并没有试图去刻画“姐妹情深”,都是些平平淡淡的情节,只不过是老太太自己给那些情节赋予了情感,很深很感人的情感,常常把自己感动到哭。
随后开始慢慢出现她对姐姐的嫉妒,姐姐因为漂亮爱打扮,深得男人欢心,而她自己,常常只能作为电灯泡,或者直接被支走,身边的男人都更喜欢姐姐。
女人的虚荣嫉妒之心较强,不能排除莫德在这种情况下起了杀心。
姐姐“失踪”后,她一直很伤心,到处寻找和打听她的下落,同时,她开始模仿姐姐的穿着,并且用了姐姐的口红。
只不过遗憾的是,那个男人告诉她“你取代不了她”。
奇怪的是,电影并没有透露莫德最终跟谁结婚了,如果仔细研究应该能找到相关的线索。
但是跟谁结婚似乎都不重要了,事实是她用了这种自私愚蠢的方式,使姐姐“失踪”,但最终自己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她的情感慢慢转换到愧疚之中,这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当你为了一个新的选择而放弃现有的选择,但是放弃后不管有没有得到新的选择,你都会怀念所放弃的那部分,如果是没能如愿,那这种愧疚感就会更加强烈。
虽然心存愧疚,但她始终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害了她,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就选择将这种爱和思念强化,淡化施害过程,最后甚至直接嫁祸给别人。
支持是莫德杀掉(不管是误杀还是蓄意谋杀)伊丽莎白的证据有:1,动机,姐姐不仅吃掉了身边的男人,还毫不掩饰地在她面前秀恩爱,对她的感受毫不顾忌;2,姐姐“失踪”后,她模仿姐姐的穿作打扮,并且那个男人对她说“你替代不了她”。
3,她对杀人过程的描述,极其详尽,并且如果她真的目睹了整个过程,4,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她和姐姐的男朋友在海滩上,一起用沙子掩埋姐姐,是个明显的隐喻。
5,她将姐姐的小镜子也一起埋掉了,说明她讨厌姐姐照镜子时的样子。
虽然,她说是姐姐男朋友误杀,然后一起掩埋,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她不可能将这个事情一直隐瞒到找到尸体为止。
回忆片段里也不会有她和姐姐男朋友一本正经得找人的经历,姐姐男朋友也不可能跟她在楼梯上较真。
在这里没有任何指责莫德的意思,人非圣贤,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而犯愚蠢,而过后,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去面对错误,面对事实。
更多的人会选择将部分不利的记忆、情感、观念等进行调整和畸变,以适建立暂时的自我感觉良好,避开道德的折磨。
人对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情感,具体是什么感情,完全取决于你怎么选择。
就像有句话说,你一生中你会有无数次想杀掉自己的伴侣,这似乎与爱恨无关。
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既然发生了就不会改变。
也许你可以选择逃避一时,但逃避不了一世。
终有一天,你还是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更严重的惩罚,并且惩罚你的就是你自己。
对于爱情,不要想那么多,在爱情中爱得越深、爱得越深的人,就算最终没有走到最后,你也会无愧于心,过得舒舒服服坦坦荡荡。
其他人际关系也是一样。
对于姐姐怎么死的,我也只是猜测,更多的细节值得品味,也许大家都会发现不同的线索。
70年悬案告破,靠的竟是记忆碎片!
今天来看一部老戏骨主演的电影。
格兰达·杰克逊,两届奥斯卡金像奖影后,政界和娱乐圈都大有作为的英国国宝级演员,可惜在2023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
这部电影《伊丽莎白不见了》于2019年上映,是格兰达息影从政25年后复出的首部作品,故事聚焦于换上老年痴呆症的女主角莫徳。
从片名来看,观众可能会以为伊丽莎白是主角,伊丽莎白这个名字也在全片不同的时间地点出现。
直到影片开始后十分钟,我们才会恍然,原来莫徳才是主角。
此时的莫徳已经八十多岁,一个人居住,家里的物品、墙上、门上都贴着纸条提醒她要注意的事项,她还随身准备纸和笔,口袋里也都是记录她认为重要的事件的纸条。
她有老年痴呆,十分钟前发生的事都可能忘记。
上午约好了到伊丽莎白家一起做园艺,她在土里挖出一个淡蓝色的镜子。
这个镜子将她的记忆拉向70年前与姐姐苏姬在一起的日子。
苏姬是她的姐姐,1949年失踪,只在火车站留下了行李箱,里面是姐姐平时穿的丝质蓝色小礼裙,大家都不知道她是自己离开了还是出了事,总之就是杳无音信,再也未露面。
第二天她再次翻到“去伊丽莎白家搞园艺”的纸条,于是又跑过去,可是这一次没能见到伊丽莎白。
她从窗户看到伊丽莎白的眼镜放在桌上。
她断定好朋友出事了。
可古怪的是,她的女儿,伊丽莎白的儿子,甚至警察,都不肯帮她找回伊丽莎白。
这些人是否有什么事瞒着她?
莫徳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挖出真相。
过去与现在交织,70年前姐姐的失踪与现在伊丽莎白的不见成为莫徳记忆的层层迷雾,虽然她糊涂,虽然上一刻发生的事情下一刻就会忘记,但她却执着地探寻着,最终拨开了萦绕她心头70年的悬案。
在老人的记忆碎片中加入悬疑元素,让这部温情满满的电影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全片以莫徳的视角讲述,错乱的记忆导致她将过去的错误投射到现在,心中的执念变成探寻事实的勇气,一个执着而坚强的老太太形象被演绎得栩栩如生。
随着莫徳的记忆越发混乱,观众越发明白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如此一来悬疑的氛围就构建好了。
格兰达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复出——谁能想到这位息影25年的戏骨,竟能将阿兹海默患者的记忆碎片演绎得如此震撼?
她精准捕捉到病症特有的混沌感:一个恍惚的眼神,一次无意识的重复动作,都在诉说着记忆被蚕食的痛苦。
更令人叫绝的是那些突然的情绪转折,前一秒还在温柔微笑,下一秒就陷入莫名的恐慌,这种收放自如的演技简直让人脊背发凉。
导演的叙事手法同样惊艳。
他巧妙地将莫徳的心理创伤与病症导致的记忆错位编织成悬疑谜题——那些闪回片段究竟是真实的过往,还是病症制造的幻觉?
这种处理让老套的救赎主题焕发出令人震撼的新意。
当真相最终在记忆迷宫中浮现时,带来的不是廉价的感动,而是直击灵魂的震撼。
开始就还以为是一部关心老年人,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的社会题材影片,但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一部关于杀人、暗恋的惊悚片。
老年演员的演技没得说,感觉不到表演的痕迹。
但年轻版的摩德似乎选角有些问题,年老了之后容颜会变,但骨骼应该变化不大,不大可能由年轻时候的圆盘脸变成老了之后的长条脸。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
年轻的女主角没有姐姐漂亮、性格也不如姐姐外向,所以应该很羡慕姐姐的优雅漂亮和追求者众多。
姐姐不见了既会让她感觉少了依靠,但也会让她觉得有了出头的可能。
-当然,片子也有故弄玄虚的地方,一再出现的疯女人和乌鸦;房客的唱片和偷拿食物出去;有些莫名其妙的蓝色镜子和梳子。
可能信息量太大以致我自己没看懂。
人总有老去的一天,谁也说不准自己最后会是什么样子。
到最后还记得那些应该就是自己内心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吧。
盒子里翻出的羽毛,夹在本子里的葫芦花,零碎的却鲜活的记忆碎片.. . ..... 因为疾病而错乱的生活,却执着的认定自己...... 终于把自己的姐姐失踪了几十年的真相找了出来。
被阿尔兹海默症折磨的老人自己,还有家人,平淡的表现出真实自然。
老人对着情绪临近崩溃的女儿,刻薄的数落着进门问安送牛奶的外孙女,把外孙女当陌生的雇佣护工,一下就被激怒而控制不住的女儿开始对老人怒喝,老人听话走向洗手间,走到一半就已经忘了自己要干嘛,走到了洗手间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却看到的是以前年轻时的自己...... 这一切连贯而真实,被打动,真实的生活写照。
还有老人在车站,把找寻来的女儿当陌生人般攀谈,突然又认出自己的女儿意识到自己刚才举动开始哭泣........ 还有女儿要把老人锁在家里时的对话场景,老人扶门埋头哭泣她是清醒的无助的...... 优雅的老人在餐厅把餐盘打碎突然被自己的举动吓到愣住......老人好几次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无声的,有声的........这些场景真的把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生活刻画的淋漓尽致。
愿所有被阿尔兹海默症折磨困扰的老人家人都能好好走完人生这段路。
都会过去的。
老人触景伤情,怀念故人,跌入往事的黑洞,今昔对比不胜唏嘘….这种让老人显得无助脆弱的故事,很多时候都会被处理成官逼民反,额,强逼观众落泪的画面。
如果老人还有阿兹海默症、失忆症、老年痴呆症等,不需要解释就可以知道会很无奈的病,那就彻底让导演可以制造让观众哭哭啼啼的机会。
感谢拍过《指匠情挑》的爱尔兰导演艾斯林·沃什,她改编自英国小说艾玛·希莉小说处女作《伊莉莎白不见了》,没有“教导”我们要同情老人的苍老跟健忘。
故事描述老人莫德唯一的朋友伊莉莎白失约,她竭力想要找到伊莉莎白的过程。
她的房子白天还拉窗帘,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她的眼镜留在桌上,案情显然不单纯。
然后,我们慢慢发现莫德的姐姐在七十年前失踪,她的回忆跟现实搅在了一起。
我们同情莫德、莫德的女儿跟孙女,还有伊莉莎白。
莫德的易感与马上爆发的生气与失望,让大家头疼。
得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格兰达·杰克逊(Glenda Jackson)饰演的老莫德女士,她的哭与笑、她的若有所思跟即将发飙,让我们知道得病的人,其实真的是脑袋被困住了。
这部BBC一台的电视电影,是部小成本的剧情和演技取胜作品。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有被逼得要哭哭啼啼。
因为,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知道病人对于别人不懂她,她也很急。
这样的创作,让我们理解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处境。
是疏通情感,而不是淤积哭点逼我们掉眼泪。
格兰达·杰克逊([恋爱中的女人])将主演BBC新片[伊丽莎白不见了](Elizabeth Is Missing,暂译),这也是格兰达时隔25年后首度重返大银幕。
[莫娣]导演艾斯林·沃什执导,安德烈·吉布([法兰基,我的爱])操刀剧本。
影片故事改编自艾玛·希莉(Emma Healey)创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名叫莫德的老人展开。
莫德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失踪了,莫德相信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并开始着手解开谜团。
随着她的痴呆症恶化,时间变得更为紧迫了。
该片将于今夏在苏格兰开拍。
兰达·杰克逊([恋爱中的女人])将主演BBC新片[伊丽莎白不见了](Elizabeth Is Missing,暂译),这也是格兰达时隔25年后首度重返大银幕。
[莫娣]导演艾斯林·沃什执导,安德烈·吉布([法兰基,我的爱])操刀剧本。
影片故事改编自艾玛·希莉(Emma Healey)创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名叫莫德的老人展开。
莫德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失踪了,莫德相信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并开始着手解开谜团。
随着她的痴呆症恶化,时间变得更为紧迫了。
该片将于今夏在苏格兰开拍。
这是一个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姐妹情深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人口失踪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我感觉影片想要表达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不是真的痴呆,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记忆里,活在自己的执念里。
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固然是令人悲伤的。
但是照顾患者的亲人们更是令人心酸的。
最后赞叹一句老人家的精湛演技。
即使人们再把苍老述说成是一种青春后的风韵、沉淀后的从容等等,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在真实面对苍老时的抵触和恐惧,这种恐惧多数并不是苍老本身,而是害怕那种因为老态而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人们对你的维护和顺从,带着同情迁就,或者像是安抚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那么,可以清晰感觉别人态度的你,是不是可以保持绝不怀疑自己的勇气?
《伊丽莎白不见了》里面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莫德固执地坚持自己看法并且不断寻找真相的故事。
她丢三落四、时常认不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下一秒就忘记了手上拿的东西是打算做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她不断地发现自己口袋里写着“伊丽莎白不见了”的纸条。
故事由此展开,她不断地在伊丽莎白门口徘徊,收集一切微小的信息,企图找到真相。
然而可悲的是,等到第二天她依旧不记得这些事情,还是只能从写下的纸条里去分辨。
因此造成她不断地和女儿海伦重复着这件事,并且前后报了四次警,更加重了这是一场老人痴呆恶作剧的感觉。
故事从一开始就以这样一个悬念展开,时而恍惚清晰又戛然而止的线索增加了读者迫切想要答案的兴趣。
作者又于其中增加了另一条故事脉络,关于年少的莫德和姐姐苏姬。
姐姐苏姬在和姐夫弗兰克在一处宾馆里时突然失踪,两个故事交叉前行,年少的莫德和年老的莫德在两段寻找中不断切换,看似平行,又摆明了让人揣测其中联系的态度让故事情节顿时丰富起来,补充上年轻的莫德和家人之间的相处,也让主角莫德的形象更加饱满,缠绕而条理的叙述可看出作者艾玛• 希莉的叙述能力。
作者介绍中说:她的灵感来源于自己的祖母和外祖母,在她们的暮年时光,她一直陪伴着她们。
鲜活的生活可以让一个人的写作更为真实。
故事除了以莫德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友情作为线索之外,莫德与家人之间的亲情、与弗兰克之间的隐晦的爱情、苏姬对于道格拉斯的同情、苏姬和弗兰克之间的爱情和道格拉斯对于疯母亲的感情等,人物之间相互交错的感情是作品中最朴实真诚又精彩的部分。
其中让人温暖的一个小细节是,女儿海伦借口让莫德摆餐具转移她的注意力,在看到莫德摆错之后,夸奖“摆的不错嘛”,一边迅速地把摆反的刀叉偷换回来。
作者把一个女儿和老人的相处刻画的像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
她因为可能造成的危险而对母亲多有指责,但从心底里还是最关心她。
作者于其中流露出来的善意使作品多了一些关于人性关怀的味道。
真相揭开时,回溯之前的细节似乎都变得合理,而莫德在那一刻似乎也突然清明,往事历历在目,七十年前的失踪的苏姬和现在的故事联系到一起,真相呼之欲出。
而莫德却还是那个念叨着“伊丽莎白不见了”的老人。
这本书让我想起来《说谎的人》,也是同样以开端埋下伏笔,以在一场大火中唯一生存下来的女孩卡登丝不断寻找真相中展开故事。
这两个都是处于被成年人照顾的群体,《说谎的人》的主角一个小女孩,《伊丽莎白不见了》是一个老人,或许我们该反思一下处于正青年的我们和他们的相处。
我们是否太忽视一个孩子的意愿,是否太小看老人的智慧?
其实我们的每一个情绪都会没有遗漏的传递给他们,真诚、虚伪、善意、敷衍… … 永远不要怀疑他们的敏感,未经世事的孩子有着最天然的感知力,经过风霜的老人可以看穿人微妙的心思,用心真诚,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唯一正确的。
有一天,我们也都会浑浊残老,你也会希望其他人认真对你,就是这么简单。
心酸
英国版《杀人者的记忆法》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阿兹海默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记忆有时就是人的本质。
ok
7/10
把一部关注老年人痴呆的片子拍得这么有悬念,可以看出导演还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Glenda Jackson的表演太真诚了甚至有一种在看纪录片的感觉虽然故事节奏不是很紧凑 结尾也俗套但是不影响Glenda Jackson的情感代入
善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善待老人,善待父母。年轻时的秘密,会成为年老后沉重的负担。
老太演技真是牛!
有些感动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很痛苦,患者家属更痛苦
阿尔兹海默症下的悬疑剧情。找到70年前妹妹的遗骸,引发出妹妹老公当年害死妹妹。老太太演技太棒了!!
前半部分看起会觉得只是一个探讨老年痴呆症的生活片,女主的老年伙伴失踪,而女主在病症的折磨下不停地寻找自己老年生活唯一的慰籍,不断的闪回镜头让观众更感觉剧情凌乱而费解。但当你耐心看到片尾才发现这是一个具有悬疑情节的片子,老太女主一直找寻的是自己姐姐失踪的真相,导演在前面埋下了太多的的线索和伏笔,细想起来是多么缜密而细致。比如埋在土里的化妆镜,疯婆子的只言片语,租客的行为举止等等,其实都是在揭示一个尘封已久的杀人谜案,原来女主的姐姐因男朋友的猜疑而被误杀埋尸。女主的表演太精彩,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老年痴呆老人清醒而执着的形象,而女儿的演员把那种面对亲人生病下的无奈和温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喜欢这种平淡中蕴藏汹涌暗流的调调,演员更是为片子锦上添花。
没想到这还是部悬疑片。阿兹海默真可怕,能发明治愈这病或者有效预防这病办法的必须得诺贝尔奖。
老太太原来是两届奥斯卡影后,怪不得她的表演达到这么高的水准。。话说阿兹海默症确实挺悲伤
其实主体叙事再集中一点,就凭老太太的演技还是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好在主体视点集中,这俩电影异曲同工之妙,导演表现手法的差异给影片带来相对的瑕疵
阿茲海默作為電影題材可以有很多很多的發揮、天馬行空皆可,但如何在這已經非常常見的題材下走出新路,倒是我比較希望可以看到的。這部片的故事太常見了,也沒有比較突出的部分,整體而言就比較無趣了,倒是女主的表演很精彩,原來是兩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略带凌乱的插叙,慢慢拼凑出故事全貌。老奶奶演技太好了!
老年痴呆被演绎得比较缓和。女主至少能生活自理,然而更多的是完全不能自理的,如果把屎尿到处抹,谁还有耐心
简直就是演技炸裂的“困在时间里的母亲”,阿兹海默症真的是对自己和家人的双重折磨,被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记忆碎片困住了自己,是一种无法重置的真实循环,真的无解又无助。养儿防老?我呸!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