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告片到正片從配樂到歌曲劇情根本全部毀三觀。
無法忍受看到哪怕一分一秒。
也許原著並無劇情,但是也不容許電影亂翻成這樣吧?
這部音樂劇之所以是經典,不就是那些服化以及具有標誌性的垃圾場嗎?
拿掉了垃圾場,去掉了偽裝,音樂還不好聽,到底為什麼覺得別人會買帳呢???
要把音樂劇搬上大螢幕,貓早在幾年前就做到了完美還原了,那次不就是很好的一個記錄了嗎?
何需多此一舉?
不承認這部的存在。
永遠不會。
去看Cats电影版的人无非两种:看过和没看过Cats原版音乐剧的。
对于没看过的人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就太单调——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剧情。
但,凡是看过原版舞台音乐剧的人,去看的是一种情怀,而且这种情怀被很好地保持了。
原作者Webber毫无疑问是这部电影的音乐总监。
小白猫是舞台剧里没有的角色,她在电影里承担和代表的其实是观众的视角。
因为舞台剧第一句“Are you blind when you're born?
”是直指观众的灵魂发问,而在电影里是对着小白猫。
就从这一点上来看,电影就很有巧思。
纵览全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们在音乐剧和电影表现手法之间拿捏的挣扎。
这挣扎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事实上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结果了。
片中集体舞的桥段音量略轻,但这是音响导演为了片尾升天环节提高音量而做的准备,也无可厚非。
猫咪们的化妆,舞美,动作,都非常好地再现了猫咪的角色。
只有爱Cats音乐剧,爱音乐并且爱猫的人才能真的欣赏好这部电影。
老Deuteronomy在新版里由Dame Judy Dench饰演,本来是公猫,现在变母猫,倒也没有任何违和感。
片尾她对着镜头唱完The Addressing of Cats,十分具有说服力。
这一段再次提醒观众,这不是一部由人类出演的电影。
片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猫,所以你要以猫的性格标准来衡量这些角色,才能发现他们的可爱。
本来这个影评到这里就写完了,但我还要再啰嗦几句。
记得《悲惨世界》最近的一个电影版,和原版音乐剧里一个我认为很大的不同,就是芳婷在原版里是去堕落当妓女之前,仅仅是刚动了念头的时候,就心灰意冷唱出I dreamed a dream。
而在新版里,她是在卖淫成为事实之后,躺在浴缸里唱了这一首。
在原版的Cats里面,Elaine Page所塑造的猫咪Grizabella角色虽然被人抛弃,变老变丑,但依然是那只不低头的高傲的猫咪。
虽然边唱边流泪,但依然是傲气地完成了Memory的演绎,丝毫不煽情却依然令人动容。
这才是一只贵族猫咪呀!
在新版里,她成为了一只哭哭啼啼畏首畏尾的老蔫猫。
一首Memory唱得声泪俱下,跟要饭的似的,最后的look a new day has begun这句的rubato更是拖长到让人怀疑她后面的到底还唱不唱?
一个高贵的英国音乐剧,硬是搞成了美国社区高中水平。
还有,这部电影我觉得唯一的败笔在于,Grizabella在原版里可是靠一首Memory让身后那些不愿看她听她的猫咪们一一转身,从她的歌声里找到了自己的共同遭遇,于是从排斥到共鸣,最后到认同,一起送她上了天梯,一气呵成。
原剧里,从开唱Memory到Grizabella顺利登天,一共7分钟。
黄金的7分钟。
人的情绪线条只能保持7分钟。
而在电影版里,似乎猫咪们并没有从Grizabella身上看到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搞得好像他们都没有被抛弃过,没有在街上彻夜流浪到看见太阳升起时熄灭的街灯一样,而是仅仅被Grizabella可怜巴巴声泪俱下的歌声感动了而已。
一种居高临下的感动而已。
这一点非常不合逻辑。
然而还不止如此:接下来,老Deuteronomy非常直白地说:好,那就选你了!
这多此一举的台词打断了情绪上升的路径,令人感到遗憾。
电影是通俗的艺术,但是有时候感觉也太俗了。
这两个新旧的对比,不得不说反映了当代观众审美的“快消”化。
一个是芳婷,一个是Grizabella。
本来都是有骨气,傲气的落魄角色,原版里毫不煽情却让人铭记在心。
在新版里呢?
也许这种性格在今天的时代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不理解,所以要用一种非常直白,接近于愚蠢的方式来演绎才能被普罗大众理解?
哎不说了。
懂的人,自然懂。
不懂的人,我写多少也说不明白。
真的是像剧中的剧院猫Gus嗟叹的那样:"these modern productions are all very well, but there's nothing to equal, from what I hear tell"
期待已久的豆瓣4.2/烂番茄18%的年度灾难巨制🐱,我看完觉得……还行啊只是一般烂?
好像也没有烂得惊世骇俗?
首先,确实有三个cgi场景让我觉得明显不适:人型猫活吃人头小蟑螂、人型猫在垃圾堆里爬来爬去吃垃圾、还有p4这个状似全裸的Idris Elba。
但忽略人型猫的恐怖谷效应的话……作为一个音乐剧🐱黑,我觉得电影版的剧情薄弱和造型诡异只不过是和原剧一脉相承罢了。
电影造型和音乐剧相比主要是缺了鬃毛和黑色小鼻头,加上的话应该能好不少。
演员们的歌唱/舞美表现力确实逊于舞台版,但这也是音乐电影的通病:想想12版悲惨世界的五音不全沙威,还有lala land的录音棚调音塑料感,🐱真的属于正常发挥。
Sir Ian的剧场猫和Jennifer Hudson的魅力猫甚至算演得很不错的。
最后我想夸一下p5的小可爱,魔法猫Mr.Mistoffelees。
这个造型比原剧可爱100倍吧!
性格也和原剧差蛮大的,从自信光环小明星变成了害羞胆怯小天使,我内心的furry疯狂对他swipe right嗷呜[亲亲]
霉霉演Bombalurina,Demete却没了!
《Macavity》被改编得如此空洞像霉霉演唱会上的一支舞曲!
《Macavity》是一首集中展现百老汇爵士魅力的纯真爵士歌舞,果然,霉霉贡献了史上最糟糕的《Macavity》!
我的《Macavity》5555555!
Grizabella一会儿左鼻孔上挂一道清鼻涕,一会儿右鼻孔上挂一道大浓鼻涕的简直让人崩溃!
小白猫Victoria那么多泛滥成灾的镜头,穿插在所有角色切换镜头里。
导演你是没有了小白猫你就没办法让电影画面进行下去了是吧?
最后加的老猫Deuteronomy对Victoria说的那段话:“你会成为一只杰利克猫。
”简直莫名其妙、多此一举的败笔。
事实证明,四大音乐剧,只有《猫》是不适合电影版的!
或者说,所有百老汇的音乐剧,只有《cats》不适合拍成电影!
因为本身它从儿童诗歌改编过来,韦伯就没有好好的给每只猫的角色和故事的前因后果剖析清楚,弄成剧本,真的还要好好扩展打磨的,直接用音乐剧形式照搬荧幕,真的就是大型翻车!
它只适合舞台上的表演。
猫咪生来就有一些过激行为,它们似乎与生俱来就有一些蓄意破坏的能力和疯狂的时候——这些都是猫咪的乐趣所在。
最新地址:sihu.pw 在一只压力过大、非常狂暴的猫咪面前,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完好无损。
跳跃、蹦起、攀爬和潜行的能力都已经嵌入到猫咪的基因之中。
这些发疯的行为对一只年轻、正在熟悉环境、检验自己能力的猫咪来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正常?
没错。
不能改变?
的确。
但是,你可以学习一点点猫咪心理学,把疯狂的猫咪变成良好行为先生(或者女士)。
通过识别引发不正确行为的原因,可以更有目的地训练它,这样就不用对它们的行为束手无策了。
我们将要了解如何在家里确立纪律,将猫咪的注意力从错误行为上转移开,并鼓励它们的良好行为。
20世纪最出色的音乐剧作曲家之一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根据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T·S·艾略特诗歌改编的,打破了舞台剧圣地美国纽约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而且也次数最多的记录的音乐剧《猫》,被环球影业用1亿美金改编成了电影,然而顶着这么强的一个IP的片子,竟然扑街了。
上映10天,全球票房仅3840万美元,而其成本将近1亿美元还不算宣发成本。
有媒体预测《猫》的亏损额可达1亿美元。
此前,片方环球影业也将它从奥斯卡宣传片单中撤除。
除了老套的剧情和糟糕的改编之外,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延续了原音乐剧里,以人经过特效化装来饰演猫的设定。
并且为了彰显大投资,利用人脸捕捉加上CG,导演在片中模拟出了一个新物种“人猫”或者叫“猫人”。
其实这种类似情况已经有失败的前车之鉴,此前被老影迷期待的“真兽”全新电影《狮子王》就引起了广泛争议,逼真的动物模拟出人的表情说出人的语言,总让人有那么种不舒服。
而《猫》却把这个问题推向了极致。
有很多人搬出所谓的“恐怖谷理论”来解释。
这个理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正弘于提出的,最初应用于机器人研发理论,他认为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感觉存在一种美学假设。
也就是当机器人和人的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人对机器人的恐惧心理也会随之增加。
这个理论又是源于1906年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詹池的论文《恐怖谷心理学》,他认为人在难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体征时,会产生一种对未知的恐惧。
弗洛伊德在1919年的论文《恐怖谷》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心理现象。
在恐怖谷理论被具体阐释前,神话时期就已经对其有了充分应用。
古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米诺陶,文学里的弗兰肯斯坦,早期B级片里的怪物,都是具有极高似人性的恐怖生物。
电影可能是最能诠释恐怖谷理论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其实为《猫》的扑街找理由,未必需要这么高逼格的理论支撑,可能单纯就是因为作为人类,我们虽然喜欢可爱的动物,但不喜欢动物长得像人。
我们经常会用动物形容人,比如动如脱兔,小鹿乱撞等等,人如果有一些动物的特质,似乎会变得很生动,比如小鹿的可爱,大象的聪明,狮子的勇猛等等。
但我们在形容动物的时候,除了说动物聪明像人之外,就不会再提及其他。
那么一个动物如果长得像人的话,会被我们认可吗?
让我们看两个例子——
如果说好看的话,可能任何人都不会同意吧,可是这究竟因为什么呢?
原因可能在于,如果一个动物长得像人,我们的主观就会第一直觉把他认为是人,而产生一个反转,就是他是一个像动物的人,也就是变成了一个——怪物,一个异类,对于异类,我们从审美上是不接受的。
比如这些——
这个有趣的问题,还引出了一个人们日常认知当中的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一厢情愿式的倒错”,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往往会受认知习惯的影响,将很多事情的主从要素颠倒,就像动物长得像人,动物是主,长相是从,但我们因为像人这个特点,在我们的认知里被放大了,因为我们习惯看人,所以将动物认为是人,只不过长得像动物,就把主从颠倒了。
生活中有哪些例子?
比如一个朋友,一直对我很好,我们就很容易颠倒主从。
主是朋友,从是对我好,但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我好是重要的,所以把对我好变成了主,朋友变成了从,也就是首先要对我好,其次才能再去谈论朋友这种关系。
再比如,之前有张火星照片,好像是人脸,于是有人说火星上有生命,建造了这个形状。
但实际上这就是“一厢情愿的倒错”最好的例证,我们认知里面更习惯于人脸这种模式,于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一种图像是人脸,把一个本来是像人脸的事物颠倒地认为他们是按照人脸建造的。
其实还有马克思讲的,人的异化,人慢慢被外界力量支配,本来我们发明的手机是一种工具,但逐渐我们被这种工具所支配,就是我们把我们的手段颠倒地认为是目的,渐渐的,用手机沟通已经不再是目的,而单纯的玩手机就成了我们的目的。
所以动物长得像人好不好看不关键,关键的是我们要警惕这种“一厢情愿的倒错”。
而《猫》的扑街,就是忽略了这种常识,一厢情愿的照搬舞台剧,不管再怎么制作,种子错了,就不会开出期待的花和结出想要的果实。
这是个电影,从电影角度说,某些方面做得还不错,但就是不知道这些演员都在干什么;这又是个音乐剧电影,从音乐剧角度说,某些方面又不合格,因为把音乐剧的优点全都丢失了。
第一只猫很快就出现了,跟第一次看到预告片的反应一样,妈妈咪呀!
OMG!
额滴个神啊!
(此处有一问题:同样都是人扮演的猫,为什么音乐剧版都说可爱,电影版却让人活见鬼?
)为了不浪费这1小时50分钟,我开始琢磨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观看本片。
后来终于想出来,必须要接受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生物灵长类猫科动物!
他们有着人的身材和五官,猫的毛发和耳朵,时而跟人一样大,时而跟猫一样大(谢谢摄影师),时而用两只脚,时而用四只脚,会唱歌,会跳舞,还会吊威亚飞来飞去……当我正在开始学着欣赏这类生物的时候,突然发现,oh NO!
还有灵长类老鼠!
灵长类蟑螂!
他们个头很小,但是也会唱歌!
好在他们没有出现很长时间,而这段之后先前让我严重头晕的手摇镜头也几乎没有了,因为猫们不再上蹿下跳,开始认认真真跳舞了。
画面舒服多了之后,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猛地发现,特么唱的是德语!
啊!
那Memory应该怎么唱?
Erinnerung吗?
(Sorry,我之前没有听过德语版。
)兴致勃勃往电影院冲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这是德语配音版,而且现在的音乐电影是要连唱歌都翻译过来的,这意味着明星阵容--Jennifer Hudson, Jason Derulo, Taylor Swift, Judi Dench, Ian McKellen都变成山寨版了,唯一剩下的就是Jason Derulo的舞蹈。
Anyway,还有Erinnerung可以听听什么样子,好奇ing。
等啊等,中间内心把我学过的所有外语的“为什么”念了无数遍“why?””warum?””por que?””pourquoi?””왜?””どうして?
”因为真的不知道这些灵长类猫科动物要闹哪样,这Ganze真的是很Schwachsinn!
Memory9.7Elaine Paige / 1998看得出来这是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可是这水平,1亿预算是不是都花在Taylor Swift和猫毛身上了?
不能多花点时间再好好研究一下screenplay么?
这些演员既然身手已经这么矫捷了,不能再多点个性化的动作表情么?
不能再加强下镜头语言对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刻画么?
如果像魅力猫出现的两次主要场景那样加强下整部电影的戏剧效果,我就不会一看到群舞就开始用各种语言问为什么了。
Tom Hooper上次执导的《悲惨世界》大量的特写镜头搞得我快疯了,这次倒是没有那么多占满全屏的大脑袋和安妮•海瑟薇史上最凄惨的表情,但是他镜头下的Victoria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一个卖萌样,这就是纯洁的意思么?
(真是浪费了一个好舞蹈演员。
)From stage to screen,韦伯、制片、导演、观众,大家想要的东西到底哪里没有一致?
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剧电影,三者关系很难搞清楚么?
电影画面很好看,暖暖的光也很舒服,猫猫们也都很漂亮,但是就像爱搞爆炸的迈克尔·贝的电影一样,光靠特效能满足观众么?
韦伯怎么想我不是很介意,我只想问Tom Hooper,”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么拍?
“
🚞
看,春风驾着五彩祥云姗姗而来,浑身散发着缕缕沁人的清香。
她化作娇嫩的草芽,从坚实的大地中钻了出来:她化作北归的大雁,从遥远的天际飞了回来;她化作姑娘身上薄如蝉翼的丝巾从熙攘的人群中款款走来——和煦的春风是春的使者。
看,她飞过了山脉大川,留下了丝丝绿意,掠过了大地,留下了阵阵清爽,飘过了翠绿的田野,留下了点点翠光。
《CATS》:5分全網都在駡,抱著很低的預期看,觀感居然沒有想像中那麼差。
在我看來,這就是年度邪典電影。
前半個小時是大家普遍最無法接受的地方,裡面涉及大量重口味情節,吃蟑螂吃垃圾,還有詭異的人形貓,可能我個人口味比較偏,這些對我而言有獵奇快感,反倒算是加分項。
但這些獵奇在後面就不再出現,這點有些可惜。
電影最大問題在於它毫無節制地運用音樂,整部電影中間幾乎很少間停,往往一首歌結束又緊接著下一首,導演上一部《孤星淚》也是這樣,但問題是《孤星淚》的每段信息量都是極高的,有複杂的故事做基底,觀眾很容易進入故事。
而《CATS》的故事實在是太簡單了,所以每一段基本都是表現角色和情緒,這種一旦觀眾無法進入狀態,全程就會非常煎熬。
如果單拎一段來看,其實歌舞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但當一段又一段的歌舞密集地堆在一起,整體就比較煩了,觀影途中會一直期盼它什麼時候能停一停這音樂。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電影雖然是架空的宇宙,但電影的邏輯其實很奇怪。
這裡的奇怪不是指貓為什麼會唱歌跳舞,而是電影的呈現不符合物理邏輯。
簡單來說,如果按照電影裡貓的大小是按照現實世界的比例來呈現的話,就很難解釋為什麼貓會有合身的衣服跟鞋子,舞臺劇可以不計較這些,但電影裡出現這種情況就會很讓人出戲。
優點還是在歌舞段落,老爺子在舞臺上的表演非常有力量,還有那段撒金粉的歌舞,是全場最佳。
每個貓的歌舞都能深刻地表現出貓的性格特徵,這種舞臺表現力一方面多得原舞臺劇的功勞,另一方面也是導演在鏡頭語言上下了功夫。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上一部《孤星淚》被很多人吐槽只有特寫沒有動作,這一部是讓演員們又唱又跳,但說實話想像力還是不夠。
這次雖然翻車了,但我對導演還是懷有期望,這種世界級的舞臺名劇,敢去改編它本來就是一種勇氣。
快到2020年底才看到这部片子,其实我个人感觉我觉得还可以的,但我觉的这部电影坚持的点真的有点奇怪,为什么不直接做成3d动画的,要坚持人形还要往兽人的方向靠,这样撕裂感极其严重,像人也像猫造成了我极大的困惑感,还有像猫一样的挠一挠大腿内侧这种动作真的是极其诡异,外加蟑螂我真的是绝了,边看蟑螂跳舞边吃蟑螂这种奇奇怪怪感觉真的是绝了,幸好我没在电影院看要不然当场我能冲到天花板上去全身汗毛都立起来了。
除了种视觉上的点我真的不能接受以外,歌舞我觉得真的绝了,歌舞也大幅度改变了,现代舞蹈和经典舞蹈,群舞和独舞,桥段也跌宕的巧妙有非常合适的幽默,即便是我这个小白我也觉得很美,女主的猫可以说真的是下了大功夫了,形体可不是加急了3,4个月就可以出来的,能出来也要了命了,我推荐么?
不推荐真的不推荐,可以的话希望你们没看过这部电影,而是直接去看舞台版,撕裂感不严重而且非常的调皮可爱。
写在最后估计也没个人看,总体来说扮相是合适角色的但不是好的也不是可以被接受的,大牌云集演技真的也是没得说,可能真的是导演或者是服化的问题吧猫的尾巴和耳朵我可真的是太爱了呀,尤其是女主的耳朵怎么可以这么撩人的,还有尾巴的炸毛和游动 我真的我滴妈呀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