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星际探索

Ad Astra,星际任务(港),星际救援(台),星际探险

主演:布拉德·皮特,汤米·李·琼斯,丽芙·泰勒,鲁丝·内伽,唐纳德·萨瑟兰,劳恩·迪恩,唐尼·科沙瓦茨,肖恩·布莱克默,鲍比·内什,丽莎盖伊·汉密尔顿,约翰·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巴西,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挪威语年份:2019

《星际探索》剧照

星际探索 剧照 NO.1星际探索 剧照 NO.2星际探索 剧照 NO.3星际探索 剧照 NO.4星际探索 剧照 NO.5星际探索 剧照 NO.6星际探索 剧照 NO.13星际探索 剧照 NO.14星际探索 剧照 NO.15星际探索 剧照 NO.16星际探索 剧照 NO.17星际探索 剧照 NO.18星际探索 剧照 NO.19星际探索 剧照 NO.20

《星际探索》长篇影评

 1 ) 对钢板冲星环的念念不忘

对钢板冲星环始终念念不忘。。。

搜了一下,看见这篇文章,采访一位斯坦福大学的航天专家:https://www.esquire.com/entertainment/movies/amp29126421/brad-pitt-ad-astra-space-science-accuracy-fact-check/其中对这个问题专家大概说的是:1,宇宙间尺度超大的,星环也好小行星带也好并没有那么密集。

比如说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你要是站在一个小行星上,能看见另一颗的可能性老小了。

2,由于(某种科学道理),宇宙中的冲撞速度经常是每秒多少公里这个级别上的。

事实证明星环中几微米大的微粒打到探测器都会有反应。

像皮特拿的那块金属板目测1.5毫米厚,基本上0.5毫米大的微粒就能打穿。

3,目前空间站上有挡流星体的shell,但是那是多层的,就是有金属外层和内层壳,中间还有某种(po主不懂的)合成纤维,能够有效缓冲、分散掉冲击的能量。

设计强度是能抵御1厘米大的碎片。

由于(某种科学道理。。

),宇宙里能撞上的那些星尘和碎片往往是非常小的。

 2 ) 有一点科学知识的人都看不下去!

太扯了,作为一个科幻片,能不能遵从一下科学规律啊?

火星起飞的时候,那是重力加速度啊,人是被拉扯到接近骨肉分离的地步的,几个人还能打斗?

你以为都是钢铁侠呢?!

79天飞到海王星,火星到海王星的距离,你以为是美国到墨西哥呢?

有没有天文知识?

79天无重力下还能活下来,就算是能苟且活下来,独自一个人79天,百分百会精神分裂的!

最最要命的是,男主他爹无重力状态下,活了三十年,OMG,你以为三十年是三十天呢?

人的骨骼和身体早废了,人体是不可能无重力生存超过三个月的,真要是超过半年,人的骨骼就会疏松到你拿筷子🥢都拿不起来的地步!

更何况是三十年,这老头是玉皇大帝变得吧?!

男主穿过海王星星环,竟然靠一个铁板就扛过去了,我的天呐,你以为海王星的星环就你家马路那么窄吗?

那是一个星球的星环,那么远的情况下,人类从地球上都能看到,你说穿越过去就穿越过去啊?!

少说星环也得比横穿美国的距离都要远啊!

那是星环,超高速飞行的陨石环,好吗?

最小的也得跟珠穆朗玛峰那么大好吧,你以为是粉尘呢?

再说,就算是小的跟雨滴那么大,那么高的速度,比一千倍音速都快,一滴水的威力都比炮弹都厉害,什么铁板给你窜不透啊?

太搞笑了吧!

最最要命的是最后靠核弹爆炸获取动力返回地球!

我靠,那是核弹,你以为是个鞭炮么?

来个人,在导演身边引爆一个核弹让他好好体验一下!

你连个渣渣也剩不下啊!

这导演,这编剧,说实话,小学没毕业吧,我看下一部电影拍《呼啦啦小魔仙》吧,可能更适合!

 3 ) 【星际探索】配乐师简介

导演James Gray此次请来欧洲新生代后极简主义大师Max Richter操刀原声带。

Max出生于德国,曾就读于爱丁堡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前往弗洛伦萨师从当代作曲大师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

毕业后,他从极简音乐作品中汲取灵感,于2002年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Memoryhouse》,引起强烈反响,被乐评人称为是当代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

Richter综合运用了钢琴和多种弦乐器,并适当使用电子效果,展现出了一幅历史与想象结合的宏大画卷。

在其后的作品《The Blue Notebook》和《Songs from Before》中,他引入了卡夫卡和村上春树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而在最新时长八小时的划时代歌剧《Sleep》中,Richter则用壮阔的交响乐帮助我们回归最自然宁静的状态。

这一次,Max Richter的配乐天衣无缝地和霍伊特·范·霍特玛的摄影以及凯文·汤普森的美术设计结为一体,并构成了一首宏大的太空冒险交响诗!

 4 ) 布拉德皮带带你做冥想

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毒液》,第一幕汤老湿落魄之际,尝试听冥想音乐和引导语来恢复平静,结果被低素质邻居的噪音干扰,冥想失败。

如果汤老湿用的是本片里布拉德皮带老师的旁白作为冥想引导语,那么相信无论什么噪音都会被克服,保证他迅速找到内心平静,分分钟鼾声如雷,重回《盗梦空间》去做他的伪装大师。

本片在画面和叙事节奏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前年的《银翼杀手2049》,两部影片都以主角寻父为主线、都设置了主角反复接受心理状况检测的情节。

不过本片的情节较为松散,少数动作场面的加入也略显突入。

就影院观看体验来说,最大的败笔莫过于泛滥的旁白。

制片方大概知道这是一部大闷片,想说借助旁白可以帮观众理解剧情,说不定还没那么容易睡着。

然而这个如意算盘完全打错了。

听着布拉德皮带老师在那边死样活气地念叨,只会让观众更加昏昏欲睡。

脱离了旁白,大部分观众也能通过画面捕捉到必要信息,而且很可能因为注意力高度集中,反而战胜了困意。

所以对于这部影片,可以把结论先摆出来:如果是布拉德皮带老师的颜值粉,我更推荐二刷《好莱坞往事》。

重要剧透:本片是“十一罗汉潜逃宇宙”系列最新力作。

某大型盗窃团伙为逃避法律的制裁,纷纷逃往外太空。

该团伙首脑人物在与妹妹一同偷窃人造卫星时,意外身亡。

团伙三号人物潜逃至火星,金盆洗手,隐姓埋名,自力更生,从事农业生产,有诗赞曰“火星农业不发达,必须要用金坷垃;一袋能顶两袋撒,土豆亩产一千八”。

本片则围绕该团伙二号人物,讲述其欲逃往海王星与其父串联未遂,最终迷途知返,回地球自首的故事。

开场是星空中的布拉德皮带以及皮带头盔映照出的星空,明确这是一部太空题材的影片。

之后是一次电涌引发的坠落事故,铺垫了人类面临的危机与主角的临危不乱,大致展现了当时世界的科技水平。

主角在坠落中从容应对最终平安着陆就是他的“救猫咪”时刻,他救的“猫咪”是他自己,通过展现他高超的业务能力来建立观众对他的认同感。

影片的主题是孤独。

主角远超常人的对孤独的适应能力使他被选中成为Lima计划的执行者。

当然,选他还有一个原因——他的父亲是上一代Lima计划的执行者,“因公殉职”的英雄宇航员,不过最近发现他的父亲还健在,疑似在海王星附近,影响人类社会安全与稳定的电涌现象可能正与他父亲有关。

主角的任务是接回父亲并解决电涌问题。

领取这项任务就是他人生发生改变的催化剂。

他拥有对孤独的强大适应能力,代价就是极端冷静以至于冷漠的人格,缺乏与人产生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个仿佛心如铁石的人处在典型的“静止=死亡”状态。

经过一番挣扎,他决定接受任务,搭乘商务火箭前往月球,故事进入第二幕。

在第二幕的“游戏、娱乐”部分,首先展示了太空时代令观众熟悉又陌生的生活与消费场景——像搭乘飞机一样的火箭旅行;连锁店开到月球的知名店铺。

不过太空生活也不全是轻松惬意的,地球上的文明与野蛮都被移植到了月球。

主角在月面乘车时,遭遇了车匪路霸,上演了一场《疯狂的麦克斯》式的追车戏。

惨白的月面就像是白色的沙漠,就算身披科技含量极高的宇航服,也有可能随时在充满动物性的生死搏斗中丧命。

地球上劫道的一般会说“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这样的口号换到月球上,大概会变成“我要代表月亮消灭你们”。

有惊无险地度过月球的旅程——其实并不是真的“无险”,只是观众跟随主角冷漠的视线,会觉得伙伴牺牲仿佛也没什么大不了——下一站是火星。

主角跟飞船上的其他成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睦,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没有谁能真正走进这么冰冷的一个人的内心。

船长接到一条可疑的求救信号,不顾主角的劝阻,执意要去执行营救,结果被一只狒狒啃碎面罩、咬掉了鼻子。

虽然主角及时拿出快银同款银色胶带帮船长修补面罩、防止漏气,可惜他没有快银的手速,最终船长还是挂了。

主角跟剩下的船员一起继续前往火星。

我觉得这些宇航员之所以擅自偏离航向去回应可疑的求救信号,大概是担心到了火星后他们会连人带船全部烧掉。

其实只要少做一点唱、跳、Rap、篮球之类的剧烈运动,就会明显感觉到火星并没有那么热。

在火星基地,主角按照领导授意,向远在父亲的海王星发送语音消息。

不过他临时决定更改消息内容,说了一些心里话,终于换来父亲的回应。

故事的中点,主角达成“虚假的胜利”,而我们都知道他的挫折马上就到。

主角本以为他有机会参与接下来的计划,亲自前去海王星迎接父亲,没想到领导以他心理状态不达标为由,要强行送他返回地球。

火星上的一名女星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主角父亲老部下的遗孤,向主角透露了关于他父亲的真相:主角父亲领导的Lima计划原本目标是探索地球以外的智慧生命,但是迟迟没有成果,其他成员都思乡情切,只有主角父亲一人意志坚定,为了继续推进计划,不惜杀害队员,并且与地球切断了联系。

地球方面多年以来都在寻找他的下落,这次在他儿子的帮助之下,终于找到,于是立刻派人前去炸毁主角父亲所在的飞船,将他正法。

“恶人逼近”阶段,是主角反过来去逼近他的“敌人”。

得知真相的主角潜入执行摧毁任务的飞船,船上的成员正是之前前往火星时主角的旅伴,不过这时他们已经翻脸不认人,掏出家伙就要干死主角,可惜技术太差,一个接一个地失手丧命。

主角误杀了三人,陷入极端痛苦的“一切尽失”状态。

接下来前往海王星的旅程是主角的“灵魂黑暗夜”,他在孤独中挣扎,终于捱到了目的地。

父亲的飞船上到处漂浮着已经风干了的尸体,还伴随着陈旧电视节目的诡异背景音,充满着不可名状的恐惧感。

闪烁不定的、富有年代感的电视画面越来越成为一种制造恐怖气氛的有效手段,之前主角一个人在飞船上看通讯器上妻子的录像时,突然画面一闪变成了一群黑人,内容本身没什么吓人的,但是这种诡异的切入却看得人脊背发凉。

这两处电视画面的特写都让我想起大卫林奇的《内陆帝国》,对于无意义的电视画面的冰冷展示,使观众的理智遭到瓦解。

随着父子相见,故事进入第三幕。

太空题材的影片总会让人联想到库布里克导演的《2001太空漫游》。

不过本片对于孤独的渲染还让我想到库布里克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闪灵》,当然这可能跟我最近才复习了一遍《头号玩家》有直接的关系。

主角父亲乍一看像是一个被孤独逼疯的人,如《闪灵》的杰克尼克尔森一般,但是从他与主角的对话又能看出,老爷子其实清醒得很,与《闪灵》男主角截然相反。

父子俩都是一样的擅长忍受孤独,因为他们骨子里有着一样的冷漠。

然而这次星际探索的旅程已经让儿子内心的坚冰有所松动,他在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情绪不稳,面对父亲时也会不禁落泪。

尽管听了父亲“这里就是我的家。

我从未爱过你们”的冷酷宣言,他还是执意要带父亲返回地球。

对于主角的决定,我完全能够理解。

毕竟他老爸跑这么老远出来,就是为了找外星人,那还不如回到地球,去纽约的MIB总部再就业,在那里什么奇形怪状的外星人都有。

关于主角老爸在MIB的搭档如何被年轻版的自己追杀的故事,下下周我应该会详细写一写。

出舱之后,到了结局部分的“高塔意外”时刻,父亲决意向宇宙深处飘去,儿子无论如何挽留也无济于事。

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应该是这样的——父:求你让我走吧,Roy……子: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blablabla....父:Roy……子: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blablabla....父:儿子!

子:!!!

……——建议国语版安排吴京老师给汤米李琼斯配音。

目送父亲离去之后,主角重新振作起来,从飞船上卸下来一块好像太阳能电池板的东西,挡住途中行星环的冲击,顺利进入自己的飞船,重返地球。

看到这里可能有观众会问:怎么会有那么结实的太阳能板,都快赶上美国队长的盾牌了。

身为一个太阳能行业的从业人员,我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太阳能板制造工艺日新月异,就好比我们公司的产品,采用全新的“半片”技术,不但坚固耐用,而且发电效率比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要高至少10%. 如果有对于光伏系统安装有兴趣的朋友,欢迎给我发豆邮咨询。

(^▽^)

 5 ) 害,短评写不下了,也不是什么影评

"Per aspera ad astra"——through hardships to the stars.自古以来,人类便对遥远的星空怀有无尽的美好向往,征服星空即代表征服未知的版图,获取智慧。

然而求智的时代已经远去,上一次大规模对太空轰轰烈烈的探索是还为了逃离冷战的阴影,下一次呢?

影片无所不在的商业化气息似乎把答案和盘托出——“要是我父亲知道了,他会把这里全部拆光”。

那么,为什么离开地球?

整部影片就此展开,所有的问题都落到罗伊一个人的身上,似乎全宇宙中只有他一个人负责“思考”。

导演/编剧给了罗伊两个特别的人物设定,一个是总是游离于外在视角的人,虽然目不转睛,但眼睛永远“on the exit”,他既像在执行任务又像在表演,既专注于此刻又毫不在意,既十分投入又可随时抽身,百分百聚精会神同时百分百灵魂出窍。

(与纳博科夫《眼睛》里主人公有着相似的设定)另一个设定是,罗伊的心跳从未超过每分钟80次。

这自然让人想到《碧海蓝天》里,潜水员恩佐可以不用氧气瓶轻松潜入海底400英尺的深度,并长时间在水中停留,因为他可以用“大脑呼吸”。

除了人物设定特别,格雷这次似乎摒弃了之前新好莱坞式的写作手法,转而将目光投向法国新寓言派。

顺着有“脐带”象征的绑带,罗伊面临无序的回忆造成的反复冲击。

从地球到月球,然后到火星、海王星,视野越开阔,焦点越内向。

和往常格雷笔下的主人公一样,作为儿子的罗伊必须在命运前做出选择——未来自己是否与父亲站在一边。

只是这一次,这种选择更漫长,更具诗意,也更壮美。

寓言很美,但这部影片的goofs在imdb里得翻好几页,剧情错误,事实错误,逻辑错误,人物缺陷,地理问题多到数不过来。

从地球上的移民,探讨到太空移民,《星际》既是格雷拍摄类型的一次跨越,也是其空间层面的大迈进,但就个人观影来看,这部片子要么就像以前一样人物丰满,要么就干脆更散文化一些,现在两头都有点不彻底,希望导演下一部更贴近自己以及他一直反复强调的“真实”。

 6 ) Ad Astra & 导演格雷父亲私人化的平行线

短评写不下长评补了。

2019年纽约客采访里格雷说到并没太多美好回忆的少年时代,说年轻时他父亲跟其实跟家人关系并不是很好:“我妈总给我念叨:‘我老是奇怪你爸下班回家路上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你爸总是那么晚才回家。

有一天我去超市买东西,正好看到你爸下班,我看他溜达出地铁站,这家店瞧瞧那家店看看,漫无目的地翻书看报,你说你爸怎么是这么个漫不经心的人啊?

’我当时就想:‘哪里是他漫不经心,他是宁愿瞎溜达也不愿意回家罢了。

’”格雷说Ad Astra对于自己所有的电影来说是最私人化的一部,这个平行线也是它最私人化的地方,格雷把为了逃避孤独下班不回家一个人瞎溜达的父亲写成为了逃避内心孤独漂泊到太阳系边缘的Clifford。

最后Roy顺着坚韧结实的血缘线去拉Clifford却还是拉不回来,眼睁睁看着Clifford漂向他到达不了的更孤独更无法救赎的星系边缘的时候,那个瞬间真实搞死我,好像感情大洪水雪崩一样冲击灵魂的暴虐。

你亲儿子就站在你面前你为什么还要逃啊!

不知道格雷问过他父亲和他自己多少次这样的问题,又做过多少努力追逐父亲。

但温柔又悲天悯人的格雷也没有质问和发泄,他只是送父亲漂泊到他看不到的救赎之地,踌躇着无法继续的绝望,最终还是拿出勇气举着铁板穿越群星回到原点。

有这样的导演掏心窝给人看真的是太幸福了,感恩格雷。

 7 ) “爱”的意义(ad astra——对神学的一个注解)

看了新电影《星际探索》。

片名用了拉丁文,ad astra,也许是有意的。

感觉是很古典严谨地以“存在感”为探索主题的艺术品,在声音、画面、情节、人物、心理、精神、神学等诸多层面。

观影过程中对于故事类型的预期也逐渐被修改,意识到,原来这不是以孤独个体识破阴谋反抗体制为主题的电影,没有人蓄意策划阴谋。

那么,为观众所营造的无边无际(已经扩展到太阳系的范围了)的虚无感和荒原感,是为了服务于什么样的主题呢?

是为了探索前面说的,关于存在的意义这一主题,并严谨地挪用了奥德修纪、黑暗之心、现代启示录一类的旅途式情节框架,在人与事中寻求启示。

启示的核心是“爱”的问题,“信、望、爱”中,“最大的”是爱。

无爱即是荒原,即便历尽千帆,即便经历在空间、勇毅和智识上的探索,仍然如此。

男主角对其自幼被父亲遗弃的经历和痛苦的解决之道,是成为一名卓越的宇航员。

在其心理暗示中,认为自己“只关注最核心的事务”,不被羁绊所分心,对人冷漠,并认为爱人无法忍受于此的原因,就在于自己如此的特质。

而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也使得他能够在宇航员工作使命中的各种突发情况之中,特别冷静超然,将生死置之度外,具备常人不备的判断和控制力。

然而这样的心理暗示并非他的内心实情,正如同他接受任务去太阳系尽头寻找他父亲并在一个个事件中变得越来越“像”其父亲的情况,也并非是实情。

实情只能在情境的变量发生之后才会降临——当他在“利马号”上见到了其失散半生的父亲。

当其父亲毫无羁绊地明确说出他当年是出于探寻天外智能生命而选择抛弃男主角和他妈妈时,男主角说出的内心实情则是:“我仍然爱你。

” 而且这时候我们也发现,他在之前,面对国家和宇航机构的调查,针对其与父亲关系所进行谈话测试时,他体现出来的“无爱”般的超然和谨慎,虽然能够使得当局放心地认为他真地是超然和谨慎的,但实际上,他内心深处的动机,何尝不是出于爱而对谜一样父亲的保护?

于是,情节最终证明,男主角与他父亲在“爱”的问题上是相反的。

于是他发现了真实的自己。

(尽量不剧透。

)从神学角度来看,全片则可以看做是一段经文的注解(至于主创人员是否明确地这样想这样说,其实是不重要的):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

(格前 13:2,天主教思高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哥林多前书 13:2 和合本)(三天前,看完这个电影后,我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个简短感想如下,浏览人数居然接近20万人。

这让我有些惊讶。

无论如何,是个人一些想法,借此抛砖引玉。

谢谢!

12.10 补记)

 8 ) 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第五十四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不用到远处航行了,世界即利马。

”我确实很喜欢这句话,当看到影片中飞船的名字叫“利马”时,忍不住一个激灵,全身为之一振,而思维再也无法从《白鲸》这本小说身上跳开。

皮特饰演的Roy就像是以实玛利附体,成为一船人中唯一幸存的那个。

同时他的身份,或者说“心理身份”,也恰好对应圣经中以实玛利“被遗弃者”的寓意。

而汤米·李·琼斯饰演的父亲所对应的,无疑就是因为偏执的复仇意愿而害死了自己和几乎全部船员(除了作为故事叙述者活下来的以实玛利)的亚哈船长了。

而那头名叫莫比·迪克的鬼魅般的白色抹香鲸,就是片中父亲一直要寻找的地外智慧生命。

在这样的对应关系下,属于本片自己的戏剧冲突则是,被遗弃的儿子一直不能接受父亲的选择,他固执地想要父亲对自己道歉,想要父亲幡然醒悟,对自己流露出爱与悔恨的眼泪。

这几乎造就另一个亚哈,而且这个亚哈已经重蹈他父亲的覆辙,害死了自己的船员,也已经被命运的链条缠住,即将被“莫比·迪克”拖进死亡的大洋(太空)深处。

然后他醒悟了,他的父亲不可能如他所愿那样回头了,而他跟他父亲又是何其相像啊,为何要那么偏执呢,又为何要那么自私呢。

活在当下,活在岸上,不好吗?

命运对他还是有一丝温柔的,还给了他一次脱钩的机会。

他从亚哈退化成了以实玛利,幸存成为接下来的主题。

从偏执的妄念中逃离,回归人情,好好活着吧。

毕竟,没有外星人,人类还拥有彼此。

 9 ) 《星际探索》:太空再大,只是看向人类自身的舞台罢了

探索外太空类的影片很多,有探险的、有奇幻的、有科学的,但我认为所有的这些都是表面上去探索外太空的生物或者星球,它折射出来的永远是我们人类对于自己的思考和剖析。

毕竟,这是拍给人类看的呀,如果这种思考不从我们开始,再到我们结束,又会走到哪里去呢?

人类就是一种不断繁衍蔓延的病毒人类,是一种充满好奇的生物。

也可以说是 充满了 欲望和匮乏感的动物。

人类的一切文明和毁灭源于一种内在的不满足——无论得到了什么都无法填补他想要得到更多的念头。

向微观,人类会探究质子、中子这种元素;向宏观,人类会走向太空,探索更广阔的宇宙。

无数的未知,让人类拥有一种渴望,而每一次对外太空的一点点了解,都让我们充满了兴奋。

说到底,这兴奋的来源是什么呢?

一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可以说是自信,二是对即将获得的期许。

发现了吗?

人类自私的本性是无法更改的,所有的科学探索、研究,不管是对生物还是地质,对大气还是其他星球,人类所要的就是为我所用。

如果以这种状态为切入点,那么一切的探索目的,也都归于此——为了自己更好地发展。

影片毫不隐晦的批判了这种人类的本性。

比如占领了月球之后,直接把地球的那套复制在月球上,建立了主题乐园,搞娱乐搞经济。

没办法,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原有的地球那一套。

我们像病毒一样复制着、传播着、感染着每一个力所能及的星球。

人的力量来自于自己还是他人?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是群居的动物。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组织有社会构成,我们需要依靠他人获得继续生活的很多资源,在心灵和情感上我们似乎也需要他人的陪伴和慰藉。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长时间的独立出来,并且能够独立的完成一件事,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厉害的。

比如说罗伊的这趟旅程。

在最后,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撑这段难熬的日子,长时间的独处甚至让他精神恍惚。

他的信念是要去探究一个真相,他的期盼是能和久未谋面的父亲再进行一次对话。

那么,我认为,只要有这样的一份牵挂和目标他的精神就不会崩溃。

到底是他自身的强大还是他人的给予呢?

如果没有外在的目标和任务,他只是一个星际的游荡者,恐怕他无法撑过几天。

一旦他有了一个目标,一个任务,一个责任感的催促,他就会成为一往无前的强者。

有人说感觉罗伊一路来都是开挂的,怎么可能运气那么好。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是一回事,运气又是一回事。

当他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之后,真的成功与否就要看运气了。

历史上无数伟人成就的事业,没有运气的成分吗?

当然需要的。

先驱者和社会人,是冲突的吗?

作为先驱探索者,罗伊的父亲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

虽然在国家的美化之下,他成为了英雄,但他的独断专行以及铁血手段,让他显得特别没有人性。

但这就是先驱者应有的特征。

站在保证项目成功的角度来看,罗伊父亲这样的人具备了一切要素。

他不因情感牵绊而放弃,不因个人得失而气馁,不因人际关系而动摇,他甚至可以无情的扼杀他人的生命只为完成终极任务。

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员工,那么他应该是老板最喜欢的员工了——不要跟我说你要怎么做,能给我结果就行。

但如果作为一个人,一个有着社会关系和情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说,他是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是不体恤下属的领导,是冷血的杀人犯。

这样没有情感属性的人,完全会被靠情感维系的社会成员所鄙夷。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必须通过极端手段完成任务却必然带来很多负面伤害的人,我们怎么看待?

当他的任务性和社会性冲突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

罗伊其实一直在这两者之间摇摆。

他为了完成任务,可以说主动阉割掉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情感部分。

他的婚姻生活因此支离破碎,他和同事相处也并非愉快,他总是在这两者之间格格不入。

我们每天听到他的汇报,会感觉很机械,很像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在做没有任何情感浮动的复述。

但他必须要保持如此,这样他才可以被批准完成任务。

我们总说谎言说了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的,如果让一个人心跳一直保持在每分钟80下以内,他还会有情感起伏吗?

他还会心动吗?

他还会兴奋、失落、难过、伤心、快乐吗?

当他的情感犹如一条直线一直保持水平的时候,他还算是个人吗?

但他不觉得这样是不妥的,甚至他认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终极目标,这样是最正确的选择。

然而,当他接受了这个所谓的和父亲对话的任务开始,他便有了一个契机去正式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他完成了和父亲的对话,他在人类能达到的宇宙的边界真正感受到一些曾经无法得知的事情——与其寻找太空外的生物,去了解他们,去研究他们,不如看向自己,去了解自己,去了解身边的人。

我们总是会跑了很远之后,追那一道光,结果反而在精疲力尽的时候发现,那光就在身后。

太空太大,宇宙太浩瀚,一片漆黑的空间里,能让人不致疯狂的只有自己。

《星际探索》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内视的,即看向我们自己的内心的一部电影。

它的情节并不特别吸引人,吸引我的是外太空的很多奇观类的画面。

这让我很有代入感,仿佛自己就处在外太空中。

而外太空最棒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被其他琐事吸引,我只能专注于自我——自己的事和自己的所思所想。

这就给我或者说给罗伊一个契机去思考,到底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2019年12月13日 下午4:19

 10 )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 James Gray热衷于在他的电影中探讨父与子,一种在不同的背景下被扭曲、折射、涂乱的相同的默契与背离关系,但在《星际探索》里,他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影片中的主角视为自己的化身,借剧中人内心独白之便剖析父子间的精神纽带。

换言之,他躲在剧本里、以心理治疗师的口吻向观众递送着他熟稔于心的主题,而我们,也从未如此直白而坦率地被赤裸裸的情感所击中。

但稍等片刻,在一切之前,让我们先别忘记,《探索》是一部科幻片。

它确实是,近十年内,口碑不俗的太空科幻片随着人们对宇宙不见褪色的兴趣而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式的风潮,直到今年的登月50周年、更多纪实类电影与传记片也加入了它们征程无际星辰的行列。

但从更传统的《火星救援》到更非传统的《地心引力》,它们都不是《探索》应当归属的派别。

这并非因为James Gray是被众人千篇一律形容的、所谓的反类型导演,而是因为这些电影都选择不去触及、或至少是不去凝视浩瀚宇宙中最无处不在的介质:孤独。

Ridley Scott思考过人类漂泊在太空中的存在危机吗,当然,但只是余光扫过;Alfonso Cuaron更进一步,他不仅用余光,还上下打量了这庞然巨物的神态,并且借数字胶片让影院中的观众也身临其境;只有James Gray向深渊投去了凝视,半晌不移开目光。

三角对比一下,究竟是什么被放大了?

是宇宙的壮美。

相比《引力》的黑白布景,《探索》大幅度拓宽了光谱,从月球的黑白、到火星的昏红、再到海王星的瀚蓝,这种从色彩滤镜上致敬80年代科幻片的做法使人不自禁便溺入了非真实的迷离光影中。

更不必说刻意放缓的摄影与频频出现的空镜头,都将这种美升华到一种摄人心魂的神性境界。

但宏大的美总与空洞的核相关。

宇宙的壮观,正如Roy在影片中所说,其下什么都没有。

被放大的壮美也意味着被扩散的虚无,越有对比、越深知生命的渺小。

这正是这部电影最精彩之处的某一面体现:从纯粹的故事上抽离,并将视线放回到人物的内在。

但千万别以为Gray会对故事置之不理,恰恰相反,他也选择用情节设计来强化这种本能的无意义。

资源争夺,遭遇袭击,违抗命令——这些单拎出来已经很出色的桥段非但增强了电影的娱乐性,更将冷不丁降临的死亡摊开在观众面前。

当你就快要与某个角色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结时,下一刻故事便宣告了他毫无征兆的、即刻的死亡。

这种被太空裹挟的荒谬正是影片中无孔不入的氛围之正体。

所以当观众意识过来时,他们已经和Roy产生了心理上的联系。

只要不去抗拒,Roy的孤僻和自闭轻易就能赢取我们的共情。

但他的孤僻是群居的孤僻,在影片一开始,他甚至想投奔宇宙好逃避身后的喧嚣,结果却迷失在无尽的寂静里。

于是,电影精彩的另一面也可见一斑:Gray借太空旅行交融了两种不同的孤独,亦即用一种极端的孤独去倾吐另一种极端的孤独。

随着电影的进展,Roy的心理也发生着变化,要讲清楚这一点,还得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父与子。

关于《探索》中的父子关系,众人观点皆大相径庭。

有朋友说,这只是一个在成长中欠缺父爱之人的疗愈故事,普通平庸;也有影评人如Brian Tallerico说,这对父子隐含着宗教指向,Roy寻找父亲正如人类追寻上帝,在途中他逐渐从完美过渡向残缺(心律逐渐紊乱)、并最终坠入凡间。

这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正确的解读。

但我认为电影想要表述的讯息既不浅显、也不深奥,它更普适也更哀伤、向我们描述着一条随时可能成真的假设:你的父亲只是一个谜,而你一辈子想要寻找的东西其实遥不可及。

多么心碎的事实。

同Roy一样,我们憧憬着父辈长大,却何曾想过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过他们?

直到某天醒来,你发现你最爱的人变成了一个陌生的轮廓,你回忆中的雕塑坍塌了,更残忍的是,你一直以来在追逐谁的影子成人?

羁绊变成谎言,这不仅是Roy难言的困境,恐怕也是大多数人担忧降临的灾厄。

但无论他们再缺席,在生命中的某日,我们都成为了父亲。

就像Roy爱着怨着父亲,却也变得和父亲一样渴望着潜入太空的避难所;就像《藩篱》中的儿子,恨着骂着父亲,也逃不脱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发觉,我们到底和父亲不一样。

这,才是James Gray和《探索》迂回传达的主题。

Roy直到被太空无止境地炙烤时才明白过来,他的孤独是无爱的孤独,而归宿是出逃的家;父亲的孤独才是群居的孤独,他的归宿在宇宙的边缘。

当电影迎来高潮时,Gray的镜头捕捉到了全片最具启示性的一幕:Roy和父亲被一根绳索连接,最后Roy解开了绳索,父亲慢慢地飘向远方。

它的象征性是如此强烈而明晰,我甚至认为这会是最完美的结局画面:子女与父辈间的纽带会断开,而那时,我们将做出选择、怀揣着伤痛和希望在相反的方向与他们渐行渐远。

《星际探索》短评

很沉闷的一部片子,看了2个小时在捕捉主角寻父之旅中间碎碎念的到底是什么道理?最后他走出给父亲丢下的阴影和女朋友和好了。一路上猴子疯了,开始杀人了。父亲领导的小团体觉得没希望了,想回家了,然后大家都疯了...

4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较差

好久不见,皮特先生…地球的灾难永恒的拯救主题。

5分钟前
  • 纤纤
  • 还行

【A-】一种很奇妙的关系是,无论是银幕外的我们,还是银幕内的他们,所共同面对的,都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惊叹、焦躁、悲诀、愤怒,在奇观面前迷失自我,在宇宙中央自我迷失。父与子,堕落与拯救,孤寂与迷失,他们都是同一个人,在相同环境下的不同选择。格雷依旧是当下好莱坞最独特的导演之一,古典、优雅,且从一而终。在影像世界的追寻中,他所唯一确认的答案就是追寻本身,无奈的答案,深刻的答案,一切答案的答案。

7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思维/思绪化的影像,以及影像建立身体/肉体性的技巧,纯视听的——思想的影像

11分钟前
  • ripple
  • 力荐

Yes, I have infinite work to do.

13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IMAX 2D场观影,绝美的太空诗篇,格雷进一步将《迷失Z城》的亮点发挥到了极致,摄影和色彩运用都让我无比沉醉,更不用说无比美丽深邃的太空视效了,音效的巧妙运用结合皮特精彩的表演,将那种深入人心的孤独和自我寻找的过程发挥到极致,这个寻父的过程,也是他经历极致的孤独后重新认识生活的过程,月球车大战和狒狒的出现两个情节虽然是商业化处理,但不失水准。美中不足的点在结尾,稍微有些仓促,但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喜欢,年度院线十佳备选。(9.5/10)

18分钟前
  • mdr skywalker
  • 力荐

比较有趣的事情,就是那些发生在太空间的对话,基本上都像耳语心镜。类似于信号不好,连接不畅,夹杂低频的噪音。还有太空服头盔呈现出半侧人脸的明暗和光斑形态变化,不然就是反射出来整个宇宙的景象。至于天然的NASA迷,似乎也很容易被太空旅行的状态所打动。这个故事当然有许多bug(我最失望咯噔的……是核弹),问题是为什么要在这样一部电影里找bug呢?我是迷醉于一个人独占电影院大银幕。若要找bug,人类都几十年没有登月了。刚到海王星就打退堂鼓,这当然也是不少人类的思想。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你跋山涉水追寻到太阳系边缘 无奈爸爸依旧不爱你 Welp. what you expect. / 比Z城体验好些 然而也只是靠 Brad Pitt 撑着的 对 James Gray 继续不感冒 gotta admit they really don't make movie stars like Brad Pitt anymore

27分钟前
  • 小捌
  • 还行

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这到底是科幻片还是文艺片?科幻的地方一笔带过,没头没尾,文艺的地方大篇大篇的人物对话内心独白,没完没了。想看科幻的可以散了。

32分钟前
  • 飘零燕
  • 较差

本片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音效提名。一个人该有多么的空虚,才能写出如此空洞无物的剧本?!什么“治愈内心”,治愈失眠还差不多。本片的剧情,放在任何一个场景均可适用。

37分钟前
  • 洋葱仔
  • 较差

大闷片,整个都在塑造一种孤独感,宇宙浩瀚无边,人类自私渺小。太阳系危机,布拉德皮特去海王星找爸爸,没什么剧情冲突,而且逻辑不敢苟同,找爸爸你就把一船宇航员都搞死,结局不还是一样炸了基地没带回爸爸自己独自回地球?也就看看太空,就是个美国人纪念航天登月50周年的主旋律电影吧,boring film,专业影迷们别吹太大了

40分钟前
  • 金刚钻大王
  • 较差

勉强两分。节奏非常缓慢,并且没有实质内容。前一半剧情讲面临宇宙灾害的军方派出皮特上路去寻找他老爹来接触威胁,但是到最后也没揭晓找他老爹和挽救人类二者之间有何关联?半路他们遇上一艘类似《异形》桥段的无人研究舰,这段主要是为了侧面渲染太空灾难的威胁,否则本片所设定的太空灾难几乎没有存在感,但这段的设定给的太糊弄了——搞半天就一个变异狒狒攻击了一下。前半段结尾时皮特给老爹发了个消息就被开除了,这趟任务的设计者就不能让皮特在地球发个消息?编剧这种毫无逻辑的脑子也能编科幻故事可真是让我开眼了!见到老爹后揭晓主题:原来老爹守着一船死人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排遣孤独,这种《月球》之类讲述科技不能改变人类孤独宿命的故事很难不无聊,现在人类最主要的问题明明是地球太拥挤吵闹了。皮特没完没了幻想老爹的喃喃自语也非常傻缺

4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云的那边什么也没有,不过是梦一场。旁白太多太水扣一星

46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太空题材片往往会给人一种孤寂感,影片所展现的背景是月球已经为人类所开发。开头男主父亲带领团队执行探寻外星生物的“利马计划”,然而意外让他与地球失联。儿子长大成人被选中派往外太空,横跨地球、月球、火星直至海王星,一路等待他的是爆炸、陨石、和月球海盗的飙车枪战、神秘生物等意想不到的考验。见到父亲他对家已经没有概念,为了继续探索他毅然决然飘向更远,男主则拷贝完科考数据后利用爆破力重返地球。

51分钟前
  • 秀才Bui出门
  • 还行

穿过整个太阳系去找爸爸,如此简单粗暴而富有隐喻的剧情线应该让人第一时间就明白,这部科幻片才不是说科学呢,而是在用现象学的说法讨论人的心理问题。游荡到海王星的父亲有着神性,好像创造了世界之后就自我放逐不管不顾的造物主。机器般精确的男主角必须要穿越星际去解决掉他,才能恢复自己为人的情感。最后的布拉德皮特做着心理评估,阳光照在脸上。呵!詹姆斯格雷真是个乐观浪漫派的人性主义者啊!

5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站在《地心引力》肩膀上,但此刻又实在觉得《地心引力》有点俗。但从某个方面,又把狭义航天电影沿着《地心引力》反方向做到了尽头(足可见《地心引力》厉害到彻底奠定了新的航天电影语法)大概算是詹姆斯·格雷《史崔特先生》,也是近年这几部太空片最大公约数,说是平庸的极致也不为过。

5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人情味太浓了,都进太空了还寻什么亲,跟恒星一起在宇宙中航行就够了。

59分钟前
  • 明安
  • 还行

新千年最忧郁的太空片,在宇宙间喃喃自语,在月球上安静激战,巨幕厅观看土木海王星美如《星际穿越》。布拉德·皮特那张苍老的脸无比纯真,是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演法。相比《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写实,格雷显然试图抵达《飞向太空》式的孤独。第一镜就致敬《2001太空漫游》最后一镜,但没有任何野心喷薄而出,而是非常克制、深沉地拍最核心的父子关系——不是对抗或反叛,而是追寻与超越。但汤米·李·琼斯突然的柔软会让人有些困惑,而皮特以爱之名自我解脱的收尾也是相当站不住脚。——既然已经抵达太阳系远方,不应该有更宏大的东西在召唤吗?这主旨的露怯一下让本片跟杰作拉开差距。在第三幕到来之前真是一部纯五星电影,离年度十佳只有一步之遥。

1小时前
  • 晚不安
  • 推荐

所有找爸爸的东西都让我恶心

1小时前
  • 想本雅明迟了迟
  • 很差

用氛围和隐喻来讨论任何都顺畅~但空洞~不要说情节裸奔逻辑失控~就连配乐都是散装的~台词尬到缩脖子~脱稿对父亲那段蠢到飞起~视觉和节奏确实不错确实稳重~但中年男人念高中生文章连小s读菜谱都不如~

1小时前
  • Ston3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