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日出》:真实而细腻 隐忍而克制 文/张建雄相比南京大屠杀的残忍,没想到当年日军还做过更无耻的细菌战。
正在影院热映的战争剧情电影《云上日出》正是讲述当年日军在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种种恶劣行径,用卑鄙无耻下流来形容都难以平民愤,他们连老人和孩子一个都不放过,手段极其残忍,场面惨不忍睹,观看的过程中都恨不得将当年的日军一个个千刀万剐解气。
影片《云上日出》改编自抗日英烈夏次叔之子夏家骏的自传体作品《在崖缝中生长》,故事的主角也是当年的细菌战受害者,剧情以荣梓杉饰演的夏家骏等儿童为独特视角,真实而细腻,隐忍而克制地再现出当年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细菌战的种种残暴行径,通过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将当年的历史娓娓道来。
可能是出于细菌战的残暴行径触目惊心的考虑,和以往战争剧情片不同,导演并没有刻意去渲染细菌战的残酷场面,影片《云上日出》仅是开端用镜头交代了战争下的残酷与凄凉,通过夏家骏和妈妈在战争中的告别为引子,让观众再次切身体会到当年日本发起的细菌战带给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伤害究竟有多大,所牵扯到无辜家庭支离破碎,被逼到骨肉不得不分离的地步,都足见当时日军残暴行径令人发指,恶毒至极。
虽说故事没有直面细菌战的残暴场面,影片却通过细菌战中的孤儿们在圣心教养院的生存状况对整个战争带来的伤害进行了新奇解读。
影片中,几位演员之间的台词并不算太多,但是在仅有的信息和画面中,足以透过屏幕能感受到当年战争带来的惨痛结果,粮食紧迫,鼠疫感染肆虐,身边的许多小伙伴不治身亡……这相当于敌人没用一颗子弹,就扼杀了很多无辜的中国老百姓。
能想象到当时的老百姓心中有多么憎恨可恶的日本人,也能想象到当时纯洁的孩子们内心想与之对抗,杀出一条血路的雄心壮志。
但是,迫于当时的年龄,出于对儿童的保护,孩子们并未参与战争,只有强忍着泪水和没能哭出声的痛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愤怒……或许,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剧情来表达战争的残酷,更能体会到当时每一位受害者的复杂心情,是一种真痛的体现。
而之于现实来讲,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为了生存,残酷而又不得不隐忍着的成长。
从整部影片故事来讲,不得不说身处战争中的人的处境,是和平年代的人难以想象到的艰难。
据统计,常德细菌战直接导致7643名同胞无辜丧生。
如此规模的伤亡人数,也是和平年代未曾发生过的事情。
但是,在当时无比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孩子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以及在苦难时期,他们敢于面对苦难,并存有一份面对困境奋力前行的勇气,着实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他们的曲折成长经历,正是现代被娇生惯养的青少年都应该具备的人生信念。
唯有少年强大,才能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正如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所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所以,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应该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演员方面,要特别赞扬一下荣梓杉饰演的夏家骏一角,一举一动浑身是戏,小小年纪对人物的内心把握如此细致入微,哭戏时泪如雨下的表现能让观众看到泪奔、心碎;思念亲人时的心理活动,足不出声就能传递出复杂的心境、对亲人的渴望;隐忍而克制的人生态度,又好是让人心疼。
演技精湛,刻画细腻,表演张弛有度,荣梓杉未来前途无量。
总之,影片《云上日出》通过战争受害者夏家骏的真实故事,生动再现了当年日军的无耻行为,以此为现代年轻人敲响警钟。
故事不仅仅体现在战争带来的残酷层面,更注重历史带给现代人的思考,牢记历史是一方面,还教会大家应该如何做人做事,有信仰有担当,正是本片传递的意义价值所在。
在中国国际青年电影展上,电影《云上日出》获得组委会特别推荐奖,同时电影也入围了塔林黑夜国际A类电影节以及澳门国际电影节,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取了这么文艺的片名,同时又能在国际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部电影到底有哪些特别?
又凭什么征服了电影节的评审们?
这是电影留给我最大的问号。
看过电影之后,所有疑问得到解答,一直等到看完最后一条字幕,发现衣领已经哭湿了,上次看电影哭成这样,应该是《辛德勒名单》。
《云上日出》主要带给我以下几点感触。
首先是电影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
《云上日出》的第一场戏,镜头对准了战争废墟里女人和幸存下来的孩子。
小主人公夏家骏孤身走到了一所儿童教养院,展开了保护、陪伴和成长的故事。
第一场戏让观众明白电影有战争元素,但接下来剧情的展开,则让人发现原来战争可以选择如此独特的切入点。
电影看不到战争场面、没有枪林弹雨,电影过半才揭示了细菌战和鼠疫。
在战争片中,有的作品喜欢营造战争场面带给观众感官刺激,有的作品如《黑太阳731》用毛骨悚然的画面激起观众源自心底的恐惧,但《云上日出》则与它们背道而驰,没有战争场面,没有让人不适的镜头,那一幕美到可以做壁纸的仰拍镜头,到后面才明白原来是最残酷的一幕。
就像老年夏家骏在片尾的回忆,小时候一直饱受战争摧残的他,在教养院的那段日子,是最快乐的童年时光,电影里有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小朋友们无忧无虑的在河里抓鱼,有大大的荷叶和有趣的金龟子。
这是对老人的回忆负责任的还原,但在我看来,更是导演的悲悯,他不忍让电影里的孩子们遭受那些常人都无法承受的苦难。
于是,《云上日出》没有压抑的语境和画面,感谢导演,用这个温柔的视角,讲述动人且温暖的故事。
其次,电影有深刻的内涵,和带给观众珍惜当下、善待周遭的信念。
《云上日出》是一部外柔内刚的电影,这注定了电影里有冲突、有矛盾、有对立。
飘在天上的布条有多美,后面造成的结果就有多残酷;孩子们打饭时要不到多一块豆腐似乎不以为意,背后是残酷战争下物质紧缺教养院已经难以维系;孩子们在教堂里多么的无忧无虑,下河捉鱼、荷叶遮头,那些保护他们的叔叔阿姨们就有多么的无奈和绝望,随时有被战争涂炭的恐惧,为转移孩子们挣扎……
谁说只有看到炮火、见到血浆才震撼、才深刻?
《云上日出》这种孩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并行,以及双方面对苦难时的坚持和勇敢,不断的带给人感动,也让人萌生珍惜当下的想法。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当孩子一个个闭上双眼,院长冒着危险去取疫苗,其实电影的情绪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推进的过程,当医生从他的怀里取出疫苗时,泪点再高的人也无法控制泪水,这是最深刻的感动和共鸣。
第三点,是电影有非常考究的摄影和置景,一幕幕画面让人难忘。
《云上日出》的选景和布景都非常考究,第一场战争废墟的戏就很让人难忘了,泥土瓦砾、演员凌乱的头发和脸上的妆容,以及整个破败的场景都非常到位,这让我一直留意电影后面的小细节,教养院斑驳的文字,老旧的墙壁,还有顺应一年四季实打实的自然景观,都传达了制作班底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摄影让人难忘,构图和用光都有极高的水准,出色的构图和运镜,让每一幕都看的很舒服,摄影显然充分理解了导演的创作意图,一些需要突出人物内心的戏份,用了大光圈定焦镜头,需要展现场景时,则用了小光圈,各种仰拍、俯拍、固定机位都非常得体,这些出色的表现,带给观众难忘的画面。
电影的最后,夏家骏走出教养院,走向崭新的人生,在云层背后,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至此,理解了电影为什么片名是《云上日出》。
就算再厚的乌云,也无法阻止旭日东升,就像再黑暗的战争下,纯真的儿童依旧能坚韧的成长。
导演用悲悯的镜头,让观众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是一部不能错过的好电影。
如果有人还记得,那历史就不会被忘记。
云上日出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警醒。
我们反反复复一直强调战争问题,是为了挑起战争吗?
不,不是。
我们铭记历史只是为了不忘国耻。
总之,片子很好,拍的很干净,以孩子视角拍摄也很新奇。
我的评价代表不了什么,只是个人想法。
战争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
多少人想提起却又不知该如何提起。
明天电影就要上映了,希望大家去看看,希望这类电影能多一点。
真的很感动,以儿童的视角演绎细菌战之下的中国人民。
影片中各种唯美画面,反而映射出的是战争的邪恶。
每一个孩子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需要长大,也一定会长大。
每一个小演员的年纪都很小,但是演绎出了责任感。
有人说“一个人要有多坚强,才能泣不出声,笑而淡定”。
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有这样的淡定与稳重。
我们不该忘记历史,日本人欠中国一个道歉。
"冤魂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冤魂"
在电影《云上日出》的片尾字幕中,常德细菌战幸存者向道仁老先生的这句诗,让人记忆格外深刻。
曾经在战争的苦难中离世的冤魂们,无缘再见如今的新时代,但每晚皎洁的月亮,却映照过曾经的痛楚,历史更迭中,虽然已经斗转星移、世事巨变,却有着太多让人无法忘却的记忆,锥心刺骨般历历在目。
而电影《云上日出》便如这月,照见了过往,也将过往用影像映给当今,映给未来。
这是一部反映在当年侵华日军的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的孩子们,在饥荒与病痛中的成长经历的影片,影片改编自夏家骏的自传体作品《在崖缝中生长》。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细菌战的亲历者,夏家骏先生用斑驳又铭心的回忆,让我们从当年生活的一个侧面,来感受战争之苦与战争之恶,这些无声而悲壮的控诉,即便在和平年代,依然铿锵有力,也定将伴随着影片的公映,再一次面向全世界,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整部《云上日出》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一座废弃的教堂中的教养院里。
在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的少年夏家骏,便投奔向了这里,从此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战乱之中的教养院,宛若一座避风港,在胡教官为首的几位创办人的努力下,院里的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他们一起等待着战争的结束,盼望着自由的明天。
当然,他们不知道,几位教养院的创办人们,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已经竭尽全力,时常陷入各种困境。
观影《云上日出》之后,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两部影片,其一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太阳帝国》,其二是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两部影片都是反战影片,但所选取的角度,却又并非全部在惨烈的战场,而是通过更细微的视角,来投射战争之下,没有任何安全之地的恐慌与无助,无论是身为外国人住在租界,还是被教堂的传教士所保护的女学生,最终都难逃侵略者的魔爪。
在《云上日出》中,"幸运"的是,这批躲在教养院的孩子们,没有与侵略军有正面的接触,他们可以在教堂中修习,可以在教堂外捉鱼,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无法躲避细菌战的毒手,那是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真切切存在的生死恐惧。
片中的少年夏家骏,看着自己的小伙伴们,一个又一个的染病不起,然后没了呼吸,看着去长沙城寻找药品和防疫针的教官,也命丧于鼠疫……细菌吞噬着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
同时,对于生者而言,巨大的剥离感和孤独感,也足以用痛苦侵蚀一个人的一生。
《云上日出》是一部细腻而感人,又让世界警醒的反战电影。
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记录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看他们嬉戏,看他们玩闹,看他们一日三餐,看他们在小河中放灯许愿……那是看似最无忧无虑的美好的童年。
而曾经的一切,越美好,被撕裂的时候越痛楚,强烈的对比,让我们在一部电影之中,分别走过了天堂与地狱,依次遇见了天使和魔鬼。
但,影片又没有深陷于苦痛之中,而是通过少年夏家骏和小伙伴们的顽强,带出了生存的能量,正如影片的片名"云上日出",或许,这世界总有那么些天,甚至那么些年,被乌云笼罩,但,每一个顽强的生命,都能够穿破这乌云,等到这阳光。
这种穿破的力量,是正义,是抗争,是坚守,更是每个人发自内心的"活下去"的渴望。
这或许也正是影片在反战的主题之下,所要表述的另一重期望:即便我们如今生活于和平年代,仍不要失却了对未来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索。
有些苦难永远不应该被忘记。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才能泪无声,笑带泪,我也不知道一个人要多么坚强才能泪无声,笑带泪。
我希望这些历史可以永远被铭记。
用儿童的视角来展现战争,的确是国内比较少的,有利于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
七十七年前的苦痛至今没有换来道歉,正如导演所说,幸存者老人们在等待道歉,而日本在等他们故去。
云上日出,意义重大。
“冤魂不见今时月,今月何时照冤魂。
”这是电影《云上日出》片尾,一位常德细菌战幸存者的留言,被细心地翻译成英文,静静地在黑色的幕布中,停了5秒。
孩子眼里的战争,委屈又美好。
委屈,从前平静幸福的生活,怎么就突然终止了。
委屈,妈妈爸爸,怎么就不见了,不管我了。
委屈,饭,怎么就不够吃了,豆腐都不能多一块了。
委屈,医生,怎么就不管用了,伙伴们一个一个地咳嗽、发烧、隔离、逝去。
委屈,说好的友谊地久天长,怎么就,只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了。
美好,当我从饥寒中醒来,睁眼看到的是,干净的医生,吃到饱的是,雪白的米饭。
美好,慧娟姐姐,对我真好,她有长长的辫子,她有大大的力气,她从水里救过我的命,还从水底帮我找回了口琴,那是爸爸送给妈妈的口琴。
美好,豆丁弟弟,对我真好,他是全教养院跟我最好的男孩,我们俩一起抓过一只萤火虫,还一起在烛光照影下,看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大。
美好,豆丁弟弟、慧娟姐姐、我,一起看过日出,用荷叶遮过雨,闻过稻花的香。
美好,胡万宗教官、尹兰医生一直都没有放弃我们,他们把自己的灵魂都分成了好多份,每一份伴着一位逝去的孩子。
画面拍的慢、美、静、洁。
如果你不想起历史和战争,那就是田园。
如果你听见了背景中的炮声,这就是煎熬。
春,25分钟;家骏不肯穿教养院的院服,穿着旧衣服,等着父亲来接他。
夏,5分钟;唯一跟父母有联系的口琴,丢了。
秋,15分钟;口琴第一次响起,庆祝失而复得,感谢,友谊地久天长。
冬,一直延续到电影结束,演职员字幕滚动,垂垂老矣的家骏坐在电影拍摄现场,回忆当年,有日出,有荷花,有伙伴。
你若百度,《云上日出》是中宣部支持、国家电影局影视精品扶持项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全国政协原常委、法学家夏家骏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湖南常德细菌战下,一所儿童教养院内孩子们之间陪伴、成长与救赎的故事。
2018年11月4日,是,常德细菌战77周年纪念日,【花絮】《云上日出》是一部没有日本兵出现、没有国民党标志、没有共产党参与、没有出现十字架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
【备注】 龙标:2018年171号电影中的口琴,是,国光。
电影《云上日出》,结尾处那个长镜头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在名曲《友谊地久天长》的悠扬背景之下,小家骏多次驻足回头,最终又若有所思的走向远处,背景音乐也在大提琴、小提琴、笛子的三重乐器更迭之下逐渐进入尾声。
小家骏舍不得离开这里,因为这里是自己的家,这里曾经有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和关照自己的大姐姐,但他不得不离开,因为那片故土已经无法留恋,已是满目疮痍。
该片是以1941年日军在湖南常德发动细菌战为背景,讲述了在一所难童救助教养院里,孩子们相互陪伴扶植、成长与救赎的故事,却也跟我们想象的那种战争类型电影风格不同。
怎么说呢,电影没有大开大合反映正面战场的情节,反而聚焦在一座根据教堂改造的教养院内,以儿童的视角反思战争,涌以人物原型梦想中的金色童年,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创伤。
使得该片温柔含蓄,但在平静的背后散发着那悲悯的气息,令人无法忘怀。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本片却是舒缓的风格、平静的叙事的示人,主角还是一群天真的孩子,这是电影处理手法,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效果。
因为孩子们的世界是纯洁无暇的,一座小小教养院,不但隔绝了外部的战乱,甚至在极端的环境下,这里成了这群无家可归孩子们最后的乐园。
这样与世隔绝的氛围营造,造成了电影前半段一种的世外桃源风格,静谧且淳朴。
但不要忘了,教养院外部是战火连绵,那外部的罪恶如死神一样悄悄的潜入,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紧紧的扼住了孩子的喉咙。
最开始是粮食紧缺,孩子们食不果腹,大姐姐礼让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而随后便是可怕的细菌,一点点蚕食着孩子们的天真,死亡的阴影悄无声息的笼罩了整个教养院,此时的静谧,那是黑暗的肃杀氛围。
有个情节令人难以忘怀,院长身负重伤归来,这是外部战争残酷世界的氛围第一次出现在教养院之中,也让之前肃杀的氛围变得格外凝重,而院长奄奄一息之际,从怀中拿出的却是救助孩子们的疫苗,这个情节颇具意义,不就是象征了无数先烈的鲜血铺垫的胜利之路吗?
该片叙事如潺潺流水,对白很少,大多数时间正如前文所言,是平静的,摄影机仿佛上帝之眼,冷冷地注视着芸芸众生。
但整个电影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冷漠,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胜有声的力量。
就像小家骏结尾处,在生病的小伙伴面前吹响了口琴,第二天早上面对无法在醒来的伙伴,天真的孩子啊,被迫走向成熟。
所谓大哀不恸,任何着力太甚的明喻和操之过急的怜悯都是令人厌恶的,真正的苦难和艰辛不需要刻意为之的煽情,电影的情绪也很抑制,波澜不惊的情节中暗涌着死亡的阴影,因为最真诚的是感同身受式的默默承受,而不是无节制地呈现苦难。
电影的主题,这样无声的控诉,正如结尾那首《友谊地久天长》,那是战争罪恶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对泯灭人性行为的愤恨!
一拨人有一拨人的痛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难。
人跟人是如此的不同,以至居然想起那句忘记出处的名言:历史不应被忘记,需要对细节进行打捞。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获得中国国际青年影展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片的《云上日出》,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学家夏家骏的真实故事改编。
老人家今年已白发苍苍80有余,人生或许到了花甲之年,曾经的苦难变成了尘封的记忆,字幕升起时,老人家的自述,令人肃然起敬。
真心推荐大家去看!
不要忘记真的很感动,以儿童的视角演绎细菌战之下的中国人民。
影片中各种唯美画面,反而映射出的是战争的邪恶。
每一个孩子都是中国的希望,他们需要长大,也一定会长大。
每一个小演员的年纪都很小,但是演绎出了责任感。
有人说“一个人要有多坚强,才能泣不出声,笑而淡定”。
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经历过死亡的人才有这样的淡定与稳重。
我们不该忘记历史,日本人欠中国一个道歉。
今天专门去看了这个排片很少但选题让我很感兴趣的电影。
应该要多鼓励这类题材。
许多场景让人感受到如同丰子恺的画般静谧生动。
但场景和表演过于克制而显得平淡。
演员呈现的话剧式表演在镜头前略显凝滞,偶尔甚至让人出戏。
应该是导演要求的问题。
全片充斥太频繁的特写镜头拖慢了节奏,过多的细节呈现显得刻意,在本来就缺乏叙事的电影里令人疲惫。
儿童的干净与纯真是很好的,但一切拍得过于cliche。
选题这么特别,看完觉得还是有些浪费。
反而片尾主人公原型的口述比较真实有力。
毕竟是如此残酷的大历史背景下,故事虽然切入口很小很别致,但也要照顾到与战争背景的平衡方能体现出特殊历史的质感与沧桑,不然就成了普通的幼儿园小品。
说起常德,很多朋友可能想到桃花源,酱板鸭,刘聋子...却很少有人知道,77年前,这座位于湖南北部的城市曾遭遇惨无人道的细菌战。7643名百姓无辜丧生,数万同胞染病,冰冷数字背后是“路上寻尸骨,湖中哭亲人”般触目惊心。如今,细菌战受害幸存者仅剩18位老人,却依然没有等来一句道歉,而日本政府只是在等待他们死去。我们可以不为仇恨,但历史不应该被遗忘。
太好哭了T﹏T
导演想致敬毕赣还是咋的???节奏太慢了还整长镜头。。。。闹呢。。。
看完其实心情非常沉重,应该多拍些这类题材的影片,带领观众从不同视角回顾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豆丁问姐姐和家俊哥能不能永远陪在他身边,姐姐没有回答,于是他去找姐姐了。家俊离开妈妈而来,又离开姐姐和弟弟而去,一个人。哀而不伤,怨而不怒。配乐太棒了。遗憾的是“云上日出”体现不明显,加了“鱼”的意象有点不协调。
没有一枪一弹,却让人感觉战争就在眼前。影片渲染了战争中压抑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之间的温情与关爱,是一个难得的佳作!
真的拍得太让人失望了,慢镜头太多了,人物刻画单薄,叙事非常杂乱,莫名其妙的强行冲突,配乐都比片子本身煽情。两星全部给这段历史。
荣梓彬演技太成熟了,一种从头到尾的克制是全片最大的亮点。但是电影问题太多了,好几场矛盾爆发得莫名其妙,配乐太满,慢镜头太多,节奏也太慢。个人觉得不如拍成口述历史的纪录片。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啊这。。太清新了
挺好看的,强势推荐。
还是需要耐心 沉静下来 才能看到不一样的感觉
说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可你连看都没看。
刻意煽情,无脑慢节奏催泪,20分钟能讲好的故事非要俩小时。要是把友情改成爱情立马给满分。真的。
对心灵和情感有震撼冲击……传达向上向善的力量!
好看 内容吸引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大影节开幕式看的,个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拍得挺好的,美中不足是太过于依赖人物的表演,叙事方面比较弱,情节冲突撑不起这个大的框架。 1.从画面构图,外景的选择、色彩、光的运用都符合了真实事件中主人公的童年的那些美好记忆;对飞机盘旋在孤儿院上的声音、空旷房子里的脚步声、从家俊的画面切出到水中金鱼时的声音等等都用得很妙。 2.影片最开始的铺垫部分渲染过少,撑不起战乱时期这个大背景,我差点以为第一个场景是大地震,如果没有飞机和轰炸声的话。 3.服装显得略微不搭,毕竟是战争年代为背景的电影啊。 5.孤儿院的老师们在为食物紧缺犯难,而那场分发食物的戏,除了豆丁的对白,其他孩子们貌似都没表现出对食物的渴望或珍惜,挺平淡的。不过也理解了,毕竟孩子不好拍。
被以另类视角描述战争的题材吸引到一家荒无人烟的电影院来看这部电影。导演想要以小见大以儿童教养院的纯洁侧面讲述战争的残酷的意图是好的,但是故事实在太过薄弱撑不起如此厚重的历史背景,太多不必要的漫长镜头语言以致很多用来丰富故事的时间资源都被浪费在了看上去很美的镜头和配乐上
大学有个好朋友是常德的,所以影片中的山水总让我想起她。电影题材很好,但是这么简单的故事进度太慢了,全在靠台词推进剧情,一半还得靠我们想象。
两星给小荣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