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交织,情节交织,文化交织,语言交织……。
这电影就像一张张大网重叠起来,密不透风,混乱如麻。
无论你是在贫瘠的中东乡村,在混乱热闹的墨西哥小镇,还是在返还浮躁的东京。
你都会被淹没,你都会迷失,最后,你只能听到的是自己的哭声。
你一直区在寻找,寻找失去的感情,寻找救助的车辆,寻找那个爱你的人。
你走得很远,你走得很累,你见了很多人,你了解了很多,认识很多。
结果呢,除了伤害别人,就是被别人伤害。
但你回过头来,定神一望,原来自己走了那么冤枉路呢。
其实,爱你的人一直就在身边。
爱,其实你本来就有。
你明白,你所以只找寻的不是什么所谓的爱,而是你一直在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伊底。
这么想其实也有些极端,爱是很奢侈的东西,是个可遇不可求的东西。
所以不要再去苦苦追求。
但你会遇到爱的兄弟,他叫友爱。
这位兄弟藏在每个人的心里。
虽然他没有爱那么尊贵,那么不容易见到,但它能给人以温暖,不会让世上只有冷酷。
人与人之间唯一的桥梁就是交流,如果这个桥梁不通畅,甚至是坏了呢。
隔膜就会产生。
当你身处领一个语言环境,这和你是聋子一样。
你开始会觉得有那么一点不适应。
随着接触,你会发现,这不是你世界,这是他们的世界。
你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且两个世界越来越远。
最后被抛弃。
理由?
什么理由,你会相信那些抛弃你的理由吗?
你会觉得那些理由是真的吗?
不,全是骗人的,全是些冠冕堂皇的套话。
你自己心里知道。
这时候,你需要一个拥抱,一个温暖的深深的拥抱。
但没人会给你,你只能自己来抱自己。
双手交叉左手去按住右肩膀,右手按住左肩膀。
自己双手劳动,慰籍自己的心灵。
世界的转换。
有本书名叫作《世界是平的》。
在有些人看来是平的,飞机,轮船,火车,还有那功能强大的让人恐怖的网络。
把世界从一个球拉伸到了一个平面。
表面上的世界是越来越平了。
但内心里的世界却却来越小了。
在离你几个小时的地方,那里就是另一个世界。
但你不会意识到。
除非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那一种与自己生活环境那么大的世界。
真是很可笑的,你会看到有些人在信心苦苦的追求你坐拥有的生活。
而你,在追求别人的生活,而那处在最高界别的别人,又反过来追求一种最简单的生活。
这是一个圈啊。
世界还是圆得好。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
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
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
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
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
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
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
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
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
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Crash,just for touch.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
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
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
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
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
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
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
相信。
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
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
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
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
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
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
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
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
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
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
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
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
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
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
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
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
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
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齐向隅《巴别塔》让谁失望?
这回,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拖着病体在家里看完了冗长的典礼。
并且失望至极地在博客上反省自己对最佳电影的预测。
作为全美最著名的影评人,他对《巴别塔》的钟爱与评委会对它的漠视是如此让他无奈,《巴别塔》到底不好在哪里?
阿尔加终于完成了他的三部曲。
一般来讲,凡是三部曲,一定是中间那部最好的。
但《巴别塔》真的是一部烂片吗?
在IMDB网评上,对它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并且都走向了极端,尽管都是缺乏理由的。
恶言相向的批评充斥着这样的词语:冗长、复杂、自命不凡。
自命不凡?
它让谁不舒服了,让谁难受了?
有人批评说,《Babel》是一部“类《Crash》”的电影,没有什么创新的。
不仅从结构上是如此,而且都在探讨不同种族的生活状态。
其实我觉得两者实在相差太大。
《Crash》是面向国内的,而《巴》则将重点放在了国外上。
这一内一外的差异非同小可。
对内你可以指指点点,而对外,恐怕未必能让评委们好受。
阿梅莉亚带着小孩离境没有受到什么阻挠和障碍,而越境却遇到了严格至极的检查。
国境成为一个“出去容易进来难”的口子,管辖着这个国家的人口,以防病从口入。
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边境一直是隔离的障碍,他用诗意的画面来表现,而在此处,却是以事件,以紧张的气氛。
对于美国来说,墨西哥人一直是让政府很头疼的,他们偷渡猖獗,而且在美国的合法墨西哥居民,他们旺盛的生育力不禁上美国的精英阶层担心,在《为精英主义辩护》中,老保守派威廉亨利早就预言:以后美国最多的人种将不是白人,而是墨西哥人。
这种危言耸听与美国政府的政策一拍即合——恐慌,可能是带给民众最好的礼物?
美国人恐慌吗?
小男孩在墨西哥婚礼狂欢上听到枪响时的惊恐,他看到鸡被杀时的惊愕,他是不是也想到阿富汗的塔利班对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割首示众?
美国人是恐慌的,他们在摩洛哥看到当地村民时是如此害怕,生怕将他们生吞活剥,赶紧要逃走。
他们更愿意在防弹玻璃后面看外面的风景。
这样安全。
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中解析了恐惧对政府的作用。
只有让民众感觉到恐惧,民众才越需要政府,越听话,政府才能坐得越牢,越稳。
所以,民众的恐惧是政府立足的支持。
恐惧,无处不在的恐惧,美国人的梦魇,美国人的死穴。
冈萨雷斯点到了它,驴象两党是一样的不会高兴。
冈萨雷斯在影片中设置的最大隐喻莫过于在日本的情节。
日本就像是有口无言、有言无声、有口难辩的女孩一样,压抑到了极点,欲望得不到释发,只能赤裸裸地发泄。
他们的枪只能用来打打摩洛哥的野兽,或者往自己的嘴巴里打进去。
嘴巴,这个器官的失效,竟然成了日本最让人难堪的尴尬。
这一点,恐怕还没有人理解到。
但,有点东西都是相同的。
比如爱情,比如亲情。
在摩洛哥、在美国、在墨西哥、在日本,影片中都设置了父母子女的关系,这些东西都是相同的,这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希望。
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有那么多的不同,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民族、种族、意识形态……等等。
但是,总有些是相同的,那就是情感。
不是情感让评委失望,是恐慌吗?
(诸葛沂)
一直叫这片通天塔顺口,昨天读到旧约圣经第一章创世纪(创11:1-9,中文和合本) 巴别塔时候 才真正理解这片名字的含义.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
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这似乎这就是电影里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的根源,那么大家不免就要埋怨上帝了。
然而当我仔细看完这部电影后,发现电影真正要说的是:语言并不是真正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人性本身!
——人类自甘犯罪、不相信别人的良善、逃避自己的罪而不是忏悔、依靠自己而不依靠神,这四者才是沟通障碍的真正根源。
怪不得导演说:“能使一个日本人和一个摩洛哥人开心的事物可能有非常大差距,但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痛苦的则是相同的。
” 问题出在人的本性。
影片到后来安排惠子裸体站在阳台上,似乎暗喻着人类回归纯真的伊甸园的期盼(亚当夏娃原是不穿衣服的),是依靠上帝的期盼;最后直升机载着伤员穿过夜空、掠过教堂,更是意味深远:直升机是人类用自己的方式解救自己的手段,但是在黑夜里前行,而背后的教堂是亮的!
似乎给了人类一种希望。
两千多年来,上帝为我们准备的救恩其实一直就在那里,是我们自愿陷在那黑暗之中。
有人说:《通天塔》探讨了是什么将我们连结在一起,而不是讲我们分离的主题。
我觉得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在重复同样的罪行,人类的精神、道德、价值观的败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在连结或分离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往哪里去”!
我们是继续走我们人的路呢?
还是选择 神的路?
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
它长了一张要拿大奖的脸,布拉德.皮特的目光在沙漠的热气中摇摆不定地看过来。
《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至少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让我们看到最后一粒沙子落下来以后,整座沙丘是如何在随机理论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溃败。
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
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
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什么是这暗夜?
什么是那光亮?
4个国家,12个人,用一把来福枪联系了起来。
在5天内迎接各自不同的命运:被捕、被杀、被遣返、被截肢,这是最暗的夜。
同时,一段婚姻被挽救,一条生命被拯救,一种痛苦得到释放,这是最亮的光。
当所有的事件发生完毕之后,影片结束。
而一切对应关系全部建立完毕:爱情:皮特的爱情存活了,日本聋女的爱情依然没有下文,摩洛哥少年的爱情终结于浴室偷窥,墨西哥保姆的爱情正在路上。
家庭:皮特的家庭保住了,日本聋女的家庭和解了,摩洛哥牧羊人的家庭破碎了,墨西哥保姆被迫遣返,她以最奇异的方式和家人团聚。
生活:摩洛哥人继续生活在贫苦和暴虐之下,日本人继续活在无法张扬的压抑和苦闷之中,墨西哥人活得生机勃勃但是面对北方强邻他们只是罪犯和乞丐。
美国人什么都有,美国人什么也没有。
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故事,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
只有极缓慢地在指尖搓揉沙粒,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它们每一颗的形状。
当皮特焦急地等待直升飞机前来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衡量那些生命中的重量。
当日本聋女赤裸着身体站在阳台上时,虽然她不能说话,但是她让所有观众听到了最震人心脾的呐喊。
《通天塔》很粗糙,观看的过程不能让我们摆脱现世,而是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本身。
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因此,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
电影里,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
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
巴别塔,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就让我有熟悉的感觉。
同样是多重文化背景,同样平行展开的线索,同样互相纠葛的命运。
但事实上BABEL让我想到的不是Crash,却是Before the Rain。
朋友很认真的推荐了这个片子,所以一看到就买了下来,直到昨天才有空看。
故事涉及三个大洲的四种文化,从摩洛哥的边远村庄到东京浮华世界。
美国人,墨西哥人,摩洛哥人和日本人。
在这个讲述沟通的片子里,能看到他们各自的挣扎。
个人最喜欢的是日本的那个部分。
聋哑女孩的表演很到位,配戏的役所广司也恰到好处。
当那女孩浑身赤裸地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让人丝毫不会觉得色情,反而深切地感受到了内心的压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无法解释,也有太多的秘密只能烂在人们的心底。
这就是受到诅咒的人类永远无法真正坦诚的道理。
摩洛哥的痛苦是赤裸裸的,直接抽在肉体上的鞭子。
日本的痛苦是如隐秘的炭,一点一点蚕食人心。
因为爱而受到的伤害和因为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究竟哪个更痛楚。
我想谁也说不清。
在摩洛哥和日本之间的Brad pitt显得有些单薄。
电影最后的那通电话,让我们相信,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并不是一场生死灾难能解决得了的,人们依旧在通天塔中无处可逃。
但是,看完整个片子,心里总有点失落。
一方面是因为在影片展开时,所有的线索纠葛我都已经猜了个7788,所以不够过瘾。
再来就是觉得不如Before the Rain 给的震撼大。
但在今年来说,的确是部好电影了。
朋友信誓旦旦的说,今年oscar的最佳影片它很有希望,那我拭目以待。
冲着皮特看的这部电影,喜欢他深邃有故事的眼神,而这部同样深刻的电影莫名的格外适合他来诠释和演绎!
很喜欢一位观众的评价“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
《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
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
”看了很多以几个人为主线,然后把几个偶遇的人和事连接起来,拼凑成一一部电影的片子每次都会觉得多少有些不连贯和突兀,而这部电影也是三个地点,偶遇的人与事,去让人觉得这就是顺其自然发生的,而每件事情似乎都有一个主线在牵引着,让人觉得总觉的这就是生活!
一部带着悲伤情调又温情的电影,最后婚姻被挽救,爱情还是很美好,有的人在继续等待着,有的人重新获得,有的人失去了,但这就是生活,有得有失,有平淡也有冲突,有分分合合,有喜怒哀乐,但总有归于平静的那一刻,风停时就休整,起风时就对抗!
一对美国夫妇在摩纳哥的沙漠中旅行,尝试令婚姻死灰复燃。
毕竟,摩纳哥是一个带些罗曼蒂克气质的国度。
大凡看过《北非谍影》的人都会愿意相信,卡萨布兰卡真的有一间“里克咖啡”,而穿着白西服的亨弗莱·鲍嘉真的曾带着酒醉跟心痛说起——世上有那么多市镇那么多角落,而她偏偏走到我的地方来。
但不幸得很,这对夫妇兴许是流年不利,途经山坡时,恰逢牧羊的兄弟俩试枪,无心间竟击穿了妻子[凯特·布兰切特]的左肩。
故事这样起了头,如此草率荒唐,如此真实。
是,我们遇到的一切当中,只有那些计划之外的,才被叫做人生。
影片视野宏大开阔,好似上帝之眼观照这个世界,涉及跟这一声枪响相关的全部人物——把枪赠送给摩纳哥向导的日本男子[役所广司]和他的聋哑女儿、美国夫妇的一双年幼子女和他们的墨西哥保姆、牧羊的兄弟和他们的父亲、墨西哥保姆的侄子[盖尔·加西亚·伯纳尔]和她刚做新郎的儿子。
日本。
聋哑少女在新宿的街头,同初识的少年以威士忌送服迷幻药片。
之后,舞厅内,红蓝光影的劈杀下,她看见自己中意的那个男孩吻了别人。
色与光浑浊的境地,少女洁净的面孔带着伤痛带着镇定,好似莲花盛开在沉暗的水域。
为什么我们的生命中有这样多的误会,以至于不自暴自弃一回简直不能解决掉它?
于是少女向着来调查枪支事件的年轻警察裸露了她的身体,是哀恳也是发泄。
那真是一具瘦削、紧张、可怜巴巴的裸体。
你看,人类永恒的困境,总是这样——不仅口不能言,而且辞不达意。
当内心的伤痛与渴望不能言及,我们转而以肉身陈述。
但它如此直白如此突然,甚至往往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楚这究竟是一场自我的救赎还是一次自我的放逐。
墨西哥。
保姆带着两个幼童去参加儿子的婚礼,返程的途中遭到边境警盘查,被疑为拐带幼儿。
惊吓中三人仓皇逃遁,却又在旱热的荆棘中彼此失散。
摩纳哥。
妻子中枪后,赤脚大夫潦草缝合了伤口。
黑皮肤老妪点起鸦片烟,深深吐纳,为她止痛。
于是她镇静下来,望向屋顶,表情安忍如同大地。
是在这一回患难里,夫妻二人不再尴尬于向对方说出抱歉的话。
他们亲吻,恳求对方原谅,真的,白骨当前,还有什么好计较的,你说是不是?
如果他和她的确曾经深爱,又在神前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要彼此看顾不离不弃,那为什么一定要其中的一个流血,离死亡那么近,才能召回他们早年的爱情?
世事一场冰雪。
与美国夫妇同车的乘客,扔下他们二人自顾自开走了旅游大巴。
远在日本的少女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其间有新闻说起发生在摩纳哥的枪击事件,但是谁要看呢,一抬腕子便转了台。
被驱逐出境的保姆忧心地问起失散的孩子们,边境警察却回答,跟你没有关系。
永远如此,全球分分钟发生无数惨事无数传奇,而一个人无非是来世上混几十年,哪里关怀得了那么多。
我尤其喜欢影片的结尾——父亲回到家,在阳台上发现赤身裸体的女儿。
高楼中展眼望去,城市如同黑绸缎镶满珠宝,璀璨流丽。
她扑进父亲怀里,将额头抵在他的胸口哀哀痛哭。
该刹那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拥抱、眼泪和睡眠治疗人,永远比药物来得有效。
说到底,当我们伤痛,就又变回了兽。
之后镜头越拉越远,越拉越远。
终于这一扇窗户,亦不可避免地成为万千灯火中毫不起眼的一个,遥远、陌生、不可安慰然而不乏温柔,好像星辰。
《圣经·创世纪》第十一节里,记载得有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语言一样,于是在平原上他们商量建起一座通天的塔来。
耶和华见人如此,晓得今后将不再有他们做不成的事了,就下去变乱了他们的语言,又使他们彼此分散在世上。
从此之后,人孤独到这个地步: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遍布疆界和关卡。
语言,无论它是否能够被流畅地说出,都成为障碍,我们很不容易彼此听见,听见了也无法彼此懂得,懂得了也难以彼此应答。
维特根斯坦讲过,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
事实上有太多我们无力言说。
但至少在这样荒芜的境地里,我们还有感情,虽则易逝,却很强烈。
就像电影的导演冈萨雷斯,在片尾打出字幕带着柔情,他说,谨以此片,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2006-12-13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沟通巴别塔是西方文化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表征。
它象征着人类的潜能,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可能性,如果人类可以无障碍、无间隔得沟通,把彼此视为一个共同的物种、共同的生命,那么他们原本可以轻松的建造通天塔,进而挑战上帝、取代上帝、成为上帝。
正是这种力量令上帝恐惧,因而上帝变乱语音,使人类四分五裂、自相残杀,不能结为一个共同的整体。
人类本是群居的动物,但每个个体生命又是一座绝对的孤岛。
孤独对于每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甚至永远难以被战胜克服的。
有一种说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被囚禁在我们的皮肤里,我们无法跃出皮肤的监狱而真正的到达另一个灵魂、另一个生命,交流的不可能来自于强大的上帝的超验的宿命,是一个诅咒、天谴。
影片的日本少女段落,表现了一个聋哑人直接与人交流的困难。
但是在故事里,语言的隔膜并不是突出要素,这里的语言被引申为更广义的象征的层面—沟通、交流的困难在于心灵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之上。
尤其在美国家庭那段,对于中年婚姻危机的征兆,双方都是试图要挽回的,沟通是危机出现时刻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做起来又是勉为其难的途径。
这部影片关于沟通困境之外的另一个联想,也是脆弱的主题变奏就是人类怎样绝望的面对离丧经验,如果死亡仅仅讲述的是一个生命事实的话,那么离丧凸显的是生者对死亡遭遇经验的面对。
人生至为惨烈的经验就是少年丧父、青年丧妻,晚年丧子。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维系脆弱家庭的最后纽带。
社会学分析告诉我们很少有夫妻丧子丧女后能够维系婚姻的,因为对方是这次痛苦经验活的见证者和提醒者,绝大多数婚姻经历这样的悲剧经验后都解体了。
面对死者,每一个生者都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幸存者。
问题少女的巨大自责就是母亲为什么会自杀,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聋哑人?
这是这个故事潜在触及的层面。
赦免了作为幸存者的罪孽。
一个最有力量的表述是在全球化时代大的语境之中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
全球化1.全球化这个词语诞生之日,便招致了批评。
最有力的批评便是全球化造成了穷国与富国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公平的情绪造成了国际间的敌视。
价值观不同酿成的“文明的冲突”与因为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不公带来的矛盾相互缠绕,形成了新的对抗。
2.文化的全球化约等于美国化。
几乎全世界的中产阶级都按照美国的中产阶级方式来塑造自己。
尤其在电影中美国中产阶级夫妇他们的旅行方式、夫妻间的情感状态、准素食主义者讲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细节便可看出对我们生活的极大影响。
3.这部电影跨越了四个国家、三个大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图景,或者叫全球化图景。
全球化时代,流动是其最突出特征,比全球人口流动更有力的是资本流动。
所以有一个说法是:资本无国界。
一个重要的移民脉络叫做底层移民,非法移民,影片里,墨西哥女佣阿丽西亚的身份便是一个非法移民者,最后因为一连串事件而招致了悲剧性的命运,当然,制定游戏规则的必然是强势的一方,而且从美国警方的态度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丝毫没有被妖魔化。
不可否认,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的劳工阶层。
政府对这个阶层采取最严苛的防范制度,最严厉的惩治制度,但是事实上,从西欧到美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仰仗着非法劳工的劳动。
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枪是线索,也是悲剧事件前后因果的偶然触媒。
它带出了三段故事结构上的巧妙,也成为三段式故事的一个限定。
一把手枪牵动了几个家庭的命运。
当偶然一枪不幸的击中一辆满载美国旅客的旅游车,击中了一个美国游客,它引发的是什么?
所有的传媒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来大肆报道,甚至被扭曲为:一名美国有课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
得出结论后马上上升到政治层面:两国外交的紧张和对峙。
另一个讥刺性的表达是当美国政府得知一名本国公民遭到袭击的时候,受伤的美国公民不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因为一个美国公民的遭遇马上上升成为一个国家的遭遇,那么一个美国的国家利益马上凌驾于美国国民的个人利益之上。
后来,一位乡间的摩洛哥兽医果断决定才救了这位美国公民的性命。
而在拯救的危急时刻,美国公民完全置他们的同胞于不顾,置受伤游客生命危在旦夕的事实于不顾。
人性的光辉片刻没有闪现,而人性的邪恶却有所呈现。
影片的结尾似乎给出了一个救赎的力量,一个相对于美国家庭重构意义上的完美结局。
美国家庭的孩子们虽然受伤但最终获救,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机因为这场灾难而弥合了。
日本资产阶级家庭的父女最终彼此达成和解。
而阿西莉亚永远的离开了她赖以为生16年的美国,摩洛哥兄弟在山间做鹰装展翅飞翔,这样的场景永远的不复存在了。
“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星。
”面对我们必须遭遇的生命历程,以及无力改变的现世秩序,我们仍要对生活怀抱希望。
这也衬托出通天塔的另一层意义:人类和解,人类沟通的可能和希望。
它首先表现在亲情的闪光上,当然,这还远远不够......
没想到好莱坞有这么好看的电影。
开始看,以为不是那部,外面正上映的,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大片,弟弟下的这片子,叫《火线交错》。
一开头是在遥远的摩洛哥,镜头切换的快速与摇晃,全不是主流电影的路子。
那些人,穿着层叠拖沓的异域服装,不甚整洁,布满皱纹的脸,缺了牙,总是看不尽无边苦难的男人的疑惧的眼神,孩子也显得老成一点。
想起Y跟我说,她想去埃及。
我说那里的确有异域风情。
她爱美。
这遥远的摩洛哥,那异域风情却让人疲惫,但很真实,我想说我喜欢这个真实。
地球是村。
转过去日本大都会的夜色迷离,一个聋哑女孩倔强的想跟这个世界抗争。
那个年纪你也有过,看什么都不顺眼,觉得谁都想与你为敌。
恍如青春期的那种怀疑与叛逆,是我们之间,久已消失了的信赖与友爱。
当然那是轨外。
总有一段时间,我们在轨外,好看清轨内该走怎样的路,这样才会比较清楚。
看那倔强女孩做着伤害自己的事。
我多喜欢她的倔强呢。
她的真。
她想冲出某种浓雾般的迷纱的努力。
却又很哀怜她。
她跟朋友说,那男孩当她们是怪物一样。
男孩来搭讪,发现她们聋哑,就笑笑走开了,回到他的朋友中,那些人的笑是有点嘲笑的。
她脱去连裤袜,走回人群中,故意对着那些男孩中的一个张开大腿,那人笑了,女孩也笑了,她看低他,她嘲弄他,以这种方式。
忍受不了被愚弄,总会看见喜欢的男孩,他喜欢别人,在迷离迪厅,和另外的女孩忘情亲吻。
还是不能忍受,即使那女孩是最好的朋友。
这无法安抚的妒忌渐渐生成难以忍受的巨大孤寂,亟待排遣。
她找来白天来找爸爸的警察,她以为她喜欢他。
警察来了,她先说了妈妈的死与爸爸无关,她亲眼见她跳下去。
之后,从阳台回到屋里。
之后,她赤条条走到警察面前。
女孩的眼神冰冷而绝望。
毁灭一切也在所不惜。
你还是个孩子。
警察推开她。
她呆住,那是一种没有一点厌恶、没有一点不屑、却只有怜惜的眼神,她怎么还能以仇恨、以冰冷来对抗呢。
这正是她最无法抗拒的,也是她最需要的,一种爱护。
她抱住双臂,失声痛哭。
恨让我们冰冷,比一比谁比谁更冷,算你狠,也许我更狠,谁怕谁?
爱却触动心底的最柔软处,在最暗的地方把光带给我们。
正如这女孩,做着自轻自贱的举动,想滑入深渊,万劫不复也不管了,反正是这么一个世界,却没想到,她的天使就在这时亮出了翅膀。
那些伤害,无中生有的事端,出自我们久已隔膜的内心,彼此的不信赖。
这地球是村,可村民还不是一条心。
所以通天塔修不成,因为他们本就难以沟通。
当你用怀疑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无可理喻。
墨西哥的快乐小伙,他的玩笑方式美国警察不能接受,美国警察怀疑、冷漠的眼神令墨西哥小伙以为自己有危险,仓皇驾车出逃。
一念之间。
本来无他事,如果我们可以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友爱,事情可以讲清楚的,却选择了逃避与对抗,因为我们预先设定了那条界限,那条界限,人们叫它,种族、贫富。
因为这个,我们自觉站到两个阵营。
总是惴惴不安的盯着对方。
这怀疑让一切都变了味。
我们看待彼此惴惴不安的眼神,是这个时代最令人心痛的素描和缩影。
两个摩洛哥孩子带来了整个故事的开端。
日本女孩的父亲在旅游的时候,出于感激把猎枪送给了摩洛哥老人。
一个男子买去了它,为了打豺狼,看护羊。
放羊的两个儿子,在山上开枪玩,以为射不中远处的车,射过去却中了,是婚姻危机中的妻子。
一时国动,国际哗然,所谓的恐怖主义就这样又抬头了,谁曾想只是两个不懂事的孩子。
我们总是过于严重的去看待一切。
给这个世界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与标签。
难道这样可以让我们觉得对它有所把握吗。
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把握呢。
你知道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这正是它迷人的部分。
不可定义。
当你去定义,可能误入歧途。
没有什么绝对。
没有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
好心的墨西哥女佣却把孩子留在了无人荒漠,当然她是去找救援。
她如此爱他们,从小开始照管,却因为这次回家参加婚礼,带他们回家,再回来时侄子情急之下逃避警察驾车出逃,并遗弃他们至荒郊野外,就差点送了孩子的命。
而且这里根本没有坏人,都是那么好的人,警察逮捕这妇女的时候,她哭着说,我不是坏人,我只是做了蠢事。
好人也会做蠢事,那结果也可能更糟。
你必须了解这一点。
世界就是这样无从定性。
保持谦卑或许比什么都重要。
还有,你要爱人。
用一双友爱的眼睛看世界,以彼此为兄弟姐妹,不是以猜忌、以怀疑、甚至是仇视来对待彼此,很多事情原来并没有那么严重。
耶稣说,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要伸出右脸给人打。
这个我们却学不会。
因为我们自以为看惯了太多的不公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们要始终像个斗士,随时准备干一架。
如果有一天,我们都被已被仇恨燃烧的熊熊,那地球的毁灭真的不是不能想象。
是该警醒的时候了吧。
结尾,导演在献辞里说,献给我的孩子/在最暗的地方有最亮的光。
孩子给我们希望。
我们希望自己的所有缺憾,可以由他们补足。
他们不经世事时也会犯错,可错误让他们成长。
如弟弟看到哥哥被警察打伤,主动放下枪,举起双手高呼是我干的,跟他们无关。
这孩子面对哥哥的死亡,没想到哥哥经常责备他,反而想起了是跟哥哥在一起,在山顶上张开双臂,鼓鼓的风吹动他们的衣衫,他们笑得多么开心——他们眼中的全部就是如此,简单而满足。
那是跟哥哥在一起。
可哥哥不在了,他懂得了责任。
这最黑暗的时候,他觉察了对哥哥深深的爱。
而这以前他从未意识到。
还有那一对美国夫妻。
婚姻危机,无法沟通,在摩洛哥旅游,两个人依然无法对话,婚姻就在岌岌可危的边缘。
妻子中弹,丈夫不顾一切的奔走与付出,终于让他们明了了彼此的重要。
他说,我爱你。
她说,别离开我。
在死亡边缘徘徊,这时候却可以抛去本来缠绕我们的繁杂,看清生命中真正值得关心的。
他们彼此,丈夫、妻子还有孩子。
两个人度过漫漫等待,用爱支撑着垂死病人的一点希望。
终于坐上直升飞机前往医院,在医院听到电话里遥远家中孩子稚嫩的声音,一直以镇静安抚妻子也安抚自己的丈夫,终于崩溃,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生死边缘,那最黑暗时分,他们找到了久已丢失的珍重。
这世界,它越来越小,好像我们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我们是洪水大劫后诺亚的子孙,地球此端与彼端,瞬间即可联系,我们以为已经不再离散,所以也不会想去修那座巴比伦塔。
可是越来越小的世界也越来越让人难以把握,恐怖主义、贫富不均,苦难、不公每一天都在隔绝着我们,一天比一天远。
我们见面不难,交心却很难——什么时候再像祖先一样,一起去修那通天塔,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一刻的齐心协力,心心相通。
被捕,被杀,被遣返,被截肢,这是最暗之夜.同时,一段婚姻被挽救,一条生命被拯救,一种痛苦得到释放,这是最亮的光...没体会到.不过由于明显的种族歧视,以及无实际意义的人性庸俗表演,给予较差的评价!貌似高深的片子,其实并无意义
生活一起那么久无法融入了解对方,剪辑切换太过频繁
民族间的失语,注定的命运悲剧。日本女孩的故事是个点睛。
請問那個日本女是個蝦米星球的
我是喜欢的。这些支线和一个主题。
3个温暖的故事
这是在卖弄手法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这是片名解.导演用很多很多特写镜头和远景,还有突然的切换,时间还不是同一水平轴上叙述的.他的用意是表现什么呢??就是混乱吗..一切无法沟通的混乱??对聋哑女的描述,中间那段还不错,在声音上用极动和极静的对比效果到位了.但是她绝望的心情和最后突然看透世界却没有什么根据可言.那张纸上面是什么鸟?我还是觉得她不如跳楼好了.其他的...我只记得牧羊人父亲最后悲痛的眼神、记得cate被缝针时那一大叫、和奶妈在沙漠里寻找救援的干裂的嘴唇(不提她为什么不先靠着公路上走),
有点无聊
每个人物都如此悲情,全因上帝的自私!
蝴蝶效应
过于文艺。日本线实在不搭调,日本人演戏太装...其实是为了LAST OF US的配乐温习一下...
没看完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编剧没有Crash来得精湛。
--! 没的说的没的说..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原来它说的是关于不公的。
编剧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