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不是影评,只是随便写点个人东西做记录啦...不用认真看了英国院线上映的第一天,我抱着挪威海鳌虾和香茅草酱沙拉的便当,两瓶金汤力冲到电影院,和平时一样,迟到了一点。
凭我对院线的了解,新片都是同一天上的,这周几部大片一起上,那个时间多数人才去吃晚饭,略早,这种IMDB评分也不高的文艺片我是大概率包场的,可以一边饕餮喝酒一边躺着看片儿。
结果走进放映厅我被那满场乌压压的人震撼到了。
要不是每次习惯性定掉双人沙发的两个座位,估计连沙发都要和人共享了。
当然,不出两分钟,看见牛津的风景,我恍然大悟。
再看下去几分钟,不忍直视,这简直就是你我的本科年代啊。
弦乐四重奏的背景音乐很美,我尽量在两人每次开始用回忆带起音乐的时候开始撕咬沙拉叶子,以免太大的声音和这部安静的片子格格不入。
这么一来二去,便进入了一种对影片回忆杀节奏把握和预测的游戏中。
要不是这个游戏,估计我早就在这一部分睡过去了。
当节奏进入摇滚,我突然开始真的兴奋。
后边的二十分钟节奏太快,但却突然潸然泪下,让我决定把这部本来想打三分的片子加了一分。
当我也觉得自己非常老,所以有那么大女儿的三十六岁老妈妈放在今天简直是黑色幽默的背景下,一部历史上关于性与家庭的片子是多么需要感同身受才能体会的滋味。
六十年代的英国,似乎却和平移五十年的中国有太多类似的语境。
情人坡上想牵不敢牵的手,紫操上觉得某人太猥琐恨不得一巴掌扇过去的耳光,宿舍里一起看电影当年让人面红耳赤,今天简直就是过家家的情节。
虽然两个人因为新婚夜的误解就可以分道扬镳终生的作死心态还是无法理解,不过关于性教育重要性的点是一定传达到了吧……少女啊,一定要充分理解才能不会错过真爱吧。
看了将近一半的样子 不知道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甚至前面部分有想要关掉的冲动 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要朝着怎样的剧情发展 四个时间段叭 最初是六十年代开始 看的出人类对于性的接受度 越来越高 /表达不太准确 没有将婚礼的过程展现出来 这点就有点意思落荒而逃 人生的第一场性事落荒而逃 即使放在当今 这可能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叭 一转身便是一辈子 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我的那位朋友 当然我觉得这辈子应该也没有契机再次见到他 毕竟我没有像罗南那般对于音乐的坚持 一直基调很平淡 直到多年后两人眼神交汇的那刻 我的眼泪刷的就流出来 深刻体会到无奈的滋味 落幕了 再次感叹身为女人的不易 照顾家庭的同时 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同时还要做的很好 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梦想在心中 真得是很难 导演只是用最后一幕交代了罗南的这生 给到男主人的镜头从九十年代到二零零七年 从音像店的工作到和朋友们的夜生活到白发老人打高尔夫的场景 再到一个人在那个又已经昏暗杂乱的厨房做饭 ps音乐已经融入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是一个人走完了这一生 当然还是有女伴的 和朋友一起那个夜晚 两位女性依偎在他身边就可以看出 并且他自己讲的自己的故事 从朋友的表情也可以看出 主人公就男主人本人 fine 累了不想讲了 end and罗南为何对性事这个反应 可以看出小时候有过不好的经历 这个经历应该是来自于父亲 几个小时候和父亲一起的镜头可以看得出 其实还是令我很惊讶的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女孩 小时候居然会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侵害 i can't explain it 在海边 罗南只是这样告诉男主人 如果可以进一步解释 是不是一切就不同了 而后来 他的老公是如何让她克服这种恐惧的 相必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叭 在音像店 她的女儿真得是活生生的女主人 只是听着她讲话的声音 看着她的表情就很可爱 而爱德华听到berry的名字 那个眼神 瞬间就表明了一切 啊原来是她 我之前不是没有怀疑过 爱德华真的爱她吗 还是只是一味的想ml 看到那个眼神 才知道眼神是骗不了人的
对于《在切瑟尔海滩上》刚开始懵逼-恍然大悟-“转折好牵强”-“好有深意”整部电影的剪辑美术表演形式都偏向于戏剧,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有意思,伊恩麦克尤恩(《赎罪》、《儿童法案》…)改的剧本加上罗南的成熟演绎,整部电影被诠释的特别好,一个被父亲性侵烙下对性恐惧的女孩,她依旧善良,阳光,充满能量,一见钟情了阳光、幽默、积极向上的男孩,两人互相治愈互相鼓励,但就在新婚之夜因为性的问题两人分手在切瑟尔海滩上。
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性观念的电影,也许真正的爱就像Florence所说“我可以很爱你,和你有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我对性爱已经无望了,我们不用活的跟别人一样”,但Chloe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刚开始我也觉得很荒唐很硬核,但突然反应过来这个电影使用了戏剧性的表演以及剪辑,或许导演就是想用这种夸张的原因去放大爱与性的问题,结合当时的背景,突然就觉得这部电影好美,好有意思,以及他的配乐使得整部电影更有层次,镜头的设计也很美,观众不会看的很平淡,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整个电影的设计使得这部电影变得很有意思。
是一部能够让人回味很久的电影。
我真的真的非常抱歉,让我们一起回去吧!
爱德华。
激烈争吵过后,弗洛伦斯如是劝慰,但爱德华倔强地转过身,不再理会深爱的人儿。
就这样,镜头缓缓拉开,爱德华立在镜头的边缘,弗洛伦斯则一步一步地离开他,直到消失不见。
究竟为什么,深爱彼此的人儿会终身不再相见?
初夜之时遇到的尴尬,竟然将深爱彼此的心意完全消解。
难道弗洛伦斯被父亲伤害过,不然她怎么会对爱德华将要进入自己的身体那么恐惧?
影片以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酒店度蜜月的场景为基点,穿插讲述两人的相知相恋。
爱德华的母亲性格热情,喜爱艺术,却因一次意外精神失常,经常裸身作画,自言自语。
弗洛伦斯的到来,似乎令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体会到久违的温馨与欢乐。
那幅主要由母亲绘制的乌切诺的画作,正是在弗洛伦斯得鼓励之下造成的。
还有一英里,弗洛伦斯独自一人,拿着地图,找到爱德华工作的球场。
多么幸福,我没有走错一步路,知道你就在离我还有一英里的地方。
爱德华最不堪的那一面,帮助犹太同学出生气,却遭到对方的厌弃,从此不再说话。
弗洛伦斯最大的渴望,就是现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奏莫扎特的五重奏。
爱德华听着,奔到台下,预先献上热烈的掌声。
那么多幸福的时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深深相知,发誓相守。
为什么?
弗洛伦斯不能接受爱德华进入她的身体。
海滩之上,她竟然说自己可以同爱德华住在一起,但是并不能满足他性方面的需要。
对爱德华来说,这是巨大的羞辱与拒绝。
于是,相爱的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但是,弗洛伦斯竟然结婚了,有了孩子。
影片并没有说明,孩子究竟是不是弗洛伦斯亲生的。
或许,那位丈夫接受了弗洛伦斯的提议,他们只是生活在一起,窗帘拉上,并没有人知道在卧室中发生了什么。
告别演出之上,爱德华坐在台下,与弗洛伦斯对视的瞬间,泪如雨下。
终其一生,他都爱着这个女人。
但是偏偏,初夜的尴尬与真相阻隔了两颗紧紧相系的心灵。
肉体与心灵,真的能够合二为一吗?
爱德华和弗洛伦斯深爱彼此,却终身无法实现肉体上的结合。
雾霭、林间,清流,他们穿行在美丽的英国乡村,酝酿着真纯动人的爱情。
那样的时刻越是迷醉,情感碎裂之时,哀叹更其悠长,低徊不去。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故事。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但是搬上屏幕,大约是头一次吧!
这是另一个视角的真实,没有虚幻的美化。
诗意相知最终败给了性的错位,我们都活在对错交织,美丑互渗的世界。
恋爱的灵魂愉悦最终要面对肉体交合的暗礁,那些赤裸裸的声响、触感和液体,会将所有柏拉图式的幻想消解殆尽。
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才真得开始碰触到生活。
弗洛伦斯并不接受这样的性,但又无法在那样的时代里,公然单身,反抗世俗。
她选择坦诚相待,可以爱德华不接受这样的妥协。
他推开了弗洛伦斯,自己则终身不能走出这份伤害,等待老去,等待弗洛伦斯遥遥无期的一声问候。
古典乐和摇滚乐相互交织的配乐,也颇为新颖。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配合着海浪的拍打,将两人之间即将爆发的情绪烘托得动人心弦。
1.同年龄段,男生女生成熟程度的gap的确是件蛮恐怖的事情2.感情中,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辩驳。
感情不是打官司,当冲突或矛盾发生时,讲理(所谓理,会偏主观,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屁股决定的)是最不被需要的3.有时候只需要几秒钟做的决定,会影响今后几十年甚至整个人生。
所谓“如果当时”4.观影过程一直很难受。
前半段被初夜的尴尬搞的坐立难安,后半段陷入回忆无法自拔。
不得不说,导演在营造氛围上做的不错,且通过插叙方式处理回忆的手法上也比较舒服并不突兀。
后半段代入感也很强。
5.有一处剧情设计感觉很真实,女主会带男主去自己曾经工作的场所分享回忆(但是过程中立的flag就有点刻意了)。
尴尬一晚过后男主回家时的胡渣细节也很赞。
6.最后,女主好美~7.看的这么难受,忍痛给五星TAT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
画面、色调、配乐和女主的气质甚至她的每一套衣服,如她的名字一样,佛洛伦斯,充满了克制的诱惑力,浪漫但是冷淡。
爱德华显然不适合她,而查尔斯,不确定是否适合她,但起码他了解她。
“别人都说你害羞,其实你内心很强大”。
是的,女主潜意识的内心是驯服。
当她看着那幅爱德华母亲临摹的狩猎画中被驯服的猎狗时闪亮的眼神,难以抑制的兴奋表情时内心的征服欲一览无余。
童年时候被父亲控制或者猥亵的经历可以说是她的障碍也是改变的基石,13岁的时候独自出走的经历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那个时候开始她已经滋生出征服和驾驭的欲望。
选择爱德华也是内心深处的暗指吧,一个和她完全不一样的人,一个他父亲接受不了的人。
当爱德华,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胀而无视或者说根本不想在那一刻去知道她抗拒的秘密,所以,在掀起衣裙的瞬间,童年屈辱恐惧的经历和创伤之后形成的强大的想反转控制的力量喷薄而出。
她甚至没有拉上连衣裙后背的拉链,神紧质的夺门而逃。
爱德华感受到的是深刻的侮辱。
他误解了她。
以为她是性冷淡,新婚之日,她耍了他。
在男权社会,这是一种极深刻的侮辱。
所以,在即将身体和灵魂合而为一最激动美妙的时刻,他们才惊觉他们属于两个世界。
一见钟情的甜蜜,佛罗伦斯徒步穿越7英里的森林给爱德华一家带去的巨大惊喜,初恋的缠绵和浪漫,这一切,在切瑟尔海滩上,在呼啸的海风里,飘散。
强烈的感情,巨大的裂沟。
他们在切瑟尔海滩相背而行。
永不回头。
至暮年,爱德华终究也是没有懂佛罗伦斯。
刻骨铭心的回忆,让他们履行了对各自的诺言。
爱德华坐在音乐厅的c排9座听佛罗伦斯的告别演奏会,华发苍颜,泪流满面。
早前在电影贴片预告中看到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看到罗南的脸基本上就能确定这部电影不会差到哪里去了,再加上之后出现的作者名——伊恩·麦克尤恩,因此对这部电影更是充满了期待。
光看预告片其实并不是很能完全猜测出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是又隐隐约约地能让人猜测出一些东西:男女主角之间有某个东西出了问题。
而这种隐隐约约、似是而非的感觉就像是问题本身一样,是一个大家避之不谈却又不得不要面对的事情——性。
之前大四读闲书的时候,有幸读过几本伊恩的书,知道他描写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情感的描写非常之细腻,甚至都很让人怀疑他作为一位男性作家,是如何深入细致地描绘一些女性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本片的编剧也是伊恩,虽然没有读过原著,但内心还是相信这种细腻的心理变化会最大可能的在电影中有所保留。
自然而然的,在片子开始的前20分钟,我就开始期待导演如何用镜头体现出那些细枝末节,那些难以捕捉的情绪变化。
电影采用了插叙手法,以夫妻两人在切瑟尔海滩边的酒店度过的新婚初夜为主线,时不时穿插一些两人之前幼年和恋爱时的闪回。
不出我所料,在一个个细微的镜头下,可以看到两人无声的心理变化:那种拘谨,害羞,紧张,害怕,期待……但这些情绪无论正面负面都被各种回忆和此刻的经历所放大。
女主出生在一个算是比较有钱的中产家庭里,父母管教十分严格,因此对女儿的教育十分挑剔,无论是桌边谈话,到女主幼年和父亲出海,再到网球场边父亲愤怒的质问等等,可以看出女主是一直压抑的状态,碍于父母的权威,为了博得父母的喜爱和关注,能够牺牲自己的意愿,步步妥协退让。
这一点最后在海滩上女主自己也承认了,她总认为自己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总是要答应他人,满足他人的要求,但其实内心一点都不快乐。
而男主则和女主不一样,出生在一个乡下家庭,家庭并不算富裕,并且家里人数多,因此家人对他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即使他获得了优异成绩,但家人要么不感兴趣要么不理解。
再加上母亲有些精神疾病,男主多多少少对此感到有些自卑,但碍于面子总是不愿意承认,无论是他在酒店面对服务生的嘲笑,被安排在女主父亲工厂工作等等,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感到不自信。
因此也导致男主郁郁不得志,而这一点在家里得不到发泄,因此他就选择在平时与朋友相处或独处的时候爆发出来。
而恰好这两种性格碰撞在一起,他们都希望一切事情都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一旦问题出现,一个怪罪别人,一个责备自己。
再加上两人结婚之后面对初夜同房的问题又毫无经验,矛盾更加升级。
电影剧情慢慢推进着,我们也通过闪回部分了解了这两个人的情感经历。
不可否认,他们是真的深爱着对方:为对方演奏,为对方鼓掌,互相鼓励和支持,安慰对方脑功能受损的母亲,接受对方父亲的工作安排,为了讨好岳父的网球比赛……然而这一切都在面对两人对于性的态度上,分崩离析。
虽然可能初夜的那段情节会显得很荒唐(毕竟电视电影上宣传的都是水到渠成、干柴烈火的性),但是两人的反应却都是细思恐极的,因为这可能十分真实,根据他们各自原生家庭对他们性格的影响来看。
就我个人观点,全片高潮有两处:一是海滩上的坦白和争吵;二是男主最后去听女主的演奏会。
海滩上的争吵基本上把两人的心理问题表现的十分完整了。
男主出了问题之后因为自卑,觉得是对方是在羞辱自己,再加上冲动的性格,急于发泄,所以将所有坏情绪都宣泄了出来,怎么样都不愿意原谅对方。
而女主则依旧认为一味忍耐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她深爱男主,所以宁愿退一万步,允许男主去睡其他女人也不想破坏这段婚姻。
而男主最后看到女主的女儿,才明白女主其实是真的爱着他的,也许只是当时无法接受性(女主自己在海滩上也坦白了,也许之后会改变但她不清楚)。
而只怪当时他一时太冲动太愤怒,所以面对女主的挽留,选择了(字面上)turn a cold shoulder to her。
这一点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体现出了那种“一转身就是一个世界”的感觉。
而男主在现代选择最后去一次女主的演奏会,那个场景我觉得简直可以媲美《爱乐之城》里最后那个场景,Mia去Seb's看Sebastian演奏。
那种其实依旧深爱对方,但是却最终错过,而音乐里表达的都是当初我们在一起的那些美好回忆和梦想。
看着男女主遥相对望,默默流泪,不禁又让人想起拜伦那著名的《春逝》的诗句: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如果我们再相见,事隔经年。
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s, with silence.我将以何贺你,以眼泪,以沉默。
因此到最后镜头切回当初那片海滩,看着两人渐行渐远的背影,作为观众,我不停的在心里问自己:如果当初他们的选择不同,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因为女主最后还是有了孩子,甚至孙子。
说明她最终还是接受了性,那她到底是迫于生活接受了性,还是她最后真的改变接受了现任丈夫?
我更愿意选择相信前者。
就像她自己在海滩上说的,他们可以只有爱没有性,也依旧能够过的很快乐。
所以她最终妥协接受了性,那她是否真的感到快乐了呢?
如果是的话,为何见到男主依旧止不住眼泪呢?
可惜这部电影不是《爱乐之城》,没有办法有幻想的平行空间存在,那个当初改变两人命运轨迹的又一种结局。
(当然我觉得这个也是可以的,毕竟伊恩和罗南之前合作的《赎罪》就用了这个手法,不过这样就会显得现实更加残忍。
)最后说说电影拍摄本身。
本片的画面和色彩实在是太美了,还有女主的各种裙子和英国的自然风光,有好几次都想截屏做背景了哈哈。
而且可能是因为故事主要发生在60年代,所以电影画质还有一种颗粒感,不是现代那种特别清晰的感觉,多增添了一份意境。
而电影的音乐也很优美,可能和女主的音乐背景有关,全片大部分都是古典乐,尤其是两人相处的时光,但演到最后却发现,男主其实爱的是摇滚乐(从之前学生时代去酒吧听乐队演奏再到最后开了一家唱片店),所以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也是一种暗示,其实两人需要面领的挑战不仅仅是性,还有社会阶级甚至是音乐品味?
全片的镜头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还是细节捕捉(如两人交握的手,以及两人在酒店桌下的脚等等),都十分美丽。
可以说构图十分匀称美观,尤其是最后两个人海滩分手的场景,一个长镜头从男主冷峻的面容一直延伸至将两人全身都呈现在镜头中,并且随着镜头调整,在之后几分钟内依旧努力将越走越远的两人包含在同一个镜头中。
到了最最后,到达了镜头范围的极限,只能让女主慢慢走出了镜头,留下男主孤单的背影和绵长的海岸线。
男女主的表演都十分到位,女主罗南自然是不用说,心理上的变化从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去见牧师时微微皱起的眉头,阅读“小黄书”时那种不是很自在的感觉。
而男主体现出的那种有些呆呆的老实,又十分感性(会偷偷抹眼泪),到后面在海滩上的暴怒和冷酷的情绪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再到最后和他人诉说自己的故事时的神情以及最后见到女主不可抑制的眼泪,表现可以说是十分惊艳了。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感触很深,这个故事感觉很小,但又总是真实细腻的可怕,就像一张细密的网,看到最后将观众的情绪全部包裹了起来。
于是,我觉得有机会要去好好拜读一下原著。
近年来很少遇见的美好英语片。
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音乐!
净美的沙滩、没有手机通话的干扰,没有现代生活的急促与浮躁,其中的古典音乐,都让人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美!
悲剧的结局,更是让人们在遗憾中享受着浓浓的幽思与回味!
父母们对子女婚事只有沟通与关怀,而没有中国式的强迫与包办,也更体现了西方人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电影很好看,声色光影都很精致,切瑟尔海滩还有乡村风光(尤其是森林)相当的明丽清新,躺在草地上吹着风,还有森漫步,恍惚间想起《小妇人》罗南甜茶走下山坡,甜茶边追赶边表白心意的场景,那个时候我就想:啊这么美丽的风光中,人怎么会舍得拒绝!
果然这部剧美好的风光中也是青涩试探的爱情*对小说的还原度也挺高,主要的情节元素展示出来不仅符合而且还超越俺之前的想象(例如爱德华的老家,Flo的蓝裙子,切瑟尔海滩…)Flo走八英里的路穿越森林去找爱德华,拜访爱德华家和妈妈送上明信片礼物,Flo带爱德华去看工作的地方两人分处舞台分处观众席在空荡荡的音乐厅交换两个promise的时候,呜呜呜太打动我的三个时刻*男女主太有魅力了!!
很多生硬转折或者很奇怪的地方都处理得自然真诚流畅。
但是现在想想铺垫了很多线(声音:鸟儿音乐;光影:风光和颜色)是不是理解也要从两个方面:number&meaning。
男女主都是那种,试图通过婚姻证明自己是正常人成年人,但是当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婚姻自然地会让问题迎刃而解,但双方依旧是手足无措的啊,对不上那个完美成熟的想象和要求。
*细微的裂缝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失控,小小的床上危机震荡在家世、价值观、阶级、追求与记忆暗流涌动的海面上。
尴尬体现在手足无措的拖鞋脱衣上、脚趾的蜷缩和衣服的拉链上,即使有教养文化礼貌的重重打磨,身体比情感更直接地表露不适*我会觉得男女主其实还是有点对应不上,尤其是女主显然是将事业作为重心(五重奏和音乐像是事业的一种温和而艺术的表达),有规划有憧憬有行动,简直比对家庭对婚姻要清楚的多。
但是当女主每每和男主交流音乐的时候,男主看着沉浸在音乐里的爱人,脱口而出的都是你好美丽,接着附上亲亲抱抱,终于电影里有男性的精神追求与现实认知远远落后于女性的呈现了!
Flo抛开门当户对金钱利益等考量,期待找到精神上平等的伴侣,没想到伴侣却时时刻刻揪心自己的表现会不会露怯,想要通过穿透与进入证明自己的男性尊严,还是有点把女性视作战场、战胜品和证明了…
电影《在切瑟尔的海滩上》讲述了一个让现代开放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悲剧爱情故事。
故事的背景被设定在了1961年,那个女性解放运动后充满着希望的年代。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作者都保留了那个年代最具有特色的产物—sex。
电影里所描述的的爱情,可能是那个时代最后一份纯洁的爱情;那个小镇,可能是最后一片弥漫着天真的净土。
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结果却不一定是正确的。
电影中的爱德华毕业于伦敦的大学,而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大都市的人们,如果不跟随着时代的潮流,无疑是准备被排斥的另类。
而弗洛伦斯,一位有着音乐一等学位的千金小姐,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
电影最吸引眼球的地方就是全程都使用了插叙,让人们更好地去理解这部电影。
而前期节奏的缓慢又带给观众一种紧张与焦虑的情绪,使观众身临其境,“人角合一”。
当弗洛伦斯慌张地跑向海滩,当爱德华无助地躺在床上时,观众的情绪可谓是一波三折,从一种感觉瞬间又转移到另一种感觉。
正当观众还未完全反应过来时,导演又加快了后期剧情的发展,把观众带入一种震撼与不可思议的感觉当中。
不得不说,导演有点东西的。
演员精彩的演绎是整部电影的精华部分,两位演员的表现让人吃惊,能把尴尬的床戏演得如此到位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然而他们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可能不是这个结局,而是两人在海滩上的对话。
导演把这场戏设计的非常精妙,我本以为这是一场吵架,然后男女主角吵完分手了,之后再也不见等等。
事实上我们所想的结局是正确的,但过程却出乎意料,导演又没按商业爱情片的套路走。
海滩上的对话,看似是吵架,其实双方都想挽留。
但一时的语无伦次,一时的恍惚、冲动,彻底毁灭了这场本就不应该发生的爱情。
导演用一小时的时间为我们展示那个年代最感性的爱情,用四十分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最悲惨的爱情。
导演这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不要相信一见钟情?
在海滩上各奔西东的两人连回头仿佛是对这份爱情的绝望,是对这份爱情的后悔.......影片的最后是老态龙钟的两人再次的相遇,一次眼神的交流,包含着无数闪光的泪点,到底是谁遵守了承诺?
这场爱情到底是谁的错?
也许这也是导演留给我们的问题…… 影片用一小时四十六分钟讲述了一场悲剧的爱情,用后悔与哀悼的口气告诉了我们:爱情最大的敌人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地位,不是名誉;而是无法理解怎么爱.......。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的这么无聊
(6.0)BJIFF。罗南妹妹最近真可怜。其实这片子多数时间让我想起了几部布努埃尔。事情的讲法差不多,导演的功力有高下。
西尔莎罗南最近角色里的性生活都不太和谐
“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系列之糟糕的第一次。当然这只是表象,甚至父亲对她性侵造成的阴影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还是两人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个人习惯态度等,她爱上了他,她对自己父母也有不满,但她无力去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对新婚、对未来充满恐惧。所以她想象一种能延续过去保持自我的婚姻生活(无性是阻止改变发生的一种象征),所以她后来还是能够结婚生子的,只是对象是个“门当户对”者。
“她一下子就觉得,她已经明白他们俩的问题在哪里了:他们太年轻,太骄傲,太拘泥了,太胆怯了……他们简直谈不上互相了解,而且根本做不到……”
结构破坏节奏,烂片。上个床切的七零八落,废戏太多,也就光不错。
起初七公里徒步穿越 而今两公里疾走逃离 成就最长初夜与最短婚姻 在切尔瑟海滩上 你往北向南说再见 于是天各一方 你说对性厌惧 却同他人琴瑟合鸣 成三个孩子母亲 在莫扎特五重奏最终章 当你侧目望向三排正中 我依然为你欢呼鼓掌 那恪守礼仪的纯真年代 在随后著名十年里逐步消融 但它是最值得尊敬怀念的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结合是什么,相处是什么....相爱为何一定要相处....
太文艺、太矫情了吧~
因为代入感太强我会给五颗星
这女主真的是无敌了,男主再次见到她的时候,心里怕不是扭曲的不成样子了。女主对性爱排斥,却给别的的男人生了好几个孩子,面对自己爱着的男人夺门而逃。男主剩下为数不多的生命里,怕不是每天沉浸在狠狠的,将自己的精华注入女主体内梦境里。
有的导演,能把床戏拍得既香艳又唯美,但是底子里的那种悸动和真情是看不到的.而有个导演,他拍了个长到不行、尴尬到不行、难看到不行的床戏,却令人深深记住了男女主角那深沉、澄澈、纯度爆表的初恋。就是这部《在切瑟尔海滩上》。
不太喜欢的原因是看不得罗南受苦…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男主要是多姆纳尔格里森出演就好了
艹你是我爱你,不艹你是我更爱你,连艹带吻是我爱你的最高境界
一對沒有性經驗的男女以為性愛是新婚日必須完成的儀式結果不歡而散。盤古初開性愛都無師自通無關經驗,這段失敗的婚姻主要來自女主的心理,她愛他但其實骨子裡他並不是她的理想,她的理想包括愛情都與她的音樂事業有關,談情的時候往往扯到音樂,溫存的時候指指點點問東問西男方沒有主導權,首次性行為因為愛侶早洩而生氣繼而要求以後做一對無性夫妻,凡此種種不能說她是全心全意愛他。她的心理問題遇到理想目標一致的音樂人不藥而癒生兒育女、兒孩滿堂,男主則依然相信她深愛着他,她只是性冷感,自製浪漫。最後音樂會上雙雙落淚,其實要哭的不是錯過而是背境的各種不協調注定分離。電影主題表達含糊由起許多猜度。
How should I greet, with tears, with silence
结局比小说处理得要好些。罗南还是适合演这种真正的 lady角色,有些镜头好美。
所以说性冷淡一定要婚前说呀 这不是骗婚吗
直男遇上性冷淡,然后也变成性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