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来到1980年,肯尼亚某地。
一只乌鸦从上空划过,越过一大片平原。
它落在了一间屋子里,里面摆着做好的早餐,椅子却斜翻在地上,四周安静的只听见自己的叫声。
它似乎察觉到什么,眼里透出一丝恐惧。
而略带惊悚的氛围,几乎贯穿全剧。
从马尔堡到埃博拉,《血疫》用两条截然不同的时间线,勾勒了丝状病毒所带来的恐慌和绝望。
里面的情绪是那样写实,让我许久都无法抽离出来。
虽然这部作品在剪辑和叙事上有诸多诟病的地方,可它让人们更为直面的感受到埃博拉,原本就弥足珍贵。
当一部作品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其艺术价值时,反思远比欣赏来的迫切。
《血疫》所带来的经验教训,在我看来是深刻的。
即使这一次逃过一劫,我们依然无法保证在下一次致命病毒来临时,大家都能全身而退。
做好预防和管控,才能在下一次疾病爆发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这不仅是应对病毒的策略,更是一个国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现。
虽然剧中的各种观点交杂,一度让我热血沸腾。
可现实中的一场场闹剧,又是一盆冷水向我浇来。
从最早的病毒会自动消失,到如今确诊病例超过150万例,说美国在玩火烧身,一点都不为过。
在疫情面前,政府给民众的答案,不是全民检测,而是一堆子虚乌有的说辞。
他们隐瞒消息,放任局势发展,用口中的所谓人权粉饰无能。
高喊自由民主的美国,在这种公共卫生应急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2020年的美国,似乎比《血疫》中那个1989年的国度更为糟糕。
为了转移视线,他们还抛出了毫无事实依据的阴谋论。
在世卫组织已经明确病毒命名后,还恬不知耻地喊着“中国病毒”、“武汉病毒”。
我莫名的想起美剧《切尔诺贝利》里的一段话:“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并不是它会被错当成真相,真正的危险是,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会再无法分辨出真相。
到时我们要怎么办?只能抛弃追寻真相的希望,而满足于编造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关心英雄是谁。
只想知道,该责怪谁。
”
在这种扭曲的意识形态下,又衍生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现实。
在病毒爆发初期,在中国还没完全摆脱应急状态时,美国的白人们,对生活在本土的亚裔就投以歧视,Uber司机甚至拒接名字看起来是亚裔的订单。
于是,一场“人人平等”的疫情下,美国又令人作呕的贴上了种族主义标签。
当谎言说尽,逐渐模糊事实本身时,这场病毒,会成为他们不再善良的导火索,会对某类人群充满恶意。
毫无疑问,美国距离《血疫》里那个崇尚科学,敬畏生命的结局已渐行渐远。
不论疫情何时过去,它在这场战役上的失败几乎已成定局。
对科学的视而不见,让美国政客绕过了病毒本身,以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骗取掌声。
在台前的闹剧背后,无疑是一个社会体系的悲哀,他们的人权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关键时刻不值一提,而这让我惶恐。
因为病毒侵袭,不会因为这次事件结束而从此销声匿迹。
病毒在世界已存在多年,是不折不扣的“远古物种”。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都将不可避免地跟其接触,保持某种微妙的动态平衡,而这并不允许有太多错误。
人类和病毒之间,从来都不是敌人。
我们没必要战胜它,也无法战胜它。
在已知的病毒里,仍然有一部分未研发出对应的疫苗,并且致死率极高。
但当我们在疫情初期做出应对,逐步摸清它的传播规律并遏止,最终为人类所用时,我们会逐步收获一份坦然而非绝望。
事实上,病毒不会自动找上门来,很多病毒都深藏在自然的角落里,有着自己的宿主。
可当人类不断砍伐森林,打破自然平衡时,它们的宿主会因为没有栖息地而死去。
可是,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藏在了更深的地方,等待下一个宿主。
当人类跟自然越近,被感染的风险也就越高。
美国政府没有向民众传递这样的信息,当彼此都没有在这次教训中吸取经验,下一次的滑铁卢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在《血疫》结尾,女主南希说埃博拉在捕食后,会回到阴影里,在那里学习和变异,并会再一次回到人类社会,而这似乎适用于所有莫名消失的病毒。
我们能做的,不是鲁莽地以身试法。
而是躲在暗处,伺机而动。
这个地方会暂时失去热闹和喧嚣,但只要联系还在,在裂缝中终究能看到阳光。
“Life was so beautiful!生活如此多娇!Then we all got locked down.我们却暂时无处可去。
Feel like a ghost,就像一缕鬼魂,Living in a ghost town.住在鬼城里。
”滚石乐队这首在4月23号发布的单曲《Living in a ghost town》,以一种颇为文艺的方式,描述了这一做法。
幸运的是,与《血疫》的开头不同,这座鬼城终究会恢复成从前的模样,而每间屋子都充满笑声。
太烂了我要气死了,所有新观众看这个剧之前都该被告之它会烂尾。
第五集还在给新伏笔,第六集突然世界大好了匆匆结束,一万个坑没填。
为了看这个剧我们去了解了历史上的事件,前面节奏和内容都很棒,结果虎头蛇尾。
作为启发、作为了解知识,这部剧是好的。
作为剧,是不成功的。
这还要140个字才能发,真是没有必要。
太烂了我要气死了,所有新观众看这个剧之前都该被告之它会烂尾。
第五集还在给新伏笔,第六集突然世界大好了匆匆结束,一万个坑没填。
为了看这个剧我们去了解了历史上的事件,前面节奏和内容都很棒,结果虎头蛇尾。
作为启发、作为了解知识,这部剧是好的。
作为剧,是不成功的。
前阵子,「神剧」《切尔诺贝利》带着争议与荣光落幕。
另一部同样取材于真实故事,由FOX和国家地理合作的美剧《血疫》也紧随其后,悄然上映。
血 疫 The Hot Zone2019共6集导演: 迈克尔·乌彭达尔编剧: 詹姆士·V·哈特主演: 朱丽安娜·玛格丽丝/诺亚·艾默里奇/利亚姆·坎宁安豆 瓣:8.2 / 10IMDb:7.5 / 10《血疫》虽然与《切尔诺贝利》在评分上稍有落差,但在剧作叙述以及故事节奏、悬疑编排等方面却毫不逊色。
《切尔诺贝利》受限于「docu-drama」的设定,叙事处处束手束脚;《血疫》则大刀阔斧描画人物,编排剧情,惊悚的点也设置得恰当有效。
6集看下来,令人惊觉高潮迭起,险象丛生。
▲惊吓程度堪比恐怖片美剧《血疫》改编自理查德·普雷斯顿一经推出便长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书榜首达61周的同名科学作品《The Hot Zone》。
斯蒂芬·金曾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
▲《血疫》,上海译文出版社它讲的是曾经杀死数以万计人类的恐怖病毒——埃博拉(Ebola virus)的故事。
▲埃博拉病毒,是丝状病毒的一种,致死率最高达90%,靠体液传播,这张图片你可能在教科书上见过。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听说「埃博拉」的大名,是在2014年9月。
一名美国男子从利比里亚(西非国家)回国,多日后出现高烧和呕吐症状,后确诊染上埃博拉。
CNN主播在稍晚的新闻中说道:「我们有重大突发新闻,德州达拉斯医院有病患确诊染上埃博拉,这是首宗在美国本土发病的案例。
」
▲2014年的CNN新闻后来证实,这还是埃博拉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爆发,从2013年12月开始,到2016年1月才结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共有超过一万人死亡,近三万人感染。
事实上,埃博拉病毒从1976年首次发现以来,已突袭过人类多次。
《血疫》聚焦了其中两次爆发,包括1976年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在刚果的首次爆发,以及19891990年雷斯顿埃博拉病毒在美国维州雷斯顿、德州及菲律宾的爆发。
埃博拉病毒的5个亚种:Zaire ebolavirus(EBOV)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 1976)- 标准亚种Sudan ebolavirus(SUDV) (苏丹埃博拉病毒, 1998)Reston ebolavirus(RESTV)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 2002)Taï Forest ebolavirus(TAFV) (科特迪瓦埃博拉病毒, 2010)Bundibugyo ebolavirus(BDBV) (邦地布优埃博拉病毒, 2012)有一部优秀的非虚构作品作为故事蓝本加持,《血疫》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向我们展示了这段横跨23年的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抗争史诗。
01众所周知,书籍改编影视,由文字语言转化到视觉语言,需有所取舍,有的放矢。
美剧《血疫》就提供了如何改编的完美示例。
一、极简与主线无关的环境与内心描述,保留带戏剧冲突的情节点首先在第一集当中,我们从「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一行字中,代入了对故事的信任感。
画面徐徐为了我们铺展开1980年辽阔油绿的肯尼亚平原,但马上从自然风光转到平常人家,那是一座安静得近乎诡异的宅邸,此时飞入了一个乌鸦。
乌鸦显然是一个噩耗的征兆,倾倒的凳子也预示着将有坏事情发生。
镜头一转,马上给出第一个正面出场的人物,一个满头大汗、面目狰狞的脸孔直击幕前。
而这段危险即将到来的开场白仅仅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
在原著里面,我们可以得知这个人物叫做夏尔·莫内,一名业余的博物学家。
电视剧中省略了介绍他在肯尼亚的生活,这一近十页的篇幅。
而选择了第10页到31页的内容,构成了开篇人物患病求诊以及马尔堡病毒诞生的故事。
而选择的这部分内容,画面就如同原著叙述一样,猝不及防而令人望而生畏。
原著中说道夏尔·莫内接受诊断过程有这样一段描述:黑色呕吐物涌过喉镜,从莫内的嘴里喷了出来。
黑色与红色的液体溅到半空中,落在穆索凯医生身上。
液体钻进他的眼睛,洒在白色制服和他的胸口上,留下几道夹杂着黑色斑块的红色黏液。
液体落在他的嘴里。
▲被呕吐物吐了一身的穆索克医生也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正是他的牺牲,人类才有了第一个病毒抗体画面同原著如出一辙的同时,又借由医生的胸牌完美的转场到另一时空,勾出了更为引人入胜的「军方医生南希如何应对病毒」的主线剧情。
二、极大程度地将原著中的医学名词及流程复原到影像当中,尊重专业精神当下虚高流量的国产行业剧有一为人诟病的地方在:既不尊重专业设定,又打着行业真实故事的幌子去讲主人公的谈情说爱。
而在《血疫》观影过程中,你完全不用担心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第一集中,南希向两位轻视病毒危害程度的同事本和皮特,提出要进生物安全水平4级的实验室对样本做进一步检测。
但皮特不同意那是埃博拉,认为南希小题大做。
南希只好与具有科学背景的游击兵奥曼一同进入四级区域(必须两人结伴进入)。
进入生物安全水平4级实验室,需要穿上全套防护服,并经过重重关卡。
一路上,剧情不厌其烦地一步一骤详解整个流程及注意事项。
随着他们越来越接近实验室,悬疑味道也愈加浓重,仿佛他们在一步一步逼近危险,观众的心也一并提吊起来,紧张密闭的气氛令人窒息。
▲光是穿上这套防护服,就有可能引发幽闭恐惧症而关于他们最终要对抗的目标:埃博拉病毒,这一专业名词,也在后续检测中以及第二集皮特观看纪录片中事无巨细地交代清楚。
02如果说改编出来的内容像是挑选出来的上好食材,那么如何运用叙事手段与视听语言呈现出让人紧张刺激、欲罢不能的故事,便如同如何运用精心准备的锅铲与调料,为垂涎已久的观客奉上一席佳肴。
原著分成四个部分:埃尔贡山的阴影 猴舍溃败奇塔姆洞作者以新闻纪实手法还原整个事件的起承转合,是以「单向时空、单线性、顺叙」的手法讲故事。
而如果照搬到电视剧的话,则会稍显地节奏冗长缓慢。
《血疫》则依循观众的观影需求与水平,采用「多时空、多线性、穿插叙事」的手法逐集布局。
先是在开篇第一集采用顺叙,先讲了1980年发生在肯尼亚的感染病毒的故事,再跳到9年后的马里兰州南希与一家人过完感恩节后,返回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当第一集中埋下了南希寻找大学导师韦德·卡特帮助被拒的矛盾点,并揭开埃博拉事件病毒的第一层面纱之后,观众已然接纳了事件急需解决的紧迫感。
于是导演便很快在第二集的开篇,倒叙了1976年南希导师卡特与助手罗德在扎伊尔第一次追寻埃博拉病毒的故事。
▲1976年在刚果并肩工作的卡特与罗德卡特是一名大学教授,专业认真且有自己独特的原则方针,更为「出世」。
而罗德善良负责,但相对地循规蹈矩,自私利己,更为「入世」。
两人在这一趟旅程中没少「打过架」。
卡特坚持要找到病源的抗体,不惜在恶劣的环境当中多呆几天。
罗德则坚持采集到血样即可,他想迅速脱离病毒的威胁。
在1976年这一过去的时空中,卡特和罗德以上下级的关系,在后续还有更为人性的冲突,导致了两人的决裂。
而1989年这一当下的时空中,罗德和卡特分别以疾控中心的负责人和外聘救援,两个等级悬殊的身份产生对抗。
▲1989年针锋相对的两人到了第三集之后,当解决问题关键任务落在:组织一支军队,将受感染的猴子安乐死。
故事便开始了三线并驾齐驱。
一条是1976年卡特和罗德调查真相的故事,一条是南希丈夫杰瑞与重返救援的卡特教授深入敌区的故事,一条是南希与以罗德为代表的不作为的政府斡旋的故事。
▲杰瑞与一支被挑选出来的临时队伍出发去消除病源多重时空与线索穿插叙事,循序渐进,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故事的多元化。
在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观众的观影水平。
《血疫》在视听语言上则不需赘述。
它以一种平稳且新闻性的镜头运动、色彩斑斓的画面视觉、凌厉直接的剪辑等提供了观众的享受空间。
举例来说,剧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门」关闭启合。
▲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的门压迫着人的神经这一寓言式的镜头语言,既如同人类观察病毒需要通过一道道关卡,又预示着以南希为代表的英勇奋战的科学家们,牺牲自我,一步步地向危险靠近。
03需要明确的是,现如今我们观影的重点,已不仅仅满足于精彩的画面与故事的编排,而更侧重于这一故事本身所带来的社会意义与人文思考。
《血疫》当中讲述埃博拉事件引发的一连锁故事之外,还探讨着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恐惧的意义、社会事件的透明性、阶层斗争与人类和大自然如何相处等主题。
而上述看似形而上的话题,《血疫》都很好地融入故事当中,令人不觉得是在说教。
贯穿全剧最多的主题之一当数是「家庭」。
南希和丈夫杰瑞同为前线工作人员,他们之间定下了一条「明文规定」,就是无论有什么紧急事件,都必须留下一个人呆在家里。
但在南希的眼里,有着比孩子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她必须对新挑选进来消除病毒的士兵负责,对大都会区的六百万人负责,她不希望丈夫代替自己指挥任务——因为这是她的工作。
但丈夫却擅自将南希赶离她的工作岗位,虽然那是出于对南希、对孩子们无私的爱,但他忽略了尊重,以及南希对这一切近乎崇高的使命感。
与此同时,南希父亲正罹患癌症,时日无多。
但父亲并没有将南希绑在病床边,而是让她不要顾及自己,放手一搏,去展现自己的价值。
这一份相互包容的家庭的爱,令人尤为动容。
剧中也多次提到「恐惧」这一词。
人类的「恐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对病毒本身的恐惧自然是最根源的,但不同位置、不同背景的人对「恐惧」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对南希来说,恐惧是一件好事,它使人保持敏锐,保持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
但对罗德(后来成为疾控中心主管)来说,恐惧太糟糕了,它会引发恐慌,医院超载,各种社会安全问题随之而来,「维稳」才是他的职责所在。
故事来到结尾,埃博拉事件在短短6集中告一段落,但在现实中却此起彼伏,连绵悠长,远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以故事主角的真实原型为代表的一线医学人员,在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在对抗埃博拉病毒的战争中贡献着力量。
意识到有一群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也是《血疫》带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1,野生动物厨师,长期自带蝙蝠冠状病毒A(能被人体免疫控制),因接触军运会期间来舞汗的美国流感患者,体内病毒发生变异成A2(具有传播性),开始传播。
厨师肯定要被编剧写死,但他已经悄悄把病毒传染给了一个情妇A2。
2,这个情妇是野生动物食客圈的社交名媛蔻兰欣,和权势、富商均有染,但其实,她只是一个一心想送儿子去美国上学的单亲母亲。
3,舞汗病毒所女研究员对野生动物病毒痴迷,她老公是某药企的高层,虽不满婚姻现状,但觉得这个婚姻有利可图。
他两其实都是另一种野生动物病毒B(能被人体免疫控制)的携带者。
4,药企老公和单亲母亲在野生动物饭局上认识,并且有染!
他们两现在是更厉害的变异病毒C(传染极强)的携带者。
并且继续在野生动物饭圈活动。
5,还记得和厨师交叉感染的美国流感患者吗?
他回国后发病,因和美国流感不同,引起了一位冠状病毒博士的关注。
这位博士的支助方是美国某制药集团,他发现变异病毒的舞汗妈妈结合宿主的特异功能正是他开发新药的关键。
6,博士猜测舞汗野生动物市场相关的感染者身上携带更丰富的病毒家族,以及长期屠杀、食用,相当于天然人体实验,必定产生各种抗体,这个数据库让他着迷,支助方立刻成立了采集小组前往舞汗……7,还记得美国流感患者吗?
和他乘同班飞机回纽约的,有三人开始轻微发作,但他们此刻已经分别身在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时装周……8,本季最后一集,其实飞往纽约那趟航班,还有一个艾滋病模特也被感染,但他似乎免疫,一周之后,他签了一家大公司,并入选米兰走秀,他决定和女朋友杰西分手。
杰西是一位在校大学生,期待开学能治愈自己的分手伤痛,开学那天,她遇到了笑容阳光灿烂、帅气的王毅赫……此时,模特前男友起床时发现胸口上起了一块莫名的红斑……而王毅赫正在给他妈妈视频电话,说自己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女孩……视频那边的脸是蔻兰欣……😨
之前看一帖子强推此剧,称不输给《切尔诺贝利》,这两天自己刷了一遍,发现差距还挺大,顶多算是个科普剧,让人了解埃博拉病毒的特性与恐怖之处(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SARS和艾滋病毒为3级。
从1976年发现至今,仍无解药),同时教育玩世不恭的人类对大自然的未知病毒要保持敬畏之心。
不太喜欢的是那种老套的美式浮夸,煽情煽过了就显得做作了。
As we deforest these viruses' home, wipe out their reservoir hosts, they need a new one to spill over into us. Viruses have been around for billions of years because they're smart. The Ebola virus feeds, and then it retreats back into the shadows, where it learns, mutates. Believe me when I tell you this Monster will be back again. And we need to be ready.——Dr. Nancy Jaax 《The Hot Zone》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深夜,你正在手机里翻影视鳖又推了什么好剧时...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一团黑影。
经历一番黑暗里的搏斗后,才发现原来是这么个小东西。
蝙蝠。
乍一看温顺可爱,然而它却是非常高效的病毒温床,它的体内可以携带多种致命病毒。
比如: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和SARS病毒等等。
所幸它自身有强有力的免疫系统。
它能在病毒侵害之前调动免疫机制,百毒附体又百毒不侵。
蝙蝠不断进化自己的免疫系统,慢慢和病原体产生了某种平衡。
人类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比如蝙蝠体内常见的埃博拉病毒。
1980年,它在埃博拉河沿岸肆虐,周遭的村落甚至直接在地图上消失。
这个事在1994年被普雷斯顿写成纪实小说并出版。
斯蒂芬·金还在书上写过封面:“这本书的第一章,是我读过最可怕的。
”最近美国的国家地理台发现了这个故事,并拍成了mini美剧——血疫The Hot Zone
注意,下文将提到高强生物病毒部分桥段可能引起不适有《权力的游戏》的洋葱骑士和《傲骨贤妻》的Alicia加持,演技方面也不用担心。
Alicia这次出演的是美国陆军上校南希。
她现任传染病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1989年,传染病研究院收到了养猴场寄来的白色冰淇淋包裹箱。
里面装了一个看起来像脾脏的血块。
南希根据经验初步判断是猿猴出血热病毒。
一开始他们没当回事,然而同伴取样放在显微镜下却看出了问题。
它的攻击性极强,并不同于一般病毒。
很可能是非常危险的丝状病毒。
为了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南希和下属去了四级区域。
光看咱们也可能没什么概念,按照生物病毒等级来对比一下:P1:犬传染性肝炎等。
P2:麻疹病、艾滋病、腮腺炎、莱姆病等。
P3:SARS病毒、黄热病毒等。
P4: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萨热等。
试想,2002年底在广东、香港、北京爆发的非典还只是三级病毒。
能困扰人十多年的二级艾滋病毒,四级病毒分秒做到。
四级病毒的可怕程度可想而知。
四级区域实验室(P4实验室)全世界也没多少所,中国大陆只有武汉才有一所,今年1月刚开始运作。
既然病毒杀伤力极强,想进去就得层层武装。
第一步是换上消毒内衣。
第二步是紫外线杀菌。
第三步是用胶带缠紧缝隙。
第四步是套上厚重且完全封闭的二道防护服。
当时南希以为这是马尔堡病毒,但在取样确认的过程中发现并不是。
这是一种从新型丝状病毒,埃博拉病毒。
两人慌了。
马尔堡已经够可怕,但致死率只有30%,埃博拉则高达90%。
马尔堡病毒也是丝状病毒。
埃博拉和它如同姐妹,二者攻击手段相同,给患者造成的症状也差不多。
埃博拉病毒进入体内,第一个目标就是免疫系统。
它将免疫细胞变成自己的傀儡,利用它生产病毒,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一旦侵入,免疫细胞基本就是具行尸走胞了...
不断在细胞内复制的埃博拉病毒,超过负荷就会造成爆炸。
病毒极速扩张就靠这些爆炸。
紧接着,血管堵塞、凝血功能丧失,此时内脏和血管就残了...最常见的就是皮下出血和内出血。
剧中,染上马尔堡病毒的法国人在飞机上因为晕机而发作。
他全身长满痘泡和血斑,眼睛变红,肌肉无力,时而想要呕吐。
他的呕吐物里,不仅有大量血液还有破碎的内脏。
可以这么理解:病毒让患者的内脏支离破碎,搅成一团烂泥之后,再通过这些黑色呕吐物的传染,寻找别的宿主。
天知道拿这么一袋呕吐物的空姐是什么心态...
不过原著中感染马尔堡病毒的法国男人要更惨些。
他刚被送到医院就开始大量出血,每个窍孔都是出血点,整个人就像正在融化的血块。
主治医师为疏通患者的食道,身上被喷了一大口血渍。
飞沫和血液喷射到了墙面,碰过的医生和护工无一幸免,都被传染上了马尔堡病毒。
它的姐妹埃博拉病毒要更“聪明”。
原著中提到埃博拉能通过空气传播,甚至会在宿主死亡之前控制它,寻找新的宿主。
有没有想到《行尸走肉》..
若想追根溯源,埃博拉甚至会被定论为一种古老的病毒。
可到现在也没办法完全求证埃博拉病毒从何而来,唯一能确定的是一旦被它染上就无药可救。
不过,虽然它是极其凶猛的病毒,但也很单纯。
中国地区的粉色表示曾有猪携带雷斯顿型埃博拉疫情的死亡人数要远比黑死病、流感和艾滋病少很多。
这种病毒杀死宿主的速度过快,往往还来不及传染,它就彻底挂机。
所以丝状病毒来无影去无踪。
书中译成奇塔姆洞穴那个染上马尔堡病毒的患者被问到去过什么地方时,他提到了洞穴。
洞穴里本是野生动物的地盘,里面有蝙蝠、蜘蛛、猴子等。
如果人类不踏足于此,病毒不会盯上人类。
这种病毒在人类世界肆虐了一次之后,迅速消失,重返深山老林。
像是在向人类世界宣告他的威力,但又仅此而已。
与其说它想屠杀全人类,不如说它只是想要共存。
艾滋病的源头最早来自黑猩猩。
1900年由于人猎杀黑猩猩而被感染,病毒才会在人类身上突变。
SARS的源头最早来自云南洞穴里的菊头蝠。
菊头蝠把病毒传给了果子狸,再从有果子狸的野生动物交易所里,间接传给了人类。
自然有它独特的平衡手段。
当人类的生态圈冒犯野生领域时,那些古老又神秘的病毒就会苏醒。
前者恰好很脆弱,就像普雷斯顿在书里提到:“人类世界的大门往往就是某个无名氏手上的小伤口。
”
无论这部剧在剧情改编和剪辑处理上有怎样的问题,它让很多没有处于病毒威胁环境里的人意识到了埃博拉的恐怖。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也只是曾在新闻中听说过这个陌生的疾病词语,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它是什么,它会怎样传播,它的危险性在哪里,也会对疾病防控中的一些处理方式随口一说的进行批判。
作为一个没有丝毫医学背景的普通观众,我会因为这个剧而感受到那种“恐惧”,并警惕着“未知”,并想要去了解更多的传染病毒相关的知识。
哪怕我只是了解到了最浅层的,也是这部剧给我的帮助。
虽然看第一集的时候吐槽到停不下来,里面的人一个个一惊一乍的,各种不靠谱,感觉那些人的博士学位都像是买的,但总体还是部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官僚啊人性啊科研精神啊专业操守啊,主题正确……4.52020年2月8日看完的,今天把影评搬过来感慨万千。。。
退潮后才知道谁在裸泳。
人类命运共同体啊。。。
美国的全球主导力量扔的也太快了点吧,虽然今天它的科技实力仍然牛逼,测新冠病毒15-20分钟就能出结果,中国搞了这么久还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才行。
思考1)因為最近的疫情,看這個劇,非常應景,因為其實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因為其實大家在歷史中學到的 總是忘記歷史2)豆瓣的評分總讓我覺得很公平。
8.0-8.5的作品,一般都是中規中矩,沒什麼大毛病,但也不會被驚艷到,看了也覺得不錯的。
本片 8.1。
3)故事講的很完整,各個主演也算是在線4)基本可以猜到結局,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同類看得比較多。
5)瘟疫這件事,從剛剛開始,一般都會分成兩派- A派是要追查到底,為了真相而不管不顧的;A派一般以科學家居多。
另一派B派是非常保守,能掩蓋就掩蓋,往後拖,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社會穩定為重,同時能力也不是很強的。
B派一般以官僚居多。
然後,就進入兩派的角力時間。
如果最後在A派的努力下,疫情在小範圍內控制住了,那麼AB派雙贏;如果最後疫情沒被控制住,開始大規模爆發的話,那麼其實就是兩敗俱傷。
一些金句摘抄1)"There is only one reason people do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Fear""人只因一個原因,就可以什麼都做-恐懼“。
2)"There will be next time."會有下一次的,即使不是埃博拉,也會是別的。
3)你可以說,整個地球的免疫系統其實已經識別出了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病原體-人類4)新變異的物種總是會再回到人類社會之中,即使他們面對著自然環境的破壞。
當他們回來的時候,他們回比之前更強大。
5)愛滋病、非典、新冠狀病毒、埃博拉等病毒的出現,似乎是人類侵犯以前從未干擾的環境的自然結果。
都爆发这么可怕的病毒了,政府还一点都不在意,我也是醉了
“它们还会回来的,并且比上次更强大。”
看了一集,氛围不错啊。可惜不是很realistic。sad
现在看觉得挺温情的,毕竟现实更残酷。
已弃。第一集结尾,你认为某实验室内出现了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子,但是没人相信你,于是你开着自家车去找实验室守卫,让他把猴子尸体弄出来装到你的后备箱里,还让他开车在后面跟着,监控着猴子尸体的尸水是否从后备箱里漏出来流在了大马路上(然后事情果真如此发生了)。其它类似的荒唐内容我就不提了。另外建议豆瓣影视里加两个标记“已弃”和“不想看”。
看了5集..
先不说改编后的硬伤BUG,首先在面对疫情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的是众多人员的付出与牺牲,而这部标准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弘扬的依旧是通过个别人拯救“全世界”,扫地僧式的人物一旦决定出场就能改变局面,这样老套的故事并不能给我带来多少共鸣。其次作为剧集主角“埃博拉病毒”,其低潜伏期、高致病性和高致死率的特性就确定了基本不会在具有良好卫生条件的发达国家城市肆虐的可能。与其把鼎鼎大名的埃博拉作为主角,倒还真不如把2009年肆虐美国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作为主角。4.85/10。
虎头蛇尾,想宣传科学不如CSI,想悬疑不如X档案,纪录片就更远了
这真是难得的经验:现实比电影吓人
前几集还是很吸引人的很好看,后面节奏有点慢了,特殊时期在家看点应景的剧吧。大自然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后的台词还是很发人深思的。
国家地理大型医学聚集,傲骨贤妻女主的精湛演技撑起了这部剧,算不上有多么高潮迭起,但是向医务人员致敬
主旋律还是有点重啊…
点到即止
节奏很慢,跟想象的很不一样。新冠肺炎疫情闭关期打卡。
前三集很棒,后面逐渐流俗,不过改编自真实事件,确实也很难有突破。
傲骨贤妻 - 瘟疫版
失望,平庸之作
主要目的是歌颂军方啊
看这个剧的时候,我竟然快进了,是的,快进那些家庭戏,一开始没快进的。基本每看完一集看评论找bug,之前看过科普,对这个有点儿了解,看完想看原始部落片了。
1、You might say the Earth's immune system has recognized the presence of its most destructive pathogen, humans. 2、新冠疫情期间看完,最深的领悟是天下政客一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