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花《奥罗拉公主》之后8年再度扮演绝望母亲,金相庆更是《杀人回忆》十年后重拾警察角色。
奔着这句话看的《몽타주》。
新片没几个影评,我就来吐槽几句。
说剪辑太乱,大概是开头那段吧。
又一个小学语文没学好的,都不知道什么叫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先说首尾呼应。
开头是记忆碎片,是妈妈的梦,不破碎凌乱就奇怪了。
为的是呼应最后金相庆与凶手的那段对话,他说了那么一大堆,被这案件折磨了15年是为什么,只是因为没抓到罪犯,孩子遇害,就纠结了15年,没那么简单。
他们两个为什么那么恨?
一个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在自己面前没呼吸,一个眼睁睁看着凶手拿钱走人,自己却困屎在车里,孩子母亲抱着孩子尸体崩溃在路边哀嚎,自己无能为力。
所以两次重复的放孩子妈在公路上那段,烘托气氛啊,制造氛围啊。
这段情节的不重点描述怎么行,所以放在开头,让观众看完影片再联想到开头能醒悟,更加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感。
至于剪辑乱,节奏快,呵呵,这种悬疑的剧情片,慢悠悠的讲故事,观众慢慢的思索,再慢慢的品位啊,搞笑。
再说照应标题。
蒙太奇,麻烦去百度一下。
不要都不知道什么是蒙太奇就来犯傻。
最后吐槽一下关于有人说那老人跑的好快啊,像个小伙子。
一个为了自己女儿可以干绑架勾搭,最后被拆穿还能正义凛然的对警察说为了自己孩子可以不顾一切,那为了自己的孙女,被恐吓,被绑架,不就跑的快了点有啥想不通的,要是真一个老人家那种慢悠悠的跑还演啥啊?
而且能不能算一下那大爷的年纪,他女儿15年前还是个12岁孩子,那他能多老,就个50多岁,现在人50多,为了自己孙女在拼老命,跑快点怎么了。
而且,他是个凶手,虽然15年都没被抓到,但是会恐惧被警察抓到吧?
那么平时多锻炼锻炼也可以理解啊。
不知道是碰巧还是导演故意的,这片子用了这两位演员。
个人认为导演专门找了这个剧本,还找这两位演员来演,是对奥罗拉和杀人回忆致敬。
看过杀人回忆都会想抓住凶手,一定要抓住他,必须抓住他,没抓到不甘心啊!
看奥罗拉,会和母亲一起恨,恨那个绑架孩子的罪犯,想复仇,报复那丧尽天良的魂淡!
所以,导演就拍了这部电影,用杀人回忆和奥罗拉的套路,改变结局,创造一部自己的作品。
七分。
有提问的,见回复。
怎么确定凶手就是老爷爷呢 ?
小女孩被奇怪阿姨抱跑之后没逃跑?
见回复。
2013韩国犯罪悬疑片《蒙太奇》,又名《抓住那个家伙》,豆瓣评分8.1。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暴制暴,以毒攻毒。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非常惊艳的一部犯罪悬疑片,看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剧情扑朔迷离,悬念丛生,跌宕起伏,不断反转再反转,全程无尿点,直到最后才揭示出不可思议的真相,所有的疑点在最后谜底揭晓后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本片是那种一句话剧透的类型,不到结尾猜不到谜底,是我很喜欢的悬疑片类型,建议在看本片之前不要看任何形式的剧透,否则将完全失去观影乐趣。
很佩服韩国编剧的脑洞,剧本构思精巧,前后呼应,没有冗余的情节。
本片利用了韩国司法体系15年诉讼期这个素材,这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相同素材的犯罪悬疑片《我是杀人犯》,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女主将罪犯绳之以法的构思很绝,罪犯虽然逃脱了15年诉讼期,女主无法将其治罪,但女主却为了复仇而精心设计了圈套,请君入瓮,瓮中捉鳖,最终将罪犯以新的罪名绳之以法,报了15年前的冤仇。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本片则是“母亲报仇,15年不晚”。
绝,实在是绝。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片中饰演警察的男主金相庆曾在《杀人回忆》《消失的夜晚》中饰演警察,几乎成了警察专业户了。
本片在2019年中国大陆翻拍成《你是凶手》,由于口碑实在扑街(豆瓣评分仅5.7),一贯乐于将原版影片与翻拍影片做对比的我,没有勇气在《你是凶手》上浪费时间了。
韩国电影在犯罪题材上,已经形成了一条生产流水线,别管具体犯罪是什么,骨架都差不离,特长是将视角投放到个体上去,通过犯罪案件中警察、受害人各自的表现,深入挖掘人性,在人为受害人扼腕的时候,也对高明冷血的罪犯恨的咬牙切齿。
可能杀人回忆播出时,罪犯也在某个阴暗角落观看自己的杰作。
犯罪背景往往设置在某个看似民风淳朴的村镇,不是处处车水马龙,警力也相对层次不高,以粗俗大叔为主,中午吃碗炸酱面了事,基本没有整容脸。
受害人方面往往是一位或多位年轻女性,抑或是幼童。
说实话假如大老爷们被咔嚓了,显然没有妹纸被奸杀后弃尸荒野凄凉,咱们国内著名的小百合碎尸案,国外著名的黑色大丽花案,绿河杀手案,受害人都是年轻女性。
一来她们有色,二来她们无力。
且犯罪分子多为生活中的loser,幼年起就处于不招人待见的社会地位,也没几个姑娘正眼瞧他们,这致使他们心理扭曲,原本本应通过正常社交得到认可的需求通过虐杀被囚女性得到满足。
暴力色情不分家呦案件多位恶性奸杀,或手段残忍,或连环杀人。
抑或绑架幼童,最终或找到尸骸,或自此人间蒸发。
而且案件跨度较长,诉讼时效多长,一部电影就可以追溯多长。
受害人假如是年轻的女子,那么拍摄重点将锁定在警察身上,这里需要至少三名警察鞍前马后扑腾,或戏份相当,采用四两拨千斤方式点出各自性格特征,或突出一人重点刻画。
韩国犯罪片里的警察通常都给人一种跑断腿、磨破嘴、昏天黑地忙的像鬼的屌丝印象。
他们和韩剧里西装革履检察官形象大为迥异,能有几身换洗衣服就不错了,眼袋下垂,不修边幅,皮肤通常较为黝黑,显然是长期在田间地头展开工作,虽然言语粗鲁,但工作热情非常高。
在前后十几年的未破悬案里,他们像个真正的人民公仆,日夜惦记,未破案件变成一块心病,让他们随时都能青筋暴,拍案而起(而且通常是拍领导的桌子)。
他们体力惊人、毅力惊人,让人纳闷为什么如此敬业,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混上一官半职。
受害人假如是幼童,那么拍摄重点需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一方面是受害人家属:这里通常是年轻妈妈,一双泪眼,一把哭嗓,分分钟让观众体验什么叫肝肠寸断,遭受重创的女人宛如受伤的母狼,战斗力完爆警察局所有警员,哪怕她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都能追查下去,她能十年磨一剑,忍住一口恶气,清算了对手。
要的就是这股绵里藏针的狠劲。
另一方面是警察,他们的表现除了如前所述之外,还要充分展示面对受害人家属的愧疚、责任,但是哪怕孤男寡女,却从没有过一对因破案走到一起的。
明明是风雨同舟之情啊!
狡猾的犯罪分子则永远是藏头露尾,大白天的也爱穿的一身黑,戴个鸭舌帽,难道这种低调的打扮不是反而无比夸张吗?
好像衣服上贴了:我是坏人这样的标记。。。
他们可能全片都只给观众留下一个黑乎乎的身影,比如杀人回忆,或者直到案件最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比如我是杀人犯,或者从头到尾,他就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放学后,总之大隐隐于市的功夫,没人比得过他们。
恰如杀人回忆里疑似见过凶手的小女孩那句:就是个普通人的样子。
片子偏爱用冗长追击镜头,巷道穿梭战、闹市追击战,离罪犯只有一个身长,但就是抓不到,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令观众急的拍大腿。
这种与罪犯擦肩而过的情景已经数度遇过,以至于看到本片里的擦肩戏码就知道又是导演在犯“没图还要说个pennis”的毛病了。
与欧美注重血腥残忍犯罪情节的重点不同,韩国犯罪片与亚洲恐怖片风格保持一致:抓住人心脆弱点,然后狠狠捅过去:至亲被害后生者绝望、道德与法律难以两全的困境、伦理的失格,让人既为丧心病狂的罪犯气的跳脚,又为苟活于世的家属黯然销魂,哪怕是不能释怀的警察叔叔,都那么的牵动人心。
1、只要小女孩告诉她妈妈,是个奇怪的阿姨,不是自己的外公带走自己的就行啦。
小女孩告诉妈妈是阿姨绑架的自己,而阿姨(或吴警察)也会告诉小春妈妈15年前的真相,小春妈也可以找自己父亲确认,之后只能默认外公坐牢。
不然怎样?
把可怜的西珍妈妈抓进去,并承认外公15年前绑架并过失杀人?
2、外公难道就没有觉得这件事情是针对他十五年前做的事情的么?
知道又能怎么样,告诉警察就能确保救活小春吗,说不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把15年前自己犯罪也供出去,又害死小春,所以直接交赎金最合适。
3、外公不见了,警察没管。
我感觉不算多大的bug,非得插一段警察找外公没找着?
西珍妈妈控制外公时肯定不会让外公大摇大摆走大街的。
4、绑架小男孩是谁?
15年前的外公,小男孩没绑成,改绑了西珍。
第一次写长评论,多多包涵
很确定之前是看过的,但剧情怎么也想不起,所以,在我的片单上一直挂着想看,这次终于下定决心重新看一次,看过后,发现有个决定着剧情走向的很大的逻辑bug,那就是:为何,在15年到期后,爷爷又在大白天开着偷来的车在市场里晃悠?
而且他有那么大的力气一下推倒两个现役警察跑掉吗?
而且这肯定不能解释为是15年前发生的事,因为餐馆打斗后,女主才通过雨伞找到了嫌疑人线索,而且是在男主觉得破案无望烧资料的时候打电话转接的语音信箱。
所以,15年后,老头去放个礼花送个花都能理解,但一切都干完了还开着假牌子的车大白天晃悠就很牵强。
还有个时间bug,按说女主是在15年到期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老头是真凶,因为线索和挨家查都需要时间,然后才经过一系列操作才实现了如此精妙的犯罪。
但剧里表现的是,15年的追诉期一过,立马就出来犯案,而且和15年前要求交付赎金的日期都一样,这就是说,剧里的时间线是这样的:15年追诉期到了—妈妈发现线索—找到真凶—模仿手法再次绑架。。。
如果真是这样,那给到妈妈准备的时间太仓促了吧?
还有一个事,也是决定性的剧情中出现的大bug,女主到了真凶家,过了15年了,还留着当初的日历?
一切陈设都还是15年前的?
好,就算是犯案之后一直不敢回去,那总不能拿到钱之后就直接不回家了吧?
拿到了钱,给女儿治好了病,这得有个过程吧?
说不回就不回了?
那真凶是15年来首次回家?
家里还挺干净?
犯了案不该抽个时间回去把所有都清理干净吗?
所以,这部电影,观感上,乍看完有种“哇哦,原来是”的感觉,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仔细想想就知道剧情是经不起推敲的。
看完《杀人回忆》再看《抓住那个家伙》,猛然发现十年的岁月流逝在金相庆的脸上竟然没怎么留下痕迹,依然是面目俊朗,依然是眉头紧锁,不同的是,《杀人回忆》里的罪犯逃出法网、逍遥法外,至今连凶手长什么样都无法清楚,但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被评价为“完美罪案片”,而《抓住那个家伙》里金相庆扮演的警察找到了真相,并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只是绳之以法的同时,他最终也染上了污点,付出了代价。
在《抓住那个家伙》这部电影中,能够很容易地嗅到《杀人回忆》的味道,一是因为金相庆在两部电影里都饰演了警察的角色,二是因为两部作品同样皆涉及到往事以及连环作案等等悬疑元素。
虽然情节各不相若,风格也有差异,然而最后终究回归到了人性这个本源上来,只不过在《杀人回忆》中被欲望所奴役,而在本片中则被救赎所扭曲。
影片用平实的镜头,一边叙述今事,一边回溯往昔,逐渐揭开一段残忍的悲剧,罪犯韩哲在15年前因为急需巨额医疗费用救治女儿而绑架了一个女孩,却不慎导致女孩死亡,这一事件不仅令韩哲在15年中心怀愧疚,也让另两个当事人受尽折磨,一个是女孩西珍的母亲,还有一个便是负责此案的警察吴青浩。
《抓住那个家伙》围绕一起马上就超过15年追诉期绑架杀人案展开,延伸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金相庆扮演的警察吴青浩15年前亲身经历了案发过程,自此沉入案中无法自拔,但在追诉期最后时刻却依然与罪犯擦肩而过,愤而辞职;另一条是被绑架女孩西珍的母亲,在痛苦中期望警察能有所作为,最终才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于是,她决定铤而走险,绑架了罪犯韩哲的孙女,并复制出当年案件的过程,既混淆了警方的视听,又能让韩哲饱尝失去亲人的痛苦。
吴青浩也屡次将这个案子形容成“完美犯罪”,15年的时间,查不到任何线索,罪犯无疑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高智商,15年难以破案的羁绊令其备受煎熬,以至于选择了辞职。
不过此次类似的犯罪过程让警方又把他找回来帮忙,亦使他重新燃起了斗志。
当警方受误导而将韩哲定为本案的实施者时,吴青浩起先据以力争,可是在他弄清真相后却站到了西珍母亲的那边,以归还孙女为条件,迫使韩哲认罪伏法,为当年的错误付出应有的惩罚。
生命是个不可逆的过程,过分地沉溺于往事,不仅让人活在阴影之中,甚至会走向极端。
西珍母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最终让过了15年追诉期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即便情有可原,但终属犯罪行为,手段也非高明,也是不被法律所容许的犯罪行为。
因果轮回,一饮一啄,报应不爽,当年的受害者和警察为了救赎而变成了违法者,当年的罪犯则转而成了受害者,其中的阴差阳错和人性之微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西珍母亲和吴青浩得偿所愿,却背负违法的头衔,韩哲罪有因得,却仍会为当年的罪行抱愧终生,三个想要救赎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真正的救赎,既是命运,也是生活,我们只能面对,不能逃避。
(综合)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471921246693/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2v21p.html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
优秀的剧情,巧妙的时间轴,得到慰借的结局。
佳作。
关于剧情不细说了。
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
一个受伤的妈妈,为了复仇重演了自己经历的案件,而经历了前后15年的警官侦破了整个案件。
但导演展示剧情的过程却很曲折,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关于时间轴和故事线影片有三条线。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和一条15年前的回忆线。
两条现在的时间线在吴警官见领导喝茶,西珍妈妈打电话的那个时间点分离开。
这个点以后,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小春被抓,紧接着是西珍妈妈回到韩哲留下黑色雨伞的小店。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被逆转了,从这以后,导演有意放缓西珍妈妈自己调查的时间线,而主线的时间是正常,两条线此后交织在一起,但两线时间上行进的快慢不同了,却给观众造成一种相同的错觉,观众即便不觉得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的,也至少会觉得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在观众心里事默认的。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在最后揭示真相时重新归到一个时间点,合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下一段会提到)。
而第三条线也通过剧情的重叠和恰当的回忆被穿插在主线当中。
三线有序不乱,交错恰当,分合巧妙,是本片一大亮点。
关于所谓的“bug”那些普遍认为的所谓的“bug”不提了。
我说两个别的“bug”。
分别关于剧情和逻辑。
第一,韩哲是完全可以猜到作案的是西珍妈妈。
在吴警官发现路边白花的时候,他问了西珍妈妈,回答说没有人,也就是说,除了警察是没有人了解整个案情的。
就算这一点韩哲不知道,当他经历了自己所设计的这些,第一个想到的也一定是西珍妈妈。
15年前他可以完美犯罪,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现在难道连谁是凶手也想不到么?
不会的。
第二点,在小春被抓前,黑衣人打算抓一个小男孩,这是西珍妈妈会做的事么?
一定不是。
这个动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在剧情上,因为这些铺垫,包括导演对西珍妈妈故事线时间的安排,观众只有在最后录音带出了结果,西珍妈妈缓缓回头的那一刻,才会焕悟,她才是凶手。
在这一瞬间,15年前后案情重叠,身份置换,案情不同之处和分支的疑点成为突破口,真相大白。
观众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定不会料到这一切的。
而在最后带给观众的冲击也是正常行文安排给不了的。
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有时候故事的发生就和历史一样,不能假设。
当故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想发展,不一定是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别处的合理性放弃了此处的合理性。
也没有一种逻辑,是完美的。
何必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电影?
看电影该是因为兴趣,有这样的态度,看电影时便会纯粹许多。
也更能欣赏其中出色的地方。
因此,好电影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没有“bug”,全在人怎么来看。
关于人物 感情 和结局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
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
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
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
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
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
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全剧透。
慎看。
1997.7.18之前 实施绑架。
个人猜测应该是提前踩好点的,虽然没有说如何绑架的,但在那个年代要能拿得出5000万(将近26万人民币)的应该不会是普通家庭,如果拿不出来这笔钱,那么老头也拿不到钱做手术。
1997.7.19 中午在车站掉包现金,绑匪发现为假币,再次联系西珍妈妈。
晚上警察撤出,韩哲约西珍妈妈,西珍摔下山崖,吴警官眼睁睁看着绑匪拿钱逃走。
2012.7.15 韩哲去西珍摔下山崖的地点放花,被吴警官查到,并开始找车。
2012.7.19 吴警官、西珍妈妈与绑匪韩哲在菜市场擦肩而过,公诉期截止,吴警官辞职。
2012.7.19之后,西珍妈妈进入小餐馆了解情况,发现重要物品银行纪念品雨伞,并找到银行工作人员花钱买到名单。
按照名单排查,进入韩哲家里后看到相册,得知其女儿生病一事(隐含可能需要钱的动机);看到15年前日历重点标注7.19这个日子,西珍妈妈得知韩哲即为15年前的绑匪。
此时韩哲回家坐在门口,妈妈没有下手而是偷偷看到韩哲与女儿孙女在一起的画面,激起仇恨。
接下来就进入小春绑架案。
西珍妈妈踩点,故意用电话引韩哲回屋接电话,同时抱走小春。
约5小时后韩哲一家人报警,此时警察都在屋内,韩哲在外面小乐园接到草丛中的电话,在给警察招手未被发现后,韩哲独自出门找小春并在花丛中接了电话,开车前往指定仓库。
韩哲被关仓库从当天到第二天早上。
中间当天晚上发生垃圾车时间,找到小春在爷爷家拍的照片。
第二天韩哲出仓库,换上军装去车站掉包现金包,之后在车站逃走并被抓住。
抓住之后警察不信其说辞,并根据电话亭捡到的烟嘴以及绑架录音的声纹比对认定其就是凶手。
吴警官觉得太过顺利有可能并未抓住真凶于是拷贝了韩哲的录音去找博士比对。
博士根据声音浑浊及随身听播放键按下声音推断绑匪用的是录音,并进一步坐实韩哲与15年前绑匪声音为同一人。
吴警官联想到电影开头去西珍妈妈家里时听到的录音,遂去找,果然找到小春。
此时吴警官第一反应是送走小春,但面对西珍妈妈的哀求,想到15年来的努力,于是去找韩哲,谈话过程中发现韩哲对15年前之事并无半点后悔之意且将西珍之死归咎于她自己乱跑,愤怒之下以小春威胁,韩哲认罪。
完。
关于疑问:1⃣️西珍妈妈于韩哲家中看到15年前日历,如果韩哲从那之后不在此居住还有可能保留日历,但显然韩哲还住在此处不然女儿也不会带外孙女来看他,那么他15年来不换掉日历的可能性大吗?
2⃣️韩哲接电话听到“孩子在我手上”显然为录音带(与其他录音一致),韩哲却没有听出自己声音?
3⃣️小春在韩哲家拍的照片小春父母肯定也是看过的,难道没有人认出是爷爷家?
(可以解释为同样的壁纸很流行所以很多)4⃣️没有解释韩哲自己走了之后把手机放在秋千上旁边还有两滴血,难道是自己戏太多弄上去的?
总之,作为一部悬疑剧剧情上不算是严丝合缝的,还是有小漏洞,但胜在剪辑,将15年前与15年后两条线并行而且剧情紧凑,并且多处使用男人身型举止的绑匪混淆视听(可以解释此为吴警官视角,未破案之前都以为第二次的绑匪还是第一次的男人),再加上韩国人擅长的气氛渲染和处理的非常优秀的转场,因此看起来还是比较过瘾的。
西珍妈妈这辈子都不会原谅犯人,但至少她在最后抱住大树的一刻原谅了自己。
说真的是让人很难过很难过的故事,哪怕到最后都没有欣慰。
我看着小春轻轻摸西珍妈妈的头,耳边却还响着桥上撕裂的喊声。
十五年前开始一辈子都放不下的罪孽,苦痛地过着失去孩子的余生,你说要她释怀忘记,怎么可能办得到。
所以她尝尽了苦用尽了办法找到犯人,以牙还牙地让对方感同身受,只是有一点不同。
十五年前犯人在黑压压的树林里,从小箱子里抱出西珍。
十五年后西珍妈妈在明晃晃的太阳下,和小春面对面坐着微笑。
每个人都有情感,却不是每个人都有人性。
犯人爱自己的孩子大过一切,却在决定实施绑架的一刹那失去了作为人的本性。
西珍妈妈穷尽了半生只为复仇,却在得到孩子之后像妈妈一样温柔地疼爱。
比起看到犯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我更愿意看到西珍妈妈最终释怀的一幕。
她平静地拿着花走在去看望西珍的路上,太阳从身后照着,鸟叫声,树叶声,全片从未如此平静。
感恩最终至少是一个让观众放心的结局。
金相庆严正花比起从前演技都莫名其妙大大地提高了,特别是从此我完全对严正花改观。
当初一个晚上百无聊赖跳着看完魔女的恋爱感叹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角色给这样的演员,微微的整形后遗症脸加上浮躁夸张的演技,看完即删心情也并不愉快。
可是这次我却真的看到了严正花脱离狗血偶像剧后本身的样子,好演技,好情感,还有动人的影响力。
其实就算曾经是歌手出道又怎样,就算经历大大小小整形又怎样,至少人家以演员活动的现在并没有愧对她的身份。
是演员,演好戏,就是值得称赞的。
不知道为什么名气不响,但是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悬疑片之一。
20250425鉴于周六只休一天,决定今儿彻底开摆,不洗澡不运动就是吃,顺便选个片片,于是选了这部。
很是满意,一开始就用一段蒙太奇(真蒙太奇)抓住我的注意力,默默点开全屏观影——先夸一下觉得最牛逼的地方,就是这个出神入化的蒙太奇剪辑,教科书也就这样了吧??
尤其两个受害者母亲跑出去拦垃圾车那,甚至会恍惚一下发生什么了?
然后才恍然大悟,是异时空的同时间点,交代了母亲当年的遭遇及新受害者母亲面临的同样情景,这段巧妙的双线交代到最后真相大白时甚至有了个完美的回扣——这其实是个伏笔,既可以看做双线的交代,其实也是母亲“模犯”的经过。
真是让我拍手称绝!
前半段的市场追逐戏也是回溯的话其实也是同样用意。
而到最后看过结局再反刍,会发现很多片段甚至让人会混淆时间线,制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后边爷爷的反应也制造了很大混淆,让我也一度被误导,是否真的有隐情。
警察组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在让人火大的同时,被甩出的录音又让我跟男主一样瞠目结舌——完全被导演制造的影片节奏牵着鼻子走。
后边车站追逐戏的节奏也非常好,紧张感和无力感都满满的,张弛有力。
后半段交代故事脉络很是草蛇灰线了,磁带的设计回想一下其实在母亲的场所反复出现过,如果不留意,后边男主的回忆片段会有点一头雾水,但为什么他很快确认是母亲,就是他太熟悉受害者家属15年来的状态,那盘磁带会被反复播放是理所当然的事。
男主对着凶手说小春在自己手里后走出去的走廊背影给了一个倾斜角度,也是让我非常叫好的一个小设计。
代表本片中最追求公平正义的警察,在最后一刻的天平失衡,随着混乱的阴差阳错的际遇,为了这一案件的句号倾向了犯罪者一边的行为,为了这一案件的句号。
最后的结局更是泪崩啊泪崩,从母亲跪着摸树干的大俯视角度我就开始鼻子发酸,直到母亲复刻拍照却忍不住哭成一团,女孩不知所措又似有所感的摸上她头的时候直接哭懵比了——一个坚持了15年等不来正义的失望的痛苦的但坚强的勇敢的放手一搏的女性。
她在凶手的老鼠洞里颤抖着想动手,带着滔天的仇恨,带着让观众甚至不理解的以为她就是最开始凶手的误解握着刀,又因为不想让爷爷成为被害者,自己更不想成为同样的行凶者而放弃。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这句是我从小学就没变过的空间签名,这部影片里复现了我个人对这句的理解形式之一。
其实这个案子有点像《东京巴比伦》的一话,母亲的女儿被凶手杀害,她苦盼来的结果是凶手的精神异常证明,她用前半生制造的幸福被一纸轻飘飘的证明带过,无人来执行的正义,于是自己亲自出来,用自己同样的精神异常证明作为挡箭牌而作乱,但这里母亲的不幸是她其实没有报复应该被报复的人,《蒙太奇》里却有明确的目标。
母亲、其女、男主三个人阴差阳错的遭遇随着女孩飞起的身体,让人重温起片头莫名其妙的那段公路戏,恍然大悟的同时也是痛苦而无奈的只能说,造化弄人。
当然,本片并非没有缺点。
健步如飞的爷爷这个大bug就不多说了,警察组那个刚开始心事重重还能意识到录音环境不合常规的警察,到最后莫名人设崩坏成了唯利是图一样的人。
与男主的关系也不甚明了,开始以为是很久不见的关系不错的校友,到最后莫名又没再有太大关联。
包括整个警察组的塑造其实都比较刻板,转折的也比较生硬。
爷爷的设计仔细想的话bug确实有点多,他年轻时的无差绑架这段穿插的略微突然,而绑架孩子后要换心脏这种事是不会致死···的?
大部分都属于人设崩坏和剧情点的突兀,但个人还是认为瑕不掩瑜。
其实刚看完我在回想《模犯母亲》不是更合适一点吗,后来恍然大悟,复刻15年前的犯罪,交叉剪辑,何尝不就是个巨大的蒙太奇。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3.5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