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为阿王的粉丝,很开心看到这部传记式的《浮城大亨》把他作为主角的魅力限缩得恰好,毫无自恋做作之感。
好演员不止于好偶像的地方或许就在于能适时地把自己放低、缩小,成为宏大叙事和动荡年代的一个注脚。
冲着他来,却带着这个故事给人的感动离开。
某个意义上说他真是很适合布华泉这个角色,将五十岁的熟男,演二十多岁辛苦养家发奋工读的少年居然都不违和。
可能导演真的都看出那对大眼睛里能承载多么丰盈的热望和向往。
努力的人永远不老。
2/完全能理解有人说这部电影流水账,却真的很喜欢它里面那种好像编织一样一点一点纺出来的质地,平淡无华但朴实厚重。
就是喜欢这样骨子里有温度的叙事。
看布华泉陪伴他一生里最重要的女人,帮阿奶戴上耳环,帮阿娣戴上助听器,只能说,很开心真实的故事是这样发展的,也很希望真实的人生是像故事里这样的。
希望爱和温暖照亮一个人的远航,希望过尽千帆的人还记得出发时的真心。
3/才知道杨采妮和城演了那么多次couple.Phoenix,下辈子希望你为自己活……4/就是很爱看阿王泪眼汪汪的样子,谁懂,应该谁都懂吧🥺5/看这部电影前不认识刘心悠,但以后都会记得她把Fiona演得好明艳好生动。
那句“记得向你妻子表达爱,还有记得是谁这么教你的”又潇洒又隐忍。
爱可能会有对错,但看她你就是会觉得,她要做什么都是对的。
我觉得本片对阿泉奋斗故事的讲述,平淡的像是一个朋友给你讲讲今天报纸上的一些新闻而已,我会觉得阿泉的一些特质注定这个故事是按照那个逻辑进行的。
一个贫门子弟对世界的好奇,求知,使他通过读书努力一步步向上爬着。
过程中阿泉价值观的变化,自信心的建立,自我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经历过的人的写照,他们终于看明白了这个世界和自己。
我却异常喜欢阿娘。
阿娘呈现出来的血肉却使我哭的稀里哗啦。
她异常区别于传统的妇女形象,一个需要拉扯七八个孩子独身渔家的母亲,有可能卖儿卖女或是再嫁来减轻自己的负担,她拼了全劲像个男人一样护孩子们周全,使全家人在一起,并且不丢掉自尊。
“我们不是要饭的!
”从孩子的嘴里重复阿娘的坚定话语。
一开始考行船驾照是为了让全家人守护在一起,不用分离的确愿望,但后来,不服输不服软的精神一直支撑着她,终于在退休前考下来了。
她还心地善良,亲生和不亲生都爱,并且也愿意寻找阿泉的妈妈。
还记得认真看的严浩上一部作品是《庭院里的女人》,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东方的庭院里的女人问那个西方传教士:“你以为你是谁?
”似乎充满了东西方碰面、碰撞中的复杂、冲突和痛苦。
而这一次看了严浩的新作品《浮城大亨》后,尽管在短短的影片中是诗意化地融汇了大亨布华泉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布华泉在机场通道时问的:“那我是谁?
”从面对西方问道:“你以为你是谁?
”到了问:“那我是谁?
”相映成趣的两句话,却也可以勉强地看成是香港对自己身份的一个思考、认定的过程(包括电影的片尾曲歌词中也反复着“我是谁?
”),而剧中主人公布华泉似乎可以看成香港的缩影。
身世之苦——混杂,贫苦,歧视,身不由己布华泉的生母是贫苦的水上人家女子,被英国水手骗上船遭受奸污,因而生下了布华泉。
可以说他的身世很苦,具备了两方人种的特点,却又不被双方认可:本土的华人嘲笑他眼珠、头发的颜色,把他称为“洋杂”、“鹦鹉鱼”,而殖民地的英国大佬则视他为未进化完全的人种,称之为“半生熟”……这是混杂;水上人家的生活很苦,布华泉的祖辈、父母甚至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穿过鞋子,当布华泉和兄弟到学校念书的时候,其他穿着崭新鞋子的孩童不断嬉笑着踩踏他们的光脚,他的父亲理所当然地认为贫穷把水上人家和其他人分成了几个阶层,所以当布华泉顶了船东老板一句时,他马上挥舞棍棒把将其打到头破血流……这是贫穷;混杂和贫穷带来的自然是被歧视,船东称他为“洋杂”,他只能接受,否则就会迎来父亲的痛打,他去找帝国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管理者交流的时候,英国人笑着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只能在对方的嘲笑中回答:“我叫半生熟。
”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回答,连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里说的是布华泉的身世,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挪移到香港这个城市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个身世其实也同样说的是香港:出身水上人家,身不由己地来到这个世界,兼具了中西两方的一些特点,却同时不被双方接纳……人可以选择很多,甚至可以呐喊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之类豪言壮语,却对于身世的选择无能为力。
正是由于这种身不由己和无能为力,带来了布华泉、也是香港的困惑与挣扎:布华泉在机场拿着英国护照却要走“异籍”通道,面对1960年代的反抗港英的激烈运动无所适从,哪怕他跻身香港上流社会的宴会、聚会,面对着“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之类的质问,他也无言以对。
香港也是这样,从当初被中国大陆抛弃,到港人游行示威冲击港英,再到后来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的跌倒,都让香港这个城市五味陈杂,都让这个城市心头飘动着布华泉那个“我是谁”的疑问。
面对布华泉提出“我是谁”的疑问,英国官员说:“对不起,这是历史形成的,我也无能为力!
”的确是历史让布华泉们不断地问“我是谁?
”但历史不会代替布华泉、代替香港去承受这个挣扎和痛苦。
奋斗之途——念书,打拼,晋升,上流社会在许多反映香港人工作学习状态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同时做几份工作,有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去培训、拿学位,可以说香港人的努力和打拼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他们似乎坚信执着和勤劳可以弥补他们在出身、在原初机会等方面的先天劣势。
电影中布华泉就具有着相当的代表性,他二十一岁才读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应聘企业时无法填写学历,只好写下“会识字”,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一步一步地学习、工作,换来一步一步的晋升,换来周末解下领带和上流社会的美女饮茶,换来参加英国在殖民地企业大班家庭聚会的机会……这些奋斗和努力当然可以带来直接的效果,物质可以丰盈,生活可以改善,社会地位也可以提高。
如果人真的只是“唯物主义者”,那获得这些也就可以相当满足了。
但偏偏人喜爱问一些“我是谁?
、“我要往哪里去?
”之类的问题,显然物质生活和工作成果是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的,况且这些内容本身也并非稳固不移的——如布华泉的晋升并非无限向上的,“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这种诘问是事实,也表明了布华泉在上流社会是有瓶颈的,而且就算到了上流社会又如何,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都有踉跄一跌……其实同样的困惑在前几年的港片《岁月神偷》中也有体现:年轻的穷家小伙子长得帅、跑第一、学习好,考香港最好的中学,和富家美女谈恋爱,但这些并不稳固:米字旗要降下,富家女要全家移民海外……归属之处——家庭,尊严,信仰,价值坚守依靠勤劳的奋斗并不能解决克服身世(哪里来)与未来(去哪里)的问题,所以电影还在不断地提到布华泉的归属之处——当然,这也是香港的。
努力的学习和拼命的工作并没有把布华泉异化成机器人,不论贫富、不论忙闲,似乎他都在于表象之下寻求着价值所在:而在电影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尊严和信仰三个方面。
电影中细腻地记录着东方传统的断裂(水上人家的孩子布华泉上了岸,去天后宫寻找生母的痕迹时明显带着遥远历史的阻隔感,他和妻子的结婚不再是“你阿娘和我阿娘说,我阿娘和我阿爸说”和唱着水上人家的歌),但片中对长辈的孝顺无违,对兄弟姊妹的团结关爱,对妻子的相敬相护,子女的疼惜,无不表明家庭价值始终在布华泉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片中并没有怎么表现布华泉与妻子阿娣的爱情,但又告诉我们:尽管经受了风雨煎熬但最终日趋稳固,其中起到维系作用的就是家庭的价值。
也正因为家庭,所以布华泉后来面临着上流社会美女菲恩的魅力四射和诱惑当前,也克制着败坏和堕落的欲望。
最后他给妻子换助听器电池以及深情相拥,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海誓山盟,而是家庭温馨、亲情满溢。
当布华泉的父亲去世时,维持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四处借钱,被拒绝时也只是鱼贯而出。
无奈之下,母亲把孩子们送入救济院,反复告诫着:“不要哭,我们不是要饭的”,于催泪之间也让人看到了其中的不卑不亢。
布华泉在年轻和成年后分别顶撞过船东老板和英国人企业管理者,并且与后二者的遭遇对比看,显然他至少在这二者面前树立了尊严。
对尊严的认定,一方面来自于当初“我们是社会的新生儿,飞机火车都能开”的激励教育,来自于他工作学习获得的成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显然来自于片中反复渲染强调的基督信仰。
年轻时即听到福音,随即受洗,东牧师将福音传到布华泉一家,对他们一家人价值观、人生观也影响深远。
所以,全家人哪怕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不放弃乐观,片中主角们在教堂、在饭桌上、在亡者追思会上恳切地祷告着,母亲教导着“一切都交给耶稣啦!
”具备着相当的代表性,母亲最后念读和抄写的经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是持守之后对上帝的告白,亦是关于归属之地的向这个世界的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牧师有西方人也有东方人,但显然东方人的牧师(东牧师)对布华泉一家影响更深,片中布华泉一起祷告的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但显然和家人、东牧师以及本土的信徒一起祷告更多,也更显诚恳和真切——这些似乎表明,信仰才是真正的归属所在,因其跨越东西地域、超越贫富差异、解决身世困惑。
有意思的是,刚刚看过的港片《桃姐》,片中也许多在餐前、追思会上的恳切祷告,这已经说明基督信仰已经成为了港人价值、信念的重要内容——大概,因为信仰,身世的飘摇已经困扰不到港人了?
写影评主要是想放几张图看了很多短评,竟然没看到有人说刘心悠,姐姐真的太美了好嘛,万种风情!
我对电影的记忆一向不长,明明前两天才看过的电影,现在已经不怎么记得剧情了,只记得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几段海上的日出/日落很美果然写不满140字,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
《浮城大亨》可看可不看。
严浩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想说“港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却是奔着40集电视连续剧去的架势(郭富城和刘心悠的婚外情显得有些多余)。
而最精彩的“大亨奋斗史”部分却又被省略了……表演上,鲍起静自然是最打动人的。
让我最意外的竟然是刘心悠小妮子。
真心美,美到让你觉得她略微夸张的演法都是合理的。
影片后期调色非常糟糕。
记得之前黄碧云是这样评价严浩的《滚滚红尘》的“画面十分之靓,又空洞无物。
即使调音量至零,全无对白,一样看的明白,像MTV。
” 《浮沉大亨》功力又高了一层:音量调零,会有看恐怖片的感觉,好怕怕哦!
全片80%都是特写镜头,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导演向你展示老年郭富城一脸沧桑的褶子,后来发现中年郭富城,青年郭富城,青少年郭富城都像拍大头照一样的一晃而过。
所以你开始怀疑到底是导演为了省钱,不想搭大环境的景?
还是导演压根就不会拍?
很多年前,曾在海南坐跨海索道去南湾猴岛,半空中俯瞰大海,岸边的渔船连成一大片,蔚为壮观。
同行导游说,那是疍家人,生在海上长在海上,从不上岸。
有些恐高照片拍的不好回来时特意去看了,疍家人在船与船的缝隙间拉起渔网,做的是海鲜生意,随便点了鱼虾蟹,买单时将近两千。
彼时船上的孩子已经开始念书识字,除了没有电,一艘船就是一个家庭,疍家人业已开始随波逐流。
没有什么传统不能颠覆,正如没有什么文明不能被同化,人始终是被命运推着向前走。
不过有一点,疍家人真的非常不喜欢穿鞋。
仔细看,电影中的疍家人,确实是光着脚的。
半年后我又去了香港,专程到大澳玩,再一次看到了疍家人。
不知道这里的疍家人与海南是否同宗同源。
香港的疍家人已不住船上,而是逐海而居。
看到是严浩导演,记得他那部《棋王》,所以找来看,对之期望颇高。
然而整体的演技给我一种抽离感。
郭天王为什么想要到岸上去走路?
为什么他想要做写字楼,这种水上人家出来的孩子,为何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被人轻轻掠过,他在上升途中的艰辛整体看来轻飘飘,我只能感叹,帝国东印度公司给予他一个奇迹。
然而为什么神选中了他,而不是他或者她,或者他她他?
整部影片都让我摸不清头脑,搞不清爽逻辑,似乎每个演员都很激情的演出,然而戏份明明都只爆发出一半。
影片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曲在月光中轻吟的小调,而中间断续,好像一个初学者终于摸清楚了键盘,然而在弹奏的当中不时低头翻曲谱,沉吟,犹疑良久。
我赞叹其中的一些诚意,却只能认同其中的部分旋律。
比如三人在一起,采妮害羞的问阿泉那个字是什么字的时候;又比如,泉妈在交卷子的时候,面对那位老师在桌上轻轻敲击的手,沉默,然而退了一步出去的时候;菲安在 游艇上试图上阿泉抱紧他,而他最终颓然的时候;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却是小表妹与小阿泉在缓缓的 划浆行走。
一条黑眼鱼最终跟一条鹦鹉鱼在一起了,只是不是小表妹,即使当时承诺要给她打一副金耳环,然而到那时他其实已经有些疲倦,甚至倦怠于前往提亲。
所以镜头一切换到婚后,阿娣的神情总是慌乱的,她并没有得到那个答应承诺,我甚至相信,她的听力下降并非由于常年水上生涯所导致,而是她下意识地不想听懂他说出的话语背后的含义。
菲安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镇定和强势,她与阿泉站在一起,就犹如剑与剑客。
剑客稳健,而宝剑犀利,所以两人一体,不由地阿娣这个女人瑟瑟发抖。
刘心悠这个美人,在步步惊心中让人仰慕其气质如兰,而在这里,她嚣张犀利,明媚的好像从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她那种段位的女人,到后期将越过剑客,隐然自成一体,所以阿泉最后沉默,不肯再抱紧她。
事实上,能够温暖她的也许需要奇遇,而布华泉不是。
他连自己都经常在发问,我是谁?
然而他的发问是间断的,想起来才问自己一声,所以整个影片的节奏其实松散、凌乱。
这使得我想起冷山的结构来,从头到尾,我只能感觉到,那永远不停的冷山呼唤,不断强化,而最终将英曼送到了她的身边。
“太够了,再拿,就是贪心。
”鲍起静真的YYDS。
“你不是我生的,但是都一样的,你吃我奶长大的,你跟背上这个,跟家里这一堆是一样的,我才是你阿娘啊!
”急切与无助,满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
“去打点水洗把脸,把头发梳一下,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在生活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能保留做人的尊严,也许这就是电影的精神内核吧。
“鱼”和“海”字的写法,包含着中国字的创造吧。
阿母说要认字要考船主照,任何时间都在学习,考试的时候不同流合污不给红包,这就是母亲的坚韧吧。
布华泉,一个花500块钱买来的弃婴。
在每次被问及身世时,他总是会得到杀鸡和加菜与暂时的烦恼告别。
长大后在牧师的帮助下,读书,进入东印度公司。
凭借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为公司的大班。
果然,知识改变命运。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只是在一个全是英国人的公司,中国人的职场天花板在哪里?
“你以为真的和他们一伙?
你有口音吗?
你和他们时同学吗?
”模仿的再像,你也只是异籍。
这才是社会残酷的部分吧。
个人在历史和国家的车轮下,显得就是那么渺小。
布华泉,也许就是香港一样的存在吧。
当初被迫给到英国,香港完全没有办法决定和影响。
香港从一个小渔村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布华泉从一个居无定所的疍家人成为第一位华人大班,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以及在东印度公司的机会。
个人在历史中就是这么地渺小吧。
随着香港的回归,大陆人可以去HK,游客操着勉强的英语问路,你用英语问,我用中文答,我有足够的诚意,但是问的人却领悟不到。
很真实了。
两部电影同样都是讲水上人家的故事。
不同的是《千言万语》主要表现水上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政府斗争的过程,而《百年浮城》则是布华泉的奋斗史。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的地方,就是两部电影所描述的港英政府的区别。
在《千言万语》里面,对港英政府也是持批判态度的,邱明宽就说过“让广大市民看清楚这个殖民地政府的伪善面孔”但是港英政府要面对的,只是一群水上人家,一个弱势的群体。
影片也只是在最后一段才联系起整个中华民族,用香港人民面对春夏之交的无能为力来表达香港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但是到了《百年浮城》,严浩非常强调港人的“中国人”身份。
上课的时候老师有点莫名其妙地拿出中国国旗,让布华泉感受到身份代表的尊严。
刘超力改良万能铁,功劳却记载了洋人身上,洋人总是骑在中国人头上。
布华泉的洋人上司撞了车,警察却去怪罪身为受害者的中国司机,还问洋人上司要不要告那个中国司机。
在这里,港英政府的对立面变成了中国人。
讲得明白一点,《百年浮城》很强调殖民地时期洋人对中国人的压迫。
其实了解严浩的人都知道。
严浩出生于一个“左派家庭”(他自己好像不大认同这个说法,认为是“爱国家庭"),他本人也一直对大陆很有好感。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之一,他有几部电影都是在大陆拍摄的:《太阳有耳》、《天国逆子》和《滚滚红尘》。
所以讲,严浩的《百年浮城》应该讲表现出了他的家教,拍的很爱国。
我认为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他并不是想表达一种困惑,而对于困惑的回答才是关键。
说到底,就是不忘本。
我是谁?
是从开头就一直在强调的。
他的父母虽然信奉的是基督教,但骨子里的价值观念仍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传统,比如长兄为父,子承父业,重亲情。
他们实际上并不清楚天堂是什么,天堂只是象征更好的生活。
他和他的母亲一样,从头到尾并没有很多欲望,他们踏出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为了家人更好的生存下去。
比如他一开始考东印度公司是为了工钱,他母亲考船主牌是为了领回子女。
当上升到国家层面,这种“本”有了尊严层面的意义。
虽然郭富城对于东印度是有着无限感激的,但是,感激不代表着谄媚,所以有了老板跟小货车相撞那一幕;所以当他和好朋友吃饭的时候,好朋友说为什么死老外总是高我们一个头,他递上了半块象征西方器物文化的吐司。
包括那个胖子老板所说的,你以为真跟他们一伙,你有口音么?
说的通俗了就是你模仿再像也不是“老坛酸菜”。
然后他在Fion和妻子之间的犹疑不决,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糟糠,显然就是两种身份的博弈。
另外,不知道是改编还是巧合,他的生母是被英军糟蹋后生下他的。
他从一生下来体内就有两股势力,两种血统;同时因为香港本身,他又面临着两种国籍;他是布华泉,但是他也是半生熟,洋杂,鹦鹉鱼。
作为一部香港回归献礼片,除了通过小人物反射香港的命运起伏,还有什么比反映人不能忘本,落叶最终要归根更合适的呢。
缺乏重点,每个点都比较浮,也可能是光殿总句剪的,总体是部沉稳大气的作品,些许的主闲律元素反而要减分。
导演的人文情怀非常深,以至于有太多东西渴望表达展现难分主次。比如殖民地时期香港底层人民的归属感存在感,与父母之间那种难以消化的感情,与糟糠之妻之间无法表达的疏离及爱意。喜欢这部影片里那些写意的水墨画般的表现派作品般的镜头,非常美,尤其是阿娘学写字的镜头。
。。。这。。怎么觉得哪里不对劲。。
画面色彩十分喜欢,浓浓的旧香港气息。郭富城的励志片,同时可以透过他看到香港历史变迁。送走弟弟妹妹时候想起《我的兄弟姐妹》,泪点又低了。不自禁地和《桃姐》对比。
色调看着难受
故事可以,但拍得很一般
港产片要闹哪样,都拍了多少政治宣传片了!
比想象中好。喜欢前半段去日香港的泛黄色调,后半段的摄影就差很多。人物很饱满,特别是心理描写随着年岁的渐长而层层铺展思索。电影中间穿插的暴动新闻纪录片让人怅惘时代不再,上一次看见这样的穿插还是《玻璃之城》了。导演的野心很大,很明显是冲着金像奖而去的。可惜故事讲的略跳跃了。
有点传记,有点励志,有点温情,有点爱情。
一直以为是郝蕾演的,直到片尾看到刘心悠的名字。挺喜欢这片的,特别是鲍起静演的很好,学写鱼和山的情景很有诗意,还有配乐和旁白真心很赞啊,很有情怀的一片怎么评价这么低
生拉硬扯,支离破碎,矫情做作,一袭流水,又长又臭。
少了肩膀 一个人看电影特别累。
和《岁月神偷》级别一样的电影,很久没有这么好的国产片了
不喜欢这种~~狗血
第一句便镇住了我
政治意味浓厚,人物改编像流水记帐,局部历史逻辑出错,整体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突出的主题,导演对阿布这个人物的塑造实在一般,我也实在没看出大亨的意味。当励志片看还是很动容的,既是阿布的我是谁也是港人的归属。天王在鲍起静面前弱爆了,就像小学生在教授面前一样。
我是哭了的……为我是我的主人翁,为这里的情
很温馨,很感人!
一代渔民的香港拼搏史,记录香港的艰辛变迁。说实话,真的有哭了。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感人的香港电影,至少我认为。
买木不知心里烂,选人容易选哥难,阿哥呢?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