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是个好电影,但我不喜欢那种看了个好电影就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的那类人,没主见的人过多导致此片分数虚高,7.8分左右才合理,这片的分肯定不该比穆赫兰道高,所以打1星,纯为了拉分数。
随便挑几个漏洞列举:1、女情人试了试死者的心跳,确定小鲜肉死了,和后面的没死矛盾。
试心跳这段是男主口述的,具体怎么发生的有待商榷,但男主和情人肯定是要先确认小鲜肉死了,才能做出后续抛尸的决定,因为只要活着就可以私下解决,给点钱带去就医,不涉及警察就不怕败露关系,编个理由晚回家就是了。
连心跳和呼吸都不试就抛尸?
得多蠢才会这样。
2、那么大个车推到沼泽里沉车不被发现难度太大。
有水边一般都是泥土土地,会留下车辙,当然这点可以说成车辙掩盖过了,也可以说是荒郊野外搜索范围太大警察找不到。
3、手机没有静音键。
这个应该是个全世界手机都有的功能,即对方来电时你不想接听又不想挂掉的情况下,按一下,消掉声音,假装自己没拿手机或没听见。
这个功能在这部电影中两个地方有用,一是假装接保险公司电话那步,不用真接起来(也就不会留下那个使用记录),二是在对方家里时,大妈拨他儿子电话时,按一下。
当然手机应该早早关机了事,再说一直开机会被警方追踪到,这是另外的问题了。
4、银行卡盗用客户资金一事太假。
这种事90年代警方就有查证方法,通过IP地址等很容易找到操作的终端,可以直接找到女情人用丈夫电脑操作的,老夫妻要证明儿子清白直接反诉儿子工作的银行就能做到这点,都不用和男主交锋。
另外,虽然欧洲银行系统各异,但私转其他客户钱到某一账户这种事,这么大权限不会开放给任何银行员工吧,那银行得整天出案子,编剧应该欠缺银行业常识。
5、沉尸栽赃情人的设定,大妈不断套取沉车位置一事太假。
大妈的目的太明显,表现的太迫切了,为了安葬孩子太想知道沉车地点了,大妈不断让他在地图标记沉车位置,男主竟然不怀疑,毕竟男主知道车被找到验尸会发现不是当场死而是谋杀,那就不该说出来这个没必要说的事,因为有可能被验尸一事摆在这,提前往后备箱放情人的首饰、匿名报警被警察找到车这些事都不该成立,那总得想好了被警察找到车后怎么办,再告诉她沉车地点吧?
6、通话记录、手机移动轨迹问题。
既然撞车的野外手机信号都不错可以互相联络,说明基站覆盖面不错,通过各个基站的信号、距离记录就可以获得任意一部手机当时通话的准确位置,包括死者的,男主及其情人的(虽然他俩的肯定是非本人的手机卡,但毕竟在案发地点周围联系过,应该列入排查对象,包括抛完尸接上车的地点),而且男主和情人也都拿着自己的正常手机,手机每到一处基站会接入确认才能一直显示有信号,即可以完全确认男主及其情人的行动轨迹,以及小鲜肉死前的行动轨迹。
人都失踪报案了,这个都不查,国外的警察也是不作为,或者编剧不了解警察的办案方法。
7、各种监控问题。
这个可以找出很多问题就不多找了,随便找几个,咱只能假设为欧洲国家太穷,不像我们这监控这么多。
例如监控可以证明老夫妇酒店谋杀的清白,想栽赃他们肯定不成立;例如咱国内公安可以通过监控网络弄出任意一辆车在两个月内的行车路径;关于去没去巴黎也可以通过监控网来核实,当然这点也许是因为欧洲的隐私保护问题。
最近一部名为《嫌疑犯x的献身》正在热映之中,故事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著作,这部推理小说以新颖的视角,缜密的思路著称,被誉为推理小说的极致作品。
其实除了这部热映的院线电影,近期还有一部来自西班牙的犯罪悬疑片,非常值得一看,那就是《看不见的客人》。
这部作品目前在豆瓣上获得了8.2的高分,口碑有目共睹。
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多利亚与自己的小三劳拉外出幽会,回家路上不慎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导致对方司机身亡,原本普通的交通事故,因两人不可曝光的私情,变的棘手......很多悬疑片,为了吊足观众的胃口,往往会故作神秘,但此片却反其道而行,故事的开始,看起来相当平淡、简单,甚至有点小乏味,然而这正是影片的妙处所在。
因为,每当你觉得,案子就是这么回事的时候,一个轻轻的角度切换、一个小小的细节披露,立即就让整个案情发生了大反转,而且是一次接着一次,让你的思维不停的跟着转变,并开始渐渐迷茫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力,直至剧终,故事达到高潮,让人在恍然大悟后,陷入久久的震撼之中。
低开高走的剧情,实在是太过瘾了。
值得称道的是,这样一个悬念丛生的精彩故事中,并没有什么奇巧淫技,而仅仅是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莫测来进行布局。
多利亚陷入麻烦后,请来了资深律师古德曼为自己辩护,故事就在多利亚对案情的陈述和古德曼对案子的分析中展开,前者企图掩饰真相的狡黠谎言,和后者为了打赢官司,对谎言的不断撕破和补救,让案件经历了一次次推倒,再重建,这期间没有人在乎案件的受害者,是人性的自私与冷酷,让一桩本不离奇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
导演奥利奥尔·保罗是编剧出身,十分擅长制造悬念,2012年他自编自导的《女尸谜案》,就曾令人惊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一向追求出乎意料的悬疑片中,保罗还能保证故事的深度,《女尸谜案》里那场惊心动魄的复仇中,每个直接或间接手染鲜血的角色,最终都受到了各自的道德审判,故事的意义陡然间深刻起来。
本片亦是如此。
主角多利亚,作为一个已婚出轨男,是一个道德缺失的人物,随后发生的事,其实就是一次对他的惩罚,因为如果他不出轨,就不会和劳拉去度假,不会着急回家而抄近路,不会发生那桩让他陷入困境的车祸之中。
出轨,就是整个案件的原罪,也是多利亚在片中的第一个谎言,即对妻子的欺骗。
破除谎言的最佳方法,就是说出真相,但那样就要承担坦白带来的痛苦,显然多利亚不想要这个痛苦,而是选择了隐瞒。
隐瞒一个谎言,就需要说更多的谎言,最后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直至崩盘,形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多利亚就是如此,带着侥幸的心理,一步步走进深渊,最终陷入万劫不复。
如同片中说的那样,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
假如车祸发生后,多利亚选择诚实,那么婚外情虽然会曝光,生活会遭遇挫折,但并不会葬送整个人生,一时的痛苦,换来的是长久的救赎,而掩盖过错,只会将小错酿成大过,最终受到更大的惩罚。
多利亚作出这种不明智的选择,并非因为不聪明,实际上在他那一系列精心编造的谎言中,我们已经见识了他的高智商,他的最终失败,还是源于其道德的缺失,他的内心从未承认自己的出轨是一个错误,更未有过想要悔悟和救赎的心思。
所以,关于车祸后,多利亚选择诚实的假设,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悬疑案的表象之下,实质是一次对人性的批判,片名《看不见的客人》所指的,就是多利亚谎言伪装之下的真面目。
影片频频反转的特质,让人不由得想起近些年不断出现的反转新闻,从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云南女导游事件,再到去年的罗尔募捐事件,曾几何时,新闻变得比肥皂剧还戏剧化,不断发生反转。
造成反转新闻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有一个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媒体为了博取眼球,在报道中的失实和夸张,这样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媒体所应秉持的客观、真实,和多利亚的谎话连篇一样,都是道德缺失的表现。
很多时候,真相并不复杂,而是人性莫测,谎言太多。
非常精彩。
演技也一直在线。
利用信息的不对等和隐藏以及叙述让每一条线和故事看起来都有理有据。
叙述性诡计和本格推理精神一同存在。
想替这部电影辩驳几个所谓的bugs和槽点:槽点1:关于【律师的引荐】,这么重要为什么不当面引荐云云。
个人看来这种说法是典型的马后炮。
当时男主面临着即将开庭和铁证的情况,他的律师伙伴正忙着满世界帮他处理那个【司机】的存在。
虽然男主多金,但这种事情必定还是自己人去办比较放心。
这里为 【没能当面引荐】 有一个时间上成立的条件——男律师还没忙过来呢。
约的时间、约的人、约谈的内容、诈男主的几个证据(新闻报道)。
假律师完全都做到了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我们来想,一个人知道你的约谈时间,人物,内容,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甚至交谈的关键证据,这些都凑到一起的巧合有多少呢?
我想学过概率论的都知道,要同时满足这么多条件的概率除了本人以外微乎其微。
因为此时此刻男主根本不知道,那个父亲已经像影子一般监视了他很久很久。
如果知道的话他还会怀疑。
最后,男主前期一直一直都没有把那个律师当成自己人。
他在不断地试探、狡猾地隐藏自己,把一切都当成是法庭对峙和辩驳来欺骗的,要不是因为被戳穿,他也不会承认一切。
槽点2:大爷大妈智商高得不像话从观察细节这个方面的能力来讲,是相当厉害了。
但是从劳拉把手机给塞回去的时候,破绽就开始无法弥补了。
因为很容易发现,在男主离开家之后他还使用过手机,这就意味着 手机是被人放回来了。
我想有了这样的直觉和证据再回想起女主各种不正常的表现和其他证据的支持(比如留下来的刹车的痕迹,劳拉调整了开车座位,车牌号,车上的打火机等),应该可以推测出来什么了吧。
然后,虽然大爷大妈喜欢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没见过市面的淳朴无知的老农民啊(抱歉用了这个说法,我这里并不是要隐射什么)。
大爷是前宝马高级工程师,大妈是文学博士,正牌大学教授。
这里从侧面告诉观众,用智慧和知识来武装自己就是最高的战斗力。
男主也是一个反面教材。
槽点3:帅儿子为什么不系安全带还玩手机啊开车。
这不很危险吗。
我敢说我见过许多长沙的出租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聊微信看消息的。
虽然这是个相当错误的典范,但这个理论不就类似于【这个女生穿得那么暴露被骚扰活该吧】这样的吗?
我没系安全带是我的责任,但是撞车全都怪我咯?
被撞了之后帅儿子的车飞出去了(有点夸张),但是男主的只是打了个转,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说明帅儿子的车速是不那么快的(同样地能量一个改变状态大,一个改变状态小,当然也有车子重量的影响),而男主为了赶灰机在提速。
同样,帅儿子久居那边,他知道路况(山路的路面窄,也就二车道吧)和野鹿的存在。
少有那样横冲直撞的车开过来。
槽点4:这些反转早就猜到了啦我想说这样一点也不有厉害也不有趣。
催眠大师一开始的时候我就看出来催眠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但是这并不影响后续的发展和我仍然对剧情表示期待。
《看不见的客人》里面的反转我觉得精彩的地方在于,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不是发现了惊天大秘密的反转,而是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的心理攻防推演。
缜密地推理,而不是依靠回忆来挖出影片前面刻意埋起来的线索(典型的是《惊天大逆转》里面杨医师突然回想起来的镜头,没有要喷的意思,只是觉得这种处理手段不太高明。
当然我是站着说话腰不疼的人233333)。
这才是这个片子的重点所在。
机智父母绝地反杀人面兽心渣男。
我想这个故事如此浓缩并不为过。
但是真的很难得的是其中的推理和巧妙的设计。
观众要的不仅仅是解释,还是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的解释。
《看不见的客人》仅仅以对话的形式抽丝剥茧地给出了若干个合乎情理又出人意料地解释完全满足了我对这一点的要求。
演技、颜值、智商都一直都在线。
父母的表现力、男主形象一波三折的转变,真的都很棒。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失去帅儿子的那种心痛和豁出一切、孤注一掷的决心和毅力以及智力。
真的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影片。
即使已经知道真相的我2刷也仍然觉得很动人。
唯一一个地方是,我想知道劳拉手腕上的血迹是在哪里粘上的。
因为如果以男主为主导的核心的话,她应该没有接电话(应该换成男主接)之类的剧情了。
看电影前,只看了豆瓣简介(不含剧透),只知道几个主要人物。
虽然知道是悬疑烧脑片,提前心里做好了仔细看、注意细节的准备,但看完后,还是掉进了导演的各种陷阱。
虽然我不是什么电影专家,资深影评人,但好歹作了二十多年的各类型影视剧吃瓜群众,各种套路剧情还是懂一点的。
结果一上来,几处重要的反转一个都没猜到。
惊讶赞叹之余,结合完整脉络,回顾下自己几次“上当”的过程,更是觉得这片,好些地方,都是先入为主,细想实在觉得导演高明啊!
一、先整体来看三段多利亚叙述的“秘密”1.宾馆里lura被杀,无凶手逃离痕迹。
2.意外车祸,丹尼尔当场死亡。
lura遇见丹尼尔父亲。
3. 实际丹尼尔没被撞死。
三段回忆。
第一个故事还原凶案发生前后。
律师要从头再捋一遍,了解细节,观众更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经男主叙述,便惯性思维以为故事就是这样的,此处掉入第一个陷阱。
一旦开始没有怀疑男主所述的真实性,后面就更难发现了。
接着在律师“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的高压逼迫下,多利亚说出了第二段故事。
注意说出真相前,镜头随多利亚的视线转向“秒针”、“全家福”、“律师”,分别以“时间有限”、“牢狱之灾失去妻儿”、“律师从来没失败过”给多利亚施压,营造出典型的“马上要说出秘密”的气氛。
看似律师打了个心理战,逼多利亚说出了“真相”,实际上是导演跟观众玩了一场心理战,让我们自然而然的以为“这才是真相”。
律师的犀利审问,双眼透着能窥视人内心的冷静、自信、精明,而多利亚在背负人命下的痛苦、悔不当初,一系列“如果我没有…”的自责假设,此案本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却沦落至此”的悲剧色彩,都一步步强化观众对多利亚所述真相的深信不疑。
第三段。
报纸,电视中新闻的描述都是“一名叫丹尼尔的年轻人失踪”,而身为观众的我们已经知道了真相(“被撞死了”),便自然会以上帝视角看着警方毫无意义的“全力搜救”,同时同情着那对焦急的可怜父母。
我们先是从叙述中得知真相,先入为主,产生“被撞死”的客观认识,后又以上帝视角一次次反复加深这一认识,才会在最后被“人没被撞死”震惊到。
人们对于由人饱含情感地一点点被迫“吐露”出来的故事,往往报以更大的信任。
如果开头直接播放这一交通事故和多利亚的毁尸灭迹, (响动的后备箱车盖是不是很熟悉?
! ) 看惯诈尸类恐怖电影的小伙伴很容易就会猜“人没死”。
此片回忆性叙事手法的采用,把握了观众心理,完美展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二、高明的细节,处处皆伏笔有几处觉得奇怪的点,刚萌发怀疑的念头,就被接下来的剧情“完美解释”,实际上都是导演刻意为之。
1.“丹尼尔被撞死”。
lura说丹尼尔死了的时候,我是觉得很奇怪的,怎么他们俩就那么点无伤大雅的小擦伤,对方司机直接挂了,太为了剧情而剧情了吧,结果后面马上解释“因为没系安全带,还在发短信”,好吧,我没话说了。
2.多利亚堂堂一个欧盟认证杰出企业家,发生车祸时怎么还不如他情人冷静,全程懦弱被牵着走。
结果是角色反转,原来如此。
3.lura为什么变发型了?
新造型首次出场的时候,我是真没认出来。
(后来好几秒都是盯着人五官看,非要确定是同一个人没换演员😂)。
结合前面“警局画像,暴露外貌”和多利亚那句“她决定好后,就会变成另一个人”,我想当然地以为原因如斯。
同时,一头利落短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厉害,也反过来令“lura谋划陷害丹尼尔携款潜逃”的说辞更加可信。
最后,角色反转,短发是因焦虑脱发。
实在感叹,连个发型都设置的高明。
4. 杀lura的凶手是谁?
从lura离开丹尼尔父母家,丹尼尔父亲盯着车牌号那幕开始,我就怀疑是父母报复杀人,但怎么解释现场无凶手逃离痕迹,多利亚想知道,这也正是观众想看的。
律师举了冰块自杀的例子,提出“打破惯性思维”,推演了整个过程。
于是,观众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惯性思维要不得啊”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悬疑片,此片更高明的一点在于,事实是很简单直接的“贼喊捉贼”,结果观众一开始就先入为主被带入“反惯性思维去破案找潜逃的凶手”的陷阱。
本部片子,好多地方都玩的心理战。
假律师和多利亚之间的相互试探,导演反观众思维而行之的剧情发展。
总之,高明啊!
这片子还有很多高明细节,后续再补充。
艾德里安(马里奥·卡萨斯 Mario Casas 饰)经营着一间科技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家中有美丽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事业家庭双丰收的他是旁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野心勃勃的艾德里安并未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生活,一直以来,他和一位名叫劳拉(芭芭拉·蓝妮 Bárbara Lennie 饰)的女摄影师保持着肉体关系。
某日幽会过后,两人驱车离开别墅,却在路上发生了车祸,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两人决定将在车祸中死去的青年丹尼尔联同他的车一起沉入湖底。
之后,劳拉遇见了一位善良的老人,老人将劳拉坏掉的车拉回家中修理,然而,令劳拉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就是丹尼尔的父亲。
©豆瓣
两个犯罪地点:1.偏僻小路上的车祸现场2.715房间看了十多分钟,我就照常规电影套路猜测在地点2发生的事件①是男主精神分裂?
②男主妻子索尼娅或是他情人劳拉的丈夫布鲁诺情杀嫁祸?
③或是托马斯为儿复仇策划了这起谋杀又能嫁祸给男主?
很快便证明①②猜测完全扯淡③的可能性极大,那接下来最大的悬疑便应该是托马斯怎么密室逃脱了吧?
接下来,我又发现自己too young to simple.在“律师”出示种种假证据套话的情况下,男主艾德里安以“罗生门”的方式还原了犯罪地点的场景。
“律师”告诉艾德里安可以用托马斯脱罪,艾德里安此时信任了“律师”,把沉车地点勾画了出来,到这里,“律师”的初级目的已经达到了,她想让自己的儿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墓葬。
但当艾德里安说汽车沉水时丹尼尔还没死时,“律师”情绪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接着她进行了真实的现场还原,这些场景中的男主终于展现出了与他的总裁身份相匹配的智商。
哦,原来他是那个主导者呀,他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
最后影片随着一个小高潮结束了:真律师来了,假“律师”到了对面大楼在男主面前逐渐卸下自己的伪装变成了那个我们熟悉的温和的学究派的一直以背景墙方式出现的丹尼尔的妈妈。
在影片情节推进过程中男主艾德里安、劳拉、托马斯...呈现给我们的形象都在不断地变化,对于男主形象的变化,“律师”作了很好的归纳: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
劳拉则是:自私强硬——懦弱——正义,而托马斯则是:善良——坚强——狡诈——正义。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结局式影片——最后几分钟以情节反转带给观影者以强烈震撼,如“控方证人”等优秀影片。
我认为“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的是在解密过程中,一层又一层的事实叠加出现时。
最后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好片!
看不见的客人,最看不见的是人的内心,以我之假面还施彼之伪装,只为拨开迷雾后面的真相,怎样的牺牲,怎样的手段,也不为过。
爱人就要真挚,亲人就要真情,太复杂,太虚伪都是假,都是不会长久之情。
与其只为贪图片刻的新鲜,而用一个一个谎言去填满,让自己变得复杂,麻烦,虚伪,不如过得痛快。
一生只能爱一人,疼有限的人,才能让他们得到足够的爱,博爱就像下午四点钟的太阳,看似广洒四方,明亮如虹,其实温暖不在。
其实整部电影都只是在一场对话中进行,我试着用另一个角度去看。
男主作为唯一存活的当事人,所有线索都在他的故事中进行着。
第一次的故事,女主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情妇。
第二次的故事,男孩的父母为了复仇开始迷失心智,变身杀人凶手栽赃男主。
了解大部分真相后,由男孩母亲复述的最后一次故事,才扒下了男主的羊皮。
说实话,作为案件悬疑片,我并不觉得这个反转很给分。
但我似乎看到了人类社会中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我不止一次听说过,我们的社会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从宗教到国家,都是用故事将我们每个人串联到一块儿。
但是那些故事是真是假?
最近两年的中美关系恶化,让中国故事和美国故事两种不同的声音开始竞争,传播……我也见识到了故事的力量,它会颠倒黑白,操纵人心。
从影片中的男主,我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影子,每个人都企图让大家相信他的故事。
而谁会真的讲述一个不带偏见与私利的真实呢?
又或是,人类无法理解真实,因为我们就是一种活在谎言中的生物。
最近有个热词叫“共情”,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却越来越出现在现代精神分析学者的著作中。
不管是人性观还是心理失调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似乎都极为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却在对共情的理解和应用上,逐步趋于一致。
共情似乎为现代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桥梁。
但是,这个官方的解释并不能把我们心中那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感受诠释出来。
看《看不见的客人》的时候,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最近很火的“江歌案”。
如果说这电影和这个真实的案件有什么联系的话,我想是艾德里安让我想到了刘鑫,而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对他人无共情之情,无同理之心。
他们又让我想到了武志红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巨婴”。
在律师的笔记上写着:胆小鬼、骗子、自负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出了这样的巨婴的共性,自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电影中的艾德里安,自认为自己是个聪明人,也自认为自己可以凭借聪明才智将所有的人耍的团团转——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他的聪明,最典型的就是,在酒店意识到自己被劳拉设计,立刻做出谋杀的举动,如果说这是激情杀人,就无法解释他在警察到来的很短的时间里马上想到将锅扔给托马斯——虽然他还没想到怎么做,在我看过的艺术作品里,只有小指头谋杀艾莎并立刻将锅甩给歌手可以相媲美,但是艾德里安到底不如运筹帷幄的小指头,后者成功了,当然被一刀封喉那是后话,谁又不是呢?
回到艾德里安这个人身上,自负,是一个很大的特点。
这就不难解释,明明只是一个交通肇事的事故,艾德里安怎么样一步步地将自己人生毁到如斯田地。
我想,在艾德里安三十多岁的人生中,他的小聪明曾经一次次得逞,就像小指头甩锅一样成功了一次又一次。
他自认为出轨神不知鬼不觉,但是发现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可能遭至损失时,及时刹车,用的理由是“这是错误”“我们会伤害别人”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出身不高,起点低,正如小指头,但是他对自己的聪明过于自负,以至于认为所有人都可以肆意玩弄鼓掌之间,就算一时没有想到方法,总会想到方法——钱、权势、人设,都是他的方法。
因为自负,所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明明叫保险公司就可以处理的事情,最后走上了谋杀的万劫不复之地。
为什么呢?
律师的笔记上还有一个词汇——胆小鬼。
什么是胆小鬼?
胆小鬼就是害怕一切,不敢面对一切的人。
真正的胆小鬼就是那个衣架上的影子也会认为是鬼,但是绝没有勇气走过去确认是不是鬼的人。
他们活在自己的阴影里。
艾德里安之所以自负,是因为他是个胆小鬼。
之所以做胆小鬼,是因为他自负自己能当成一个骗子,三者缺一不可。
自负的人难以面对失败,或者一点点瑕疵,因为胆小鬼最害怕的事情就是睁开眼睛,于是他的人生就变成一场骗局。
想来,这儿艾德里安做过无数次,投机取巧地将错误糊弄过去,房间里的大象越来越多,最后多到虱子多了不痒。
可是这是人命,这和你骗得了全世界,却骗不了自己的心一样。
他和你一样,有资格活在这个世界,哪怕就是生活质量在你看来不如你,那也是活生生的生命。
所以,生活中的小细节看似与整个人生的关系也不过是一个小水滴掉进了汪洋里,但是蝴蝶震动的翅膀也能引起海啸和飓风,说到底,不是这件事本来有什么蹊跷的地方,而是一个巨婴,最终就会走向这样的命运。
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讲,大概就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不过,电影只是截取了主角的一段人生,如果徐徐展开,天知道,这个艾德里安还做过什么“好”事儿。
然后说到刘鑫。
我是不认为她对江歌的死无动无衷的,她很可能也有很严重的精神问题。
另外,不管你相不相信“吸引力法则”,但是人的确是“物以类聚”的,她和前男友具体闹到什么程度的矛盾,别人猜想不出来,但是她自己心里很清楚。
她很可能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都活在噩梦里,当然这个梦不是别人给的,是她自己做出来的。
而江歌这个女孩,对于刘鑫的保护欲,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界限。
在明明已经意识到刘鑫这个人“自私”“爱占小便宜”还是不能甩掉她,除了异国他乡需要朋友外,很可能,她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老好人型人格。
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意外,但是如果圣母心不能做到快刀斩乱麻地切断巨婴的勒索,不是非此所累也要非彼所苦,江歌丢掉的,是生命。
而巨婴自以为让别人擦完屁股世界就会太平——一切交给时间。
很多时候,我们在探讨艾德里安和刘鑫这样的人的冷漠,对他人的痛苦——还是自己造成的痛苦漠不关心,但是对社会要求他们的负责又表现出极度的委屈和愤怒时,我们感到愤怒和不解,那是因为恰恰他们缺失的同理心,我们是有的。
我们能体会到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苦和无助,也能体会到人要求正义的决绝。
说点题外话,艾德里安和刘鑫这样的巨婴,一定不知道一个母亲的决心和毅力到底有多么大,因为前者虽然有孩子,显然也没有进入父亲的角色。
为人父母,恰恰是自私者和这个世界和解的一种方式,你只有通过无条件地去爱一个人,才能体会到爱的真谛。
巨婴都爱自己,但是巨婴不是没有前途的,有的巨婴就长大了,有的原地踏步。
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八十岁,巨婴就是巨婴。
不管怎么样的身躯,如果只蜷缩在一个宝宝的灵魂里,是不会长大的。
所以,才有那么多出了问题回家找父母哭泣,闯下大祸找这个顶包找那个诉苦的成年人啊,父母的错,家庭的错,老师的错,上司的错,社会的锅,甚至连你家的狗都有错,但是他们是无辜的白兔。
犯错是为了维护家庭,杀人是为了天下太平——然而,这个世界的秩序不是这样的。
你虽对伤害的无辜他人并无感情,但是这个世界还有千千万的人有。
如果没有共情,大屠杀和奥斯维辛只能成为那些有关个人的痛苦,而这一切,人类就无需反思,反正和我们没有关系,有那么一天,社会和历史都没有了共情,艺术也就枯萎了。
悲剧之所以千秋万代让我们痛哭流涕,那是因为人是有共情的。
有那个同理心,人才会爱,才会柔软,在社会规则之外,我们才能过更有质感的人生。
我们谴责巨婴,但是这些自负的活在自己骗自己的骗局里的胆小鬼他们真的过得好吗?
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逃过了法律的审判,他们真能过好一生吗?
这个问题,其实电影给我们解释了,但是没有解释那么到位,因为在高明的摄影集拍不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痛苦在他人看来是自作自受死有余辜不值一提,但是所有的痛苦都是痛苦,就算是巨婴的痛苦,并不能因为他们做了什么造成了别人的痛苦而变成非痛苦。
所以,一切交给时间,那张纸上,一个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律师还有个身份是演员的人写下了:正义!
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共情,对这样的痛苦具有同理心的积极意义也许是,让一个成年人如何做一个永远承认错误,接受错误,改成错误的,成年人。
可能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在推理和逆转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某些关键点我也隐约猜到了,但本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导演是认认真真地在拍一部推理电影,更何况,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一些乍看并不怎么罕见的情绪爆发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呢?
顺便,可能是我某方面的能力存在障碍吧,评论一堆人说第一秒就能看穿的真相我硬是没看出来……期待这位导演的其他作品。
1. 开车要系安全带 2. 回家要拉窗帘
电影出来就去看了,和室友一起去看的,一直忘记评分了,当时在电影院看的时候一直在猜到底谁是凶手,一直以为劳拉是凶手,后来发现不是,后来又觉得男主有双重人格,发现又错了,突然感觉自己没了智商,唯一猜对的就是那位律师不是真的律师,此片伏笔好多,值得一看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局的片子。毕竟,正常律师是不会对客户的“真相”如此刨根问底的。
查查说的没错啊,这不就是个天涯连载帖水平的故事吗,而且还是比较土锤那种一看就是“分享你现编的故事”,不是很想追下去的那种。。。当飞机电影看算是合格吧
最后学了把控方证人,来个大回转。可前面漏洞百出,蛋早都你们扯爆了!!
很不错的电影,导演节奏掌握的不错,悬疑,一环扣一环,最后妈妈那里印象深刻。
做作了 不值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男主角的每件衣服质量都好好,超强特写也没起球。老夫妇那么聪明,儿子却开车不系安全带还发短信…哭
有多少人是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过程?有多少人是对猜中的结尾感到失望,对没猜中的过程感到傻逼?影片的引申主题就是——只要是个人说的话都别信。
8.7分真过誉了,IMDb7.9都偏高。与《谜一样的双眼》《消失的爱人》《一级恐惧》《非常嫌疑犯》等同类比都有所不如,刻意于情节的twist,对主题和角色都缺乏发掘展开(女主小三都没给出确定性格,完全功能角色)。看后缺乏回味,生硬和缺乏逻辑的地方很多。咱这儿还真喜欢这种看似烧脑、高智商的片子。
4星半。 不过西班牙新导演值得鼓励一下。而且影院观影体验太好了。
你们亲自报案就知道了,到警察不作为法官律师那里,什么都不是证据。
现在能有意外结局还让人颠覆的故事,真的很难得了。结局半小时的反转再反转,能自圆其说,能刷新认识,能大呼过瘾,对一部悬疑推理片来说已经完成的相当漂亮。不会苛求太多,这样的故事和设定已经满足。
2017.10.26
害了女儿遇见白骨精老爸,只手遮天的权力眼。在外国谈谈人权,聪明还能反胜。在天朝,多少屈冤的亡魂,父母悲生。遗憾设计感太强,再刷刺激全无,真想考研观众智商,不要闪回,不要画演,两个人喷两个钟头也好看绝伦。
简直是基本每个细节都猜到,所以看得好索然无味。以及不脸盲的人应该一眼就能识破低级的易容吧,照片都放在手边,男主真的是输在了脸盲上。
这种玩儿叙事诡计的片子太多,要义在于用文字叙述,匹配影像重现,不断让观众相信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之后不断推翻重演,造成反转。也没太多新鲜感。
观众其实很善良的,多一倍的翻转就能让人享受到过山车般的快感。依旧是复仇主题,较之《女尸谜案》在节奏把控上进步不少,不过女律师身份揭露的一段高潮戏渲染得过了。
炫技式的各种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