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了,这可惜了。
让我们暂且抛却一切缺陷,仅仅着眼于影片显现出来的主题与核心。
追寻自由/女性主义/超越所处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影片本身有着相当好的题材内核。
老公是那类父权社会幻影下所谓完美的老公形象的代表,他所爱的其实也应该是父权制建构出来的完美的大和抚子形象,是自身心中幻想出的女主形象。
那么,女主逐步与他决裂的过程本可以成为女性摆脱父权枷锁桎梏的象征。
“这个国家战败了,我们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我偷窥到了不可偷窥的深渊。
”频出的妙语,再包括最后女主从和服换上洋装,与仍旧身着和服的妹妹微笑告别的情形,我想导演绝不可能没有想法。
但这一切都漂在了虚浮的故事和人物之上。
剧情逻辑上令人无语凝噎的脑瘫之处就暂且不谈了。
女主最后的自白对影片任何一种可能的解释都形成了绝对的威胁。
这段独白完全矮化了她的形象,将自身的行为由作为女性追寻自我的尝试转变为纯粹追寻欲望的享乐主义行径,连同一长串生硬蹩脚而又毫无美感的情色戏码以及先前那场戏中女主对情人毫无征兆又突兀无比的“无爱宣言”,让所有女性主义的影子消散在了纵欲的表象之下,让最后的女主比起追寻自由自我的独立女性更像是被性欲冲昏头的享乐者。
而老公的表现比起应有的“完美男性”形象,事实上很多时候也完全只是展现了一个被玩了命地绿还不敢吭声的㞞蛋。
美院大生只是精虫上脑的白痴,妹妹则似乎单纯是传统家庭结构洗脑的受害者。
而情人,他的整体行为逻辑则不仅毫无道理可言,更完完全全仅浮于扁平的类渣男形象。
他不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更像是一个供女主“觉醒”的扳机。
当然,其他人物并未有何更高于此的表现。
也就是,除去女主之外的所有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工具色彩。
而牺牲了一切人物塑造换回来的女主的觉醒,居然是以爱情发端,以性欲贯穿支撑,又以享乐主义做结的四不像。
到最后的成片效果,像是导演把世俗定义下的标准渣男行径安在一个女性身上,然后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
这样看起来近乎单纯作死的情节设计或许某种意义上指向了身体自主权,有着性解放的色彩,但在此之外的任何思想层面都是缺席的,这并非我所理解的对自由或是女性主义的追寻。
又或者,那毫无铺垫的“无爱宣言”实则是通过欲望解构了爱,揭示出了人生的无意义——但若如此牵强附会地以虚无主义的视点分析,便又要再次回归到结尾的自白。
以此论,女主最后的转变既非自我意识的萌芽,更不是拥抱了无意义后自身的解放,反而仅仅是一种耽溺于欲望的麻醉。
以此论,导演即是对这样的转变/觉醒持消极态度的。
先不说我完全未能看见所谓消极态度的蛛丝马迹,这本身即是一种更为危险的视角——它一定程度上否认了追寻女性主义的意义,以人生来无法避免的孤独消解了自由的地位。
这似乎指向了一种困境——循规蹈矩或是标新立异,最终一样归于孤独,甚至可能在那些刻板的传统的笼罩下反而更能够获得那些虚幻的充盈感,将孤独填满。
这样的解释让我不满。
我并不认为这种解释多么贴合影像,更拒斥其中显露出的那些散发着腐朽的保守气息的论点。
其实可能只是我过剩的思考误解了影片的表现,可能是这与日前所看过的《弗兰兹》那看似相似的主题让我更为敏感,可能是我不该对这样的一部情色电影如此吹毛求疵。
可能导演只是在展现一部情色影像,并未有如此多的思考。
但总归我并未目睹真正自由,并未看到心中所向往的超越时代的女性形象。
又或许我只是希望看到的影像与内心的期待更加吻合。
评分:C+
偶然机会看了这部电影的解说,评论都在骂女主作,但是我不知为何却很能理解女主园子的做法。
对这部被很多人评价“三观歪”的电影产生了共鸣。
1、身世园子出生在一个没有爱的家庭,父亲作为一家之主,外出嫖娼,对家庭并不忠心,在园子结婚时在乎的也只是自己家族的香火延续。
在一个以男人为主的时代,园子的母亲,园子两姐妹即使知道父亲的不忠也只能容忍,在剧中甚至不能说是容忍,而是无奈接受。
在这么一个父母没有爱的家庭长大,又何能让她知道什么是爱情。
2、男人园子生命里有四个男人,初恋小兵,丈夫雨宫,青年正田,情人越智。
第一位小兵,我认为在剧中,小兵自己认为自己是园子的男友,并且很爱园子,并没有侵犯她,保持了园子的贞洁。
或许园子也觉得他们之间是恋爱关系,但在那个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的时代,自由恋爱都没有结果。
所以园子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犹如一个渣女,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
她对自己的“贞洁”不在乎,对性没有认识,并保持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但是这也反映了小兵也是一个传统保守的人。
第二位丈夫雨宫,雨宫是幸运又是不幸,在老式社会的父母包办婚姻里刚好遇到了喜欢的人,但是悲哀的是喜欢的人并不喜欢他。
甚至一开始就鄙视他为了逃兵役而转了理科,这里我觉得园子鄙视丈夫雨宫比开头的小兵还不如。
父母要求两人结婚,园子不在乎婚姻、不在乎爱情不爱情,可以说她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一般,她没什么好争取的也没什么想要的,因此结了便结了。
很多人评价说园子如果不喜欢雨宫,就应该拒绝反抗这段婚姻。
我不以为然,为什么要争取呢?
在那个时代,结婚是必须的,而园子心中又没有喜欢的人,内心没有爱,要拒绝反抗些什么?
根本没有反抗的必要,迟早也是要结婚,和谁结又有什么区别。
第三位青年正田,正田的戏份不多,却在转接处起了决定性作用,园子对他没有爱,更没有性的欲望,只是觉得这个人有意思。
前面说过园子对性无所谓,正田的存在证明了性与爱无关。
第四位越智,越智的存在不过是恰好的时间出现了以为恰好的人,如果没有越智也会有其他人来填补这个空缺。
他就好像是一个借口,让园子突破社会规矩的理由。
3.性园子与丈夫的性生活一点激情都没有,直接背对着雨宫。
结婚怀孕生子,园子一眼就看到未来,她接受了这个宿命,一切毫无生机的进行着。
因为对丈夫没有爱,对两个人的小孩小诚也没有过多的感情可言。
剧中第三段床戏园子的态度有所转变,变得较为积极,她开始试着享受性带来的乐趣,对人依然没有感情,所以在过程中主动勾上雨宫的脖子,却在事后依然背对雨宫。
在雨宫说“我们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好了”的时候,园子半夜睡不着,坐起来看着雨宫。
像不像雨宫说了一句很荒唐的话后,园子被震惊、无语到失眠的样子。
雨宫极其传统,与外表保守内心向往自由大胆的园子相反,这就造成了她们没有过多的共鸣。
在对巷中恋人亲热的评价中,雨宫说了世风日下,越智说出了自己认为“自由恋爱”的想法后,园子对其刮目先看,在这个传统的社会中,居然有人跟“我”的想法一致。
园子内心大喜,雨宫其实很了解园子的情绪,当晚园子发现越智还单身,露出了“重获新生”的表情,她第一次对一个人有了解的兴趣,就像她死气沉沉的生活里突然有了点亮光。
从未喜欢过人的她起了一丝涟漪,开始打扮自己,同时她也开始为越智“守贞”,拒绝丈夫。
试图赋予性更多意义。
这段“不正确”的爱情,世人的反对反而增加了这段情感的独特反抗性,园子或许是借着这段感情来反抗自己的按部就班的生活。
当知道越智和北林有私情时,园子深受打击,她以为她们之间有爱。
她单方面失恋了。
之后的转折便是正田,正田求园子跟他睡一次,前面提到了园子根本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不拒绝不主动不负责,但正是与正田睡了之后,她发现,没有爱也可以有性,可以有感觉。
所以在完事后,园子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或许她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对雨宫有一点爱,有爱才有性。
正田的存在让她知道了性并不代表爱,自己对雨宫没有爱。
再者,这也证明了越智与北林之间不一定有爱,可能只是性。
当晚在与丈夫的性中,出乎意料的主动起来,她要再次证明她享受的是性,而并不爱雨宫。
所以园子说了“并不是因为爱你,
才有感觉的,我试过(与正田),是真的”“要是能被喜欢的人(越智)抱着,又会是怎样的感觉”。
之后支开丈夫,确定了越智的心意,之后跟越智在一起。
在与喜欢的人(越智)亲热过后,从愉悦变为淡然。
可能觉得跟喜欢的人亲热,也不过如此。
她也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真的那么喜欢越智,之后也并不会跟他在一起。
最后与越智分开时,园子也说了他们之间有爱,但在箱根那天就结束了。
园子理解错了,以为与越智在一起会是性爱,但最终发现还是只有性,自己依然没有爱。
园子对于儿子小诚唯一有的是愧疚,但是这一点愧疚,在片子结尾,园子走向了小诚,小诚却跑到妹妹洋子和雨宫的怀里。
她知道小诚跟他们一起会生活得更好,小诚比起园子这个母亲,更需要妹妹洋子的照顾。
她也就没有了愧疚,反而一身轻松,笑着走了。
园子是个无爱的人,什么爱都没有,或许有一点点亲情,在被妹妹洋子推到愤怒以及不理解时,洋子第一次有了情感的波动。
这是园子对喜欢雨宫的洋子发自内心的怜悯,说出“你真可怜”之后,被洋子一把推倒后慌乱的样子。
这是园子希望洋子能理解自己爱上越智,但洋子无法理解后崩溃的样子,这也是园子在电影中最大的情绪波动。
我本想说园子是个自私的人,但是想想,她又自私了什么呢?
你跟她要什么她就给什么,只不过她是对一切都不在乎罢了。
片子最后园子穿着小洋裙踏着轻快的脚步离开。
说自己是否死后只剩下子宫,我并不觉得这是对女性性欲的反映或者是女权的反抗等等,或许这指性,性是她唯一试图想要去追寻探求过的东西吧。
之后的一生或许她将会这么孤单的、平淡的、无爱的、没有激情的过下去,直至死去。
整部片子一直都是园子的独角戏,从最开始的以为性里有爱,再发现性里没有爱,最后知道了性不等于爱,爱也不是性。
从以为自己没有爱,到以为自己还有爱,再发现爱没有那么崇高,最后自己并不需要爱。
园子与我的心理有相似的点,就像现在年轻人经常说的佛系,无欲无求,生活平静如水,没有激情也没有期待,找到了一点事情以为是生命的真谛,到最后发现生命的真谛还是那滩死水。
人的一生很短如白驹过隙但这种心情很长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看了一部日本电影《花芯》,非常对我胃口。
女主很美,一举一动都有姿态,她的美是含蓄的,流动的。
一个真正的女人。
影片后半部,一直听到有江浪声。
小小一间屋子,外面都是风浪,屋里色调是一种暗红,很情欲的颜色。
电影标签是情色片。
但删减的太干净 ,少数几个镜头,拍的有气息感。
女主锁骨那一片特别美。
她无端发笑,也让我沉醉。
韩国有部19禁的电影《人间中毒》,有一个车里的场景,女主穿着高跟鞋下车,天欲雨,青色的旗袍,拄一柄细伞,很婀娜的往前走,镜头很静。
看过一个抗日片,男女主云雨后,男主突然说了一句话(不便描述)。
顿时觉得拍的恶俗了,太直接就缺美感。
让我倒了很久的胃口。
妹妹爱姐夫。
妹妹眼睛很大偏圆,嘴偏小偏薄。
看起来像猫科动物,有点媚,又显得不怀好意了。
再也没有比老女人矫揉作态更恶心的了。
没有爱情的婚姻对双方都是凌迟。
看评论有人说女主不道德,呵今天是一条晒的半干的咸鱼。
太阳好,我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在阳光下游荡。
改作业时,看见阳光透过窗子照在桌子上,觉得就是了,我只能过这种生活。
对面的小男孩在折飞机,很乐的左右对准。
你看,在少年时代,可以慢,可以花很久时间折纸飞机,并为之快乐。
靠着树晒太阳,有个小女孩靠近我,抓我的头发,我问“你快乐吗?
”小姑娘说,“我很快乐,有很多伙伴陪着我,我一个人不快乐,大人说,只有快乐才能幸福”。
这两天老是听见鸟叫。
古人爱说情深。
日本的WOWOW电视台,一直是靠“猛烈的爱情来讨人性”的专家,从《玻璃芦苇》的肆意,到《贤者之爱》的纠缠,再到《双重幻想》的决裂。
WOWOW尤其关注社会重压下女性自我的觉醒,东亚强调内敛隐忍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女性文娱需求,互为文本,谱写一首首铮铮的女性之歌。
究竟何为爱,何为欲,爱与欲之间又有何必然的联系,2016年,一部日本电影《花芯》就延续了此话题下的探索,由村川绘梨和林遣都主演。
二战后的园子(村川绘梨)出生在东京一家书香门第,父亲早已将她许给了雨宫(林遣都)一家,和即将结婚的丈夫同坐一室,四目相对,园子了无生气的夹起手里的和食,而坐在对面的雨宫,则极其热烈的表达了对园子的喜爱,而园子却毫不留情面地拆穿了雨宫关于爱的谎言。
随后,园子父亲病逝,园子与雨宫成婚,新婚夜并不圆满,兴趣寥寥的园子一觉醒来收到了雨宫关于昨夜之事的嘱托,不久,园子诞下一子,雨宫工作尽职尽责,按时回家,对园子不可不算尽心。
园子在丈夫工作离家后的疲态,妹妹洋子尽收眼底,洋子评价园子明明是一个事事都要和父母作对的女儿,偏偏在最重要的婚姻大事上草草敷衍。
表面平静如水的园子,心里就好像一眼枯井,而毫不知情的雨宫则误以为和园子已经加深了情感。
在住宅后巷,园子目睹了一对年轻男女的甜蜜温柔、耳鬓厮磨,在那之后,她第一次遇见了心里的“爱”,那个叫越智的男人,她丈夫的上司,和她比邻相居的单身绅士。
在女房东的茶座上,越智等人谈起的那对男女,雨宫斥责世风日下,越智却钦佩男女的自由恋爱,坐在一侧的园子旁若无人的呢喃:“恋爱“。
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园子和那个即将去服兵役的男友匆忙道别,园子那时是不懂爱的,随后嫁给雨宫,面对雨宫的绵绵长情,她依旧不懂爱,但她和道德感强传统观念深固的雨宫不同,雨宫是本能的排斥一切混乱的情和爱,而园子只是不懂。
当园子的手碰到了越智的手,她似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燃起了心里对爱的渴望,光着脚倾听年轻画家的手风琴,点上绯红的朱唇向越智投已热烈的目光。
在越智的刺激下,真实的园子并不是麻木和冷漠的,她不懂爱又渴望爱,不知欲念却又暗藏欲念的火焰,越智轻轻敲开了园子那笨重的泥壳,园子的潜修之路就此开始。
而雨宫执拗的禁止园子和越智的来往,又激化了园子的蜕变:那个大越智20岁的老太婆死不正经,总是勾引他,还搅黄了他的相亲,你不要再和他们见面了!
园子的错愕,雨宫理所应当的认为是这件事冲击到了妇道人家园子的世界观。
而拥有旁观者人格的园子,认知边界却比雨宫这样的正人君子宽广的多,也更决然,园子面对雨宫的爱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予回应,在喜欢上越智后,还未开始有所行动,她就坦然地就告诉了丈夫雨宫。
雨宫看似纯善炙热,又何尝不是伪善的一种,他从相亲时就无视园子的心意,只顾自我的欣喜,在知晓园子对越智的情感后,他依然莽撞向前,逼迫园子接受他的爱。
园子和雨宫的感情如同墙上那破裂的墙纸,再无修复的可能,在面对儿子的抚养上,她依旧力不从心,和儿子日渐疏远,所求不得的园子终在妹妹和雨宫的抵触下,情绪崩溃,嚎啕大哭,园子的第一次关于自我的探索就此失败,又退回到了那个麻木冷淡的妇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打开的内心又怎么收的住,河水中央,园子被微风掀起的裙角,预示了下一场的风暴。
雨宫的粗鲁和漠然对应昏黄灯光下越智和女房东,园子心里的涟漪越来越深,在草席上,园子地痴笑,所谓地冲破禁忌也不过如此,远比想象中简单的多,而她与雨宫之前趋于被动的关系也逐渐开始转向主动。
不曾获得爱的她,经历爱情的洗练,一下子变得勇敢和坦荡,一边雨宫仍在幻想通过返回东京和母子缔结,唤回疯狂中的园子,一句“脐带找不到了”,昭示了园子的继续下陷。
而园子又是何时爱上几面之缘的越智的呢?
是他的气度,是和他指尖的轻触,是他始终秉然的洒脱,或许,园子并没有爱上任何一个人,她只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去揣摩爱情和情感。
在雨宫对园子全家的施压下,园子义无反顾地走向更远,她开始愿意审视镜子里的自己,能够直视对面的那个人,和越智的种种,只不过是自我沉醉的欢愉和自以为是的自由,当时的园子,并不知道一切来的快,也去的快,如万丈豪宅崩于足下,空留一地沙砾......金丝笼里的鸟以为飞向了天空,却不过是换了一个大一点的笼子。
在最后,园子如是说:“当我死去时,燃烧殆尽,剩下的只有一副空壳。
“男人的爱是通向胃的,女人的爱是通向身体的,男人的爱更加直白,只满足口腹之欲。
女人的爱更加隐忍,却直达心灵的深处。
婚姻下的人饱经折磨,一代又一代,为何人要如此轻易地放弃爱与自由的权利,委身于虚无和寂静,除了爱与自由,其他的也是如此,人似乎总被迫在金钱,家庭,事业前低头,自我和情感看似最重也是最容易牺牲的,在牺牲之时,有人不屑有人麻木有人假装不知。
园子是不同的,园子的最后,丈夫和儿子给了妹妹洋子,亦步亦趋地走向屋外,园子看似输得一败涂地,实则是赢了,她赢得了自我,不是每个人的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清晰和明确的,有的人要通过漫长的跋涉才能化蛹为蝶,为了那一次的飞跃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值不值得了?
对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花芯》改编自生于1922年的女作家濑户内寂的小说,早年间风流放荡,晚年皈依佛门的奇女子濑户内寂此篇更多是倾诉那个时代女性沦为家庭木偶的时代悲剧,而新编下的电影注入了更多的现世因素,不论以往和现在,传达的内核始终如一:人的心似花芯,脆弱又娇贵,要好好呵护!
END -往期文章回顾“假白甜”遇上“真绿茶”,这是年度最婊电影!
豆瓣9.3,世界没有净土,人生总是不公!
豆瓣9.6,这是一部可能改变你人生观的电影!
营销的本质,是洞悉人性,销售女魔头北川景子!
丧尸版“使命召唤”,B级二战片!
演员演技确实很有层次,每一次和不同男人的性爱基本上都表达完全不同,能通过性爱本身这个行为,探究到女主的内心世界。
导演对于奇遇男人的描画完全就是从女主视角出发的,爱的时候百般帅气撩人,欲望纵横,不爱了就是负担和挫,完全的相由心生。
女主从一开始的观念被束缚,听从父命嫁给了一个安排好的男人,在婚前也坚决保持自己的贞洁。
丈夫也是属于清纯少年,还是处男一个,自然就从肉欲上爱上了美丽的女主。
但是这种爱只是单纯的肉欲之爱,当女主妹妹更合适他的肉体时,他就去转而爱上了女主妹,但仍然饱受道德的折磨,抱着虚假的礼仪和道义,不愿意和妹妹在一起,还想着挽回女主。
女主从头到尾都显示出一种超脱于这些男人的气质。
从一开始对性的懵懂无知,到撞见战后光天化日之下做爱的男女,与男二相遇,她就打开了自己的内心真实欲望,投入到一场场快乐之中,而在这些快乐里,她始终是主导方,拉着那些男人和她一同下坠。
后面不爱了,也就直接抛弃他们,没有半分挽回的机会。
女主抛弃这些男人时他们的反应也很有意思。
爱情开始于欲望,当欲望消退后,却试图用“爱情”作为名义来去挽回女主的心。
男人们陷入其中,而女主从始至终都像是游离于自己的肉体之外,从不投入感情,保持着一股子对世界的冷漠和淡然,只在几个爱的瞬间感受到快乐,并不断的追寻下一个快乐。
可以说,女主的行为和思想从现代的视角来看是相当现代化的,她一点也不像昭和女人,抱着一种玩乐人间的无所谓态度。
但她始终无法寻觅到真正的爱情。
但她又是超脱善良的,她劝说自己的丈夫和爱他的妹妹结婚,又在最后劝说妹妹和他结婚,而自己只是对这一切淡然一笑,洒脱而去。
在那一瞬间,我甚至觉得女主带了一丝神性,摆脱了人间的七情六欲,只觉得无趣可笑。
当然,作为一部标签为情色片的电影来说,它在爱欲的表达上真实让人感受到了女主的无爱。
没有爱的情欲是多么的无聊,多么的另人痛苦,绝望。
所以看的时候也有些无趣,感觉导演想讨论的东西很多,但是最后把女主给神性化了,也不知道想传递什么样的想法。
剧情和思想只给3星,还有一颗星是给演员演技的,女主真实好看帅气,男二安藤是真的很帅。
园子身上自然有女子学习的点她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爱敢说出 我可不是因为爱才有感觉的 这种话也不因为孩子所妥协园子是缺少感动的 所以不会在这种生活里感到幸福同样不被世俗束缚她独立于世 反抗精神好像浑然天成 有别于后天习得的严谨细腻 她的性情更加纯粹天然不讲理可广大女子清醒点吧 我们大多是老舍离婚笔下的太太们 离开男人我们活不成呀…ps:男子少一点自我感动吧就算是一个好丈夫 好父亲尽职尽责有担当不爱你的人还是不爱你
“你为何而结婚?
”“自己也就这样,看到一个不错,就想赶紧抓住。
” —- 一次吃饭隔壁桌二个中年男士的感慨,妻子是介绍认识的。
“我们在一起快7年了,应该交一份答卷了。
经济也结合了。
” —- 一个朋友的回答。
“为了买房子啊,上海单身狗不给买房啊。
” —一个同事的感慨,恋爱三年了。
“家里催了,遇到这个还不错,感觉适合,就想结婚了。
不想一个人了。
” — 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
很多时候,似乎已经忘记了为何而结婚?
或许是爱情,或许是经济,或许是孤单,或许是父母的安排,或许是认为自己老了。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很多人,一段感情结束的时候,不需要很长的修护期,反而急急忙忙的投入下一段恋情。
是因为想把这段感情寄托在另外一个人身上吗?
可是被寄托的人真的如你的前任一样吗,能否承受这段感情呢?
似乎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股脑的将这种“好”全部投放给对方。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彼此尚不熟悉,对一切都很新鲜,那股激情还在。
因此觉得一切都很好。
可时间长了以后呢?
问题就会暴露,大家都会固守自己的阵地,争吵也由此开始了。
园子对越智说:“任何事情发生多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吧。
”越智困惑的问:“你不爱我了吗。
”园子思索了一会儿道:“我曾经喜欢过你。
爱。。。
你若喜欢这个说法,也是可以的。
”这是电影《花芯》中的一段台词,也是园子探索未知后的感慨。
“任何事情发生多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吧“ 是啊。
我们毕竟是人,是人就有情欲,是人就有宣泄,是人也就有厌倦。
可很少有人明白这种东西。
只会觉得这是无理取闹,脾气差,甚至认为这是不爱了,不喜欢了。
可是多少人真的明白是什么喜欢?
什么爱呢?
园子对越智说:“到底是多么不一样,无论对方是谁,反正子宫都会不止羞耻的呻吟” 睡了,不一定是因为爱情,也不一定是喜欢。
也许是好奇,也许是寂寞,也许是为了发泄,也许…。
“反正子宫都会不止羞耻的呻吟”,可是男人听不了这个。
只会觉得你不爱了,对你的态度也就改变了。
甚至会主观认为这种女人是不知羞耻的。
园子对丈夫说:“女人也有欲望,这样做爱的时候会很爽。
”丈夫破口大骂:“不知羞耻”男人有欲望,女人也有欲望。
欲望本身不分性别,只是心里与精神上的一种期待。
没有高尚和低贱,可往往很多人,都会给这种欲望加上自己认知的道德,加以批判,我觉得这是滑稽,你难道没有吗?
只是你自己压抑了,何必批判别人表达呢?
电影结尾,园子去参加母亲的葬礼,在葬礼上发现妹妹洋子已经与前夫结成伴侣了。
当园子准备离开时洋子追了出来,她的眼中既有对姐姐的愧疚,也有对姐姐未来的担忧。
而园子仿佛明白洋子所有的心情,她什么也没有说,付之洒脱从容的一笑,转身而去,留下恣意的裙摆荡漾的背影。
一个女人的半生就此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那么究竟为什么要结婚呢?
你想过吗?
因为爱情吗?
可能处于婚姻中的自己至始至终都不曾明白——爱,喜欢,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近有个朋友说:“有钱又有能力就能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我只能安于当下的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有缘遇见所谓的命中注定的人。
大多数人不是选择勉强按照世俗的规矩生活下去,就是选择以自己探索的方向勇敢前行。
不得不感叹,随着年龄的渐涨,越来越明白“生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希望大家都能为着年轻时候的那份“自由而活”。
发现很多讲女性解放的电影,都离不开性解放。
“一定要为我保守贞洁啊,一定要为我保守贞洁。
”男性的这种处女情结在现在来说,虽然还是存在,但是大多女性已经不在乎啦,这或许也是女性自由的一方面,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战败后,我们才真正自由了。
”日本这个国家一直以国家为重,二战结束后,到如今,这种为国家而活的心态随着一代一代慢慢消失,甚至出现了,我为什么要为这个国家而活。
“我偷窥到了不可偷窥的深渊。
”这是圆子和越智第一次在一起,但是这句话,也说明了他们都结局。
圆子只是狠狠的喜欢了越智,但却并没有爱上他。
当跟他做了一次后,不管爱不爱,跟谁做,子宫都会不知羞耻的呻吟。
这也让我想起了很多出轨、劈腿事件,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爱,非它不可,其实得到后,发现其实都一样。
有时候做爱,只要一次就可以啦,多了,发现都是一样的,毫无意义。
圆子爱上越智,我想只是因为越智的不那么平淡,那句“自由恋爱”,那句“获得自由”,最后发现,越智一样的俗不可耐。
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
说心里话,挺喜欢这部电影的,缓慢的节奏,悠闲的步调,一切的那么满不在乎。
我想圆子最后是很幸福的,她拜托了一切的束缚,父亲、丈夫、儿子,她获得了她想要的自由。
她不想为任何人而活,她只是她自己。
我想这部电影,告诉我们,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然而,世俗平凡的我们,在一次次的追求挣扎中,努力的做着自己,失去自己。
“不管爱不爱,跟谁做,子宫都会不知羞耻的呻吟。
”
《花芯》影片开头就是一副火热的场面,一对男女在无人的小巷子里面偷尝禁果。
不过没有做完男方就停止下来对女主说不想玷污你,你目前还是纯洁的。
大家是否想过女方的心里呢?
其实女方是想继续下去的,可是男方却停下来了,导致后面女主一直为这件事情耿耿于怀。
女主是孝顺的,为了父母嫁给了自己讨厌的人。
其实讨厌并不导致女主会背叛,女主结婚生子一直很正常,但是中途女主的亲妹妹来了,说出了姐姐的实情。
并且女主已经看出来自己的妹妹竟然喜欢丈夫。
这才引起了女主内心“邪恶”的一面产生了。
不正常,这一切都不正常。
女主内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自己的亲妹妹喜欢上了自己的老公自己竟然不生气,反倒觉得轻松许多。
妹妹说姐姐是个坏人。
其实女主的父亲就是一位不安份的人,病危之时是从妓院抬到家里的,且不说女主是否遗传了父亲,但是女主内心躁动是真的,直到遇见她错觉那个人像当初让她的欲望刚燃起但是没有继续下去的初恋的时候,她的底线彻底瓦解了。
你说女主是有罪的人吗?我倒是感觉女主一直在遵照内心的感觉,一直在跟着自己的心走。
第一次的出轨是精神上的,她确实真实的爱上了不应该爱的人,但是她看见了爱人却和她认为不可能的人在一起,她有点发疯了,失去了理智,于是她就在想他们之间不是因为爱才在一起的,是因为生理需求。
这种想法一旦产生,女主就想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试,和一个她不爱的小男生发生了关系,完事后,女主大笑是因为她的想法是对的。
有时候确实是生理需要,和爱无关。
第二次出轨,女主实现了身心合一的感觉。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觉,可是感觉过后的女主也很真实地告诉了男二说曾经爱过他,在一起过后就燃烧殆尽了,换句话说是不爱他了,已经是曾经了。
所以男二给了女主钱。
在男二的心中,女主和妓女没有不同。
这实在是不符合现在大众人的观念。
所以就连女主的妹妹就说姐姐是个虚伪的人,后来她变得不虚伪了,然而又说她是个不知廉耻之人。
我们又能有几个人跟着自己的心走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非凡复杂的世界上不是一直在按照规定的所谓的规矩走吗?
谁违反了规矩谁就是道德败坏之人,谁就是必须得到惩罚的人。
其实女主最后才算是实现了彻底解放彻底自由之人,但是善良的她最后还是选择去看看亲人和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妹妹,丈夫都过得很好的时候,女主会心地笑了。
她彻底自由了。
以后的路也不再穿着合服走路了,就像我们现在目前有人的身份必须要穿制服或者工作服又或者带着枷锁生活,能彻底摆脱枷锁的人又有几个呢?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枷锁,去掉的话会浑身不自在。
所以我们都是普通人,过普通人的生活,一天一天,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
最近连着看了好几个日本影剧或剧集,虽然《海街日记》的确活色生香,《黄昏的清卫兵》与《暗剑和鬼爪》展现了末层武士的生活困顿但很有人情味,《四重奏》和《黑革日记》却太过取巧很难喜欢上,但最养眼的、最心水的还必须是《花芯》,每一幅画面都可以打印下来,裱起来,贴墙上慢慢欣赏。
最美的就是,园子在原野上散步,穿木屐过小溪那一段。
里面唯一有点儿离题的情节就是日本战败后(昭和20年),园子的父亲哭泣无法释怀,通过逛妓院发泄却差点休克。
其它所有剧情都是和园子息息相关的。
电影一开始,园子就极不情愿听到一个阿兵哥威胁还是祈祷说:一定要为我保守贞洁啊,一定要为我保守贞洁。
到末了,母亲过世的时候,无助的儿子跑到小姨和父亲身边,而不是园子身边的时候,园子自己也是放松和释然的。
所以,从前到后,园子也终究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其实就是独居。
里面台词并不多,算是言简意赅,非常典型的日式电影风格(或者叫小津风格/侯孝贤风格)。
美感除了女主非常收敛、内忍的面部表情外,大部分都是来自布景、衣饰以及配套的柔和的日光和灯光。
——细心的肯定能注意到,当园子和越智第一次约会(那时候她已经非常高调地和丈夫分居了),在早春的湖边散步那一景。
那时,两个人都是远镜头,一起散步没有看出来他们之间多么协调,倒是摄影师两次捕捉到了微风吹过嫩黄的树叶,吹翻过来,再吹回过去时亮度的几种变化。
在这样的场景中,两个人也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紧密拥抱,镜头大部分给了那一边林叶,场景十分静穆。
没人去说,但那一幕真的很像李白大叔的一句诗::“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当我看到那一幕的时候,也并没有猜到园子和越智最后的结局。
猜到这一结局,倒另有其人,——就是园子的ex。
所以再回看湖边散步这一幕,终究是伤感:平林漠漠烟如织,“湖边”一带伤心碧。
园子被点醒的契机有两个,“碰巧偷窥到别人家的自由恋爱”以及“出乎意料的对越智的无法自拔的单相思”,或者合二为一只有一个,就是越智。
说两个是因为,当去了京都“偷窥”到小年轻亲嘴的场景时候,园子势必想起了在昭和十八年和她一起的那个要上二战战场的阿兵哥,她们之间有过非常相似的墙角私语。
而对越智的单相思引发另外一场愈发不可收拾的“偷窥”,——你竟然是这样的“越智”!
越智有一句画龙点睛的台词,那是她和他第一次在桌面上闲聊,“这个国家战败了,我们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园子也有一句画龙点睛的台词,那时她也终于理清楚了她和他的关系,“我偷窥到了不可偷窥的深渊。
”园子的这一句,歧义还是蛮多的,她不仅仅偷窥到了“别人家的自由恋爱”,也偷窥到了越智和房东家的相互利用。
更为重要的是,在她午夜梦回,心情难以平复,偷窥到了“自己并不属于这个丈夫,也不属于她自己的小孩”,能让她改变主意,或做出某种选择的,只有她自己的意志。
园子,当意识到她其实只是曾经喜欢过(过去时啊!
)越智的时候,她大概已经偷窥到了“她只属于她自己。
” ——这是保存她自己的存在感的最好方式。
而末了,园子那句“当我的一生变成细白的骨灰,应当依旧能保持“呻吟的子宫””却反倒有点无厘头了,因为她并没有沉浸在N多情侣的纠葛中。
后记:没有啪啪啪场景,电影依旧很优秀,也不影响观感。
我原以为姐姐和妹妹之间有更多互动,其实并没有。
跟第一次主动喜欢的越智之间,也没有什么互动。
跟“丈夫”之间的互动就更少的可怜,大部分是丈夫在自作多情,而女主一眼看穿。
——虽然《感官世界》也算惊世骇俗,但里面男主对女主的控制欲,最后转化为女主对男主的控制欲,都是令人鄙夷的。
而《花芯》恰恰相反,就是不断摆脱那种控制:1)来自阿兵哥控制;2)来自父亲控制;3)来自丈夫的控制;4)来自对越智的单相思的控制。
茶杯里的风暴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导得巧妙,拍得漂亮,演得生动……那时是岛国家庭组织从“包产到户”向“自产自销”逐渐过渡的时期,在原定生产关系中用下意识劳作的园子,逐步发展出上意识的生产力,开发了睡觉的新层面——睡了几个就觉悟了——从不爱不做到敢爱敢做……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后来,生产力拜托生产关系,你走你的阳关道,俺走俺的独木桥……
女主:去特么的爱情吧,老娘要纵欲!
“束缚”是恶,那么“自由”就一定是善吗,女主在如愿摆脱原配丈夫之后却对情人说:我见过不应该直视的深渊。这里的深渊或许就是自由,是初见情人共同睹见年轻男女交欢所拥有的自由,而当她自己拥有这种自由后却只感到“抵达顶峰的空虚”。其实这是一个挺禅宗的故事,一个女主通过情欲逐渐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故事,而前提是要迈出第一步,用一切代价摆脱囚笼,抵达顶峰,尽管之后只是滑落与幻灭,但若非如此,也无法破除迷妄。8.5
女主听家里安排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内心却极其渴望自由,从精神出轨到肉体出轨,从喜欢过那个小三,到最后和小三成为炮友,全片一直是女主家庭主妇视角,呈现出来的压抑的状态,最后看到妹妹和自己的前夫终于结婚了,她才笑了,穿着新时代洋裙的女主和妹妹的和服形成对比,女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
女性的觉醒,或许是想要听从内心的欲望吧,已经顾不得旁人的眼光了,世上一趟,或许没有爱过,但是醒悟了自己的所求,也不枉此生。但整个故事其实没什么新意,色调气氛营造的还不错,女主很像徐静蕾。男主都好帅啊~~
21世纪还能拍出上世纪的诱惑,厉害。
可怜的女主,胸都快被捏烂了
还能再丧点?
女主哪里美……安腾太好看了。女主这种角色作逼到无法忍受
太温柔了。
女主听家里安排嫁给自己不爱的男人,内心却极其渴望自由,从精神出轨到肉体出轨,从喜欢过那个小三,到最后和小三成为炮友,全片一直是女主家庭主妇视角,呈现出来的压抑的状态,最后看到妹妹和自己的前夫终于结婚了,她才笑了,穿着新时代洋裙的女主和妹妹的和服形成对比,女主找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
女主满足我心目中对一个美人所有的幻想
事务所能不能思考一下再给Kento接戏???戏路宽也不能来者不拒吧???戏路再宽也要有个发展路线吧???Kento的目标是大物俳优啊。
女主某些角度蜜汁神似朱七七。沉闷冗长的剧情,行尸走肉的演绎,不见情没有欲。
慢得跟文艺片似的
皮肤怎么这么好
啧,有点看不懂林遣都了。
为什么会有人不爱林遣都??
普通电影的时长最好不要裹挟太多东西,安腾寻完美把握女性主义-性解放的论点。面对男性/女性的逃避与虚伪,它无可挑剔。
女主真的美死,举手投足都在散发魅力。安腾政信也帅哭我。怎么说了,故事结构很简单,如果发生在现代,大概就是一个爱与性的得失问题,但是在那个年代,会赋予不少历史意义。太美了,每一帧都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