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杜晓雨
主演:郭月,艾丽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简介:母亲杨红玉是屠宰场的一名工人。放浪不羁的儿子家宝把女朋友月月带回家同居,月月和红玉相处的很不愉快。家宝没多久就再次失踪,月月在与红玉日复一日的磨合中逐渐理解彼此,当家宝再次出现时,身边多了新的女朋友,经历了成长阵痛的月月拖着行李离开红玉的家,红玉送别月月,仿佛送别自己的女儿……详细 >
还行
剧作上标准且聪明。视听语言仍旧不配套,选择这么宽的画幅总让人感觉上下仍有内容未展示,再加上不停的晃,不够精确。女主演技不好,话剧腔太浓。
女性互助在婆媳之间。很好的题材,对底层劳动女性的职场和情感困境有一定展现。导演对镜头的掌控力不错,演员也没有新手的感觉,适合拍成长片。
对女性之间的慰藉毫无抵抗力 可惜月亮这个角色一点都没演好。
如果最后两个女人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北电底层社会苦情之优良传统。。台词/动作凶狠有效,剪辑/调度/灯光成熟利落。
辛苦两位演员
男人从来都是观戏的人,未入瓮中。
补标
6分,一场如何改善婆媳关系的家庭戏,但结局又让这一切归于虚无。也许表达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传达给观众,反正看完说不出的味道。
近景,跳切,晃来晃去,但没看到什么实际作用。。。
一个轮回式的电影,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地位昭然若揭,虽然她们只能抱团取暖,但她们的反抗(独自养育孩子、母亲将项链归还月月)也从未停止。电影以“失踪了”这样一个略显超现实的叙事点,引出的却是两位女性之间关系的改变,以及对她们的“失控”的命运的相似性的描绘,由天空中落到了地上,妙哉~
让本不爱吃猪肉的我更加恐猪了
有种老一辈的刻意感
制作流畅
比起《夜奔》的类型化视听和感性的文本,本片的视听看起来是有独立气质的,但是文本大体上却反而是类型化的,并不是说类型化不好,至少本片比《夜奔》好的点在于讲了件人事,说的是人话,没搞那么多乌七八糟的刻意隐喻,唯一的猪肉厂没有用好,行李箱的运用倒是恰到好处补录的声音和配乐完全非常拉挎,郭月的演技真不行,对比起来艾丽娅演的反而到位。最好的一场戏其实是报刊亭那场不起眼的戏,给妈妈家的两句词瞬间给这个角色上了一个档次。本来想打3星,又去看了另一部毕摄,又改回2星,两部差的的确不是一点半点。
3.5
别送了
蛮不错的片子,从朱容被男人抛弃到控制儿子再到儿子复刻多角关系再到月月的觉醒离开,打破了这场死循环;作为女性互助的故事,片子的情境设置也挺妙:一对准婆媳关系在儿子离开之后迎来了对抗与和解,月月这个人物也完成了人物弧光的转变,即她剥离了对男性的虚假的依恋
故事都没讲清楚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行
剧作上标准且聪明。视听语言仍旧不配套,选择这么宽的画幅总让人感觉上下仍有内容未展示,再加上不停的晃,不够精确。女主演技不好,话剧腔太浓。
女性互助在婆媳之间。很好的题材,对底层劳动女性的职场和情感困境有一定展现。导演对镜头的掌控力不错,演员也没有新手的感觉,适合拍成长片。
对女性之间的慰藉毫无抵抗力 可惜月亮这个角色一点都没演好。
如果最后两个女人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北电底层社会苦情之优良传统。。台词/动作凶狠有效,剪辑/调度/灯光成熟利落。
辛苦两位演员
男人从来都是观戏的人,未入瓮中。
补标
6分,一场如何改善婆媳关系的家庭戏,但结局又让这一切归于虚无。也许表达的东西没有很好的传达给观众,反正看完说不出的味道。
近景,跳切,晃来晃去,但没看到什么实际作用。。。
一个轮回式的电影,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地位昭然若揭,虽然她们只能抱团取暖,但她们的反抗(独自养育孩子、母亲将项链归还月月)也从未停止。电影以“失踪了”这样一个略显超现实的叙事点,引出的却是两位女性之间关系的改变,以及对她们的“失控”的命运的相似性的描绘,由天空中落到了地上,妙哉~
让本不爱吃猪肉的我更加恐猪了
有种老一辈的刻意感
制作流畅
比起《夜奔》的类型化视听和感性的文本,本片的视听看起来是有独立气质的,但是文本大体上却反而是类型化的,并不是说类型化不好,至少本片比《夜奔》好的点在于讲了件人事,说的是人话,没搞那么多乌七八糟的刻意隐喻,唯一的猪肉厂没有用好,行李箱的运用倒是恰到好处补录的声音和配乐完全非常拉挎,郭月的演技真不行,对比起来艾丽娅演的反而到位。最好的一场戏其实是报刊亭那场不起眼的戏,给妈妈家的两句词瞬间给这个角色上了一个档次。本来想打3星,又去看了另一部毕摄,又改回2星,两部差的的确不是一点半点。
3.5
别送了
蛮不错的片子,从朱容被男人抛弃到控制儿子再到儿子复刻多角关系再到月月的觉醒离开,打破了这场死循环;作为女性互助的故事,片子的情境设置也挺妙:一对准婆媳关系在儿子离开之后迎来了对抗与和解,月月这个人物也完成了人物弧光的转变,即她剥离了对男性的虚假的依恋
故事都没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