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片子,却被TS版毁了。
我看了这片子两遍,第一遍是可耻的TS版,第二次是BD版本。
而且在两个版本上水平明显差很多的翻译更是让我这种贝尔的影迷忍不住看TS版好难受。
言归正传,我早就关注这片子了,但是第一次看TS的让我对这部片子充满了厌恶和差评,等到第二次看画质稍好的才真正明白这个片子的内涵和精髓。
Bale饰演的Russell是一个钢铁工人和他的弟弟Rodney恰是那层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
而那不公平的社会还在一点一点的吞噬着他们的生命和残余价值。
这大概就是原片名《低等居民》的精神内涵所在吧。
不管是伊拉克战争带来的痛苦还是拳击带来的刺激,Rodney正是那无助的迷茫的一代。
在厨房和Russell的吵架中,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国家的漠视,而正要在打完最后一场比赛后和Rusell一起去努力工作的时候,死神去蒋琳琳。
不得不说,命运弄人,本有风险却看似平安无恙的的旅途却真的成了不归路,这让谁也没有想到,更不用说刚刚燃起生活的希望的Russell和Rodney了。
先姑且不说新泽西居民对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抵触之情,整部片子真正的平铺直叙,没有太多的波澜,就像是一条直的心电图,偶尔才有几下震荡一样,不知是导演缺乏自信还是能力不够,掌握不了局面。
连最后的追杀都显得那么平静,假若没有警察的那几声嘶吼和警告,可真的就算没有半点跌宕了。
在监狱中的乐观,在底层打拼时的挣扎。
无不彰示了这就是底层居民的生活状况,都说美国是个大熔炉,可能导演也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思想吧,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不公平现状的抨击。
低等居民,逃出熔炉吧。
镜头语言冗长透着冷意。
老工业时代的悲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沸腾的熔炉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既代表工业没落,有代表泥沼缠身。
前段,两兄弟共同的父亲,时日,已经瘫痪在床多时。
正如结局的辉映一样,Russ为弟弟复仇,叔叔替爸爸送终,两对兄弟终将相伴迷途。
中段,猎鹿人的过程和新泽西野人抓住弟弟双线合一,Russ对鹿的不忍心和Rodney被杀同时蒙太奇。
最后,Russ枯坐餐厅,窗外日出日落,融入熔炉。
甫出狱后的Russ准备良多,他焕然一新地鼓起勇气终于找到Lina,Lina却告知她本人已经怀上了警察的孩子。
从满怀希冀来找Lina复合,表达爱意;到听到女友背叛怀孕的震惊,强忍泪意;振作祝福,失落望着Lina离开,强颜欢笑。
整段意难平,他独自承受,体面放手。
起承转合无一不压抑安静,仿佛湖水微波,再无声响。
Russ接到警局的电话,杀人悍匪依然逍遥法外,背景是在家里的厨房,叔叔坐在厨房前安静地陪伴着。
这一刻,他情绪失控,手里的电话像纸质玩具一样被他暴打从墙上扯下敲碎。
这一段,克里斯丁贝尔把一个狂怒的陷在痛失亲人的血性硬汉,演绎得入木三分。
Russ为何不一枪把恶人打死:追逐,告知,在远处击落。
最后的最后,没有潸然醒悟的放下,而是选择复仇,浪漫的带着告别的复仇,最终尘埃落定,找到迷失的自我。
生活这只大手,会在如意的时候夺走如意,会在幸福时送点意外,会在以为能够掌握自己的方向时夺走方向盘,会把自以为很美好的事物无情的剥下华丽的外装,它会随时去左右人的下一秒,以此来彰显它的威望,它把人推入熊熊燃烧的火炉,去灼烧,用炙热去煎熬,有的人绝望,灰飞烟灭,有的人麻木,烧成了石头,有的人挥着烧红的拳头捶打,其实这没什么用,只是想证明自己的不甘和愤怒,让手上的痛楚来证明自己还活着。
最终,还是逃不过。
影片正如网友说的,冗长,甚至闷到 乏味。
我也险些抱着本子睡倒。
可是,整个影片不正如现在的生活一样?
都说人生充满意外,可是没有意外,人不就主宰了生活?
人总以为能做到很多事情,能实现很多事情,能随心所依。
可是,一旦生活感到你的行为不符合了生活的准则,生活一定会给你找点意外或者事故,迫使你改变自己的生活路线,感情状态,和对生活的看法,正如楚门的世界,生活就像那个导演,一旦发现你可能突破桎梏,或者你已经对当前的状态已经完全满意,或者有了很好的计划去实现自己的防线,那只大手一定会出现,让你错愕,让你疑惑,让你痛苦,让你发现一切都是虚假表象,从而让你不得不改变那美好的念头,改变方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会习以为常麻木的顺着生活的意志走下去,有的人会绝望,丧失了自我,有的人会愤怒,痛着,挣扎着,虽然大多时都是突然的,虽然大多时他们也知道是徒然的。
可是,总有一些人,不会让心里的火熄灭。
“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会用火”只要还能挣扎,只要还能感到痛楚,就能证明:我还活着。
我希望我是这种人。。。。。。。
这片子虽然冗长,但一点也不糟糕。
被生活愚弄过的人,会感觉到电影的好。。。。。。。
片子有点闷,可能正是导演希望传递给观者的对美国底层社会一隅的感受。
行将倒闭的钢铁厂、因伊拉克战争而被多次延长的服役期、退役士兵心态扭曲而无法回归正常生活、不受警察控制的暴力分子明目张胆地杀人....... 男主角是个普通人,现实、乐观、善良,应该算是好儿子、好哥哥,差点也能成为一个好丈夫。
虽然他懂得在生活面前要夹着尾巴做人,但骨子里却充满血性。
在弟弟被害后,他只身调查连警察都要退避三分的凶手,并且以血换血、以牙还牙,给了恶人应有的惩罚。
然而,等待着他的又是什么呢?
是另一场牢狱之灾?
是漫长而沉重却不得不忍受的生活?
真的可以逃出熔炉吗?
说几点印象深刻的: 1、男主角出狱后找从前的女朋友想复合那一段,克里斯蒂安•贝尔把男主角从满怀希望、小心翼翼,到得知女友怀了别人孩子后的震惊、到极力克制着保持礼貌,继而极度失落而伤心的感情变化表演得非常准确而细腻,很能打动人。
2、前女友的现任警察男友找上门来的时候,男主角的反应让观众错以为警察是为男主去找过他女友而特地来教训他的。
这个地方是唯一一个小幽默--美国人喜欢开玩笑的特点可见一斑,再沉重严肃的片子都会出现一两个幽默的小细节。
3、影片中提到当地钢铁厂不景气,是因为中国的钢铁更便宜。
4、影片中有三个远景,镜头从类似窗口、桥洞的角度拍过去,呈现出的画面是四周乌黑,而中间却是树林、草原等一片鲜绿的自然风光。
个人感觉很有含义,仿佛预示着社会底层小人物在泥沼与光明间挣扎生活的生命状态。
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好片。
影片整体的基调沉闷、灰暗,令人昏昏欲睡。
这不是贬义,这个正是那个破败的美国工业小镇的基调。
男主是个钢铁厂蓝领,爱父亲,爱女友,爱弟弟。
正是这些亲情或者说美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支持着他过着碌碌无为但安于现状的生活。
男主以为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生活将这些全部夺走。
由于受到中国廉价钢材的冲击(影片中是这样介绍的),男主所在的钢厂濒临倒闭,而钢厂又支撑着小镇绝大部分人的生计,于是,小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如此背景之下,有什么能够支持着我们继续乐观地生活?
恐怕只有亲情。
父亲去世,男主哭了,但他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女友和弟弟;女友离去,男主哭了,他仍然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弟弟;弟弟被新泽西黑帮打死了,男主没有哭,但他已然绝望。
于是他不再信任体制(黑胖警察),不再信任来自于任何人的任何美好承诺(他的叔叔和酒吧老板),选择拿起枪,自己决定命运。
影片中的小镇是个缩影,大背景是后工业时代美国底层阶级的绝望。
这个小镇让我想起在克里夫兰的日子。
这个曾经的美国工业重镇,如今已荒凉不堪。
大量的空置的破败厂房,随处可见的身背氧气袋的老人,无所事事的黑人青年,诸如此类。
这是美国底层人民的绝望。
工业时代的老去导致大量的产业工人被时代抛弃。
他们依然相信那个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当头棒喝。
美国梦,中国梦,终究只是梦,梦醒后,该何去何从?
最后,贝尔出狱后与女友重逢的那场戏,堪称经典。
单凭这场戏,就足以拿小金人了。
真是委屈的贝尔。
影片是因为看了最近很火的凯西艾佛来克演得所以顺便看了看,结果一看评分才6.3,看完之后我觉得没有那么惊艳到也不差,光看woody演得恶棍就值了,而且整个影片设置的背景时代,最后的故事发展很真实。
凯西演的角色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和海边的曼彻斯特演出确实有些差距。
在美国落寞的工业城市,一个落寞的拉塞尔,钢铁工人,经历的车祸,父亲去世,爱人的离去,弟弟的去世,终于走上了反对制度,个人英雄主义的道路
在美国荒废的一个工业小镇,子承父业的哥哥是名钢铁厂工人,弟弟是被反复征兵四次到伊拉克的退伍老兵,还有一名患得职业病躺在病床上等死的老父。
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哥哥永远怀着平常心态,任劳任怨的接受着生活的一切,还好有一名像样的女友陪在身边。
不成想,本不如意的状态还意外遭遇酒后驾车的祸事,交不起保释金的哥哥被一关四年。
四年后出狱,老父死了,女人也跑了,弟弟又被人残忍杀害。
求助的警察不仅是第三者,还打官腔推脱责任。
只求温饱的哥哥终于忍无可忍,亲自披挂上阵,不惜一切代价举起猎枪,誓为死的弟弟讨回公道。
当体制不能解决人民最低的索求,人民只能以本能来反抗所遭受的迫害。
弟弟以血肉之躯反抗现实,终还是融化在“熔炉”当中,万般无奈的哥哥也只能拿起猎枪指向恶徒。
这时,弟弟在生前反击哥哥的那句台词会在观众们的心中反复回荡:“他妈的我把命都给了这个国家,国家给了我什么。
” 他们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失了更多。
这片子并没有特别优良的剧情,也可谓是小制作,几个演员,几个地点,除了贝尔外,都没看出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
可就是这样一个片子,让我感触很深。
它表达出来的一种意思,我接收到了。
该用什么言语出形容这个意思,我反一时说不出来。
再一次加深了对贝尔的喜欢,感觉他确实要比小李强,小李的角色没有太大的突破,而贝蒂愿意尝试很多不同的角色。
这一次的主角,一个平凡老实巴交的钢铁工人,因为弟弟渴望成功,渴望改变贫困的现况,欠了小头目一些钱。
主角在给弟弟还钱的时候,小头目请主角喝了一杯,后因为酒驾,把人撞死,入狱。
在服刑期间,老爸病死,女朋友跟别人跑了。
出狱后,弟弟还是选择铤而走险,最后被杀害。
就这样一个老爸过世,女朋友跟别人跑,弟弟被杀害,又入过狱的孤苦伶仃的钢铁工人,贝尔演绎得太有感觉了。
主角那最后一枪,我深深的能体会到那一份孤寂。
就算我可以让警察来把这仇人捉住,而我还是选择了在警察面前把仇人杀了——我已经一无所有的,哪还怕失去!
英国最近风大,又冷,昨晚大雾都快把整个小城淹没了,没想到今天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晴天,昨晚一边喝酒一边看完了这部电影,彼时完全是冲着贝尔和哈里森去的,并没有怎么仔细看电影的介绍,看完之后有一些感慨,要问这些感慨源自于何处,大概就是去年那部《温柔的杀戮》吧。
必须要说,有些电影,如果抛开了时代的背景,而被单独审视,必定是索然无味的,《温柔的杀戮》是这样,这部《逃出熔炉》亦是如此。
这两部电影的共同背景也很明显——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萧条给普通的个体所带来的影响。
也许有人说我在故弄玄虚,但其实这种片段比比皆是。
在《温柔的杀戮》中,一开始的镜头就是两个不同场景的混接,一面是不断闪回的奥巴马就职演讲,他器宇轩昂、侃侃而谈、描绘着美国的美好未来;一面是一个破败小镇上一个无业游民牵着狗漫无目的地游荡,东张西望、实则脑海里是在谋划着如何将自己偷来的狗卖出去的勾当。
而在《逃出熔炉》中,这样的镜头不多,但也足够了:贝尔替自己的弟弟还钱之前,电视里正有人在给奥巴马拉票,他看着电视里的画面,完全不知道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老酒保调侃着来了一句:“说不定他(奥巴马)也会落得个和肯尼迪一样的下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简单,老人在嘲讽奥巴马的雄心壮志——四年后的现实也印证了他的嘲讽,不过被爆头的是这个老酒保罢了。
不多久就是这部戏的第一个高潮,贝尔酒驾后入狱,四年后,当它出狱后,注意镜头的特写——车窗外一栋栋房屋缺乏维修、破败不堪、廉价代售,当时的贝尔坐在车上,有些迷茫的看着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小镇。
更不要提不断出现的废弃工厂的场景,一切都在暗示着萧条。
《温柔的杀戮》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全职杀手被雇佣,当时他的雇主和他讨价还价,面对皮特的出价,雇主啰嗦了很多,大意就是:“现在金融危机,一片萧条,就叫你帮我去杀个人,你TM看在老交情的份上能不能便宜点?
“皮特想了想,也点头了,那段日子,他生意也不好。
而在《逃出熔炉》中,小镇的居民们面对的,则是更大的生存危机,从太多细枝末节中,我们可以知道小镇的工厂(mill)是整个小镇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
威廉达福饰演的小老板告诫贝尔的弟弟去mill里讨生活,因为“你的哥哥是这样,你的父亲也是这样。
”贝尔也劝弟弟去工厂,即使兄弟俩——甚至小镇的人——都知道职业病是他父亲去世的原因之一,他依然希望弟弟能去工厂”讨生活“。
而显然,贝尔的弟弟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没有什么技能,在伊拉克为国效力,回来之后一样一无所有,荣誉?
来得没社保实在,不是么?
就算如此,贝尔的弟弟依然决定在打完最后一场拳之后就回来和贝尔一起上班——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讨生活“的方式。
可是这一切,也很快就被击碎了:贝尔告诉前女友工厂要倒闭了——”中国货更便宜。
”而这时她的前女友却面无表情地告诉他,“我怀孕了”。
至此,电影中的这个“熔炉”似乎已经达到了最高温,贝尔和他的弟弟就要被烤的体无完肤。
很显然,除了弟弟和老友,贝尔的世界里就只剩下工作了。
显然,在故事里,熔炉的温度还未到火候。
拳赛之后,贝尔的弟弟被哈里森饰演的乡民一枪爆头,埋尸荒野。
在《温柔的杀戮》里,皮特饰演的杀手有一个习惯,他不希望自己要杀的人在死前看着他,向他哀求,因为这会让他“下不了手”。
所以他喜欢远远地突然开枪把人打死,让对方也落得个痛快,片名《温柔的杀戮》便由来于此。
而在《逃出熔炉》中,正是由于弟弟的死,警方墨守成规似的无所作为,才让贝尔只身一人踏上了复仇之路,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贝尔不再希望自己和所有人一样麻木不仁地活在这个小镇里,他要复仇——我想,《逃出熔炉》的片名,也正源自他给哈里森打电话,引蛇出洞的那一幕开始之时吧。
最后的复仇方式没有太多新意,唯一让我感到有些意外的就是为何贝尔要等警察来后才给哈里森那爆头一枪。
从我所学来看,这是谋杀,因为当时不存在正当防卫的需要,即使对方已经杀人,这也不代表当着警察的面把已经失去杀伤能力的人打死就是合理的,至少在美国,这是构成最低级的谋杀的,这是典型的overkill,何况每辆警察前都有记录仪。
那时我突然有些激动,也许这才是这部电影的又一个高潮,彼时走投无路的贝尔知道自己即将失业、生活也没有着落、举目无亲,当着警察的面杀了自己的仇人,不仅可以一雪前耻,自己也能顺理成章的到监狱里了却残生。
贝尔拎着枪等警车开到的那一幕却最终没能成为这样一个惊艳的伏笔。
可惜。
回到最后,无论是《温柔的杀戮》也好,还是《逃出熔炉》也罢,终究讲述的都是弥漫全球的危机之下美国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产业衰退,次贷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反恐战争的老兵生活状况堪忧。
对于这些生活在小镇的美国居民而言,未来的生活更是看不到什么希望,可是他们却也随时准备着即使付出一切——也不让绝望将他们吞噬。
这便是美国人的另一种精神——“逃出熔炉”,也便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能离开时代背景的唯一原因。
忘了提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The Low Dweller》,意即:低等居民。
导演:斯考特·库伯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卡西·阿弗莱克 伍迪·哈里森从罗德尼被杀开始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前半部影片就像一部文艺片似的将一个小镇几个人物的生活娓娓道来,细致入围的在镜头中将角色渐渐的丰满起来,不留痕迹的铺垫着后面的剧情。
虽然这是一个灰色的故事,但导演并没有致力于挖掘故事的黑色潜质,影片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牵引下带着观众走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习惯了被事件或冲突牵着走的观众估计会对这样一部片子有些莫名其妙,相比剧情本片从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入手的难度其实更大,若非导演对本片剧情有绝对的自信是不会如此处理的。
这个小镇的天空被钢铁厂的浓烟熏染的灰蒙蒙的,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却有着刚硬的性格,无处不在的雄性激素在这个环境中倒是恰如其分,男人和男人的故事中总免不了要充斥着酒精和荷尔蒙,唯一的女性角色也不过是在罗素和韦斯利的关系中平添了一丝复杂的成分,本片每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比剧情更值得一看,全片的精彩之处都在于人物关系的张力之中,罗德尼和罗素的兄弟之情无疑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两人的对峙和关怀贯穿始终,以至于罗素最后的一枪射的百般的艰辛,两人的内心在与自我的较量中做困兽之斗,情感与情感之间碰撞出复杂的火花,导演没有浪费这些演员的出色演技,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很隐忍,不轻易爆发出的冲动却令观众通过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察觉到了。
导演用难以置信的克制和细腻将这个五大三粗的故事讲述的细致入微,在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仅仅就是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在与生活的较量中或成功或失败,这不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火爆大片,但绝对是一部可以令人刻骨铭心的电影,尤其是那最后一枪。
蛮萧条的小城调子,原声也不错啊,为以上两点打两星吧。。。。
严重怀疑豆瓣用户的鉴影能力。
贝尔尽力了,导演CUBA
很闷呢,这生活状态真的是熔炉啊,就整一个把人慢慢熔了。我其实一直在等着贝大帅哥最后的暴走,但最后的最后也谈不上什么暴走,还是整一个压抑中的压抑,这最后一枪算不上解脱吧。倒是哈里森这个坏蛋演的很传神啊,这真是个恶心至极的王八蛋啊。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能吸引我融入这个故事,电影前半段的铺垫感觉很刻意,节奏慢点也就算了,故事也太俗套了,毫无看点。结尾部分开了那么几枪算是最提神的了,但是结局也太简单粗暴了,没有出人意料,也没有什么转折,太无聊了。
靠贝尔的脸撑完整部电影。
什么国家什么警察都是靠不住的,只有血脉才是唯一的支撑,这点和汉江怪物很搭,整部电影就是很平静地讲了个很残忍的故事,抓心。
什么玩意儿。。。。。。剧本就是一坨翔。
生不如死·
有些闷
Out.Of.The.Furnace.2013.BluRay.1080p.AVC.DTS-HD.MA5.1-Nio@CHDBits
2.5分,剧本不好。
兄弟情义换来以暴易暴。
大失所望。这么没劲的故事还讲得又臭又长。标签里的LeonardoDiCaprio 是怎么回事??
前半段有点慢
故事太不精妙。
影片高潮来得太晚,着重的细枝末节各种寓意铺垫有些长了,总之片子就是弟弟死了哥哥为他手刃仇人
给CB和WH的~直接要看睡着的节奏~~~~
最大的问题是节奏太慢,太拖拉。
吉他轻轻地反复地扫弦,撩动了心弦。好人难当,无论多么积极去面对无奈困苦的生活,终究还是被命运牵引,一切天注定。贝尔心酸,哈里森霸气,阿弗莱克稚嫩,惠特克摆摆样子而已。整体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