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声婚礼

Nunta Muta,安静的婚礼,Silent Wedding,Au diable Staline, vive les mariés !

主演:梅达·安德列亚·维克托,亚历山德鲁·波托切安,瓦伦汀·蒂奥多修,亚历山德鲁·波托赛昂,Ioana Anastasia Anton,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丹·康德里奇,谢尔班·帕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卢森堡,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8

《无声婚礼》剧照

无声婚礼 剧照 NO.1无声婚礼 剧照 NO.2无声婚礼 剧照 NO.3无声婚礼 剧照 NO.4无声婚礼 剧照 NO.5无声婚礼 剧照 NO.6无声婚礼 剧照 NO.13无声婚礼 剧照 NO.14无声婚礼 剧照 NO.15无声婚礼 剧照 NO.16无声婚礼 剧照 NO.17无声婚礼 剧照 NO.18无声婚礼 剧照 NO.19无声婚礼 剧照 NO.20

《无声婚礼》剧情介绍

无声婚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53年的9月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里,兰库(亚力山德鲁·波托西恩 Alexandru Potocean 饰)和玛拉(Meda Victor 饰)即将迎来他们盛大的婚礼,这一对男女是如此的相爱,除了做爱与结为夫妻,他们似乎再也无法找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们的感情。然而,就在这大喜之时,传来了独裁者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为了表达对他的祭奠,兰库和玛拉被告知他们必须取消婚礼。 对于兰库和玛拉来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怎么能够阻挡他们的爱情?一场无声婚礼应运而生,这里的无声代表了彻底的静默,没有语言,亦没有碰撞,拉扯,咀嚼所带来的任何声响。对强权和独裁的反抗带给了村民们久违的快乐,却也让这特殊的婚礼最终演变成为了一场葬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使怪盗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第三季遗弃之地她的杀机欲望雪地娘子军我眼中的豆荚迷宫咖啡馆杉咲花的休工期国宝奇旅丑女贝蒂第一季堆积情感来自谁的启示觉悟吧!那边的女孩半条棉被性在够辣冒牌天神疗愈火山岛孤独的美食家~美味却苦涩……井之头五郎的灾难~死亡约会双面骗子虚假警察第一季V字猎杀令神探巴克希解码游戏隧道之鼠千铳士行骗天下JP:公主篇狐闹干探警察虚拟小姐在看着你天堂凹

《无声婚礼》长篇影评

 1 ) 结婚请闭嘴

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兰库和玛拉马上就要举办一场婚礼。

值得一提的是,刚得知两人正在热恋时,双方父亲都非常生气。

甚至当场动手打了起来,觉得对方配不上。

当兰库喊出一定会娶玛拉时,两位父亲突然又喜极互拥,一口一个亲家,这操作令人猝不及防。

小村庄嘛,有人结婚自然是大事。

全村老小统统发动起来,有力出力,婚礼的一切都准备就绪。

看上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家都翘首等待第二天的婚礼。

坏就坏在这个“东风”上,实在太欠了。

婚礼前一天晚上,苏联军官来报:斯大林同志去世,除了哀悼活动,禁止其他一切公众活动,违者按叛国罪处理。

当年因二战反法西斯而驻扎罗马尼亚的苏联军队一直没有撤离,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这些年早已在罗马尼亚建立了相当的威信。

斯大林死了,这下完蛋。

葬礼都不能办,别说热闹喜庆的婚礼了。

可村民们并不认同,不让明着来,那就暗搓搓得来呗。

于是夜色下,一场悄无声息的婚礼,在苏军眼皮底下偷偷进行。

杯子缠上抹布,乐器塞住发声口,所有的交流全靠手势+唇语。

可怜的孩子们管不住自己,只好都被堵住了嘴。

婚礼以一种诡异又创意的方式默默进行着。

如果你是新人,一定不满意这场婚礼,不让说话不让热闹,你跟我说这是结婚?

看到玛拉郁闷的脸色,老父亲于心不忍豁出去了,摔破酒杯站起来怒吼:尽情欢畅,祝福小两口!

一时,村民们high翻起来!

然而苏联的禁令不是开玩笑的,坦克说开进来就开进来,大兵蜂拥而至,男人们杀的杀绑的绑,玛拉的父亲也被军官一枪打死。

整个村子只剩下了一个男童。

这是一场婚礼,更是一场悲剧。

影片最荒诞的部分,就是婚礼上二十多分钟的静默。

人们一人对一人传递着给新人的祝福,即便最后进入新人耳朵的祝词早已变成了黄段子。

乐队奏着没有声音的乐曲,你知道这是结婚进行曲。

老头撅起屁股半天才坐回去,你知道这是沉默而悠扬的屁。

村民们没有说话,但脸上却都是笑容。

所有人都是这场默剧的出演者,肢体动作、变化的表情,还有角落里被捂住嘴的孩子,导演通过喜剧的方式,将当时荒诞的环境放大。

观众笑了,也为之后再也笑不出来的结局做好了转折的铺垫。

坦克推平小屋,男人被处理干净,洁白的婚纱洇出鲜血,这血是父亲的,是丈夫的,更是被压迫的自由。

回到影片开头,电视台一行人来到村子原来的地方,想要进行采访。

可一路上没碰到什么人,这里已经变成了寡妇村。

曾经明亮活泼的村庄败落,那片被兰库和玛拉亲热时压坏的油菜地长满杂草。

追逐打闹的女孩们坚守下来,成了穿着黑衣在远处驻足观望的老妇。

昔日的欢声笑语变成了今日电视台纪录片冷漠的素材。

导演残酷地将一切美好打得稀碎,也正是如此,那段历史才被演绎和铭记。

背后的村庄早已默不吭声,像极了那场无声的婚礼。

可我们都知道,无声不代表不存在。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一起拯救好电影

 2 ) 他们活过,后来死了

起初是一个村子,像我们熟悉的那样满溢质朴的爱憎、粗俗的欢乐、未加掩饰的蓬勃欲念——土地被公有化的农夫懒洋洋地度日,醉醺醺的妓女坐在酒馆里打瞌睡,因为日子乏味,所以有开不尽的玩笑恶作剧,只有年轻人不抱怨生活,他们无休止地追逐打闹,在田野、在森林、在谷仓里欢爱,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

村落宛如生命体,有自己的规律、法则和好恶,当生生不息面对陌生而粗暴的极权制度,它笨拙地应对着,帮助苏联人的人成为被嘲笑揶揄的对象,电影放映前插党旗的宗教化仪式,被顽童赋予了玩笑般的性意味。

生活在继续,那庞大的机器一步步推进,人们从未察觉。

只有畸零的边缘人,站在离怪兽最近的地方,疯子少女用荒诞的语言警示大家,欢乐的侏儒则坐上马戏团的车子一去不回头,像《铁皮鼓》里的男孩一样用流浪逃避成长的危险……可俗世的人只关心眼前的欢愉,金童玉女终于要在一对冤家父亲的争争吵吵中喜结良缘。

第一个黑色信号降临,疯子少女惨死在森林里,手里紧握着苏联军官的勋章,而这时那怪兽还尚未露出一点真容,这只能算他临近的足音。

村人的悲伤像一阵风掠过,临近的喜事很快冲淡了每个人的哀恸,不甘心的鬼少女从坟墓里出来试图再次拯救大家,无奈依然像生前那般无足轻重。

第二个黑色信号是“各民族之父”的死亡,胸口带着被拔掉徽章的痕迹的苏联军官来到,仿佛不详和死亡的信使,让所有欢乐陷入停顿,从此后,静寂无声。

哑剧一样偷偷摸摸的婚礼,应该很好笑,但笑都在还曾有阳光的时候用完了,透支了。

人们无声地动作默契荒唐,却再引发不了内心的笑意。

女人的眼泪总能激发男人的血性,男人的血性总能引来怪兽的胃口,欢乐的歌声还来不及收场,坦克(熟悉的坦克)已经推倒了家园的墙……我想,不管结局怎么急转直下,这终归是一部喜剧片,幽默对抗极权,就像前苏联和罗马尼亚数不清的政治笑话,高压下人们找不到别的途径宣泄不满,开始用类似段子和三只小熊的歌曲这种轻松俏皮的途径来对抗暴政……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喜剧的最高境界是“笑着流泪”;也记得我最初很不喜欢《美丽人生》这片,有了孩子以后才明白它的宝贵;俚俗的东西忘记了故弄玄虚,往往如稚子一般,看到皇帝赤裸的身体。

只可惜是肉身对抗坦克,最终结局,不过是螳臂当车,留下一个黑衣岑寂的寡妇村。

喜欢一开始的那句话:社会主义把村子夷为平地,变成了工厂,资本主义现在又要把工厂拆掉,建成村子。

各种主义风里来火里去,轰轰烈烈一场只留下断壁残垣,而一个个人的鲜活历史,祭奠其中,如孤魂野鬼流离失所,曾经鲜活的村庄只残留在记忆蒙尘的角落,影片一步步走入灰暗的色调,仿佛前一段看到的那个解放前昆明、重庆、上海的影集,惊讶于曾经还存在那样缤纷的色彩,只可惜后来,也一样沉沦在灰黑暗淡的历史深处。

他们笑过,后来哭了;他们爱过,后来忘了;他们活过,后来死了。

所有人都死了,一个村庄成了各民族之父的随葬品,一个国家成了一种制度的牺牲物。

 3 ) 默默地放屁

罗马尼亚电影<安静的婚礼>()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以至于我半吊子的概括能力也能勉为其难地说个八九不离十:1953年,乡村青年狗剩(这娃的名字忒难记,姑且这么叫着吧)与村姑玛拉要举行婚礼了,婚礼前夜,革命先师斯大林元帅远赴黄泉向弗拉基米尔同志汇报工作去了,罗马尼亚当局宣布此后七天禁止除追悼会之外的一切集会,违者将处以叛国罪,为了让婚礼如期进行,寂静的乡村秘密地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婚礼....这是我看过的第二部罗马尼亚电影,之前一部是<四月三周两天>,所以就观影经验而言,罗国电影给我的感受都跟专制统治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而大国电影里面,相近的作品我只能举娄烨的<颐和园>(当初是冲着杨宇凌那几场床戏去的).电影的开头就有些荒诞,某灵异节目制作团队找到了一个寡妇村,这个地方以前是村庄,现在是一个废弃的工厂,当地唯一一个男人(除他外全都是寡妇)向制片人讲述了寡妇村为什么会没有男人的全部真相.到这里,电影好像有了一些猎奇与考据的味道.真相展开时的第一个镜头对准的是在旷野里野合的男女(狗剩与玛拉).正如<1984>里面所描绘的残酷图景:"party所以要搞禁欲主义并不是因为性不能为party所控制,而是人们缺乏对性的调节,易于发生歇斯底里症,因而可以转化为战争和崇拜领袖的狂热漩涡中."更开宗明义地说,那就是对性的压抑,可以让青年们将焚身欲火发泄到忆苦会,"控诉",参战,领袖崇拜,这些变态的行为上,这就是party对性的"控制"和"转化".所以,才会有"唯一被公认的结婚目的,是为了party生儿育女.性交被认为一种好比灌肠那样的例行公事的小手术","只有好性(goodsex)或性犯罪(sexcrime),只有为了繁殖的性交才是好性,其他一切为了欢愉的性爱、同性恋、通奸等脱离正规性行为都通称为性犯罪".可以说,这是在法理上控制了性的发生(这就好像那部反分裂国家法用来遏制法理tai独),而道德上,老大哥通过组织"反性交集会""人工授精宣言大会"这类邪恶组织来"负激励"人们的性的排斥(就好像<感动中国>那样通过正向的激励让人们认可他宣扬的那套道德观).对性的敌对态度,俨然就是专制统治的共性,前几天那个下毛片罚款3000那个新闻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野合,必然会比正常的性生活更能刺激统治者的神经.当歌里唱到"快让我在这雪地里撒点儿野","阿姐有窝无鸟宿,阿哥有鸟却无窝"的时候,可以想见,有些人一定要抓狂,一定要龙颜震怒,一定要气急败坏.在这个反三俗的时代,越低俗,我们就越舒服.野合,酒馆里的头牌妓女,低级玩笑,这些在电影开头部分祥和的村庄里处处有所体现的低俗民风,无疑是对压抑的社会生活的讽喻.对比去年各大电影节大放异彩的德国电影<白丝带>,同样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白丝带>中表现的德国乡村的森严和压抑,到处都透着一股肃杀之气:生理和心理都备受禁锢的少年,严守等级秩序并且缺乏变革勇气的中年,唯有青年的爱情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希望被一点一点地撕碎了.一战前夕的德国乡村,暴力在一点一点升级,纳粹在一天一天养成.那股呆板单调压抑的气氛,连带电影都沉闷到让人看不下去.婚礼当天,当新郎新娘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齐集一堂,大家都兴高采烈去教堂的时候,村支书带着军方和党委的干部出现了,宣布:苏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共中央总书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思想家,军事家,弗拉基米尔同志的亲密战友,斯大林元帅去势了.要求婚礼推迟七天(东欧人民也过头七的?),并威胁以叛国罪名.可是新娘的父亲为了婚礼已经宰杀了两头牛四头猪,还有很多炖菜,如果推迟7天的话,那么这些食物就要坏掉,于是婚礼只得在午夜时安静地进行,这场戏无疑是整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为了不被发现,桌椅腿,一应器具,都被套上了布袋,防止撞击发出的声响,门窗也附上了厚厚的布料,乐队演奏时,也只是假模假样地比划,连小孩都被蒙上了嘴,以防他们不小心出声,一切准备停当,婚礼正式举行.那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场面也正式拉开序幕:1.放屁.新郎的父亲肚子里的一连串响动,因为晚宴现场的安静而被凸显出来,特别是他放屁时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2.苍蝇.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居然引起了全场的注意,安静的气氛有提高了一个层级.3.传话.类似于"快乐传真",新郎跟其中一位宾客隔空喊话,但是相隔太远,于是他让桌上的人一个一个传过去,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正儿巴经地当回事,认认真真地复述,中间传错几次后,就开始戏谑起来,成了"你老二湿了""你那话儿硬了"之类的低俗笑话.除了以上我记住的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搞笑的地方,我们会发现,这些笑料的笑点,都是围绕着"安静"展开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拿"安静"说事.而婚礼之所以要安静地举行,是因为统治者的一纸禁令,因为领袖的去世.所以越是安静,越能体现这个禁令的无理和制度的荒诞,电影里的幽默也由黄色一步一步升级到了黑色.西谚有云:"当伟大的统治者经过的时候,明智的农民会深深地鞠躬并且默默地放屁."这个婚礼无疑是一个放闷屁的过程.与其说农民是因为明智,不如说狡黠来得更贴切."默默"二字,憋屈中又透着一点得意,好像在说:我没有能力放抗你,我私底下咒死你.电影在狂欢中达到高潮,现场安静气氛的打破源自一个惊雷和之后的暴雨---这些响动可以盖过一切.随后,苏联红军的坦克破墙而入.我不敢断言坦克一定就影射了什么,但是匈牙利事件和布拉格之春中,坦克都是老毛子进城的标志,而大国在春夏之交时,这个物事所寓意的,就更是众所周知了.那天晚上,全村的乡亲们都来参加了婚礼,红军掳走了全部男丁.至于这些人后来去了哪里,电影没有交待,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卡廷森林惨案"中波兰军人的下场(参见波兰电影).电影里的黑色幽默到这里,当然也不得不结束了.回到现实中,接受采访的老妇不经意露出了脖子上的那个胎记,我们知道,她就是那个新娘,数十年时光的打磨让她垂垂老矣,再不是那个在谷仓里做爱的放荡少女,而她的男人早已不知身在何处,是死是活.电影结束的时候,仿佛又看见那个白衣少女影影绰绰地出现了.她在婚礼之前一周被苏军奸污致死,婚礼前夕被埋葬后又"尸变"般出现.影片中这些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一再运用让它备受诟病,如果一定说白衣少女象征了什么,那么只能说是象征了一切纯洁美好的东西,先是被苏军埋葬,却在剧变后得以重生.我怀疑导演是演舞台剧出身的,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舞台剧中才有的夸张的台词与举止,而且导演讲故事的手法也有点嫩,当然,倒不是说一定要像<白丝带>那样成熟到沉闷,但是很多地方的太过直白让故事缺乏张力,也容不下展开想象的空间.婚礼前的铺垫也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至于到后来就感觉故事没有说圆,比如婚礼之所以要安静的举行,是因为对惩罚的恐惧,而电影好像看不到这些恐惧,仅仅因为一个耳光?

 4 ) 被捂住嘴巴的小孩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5 ) 短札

精彩至极。

幽默与冷峻,让人联想起铁皮鼓。

对前socialism时代的讽刺辛辣至极,对post-socialist资本开发的讽刺也是入木三分。

(之前是“电从东方来,人家说给电,才有电”。

现在是“路是欧洲给钱修的,但没给修完”。

)前者是以夸张渲染的方式完成的,后者则是以沉默的方式完成的。

热闹的婚礼因斯大林之死而被迫“噤声”,这是最好的时代造像。

人们创造性的逃避统治,充满艺术,却无往不在大他者(Tank)的凝视之中。

而post-socialist萧条的工厂景观中,早已成为老妇人的婚礼女主角,以顽固的沉默控诉着持续的剥夺。

采访与记录成为一种尤有意味的动作:这是最后的剥夺——对记忆的剥夺。

“从前有个村庄要共产主义为了建厂,把这儿的村子毁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度假山庄。

 6 ) 憋死你的快感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53年,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正兴奋地筹备著玛拉和颜古的婚礼,大喜之日是3月9日,正当一切准备就绪,欢乐即将上场的时刻,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来,苏联老大哥决定举行七天国丧,派驻当地的苏联政治指导员要求立即取消婚礼。

在威吓下,村民不得不低头。

但当监视者离开,所有的欢乐气氛再度引发,双方的亲朋好友决定举行一场无声婚礼。

席间客人不能做出任何声响,笑不能笑,唱不能唱,舞不能舞,鼓掌只能打手势,期间演奏乐器也只能是拿拿样子吹出无声的奏乐,即使是一个笑话也只能以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

到了最后,人们已经无法忍受这样的无声婚礼,于是寂静被打破,这样一群狂欢的人们最后招了了毁灭。

这些专制所要带给人们的就是要憋死你的快感,他们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绑架你的自由。

影片得到很大赞许,是因为电影本身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还是有很大的不自由,网上发言要先被审核,如果有言论过激或者敏感词,对不起,你的发言会被删除或者退回邮箱。

于是乎,人们学会了在和网络管理员的博弈中懂得了敏感词分类。

原本只是一片小小博文,接二连三的被退回来重新修改,将自认为是敏感的地方删除,然后继续发表,发现删除的词语不对,三番五次后终于发现所谓网络设置的敏感词汇也不过是一个人名,一句调侃。

如此博弈的结果,就是人们发现自己自由言论的空间被一步步压缩,被限制的地方越来越多,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多,但是人们还要跳舞,于是智慧无穷的网民便激发出了更大的语言和词汇来和这些限制与不自由做斗争。

与电影相反,追求快感是人最起码要求,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可以试想一下,做爱要射精的时刻,突然伸出一双手对你说,“现在不行。

”,歌曲听到高潮戛然而止,电影看完了漫长前奏,酝酿了好久情绪,就等着高潮迸发的时候,突然黑幕,然后影院工作人员告诉你,“对不起,停电了。

”在快感爆发的时刻忽然被人制止,这样的感觉断然不会好到那里去。

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不多,一是快感,一是自由,当两者都被钳制的时候,人们就会憋不住,然后就要寻求一个倾泻的闸口,然后如洪水猛兽,喷涌而出,否则,心理健全者回沦为变态,心理不健全者会拔刀相向。

所以,在人们能把握自己人生快感的时候,大家都尽力。

熬夜看场电影,只为片中男女演员深情对白的时刻,一首老歌翻来覆去地听,只为了祭奠以往逝去的岁月。

常为《三联生活周刊》写圆桌杂谈的作者大仙曾经打车回家,当时出租车内正在播放一首萧亚轩的歌,大仙正听到兴头上,等车到了大仙家门口,歌曲还没有放完,当司机准备抬起计价器跟大仙结账的时候,大仙告诉司机“麻烦你在我家楼下再绕一圈,等我听完这首歌再下去。

”等歌曲终了,大仙才心满意足地结账下车回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王小峰身上,当时出租车内正播放着侯宝林老先生的相声,还差几句就说完,但出租车已到家门口,于是也和大仙一样,让司机继续往下开,等侯宝林先生都出最后的包袱后才心满意足下车。

所以说,快感和自由其实是一样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东西,是不能被压制和绑架的,要不然,憋死了快感,人生也就真的无奈了。

 7 ) 无声婚礼

影片讲述1953年前后的罗马尼亚村庄,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逐渐掌权罗马尼亚时期。

贫穷但欢乐的村庄洋溢着烂漫而自由的生活,共产主义的介入被一开始当作苏俄统治工具的走狗并不受当地人待见,随着斯大林的死亡当地共产党组织加强专制措施,破坏了当地人的婚礼及生活,上演了人伦悲剧。

影片大量对苏占时期共产主义专政的调侃与讽刺,并对当地人生活美好的刻画作为反衬,是在非西化意识形态之外对当年苏占时期的有力抨击,情绪有欢快到悲伤,从笑声到泪水,一幕幕出色的类默片表现使我们了解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专政的排斥。

 8 ) 如果只关注意识形态,那你一定不了解东欧

电影很好看,毋庸置疑。

体量紧凑,不到一个半小时,就把一个「现在-过去-现在」的经典三段式故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电影的叙事风格也很漂亮,利落甚至有些污秽的东欧农村土话,大量嘈杂的聚会音乐,飞舞在空中的知识分子和游荡在废墟上的新娘。

导演挺会玩,把超现实主义使用到了极致。

如果你不认识库斯图里卡,一定会被这种反传统的叙事语言所着迷。

《生命是个奇迹》里著名的飞床镜头即使你看过著名的《地下》、《黑猫白猫》、《生命是个奇迹》,也能清晰地看到,相对于老库对意象的执著,本篇导演更喜欢借用舞台剧的力量,将人物的动作夸张化。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娘老爸大手一挥:尽情歌唱吧!

但我想谈谈另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注意到的问题:这部电影是不是在批判苏联?

导演是不是在讽刺共产主义?

先说答案:是,但不全是。

如果说导演对苏联没有成见,那纯粹是自欺欺人,电影封面已经告诉我们这一点。

在这个东正教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家(甚至连名字都继承了罗马的国家),只有十字架能置于一对新人的头顶。

但如果觉得该片导演得了冷战后遗症,是纯粹的自由主义者,那就有点太瞧不起导演,瞧不起罗马尼亚人民了。

二战时,罗马尼亚被迫加入法西斯同盟。

1944年,靠着苏联的反推,罗马尼亚共产党打退法西斯,解放该国。

1955年,加入华约。

1967年,齐奥塞斯库取得国家实权,并创造了该国经济的“黄金年代”。

1989年,东欧剧变,齐奥塞斯库被枪毙。

2004年,加入北约。

2007年,加入欧盟。

夹在西欧和苏联之间的罗马尼亚,要么给德国法西斯干活,要么听苏联红军的指挥。

要么进华约,要么进北约,要么先因为武力威慑进华约,要么被欧盟的利益诱惑进北约。

这就是大多数东欧国家的命运,他们在国内有足够的民族认同,但在国际上却无人重视。

大国们把他们当成旗子,有时候甚至只能当棋盘。

回到电影,还记得导演是怎么借市长之口描述这个村庄命运的吗?

以前是个村庄。

共产党为了建厂,把村子推了。

如今,资本主义要把这里毁掉,还原成村庄——做度假村。

然后就是车里一群人的嘻嘻哈哈……如果寡妇村象征苏联对这片土地的物理破坏,那影片里媒体人的无知就是讽刺西方无脑的消费主义,这是一种精神破坏,它虽然不像物理破坏那样直接和血腥,但对历史的不敬和对文化的戏弄,必然会引至同样毁灭的道路。

当无脑的媒体人碰到创伤后的寡妇,久经伤害的东欧势必再次失语。

于是那个永不消失的白色魂灵,又一次飘荡在这片废墟之上。

 9 ) 阳光下的野合

看完电影会有很多疑问,这种疑问有时是因为导演故意的要隐晦的表达些什么,有些是因为导演要形成自己的风格,根本上还是要表达,还有一种是所有人都有疑问,包括导演,这也是表达,而且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这是部烂片。

无声婚礼不是烂片,也是有很多寓意的,甚至只看海报就知道,所以我们可以猜测电影里超现实的部分,也就是见鬼了的部分,包括小仙女下凡和鸟人升天,就是为了这部分寓意服务,我一向不擅长分析寓意,这东西说多了总是容易分析成玄学,变成二次创作。

所以我要浅薄一些,不说寓意,只聊感情。

冯唐说美国往事里的生活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而对我来说,无声婚礼中的生活也挺让人向往的。

除去导演刻意的拍摄手法,让可能普通的小村庄美得像世外桃源,在两个小年轻光着身子起死回生的颤抖之前,影片开始掺着杂草和猛烈的阳光的油菜地,也同样会让人想到小时候光膀子在同样猛烈阳光下奔跑的夏天,那是我挨揍的童年。

我们假设童年总是金色的,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所以即使这个场景发生时旁边树上有围观的伙伴打断了野合,小姑娘慌忙中穿裙子时毫不吝啬的坦诚相待,让伙伴和观众都享受到了人体的美好,也并未让这个环节变得三级片起来。

油菜地里的野合,野合后的裸体,旁边还有少儿不宜的少儿在挖鼻孔和不是少儿的侏儒观望,想象起来画面诡异。

但当这一切都在阳光下,就成了诗经: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诗经·国风》

这是一种会让人向往的生活,一个小村庄,大家都认识,见了面互相打打招呼,酒馆里去买灯油的大人们当然顺便喝点酒,捉个苍蝇玩个游戏,赢来的钱再买点酒大家喝。

酒馆里还有个天真的大哥哥,知道很多有趣的事情,还有个胖胖的阿姨,总让人忍不住去看看她。

大家互相开玩笑,一起揶揄村里最讨厌的那个人,随便谁抖个好机灵,所有人都笑得阳光颤动。

小伙儿小姑娘呢?

当然是干小年轻该干的事,在油菜地,在小树林,在谷仓,随时随地坏一下,在坏的节奏里,小伙说,周四,周四,周四,周四,结婚!

只要你能负起责,上一秒我还想打爆你的两个头,下一秒你就是我亲爱的儿子。

实际上作为一个在小村庄生活长大的人来说,我知道这些都是女装大叔婀娜的背影,美好的一面有多美好,另一面就有多残酷。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看似悠然,其实也是苦中作乐。

田园生活和农村生活事实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无论生活在哪儿,当生活的全部意义只是为了保证能生存下去,那欢乐就注定只能存在于少数时候,就只可能是在烈日下暴晒一天后荷锄归的路上和家里,以及一年中不多的,自己家或村里谁家的大party。

从小我就喜欢凑热闹,喜欢期待热闹来临前的感觉,喜欢看平时板着脸严肃的人在热闹的那一天开玩笑或被开玩笑,喜欢在热闹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所以我喜欢每一个节日, 每一次聚会,如果在这些热闹里我还扮演者重要角色,那简直让人疯狂!

婚礼肯定是热闹的,只是我一直以为只有中国农村才会在婚礼的时候送彩礼,然后三姑大姨在前一天来帮忙切菜绞肉搬桌子放板凳,好在婚礼当天大吃一顿。

没想到在遥远欧洲的黑海湖畔也是同一个梦想,当然不同也有,他们人不多,不用摆桌,都在一个长桌上,旁边还有现场乐队,看起来其乐也融融。

即使不看电影,你也会知道,无声婚礼最精彩热闹的部分就是婚礼无声的部分,在将近20分钟的婚礼时间里真的基本没什么声音,这似乎跟热闹相反,但过程中可能是分贝最大的几个意外:绵长的屁,无辜的苍蝇和更加无辜的报时鸟,让这个无声婚礼不仅不无聊,还有趣死了。

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那个婉转悠扬的屁,这可能也说明了,屎尿屁的笑点永不过时,但如果用不好,还不如塞住。

当然有趣是相对的,小丑都是抑郁症,一部分有趣的事,只有在旁观的时候才觉得有趣。

所以当爽朗的罗马尼亚大爹看到新来的儿媳妇愁眉不展时,他拍案而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如果需要点题的话,这就是说,最终,阳光还是洒进了这场婚礼。

即使后面跟着更大的乌云。

<完>

 10 ) 被捂住嘴巴的小孩

丝毫不觉得是部喜剧,是一种很荒诞的悲剧。

小小的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可是那一个人是他身上经历的全部,从他为起点可以看到周遭事物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更主观,更能令人共鸣,更加深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说这是对中国有一个重要意义的影片。

“你们还要夺走什么?

”是对记者的叩问,是对历史的叩问,也是对我们的叩问,振聋发聩。

无声的号角—新娘看到被捂住嘴巴的小孩,这一刻无声婚礼的荒谬讽刺感有了具象化的表现,她感觉自己也被“有权的家长”用白色毛巾捂住了嘴巴。

随着雷声响起,觉醒的号角吹响,雷声给了他们勇气,释放出对自由的渴望。

可惜这个结果是黑色的。

人们对历史的调笑贯穿全篇,甚至是在片尾,他们面对一个从历史当中走过来的跟不上时代的当事人,没有讨教敬仰的心,有的只是嘲笑,这是历史的悲哀。

婚礼的破坏,使村子变成灰暗色调,那个在奔跑的新娘,是否是回魂的少女?

那个“上帝”戴着翅膀飞在天空,最终会飞向哪里?

这个村子的未来呢?

《无声婚礼》短评

我想听起来哪能嘎怪,原来是罗马尼亚语。。。如果不是铺垫太长,婚礼太短,其实应该4星的。。。话说婚礼那会有个老头放了一个绵长的响P,另一个老头递了个瓶塞过去真的乐死我了。。。婚礼还是蛮有劲の,only wedding。。。

3分钟前
  • zy-sharp
  • 还行

极致的残忍粉碎了那一晚的无言狂欢,而就此被葬送的生活却只是后来者理解不了的笑话。摄影出色,恍若梦境。

8分钟前
  • 成知默
  • 推荐

导演水平不行啊,黑得太低级了,婚宴部分的群戏也没有亮点,甚至充斥着夸张的舞台感,还不如前半部分的吵吵闹闹来得自然些。

10分钟前
  • 卡列寧吃着🥐
  • 还行

鄙陋

12分钟前
  • ㄍㄨㄥˋㄑㄩ
  • 较差

某党派又被讽刺了,前面整的太高潮了,喧闹的与后半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后半部分的无声比较有意思,不过整个片子略显沉闷。

16分钟前
  • leehow
  • 还行

很多细节独具匠心~~~

17分钟前
  • 韩云先生
  • 力荐

7/10德版蓝光

22分钟前
  • 宏毛水怪
  • 还行

看了20分钟看不下去了,我反省下我自己...

24分钟前
  • 怪奇少女
  • 较差

不吐不快。你罗马尼亚去黑苏联?你去黑你家的齐奥塞斯库还差不多,黑斯大林?你是不是忘了你是轴心国!?还是你觉得你黑了苏联之后,当过轴心国的历史就抹掉了?

26分钟前
  • 聂鲁达的耳朵
  • 很差

没有什么信仰能在强压之下产生。一部极具民族仇恨的片子,拍的很好,但不看也罢。

31分钟前
  • 和而不同
  • 还行

xzd

36分钟前
  • 喘喘
  • 还行

本该是容易出彩的题材,却毁在了类型定位不明确。既想用黑色幽默逗笑观众,又想借残酷的故事批判历史,加上节奏比较混乱,一路下来东拉西扯,甚至连超现实元素都出现了,导致观众还未找对情绪,电影就已经仓促结束。

41分钟前
  • B.M.W
  • 还行

婚礼那段太好笑了,哈哈哈,演员们的表现很精彩~

43分钟前
  • Marc
  • 推荐

政治片儿,统治阶级禁锢人们的精神和自由

48分钟前
  • 小屁孩
  • 还行

三星半 荒诞却并不荒诞 我相信我们一定有更荒诞的真人真事 可惜不能拍 其实也蛮荒诞的

52分钟前
  • 小次
  • 还行

“我们的伟大领袖斯大林去世了” 众人一脸懵逼 心里想: 关我屁事 哈哈哈哈哈哈

57分钟前
  • 过过过
  • 还行

7.11 黑色。边缘。欢笑。无关。坦克。无言。放屁。弹孔。胎记。生死。新娘。

1小时前
  • arlmy
  • 力荐

专制与独裁,只剩下悲惨运镜较为晃动,颜色饱和,给人气氛

1小时前
  • Ajisai
  • 还行

看到大家带着用层层厚布包裹住的桌椅、酒瓶杯子返回,无声而有序地继续布置场地,配乐是欢乐诙谐的但就是很想哭倒酒是要把酒瓶凑近杯口缓缓倒下去的,祝福是要无声地说出口的,碰杯是要控制力道轻轻一碰的,乐器是要用布蒙住的,连使用会碰撞出声响的银刀叉都是禁止的。这是祝福,更是倔强的反抗

1小时前
  • 文森特蛊
  • 还行

说美国是文明国家那真是天大笑话...现在哪有哪几个国家称得上文明...唉...东欧电影都没有以往那么有趣了,越来越套路。要说搞笑又不搞笑,说悲剧又没有真正的悲剧让人痛心。最后,让我们欢呼:资本主义民主万岁,万岁,万万岁!!!

1小时前
  • Evilly ☣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