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黎明的一切

夜明けのすべて,长夜尽头的微光(港/台),All the Long Nights

主演:松村北斗,上白石萌音,涩川清彦,芋生悠,藤间爽子,久保田磨希,足立智充,凉,光石研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4

《黎明的一切》剧照

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2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3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4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5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6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3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4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5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6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7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8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19黎明的一切 剧照 NO.20

《黎明的一切》剧情介绍

黎明的一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讲述拥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疾病和烦恼的同事二人互相帮助度过各自创伤的故事。患有经前综合征的藤沢美纱,因为刚转职来的山添孝俊做的某件事而爆发怒火。陷入自我厌恶的美纱才知道孝俊其实患有恐慌症,逐渐两人为了获得其他同事们的理解,彼此间变成了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恋人的同志关系,即使自己的症状没有改善也会想着能否帮到对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灰姑娘药剂师另一个故事~新人药剂师相原胡桃~青春皇家恋曲:玛格丽特公主连环扣老爸上战场记忆谜城帕卢姆之树外星居民第二季萌族酷狗侦探越界太阳月亮一条河或许我们分手了犯罪都市3大牌明星小角色黑袍律师颤栗汪洋2他在逆光中告白超级快递我的青春遇见你恶棍天使骇人命案事件簿第六季青春之城第一神拳Rising原来就是你白暮的编年史山海战纪2之怪兽之王KillTony:笑不死偿命爱我就别想太多卿本佳人激荡的青春与爱情

《黎明的一切》长篇影评

 1 ) 下一个黎明,终会如期到来

文/梦里诗书 摒弃爱情的糖衣,转而聚焦于两个被心理疾病困住的灵魂,《黎明的一切》是一部以细腻笔触解剖现代人精神困境的疗愈之作。

电影通过非典型的情感联结,探讨了当代社会中孤独的普遍性与救赎的可能性。

在让人温暖舒适的镜头里,电影所呈现的既是一场关于自我接纳的私密对话,也是一曲献给所有“边缘灵魂”的共情挽歌。

电影中的疾病不单是生理症状的标签,更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隐喻。

导演三宅唱并未将疾病浪漫化,而是通过美纱在雨中瘫坐无人问津的远景镜头,以及山添在办公室隔间蜷缩的深焦画面,揭示了个体在集体社会中的孤立无援。

这些病症如同现代生活里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年轻人面对高压职场、情感疏离时的集体焦虑,这使得我们作为观众或许没有确诊的“疾病”,却在不经意间被电影所共情,共享着相似的窒息感。

作为导演的三宅唱,以朴素的日式美学包裹着锐利的社会批判。

当美纱将药盒藏进包里,当山添在厕所隔间吞服药物,这些细节构成无声的控诉——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个体的精神痛苦只能被压缩成秘密,在制度的缝隙中暗自溃烂。

影片的温暖,恰恰源自对这种集体冷漠的反叛,它让两个“不正常”的灵魂成为彼此的镜子,电影仿若照见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未被言说的伤痕。

而《黎明的一切》让我尤为意外的一点,是电影治愈人心的方式,男女主人公因病互助,且并没有陷入“爱情治愈一切”的叙事范式。

电影里山添与美纱的关系始终游走在友情的模糊地道:他们分享抗焦虑药物,在深夜的便利店共食关东煮,却从未拥抱或告白。

三宅唱用极简的镜头语言捕捉这种微妙——当两人并肩仰望星空时,广角镜头下的宇宙浩瀚如谜,而他们的身影渺小却坚定,暗示着在宏大的生命命题前,人与人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远比激情更珍贵。

这种“既非朋友亦非恋人”的联结,恰恰回应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渴望的不是程式化的亲密关系,而是被全然接纳的“存在证明”。

正如美纱爆发时山添的沉默陪伴,或山添恐慌时美纱递上的一杯温水,这些看似平淡的细节,构成了比爱情更深刻的生命支撑。

由此影片的治愈性早已不在于提供一个“战胜疾病”的童话结局,而在于坦然呈现疗愈过程的矛盾。

美纱最终选择回乡照顾母亲,山添继续留守都市,看似分离的结局实则是两人完成自我重构的隐喻。

这种“以破碎治愈破碎”的悖论,揭示了现代精神困境的核心:真正的救赎并非消除痛苦,而是在与他者的共鸣中,学会与阴影共存。

影片结尾,没有奇迹般的痊愈,只有继续前行的淡然,《黎明的一切》如同一把温柔的手术刀,剖开了当代文明华丽表皮下的精神溃疡。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黎明并不在于一部电影给出一个多么圆满的谢幕,而在于相信,下一个黎明,终会如期到来。

 2 ) 来自于《黎明的一切》的感动

三宅唱是有点东西的。

可以把故事讲得这么深入人心,看完获得满满的能量,这是远远超出我的预期的。

以略带温情和幽默的基调来讲述情绪病患者的自救、互助,以及他们如何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工作伙伴相处,娓娓道来的过程让观众很有代入感。

或许大家都是潜在情绪病患者,或许我们也经常在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各种“奇葩人物”。

多一点了解,也就会多一点理解和体谅。

这一点点的理解和体谅,可能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特别的能量变化。

比如那个只有几个员工的“科学研究所”的日常就非常治愈。

所长的目标是“明年公司不倒闭”,会接纳有情绪问题的新员工,每天上班会照顾公司里的花花草草和鸡笼里的鸡。

员工之间会分享美食。

允许员工的子女在公司做采访拍摄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家会像配合真正的导演和摄影师那样郑重其事地对待两个小朋友每次的拍摄和采访,这点真的很酷!

这种场景是在中国很难看到的),慢慢的你会觉得这两个小朋友好像就是这个小公司的成员,他们用心记录这个公司的日常、愿望、目标……看着这些日常心都慢慢融化了。

电影外的我不仅感叹,很久很久没有体会到这样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了。

这样的温暖来自哪里呢?

来自彼此的体谅和关心,来自于大家一起在工作之余的聚餐、运动和闲聊,来自于大家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尽心尽力,来自于这份工作还能给社区给社会奉献出一份能量,来自已故大前辈遗留的笔记和志愿能够被两个后辈在不经意间发现并完美地传达……这份美好与感动,不亚于北极星感受到亿万光年之外的某些地球人对它的依赖。

好的电影不仅带来美的熏陶,还能带来心灵的震动,还能给这世界带来能量的变化。

打完这段文字,难熬的晚自习已经接近尾声,一抬头看到某领导出现在教室后门,举起手机拍照,然后离开……生活就是这么魔幻。

感动经常只能发生在远方……

 3 ) 真好

是香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也是亚洲首映。

真的有幸,能现场看到这部影片,和真诚交流的导演本人。

看完,心中的郁结,随着泪水汩汩流走了。

同时,又被一些很细微却有力量的东西,填得满满的。

想说,这部电影值得。

香港国际电影节更值得。

非常细小的切入点,生活里不被关注(甚至被嫌弃)的边缘小人物,他们的困境、羞赧,和继续正常生活的努力......听来,很正能量吧?

我原也以为是一碗小清新味的鸡汤,慢慢才发现:并非,绝非。

诚然,每个人的困境,都可以贴上一个标签,PMS(经期综合征)也好,panic disorder也罢。

像是判下原罪,令人敬而远之。

但原来,困境本身,也未必是铁板一块的,你知道么?

它会随着你的主观意愿,随着你与身边人的关系和互动,流动,生长,慢慢长成你生活中,可以与之共存的一个部分。

况且,我们每个人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是边缘人物,不是吗?

会有需要围坐一圈倾诉内心深不可及黑洞的时刻。

随着电影深缓而坚定的讲述,观众们好像抬起了头,仰望夜空,同时也凝望自己心底的黑洞,与主角一同慢慢经历成长,也疗愈了自己。

哪怕,只是星星点点。

真的,真的很好。

影片放映结束,三宅唱导演的映后Q&A环节也非常之好看!

能看得出,他是非常开放,乐于交流的人。

对于每位观众的提问(问题也都提得很细腻),都补充了更多的幕后细节和创作想法(之后我会把映后Q&A单独整理成一篇)。

感谢这场放映。

昨晚看完,今天重新回味起来,心中还是会涌动起感动和勇气。

 4 ) 黎明会来的

这部电影还有点忘了为什么会放在清单里。

但是从真的从开始就感觉在看纪录片。

我知道我遇到了麻烦,但我的脑子开始闭上了。

我会清楚的,知道我现在情绪不对了,但是这个东西就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呀,我爸也说我师傅也说你作为一个成年人了,这么点压力都扛不住,巴拉巴拉的。

但是生病的人是我呀。

我爸甚至就觉得这也能算个病。

我反正是不喜欢有人高高在上的,我明明生病了,还要指责我这件事情,非常不喜欢。

我是否在那里并不重要,没有我,他们可能会过得更好。

突然发现人家是经前综合症,不是抑郁症。

但是我感觉她这个症状比我抑郁症发作的时候还严重一些。

非常非常细微的事情就会让她完全控制不住情绪。

好可怜。

因为突然对别人大发脾气,自己又控制不了会非常愧疚。

我感觉有一点躁郁症的感觉。

喜欢这段话,黎明前是最黑暗的,这是一句英国谚语,但我却认为,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在黎明前感到希望,如果没有早晨许多生命形式,将永远不会诞生,但没有夜晚。

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注意到地球以外的世界。

感谢夜晚,我们能够想象黑暗之外的无限广阔,有时候我希望夜晚永远延续。

如此,我可以一直凝视夜空黑暗和沉默,让我与这个世界相连。

也许另一个城镇的人无法入睡,等待着早晨的到来,但不管人类的想法和感受如何,这个世界还在继续前进。

只要地球还保持现在的速度,夜晚和黎明来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只有他维持现在的公转速度,永远不会有同一个夜晚或同一个早晨,只存在于这一刻的黑暗与光明,一切都变动,不居一个科学真理,一天充满欢乐,一天淹没悲伤,只要地球继续运动,它就会结束,然后新的黎明将会到来。

前面用了那么多的细节,来渲染他的病症以及他的感受,这样的细致入微就让人很大程度上不能说感同身受,但是也让人感觉已经非常贴近他的痛苦了。

然后到后面出现男主,再到中间两个人治愈的过程,我都觉得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这种病,还是其他原因没有能够借鉴的东西。

或者有也感觉微乎其微。

整个治愈的过程,我觉得看不到改变的进度条,好像就一下子就好了。

然后两个人都在改变,最后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式。

还好,最后的那一大段台词,我觉得写的非常好,不然我真的会觉得在我心中有点虎头蛇尾。

最后我又特别指出非常喜欢上白石萌音在里面的演绎,就当自己身处于那个状态的时候,别人说的话,自己下意识的回怼,或者是说出去的话,有点伤害人,真的是下意识的。

但是说完自己又有意识的知道这样是伤害别人的又道歉,但是别人说下一句的时候又忍不住反驳,这样的状态真的很真实,她演的太自然了!

 5 ) 生于寻常,死于激烈

三宅唱决定执导此片的理由是因为两位主角不必谈恋爱,电影上映后他得到的最热烈反馈竟然是:感谢导演!

没让他们两个谈恋爱真是太好了!

日系性冷已经跃升入这样的维度:不指望爱情来转命,人生照样过得很真实。

如此稀松,如此普通,如此细碎,如此孤单,如此漫不经心,又如此轻盈,一部平常心的范本,无论是经前综合症女,还是惊恐症男,还是他们四周熙来攘往的一勺一勺修补内心空洞的丧亲族,碌碌无为于饮食起居、互相投喂零食的同事甲乙丙丁、渐行渐远的前女友、悄悄失能的老母、缺少同理心的心理科医生,还热衷于访问“你幸福吗”的工厂二代……任何人的命运都没有在一部电影的长度里发生变故,更遑论神奇,没有人获得康复、治愈和拯救,每个人都安于自然的动线、比例与尺度,人们依时间节律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同头顶的星宿霄汉。

以三宅唱的天文观看来同,人在永动的宇宙中保持着平衡活着,就已经是一项奇迹了,还要去找么子心跳。

人生在世,不过是生于寻常,死于激烈。

 6 ) 2024年了,男女之间可以存在纯友谊了吗?

编者按:三宅唱导演的《黎明的一切》亮相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本片改编自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讲述拥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疾病和烦恼的同事二人互相帮助度过各自创伤的故事。

本片配乐依然由Hi'Spec担任,除了《黎明的一切》外,Hi'Spec迄今已经参与了三宅唱导演5部电影的音乐制作:《驾驶舱》(2015)、《密使与看守人》(2017)、《你的鸟儿会唱歌》(2018)、《野性之旅》(2019)。

一年前的六月,三宅唱从上海出发,历时半个月,完成“听见都市的节奏“三宅唱电影展的放映与交流。

在上影节期间,他去SYSTEM看了砂原良德演出。

当时和随行的影展策展人薛旭春说道:希望有一天能在中国的club看到Hi'Spec和OMSB演出。

OMSB同样是三宅唱多次合作的音乐人,《你的鸟儿会唱歌》中著名的Club片段,便是源自OMSB和Hi'Spec的演出现场。

OMSB和Hi'Spec的SYSTEM现场 摄影:小七6月20日晚,在《黎明的一切》上影节放映结束后,Hi'Spec和OMSB空降上海SYSTEM,复刻《你的鸟儿会唱歌》里的Club片段。

三宅唱导演亲临现场,来到舞池中和大家一起蹦迪,就像在他的电影里一样,此时电影与现实产生了真实连接。

深焦此前针对《黎明的一切》采访了三宅唱导演,以下是完整内容。

SYSTEM现场,你能找到三宅唱导演吗?

摄影:小七采访/翻译/整理:童桢清译者、撰稿人。

译有《旅情热带夜》、《咖啡之道》、《别认输,惠子》等。

夜明けのすべて在去年7月份的采访(三宅唱十年导演历程全自白:我把观众送回属于他们的日常)中,三宅导演是这样描述他对《黎明的一切》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两位主角能够如何不通过恋爱而获得幸福的故事。

在迄今为止的电影叙事中,很多电影都在讲述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以恋爱为契机获得人生幸福。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意识形态。

我们的人生除了恋爱之外,一定有别的维度。

男女究竟能够用超越恋爱的方法,建立起幸福的关系。

我认为这部这部电影吸引人的地方。

上面的这一段话,在去年的我听来有些云里雾里。

尽管在做这一次采访之前,我查阅了关于《黎明的一切》在日本国内上映时的影评和采访。

在这些文章中充满了来自同行、影评人的赞誉与惊艳之声,可我依然很难通过第三者的描述,去想象这部电影的样子,哪怕是片段的剪影。

《黎明的一切》剧照这些困惑,都在电影院灯光重新亮起的那一刻消解了。

三宅唱再一次用他的电影魔法惊艳了他的观众。

电影用如此轻盈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两位主角如何面对自我意志无能为力的生命境况。

在采访中我试图去破解电影是如何构建出如此自然的时间流逝,以及导演团队如何能够精准地决定画面上呈现出的细节。

120分钟的时间变成了电影中的半年,里面的人们看起来和我们一样在上班,一样要处理职场关系,一样在经历身体的痛苦,他们在银幕里过着和银幕外的我们差不多的生活。

但在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夜交替中,男女主角的生命轨迹悄然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可结尾却出乎人的意料。

我唯有感慨,鬼斧神工藏在细节之中。

我想这是三宅电影的独特魅力。

他对日常的持续观察和创造性的重构,让观众得以获得另一双眼睛,站在远处回望日常的姿态。

三宅唱深焦:您的新作《黎明的一切》改编自作家濑尾麻衣子的同名小说。

首先想请问您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这个拍摄项目的?

三宅:最初是井上龙太制片人来询问我的意见。

当时《惠子,凝视》正好剪辑完毕。

后来,有一次我见到电影的总制片人西川朝子女士,她问我“三宅导演为什么决定执导这部电影呢”,我的回答是“因为两位主角不是恋爱关系”。

我才知道原来西川女士和我是同样的想法。

我并非在否定恋爱电影,我个人很喜欢看这个类型的电影。

但成为我电影创作出发点的是原著中“男女主角超越性别差异,不经由恋爱而去探索彼此尊重,获得幸福的生活”这一点。

我认为当下的时代需要这样的故事,对我而言它也是创作上的一个新挑战。

《惠子,凝视》剧照深焦:原著中有什么地方是非常打动您的呢?

您很快就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吗?

三宅:两个主角非常吸引我。

我很快就答应了。

两位主角有两点共通的魅力。

他们都是“不受固定观念束缚,不断对自己提问,不断去找寻答案”的人,以及“为了对方去行动”的人。

深焦:您这次的影片也是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

和《惠子》相比,这次的拍摄现场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三宅:这一次我和团队希望能在拍摄现场营造出栗田金属公司的氛围,我们力求根据剧情的内容,实现随机应变的,灵活的拍摄环境。

这部电影的拍摄天数比《惠子》延长了大概一倍。

在16毫米的画面构成上,我们在对画框的思考、对光影的捕捉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

电影主角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画面的呈现方式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就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说,《黎明的一切》虽然没有戏剧化的剧情展开,但这部电影能够让我忘记现实时间的流逝。

直到最后银幕暗下来,我才意识到原来2个小时过去了,换句话说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完全融入了电影里的时间。

我认为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的是电影最原初的观影体验。

不论是剧情的发展,还是镜头运动、演员的演技、台词的速度,构成电影的所有要素都有着非常舒适的节奏。

请问您对电影的时间构成上,有特别的构思吗?

三宅:剧本的构建,演员的身体,以及剪辑,经过这几个阶段后,电影的时间流逝就会产生。

如果没有和田清人先生的共同编剧,以及大川景子的剪辑,我想电影不会有如此自然的时间流逝。

当然,最重要的是演员的身体。

演员的运动=时间,是任何都无法替代的,不能有一点马虎。

深焦:实际呈现在画面的内容里有多少是开拍前就已经确定好的呢?

三宅:很难说具体有多少。

既可以说剧本中早已蕴含着画面的一切,也可以说,在片场演员说出台词那一瞬间之前,所有都是一片空白。

比如电影里女主角藤泽在新年的时候偶然碰见山添女友的那个场面。

两位女性突然碰面,会是怎样的一种气氛?

实际现场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电影内容方面的讨论。

影片一开始在警察局的场景,藤泽的母亲去警察局接她回家。

剧本的设定是母亲当时在东京工作吗?

看她的穿着像是下班后赶来的。

三宅:设定是母亲当时来东京出差。

她的工作是生命保险公司的销售,负责的区域基本上是家所在的地区,不过一个月会去东京的总公司出差一次。

母亲的家在静冈县的伊豆,这个地方距离东京不远,单边车程2~3个小时。

深焦:小说中的栗田金属公司在电影里变成了制造显微镜和天文馆模型的栗田科学公司。

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呢?

三宅:我一直在思考“黎明的一切”这个表达有着怎样的含义。

某一刻,我想到了天文馆的设定。

我实地去了天文馆。

那里的空间和投影仪让我深受震撼,仿佛它们就是电影院和放映机。

然后,我想到了“从微观的世界到宏观的世界”这个表达,所以我决定将栗田公司的设定改为制作发现极小世界和极大世界的镜头的公司。

两位主人公在面对自己的内部世界,然而,他们在工作中发现了由微小到浩大的外部世界。

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观众也和他们两人一样,能够在电影院感受到心灵的颤动和世界的运动,如果能实现这个目的,这部电影应该会很有意思。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我观察到栗田公司办公室里挂着的日历从11月份一直翻到了到4月份。

电影里藤泽的生理期次数也和日历翻过的月份是一致的。

我甚至感觉藤泽的身体每个月必定会经历的生理期轮回好比她和山添两人关系变化的标尺。

日记的时间轴和藤泽身体的时间轴,电影里非常清晰地嵌入了这两个时间轴。

在剧本阶段,您非常明确地规划了故事的时间轴吗?

三宅:对。

我们开始创作剧情的时候,我与和田先生首先做了日历。

在考虑故事发展的逻辑之前,我们首先认识到,藤泽身体的特殊情况。

尽管也可以把藤泽的身体情况用在剧情的发展中,但我不赞同这个做法。

深焦:山添和藤泽在朗读栗田社长的弟弟写下的天文解说词的那一段,镜头的画面从人物日常生活的片段转移到公司的办公室,大家下班回家后,办公室室内昼夜光影交替,这一组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昼夜交替的每天到每月、季节流转,再到宇宙的光年,大大小小的“时间”成为这部电影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存在。

小说里有对“时间”的关注吗?

还是这是您和团队赋予电影的主题呢?

三宅:不论是PMS(经前综合症)还是惊恐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疗愈,需要数十年的时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的读者一定会想象“时间”的存在。

我们在此基础上引入季节的变化,以及天文学上的时间概念等等,这些是电影剧本的要素。

我的想法是,如果不局限于自己的人生,而是加入对遥远过去和超前未来的想象,这部电影也许会变得更加辽阔。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栗田社长会和植物打招呼,公司的院子里养着鸡,同事们会一起做体操,年末做大扫除,宛宛若一个共同体。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5年前藤泽工作的公司和涩川清彦所扮演的辻本先生的公司环境。

大玻璃窗的高层建筑,给人以冰冷、冷漠的视觉呈现。

请问您是特意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去呈现两种工作氛围吗?

三宅:就拍摄场所而言,我们特意选择了两个有对比的场所进行拍摄。

不过,不如说绝大多数情况,大城市里大公司所在的场所,总归是在感觉冷冰冰的建筑物里面。

但是,我们并没有特意去改变在两种环境里工作的人的感觉。

当然,我们也可以像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那样,营造一个典型的“令人讨厌的公司”环境,但我不想那样做。

两位主角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并非来自于人际关系和职场,而是源于身体毫无逻辑的荷尔蒙失衡。

他们的问题找不出犯人,社会、医学也无法解决他们的困境。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这一次的主角在采取行动时不再有迟疑和犹豫。

尤其是女主角藤泽。

这一点和您之前电影里的主角很不一样。

藤泽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

请问您为什么选择上白石萌音来出演这个角色呢?

三宅:上白石原本就很喜欢读濑尾麻衣子的小说。

另外,濑尾老师在某一次和上白石的对谈里也说过“希望上白石来演”。

这部影片真正的出发点其实是两位的心愿。

我觉得上白石的出演是命中注定的安排。

在共事的过程中,好几次我都感慨道她真是一位聪慧、优秀的演员。

她身上天然带有的那种能点亮周围的气质和女主角也很像。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藤泽待人温柔,她在和他人相处时,会考虑到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只不过碰巧,山添坐在了她旁边的工位,碰巧是男性,碰巧患有惊恐症。

这是我对两人关系出发点的理解。

我感觉藤泽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掌握两人关系驶向的方向盘。

正因如此,在探讨两人是否走向男女关系之前,另一层更为普遍和本质的维度从两人的关系中浮现出来: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两个个体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我想听听您的理解。

三宅:和你说的一样,在剧本阶段,我想的就是刻画一个和性别无关,单纯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遇的故事。

在拍摄现场,我想排除任何以往固有的认知,好比装作自己是外星人(也就是说不理解人类心理、性别差异、思维习惯的存在),来捕捉两个“地球生物”之间的交流。

实际上,摄影机在等价地记录一切,和人类的价值判断毫无关系。

拍摄时,我认为必须相信摄影机的力量。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电影中用了许多道具,诸如碳酸饮料、递交的礼物、自行车、加湿器等,这些道具非常巧妙地将人物的心境,以及人物与周遭环境的关系具像化地展现出来。

请问您是怎么去选定电影中使用哪些道具的呢?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点,电影中有好几次出现了递送问候礼的场景。

在日本社会这是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我感觉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这个场景其实并不常见。

影片中的呈现很有意思,也很真实。

三宅:关于道具的选用,首先我会和编剧和田清人一起讨论。

如果想到了适合的道具,就可以省略对话等场景。

我也会询问调度部门和美术部门工作人员的意见,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

这么做也有益于在影片的筹备期间建立团队之间的信赖关系。

这次拍摄了好几次递交问候礼物的镜头。

在拍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递东西”其实是非常有电影感的动作。

迄今为止我拍过很多次“递东西”的行为,但我头一回有了这样的意识。

《黎明的一切》剧照深焦:您在某一次对谈里讲到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主题是探讨“安全的关系”。

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是,电影中的关系,并不仅仅指的是“身处社会里的自己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还包含了自己与自我意志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客观的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可以说,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自己如何面对他者,以及如何面对自己身处的客观环境的方法。

三宅:你的观点很有意思。

如果我们将“恐惧”作为安全的对立面放在这里去考虑的话,呈现出来的不仅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和一切现实的关系都被映照出来。

人类是在未知事物的面前会感到恐惧的生物。

我想,也许“恐惧”是安全的出发点。

也许我们人类需要一点一点地减少恐惧,努力获得“安全”。

深焦:这次电影配乐也是由音乐人Hi’Spec制作。

贯穿整部电影的只有3首曲子。

通过这3首曲子的循环从而构成了整部电影的配乐。

这样的结构是您事先跟音乐人提出的要求吗?

三宅:我们合作的第一步都是Hi’Spec先作曲。

我听过之后,会把我的感想告诉他,有时候我会有新的想法,或者把可以作为参考的音乐分享给他。

这样来来回回地交流后,第二首音乐诞生,或者再做进一步的润色。

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一刻时刻,电影配乐的整体结构自然而然地就有了。

这部电影主要的配乐有3首。

其中有1首反复出现了好几次。

但每一次实际上都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我认为波浪般的音乐是符合这部电影的调性的。

Hi'Spec、三宅唱、OMSB深焦:接下来是本次采访的最后一个问题。

在如何理解日常这个问题上,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有带给您新的启示和思索吗?

三宅:有非常多!

不过,如果全都要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那就太长了。

我简单地说一点。

那就是,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我变得会把出现问题作为前提条件去考虑。

比方说,之前我出门都是踩点集合时间,这样做的前提是交通情况等所有条件都万无一失。

但现在我尽量提前30分钟出门,预留出足够的时间。

如果给自己留出余裕,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好好应对。

如果没出现任何问题,多出来的时间可以留给自己去思考。

但我还是很难早起……(笑)。

- FIN-

 7 ) 黎明的一切 4.21

1好喜欢三宅的那种胶片质感,光影特别好看。

开头的雨刷下雨随着光规律的流动而变化,还有骑车和地铁随着运行规律地变化,很寂寞的冷色和暖色适度地暗示人际关系。

2对着镜头的群像独白,很真实很生活,但是不失幽默。

3叙事节奏很舒服。

人物对话也是相当温柔。

有点儿莽撞的女主和性格奇奇怪怪的内向男主的互动出奇的干净而且温馨。

4 三宅唱改编原小说的时候改变了公司的名字,加入了星象元素,感觉是传神的一笔。

那个老旧的磁带响起的时候,认真对待星空却又不失幽默的一种用心的声音,带着人一起轻轻摇晃,完全适合闭上眼睛听。

所以热爱和专注是可以传递和治愈的(哭)。

5用循环的意象书写疾病,并不是歇斯底里的呐喊,是平淡而自然地呈现。

是行星的运转,是经期和惊恐症规律性的发作,是火车日复一日地运行。

并不是俗套的“没有黑夜何来黎明”,也不是那种arrogant“太阳为地球升起”,承认自己的视角在运动,是拥抱和感受黑暗享受那种与寂静和夜色融为一体的体验,期待顺其自然的光落下来,黎明掉下来。

p.s.配乐似乎是同一首歌一直在循环。

6喜欢的一句话。

“快乐一天也好,悲伤一天也好,只要地球不停止自转,那么每一天都是同样的一天”。

三宅在访谈里面提到了很多上坡,既是东京的一个特点,也寓意主人公在慢慢努力前进。

 8 ) 写长了。

一男一女不一定非得是性缘关系,还可以是互帮互助的关系,而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结尾那一段文字很美,但对我来说那只是一个逻辑游戏,而我不觉得成立。

“没有黑暗就看不到地球之外的星星”不能推导出“人生没有黑暗时刻就看不到其他日子的美好”;“黑夜终会过去”,我也不确定“人生的黑夜一定会过去”。

人生和自然规律是不一样的,或者说,人生从不遵循自然规律。

我想,是人与人的关系才让两位主角看到了“微光”,分享食物的同事,为自己的前途哭泣的前上司,互帮互助协会的“老友们”……真诚,善良,不一定要多么深刻,就足以打捞起溺水者。

而那位自杀的前辈恐怕没有那么幸运,他只能在日记中自我安慰,最后还是溺于黑暗中。

最近看的几部日本电影真的教我懂得生活。

想起有一个朋友追求生活中起伏的“故事性”好赋予它意义,我却始终无法认同。

就像李翊云采访中说的:“人生没有情节。

生活会自然发生。

”不必刻意制造故事,生活是最好的创作者。

 9 ) 观后感|然后新的一天的黎明会到来

#超前点映三宅唱映后连线这部片我可以说是错过很多次了,有过几次看现场映后的机会,结果都想想又没去。

等到它要公映了,啊,原来在这等着我呢,终究是要去看的呢。

连线刚开始的时候,屏幕根本没转播过来,只能听到声音。

就听到翻译在说,大家觉得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结果什么都看不见的广州现场,大家也很认真地说好看,然后鼓掌。

当然了,片尾播完黑屏之后大家也自发鼓掌了。

用16mm拍摄的画面,自然是很好看的,尤其是每当阳光打在他们身上的时候,整个画面都暖和起来。

有人问道为何会拍一小段地震的情节。

导演说地震虽然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但是是不可控制的,片中出现的各种病症也是一样。

因此不管是通过人还是自然现象,想要表达出大家虽然活在这个世上,但是总会有一些无力感。

惊恐发作、经前综合症,以及哀伤辅导,大家都在经历他人未知的伤痛,生活如漫长的潮湿正是如此。

而这部影片所做的,是了解你,陪伴你,治愈你。

友善得不像现实的人与环境,造就了温柔的故事。

这样有点安静,有点迟缓,有点悠闲,又暖洋洋的氛围,就是足够治愈啊。

即便最终谁都不会被真正治好。

“我往往希望黑夜能够一直延续,因为这样我就能够一直仰望夜空了……但是,快乐的一天也好,悲伤的一天也好,只要地球不停止转动,这一天就会过去,然后新的一天的黎明就会到来。

”三宅唱太有意思了,好几次跑到镜头面前打招呼。

虽然加起来线上见过两次,线下一次,但我还从来没有机会现场看他的映后,所以并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氛围。

这次的线上看的是在别的现场的连线,也算是能够感受到一些。

感觉很随和的一个人。

 10 ) 北極星都會變,宇宙還有什麼不會改變

去年看「惠子、凝視」的時候已經領教過三宅唱的魅力。

16mm膠片拍攝,盡可能少NG,盡可能呈現最真實的場景,配樂也是極致簡單,說是看電影更像是旁觀者,旁觀日常化的場景,旁觀角色的情緒流動。

生活的碎片就這麼不動聲色地拼湊到觀眾的腦中,越看到後面就像是落入水中的石子,泛起的漣漪越來越大,最後化成感動的眼淚,在笑聲中流出。

男主側臉太帥了

為了病友去了解病友的感受「惠子 凝視」講述了聾啞人,這一部則是講述了有情緒問題的人。

我的網易雲有一個歌單是通勤路上一定會點開的。

歌單的名字叫人間ごっこ,取自radwimps,中文是假裝人類。

在複雜的社會生存,情緒出問題也是普遍現象吧。

對電影的共感來自於,男女主相處模式我定義為「病友」,因為彼此都有共同的「症狀」,所以有共同話題,更加想要互相幫助。

且病友,也僅止於「沒有關係的關係」。

到電影後半段,我get到了導演為什麼要要用上白石萌音,大段的關於宇宙的20年前留下的筆記,是需要舒服療癒的聲線讀出來的。

上白石正是「君名」三葉的配音呀💗更妙的是,男主竟然是「鈴芽戶締」的宗太。

這個選角不得不說也太妙了。

快樂的一天也好,悲傷的一天也好,只要地球不停止自轉,這一天會過去,而新的黎明也會到來。

為微觀和宏觀相遇產生的生命力 獻上我的眼淚。

《黎明的一切》短评

依旧如《惠子,凝视》一般,在平缓风格的基础上展现缺陷群体的困境,但或许是这次缺陷类型和角色配置的截然相反,让三宅唱也选择了一种与前作截然相反的笔法。从外部来说,16mm胶片的质感不再作为个人坚定的粗粝滤镜,而是作为双方孤独又温馨的氛围加持;从内部来说,角色困境更加精准的捕捉与更加标签化的意象,让人更能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感受到情感的波动

10分钟前
  • 宫唯明
  • 推荐

3.5。

11分钟前
  • Zan.
  • 还行

3.5 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淡交會過 有留下印”(20240210) // (20240706) 第一次看時就喜歡的每一個城市空間大空鏡 在戲院看更喜歡了 第一次看時後半開始有點睡意 這次也有整體觀感真的很舒服 總覺得是現在有大胖兒子大肚腩的三宅唱才會拍出來的 很符合導演形象 還有模型公司空地還要養雞 這個也很符合「没有早晨的話,很多生物不會存在。但如果沒有夜晚,我們不會察覺到地球外的世界,多虧夜晚,讓我們想像黑暗以外的無邊遼闊。⋯只要地球繼續以時速1700公里自轉,夜晚和早晨會平等地降臨給每個人;只要地球繼續以時速11萬公里公轉,就不會有同一樣的夜晚和早晨。⋯這是科學的真理:無論是多快樂,或多悲傷的一天,只要地球還在動,就一定會結束,然後新的黎明就會來臨。」

16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问题重重的日影范例。惊恐症男主倒是让我很有共鸣。我十年前常犯惊恐症,那时候和朋友相聚,看起来心不在焉的时刻,基本都在犯惊恐症,但我会忍着,让自己像个正常人,特别辛苦。

21分钟前
  • 南悠一
  • 还行

没必要拍这么长。

24分钟前
  • 猫目小僧
  • 还行

太平了,题材思想情绪人物都平

28分钟前
  • 较差

#SIFF# 一部不卖惨的,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温柔无害电影,仅此而已,对三宅唱来说几乎是自废武功

31分钟前
  • 顗礼
  • 较差

什么友情爱情,还是探讨病情更值得。很喜欢这种氛围和生活感的呈现,比以往更温情更积极的三宅唱,台词也多了些幽默,两个人互动特别对,那种小心翼翼又直言不讳的状态太有趣了,而且分开之后影响依旧延续,这是最好的感情状态吧。杜比影院太突出胶片颗粒感

36分钟前
  • 理易封
  • 力荐

友达以上。

40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多么舒服的一部电影啊。三宅唱延续了《惠子,凝视》对于缺陷人群的关注,只不过这次从身体的缺陷变成了心理的缺陷,但依然是娓娓道来的风格,塑造了一对独特的非浪漫关系的男女角色(这点本身就已经相当难得),最终与天地宇宙相联,人文关怀尽显

4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沉闷的鸡汤…

44分钟前
  • 阿普普
  • 较差

2.5🌟,就是那种特别日本电影的日本电影,没啥大毛病也没什么亮点,人物关系矫情,全程没有很入戏,总之不咋喜欢。

46分钟前
  • 马马
  • 较差

专属于日本的独特治愈系风格。但有点过于清淡了 多少还带着点矫情 情节也不够连贯流畅。

51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纤细的温柔炸弹,配上星星眨眼般的配乐,简直是小拳拳捶你胸口。要客观评价的话,重点是看这部片没有拍什么,并且通过这种不拍去做到了什么。

54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拍的很美仅此而已,其他都是肤浅,想到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这真的会在现实发生吗,我很怀疑。

56分钟前
  • 我先矛盾
  • 较差

#7thMIFFEST#典型心灵鸡汤电影,前三分之一是人人都有病,中间三分之一是病友互帮互助,俗不可耐,后三分之一开始吟诵宇宙星辰,给人整笑了。所有人物都穿得像muji模特,一种没有任何灵魂的虚假,摄影剪辑电视剧质感,硬拖到两个小时折磨观众,从头到尾贯穿的配乐和整个糖精质感一样,淡淡的,很闹心。

60分钟前
  • 电子大叫驴
  • 较差

太舒服了,两个“生病”的人互相靠近彼此治愈的故事,黎明前的黑夜也没有那么可怕。

1小时前
  • weiwei1069
  • 推荐

特别好,特别平静。一种难得的疾病叙事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和症状,一定是痛的,然后在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的泥沙俱下,经历这一切,顺其自然的互相陪伴,接受自己和他人的转折。想起昨天看电影黄灿然的一首诗:阳光是伟大的,因为他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除了阳光我们还有星空。最后的日常生活景观让人内心平静喜悦丰盈。

1小时前
  • 糖罐子
  • 推荐

有几个有灵性的点,但整体太平淡了。

1小时前
  • 跳上逃跑车
  • 较差

看完耳朵说它很舒服,环境音可以直接导出音轨当asmr。但是89分钟的片子真没必要非得剪成119分钟,把该还给观众的时间还给观众是一种功德。

1小时前
  • Echookak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