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蕃薯浇米

蕃薯浇米,Koali & Rice

主演:归亚蕾,杨贵媚,班铁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闽南语年份:2018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 剧照 NO.1蕃薯浇米 剧照 NO.2蕃薯浇米 剧照 NO.3蕃薯浇米 剧照 NO.4蕃薯浇米 剧照 NO.5蕃薯浇米 剧照 NO.6蕃薯浇米 剧照 NO.13蕃薯浇米 剧照 NO.14蕃薯浇米 剧照 NO.15蕃薯浇米 剧照 NO.16蕃薯浇米 剧照 NO.17蕃薯浇米 剧照 NO.18蕃薯浇米 剧照 NO.19蕃薯浇米 剧照 NO.20

《蕃薯浇米》剧情介绍

蕃薯浇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杂技狂人小静与爸爸反诈风暴灯塔谋杀案会长的贴身校花追捕杀妻犯台仙魔咒真心遇上大冒险恶种大汉十三将之血战疏勒城外星神犬红色圩场低碳爱情伊斯坦布尔红美妙四人组命运征服者法官老爹把悲伤留给布巴情迷黑森林阿凡提之奇缘历险栋笃特工啼笑因缘西游传奇之宝象国斗神纪名汤<异世界之汤>开拓记~40岁左右的温泉迷的转生地是悠闲的温泉天国~点金者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铸剑大唐诗圣虫洞少女红豆女之恋

《蕃薯浇米》长篇影评

 1 ) 平淡中却更真情

我坚定的给五星满分。

即使阿娥走的突兀,即使有些场景表演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即使结尾让秀妹姑在理发店椅子上安然死去,看的做作和不高级。

但是,冲着一个年轻导演导的第一部处女长片能把眼光投向这样一个不讨喜,说方言,平淡无奇没有波澜的简单乡村故事里,对着一群村民或是年长的老人,娓娓述说着一个个平凡的事情,表达着自己的乡愁和思念,展开了一些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联和情感。

这是多么难得啊!!!

回归到那些普通却很温暖的生活中,不炫技,不批判,没有戾气充满了和气,清汤挂面可又丝丝缕缕,虽然全员都是闽南语,可是归亚蕾说出来好糯好暖,真的像是资深少女,不管年纪多大,永远都是柔柔的,让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水样的温情和动人。

杨贵媚像个粗线条的村妇,怒了就骂,悲了就哭,对秀妹姑实心实意完全当自家姐姐看。

两位华语界的常青藤,在这样一部乡村戏里穿着当地人的衣服,头发凌乱或者脸色黝黑,可是你分明能看到他们的克制和收敛,他们就是当地人,区别于巩俐的秋菊,大家表演不是一个路数,剧情也完全不同。

总之我一直沉浸在整个影片营造的气氛里,好像吹到了海风,好像晒到了骄阳,又好像被稀稀拉拉的小雨打湿我的心,我的眼……眼泪在最后三个主要演员的面对镜头温暖的笑脸中流了下来,虽然是哭了,可是我真的很暖。

太享受这样类型的片子,和自己投身家庭纪实摄影的身份有很大关系,随着自己步入中年,你的孩子一天天成长,都高过了你,你的父母早已在你眼前老去,忘东忘西啰里啰嗦,我喜欢举起相机来记录他们的变化,更是记录了我自己的生活状态,这些貌似平常的画面却是日后回味的珍品,无可附加,无以轮比!

希望叶谦导演能有更大的舞台,配乐又那么贴合和感动,心意很诚,此时的所谓电影技法和手段都不重要,被暖到,有感触,收到了导演传达的信息,就够了~才第一部嘛,未来一定会更好。

最后放我拍的两张爷爷的背影,他已经离开,可这些影像,一直在心里挥之不去,常常想起……爱我们的生活,爱我们的家人吧。

 2 ) 当一个女人老了,最重要不是子孙满堂,不是有老伴,而是这一点

全球大约有一亿人讲闽南语,台湾拍过很多全闽南语的电影和电视剧,比较轰动的电影有《搭错车》《悲情城市》等。

直到2020年1月10日《蕃薯浇米》正式在院线上映,大陆才有了第一部全闽南语对白的电影。

《蕃薯浇米》这个片名是闽南语“地瓜粥”的音译。

地瓜粥,在闽南非常地普遍,大部分煮地瓜粥当早餐,一小撮人当晚餐,还有人三餐都是地瓜粥。

叶谦导演将片名叫做《蕃薯浇米》有两层寓意:一是片中秀妹和阿娥的故事,在闽南这个地区就像地瓜粥一样普遍。

叶谦导演接受采访时说过:“当你足够简单、足够纯粹的时候,世界也会相应地变得很简单很纯粹,就跟一碗蕃薯浇米一样。

”这个是片名的另一层寓意,片中所传达闽南女性的人生哲学就是简单、纯粹的。

总的来说,《蕃薯浇米》的观感非常好,缓慢的节拍,唯美的画面,恰如其分的配乐,一帧又一帧缓慢地阅览闽南的风情。

可是,如果为了美而美,势必影响了电影的表达和张力的体现。

作为一个闽南人,一名如实的观众,我认为本片三星半(满分五星)是实力,四颗星是对叶谦导演尝试拍摄闽南语电影的敬意。

因为,有硬伤。

01虽然摄影唯美,但影像语言的表达并不恰当第一遍看《蕃薯浇米》时,最大的惊喜就是镜头底下的闽南是如此的美,一帧又一帧都能直接当成手机璧纸了。

你看,秀妹走在盐场的田埂上,灰黛的天色,秀妹略为弯曲的身体,素黑的上下衣装、彩虹手套、大圆点蓝底脸巾、尖尖的斗笠倒映平静的水面上,美不可言。

再看,阿水师和秀妹在田间里踩水车的画面:秀妹一身黑系蓝色头巾,阿水师白衬衫配浅绿色马甲,两人同时朝着前方看,背后是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光芒的水湖,右前方是鲜丽的三角梅。

这,就像是婚纱照的拍摄现场,既富有田园清新气息,又让人看到黄昏恋的宁静与从容。

可是,有一些镜头传达的意思就让人费解了,比如以下两处。

其一,青娥被喝醉酒的老公打,她去找秀妹过夜,两人躺在床上闲聊。

导演用了俯拍的镜头,观众可以高高在上、一目了然地看清楚了她们的表情了。

观众感受到不是她们同床共枕地说贴心话的亲密,而是像蚂蚁般的卑微和无可逃脱的宿命。

因此,此处镜头的运用并不恰当。

其二,秀妹的媳妇告诉她青娥姑已经去世的画面,镜头是从后面拍,观众看到的是镜子中秀妹。

这是谁的角度?

观众肯定想正面看秀妹的表情反应。

还有,一般电影中主人公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通常有内省的意味,但在此处秀妹的情绪是丧失了亲密姐妹的震惊和痛心,还来不及上升到理性层面的反省。

02本片表达闽南风物多于故事情节《蕃薯浇米》的故事有点弱,没有冲突,没有埋伏,没有高潮。

简单地说,它就是记录了秀妹临终前一段时间的生活。

然后,我们透过秀妹的生活,看到了原生态又丰富多彩的闽南女性的世界。

在秀妹的生活里,村里戏台唱戏了,她就和阿水师去看高甲戏《陈三五娘》。

秀妹想让媳妇把小孙子搬回来住,又不敢提要求,犹豫之下就去庙里抽签问神明。

村里腰鼓队不让秀妹加入,阿水师提出的解决方法就是也是抽签问神明。

秀妹得了腰缠蛇吃药不好就请风水师画符除邪,果然好了。

青娥死了,家里人叫人糊的纸房子、生活用品等物,灵堂请来的“哭孝”,出殡时“大摇人”表演队等,这些都是有闽南地区独有的风俗人情。

当然,少不了闽南人信仰的表达。

《蕃薯浇米》的拍摄地和故事发生地都是福建省泉州市,很多宗教场所儒释道三教合一,还有民间信仰。

因此,秀妹捡回人家扔掉神像,共同供奉在一间小屋子里,这在闽南是很常见,并不违和。

对了,还有很多疑惑青娥死了,秀妹怎么还能和她的魂魄对话呢?

其实,并不奇怪。

闽南人相信灵魂不死的,人死后第七天,死人的灵魂会回家。

这些并不是导演的臆造,只是照搬了闽南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闽南地处东南沿海,之所以能保留很多传统文化习俗,就是因为有许多像秀妹一样遵循习俗过日子的老太太。

可是,导演在片中表达了一种隐忧:随着工业化的入侵,闽南很多风俗都在慢慢地消逝,那么拍摄本片也就有点迫不及待了。

03本片的主旨是女性寻找自我?

略为牵强叶谦导演接受采访时说:“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人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生老病死,一个人到了生命末端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去打破对自己固定的预设?

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叶谦导演认为闽南女性的自我预设是一味地为家庭付出,不敢活出自己。

可是,对秀妹来说,是否活出自我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情感寄托。

秀妹是一个寡妇,没有枕边人说话解闷。

她与家人的关系并不贴心,有点疏离。

儿子忙于工作,大儿子难得回来吃一顿饭,吃完就要走了。

秀妹说:“赚钱更重要。

”秀妹忽视自己的情感需求,体贴儿子们的生活。

她实在想见儿子,那么只好装病了。

两个儿媳虽然住在隔壁幢,但是只有在需要她时候,喊她帮忙。

要是生病了,照料她的饮食而已。

两个孙子更是疏远了,一个说她买的玩具幼稚,一个推开她的怀抱。

秀妹也不是不懂阿水师的心意,但她不想背后被人指指点点,坏了子女的名声。

因此,秀妹生活里最安全、最贴心的情感寄托就是青娥,两人相互帮衬、安慰,共同做伴。

当青娥死了,秀妹的滑入了黑暗的深渊。

她的头巾从鲜亮的红色变成了忧郁的蓝色。

托梦那晚,青娥说:“只有我才会找你,还有谁会找你啊。

”也就是从那晚开始,秀妹做了两个决定:加入腰鼓队,权当帮青娥打鼓;接受阿水师的感情,这是青娥鼓励她做的。

闽南地区像秀妹这样的女性,一辈子都在为家庭付出,为子女而活。

如果在家庭中找到情感寄托,她就是幸福。

如果没有,有老姐妹相伴,也还算过得去。

最不幸的就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对象,那么只能孤苦无依。

在生命的末端寻找自我,这只是一个漂亮的说辞。

从《蕃薯浇米》所设立的时代背景来看,只能说导演把现代女性独立思想提早了三十年,植入像秀妹这样的老一辈的女性身上了。

《蕃薯浇米》作为大陆第一部闽南语电影,虽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是通过这部影片,让更多的人见识闽南风情,让更多的人听闻闽南语的腔调,让闽南女性走进全球观众的眼中,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尝试。

这是灵林玖玖第28篇原创影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还写过与闽南相关的影评,请戳:为什么豆瓣网友给《海角有个五店市》只打了4.5分?

《天梯:蔡国强的艺术》:视觉盛宴的浪漫

 3 ) 蕃薯浇米,闽南回忆录

整部电影像是无数块碎片真实的拼出记忆中闽南老年人的生活。

花头巾,空荡的衣衫,不太稳健的步伐,番薯浇米,青娥秀妹老阿婆,每一个都可以在记忆里找到原型,这对闽南人来说是一部回忆录,回忆起那些常年坐在路边石凳上的人,上一次相见还是在别人的口中,来不及细想,她们的一生已经落幕。

许久之后回想,模糊的脸陌生的姓名,傍晚缓缓的步履。

小时候总觉得这些人是最神秘的,她们不常开口,我总是在旁人那里知道她们的故事,她们一直很平淡没什么起伏,我咬不准要怎么对付她们,长大以后才明白,老年孤独,是人对记忆的挽留和时间的抗拒,像一个茧,回不到过去,融不进现在。

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告诉他们我已乘西鹤去》,主人公最后在土坑里等着沙土扬下,画面的震撼和抑郁永远都不能忘怀。

相同的题材,可能是这部电影太贴近我,我好像只是在回忆一个认识很久的人。

是触动惋惜自审。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遭遇都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每一句台词都那么熟悉。

和弟弟观影时都忍不住惊叹,“每一幕都太熟悉了”“这条路好像我走过”。

当初电影上线的时候朋友圈都传开了,我想着和妈妈一起去看,这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回忆我的外婆、奶奶,还有想告诉她,不要畏惧老年,我们都有耐心有准备愿意陪你变老。

电影的镜头都很美,无论是夜晚静谧深邃的蓝还是阳光温暖炽热的亮,都精准的戳中了我的喜好。

道具造型人物甚至很多小细节都没有差错的展现了真实的闽南一面。

尽管这是一部在剧情处理上不够精彩的影片,但这种流淌在心里的感动,以后也会常常想起常常琢磨。

 4 ) 请不要让空巢老人独自承受一切

近期最让我有所感触的电影,导演走心了,演员亦是。

先说说归亚蕾老师,我的印象还停留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但在这部电影里,她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被两个儿子推来推去,还被儿媳孙子嫌弃。

表面上亲人都在身边,可她的所思所想,又有谁真的想去了解呢?

所幸家庭虽然一般,但却有挚友和可爱的追随者老爷爷。

青娥的死太突然了,唯一能够相互依靠的朋友突然消失,只能靠托梦相见,也实在是有些理想化。

不过在这里并没有对青娥的死因做交代,但看她半夜被醉鬼老公暴打出门,也是一个悲惨的女人啊。

老爷爷阿水师就很可爱了,为了上演这出老年罗曼蒂克,又做水车又送鼓槌,全心全意支持归亚蕾的所有爱好。

虽然不受子女待见(哇这段真的超生气),但依然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感情,或许是最让我感到温情的部分了。

电影里的三段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一是老爷爷两个人一起踩水车的时候,夕阳红爱情也太可爱了吧!

二是归亚蕾坐在鳄鱼雕像旁边唱着歌谣,凄凉感油然而生。

三是归亚蕾在家里偷偷练习打鼓的时候,配上电音鼓点竟然还意外觉得契合,为了坚持追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不正适合年轻的音乐形式嘛。

虽然看完电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对老人也好,对空巢的亲情也罢,但此时此刻只想着自己以后也要对亲人都要多加关注,毕竟真心实意的人,一辈子也碰不到很多了。

 5 ) 短评超字数补充-普通观后感

1.关于闽南语,感觉有点kiu但是意思都能理解,越到后面越觉得归亚蕾厉害,一把年纪还能学好闽南语2.电影色调很复古,很回忆风,有很多小时候的零碎回忆,又好陌生,现在的小孩子应该会更陌生了3.小时候见过的很多这种闽南古厝现在很多都拆了4.好久好久没看过黄梅高甲戏了,想起以前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看戏吃烧烤和喝奶茶玩捉迷藏的日子,五娘一开唱就触动了我5.两个老人之间的闺蜜情还蛮感动的只是青娥怎么就突然去世没看懂,她还比秀妹年轻葬礼真的不忍心看6.剪辑不是特别流畅,演的痕迹还是在的,而且感觉闽南宗族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只能说侧重点不同吧7. 但是作为小众电影还是表现可以的8. 南音背景乐加上朴素的墙屋,午后阳光,青草-宁静安详9.闽南大宗族下的老人也有子孙满堂,类似贾母这种的存在。

还讲就亲堂,有利有弊一言难尽10.整体上还是慢节奏+片段剪辑 阴天看挺合适11.牛追着秀妹走,想起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去等挤牛奶,那头牛都记得我了,我还看了它生小牛,不知道现在它还在不在12.抽签解签也是一门学问13.关于腰鼓,没想到我小学居然也打过腰鼓,dbdbddbdb,各种花式表演哈哈物的含义被是人赋予的1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无法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他人。

新旧交替融合是常态。

15.番薯浇米(地瓜稀饭)配菜脯16.片尾闽南歌还是一如既往地令人舒心---一个下雨天的晚上和煊妹观《番薯浇米》

 6 ) 没有水,泉州就变成了白川。

看天线宝宝看红绿以赌博,额,这个可不好。

倒卖医保药品。

不可乱丢神像。

老人家咳嗽,希望儿子回家看望,两个儿子推说要忙。

带状疱疹为何不用阿昔洛韦而用鬼针草?

画符治病。

老了依然有人爱。

老姐妹。

异地夫妻辛苦多。

男人的不作为。

年轻人的不作为。

好像农村里都是老一辈在撑着家庭,年轻的不知道在干什么。

晒得像地瓜。

借口生病,长大在外的孩子才会回家。

人帅,腰直骨直。

在农村,老年人不能有爱情?

盲人歌手叫卖乞讨。

牛跟人。

师父专门来看她。

老老太劝她:眼前的事比身后的事更重要。

烧蜡烛练习打腰鼓,舞姿好美。

以为要结束的时候,没想到还有。

 7 ) 不要再把红色沙漠植入乡土中国了

确实片如其标签:女性、老年、农村、方言,因为除了女主角是一位说方言的生活在农村的老年女性之外,这几个元素之间没有任何别的关联。

闽南语的陌生化同民俗、神灵信仰一起,构成了极前现代的农村,与先进的台湾省蔬菜大棚和站在海边的海军昭示出一种有意味的对比。

(不过这不是完全的重点)老人望向海市蜃楼般的城市群之时,呈现的并非“被遗忘”的怅然,而是召唤出一种关于现代性的乡愁——显然这一角色完全不是一个中国农民,而像是从城市带着浓浓的女性主义气质的情感苦闷,被错乱安排进乡土里的编外人员,在这种表达下,能慰藉她的当然不可能是这一“落后”村庄中肉身真实存在的淳朴男人,而是死去的另一位同境况的女性友人的幽灵,即从圆满或破碎的镜子里看到的那些充满了所谓现代性感性的自己(所以她最后选择成为她)。

能治好她身体疾病的当然不是中医西医,而是神化了的民俗和被展现为巫医的宗教所代表的想象中的中国“史前”记忆。

历史很显然地断裂了,水土很显然地不服了,第五代的影响很显然地旷日持久了,我的观影时间很显然地被浪费了。

 8 ) 说闽南语的老少女晚年的情谊

“番薯浇米”,地瓜稀饭,平凡得像是现代人再也不会随口提起的一种老去的记忆。

导演叶谦从时装设计跨界到电影导演,从最初的预告片作业到如今跨度四年终于公映,对于一个闽南男孩来说,创作的归途也许就是乡愁。

而对于闽南和潮汕地区长大的我,从电影里大量的闽南风物和民俗里获得记忆共感:妈祖神明、寺庙和祠堂、殡葬文化、在地迷信、花色头巾和斗笠在头的惠安女及其相关的农作和渔业,这些也无一不呈现出导演对于闽南这片土地记忆的深沉。

两个只说闽南语的老少女闺蜜晚年的情谊,一走一留,再剩下其中一位孤身应对这个人情忽冷忽热的小世界,幸而你能获得另一个他绵绵的爱,你也有另一个她能施于淡淡的爱,人情在这些质朴的邻里、友人、亲戚之间分散成琐碎又意味深长的日常。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

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

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9 ) 人的一生

《番薯浇米》,发生在我曾经经过的地方。

年轻的我,穿着桃红的露肩T恤,自以为时尚,在走过惠安那个盐场的时候,发现惠安女们都包着桃红色的头巾,蓝色的紧身上衣,在海天之间,说不出潇洒的身影,我黯然伤神。

那个生长在那里的男孩嫌弃地说:这些女人脱掉头巾,黑白分明,很吓人。

我在石头房子里住了几天,小小的窗子,用石头垒成的窗栏,再加上木窗,可以隔绝风雨,一样也能隔绝世界。

于是,我没有留在那里。

斗转星移,我不知道那个男孩是否还有关注过盐场那些女性取掉头巾后的真实故事,但在这部片里,我少少地看到了一点点。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好与歹,不在于外人看待,只有自己知道。

经历,只能述说,不能评价。

 10 ) 《蕃薯浇米》——一碗平凡但足够好的地瓜粥

它是超出我预期的一部好作品,有足够明晰的精神内核,能够让人思考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这是一部非常有获奖相的影片。

终于在平遥电影节上看了耳闻了一年有余的电影——《蕃薯浇米》。

之前对于这部电影的认知只停留在导演是叶谦,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一、对于电影的评价在看片之前,本着我那令人讨厌的谨慎态度,并没有为这部电影说过一句好。

而且在对影片的关注中,了解到导演犯了许多新导演都会犯的毛病。

在我批评之前,我想先说说看完这个片子后,最直观的感受。

站在电影从业者和文艺片爱好者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当得了一个“好”字。

正如《蕃薯浇米》的电影名,这是一锅清淡的地瓜粥,正如我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它不浓稠,水米分离,有一丝丝克制的甜度。

可以也有泉州人对于母亲的理解。

可以说这部电影用叶谦导演独特的视角,结构了一个泉州女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突围。

这个电影足够好的原因,是她其实内核只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

作为新导演,能够克制的只讲一个人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赋予情感,确实当得了一个好字。

站在电影消费大众来看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担忧也如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不是一部讨好大众消费者的电影。

如何完成电影向市场的转化,这也许真的是宣发公司要解决的难题。

也许,可以借鉴《桃姐》,这个电影讨论的是一个老人在现代泉州背景下,如何突破信仰、习俗和生活中的种种拖累?

(但这个话题其实在大众眼中并不够直接);也许,可以说画面足够唯美;也许,可以说影后的故事;又也许,借鉴《爸我一定行》的营销,以闽南文化的共鸣为宣传点?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卖的电影,因为它和主流消费人群有一定的偏差。

所以,我对电影的评价是:它是超出我预期的一部好作品,有足够明晰的精神内核,能够让人思考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但这个片子怎么能好卖是我很期待得到答案的。

同时,这是一部非常有获奖相的影片。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到部分剧透)二、对于导演的评价1.关于细节:从影厅出来后,我在朋友圈发了我对电影的评价,说的是真话。

我看到了浇米的清淡和蕃薯的惊喜,我也看到了有些米粒没有煮熟。

这些没有煮熟的米粒,恰恰是导演不能割舍的情怀,也是我之前所说,新导演容易犯下的毛病——“想要的,太多了”。

我们从影片里,能看到很多泉州的民俗,很多小物件,小事情,小镜头。

也许那是导演的情怀,也许那是导演想介绍给大家的一些不能割舍的东西,也许是限于篇幅,本来有深意但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但确实有一些小镜头在整部片子里稍显多余和繁杂,这些杂质只这碗《蕃薯浇米》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同时,我也看到了导演对自己的强迫和克制。

一个细节:片头,归亚蕾在海边捡了死鱼,但并没有交代为什么捡;接近结束的时候,才从腰鼓队的人口中听到解释,原来归亚蕾捡的死鱼是喂给流浪猫的。

我能想象也许导演中间有拍喂猫的镜头,但最后被剪掉了。

也有可能压根儿没拍(这就更厉害了)。

其实这个细节,恰恰能够反映导演对自己的自我要求和克制。

从这个细节上来说,我会给导演加分。

2.关于美术:没说的,棒!

整体影片美术都非常好看。

特别是导演给每个角色都赋予了颜色:红色/蓝色的归亚蕾、蓝色的杨贵媚、紫色的大儿媳、黄色的小儿媳;每一个女性身上的颜色都显示出导演对于女性角色处理的细腻和偏爱。

每个人身上的颜色恰恰代表了这个人在影片中的符号。

红色归亚蕾对生活的向往乐观和小女孩心性;蓝色归亚蕾的难过伤心和对杨贵媚的想念;大儿媳世俗一样的颜色和小儿媳黄色的危险。

不得不承认导演在美术处理上的功力是非常顶级的。

三、关于人物在回北京的路上,关于人物我想的是最多的。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部讲众生相的电影,特别是电影开场的大概40分钟内,其实讲述的故事相对比较散,其实看不出来故事的主线是什么。

到电影的后半段,才慢慢讲前面散落的珠子穿起来。

如为什么归亚蕾一直在梳头、为什么要骗儿女病了、为什么对村里的老阿婆那么好等等。

突然惊觉,其实这正是一部讲泉州女性如何突破传统的电影,里面的每样东西似乎都有含义。

归亚蕾在被各种世俗偏见、家庭儿女压力中,如何从坚持乐观到最终放开自己的故事。

细细品来,还颇有味道。

1.跟内心的对话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两个主角;而实际上,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主角——归亚蕾。

剩下的两个关键人物,是杨贵媚和村里的老阿婆。

这两个关键人物,在杨贵媚死后,对归亚蕾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他们俩,恰恰代表了归亚蕾的两种归宿——死亡或者爆发。

归亚蕾在杨贵媚死之前,是一个负担集中,但乐观和向往美好的老太太。

虽然每天有许多繁重的事情要处理,但似乎对生活并没有失去希望。

所有的生计、病痛、感情、儿女都在用世俗的方式处理。

得不到解脱也并不快乐。

而在杨贵媚死后,蓝色的归亚蕾似乎开始了灵魂的对话,这是她和杨贵媚和老阿婆之间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她虽然乐观,但并不如杨贵媚洒脱,但又不想变成老阿婆那样,似乎并没有灵魂的活着。

所以,她最后选择了转变。

2.跟人的对话冲破人的禁锢,也许是归亚蕾这辈子最大的障碍。

面对失去丈夫后,家庭的负担,其实她并不是不期望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从她对老头(代表诱惑)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但世俗对她的禁锢,让她一直都不敢迈出这一步。

知道她拿到了杨贵媚的衣服、得到了神明的指示、看到了和自己身上同样有着挣扎态度的杨贵媚的灵魂、看到老阿婆对她的鼓励、看到尼姑来看她最后一面。

最后,她放开了所有桎梏,做了所有她一辈子想要做,但不敢做的事情,了却了所有的心结,然后归于平静,从头再来。

整体来说,如果《桃姐》讲的是老年人最后的生活和归宿问题,那么《蕃薯浇米》更多的讲的却是女性如何突破传统,放开自我的过程。

妈的,这是部讲女性的作品啊!

《蕃薯浇米》短评

整体过于平淡,不成故事的故事几欲让人昏昏欲睡,除了几位主演演技可圈可点外全员棒读,不合时宜响起的音乐和过于不接地气的服装更是败笔。

5分钟前
  • 馥雅
  • 较差

青葱影展,本来是最期待的,结果...表演很好,然后没啥可说的了

9分钟前
  • 俗人
  • 较差

PYIFF# 浪费了两位戏骨的阵容,情绪表现肤浅,从情节到演员的表达都比较刻意跟夸张,在杨贵媚的角色突然去世之后,整部戏更是垮的厉害了。

13分钟前
  • Jason
  • 较差

真诚又真实,算是对闽南文化的致敬和怀念。地道的闽南语和充分的闽南生活特征让电影变得十分有味道。看到归亚蕾这么老了,内心还酸楚了一阵

15分钟前
  • 推荐

第三届PYIFF❤️始于临时起意的飞奔而来终于这场暮年彻骨的孤独

17分钟前
  • Daphne青柠
  • 还行

#PYIFF#难得一见的纯闽南语配音制作,原创作曲听起来很舒服,结尾理发店的从头再来给人感觉强行升华主题

18分钟前
  • 麦克拜
  • 还行

#75#新导演的处女座,能拍成这样,着实厉害了。关注点放在泉州乡村里面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蕃薯浇米是切入点,闽南人常见的主食。象征着她们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是她们跟年轻一辈的情感联系点。她们上了年纪,孙子辈不离,儿子辈在外赚钱,相互陪伴的只剩下了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是影片的转折点。前半段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倒也没有觉着干涩。后半段节奏突然加快,显得有些慌乱,但这也像极了秀妹的生活,青娥离开后,让她更显得手足无措。归亚蕾老师和杨秀媚老师的表演很棒。

19分钟前
  • 桃李春风换杯酒
  • 力荐

多给老家的父母一些爱

22分钟前
  • 诗人赵桐
  • 力荐

3rd#PYIFF#归亚蕾不是很像村妇,实际上影片风格是阵容卡司随意拼贴而成,服装设计师转行做导演,第一部有点兜不住底。期待叶谦第二部。

25分钟前
  • 皮格马利翁
  • 较差

非常美丽的画面,不愧是我们泉州的导演,拍出了家乡的人和景色。

29分钟前
  • 比卡丘尼
  • 力荐

同样是去年平遥国际展发展中计划三部电影之一。一个主业是服装设师却跑来当了导演,同时还请到归亚蕾和杨贵媚,听着扯看起来更扯。闽南语环境,人情世故,世世轮回,晚年岁月的不依不饶就强硬的拿来做参照物给你说明独孤和衰老是有本质区别的。若明天我八十岁,当天下午我就去自杀。[微笑]

32分钟前
  • Lamortheureuse
  • 较差

相信每部电影都不容易,但还是不能接受两位女演员演成这样。明明是想贴近生活,但只会模仿戏剧作品而不是模仿生活。或者就直接去另外一个极端,做 电影 的表达,但好像看不出导演对电影本身有深入理解。最可怕的是看完后只记得槽点

35分钟前
  • 一个单位
  • 较差

#PYIFF2019#目前看过最烂的新人新作。影片中的逻辑基本上脱离现实,我个人认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几个意象:菩萨中的耶稣、能见潮声的海螺、死者托梦、僧侣预告、占卜、旋转画面。我最后终于通过这种途径说服了自己,在魔幻世界种种不合理皆是合理的。影片在开始时二女数天线宝宝转几圈就显得异常诡异,到了后半段更是成了喜剧片+音乐片,基本上是民俗片。其中最无法让我接受的是导演的世界观设置,好像除了备胎人人都在针对老太太,我想中国人还没不知廉耻到对一个老太太进行无端的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吧——因此想说,导演的表达欲很强烈,啥都有,想变着花样表达,但是表现能力实在是太差了,甚至很低级,看着很是尴尬。(当然最尴尬的当属映后交流,导演回答属于文不对题范畴,我基本上没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9分钟前
  • 玉玉的注水阿龙
  • 较差

审美非常在线,两位主演特别好,故事稍平淡,有些细节还挺有意思,镜头有设计感,作为处女作很棒了!

40分钟前
  • 爱吃和府捞面
  • 还行

喔噶里供,音乐风格:闽南蒸汽波

45分钟前
  • 苦涩小柑橘
  • 较差

看朋友發的文章裏介紹,聽了歸奶奶的歌,立刻買了票;喜歡李少紅、歸亞蕾、賈樟柯,馬上要和一年多沒碰面的家人見面,兒時有過農村生活記憶,對於這樣的我,這影片像溫柔的親人撫慰,一直感動著我,片尾響起歸奶奶的歌,眼淚纔漫上來,想家人了。

48分钟前
  • 陆佳
  • 力荐

光民俗展示还不能被称为电影

52分钟前
  • 東嶽
  • 较差

中间居然还有一段乡村爱情故事一样的老爷爷唱流行情歌……这么好的题材就在总是出现得毫无意义的ost、太过华丽的服饰(心里的闽南海女外表形象定格给朱朱的照片了)、非常没有想象力的也没有实在作用的中正对称镜头等等中死亡,还浪费了这么好的两位演员……

55分钟前
  • 隐秘的哀愁
  • 较差

还是能看出青涩之处的,但真的好喜欢。很少能在荧幕上看到关注于老年人的电影,也是第一次看到展现闽南生活的片子。归亚蕾和杨贵媚如此自然的表演,几乎与我现实中认识的婶娘们毫无二致。电影是从秀妹的视角来呈现的,儿孙辈的疏离,老姐妹间的疼惜,男人深情的爱意表达……激荡着她晚年枯寂的心。电影除开人物之外,当地的风俗、信仰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等,都很值得一看。

60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闽南渔村老人的晚年惨淡人生

1小时前
  • 李清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