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头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感让我错失了更早领略它的机会,以为会是那种无聊需要耐住性子看的影片,明天夜班可以好好睡个懒觉,今晚想着要找一部电影来看,不假思索地点开了它《pride》让我觉得这个单词的含义更加高大上了,它并不仅仅是我们从书本上学习到的骄傲,是我们每个人生命本来的形态,我们本就如此的姿态,我们毫不掩饰的真实自我马克,无论角色本身,还是演员,简直爱到骨子里,他出来的第一秒还没有台词就已经知道他是一个同志,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竟然是同性的电影,意外地,最近最触动我精神神经的都是同志,神奇的是这电影同志还能和矿工工会联合起来,而且逻辑合理,一点也不突兀思想执行能力这么强的领导性人物马克的魅力自然不用多说,所以他才能够吸身边那些各具魅力且一样坚韧的朋友,他们是一群多么勇敢的人啊!
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难以想象在1984年,以同志的身份生活在那个环境该是有多么地孤立无援,会被人觉得是何等的异类,改变世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是他们让国家甚至世界接受了同性恋之前看了挪威的一个剧《skam》总觉得第三季里福寿禄对isak所讲的话的台词灵感来源于《pride》,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向世界展示真实的却不被社会偏见接受的自己,是为了给勇敢做自己的人更多的勇气,就像马克说的那样: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无论人生的选择是什么,人生总是短暂的,在我们看来年轻的马克就那么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可也许于马克本人而言,他的人生才是值得的人生,为自己而战斗北威尔士男人的柔情能比下去男方更多男人的情,被打的住院了,依然只关心着自己所爱的人的健康,在被世界恐同染病新闻的轰炸下,依然那么温柔地爱着他所爱的人,那些说他们是异类的人,认为他们该感到羞耻的人,不是更加的异类吗!
我再也不会理会那些说英 国是腐国的话,外号往往就是偏见电影里的台词我要永远地记住!
当有人给你取外号,收下它,让它实至名归你太年轻了,才有法律来保护你,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不懂我自己,那样的生活会很可怕,乔,会很孤独,这是你想要的吗?
没有家庭,向同事和所有人隐藏自己,过秘密生活有点骄傲,have some pride因为生命很短暂,because life is short.okay只支持同志权益,而不管其他人,这样有什么意义,你懂吗?
或者只支持工人利益,却不支持妇女权益
当初我在想是什么电影,开始看到是GAY,我一度想关掉,但是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故事,我才发现幸好的看完了,心里那丝激动还在,我觉得这个故事不管是不是真人真事,但是确实演的很尽善尽美。
先说开始,开始乔,一点都不希望自己参与,到后来的参与,每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真实,看着那些鄙视的眼神与言论,我可以感受到GAY,拉拉那个时代所承受的鄙视,其实现在这个时代依然没有改变,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骄傲。
我记得上次有个GAY,跟我聊天,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喜欢女人,他说:没有,就是性别歧视而已。
可能从他们最根本的就是欣赏男性,并且以自己是男性为骄傲。
当然拉拉也是如此的,有的异性反而没有这股子自信的根源是没有那种骄傲,其实越是强大的人,越是不会被摧残,越是脆弱的人,越是喜欢去鄙视。
只有比较才能获得的骄傲,那不叫骄傲,真正发自内心欣赏自己的骄傲,那才是,这个电影,可能是想说这么一句话:既然你已经这样,那你就接受你自己,并且干好它。
当力量不够时,我们需要合作。
不要把眼光只放在一个点上。
权力和权利都是靠争取回来的。
没有经历过斗争,是得不到想要的!!
而在斗争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老毛说的,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很正确。
从群众的观点来说,游行,罢工就是通过极端手段达到想达到的目的,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群众结晶,也就是有领导人,而这个领导人他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他肯定是偏执狂!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铁腕手段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
在同年的伦敦同志骄傲游行中,一群男女同性恋决定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
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工会竟然羞于接受他们的资助!
这群同性恋决定绕过工会,直接走进工人家中。
他们驱车前往南威尔士的一个煤矿村庄,给工人家庭带去了钱和物资。
两个出身背景天差地远的群体从此产生了意外温暖的接触,并且在政府高压下结成了最不可能的联盟。
《骄傲》改编自真实事件,不仅拥有80年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影像,也记载了英国同志史上最感人的一页。
两个群体从偏见到包容、从误解到联盟的蜕变充满欢笑和泪水,又让人为之动容。
《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
©豆瓣
这周末是伦敦的Pride Weekend,想起了这部电影。
要把充满欺凌和不公的种种真实往事拍成喜剧,这中间的平衡难以拿捏,但这部作品做得蛮好。
工会里的矿工对政府,是弱对强。
LGBTQ+对父权社会,是少对多。
与其各自抗争,不如相互取暖。
然而人与人的悲欢何其难以相通,两个群体里对于对方看不惯的人大有所在,差点把弱弱联手变内部互杠。
为什么说理解万岁呢,因为别人的人生我们知道的太少了。
在中央圣马丁念书的时候,经常跟Queer朋友一起去上厕所,一到分男女的厕所,都能感觉到朋友有点尴尬。
朋友中有生理是女性,但论起自我身份认同和行为都是偏男性的;也有生理是男性,但喜欢穿蓬蓬裙画彩色眼线踩高跟鞋,一起旅行比我精致百倍的优雅贵妇人格。
我开始不断反思所谓的性别,性取向和固有的父权社会习俗错在哪里。
读过Grayson Perry的The Descent of Man,越发觉得,毕竟,在这个畸形的世界活成一个大致善良的好人就已经够难了,再加上无数压垮别人的标签意义何在?
再后来,发现学校非常贴心的准备了Gender Neutrual的厕所,那之后我们就又愉快的一起去这类厕所了。
人生在世,谁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是“我说我有理”的多数呢?
在太多环境下,仅仅某些方面“不同”就可以成为原罪。
最近BLM活动此起彼伏,其实正是有需求发声的其他群体表示支持的最佳时候,除去种族不同,难道大家不应该有更多的同为人类的共情?
退一万步讲,先理解别人,再试图让别人理解自己是不变的真理。
在BLM活动里大声质疑“难道我们种族受的歧视比他们少吗?
”,就好像邻居跟你说它房子着火了来帮忙浇点水吧,结果你两手一插,不浇水不说,反而大说“我家以前还失过窃呢你出手了吗”一个道理。
与其把局势变成互相竖墙的比惨大会,不如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先拉别人一把,以后再将对方的道谢变成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不好吗?
伦敦地铁上,曾经看到一个打扮非常用心的人,男性的身体,戴着黑色的贝雷帽,帽子上面别了很多手工贴纸,腿上穿着黑色网袜,妆化得又美又帅。
我盯着对方手上的一只立体蜜蜂🐝戒指,投去羡慕的目光,TA眼神一开始闪躲,仿佛不确定我是善意还是恶意,后来我说这戒指真好看哦在哪买的,TA一下就从小心翼翼变成笑很开心。
贴上2019,我参加的伦敦Pride Parade 50周年版本。
今年光是人与人见面都很难,怀念去年地铁里拥挤友好的人潮,街道变成派对的,去年此时,那个夏天。
人都是自私的,很难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选择,最爱说你怎么这样?
你怎么那么犟?
你怎么不为我想想?
我真是太失望了!
对方也这么说!
全人类都这么说!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泰戈尔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泰戈尔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泰戈尔
这是我看过最热血的一部关于同性的电影。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定位它,关键词到底是什么,我能想到很多,但还是选了最直截了当的这个。
这是一部英国电影 也只有英国才会有这样的电影。
它关于民主,关于平等,关于独立,关于整个社会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但它选择了一个最独特的切入点。
我们之所以义无反顾的帮助你们,因为我们也遭受过同样的待遇,这些苦难与不公,我们都感同身受。
有了这个切入点,给那些选择接受的人一个台阶下,也用那些依旧不能接受的人来映射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意识多么强烈。
最终还是让你感慨 这个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 一切来得多么不易。
我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的反抗过程,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奋斗过程,是一份为了尊严和骄傲一步步努力的过程。
只是别人三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连做的勇气都没有。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我妈提起前几天看的新闻,关于英国驻华大使结婚的那条新闻,席间语气不免唏嘘和不理解,我随口搭上在浪博看的话,如果一个国家因为法律拆散两个相爱的人,那这就是不健全的法律。
可是话说出去也没人认同,那时候我发现,也许更重要的一句话是,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和尊重,那这就是不平等的社会。
而我们如今身处这个社会中,互相隐藏,互相欺瞒,只有夜灯下和手机上的约炮网站上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第二天再相安无事的混迹在社会上。
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骄傲根本就是想都无法想的事情,对亲人对朋友都是一样,不一样带来的就是嘲笑与闲话,不一样就是伤风败俗坚决抵制。
没有人愿意站出来顶着这些东西寻求平等与自由,因为我们的社会连基本的现象都没有,何来抗议与争取。
想想心酸。
上经济史的时候老师讲撒切尔和80年代英国的罢工,撒切尔在让工人失业一年后又复工好像是撒切尔的胜利。
现在看来当时英国社会这种政治上的博弈算是双赢——就像苏格兰闹独立那样,提醒自己的存在,让政府闹心一会,但的确是双赢的——只不过矿工们的生活会艰难一段。
那时候另外一位老师讲到香港的战中运动,典型的伯克式的对激进的港人不屑一顾,老人家教训年轻人的那种典型的图样图森破地一通评论。
是非常尊敬的老师,可是还是觉得在一个笼子里的人为何去嘲笑另一些渴望自由的人。
他们所寻求的,说到底我们一样需要。
之前是完全没有想到gay pride会和工人们的罢工联系在一起的。
看过一些类似的电影,话题也大多类似,比如秘密被发现时的困扰,比如面对自己的那种不堪,比如来自偏见的穷追猛打,比如hiv对这个群体阴魂不散地笼罩(当然,现在与影片当时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异性恋感染的人数已经超过同性恋。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维持偏见)。
《米尔克》里Milk的种种努力非常感人,最后的被枪击让他成为一个平权运动上的标识。
但这只是gay group内部的争取。
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它讲的重点不再只是基佬,还是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为了同样的权利而达成理解的故事——或者说是两个少数派,弱势群体如何建立起尊严和理解的故事。
这样的主题是昂扬的动人的,令人难以抗拒。
是直是弯甚至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或许换句话,是不管是否理解,但至少都能将对方当做一个自然存在的人而非异类。
不因为对方是少数而欺凌别人,不因为自己是少数而对世界带着过多的恨意。
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一种善意,也值得珍惜。
“人人都怕难怕远,怕扑空。
全球得我未死心,没有放松。
”这句《奇洛里维斯回信》里的歌词挺恰当。
电影里那群可爱的人也就是用一点点的耐心来改变一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吧。
理解万岁。
理解万岁。
喜欢Johnathan跳舞的那段,非常美好,个个都眼神明亮,个个都在发光。
也喜欢Joe胆怯羞涩的样子,好像在他身上有我们很多人的影子。
有一段是工会和L&G群体合作被曝光后,Mark他们的住所被人投掷进烟雾弹和爆竹,惊恐万分和无比沮丧的状况里,Mark把一地的狼狈往外扫时,突然眼神明亮,他发现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可以利用这提高知名度。
这个时候我觉得他太可爱了,也非常聪明,甚至会想这样的人,如果不是gay,在当时的状况下,应该会发展更好吧。
或许就不会在最后染了HIV匆匆消失了吧。
或许,或许,一切都不一样了吧。
另外一段是Joe的父母发现他是gay之后,那个长镜头,父亲的责备的声音,然后扫过Joe的照片,就像一场漫长的告别。
可能对于这样的场景每个人都会鼻酸一会。
家庭意味着正常的生活,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一种归宿。
身为gay,是个异类,怎么能有归宿呢。
没有归宿就是孤独的,而孤独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艰难,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怎么能和别人不一样呢,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如此的反问于发问的人和听者都太残忍。
三十年后的今日仍然是一个问题,而在当时,应该更难得到宽容吧。
可是,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需要宽容。
应该会有这样的问题吧。
同性恋有什么好骄傲的?
你们为什么这么得瑟,还要玩政治?
你们难道不羞愧吗?
不觉得丢脸吗?
工人们为什么要罢工?
你们是日子过得太好了吗?
国家难道不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吗?
你们不觉得你们在阻碍国家的发展吗?
惭愧吗?
你们惭愧吗?
电影告诉我们,弱势的人们总会找到一种方式,也应该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来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被理解。
或许正是社会上这样一种压迫的力量,把工人们和基佬们集合在一起吧。
我知道电影只是电影,即便轻松愉快的段落这么多,即使结尾有些皆大欢喜的胜利意味,但现实里一定还有更多的苦涩被他们品尝过。
可是多希望,这样一部欢乐的,有尊严的电影能够带来一些什么改变。
最小的改变也好。
真的,哪怕再小的改变也好。
说实话,可能我是比较笨的人吧。
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真没去考虑是什么主题的。
结果看了以后才知道说的是同性恋群体的一些事。
我承认,刚开始我是因为好奇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点有关他(她)们的事,所以才看了下去。
真的没有想到,看到后面已经津津有味,为了主人公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
在结尾处,他们终于骄傲的进行游行,并且一个个介绍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我竟莫名的有些想哭的冲动,也哪许这就是所谓的感动了吧。
哪怕遭受再多责难,依旧勇敢得面对。
那句人生何其短暂,要骄傲的活下去。
我感受到了阿什顿那颗炙热的心。
导演深刻的刻画出了小镇居民以及同性恋者们的各种想法,性格等等,能将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拍成这样,还有电影所表达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值得让我们去观看了。。
影片刻画的是一群骄傲的同性恋,他们为了失业的矿工而游行,也能够为了自己的权利而游行。
可是作为他们眼中的优势人群,我们还有骄傲可言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多,反而就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拥有这些的意义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扮演的是像前期的布罗姆利一类的角色,虽然也知道要抗争,但缺乏那种抗争到底的精神,所以在面对一次次的挫折时就会渐渐变得不敢去前进,因为失败的阴影带来的恐惧太大了,真相被戳穿时带来的心理落差太大了,周围世界带给我们的舆论压力太大了,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舞蹈家。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leader,是一个captain,是一个能告诉我们该如何前进的人,是一个真正具有骄傲光环的人,我们真的是谦虚太久太久了。
其实我们有很多值得骄傲的资本,只有三百万分之一的猿可以进化成为人,我们每个人又都是有自己的闪光点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出力量,可以改变很多很多人,人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确实很小,但当有共同目标的一群人联合起来,就会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了。
当真正需要你发声时,我们应该勇敢一点,因为我们骄傲,我们都是上帝的孩子,他始终爱着我们,直到永远永远。
听说是喜剧才看的 可能是我笑点太高了吧
拍得很童话,避开了斗争中血泪的部分,也很好。几千年人吃人,能看到一些些人爱着人的片刻太治愈了T T
Low左
...
好主题,好立意。但不喜欢整体表演方式。无亮点
这样沉闷的小类型电影居然好意思被称为喜剧,两个小时视觉接触这样的东东,我算是眼瞎了,获得金棕榈又怎样?!看来,豆瓣看电影,影评一定要先看看,不能仅看打分。嚓~
无产阶级-同志大团结万岁!
实在看不下去了= =虽然它似乎表现的一派和谐,但我总忍不住走神
Do have your pride
载着满满的代入感就会觉得不能更好看了,笑点泪点铺散的都刚刚好,不会太过。沉重的撒切尔时代政治背景下LGBT成了一道突破乌云的亮丽彩虹,两组完全不同的人物相互融合互动的戏份太精彩。【虽说有点太容易】各种英剧熟脸,莫娘的角色太人妻,小狼出场两分钟就迷倒万千到场基友。【其实只有两个在尖叫】
不同类型的人看了几次没看下去,一点提不起兴趣
对抗的力量被描绘得太微弱,让一切胜利和骄傲都显得轻而易举,反而失了感动和震撼。两个小时的片长里,更多的只是在狂欢,让观众沉在自我陶醉中,忘了现实的艰苦,好像麻醉剂一样的效果罢了。在塑造人物的个性和背后的故事上,几乎是零分。
你确定这是一部喜剧?
真的不好看呀啊。
太多煽情
前面有些沉闷+流水,后面渐入佳境,最后发现竟然是改编自真实故事,肃然起敬;2015年金球奖最佳喜剧提名,4星推荐
人生很短,一定要骄傲!竟然有小狼客串!
今年戛纳的酷儿棕榈得主。在IMDB上给了9分,换算豆瓣五星。说实话莫老师一出现俺就高潮了。片子在叙事上还是有缺憾的,但是几乎找不出其他缺陷。还有就是伦敦剧院里历练出来的演员真是绝了,我觉得就算给他们一个烂剧本烂导演他们也能演得有声有色。话说Ken Loach也是今年带着劳工运动题材去戛纳的。
看的过程真的睡着了。同性恋团体支持矿工组织罢工,并对他们伸以援手。到最后矿工组织帮助同性恋团体游行。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面的互相理解接受,我想这部片同时记录了腐国同性恋被社会所接受的过程。后面说领导者直接得艾滋病死了,这难道是同性xx所带来的后果?
最近看了一堆gay片,豆瓣高分推荐,你要哪闹啊,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