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经历了冰雪融化后嫩芽的生长,果实开出的花朵凋零。
秋天里,你打开窗,看着高高的天空,想起春日的那盏画龙画凤的风筝,如果在这片天空,可能会飞得更高。
可惜被遗忘的风筝被屋檐下的雨滴破,宣纸化开了。
眼前,晶莹饱满透着红色的柿子做成了干瘪的柿饼。
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多半的回忆与感伤来自于对冬天的恐惧。
暮年的范达不这么认为,他不害怕冬天,或者说他选择了麻痹自己,忘掉死亡会随时而至的事实。
他秉持着“少要沉稳老轻狂”的做法,跟好友乐此不疲地一直玩角色扮演游戏,扮演富商四处参观豪宅,递出有购买意图的名片。
对乘地铁未购票的美女,冒充工作人员处罚一个吻抵扣车票。
他一直激怒妻子艾蜜莉,又一直买鲜花哄她开心。
艾蜜莉认真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为死亡做充足的准备,努力存棺材本,看墓地,记优美讣闻。。。。。。
——《秋天里的春光》
在艾蜜莉看来,快八十岁有两个儿媳妇,还有四个可爱的孙儿孙女的的范达不正经,像个小丑。
范达就像是亦正亦邪的反派小老头儿,与世界及他年纪相仿拥有普世价值观的正派妻子对决。
要说这个老头儿多么邪恶,那倒也没有,恰恰相反,他是很善良的。
范达与艾蜜莉去看二手墓地,得知自己跟妻子要跟别人葬在一起,他满脸嫌弃,抱怨这么个破落的小墓园连风景都没有,当然也可以理解他不愿意跟墓地原主人冯家的女人一起“睡”。
这里引出了两个关键问题,艾蜜莉:“你不能逃避死亡”。
范达:“人老了就要有钱才行”。
有钱还需要看二手墓地吗?
范达不希望死亡意识跟上自己的步伐,当他走出墓地大门,他又角色扮演上了一位没钱买花去墓地看望妻子的人的好友,并掏出200元给他去买花。
范达本身就很拮据,可他还是掏出两百元赠予陌生人买花给去世的妻子,鼓励他,“别哭,人要往前看!
路是人走出来的,昂首阔步面对!
”。
这就是他对待人生,对待死亡的态度。
当他的背影离去时,范达的弧光在放射光芒。
艾蜜莉非常吝啬,她吝啬得理直气壮;吝啬得有理有据。
她要把钱存起来当棺材本,她深知三万块不够两个葬礼用,她拼命存钱,可范达还在乱用钱。
范达洗澡出来,用教艾蜜莉法语来插诨打岔借走棺材本500元的下落问题。
这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他们的拌嘴与表演使得讨论关于死亡的问题弱化了,什么时候看都觉得很有喜感,可是顺着讨论的问题思考下来,就会觉得这是多么沉重的话题。
这也是困扰人类永恒的问题,夫妻俩谁先死?
什么时候死?
怎么死?
死在哪?
“我不在乎”,范达说。
艾蜜莉想到,生病住院后会被送进疗养院关在笼子里,她的解决办法是,现在趁健康在生病前就住进养老院,这样养老院就会不得不照顾。
这举动的背后的原因是,她想腾出房子给儿子。
范达不同意这种做法,他喜欢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
终于,范达花光了妻子艾蜜莉辛苦存下的棺材本,用来抵扣他角色扮演付出的代价。
事件推着范达朝前走,好友艾德拿出一万,两人想尽办法,手段用尽,不但没有赚取三万,而全部都花光,他是一个善良的老头,艾德也是。
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主动付出。
“做好事会升天堂”。
范达与艾德的友谊羡煞旁人,听歌剧都哭的艾德如果没有范达会自杀。
两人都得了许多病,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范达装死的恶作剧将自己送进了离婚官司,艾蜜莉再也忍受不了了,艾蜜莉知道是自己一次一次的原谅导致今天的局面。
让艾蜜莉真正生气的并不是恶作剧本身,而是范达的离开让她感到害怕,她害怕死亡,她害怕范达离她而去。
两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在此较量,“他不参加葬礼,拿死亡开玩笑,把讣闻拿来折飞机... ...”,说着说着,艾蜜莉的指责渐渐变成是对范达的肯定,肯定他的善良;肯定这世界有他而美好;肯定他对自己的爱。
范达妥协了,他决定改变自己挽回艾蜜莉,活成艾蜜莉喜欢的样子。
一个人要改变另一个人太难了,把他变为自己喜欢的模样更不现实。
几十年来,艾蜜莉都一直忍受着范达,她没有改变范达,除了原谅她还能做什么呢?
这才是真正的范达。
现在,范达要改变自己,变成艾蜜莉喜欢的模样。
他陪艾蜜莉过她认为正常的生活。
范达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将影片推向高潮,他戒烟;与好友断联;陪艾蜜莉做饭;在窗前看着窗外,等待艾蜜莉回家。
这一刻像极了他们讨论楼下那位“可怜人”,每天傻傻地坐在窗前。
他无所事事,整天打鼾,呆坐在窗口,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 “ 我只想让你高兴”范达说。
艾蜜莉嫁的是好多怪主意,很开心的人,让她整天能笑能吵的,她受不了了,受不了范达坐在那里像个活死人。
艾蜜莉拿出装棺材本的罐罐,换了衣服,她此时是,纽约歌剧院的荣誉会员夫人。
范达开心地笑了,眼睛露出古灵精怪的光芒。
两人富贵装扮,坐在加长的豪车驶向庄园。
影片结束。
范达乘坐热气球升空,艾蜜莉站在草地面带微笑向他挥手,他向下撒下硬币,热气球持续升高,范达与世界告别,艾蜜莉跪下像在捡钱,又像在寻找什么。
看了数遍,我更相信艾蜜莉在寻找丢失的某样东西,她以两人最快乐的方式送走了范达,范达撒下艾蜜莉的最爱。
或者是艾蜜莉跪下捡钱,她又要开始存钱,用自己的方式独自面对死亡。
我知道那种痛快的淋漓的感动,也知道那种温暖喜悦的感动,但范达给我的感动是挤压状的,让鼻子一直处于无法控制的酸痛中,让你释放不出彻底的情绪.能做的就只是沉默的模糊双眼.而那种得不到理解,自己又抒发不出想法的感情,随着呆滞的过程更让我共鸣式的心里突如其来的空荡着无论如何结尾是完美的和一个自己生活了接近50年的老"不正经"在一起,即使是秋天也是春天的.艾蜜莉大约这样想的吧...
看完这部电影- 真的深深被打动了。
大概从两人站上离婚法庭妻子说的那一番话开始眼泪就止不住一直到电影结束。
范达的妻子一直都是一个循规蹈矩(电影里面自称是个一板一眼的人)的老伴儿,从影片一开始,就以勤俭持家,爱护孙儿的慈祥角色出现,家里的一个个储物罐,里面分门别类的存储了许多用于两人死后处理后事的钱财,经常想搬去养老院住从而给儿子减轻负担。
而范达却是个古灵精怪,鬼主意极多,经常和好基友艾德去搞恶作剧,从不节俭,自己不富有却总爱救济贫穷的人,只把钱当做令别人开心,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的一件很平常的东西,从不担心自己过世后的一切花销该怎么办。
故事就从这里展开,范达与艾德串通好了一次恶作剧,骗范达的妻子范达死了,范达是想气一下老伴儿,因为老伴儿之前总是要求范达搬去养老院,范达听着不开心,就去了艾德家装死。
没想到老伴儿一下当了真,儿子都把棺木抬来了,发现范达没死,整个人面色红润的躺在沙发上。
范达的妻子气急败坏跟范达闹上了离婚法庭。
然后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不过我承认我意见和他对立,那时我儿子要搬进我们的公寓,安排我们去住养老院,他不肯,也因为我帮儿子,所以他这么残忍地惩罚我,而我一向都原谅他疯狂的想法,因为我羡幕他能那样和我不同,我是个一版一眼的人,而他有大梦想,他还在学法文,研究地图,想乘热汽球环游世界,他拒绝承认人生最终的路,其实现在都还不到那时候 ,我难以容忍他越老越疯狂,他不参加葬礼,拿死亡开玩笑,把讣闻拿来折飞机, 我还不知道他要土葬还是火葬,他从不知道面包的价钱,却会盯着美金的汇率,美金贬值时,他买了八千送我,他乱花钱,却省在偷邻居报纸,他虽会及时归还,可是我老怕他被当场逮到,我们坐火车给他爸上坟时,他不买票,被列车长逮到,范达神气地付了罚金还给小费,列车长都哭了,我劝他的时候他都说我说得对,可是依然我行我素。
”这就是妻子艾米莉眼中的范达,是个有梦想,有生活感,又很乐观的人。
这样的人在循规蹈矩的的人眼中却总如眼中钉肉中刺,一定要排斥或者改正才行。
范达也许就如很多我们眼中的熊孩子一样,总是幼稚的闯很多祸,有着自己的想法,从不随波逐流像楼下的痴傻老人一样整日坐在窗户边,只是想要把枯燥乏味且沉重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可,当范达的妻子艾米莉以离婚相要,逼着范达过上“正常”的生活,放弃那些鬼点子,戒掉烟,不去见好友艾德,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艾米丽的烦恼会减少很多吗?
事实上没有,范达变得越来越与楼下常年坐在窗户边的痴傻老人相似,整日坐在桌子边,要么就是沉默,要么就在打瞌睡,昏昏沉沉以度日。
原先神气的范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也不会说行动越来越迟缓身体越来越差的而且非常不快乐dq老人。
妻子艾米莉看到这一切,哭着去医院找到艾德,求他帮助范达。
艾德鬼笑了一下,妻子回家后把储物罐中存的钱全取出来通知范达去“买”庄园,范达脸上慢慢出现笑容,神气的范达回来了。
整部电影看下来最令我感动的是妻子对范达态度上的转变和范达本身越老就越要肆意妄为的性格。
我也曾经有这样想过:一定要在年轻的时候就自杀。
我没办法忍受到老年的时候,身体也不好了,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还要苟且活在这世上。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想法全改变了,谁说老了就一定玩不动,一定不能追求梦想的,一定不能享受有趣的生活的?
范达就可以,虽然过程坎坷了一些,但他做到了也坚持下来了。
等我老了,也要做一个神气的范达,过着有趣的退休生活,乐观面对死亡,从不算计死后的那堆事。
尽管他与艾德也曾经想要撒谎向花店老板借钱的时候,但借不到钱也没有影响两人的心情,只是一个在地铁站扮演查票人员的恶作剧就使两人重新开心起来。
听到老友过生日的消息,一定要打taxi以最快的速度去祝贺,从来不考虑自己还是个欠着债而且并不富裕的人,在看过老友拮据的生活后,还偷偷压了两千块在老友家的花瓶下。
电影中提及很多次现实生活中物质与范达快乐生活的矛盾,但每一次,范达都不把物质上的东西当回事,可以说是“乱花钱”,但我第一次觉得“乱花钱”也是一件好事,这说明范达更本不在乎物质上的东西,他更关注的是开心的好心情,晴朗的好天气。
面对死亡,范达总是装作什么都没听见,我想,范达这不是逃避死亡,而是以一种更合适的方式面对死亡,对死亡不闻不问,难道真的要像艾米丽那样天天挂在嘴边恨不得一天说一百次吗?
一定要把自己死后的事安排周全吗?
死之后的事不用想那么多,就像很多努力的时候一样,不要去想结果,只要全心全意享受过程就好了。
结了一辈子的婚,好在妻子也决定陪范达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最爱的人变成最好的朋友,祝福我也可以遇到这样的挚友!
它就像一颗宝石,也许你不能立刻发现它的光芒!这部电影适合给更成熟些的人或者不惧怕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人观看!..影片包含了很多生活的哲理有些我们值得用心去记住,生命就如同一次旅程不会因为被埋葬而结束,它会留在我们的脑海和灵魂里!
这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感人的情节,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影片的开始,我们看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
父亲是一个慈爱的人,他总是耐心地教导着孩子们。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父亲因为工作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陷入了贫困。
然而,在这个困难时期,母亲却展现出了坚强的一面,她不仅要照顾父亲,还要照顾孩子们。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影片中的友情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小男孩小杰,是一个善良、乐观的孩子。
他的朋友小华,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
小杰在得知小华的病情后,决定帮助他。
他每天都会陪伴在小华身边,给他讲故事,陪他玩耍。
小杰的善良和关爱,让小华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
最终,小华成功地接受了手术,康复了。
这段友情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和关爱的力量。
影片中的爱情也让人感动。
影片中的女孩小梅,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孩。
她爱上了一个叫做小强的男孩。
然而,小强的家庭并不富裕,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然而,小梅并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小强走出了困境。
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段爱情故事,让我们明白了爱情的力量,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勇敢和坚持的意义。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是两个不着调的糟老头满嘴假话到处行骗取乐,没什么太精彩之处,两个老头的自娱自乐的恶作剧甚至让人有点反感。
但到后面却把钱给了本想行骗的比他过得还糟的人时,男主的善良显露无疑。
两个小老头只是想借恶作剧逃离老年生活的无味与空虚。
演员的演技真心登峰造极,后半段离婚时,老太(男主老婆)的一个长镜头陈述演技爆棚,感动值随着她说出的每句话、每一个表情而暴涨。
后面医院那段演技也没的说。
越往后越感动的电影。
永远不会过时的相濡以沫老夫妻故事,必定是煽情的,最怕是那种为催泪而让老人轻易死去的草菅人命者。
那非常低级、狠心、甚至肮脏的,因为众所周知老年人本就与死亡为邻。
本片的难得之处即在于,贯穿着死亡的话题却没有主要人物死亡的情节,30个富于情趣的事件保证了全片都好看,真是好电影!
怎么把这么逗趣温馨有爱的内容拍得如此沉郁,噢,这就是老年生活,脑子和身体都不再雷厉风行,三个老枪手里潇洒抢一回只是银幕故事,连装装富豪都会被收费,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离开,孩子也不再那么可爱。
怎么把这么沉郁的题材拍得如此逗趣温馨有爱,噢,老顽童有颗不服老的心,他幽默热情乐善好施,他幼稚虚荣我行我素,深刻把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乐当及时贯彻到底,甚而扭转了老伴的传统思想,两人组成雌雄双煞,从此快意余年,潇洒尽欢。
似乎是在不久前,曾看到某阿姨推拉着婴儿车,在小区转悠,宝宝躺在里面,睁大了眼睛看外面的世界。
某天再遇见,孩子已经长大,踩着不平稳的步子,摇晃着身体,在草坪上追逐其他的孩子。
突然感慨万分,感受着周遭一切如故的错觉,觉得自己依然年轻,只是在细数镜子里放大的鱼尾纹时,才有短暂的恐惧,然而看到新的生命,成长如此之快,不是一句无病呻吟的话能够安抚心里的失落了。
老了以后,我们怎么过?
要如何安然地面对迟暮的余晖被黑夜吞噬?
我喜欢兰斯顿.休斯的一句话,“活得长几乎是每个人的愿望,但活得好只是少数人的抱负。
”转换成时下时髦的词语,就是“活在当下”,生活的最高质量是拥有快乐。
我认识这样一位神奇的老人,他知道如何拥有快乐。
老人叫范达,年逾古稀,身体却很硬朗,不仅头脑灵活,还有超丰富的想象力及富饶的爱心。
他不会用说教的方式召唤“快乐”现身,但他能用自己的所言所行制造快乐。
闲暇,范达不会老老实实待在家里。
通常他都会邀上老伙计艾德一起到外头转悠,那是他们的生活乐趣。
两位可爱的老人就像调皮捣蛋的逃学孩子,在车站,在街上,旁若无人地共谋着“并肩作战”的计划,他们有不会枯竭的鬼点子、恶作剧、小骗术,但都无伤大雅,只要忙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得有滋有润。
或许这得益于他们曾经的职业,他们也有过风光无限的年轻时代。
昔日里,在剧场上戏说着别人的故事,如今跳下戏台,他们开始认真地演绎自己。
俩人的合作可谓天衣无缝,像表演对口相声,一逗一捧就把闹剧忽悠成了真相。
地铁站里,两位老人冒充查票员,逮到逃票的年轻姑娘们,罚款索要亲吻,这主意妙!
简直太有范达的风格了。
但也有失手的时候,以致麻烦找上门,不得不重新规划老顽童的生活。
但对范达的喜爱进一步加深也在此,从他递错名片,被房产经纪人堵在家里,拆穿他的游戏,并心甘情愿承担一切责任的行事风格中受其感染。
这样的老革命战士太可爱了,知错就改,改完了继续犯错。
除了双剑合璧,有时,也能看到范达的独角戏。
私拿公寓信报箱里别人的报纸,读毕,做完填字游戏再塞进去,这是范达一个人做的。
在墓园,那是范达的儿子为范达与老伴买好的二手墓地。
在那儿,范达遇见了一个陌生人,搭话后,两人就成为了多年不见的好友。
范达引导陌生人渐渐进入角色,这是恶作剧,但更像是在用倾听送去一份心灵鸡汤。
结果是范达了解了这个男人丧妻后的痛苦,随之,恻隐之心又让他奉献了不多的零用钱。
其实,范达的生活并不如意,至少精神上他是孤独,好在他天性乐观,把成为梦想家的想法变成事业来做,并影响了一些走运的人,填补了一些缺憾。
正如艾德说言,若不是范达,他早选择自杀了。
但回到所谓避风港的家庭上,他便不再自由自在了。
虽然有个深爱自己的老婆艾米莉,还有一个小有成就但不断离婚、又不断结婚的儿子及三个同父异母的孙女,范达心中的游乐场却从没有机会向家人敞开过。
那句“人老了就应该有钱,受人尊敬。
”就像入冬前的霜冻,封住了大多数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的心。
老人虽然可以对一切释怀,但他们的内心终究是脆弱的。
否则范达也不会说出“人该在年轻的时候死掉”这样一句话。
对范达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不愿与老婆住到养老院去,这不仅从范达的儿子体现了年轻子女一厢情愿的自以为是及自私自利的心,也反映了范达拒绝向“老迈、无所作为”低头的勇气。
还得说范达与其他老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性格,范达会说谎,但承认错误的态度诚恳;范达有一些“为老不尊”的举止行为,但他一直遵守着“人可风流,不可下流”的原则;范达恐惧死亡,但他能够勇敢地忽视死亡来临前的骚扰。
范达麻烦不断,但他一直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快乐天地。
讲范达拥有的快乐,不能不提为范达提供享乐条件的伟大女人艾米莉,两个人的情感是主要话题。
老夫老妻,恩爱一辈子,磕绊一辈子,到最后用“要离婚”的方式升华爱情,这风格又属于范达。
艾米莉生气,太应该了。
范达不仅没心没肺,把零用钱胡乱施舍给别人,而且对家事漠不关心,不听艾米莉的调度,不肯屈服于年老就无用的论调。
更坏的情况是,范达偷了艾米莉的钱,那是艾米莉辛苦积攒的用来买俩人棺材的钱。
范达偷钱不说,还用诈死来吓唬艾米莉以表抗议。
在法庭上,艾米莉向法官诚实地抱怨范达的所作所为,处处又流露出她偏袒范达理解范达的爱意。
坐在一旁的范达,一脸诚恳又无奈的认同,在他的态度及表情上捕捉到了返老还童的真,实在跟犯错的人扯不到一块去。
当然,这婚一定是离不成了。
但艾米莉找到了另一个惩罚范达的方法,把老伴儿困在家里,哪儿也别去,特别是少跟艾德那个老头接触,艾米莉要改造范达,范达在改造中一点点失去自我,失去快乐。
范达还在改造中,不抽烟,不喝酒,不出去晃悠,不惹事,一切按照艾米莉塑造的形象转变。
而此时,老朋友艾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半边身体瘫痪,住在医院,无依无靠,虽然对此生没什么遗憾,他说自己回想起的都是快乐,但在嘱咐老朋友拿走他的存折为他办葬礼时,棺材板钱再次提出来,还是把现实中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转化成了正式的、人人要面对的严肃课题。
只是,随即有一幅画面在脑海中闪现,范达推着艾德向室外走去,老哥俩重现往日同行的画面,一个坐着,一个站着,荤素搭配着拿护士取乐,悲喜是一生的无奈与忧伤流露出来。
范达与艾德面对眼前怒放的花朵,他们想的或许是同一个问题,艾德恐怕看不到春暖花开的下一季了,范达要不要等候下一季呢?
不管怎样,最终艾米莉明白了一个道理,那是范达生命与精神不息的暗示。
艾米莉在室外看到了楼上楼下两张“没有希望”的面孔,其中一个是范达,此时她的心田已悄悄松动,她其实渴望见到曾经的范达,直到她与范达来到火车站准备搭乘通往疗养院的火车,她再次站到了支持丈夫范达的一面,故事算完满。
而最后的小幽默,范达、艾米莉新搭档再次探访庄园,这成了新生活的起点,结束美丽故事的句点。
有些事情,无需考虑结果,过程中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而梦想不破灭,我们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去生活。
有关范达老人的故事讲完了,这部由捷克拍摄的剧情片《秋天里的春光》,令我震撼。
一部小成本故事片竟然如此生动,能摘得03年捷克金狮奖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最佳剧本4项大奖,在情理之中,演技是亮点,剧本台词实在强悍。
只是男主角伏拉基米尔.布劳德斯基,这位在片场也会逗所有人开心的老顽童参加颁奖后,不久辞世。
是一种遗憾,也为影片画上了最终的结局。
《秋天里的春光》是目前看过的最喜欢的关于老年生活的电影。
男主老爷爷和他的老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和人生态度。
老爷爷不在乎死后的身后事,如老顽童一般和另一位老伙计佯装成各种角色恣意潇洒的生活,他的老伴仿佛他的反面,一板一眼的规划着未来葬礼并费心想通过自己去养老院来解决儿子的住房危机。
生死观的背后其实是人生观的南辕北辙,即:你究竟是更在乎自身的幸福快乐,还是世俗的枷锁?
从老奶奶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影子,他们富有责任感,目光始终围绕子女转,子女成年后依然愿意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扶持,仿佛子女的幸福人生就是他们的幸福,完全属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快乐我却一点都看不到。
有人可能会为此感动,我却觉得这是悲哀社会的缩影,因为他们在为老年时光塑造了如此残酷枷锁的同时还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被奴役。
我只感到悲哀,悲哀于这样的社会常规的无耻,悲哀于那些老人行将就木,自我意识依然尚未觉醒。
电影《教育家》中有一段对话。
少女不屑地看着眼前的这位老者,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过一辈子自由放荡的生活,可到头来都选择了妥协’,老人沉默了一会儿,回答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也是激进分子,可有一天结了婚,有了孩子,跟着就有了责任,后来为了孩子今后的生活更有安全感,还贷款买了房,紧接着就得马不停蹄工作还贷款,这么一晃几十年,然后有一天你去投票,才发现自己竟然心安理得把票投给了保守党......’想想当时看片子的光景,自己也曾经多么激进,甚至一度认为保守的生活就意味着选择妥协和毁灭,青春啊,青春总让人以为自己的选择才是人间正道,却忘记了总有一天的随波逐流也并没错。
陆游的死前有首诗,写:‘死去元知万事空’,现在读起来真是一句箴言。
还记得电影《一一》中洋洋对外婆说:‘我能和你讲的,你一定老早就知道了’,洋洋觉得对一个无所不知的过来人讲话实在很无脑。
一般来说,人生看得达观通透,往往和自己年龄经历的积淀成正比。
像我们年轻人评价他人,往往有点看身外的东西,比如职业,财富,地位,学历什么的,而老人呢,他们评价他人,可能更看重人的本质吧。
当然,这也并不绝对,越老越活得糊涂,越老越活得死心眼的大有人在,不过,说到底,正常人都不希望自己到老都不达观,紧锁眉头。
片子里的主角是个老人,其实整部影片也都是从老人的视角出发拍摄的,影片的基调呢,也可以总结为三个词:诙谐,落寞和浪漫,这恰恰也是影片的三个阶段。
范达,一个总是把小小狡猾和无辜的孩子式的神气挂在脸上的老人,已经快八十岁了,他不愿呆在家里等死,也不喜欢和家人在一起,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去找老友艾德,两人一起四处招摇撞骗,搞些恶作剧,比如,冒充什么检票员骗得几个年轻姑娘的亲吻,冒充一下歌剧院的老板去观光售楼部的豪宅,等等吧,他总是经常性的把养老金花个金光,最后更是连老妻的葬礼钱也赔尽了。
通常他对付老妻的办法,就是买一束鲜花,敲开门,然后极隆重的单膝跪地,这办法屡试不爽,但这一次玩笑开大了,他跑到老友家,让老友打电话对老妻说自己病死了,结果妻子伤心欲绝的买来棺材,他却一跃而起,老友这才难堪的解释:我只想让你体验一下失去他的感受是什么......老妻艾米莉是个很宽容的人,她和范达的关系有点像夫妻又有点像母子,她虽然也像孩子们一样埋怨他的幼稚,但对他却始终纵容着,这次的玩笑实在开大了,她才跑到法院去离婚,在那里历数了范达四十四年的劣迹,负责接待她的年轻人看出了她对范达的深情,她最后自己也说:这婚我不离了,因为我知道我一定会后悔。
周围的人每当说起范达的不严肃,总是说,他都快八十了,怎么还这样呢?
这类话,想想我们在平时也经常听到,或者自己也总是这么说,也许因为我们国情不同,价值观相悖,我们的生活对男人的生存能力要求很高,我们对男人的要求不仅要大方得体,成熟稳重,更多的是,我们还要求男人不仅要入世,能忍耐,还得善于接受现实,等等吧,比如一个大男人爱幻想,我们就会说,你怎么这么幼稚啊,反过来,如果一个大男人做事情足够冷静,处处奉行现实主义,我们还会赞叹,这人真稳重,成熟。
拐回来看范达,他可真不符合我们的标准,他的行为,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本性,一方面就是觉得人之将死,对许多事情看得很淡,他不喜欢老年人孤独乏味的生活本质,于是就自己做出点事,寻找存在感。
衰老和疾病缠身的生活本身一定是缺乏尊严的,就像片中的两个老人,他们常说,人应该在年轻时死去,现在太晚了,这既是对生命的感怀,又是对生命的期望,感怀生命的无常,期望生命的精彩。
就像一个将军,总希望自己能够战死在杀场上,谁愿意活到老,落寞的牵条狗,蹒跚在夕阳?
家里人不理解范达,因为范达不肯生活在现实里。
其实,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两个同样丰富的世界,两者的关系呢,更像是鱼和熊掌,总有一方让另一方付出代价,所以,重要的不是别人告诉你哪个更重要,而是你自己怎么做选择。
有些人,没有勇气承担梦想对现实的摧残,而有些人,同样无法承受现实对梦想的侵害,总得来说吧,我们每个人都在找平衡,做选择。
影片最后,老头终于乘着橙色的热气球独自飞走了,化成天边一个点,我觉得这个设置无疑就暗示着老人的死亡,只不过影片表现的很极致,很浪漫,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来预示肉体的死亡。
‘人的灵魂是肉体的芽胚,肉体死亡之日既是灵魂苏醒之时’。
总得来说,这部以老人视角拍摄的电影,很有趣。
现在我还是局外人,可总有一天,我终会成为其中一员。
说到这里,我还想感叹一下父母和子女间的感情。
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像流水,源源不断,永远不停,而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呢,更像是一棵树吧,风吹一下才动一下。
欧洲经典比好莱坞的电影更感人和寓意深远,不敢想我们的老年会有这般风趣和活法吗?!DVD📀时代缺失的一次观影体验,补课吧!
one shold die young.
最后看了三遍,每一遍都酸唧唧的……好多演员已经不在人世了~
开个玩笑嘛,何必那么认真。做人嘛,开心最重要。
等我老了也会是一位有趣浪漫的老太太~呱~
浪漫的怪老头 抽烟喝酒满口胡话但可爱得紧
游戏人生的老顽童,又气又好笑
脑残,弱智。
我觉得我老了,,会像那个老头
不是冬天里的春光,因为秋天仍然充满生命和收获,这就是迟暮晚年,可以更加自我和无所顾忌,再次释放燃烧夕阳。
除了有点恶趣味外,还有些表面化,几场转变有些突兀。基本方向和立意都还好。在表现人性、现实和冲突上,都不如《布拉格练习曲》和《冬眠》。
人在年轻时就应该死去
下载的异常艰难,最终却因为太平淡絮叨没看完。。
为什么要把精力和金钱浪费在死亡上?随心所欲、肆意享受,活得浪漫和有趣!年龄又如何!心中有春光,何时何地世界都是明媚的啊。小老头小老太夫妻俩好可爱。
啊,是真爱。。。
罚逃票的女孩以亲吻。儿子买不到房,要父母亲的房子,母亲同意,父亲不同意,他认为人生还没有到终结的时候,还想学法文想周游世界。看来房价也高啊。因此闹离婚,法院调解后好了。老友在病床上说“要是不能再见面的话,我要说我们一直都很开心”。老夫老妻想去买庄园,钱少作罢。儿子离婚再婚,不管。
适合当贺岁片,但没有一个瞬间能让我老去一次
哈两万八的二手墓地!乐观热心的说谎癖老头子(退休前是演员)爱带丝质领巾爱装阔佬超级搞笑但却是大大的赔钱货!!!他家老太婆爱用罐子存钱并以极大的兴趣“向死而生”(收集优美讣告、存棺材本和葬礼费、自己给自己上坟、详细计划后事具体到寿衣哀乐和花)p.s.老头和老太的服装搭得都还蛮美
童心不泯,老年轻狂。看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了,从正面看就是保持童心,随性而活,快乐度过余生。从反面来说就是老不正经老败家子。关键看你认同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以及觉得怎么样的活法才是有意义有质量的。比不上布拉格练习曲,因为我毕竟不太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
一个可爱的老头的晚年行“骗”趣闻,“闹离婚”那个桥段特别有味儿。影片中有太多意味深刻的瞬间,也许这就是一个老年人所渴望的幸福时光吧。垂暮的生命,因一颗青春顽皮的心而充满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