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整年,《柔情史》拿奖拿到手软,不仅入围柏林电影节、西雅图电影节,还获首尔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
这是一个女孩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处女作,剧组大部分成员都是女生。
故事主人公是一对缺乏安全感的母女,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同住一个屋檐下,互相折磨、伤害,看不到出路。
这部电影堪称今年最硬核的国产女性电影,以“令人震惊的真实度”剖析了母女关系的真相,“我的电影当中没有岁月静好的粉饰,我同情女性,也在反思和批判,女人的焦虑是伴随终生的,女性总是更把伤害面向自己”。
自述 杨明明 编辑 陈星
《柔情史》讲的是居住在北京胡同里的一对普通母女,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蜗居在同一屋檐下,互相争吵、折磨的故事。
女儿小雾是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自由编剧,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
意外获得一笔稿费,她在胡同里租了一个小房子独居,继续搞创作。
母亲已经退休,无业,婚姻失败,事业也失败,可以说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女性。
她原本和家中老人同住,因为无法忍受与老人相处,女儿租房后便搬去和女儿同住。
女儿小雾是个大龄文艺女青年
母亲无法忍受和家中老人相处她们看上去都是那种很争强好胜、易怒的人,但同时也过度敏感、脆弱、容易受伤。
她们发生最大矛盾的时候,往往是她们对于自己经济状况担忧的时刻。
女儿分手,母亲就会陷入极度恐慌,因为失去了金钱的依靠。
矛盾还有一个重要根源,是她们两人对于母女关系不一样的理解。
其实她们两个也许都不太清楚人跟人该怎么相处,这可能是更大层面的社会性的人和人相处的问题。
我当初拍这个电影,也是因为想透过这样一个家庭的亲密关系去看待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家庭其实蕴含着很多秘密。
最早我是想写一个中国版《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故事。
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会有种人没有人爱?
我们人和人之间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
吃、吃、吃电影里吃饭的戏特别多。
全片第一场戏,就是母女二人在饭桌上对坐着吃饭。
母亲一边大嚼特嚼,一边絮絮教训着女儿:“你不能相信男人”,“不要让男朋友见到你的母亲,母亲是你的底牌”,“要注意体态,你的屁股又下垂了”……
其实母亲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她没有任何存在感,她唯一能够找到自己存在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生活经验,于是她拿食物当成一个武器。
因为我活得比你长,吃得比你多,那么我在你的生活上,就有发言权。
“吃”象征了母亲的控制欲。
她们两个人长期相处,两个人唯一可以心平气和在一起说话的时刻其实就是在餐桌上。
在餐桌上,母亲就要树立自己的权威。
只要是她看不惯的事情,她都要发泄出来。
整部片子,用“奶、羊蝎子、瓜”三种食物切分了整体的结构。
这是剧本一开始就有的设定。
我就是想把食物跟他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食物象征着贫瘠和缺乏,可以体现出生活的苍白。
似乎除了吃以外,没有别的东西值得投入和讨论。
牛奶,是最便捷、最便宜,又可以补充营养的东西。
外国人肯定没听说过“羊蝎子”是什么东西,但是中国人历史上有很深刻的关于饥饿的记忆,其实吃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改善生活,就是幸福,所以甚至连骨头都会啃得很干净。
最后一段选择瓜,是因为我想留点希望,有点甜的东西在。
两个人都是巨婴母女两个人都有一点巨婴的意思,都不成熟。
可能父母生孩子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只是要一个孩子。
很多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没有做好当一个母亲的准备。
而中国社会里代际关系又算是主要关系,夫妻关系其实是居于第二位的。
当父母在社会中受到压力和挫折,或者说遇到生存层面的问题时,很容易就把这个东西强加给下一代。
这就导致人际关系的界限很模糊,很容易受侵犯。
我想呈现一个对仗。
两个人在生活中互相折磨,直到彼此都受不了了,就转而分别去谈恋爱。
恋爱中两人也都失败了,于是不得不又回家,继续折磨对方。
母亲偶然遇到自己的老情人,以为可以焕发“第二春”,结果还是无疾而终,还被骗着买了很多保健用具。
女儿拒绝了男朋友的爱情。
其实她的男朋友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背叛,甚至他可能是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但是最后她还是离开了他。
母亲问女儿为什么老是跟男朋友分手,女儿说“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有些观众听了这句台词发笑,他们可能不太懂,其实女儿说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
她是认为日子就应该坏着过。
她已经习惯了和她母亲在互相伤害中度日,她不相信美好。
她认为世界上不太存在那么好的东西,“好”都是有代价的,都是有目的可图的。
表面上看,这是女性对自己感情的自主选择,其实深处蕴藏着这个家庭一点点很悲剧的东西在里面。
说到底母亲其实并不是一个天生庸俗的人。
她不去跳广场舞,也不像很多大妈一样去聊大天。
她心气很高,梦想自己老年还可以成为一名作家。
她也写点东西,下雨的时候她说牛把草一起吃进去,那一瞬间母亲其实还是展现出了写作天赋的。
但是她最终还是被社会变得市侩而鸡贼。
她很痛苦也没有办法,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多伤害——男人的伤害、邻里的伤害、历史的伤害,她是不是有机会变成另外一个不一样的人?
女儿可能觉得自己和母亲不是同一类人。
她厌弃母亲,但是其实她长大了就会变成母亲,继续重复母亲的命运,一个性格导致的家庭悲剧。
电影里面有一张席勒的海报,可以反面理解:孩子是母亲,那个母亲其实是她的孩子,就像一个双生胎。
当你的母亲逐渐衰老的时候,会呈现一种反哺的这样一种状态。
我不粉饰岁月静好片子的英文片名是“Girls Always Happy”,“女孩永远开心”,但是电影里面,她们明明都不太开心,是有一点讽刺的。
这对母女的关系,和我们传统理解的东方式的温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她们的争吵、她们的世界观,可能会让一部分人觉得不太舒服。
有一次女儿终于拿到了一笔稿费,两人去购物。
女儿对母亲说我们要买这个,她是真的想买点东西给她妈妈,结果母亲一问价钱说不买。
理由是买了之后,那些服务员就该高兴了,她不想让别人高兴。
其实这部电影是有一些黑色的东西在里面。
我觉得它其实没有什么情感,很冷血。
很多人看完电影,觉得力度像是男生拍的。
拍这个电影,想表达的一个核心,就是揭开日常家庭生活中岁月静好的假象。
“柔情”肯定不是字面意思,不如说是从日常生活的伤害和绝望中萃取的几滴足以让她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
至于“史”字,是因为她们之所以形成今天这种状况,都在之前有很多很多的积累,很多细节一点一滴累积所导致的。
不是说帝王将相的历史才是历史,我们这种平凡日常,也可以构成一部个人生活史。
胡同最fashion《柔情史》最开始没有故事,我就只想拍胡同。
因为我自己小时候在北京南城长大,5岁时搬进胡同,住到16岁才离开。
有很多在那种环境下发生的故事,街坊邻居的,完全是一个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景观。
拍北京胡同的电影除了谢飞导演的《本命年》之外,其实很难再看到描写胡同里的平民老百姓故事了。
胡同里面的人都很暴露,这里的暴露是指隐私的部分。
四五户人家,挤在一个院子里面,每一家都认识,声音也能听见,隐私是很少的。
但是胡同生活又很神秘。
那个门常年紧闭,不知里面住的是什么人,临时开一下门,短暂地瞥见一下里面,是很富有生活气息、很丰富的一个场所。
影片里选的一些景都是我平时很喜欢去的地方。
西四的白塔,西海、后海的胡同,我都去那里遛弯。
妙音寺白塔,那个塔体积特别大,穿过两条胡同之后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白塔竖立在胡同里,下面是一个可爱的厕所,很魔幻的感觉。
里面有一个长镜头,小雾骑着滑板车在一个胡同里拐了七个弯。
在胡同里骑滑板车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大王,或者是一个女王的形象。
胡同是她的领地。
女性永远处于焦虑状态《柔情史》是我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
先是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提名,后面在香港、首尔也都拿了奖,我也跟着去展映参赛。
于是过去的一整年我都在环游世界,而且是免费的。
《柔情史》参加各类影展在各种各样的影展上,看到那么多不同肤色、年龄的女性过来和我说,她们的母亲也是这样对待她们的,我自己也很吃惊。
我一开始怕他们对中国式的这种家庭关系看不太懂,但是其实并没有。
我发现世界上所有的母女关系都是一样的,女儿经常跟自己的母亲过不去。
我自己经历过一段时期的单亲家庭。
我母亲算是一个职业女性,她对我要求很严格。
我知道她其实不想要孩子,她觉得我中断了她如火如荼的事业。
日常生活中,我自己与母亲也存在某种紧迫感。
《柔情史》其实到现在都不敢给我妈看,我觉得那会颠覆她对自己的认识。
导演杨明明我一直对亲密关系很感兴趣,尤其是对女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很有感触。
很多母女关系,包括我自己,有时候是内耗、消耗的。
我觉得要尽量避免那种内耗。
好的母女关系,应该两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追求自己的生活,健康的关系,哪怕是亲情,也应该像朋友一样可以交谈、交流。
我觉得不论是成功的女性,还是失败的女性,她们其实永远处在焦虑的一个状态。
女性的那种焦虑好像更把伤害面向自己,是伴随终生的。
原因很复杂,可能和生理构造有关。
女人可以孕育一个生命,这本身就意味着她可能需要像大地一样,去承受更多的东西。
她受到的压力会更大,承受力需要变得更宽广。
《柔情史》里的这对母女,她们之间到底有没有爱?
肯定还是有的。
到最后女儿其实已经发现了,她没法再向她母亲这个年龄的人去提出任何的要求,或者希望她们改变自己,那种正义、批判都已经并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她们能够彼此接受。
柔情和无望几乎是同时发生,这就是爱的双重含义。
其实我拍电影,是想留住那些人性当中的那些闪光点。
我觉得爱一个人是很难的,所以那些美好的时刻,那些人性很优美的时刻,我都想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把它记录下来。
在柏林看到的第二个涉及到“知识分子生存现状”的片子。
第一个是洪尚秀的《草叶集》。
柏林版本感觉在技术细节上还需要再处理一下。
作为长篇处女作,古灵精怪的气质真的很可爱。
名为《柔情史》,却冰冷地愤怒地讲述两个女性文字工作者在中国北京生存。
母亲,女儿。
两个自诩文艺工作者的人实为无业游民,过着社会底层的贫穷生活。
她们的生存来源有四个选择,依次为:继续写,等着才华换成钱;找个男人养;出去干体力活;死了算了。
以代表着贫乏生活中的奢侈食物的名称分成看似平行的章节:牛奶,羊蝎子,瓜。
实则有着一条时间线来讲述故事。
母女做的一次次抉择,和一次次关系破裂又重新联手共同生活。
相依为命的她们,除了彼此,世间其他的事物与情感都不值一提。
有点遗憾的是,对于这两个人的的“才华”除了他人的夸赞,片子当中始终没有真正展现母女二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
影片最终,女儿写抗战剧的大纲钱暂时“拯救“且麻醉了她们的生活,但这大概离她们的梦想还远得多,但起码是她们第一选择的底线:用自己的文字换成了钱。
观看这个电影的人一定会笑,但内心一定是酸楚的。
人会笑,是因为他人的痛苦。
反观景框之外,大多文字工作者将来面临的就是庸碌的生活。
留在自己对艺术的依恋里,自己脑内产生的多巴胺,能幸福一秒是一秒。
醒来总要去寻找明天的馒头。
非常接地气的一部电影,真实到给人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北京胡同里的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上演了同一个屋檐下鸡毛蒜皮的日常和无休止的争吵,生活化的对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但有的地方也显得突兀。
主线故事之外插入的母女各自的感情戏也很真实,甚至出现了磁疗这种专骗老年人的情节,很多细节都耐人寻味,比如屋里的老鼠、停电后点蜡烛让上帝高兴、闻到隔壁做饭就知道换了炒菜油等等。
片子有种罗马尼亚新现实主义的味道,聚焦女性群体,在这个各种直播泡沫剧横行的时代,很难看到这类题材的电影了。
但也要指出的是,片子整体不够圆润,没有起承转合,剥离了戏剧冲突,如果能把这种家庭戏拍好,那就得多看看侯孝贤或者是枝裕和是如何处理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没有采用一点配乐,演员的脸都是素颜。
最后一个夜幕下公交车的长镜头意味深长,仿佛是在暗喻母子二人今后的路。
胡同里的迷路暗示二人的人生。
胡同版的《女人四十》,没有花里胡哨的拍摄技法,镜头语言很平实,让观众感同身受,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么做的缺陷是会显得沉闷无聊,如果要在艺术和家庭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做到雅俗共赏,这很考验导演的功力,分寸很难掌握。
但话说回来,电影在贴合时代语境这个层次是值得褒奖的,不过剧本还是应该在打磨一下,这样就不会给人感觉只是母女日常生活的拼接,让它既生活化,又有电影感,一个成熟的导演不仅要有对生活的触觉,还要具备电影的嗅觉,二者合一才能拍出一部好的家庭片。
虽然描写的很真实 但真的很难以下咽啊 就好比给你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逼你和他做爱一样,但是在飞机上播放这个电影 无聊又没办法看别的 看了一个小时有点让人不舒服后来看这帮奇葩真的好想吐 恶心 但也要给三分 因为我要凑够140个字 擦 你说这个影评写的 我的影评处女座 吗蛋居然还是不够140个字 我疯了 直接退了又白写了 可见我在飞机上多无聊啊 因为刚落地所以才能发 如果一直有网络 我才不看这个电影 应该够了 再不够的话 我就直接关掉了
杨明明的作品第一次看,还未看剪辑的长江图。
她镜头语言粗糙的就像学生作品,一点也不流畅,一点儿也不像呼吸一样自然,可她就给你看她每一个镜头的意图,我甚至能看到她画的一个个分镜头,这可太糟糕了,但那又怎么样呢?
粗糙反而添彩。
我可以理解她的所说的真实,她说“美不够真实”。
她看世界的视角也许是普遍认为的“病态”,自私狡诈就摊开来给你看,这部影片很用力又直接的表达了她的视角,我认为就是值得一看的。
她敢把她所认为的真实,赤裸裸的呈现出来。
母女虽然生活在斤斤计较和鸡毛蒜皮里,她们是赤裸的,是敢于呈现的。
到底何为高洁?
何为美?
真实不是一种美吗, 诗与龌龊不可以共存吗?
灵魂直接的表达,不考虑美的表达,她很自私也愚昧,但无所谓展现她的自私和愚昧。
自私、懒惰、糊涂、计较,本来就是人的一部分,就像两人的素面朝天一样,何必粉饰生活的斑点呢?
吃喝拉撒,凭什么上帝不拉屎。
母女两人是两朵浑身带刺的暗淡玫瑰,失去了对方的刺反而活不下去;渴望独立的同时互相吸血,看不惯对方,也看不起自己。
即使追求文艺的生活,哪里又逃得开捆绑的亲缘关系。
总之太开心能看到如此“不装的”电影, 约翰·伯格说 “在电影的天空下,人们明白了他们原本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发现了在他们单一的生活之外属于他们的东西。
……(电影)为灵魂提供了整全的庇护所。
” 这《柔情史》给的是漏雨的草棚,欢迎您来瑟瑟发抖地同时赞美雨声。
我很佩服导演,当我还不知道主演就是导演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导演,导演太有才华了,开头的第三个镜头开始,就把女性的丑,非常有恶心感地拍出来了,如果换我自己,真的拍不出来这种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的丑,丑到让人不忍直视,看她们的一言一行都感觉不舒服,恶心,导演的镜头表现,演员的角色还原都太到位了,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女性那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丑,就像里面妈妈说男人:恶心,导演用镜头也这样描写了女人。
当我知道,主演就是导演的时候,我就产生疑问了,导演是真的构思和拍摄的时候为了表现丑儿这么拍的,还是在导演心中和生活中这些都是自然的?
女主演兼导演那种表情的丑陋,眼神和内心的恶意,性格的乖张和情绪化的任性,还有说话那种书面语的不自然装腔知识分子感是表演还是生活中本身就那样?
这种我看到的丑,是她有意设计,还是她只是表现了她脑海中自然的生活而丑只是我感觉的,不是她感觉的?
还有那种对女性美的拆解,偏重每个个女性看起来都很恶心,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只是我的感觉?
电影中,母亲根本不像个母亲,尖酸刻薄,任性狭隘,恶毒冷漠,鼠肚鸡肠,妖叨夸张,矫情多事,还耍少女气,一点也不成熟,一直在膨胀她的脆弱少女心,女儿乖张任性,自私冷漠,又自诩写作者,当母女俩最后谈写作的时候,这么高洁的事和这么猥琐粗鄙的知识女分子放一块,就让人感到女人自诩文艺的那种恶心,那种让人不适的感觉。
没文化的女人丑,那叫俗气,没有素质,有文化的女人丑,那真是恶心。
两个主演把女人的恶心表演得淋漓尽致,耐庵演的妈妈就不说了,真是栩栩如生,那种劣质的感觉真是演到了骨头,但是导演演的角色真的是在演吗,还是那就是她自己?
片子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对白,那种知识分子故作调调的那种对白,如果是学术会议讨论还好,但是放在生活中这种知识分子的谈话调调真的让人受不了,感觉很假,就像导演在片中说的,假。
那几个光头在教授工作是讨论片子的时候,那种说话的调调和方式,那种故作知识分子素质和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恶心,是导演故意的还是那就是她认知的自然,她并不是表现恶心?
两个女主演的对白特点更加明显,思维和套路一模一样,说起话来不像是生活,像是书本像是研讨会,就连吵架都是在论文答辩一样,尤其是女导演自己的对白,那就是她生活中说话的方式还是特意设计的?
女导演的很多表情很恶心,很多言行举止都很恶心,披着有素质的知识分子的外表,却反而更让人感到很反胃,让生活中不那么说话的我感到听了想吐。
所以问题是,导演到底觉不觉得拍出来的演出来的这些都很恶心?
如果是,那导演真的是很有才华?
如果不是,导演并没有觉得和表现恶心,只是表现她的真实生活,那么导演并不可爱,反而让人反感。
但是作为艺术作品,这部电影却达到了丑的高度,丑的非常真实,丑的让人不忍直视,导演还是很有功力的,能把生活这样拍粗来,换做是我,我真的拍不出来这么优秀,尽管,给我们看的都是恶心。
影片该开始有十分诡异之感,可能是主角+导演杨明明的长相太适合演恐怖片了对于亲子关系的探讨,感觉近来多了许多,我们与母亲,与父亲,从来都不是一句母爱无私,父爱如山可以概括的完的。
我们在处理这种极亲密关系时,往往是用,或想用疏远来解决的,不住在一起,浮于表面的问候,柔情史展示了一个极亲密接触下的母女关系,尽管各自忍受,没有解决之道,没有终点,在为母亲照相的瞬间,远行的我,仍旧在思考,没有互相折磨,我是不是会后悔?
大龄文艺女青年的真的如此不可爱吗?
影片中,主角总是喜欢勘破本质那样说话,确乎让人不适,过往的教育,总是让我们找核心思想,本质、背后,但越来越认识到,骨头之外,有血有肉,不是x光一照,就看清世界了。
北漂来京,喜欢逛逛胡同,别有风情不假,但纵使皇城根下,逼仄的生活空间,也会让人恼怒。
《柔情史》是一部非常努力去靠近女性主义的一部电影,无论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力求凸显作者性,还是选取一个典型的母女关系的题材,影片都在努力将女性的概念提炼出来,但是却因为做作的表演、过分戏剧化的台词和毫无章法的镜头语言而失败了。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奶、羊蝎子、瓜,都是食物。
片中对于食物的表现也是占据了比较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母女二人吃饭的段落串联了整个电影,也是母女关系的表现的重点。
将食物和女性进行联系,或者说将食物与女性的欲望构连并非是新的形式,如《喜福会》的西瓜,还有更多的更加常见的简单代表。
但是大多数在处理上尽量和美保持一致,而《柔情史》却表现的毫无美感,甚至表现出了和片中爷爷的尿液渍一样的恶心。
这也是电影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食欲本身并不是一定要美的,更多的时候是不美的,但是影片不仅把母女关系的所谓的负面的东西摊在阳光下,整个镜头的角度、构图、运动……都是非常粗糙的,完全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甚至一些拙略的镜头还会非常突兀的割裂本不流畅的叙事。
“你为什么总跟男朋友分手?
”“因为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
”
面对妈妈的八卦问题,小雾回答时倒是一脸正经。
因为她认为,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美好的关系。
包括母女。
吃早饭不端碗会被数落,晚上失眠就怪WIFI没关,隔三岔五的转一些匪夷所思的养生信息。
失业的时候会天天催问,感情生活也会时不时探听。
如若稍有逆反,妈妈立马怒上眉梢。
发完火,还要哭着说:“都是为了你好。
”
什么?
你觉得深有同感?
感觉这说的就是你妈?
那或许,你应该去看看杨明明的这部处女长片——《柔情史》
小雾(杨明明 饰),今年20多岁,自由编剧。
不久前,她在北京胡同里租了一套老房子。
因为收入不稳定,眼看租金就要续期了,小雾开始四处找人推销剧本。
比她更着急的,是她妈妈。
丈夫去世的早,早年拆迁赔的钱也花的七七八八。
整个家庭的收入,全落到了不着调的小雾身上。
不过妈妈也给自己留了后路——小雾爷爷的房子。
等老爷子哪天睡过去了,自己至少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当然,前提是老头能把遗嘱写明白。
某天,娘俩突然大吵一架后。
小雾主动搬去男友张宪家。
这时,妈妈却遇到了旧情人,开始焕发第二春.....
《柔情史》没有清晰的主线故事,拍的大都是小雾娘俩的琐碎日常。
相比于片名的“柔情”,剧情里更常见的却是母女的争吵。
身兼导编演剪四个职务的杨明明,将整部电影划分成3个章节。
第一章叫“奶”。
母女为生计发愁,奶廉价、便捷,代表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第二章叫“羊蝎子”。
妈妈遇到了旧情人,小雾想顺从男友的意愿。
然而羊蝎子虽然好吃,却不能像奶那样日常。
在爱情里,总被男人辜负的妈妈是失败者,永远特立独行的小雾也不会成功。
第三章叫“瓜”。
在分别告别爱情后,母女俩终于和好,小雾的剧本也被人相中,预付了3.5W的定金。
家里下半年的房租,总算是有着落了。
这天,小雾去水果店挑了一个瓜,很甜。
可也正是这一点甜,在无尽的矛盾与冲突中,支撑着母女走下去。
导演在一次自述中说:“之所以用食物命名每个章节,只想说明,生活实在太苍白了。
似乎除了吃之外,没有其他东西值得投入和讨论。
所谓的“柔情”,只是从生活的伤害和绝望中,萃取几滴活下去的希望。
”嗯。
简单来讲,片名中的“柔情”表达的,是一种韧性。
无论彼此如何伤害,无论生活多么糟烂,小雾和妈妈都没有放弃彼此。
我们总喜欢说母爱伟大,夸母亲无私。
但在无数的鲜花和光环下,这份亲情却失了真。
这场道德观和伦理观的绑架,让大家忘却了:妈妈也会为自己打算;也会用付出让你内疚,从而绑架你;也会通过干预你的行为,获得成就感。
然而这些都不能以对错判别,它们是每个个体的本能和自由。
杀姐猜,肯定有人觉得,只有中国妈妈才这样,在西方,父母都跟孩子做朋友。
从影片入围柏林电影节这一点来看,东西方的母女关系,其实是有互通的。
刷完片,有一段对话,给杀姐的印象很深。
在小雾和妈妈闹掰,跑到男友张宪家时。
劝解小雾的张宪,跟她聊到了“美”的话题。
张宪问:“美不好吗?
”小雾答:“美,不够真实”。
真实往往是美丑参半的,就像小雾在公路边,随手给妈妈拍的照片。
有人说,《柔情史》实在太私人了,不如改名叫《柔情日记》。
私人这点,杀姐同意。
但如果那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偶然间也能触动你。
这其实在证明:极致私人的东西,往往是人们共通的情感。
我很喜欢杨明明在影片结尾的设计。
在母女真正达成和解的时刻,没有拥抱,没有泪水。
影片把镜头放在了缓缓行进的公交前窗。
这时,旁白以小雾的口吻,念了一首叫《小孩》的诗。
诗里对比的,是失真的亲情和真实的亲情。
与此同时,这段旁白是没有字幕的。
而这刚好呼应了,之前妈妈说,这首诗的文字不能随便交给外人。
没错,你并不需要记住小雾和妈妈的故事,你只需要明白——所有母女,都会在伤害和绝望中走下去。
献给那些表面苛刻,但却一直在默默付出的母亲;也献给那些独立叛逆,但却永远搀扶着妈妈的子女。
《柔情史》海报这部片子的中文名字叫做《柔情史》,英文名字叫做《Girls always happy》。
可影片却描写了一段让人极度不适的畸形的母女关系。
一边是自我模糊但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另一边是抗拒但不曾真正意义上主动改变的女儿,我第一次这么讨厌两个主演角色。
这种矛盾感也延伸贯穿整个影片。
这对母女的人物性格,一边有着极致的浪漫,一边被浓重的市井气紧紧缠住。
母亲尽管迈入老年,依然向往文学创作,还会陷入恋爱后,露出小女生一般娇嗔的笑容。
但另一边,两人每次的聊天话题都绕不开「年迈爷爷的遗嘱」。
她们不停算计着,惦念着那套爷爷的老房子。
但行动言语里,充满了对老人的嫌弃。
小市民的神情和语气都让人生厌。
这种复杂或许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真实生活的一体两面。
杨明明饰演的女儿,导演专业毕业,转行做编剧,但却始终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
每一次恋爱都失败。
最接近婚姻的一次爱情,也以分手告终。
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太好了。
她在影片后半程和母亲的谈话中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呢?
你看,她的潜意识里,世界是不会这么美好的,疼痛才是真实的。
唯有疼痛,她们才可以始终作出攻击的姿态。
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让我最最不舒服的地方是,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一段畸形共生的亲子关系。
有人会堂而皇之地冠上「中国式母女」关系。
我举双手双脚反对!!
亲子关系从不应该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都充满了伤害,也不是都充满了无条件的爱。
前者是不幸的,但不是没有机会改变。
后者是幸运的,但也不应被过分赞扬。
亲子关系就是在彼此不断自我完善/互动中,渐渐探索成立的。
孩子是父母的选择,但不应成为父母的延续。
我眼中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独立而互相支持。
最后聊一聊总体感受,故事立意很好,一个脱胎于北京胡同的故事,充斥着一种粗粝的美感。
但中间过渡的一些镜头和故事本身联系不大, 使观看体验有割裂感。
人物对白不够口语化。
感觉聚不起来
前半段:我做错了什么.....后半段:嗯,有点意思
幽默市侩的台词配上流畅俏皮的剪辑,有洪式的感觉,就是一些想讲深一点的台词太刻意了。
场景好写实啊...庆幸自己的母女关系比这个好太多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6.17百丽宫IFC店
每一处场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表情都喜欢,怎么办?杨明明太聪明了,她知道自己这一小撮影迷乐见什么,于是竭力证明“真实即美”。几位幕后主创表演极其松弛,将这电影呈现出一种撕裂的恶狠狠又血淋淋的美,更是带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母亲想必是天蝎座,女儿水瓶,能把母女关系拍的如此生猛有趣的,独此一家了。其实更像是献给北京老胡同的一首情诗,杨明明穿梭于电线密布的胡同,太美。母女在卸下防备拨掉刺时,非常柔情。以及:特别想吃羊蝎子。又及:听完《小孩》妥妥五星。
【上海电影节展映】表现母女关系,有《女导演》的影子。观感一言难尽。有很喜欢和很不喜欢的地方。不喜欢各种大特写和很不生活化的台词。耐安老师的演技太厉害,演活了一个情绪化、有劣根性、可恨又可怜的市井老太太和母亲形象,相信会引起无数共鸣。注意到了天安门、地铁安检、标语横幅等符号。两星半
我被坑了,在电影院漫长的一个小时五十分钟里,不断地怀疑人生,想把拖我进电影院的货戳死。看的不像电影,更像一部台词做作的话剧。那个说像谷歌翻译和百度翻译吵架的朋友,差点令我笑死在结尾的固定长镜头里。
表现形式还停留在以前那种动不动歇斯底里砸锅摔碗的形式,不是说这样的家庭不存在,但是占太多时间了。没意思。
糙的有生活的质感,谁的生活每天都是光鲜亮丽呢?全片剪辑不错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非常干净利落,张献民的出演幽默感十足,看到了影片的一种美,素颜,个人气质,不同的感受体验,一种情绪上的东西,对于某些美得不够真实给予了导演的评价,自然才是最好看的,一种对抗,一种压力情绪的发泄,一部作者电影比较好的的表达方式,在于对空间打开很高明。
由于是自导自演,所以很容易被当成是“真人真事”,但其实创作者非常聪明,简直把这种“讨厌鬼”的角色狠狠地刻画出来,对这种形象可以说是非常熟悉、透彻理解了这样一类人之后才进行创作,可以说极致了,因此身边部分人觉得这个人物“不真实”,其实更像是把很多的“真实”的点高度集中到了一个角色身上。细节还是很有意思的:吃桃子、抻床单、在车上试枕头、学微信声……都对生活有观察。剧情也是由各种小事联系起来,其中有一定的逻辑:每一次母女冲突都是因为其他事情不如意而导致的一次发泄,前面事件的情绪积压,导致了母女间擦火就着。二刷时发现了这一点。缺点是有时衔接有些断裂,电影时间不明晰,有时以为已经好几天的戏份,原来只是一天发生。反映了一定当代普通人的生活,这一点非常值得鼓励
没有才华,只剩小聪明。
全程我的天啊我的天啊我的天啊,真实又过于真实到魔幻的感觉,竟然让我想起了看立春时的恐怖,大量又现实又做作的生活细节与台词,理想与现实同时崩塌,把北京的生活拍出了一种陌生又准确的惊悚感(至少对于我来说),天啊我的天啊,太可怕了。
我还挺喜欢的,有看《无穷动》和《我们俩》的感觉。张献民老师演的角色就是他自己吧,未免付出太大。
片长117分钟就有些许坐不住了。初看一些桥段还觉得挺逗趣的。但太容易视觉疲劳了。颠来倒去母女俩套路一般的争吵又和好。干嘛要那么bitter啊,如母如女??说实话本身讨喜的故事些许可惜了。但作为处女长篇可以鼓励下。
7分还可以有,但打出来三星主要还是制作太糙了,母女两人关系有点[灰色花园]那种意思,相爱相杀相互折磨和吐槽;各种吃又直接找的是洪晃的[无穷动]。意外的是真的很好笑,各种鸡贼的小心思拍得真是活灵活现。导演和耐安老师都挺拼的,张献民老师演的渣男大好评!
每个人物都不讨喜,鸡贼,但又是中国亲子关系的常态。台词较拗口,不要暗搓搓安利自己的艺术观点。
5.5/10⭐️“不美”并不等于“真实”,还可能是一种做作的丑。
不美化粉饰自己,能把糟心龌龊都表现出来挺难得的,看得出导演对“美”的唾弃,真实就是力量
这或许是我所看过的中国电影中,对母女关系描写得这么尖刻的。中途会反复地停下来。因为一些尖刻实在难以承受。这种尖刻部分来自于不尝试去迎合母女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市井生活的苟且感,不造作,不矫饰。如果说袋装牛奶,分成两顿的羊蝎子是生活气息,偷吃超市龙眼的老人,拆迁后不会理财一心等老人死后拿遗产,母女因为没钱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而是生活气息这个听上去很美好的词儿底下真正的气味,又酸又臭。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痛苦地思考与母亲的关系。杨明明太好看了,每次她说话的时候都忍不住盯着她的眼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