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感觉一点都不像恐怖片,说实话片中的几个惊吓点。
我一点反应没有!
反到感觉是一部战争片,人们活在战争的恐惧中。
给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片中母亲带女儿看医生那段对话就看出来了。
导演用宗教方式唯美的表达了战争带来的恐惧黑暗,没用一点血腥,枪林弹雨大爆炸场面。
让你感受战争的恐惧!
母亲的关爱更是体现即使是恐怖的战争也会有朴实的爱存在。
结局收尾感觉很草草了事,让人多人可能没搞懂。
为什么就结束了?
我当它是政治元素占主导的恐怖片,总体上能令人耳目一新。
到处都是隐喻符号:房顶的裂缝,随风刮过的圣经,女孩手中被鬼魂盗走的布娃娃。
而所谓切实存在的“鬼”,实质只是这部低预算电影里一床象征性的棉被(一晃而过,以至于我觉得定格下来大概能找到穿帮镜头)。
没有特效加持,恐怖气息却从片头的政治对话一路渗透入母女主角的日常中。
电影对恐怖元素的应用极为克制,对于熟悉恐怖片的人来说甚至有点驾轻就熟,如面包机音效的放大,破窗而入的手。
随着节奏的加快,镜头从较为单一的家庭场景转向在公寓的其他房间与楼道里移动。
这些稍显讨巧的情绪点刻画了一个模糊的“巨灵”形象,直指这个在两伊战争期间被军事与审查双重暴力蹂躏的国家。
通过炮火声与天花板中鬼魂若有若无的呻吟,古老的中东神话与残酷现实被并置在一起。
索命的不是恐惧催生的鬼,而是恐惧本身,是门口一双盯着你的眼睛。
母女困局中,母性的牺牲——偷摸藏起的违禁录像带,电话中丈夫的责骂——反衬男性的无能与缺席。
而她的头顶永远悬挂着炸弹,公寓楼顶的洞是被战争撕开的口,无处可躲。
女主角Shideh从政治团体退居家庭,最终抱着女儿从狭隘的空间中仓皇而逃,这一幕在同类型电影中明智而罕见,且她恰好是为数不多懂得开车的伊朗女性。
越回想越覺得Under the Shadow真的太多隱喻了,或者是明喻吧……開頭設定故事在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而女主角參加過什麼文化革命(不知是否翻譯問題),立刻想到1979伊斯蘭革命,如沒記錯,79年前伊朗女性應該不需要遮蓋頭髮。
果然之後的情節都不斷展示社會風氣對女性穿著的壓迫。
而女主角因參與過政治運動而無法繼續醫學學業,困於一幢小公寓內,戰事頻繁,巨大的導彈狀物體直接插進了樓上人家的屋頂。
再到步步逼近的“巨靈”,竟然是hijab!
(那一幕真是嚇到尖叫出來……)戰爭陰影,強權政治,以宗教為名的性別壓迫,竟然全融為一部恐怖片。
最後那幕也意味深長:巨靈的可怕在於,只要它抓住了你所在乎的東西,你便無法擺脫它。
它終將一直纏繞你。
所有人都偷偷談論、害怕巨靈,只有女主角一直拒絕相信,直到巨靈也纏上了她。
巨靈是什麼?
也許就是畸形的宗教文化,也許就是暴政,也許就是無盡的戰亂。
而她們生於斯,長於斯,無論她們搬去哪裡,終無法逃離這片土地的傷痛。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对于我来说比较特别,在我看过的恐怖片中,它给我带来了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看的是来自一个中东国家拍摄的恐怖电影;第一次以小规模战争为背景的恐怖片;第一次听着波斯语看完的恐怖片,这真是种新的体验,刚开始我还担心会不会因为语言问题而影响对片子的理解。
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精神的束缚,压抑和焦虑。
从小就在穆斯林文化中成长的女性在外界的高压,男性的质疑下变得胆小,自卑,除了穆斯林文化带来的行为上的束缚,还有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和无奈,然而这种心理被战争带来的恐惧无限地放大后,影响无疑是摧毁性的。
好了,开始讲故事。。
影片一开始就讲女主回到母校,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完成学业,成为一名医生,校方因为女主之前热衷于政治革命活动,拒绝了她的请求,这让女主很受挫,因为这是她母亲的遗愿,她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回到家,跟丈夫大吵一架,埋怨丈夫毁了她的前程。
之后因为战争原因,丈夫被征用去当兵,临走之前劝女主带着孩子离开这里,去他妈妈那,女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思想前卫独立,她坚信她能够保护好自己和孩子,固执地留在了这里。
一天晚上由于受到了惊吓,女主慌忙地抱着孩子从公寓里跑了出来,被驶来的警车给拦下,警察把她拘留了,说她没戴头巾衣衫不整地就跑出来,你这样会受到鞭刑。
当有人敲门造访时,女主慌忙收起健身录像带,并小心翼翼地藏好,披好长袍,戴好头巾再去开门见人。
这两个镜头都反映了穆斯林文化对女性的控制。
丈夫的离开,总是突然响起的防空警报,女儿口中经常提起的鬼灵,让原本自信的女主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保护不了孩子,是不是真的要离开这里。
直到那天鬼灵开始出现,它是个身着巨大的黑色长袍,却看不清脸的女人,它说它要带走女主的女儿,我想这就是那个被战争放大的心魔吧,鬼灵的形象既代表了穆斯林文化下的女性,又代表了人们对战争的害怕和恐惧,战争带走了她的爱人,也要带走她的女儿。
最终女主再也忍受不了这种恐怖,带着孩子离开了这里,讲到这里其实有点可悲,因为这也意味着女性还是屈服在这种强权和高压之下,承认了自己的脆弱,看似暂时逃离了阴影,可心理上的阴影何时能消散呢?
2015年9月22日,伊朗为纪念两伊战争爆发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到现在为止,中东地区由于宗教矛盾,民族分歧,边境争端问题依然处于战乱的局面,恐怖主义危机四伏。
最近这两年,西方总是在批判穆斯林文化,尤其是对女性的控制,说 它是种愚昧,无知,落后的思想,与现代开放的社会相悖,极大地束缚了女性的精神自由。。
可是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中东国家,一直奉行着古兰经里面的道德礼仪和行为规范,会认同这种观点吗?
惊悚营造方面,手穿破玻璃那里,我是结结实实被吓到了,躺床上差点儿蹦起来。
不过整个剧本没什么特别的,剧情推进全靠装神弄鬼和主角做梦,完事儿了你也觉得那只是个“战争是最可怕的鬼”的反战寓言。
政治表达挺中二的,肤浅生硬,隔靴搔痒。
不过观影全程我感慨最多的还是一个国家怎么能够骤然倒退成这个样子,两伊战争已经是伊斯兰革命以后的事情了,伊朗社会已经倒行一两年,大学开始清算革命学生,女性已经围起头巾遮起皮肤,道德警察也已经走上街头——可是,可是依稀可以窥见伊朗民众的生活方式仍十分西化:女主矫健窈窕,穿着运动紧身背心和 leggings 在家中跟着美国录影带大跳健美操;家中男女地位相当平衡,未见女性歧视,甚至颇有一些女性主导的意思;日常的早餐是烤土司片以及黄油;邻居奶奶平日里看些人类学当代文学什么的,战争来了去巴黎躲避说走就走。
以及整个电影的布景和画面都让人感到极其的现代感和西化感,我没有去过伊朗,不知道这是英籍伊朗导演布景的失误还是 80 年代伊朗社会的客观呈现,但我看过 90 年代甚至 2009 年、2017 年的伊朗电影,电影扑面而来的尘土味和滞后感宣告着社会的封闭和落后。
三十年举国逆行之路,我只觉得人类社会倒行剧变的魔幻,莫测的政治之下,民众仿佛蝼蚁,生活将如何,他们并没有发言权。
我们并没有发言权。
作为伊朗本土的一部典型恐怖片,它在“一惊一乍”的惊悚之外,有着先锋而赤裸的政治注脚。
“两伊战争,从1980年持续到1988年,历经时间之久,两个国家甚至整个中东都历经了政治与文化演变。
”——电影的卷首,揭示了故事的背景。
而战争的背景在整部电影占据了核心的位置,氤氲的恐怖氛围都在战争的发酵作用之下,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霾。
一如片名“阴影之下”。
德黑兰的“魔幻现实”1988年的德黑兰,正值两伊开战时,女主Shideh和女儿Dorsa在随时可能遭受轰炸的公寓寓所里生活。
出于对婚姻生活的失落,丈夫奔赴前线后,Shideh仪式感地坚守在住所不离开;Shideh一直有梦游的病症,邻居的口中一直出现的“巨灵”,都让公寓的氛围变得诡异而紧张;而一枚炸弹从天而降,给公寓的楼顶留下巨大的创口,屋顶上莫名出现了一条巨大的裂缝—女儿的娃娃开始不见,自己的录像带不翼而飞,母女之间的关系开始离间。
房间里,也似乎出现了一个吞噬一切的“人”。
房间之外的楼梯通向避难的地下室,蜿蜒曲折,像是通向按暗黑地狱的通道,而屋顶巨大的裂缝在死寂的夜晚之下,像是吞噬一切的恶魔之“口”,母女二人如同“笼中困兽”般遭遇着精神折磨,就像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里走廊突然伸出的手臂和骇人的屋顶裂纹,魔幻现实手法让主人公和房间之间形成了某种对抗的关系。
影片的前半部分,就像一场梦魇,直叫人窒息。
第三世界的“招魂”?
[招魂]掀起了复古恐怖片的回春潮流,在近两年“鬼片”这一类型片面临桎梏之境,用移动镜头和密集的恐怖音效,堂堂正正地再为“鬼片”正了名分。
[阴影之下]在制造恐慌效果时显然借鉴了[招魂]的宝贵经验——电影里声音元素丰富而微妙:爆炸声此起彼伏、收音机里传来的嘈杂演说,甚至于简方达的录像带里传出的口令声,都隐约传递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同时也昭示着浓浓的复古年代感,而这样的年代感,在电影的战争背景之下,无疑有着某种含蓄的隐喻指向——在看似平稳的生活之下,是战争带来的暗流涌动。
Shideh慌乱之际在房间之间的快速穿梭,运动晃动的镜头感,制造了某种强烈的不安效果,关着的电视机镜面、玩具娃娃、飘忽的窗帘,被风掀起的宗教书籍,[招魂]系列里的桥段也在[阴影之下]里被如法炮制;就连蒙太奇剪辑和多次出现的反打镜头,也都近乎原封不动地被“拿来主义”。
导演深谙好莱坞类型片的技法,以至于接下来安排的几个“吓人”桥段服务目的过于明确,有刻意安插的嫌疑。
“巨灵之下”,无可遁形在具象的恐怖之外,导演用还原那个时代战争的疮痍,制造了最为真实的“切肤之痛”,让电影跳脱出常规恐怖片的局限,有了现实层面的人文关切。
作为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边境战争,两伊战争对伊朗人民来说已经形同一场噩梦。
影片里,第二次爆炸之后,一群人在楼底默契得打着招呼,仿佛大家早已习惯与这样没有安全感的生活共处,电影没有过激的直接展示战争场面的残酷,却用独到的细节反衬出战乱带来的伤害。
女主人公因为加激进左派运动谋求变革,而被学校开除;因为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被拘禁,即便是在自己家中,在修理工人来临之前,她也要被迫穿好罩袍,作为一个女性,她的独立意识、自我主张甚至于欲望,都被牢牢地禁锢。
于是我们看到作为一个经受过良好教育、思想前卫独立的她,伴着简·方达的健美录影带,一次次旁若无人的随着舞蹈节奏汗流如雨、挥洒着心中的愤懑情绪。
因此,电影在对Shideh的现实处境的细微刻画之外,始终闪烁着一种愤怒激昂的女权情绪。
战争的不期而至,伊斯兰宗教对女性的压制保守,政治的无形阴霾,而在影片行至过半,“巨灵”以一种类似于罩袍的模样出现,显然是导演的有意为之——真正的“鬼魅”并不是那些恐怖骇人的魔鬼,而恰恰正是我们所时时刻刻处于的当下。
影片前后三次的爆炸里,Shideh依赖于丈夫的保护,一度遗漏女儿,独自无措奔逃,然而,在最后一次“巨灵”的袭击面前,她的母性光辉战胜了一切。
三次灾难的来临,让Shideh的女性人格经历了彻底的了成长。
“巨灵”集结了战争、政治和宗教压迫下,现实生活里难以名状的压抑和惶恐,而电影结尾,Shideh义无反顾地选择逃离了公寓,走向了未知的征程。
对真实时代背景下女性个体的生存现状描绘,让[阴影之下]脱离了常规恐怖片的格局,赋予了电影独有的人文关切。
因此在“招魂”的惊悚之外,现实层面的“惊悚”让其多了几分政治隐喻剧的可解读性;他不是一部纯粹贩卖感官刺激的恐怖片或者“鬼片”——相比之下,揭露战争带来的创伤和强烈的女性反抗意识,才是这部恐怖片的初衷。
可是,“阴影之下”,即便逃离了现实,我们心灵的阴霾就能够散去吗?
欢迎关注公众号“电影砒霜”
公众号“电影砒霜”
一个人可以摧毁自己心中的一切,爱,恨,信仰,甚至怀疑,但只要他仍活着,就无法摧毁恐惧-约.康拉德年度最惊喜小成本恐怖片出炉,伊斯兰国家视角,全阿拉伯语对白,两伊战争时期,问不怕不怕本片与其他恐怖片最大不同之处也是最牛逼之处是将战争恐惧意向化,因此这里的恐怖感与都市传说没有了关联,每一样物品都具备惊悚的潜能,包括那个面包机和小彩电,而跟战争产生关联的物品比如裂开的窗户、楼上的崩裂地面以及导致这一切的那枚哑火的导弹,编织了一张巨大的恐惧之网,配合伊斯兰信仰中的那些神秘恶魔的描述,仅一条面纱,一块床单,恶魔从未露脸儿,却将观众惊悚的不要不要的,导演好功力!
海报设计感觉略水,不过本片真心不错,用恐怖片这样的题材探讨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顺便揭示了某些宗教国家对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尽管恐怖指数和过瘾程度不及前几部恐怖佳作,但内涵已远超同类影片 该片当年代表英国角逐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呵呵,听上去也是醉了,他们居然敢拍阿拉伯片,伦敦危险强力推荐一个强力推荐一个
英国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用这样一部电影来代表英国申奥,影片讲述的是在伊朗的故事,里面也基本上全是亚洲演员,而且还是一部恐怖片,从表面看来,这一切都不可思议。
看完之后,感觉还是有些联系的,实际上这一部电影更想讲述的是政治、战争给人带来的阴影,影片在氛围塑造这方面坐的很不错,观看整部影片时一直会有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情绪笼罩着。
可作为一部恐怖片来看,本片不算拍得很好看,很多吓人的手段都是被用烂了的老招数,用小孩子来吓人更是下下之选,所以,看看就好。
(文/杨时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观看一部故事背景设定在伊朗,角色们说着波斯语的恐怖片,是一种新奇的体验。
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部《阴影之下》不过是套着一个恐怖片的外壳,内核其实是一部战争之下的心理探索电影。
两伊战争的阴云,被阻断的开放意识和现代化进程,以及被压抑的女性,这种内心的恐惧都被浓缩成为神鬼的幻象。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对恐怖类型独特的开掘。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对伊朗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轰炸,德黑兰陷入危机,此前,丈夫作为医生就已经被派往前线,女主角独自留在德黑兰照顾发烧生病的女儿。
丈夫希望她们尽快离开城市去往婆家避难,但倔强的女人坚持留下。
那栋楼里的邻居陆续逃离,只留下母女二人,伴随着轰炸的加剧,一些恐怖的异象开始环绕在她们周围。
恐怖片独有的危险气氛和战争对人性——尤其是伊朗女性——的挤压,在这部电影里达成了绝妙的一致,再没有更好的方式能呈现这种压抑、惊慌、无助的情绪了。
《阴影之下》展现的一步步令人疯癫最终崩溃的恐怖进击的过程,也正扣合着伊朗战时女性心理恐惧的加剧。
电影是从最日常化的一幕开场的。
女人因为热心于公共事务,而被愈发保守的社会所不容,她不再被允许继续在医学院深造,成为医生的梦想就此断送。
由此开始,这成为了她陷入梦魇的第一步。
成为医生,意味着一个女性走向独立的可能,以及与社会、外部世界交互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肯定和投入现代生活的期许,影片用一次谈话粗暴地终结了这一切,院长所代言的权力系统冷酷地将一个拥有梦想的女人囚禁于家庭,从此,在那幢公寓里画地为牢。
《阴影之下》中遍布象征明显的细节,女人只有在不得不应付的时刻才佩戴头巾,每天都要跟随着美国的健美操录像带健身,她穿着吊带,做出奔放的动作,汗流浃背,她的肉身处于伊朗的现实环境之中,但内心却从未被禁锢,她从不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故意区隔自己,她把自己看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具备特殊属性的、被各种规则与传统束缚的“女人”。
在此之前,这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一切都在微妙地变化。
最初,这栋楼的房东发现车库门没关好,本能地认定是女人的疏漏,因为在他心里,男人不会犯这种错;后来,有人敲门,女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盘健美操的录像带藏好;再之后,她因为恐惧而奔逃到街道上,军方看到她的第一个行为不是给予帮助,而是恐吓她这样衣衫不整地出门应该被处于鞭刑。
某种程度上说,这个故事书写了一个自由沦陷的过程,伴随着战争的降临,人们开始走向封闭。
而恐惧就是如此被酝酿出的。
伴随在身边的小女儿一直念叨着当地民间传说“巨灵”的故事,这个邪恶的黑暗童话,被很多人视为忌讳与不洁,最初,女主角不过认为这是一种游戏和恶作剧,不久,这演变成了孩子发烧生病之后的幻象,而很快,作为成年人的她也开始似真似幻地看到那个巨灵。
此时,在炮火隆隆和对未来的惊恐无助之中,“巨灵”俨然已经脱离了神鬼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明确的政治隐喻,一直飘浮在头顶的高压、即将降临的强权,以及越发明显的女性身份焦虑,这一切都通过“巨灵”的意象落到实处。
如果说那颗穿墙而过的导弹是实体性的攻击,那么一直飘荡的巨灵就是心理中的梦魇。
后者远比前者要更具毁灭性,它可以通过一点点渗透性的恐惧让人们陷入绝望,进而疯癫。
风中飘浮的长袍,裹着头巾的镜像都被当做了恐惧意象加以处理,而这一切都都远远猛于炮火。
那栋日益清空的房子渐渐成为了女主角内心世界的荒凉隐喻,朋友、邻居乃至最亲近和支持自己的丈夫都已离场,这里变成了一座孤独的坟冢。
相较于轰炸,对于精神上的管控,才是更加浓稠的阴影。
高压、强权、性别歧视,也才是真正的鬼怪。
这是一部低成本的作品,那些飘荡在空中的袍子看起来都如此不加修饰,但它和这个故事的气氛以及主人公残破的内心却如此熨帖。
这部由英国、卡塔尔、约旦共同制片的恐怖片,氤氲出了一种极为罕见的特质,拓展了战争与政治主题的呈现方式,也拓展了恐怖片这个类型的精神边界。
它代表英国出征奥斯卡,也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混搭,以及它所呈现出的道德勇气,批判立场,以及明确地对人性自由和独立尊严的呼喊。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豆瓣评分高的,不一定是好片;但评分低的,一定是烂片!
正是信奉这样的“金科玉律”,番茄君第一次淘到这部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这就是:《阴影之下》豆瓣评分6.4分,评分3000余人。
无论哪个角度,这部恐怖片似乎都不够吸引人。
然而,在烂番茄上,它的新鲜度达到了98%,爆米花达到惊人的97%(很少有95%以上的。
)更重要的是,本片是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处女作奖,它还代表英国冲击奥斯卡的片子,然而它讲述的却是两伊战争期间,一对母女在革命后饱受战火摧残的德黑兰艰难求生的故事。
呃,代表英国申奥的是部伊朗电影,因缺思厅。
伊朗电影,我们熟悉的有《小鞋子》,《一次别离》,这些片大都通过琐碎细节反应真挚的情感,而这部伊朗恐怖片,就如同裹着头巾的伊朗女人一般,充满了神秘感。
最近恐怖片片荒,看看也无妨。
自己淘的片,跪着也要撸完。
吃多了欧美的饕餮大餐,摘一颗伊朗的野果子吃吃倒也不失为一场有趣的体验。
番茄君这样想着,便开始了撸片之旅。
片子开门见山,介绍了两伊战争的背景,不难推断,本片的“阴影”即为战争。
画面一开始,就是一个缠着头巾的伊朗女人,也是我们的主角Shideh(以下简称S女士)。
S女士很不幸,在两伊战争中站错了队,作为左派参与政治活动,被医学院勒令退学。
(怎么样好像有种革命女战士的感觉)无奈之下,S回到了家,开始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下,这注定是一场奢望。
S的丈夫是个事业有成的医生,女儿乖巧可爱,一家看似其乐融融,但阴影早已蔓延开来。
小两口常常为琐事拌嘴。
女儿Dorsa(以下简称D)也莫名多了一个朋友Kimia。
Kimia是谁?
诺,就是这个洋娃娃。
按照恐怖片套路,这个洋娃娃后期绝对要搞事情。
不仅S女士一家忧心忡忡,他们的邻居也好不到哪里去。
女儿D被邻居Mehdi灌输了巨灵而吓得睡不着觉。
所谓巨灵,不过是古兰经中的一种怪物,本片中它也成为了众人恐惧的一个载体。
S护女心切,准备去教训邻居家熊孩子,才发现这个熊孩子也遭遇着不幸。
总之,本片前半段叙事节奏缓慢,缓慢的有些拖沓,恐怖镜头几乎没有,与传统恐怖片疑神疑鬼的气氛不太一样。
S的身材倒成了前面最大看点,细腰肥臀硕乳,看得番茄君心花怒放,更重要的是她热爱健身,喜好收藏美国健身录影带。
诸位不禁感叹,这还是片头那个裹着黑头巾,满脸惊恐的伊朗女人嘛?!
更重要的是S还心存当医生的美好愿望,这在伊朗这个男权社会都认为是“大逆不道”。
这里看出,导演不仅希望拍一部恐怖片,还夹带了女权主义的私货。
他在极力塑造了一个“非典型伊朗女性”。
随后,S的丈夫因为一条征兵令被编剧支走,本片彻底进入“两个女人一台戏”环节,导演真是个耿直boy,就差直接打出“女人当自强”的字样了。
一家三口紧紧抱在一起,丈夫奔赴前线,留下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紧接着,平地一声雷,S家被一枚炸弹轰开一个缺口,预示着平静的生活就此结束。
S女士因为没能及时挽救邻居老人的生命,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如果我是真的医生,他说不定不会死”可惜她不是,她的医生梦在战争阴影下,在强权政治中,在男权主义中被慢慢扼杀。
至此,影片在不徐不疾中铺展开来,活脱脱一个战争纪录片。
看到这里,你还以为看的是《一次别离》的续集。
然而接下来影片急转直下,节奏明显加快,剧情几乎没有(就是小屋闹鬼),但恐怖镜头格外出彩。
比如这段运用镜头语言,旋转,左推,然后画面猛地出现女儿D,让人冷汗直冒。
这个处理手法在很多片中都有体现。
再比如,这三段,幻想丈夫在身边却又消失不见,看见自己未能挽救的邻居老人,还有从破窗而入的手。
这些都是S深处阴影之下内心恐惧的具体表象,通过凌厉的镜头表现得尽兴,不难推断,本片虽是导演处女作,但他应该是一位深喑欧美恐怖片套路的老司机。
之后,随着战事激烈,恐惧加深,关于巨灵的传说在周围蔓延开来。
洋娃娃丢了,健身录影带也丢了,情况越来越糟。
深感无助的S,抱着女儿,跑出家中求助,却被警察以衣冠不整为由拘捕。
警官的这段台词显得特别讽刺,即身处战争孤立无援,身为一个女人最先应该考虑的,不是自救,而是不要暴露自己。
这成了男权统治下的政治正确。
S女士回到家中愤然将头巾扯掉,也算是一种无奈的控诉吧。
之后,邻居相继离开,家中只剩S母女孤军奋战,支撑S留下来的原因令人啼笑皆非:要为女儿找到她的洋娃娃。
过去洋娃娃只是女儿D的精神寄托,现在被现实一步步摧残后,我们的革命女斗士也只能委身向洋娃娃求援。
裂痕一旦产生就难缝合,这个社会的裂痕亦是如此。
已经绝望的S甚至不再信任自己的女儿,把她当作恶魔,逃跑途中丢下女儿,回身去床下寻找“真”的女儿,等待她的却是新的恶魔幻想。
这个恶魔张开血盆大口,试图将S吞噬。
好在,最后母女重新站在一起,女儿在最后一刻将深陷泥潭的母亲拉起,两人实现了惊天大逃亡。
经典恐怖片结尾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反转,如《小岛惊魂》、《第六感》;一种是开放式结尾,如大名鼎鼎的《闪灵》、《迷雾》。
本片的结尾没有太大的波澜,母女驱车奔向新生活。
这一处不免让人有些失望。
“这就结束了?
”你会问,然而真的结束了,波澜不惊。
女孩D安详入梦,母亲S惊魂甫定,希望的曙光就此点燃吗,唯有这残缺的洋娃娃预示着这场心灵之殇还将继续。
一部片看下来,番茄君认为本片虽称不上经典,但有着不少的闪光点。
导演将恐怖片嫁接了更多的现实,恐怖不再只是单纯的披头散发的女鬼,无病呻吟的神鬼传说,而有了更新鲜的元素。
这里有高压,有男权,有战争。
这些现实压力,来自读书的医学院,来自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丈夫,来自警察局的警长,甚至是邻居的怀疑,一盒健身录影带。
这压力如同空气般抓不住摸不着却无处不在。
连最信任的人都变得可怖,这才是最大的恐怖吧。
你以为奔向了爱人,却不知坠入更深的地狱之中。
本片将这些压力具像化为一幕幕恐怖的场景,你看到的依然是传统恐怖片中的片段,但这些画面内涵外延要丰富饱满许多。
它不再满足“吓你一跳”,而在于让你“细思极恐”看罢此片,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后的恐怖片会多出一个类型:现实主义恐怖片。
番茄君突然觉得,本片为我们国产恐怖片提供了一点借鉴的思路。
国产恐怖片一直被认为是个伪命题,由于广电总局规定不能出现鬼怪,电影一阵子疑神疑鬼后最后几乎都归结为主角精神有问题,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国产恐怖片能让观众笑场。
随着《人民的名义》走火,预示着国产片的尺度在进一步放开,无论是语言还是题材创作者在创作时都有了新的选择。
我们的现实问题那么多,有些话题不适合摆到台面上来说,一说就成了禁片,被和谐。
那么,为何不披上恐怖片这层外衣,借着恐怖镜头表现出来呢?
比如持续高涨的房价,医患问题,暴力执法问题,传销洗脑问题等等,我们拥有这么好的素材,为何让这些素材成为《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用烂的边角料,而不搬上大屏幕呢。
我预言,现实主义恐怖片一定是未来国产恐怖片的出路。
身为恐怖片发烧友,我给本片打4分(满分5分),它为恐怖片开拓了一条新的出路,未来我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片子。
比恐怖更恐怖的是现实,比鬼怪更狰狞的是人心!
很好正对我胃口
后半段速度突然加快,一脸懵。如果单纯作为鬼片,不是特别出彩,不过政治和宗教批判的隐喻在一惊一乍之外给这部电影加分不少。
2.5吧,,,前半段都很好,往后到底是什么。。。什么也没说明额。。贴窗户那段真的被突然间吓到了。。。。
女主角这智商真是死不足惜,为了个娃娃准备送命,对女儿的教育也很失败。伊朗80年就那么富有了,当地女人的黑眼圈都这么严重吗
如果不是电影里的政治背景和反抗意图做辅料,这是一部剧情和惊吓效果十分平庸的恐怖电影。融合了民族服饰女性位置等因素,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伊斯兰世界鬼怪的机会。电影虽然没有直接对焦战争场景,不过居民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已经是很好地注脚了。 @2016-11-06 14:20:32
主要故事情节有点像闪灵,主角都是在密闭空间下逐渐失控的。此片有许多政治隐喻,那个乘风而来的魔鬼就是人们对战争恐惧心理的具象化体现。导演把许多符号化的隐喻塞进了一个充满烂俗套路的恐怖片中,故弄玄虚,又无聊又傻又矛盾,频繁的jump scared真的让人生厌,完全浪费了故事设立的背景以及那些隐喻。小姑娘怪可爱的,演的也不错!
烂。一个傻逼妈妈和不听话的熊孩子,看着烦。结局无聊,过程更无聊。
政治隐喻太过直给……怎么说呢.......很尴尬......
床单鬼真的是挺别致的,要是白床单的话就更符合万圣节的气质了。前面铺垫真的超级长,而且女主的性格,有点怀疑是不是借着恐怖片讽刺政府啊。
逊尼派的幽魂
批判性很足 但剧情完整度不高
这个女儿长了张阴郁的老脸…
抛却政治隐喻和价值观传达,本片的恐怖元素乏善可陈。这种在几个房间里追来追去的设定在太多恐怖电影里用过了。看过的第一部中东国家恐怖片
感觉这几年凡是跟现实主义沾边儿的恐怖片都没法超越[巴巴杜]了(尤其是在传递“不安”,以及先抽离鬼怪再具象鬼怪这件事上)。但如果以私人电影作为衡量标准的话,那些隐喻/明喻其实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五次入梦有点意思。
差评没商量!
我一直以为是动画片
隐喻也是玩到一定水准了。
Fear will find you.
作为一个恐怖片,真的完全不恐怖。
原来以为是社会电影啊, 讲伊朗宗教不自由的和压迫女性的... 结果看着看着变成恐怖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