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见乌鸦《歪小子斯科特》绝对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前提条件是你要抱有看漫画书和玩游戏的心态来欣赏此片。
也许很多正襟危坐之士或者某某著名学者会从电影里挑出几个或者几百个不符合常理之处,这都不要紧,关键是要调整好心态,去欣赏这部集热血漫画、街机格斗、爱情小说于一体的真人立体卡通游戏电影。
一直很佩服导演埃德加·怀特,看过他执导的《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加上本片,这个来自英国的坏小子所炮制出来的电影起码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纵观这三个风格迥异的片子,其实每部电影都带有怀特自身那种强烈的印记,就是那典型的英式调侃与黑色幽默。
而且从这三部影片中,可以看出埃德加·怀特对流行元素的大肆运用。
包括从《僵尸肖恩》中从五花八门的CD唱片中挑选打僵尸,还有《热血警探》里对诸多包括香港电影在内的枪战片的如数家珍,还有这部《歪小子斯科特》中充斥前后的街机游戏和格斗漫画风格,这些都是导演绝对个人因素的体现。
换句话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想必我们的导演老兄日常生活中一定充斥着这些摇滚音乐、枪战电影、街机游戏,对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玩意驾轻就熟,才能灵活的渗入于电影当中。
于是也就有了这部改编自漫画的《歪小子斯科特》中对漫画和游戏效果的娴熟运用了。
所以埃德加·怀特不同于那些学院派导演,自身丰富的娱乐生活造就了电影中高调的娱乐,《歪小子斯科特》乃是一部正宗的娱乐至上作品。
主人公斯科特其貌不是很扬,乃是一个标准的大宅男一枚,平时也就玩玩贝司,勾搭一两个未开化的少女,而且生活中总是出现各式各样的怪人。
斯科特的形象代表了美国标准的青年,如果按照常理出牌,那么电影顶多也就是第二个《美国派》。
在这个年代,弘扬青年文化已经是不一件很“酷”的差事,激励自信心神马也已是浮云一般的老生常谈,但《歪小子斯科特》却把这些老掉牙的概念转化为十分眩目、十分新潮的形象。
它把传统的思想嫁接在格斗游戏的套路中,用疯狂的想象力加以催化,最终酿造出一个色彩斑斓、老幼皆宜的娱乐作品。
欣赏本片的过程都会带给你初次踏进街机厅和第一次欣赏热血漫画的体验,让你曾经那些在街机和漫画书前的回忆得到苏醒或强化。
影片的人物众多,但个性鲜明;线索也不少,但条理清晰;故事借用了很多已有的套路,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如果单单作为一部青春电影来看,其实故事算不上什么,甚至有点白痴。
一旦加上电子游戏、卡通、幻想的形象,该片便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个人对李安的《绿巨人》记忆犹新,就包括其中漫画定格一般的剪辑,本片亦是如此。
大量分割小窗的画面犹如欣赏一部立体的卡通书,加上配合音响效果而加上的3D象声词,还有将画外音刻意的形象化,抽象化,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空间,大量炫目的效果充斥着整个银幕。
举个例子,斯科特乐队对抗双人组DJ,DJ的音效产生两条冰龙,而斯科特的电贝司则发出绿色的闪电而汇集成一个绿巨人形象与之相抗,简单的音乐被灌输了夸张的画面,不必理解这样超时空的动态特效产生的前因后果,只需记住本片在一个简单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加入了不靠边际的幻想而刻意产生出了卡通效果。
在今年的圣地亚哥的动漫大会上,《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在事先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做了放映,结果是热爱动漫的少男少女们惊喜无比,观片时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尖叫,好评如潮。
这种现象在粉丝满地的动漫大会上算不上意外,因为片中的刻意营造的卡通效果就是专门为为动漫迷设计的。
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游戏化,从群殴到Solo Fight,再到Bass battle,还有Double Fight,最后还来了一个Extra Stage。
这些在街机中耳熟能详的场景配合的动作感凌厉的打斗,不要忘了还有MIDI音效的背景音乐,双方见面二话不说就开打,气场十足的VS定格画面,最后也是一击KO,猛料十足。
整部电影活脱就是一个真人版的街机格斗,就连环球公司的的开场都换成了FC时代的合成音+马赛克画面。
不得不说本片在游戏风格上做到了极致,这让很多改编自游戏的电影相形见绌。
不过话又说回来,电影现实世界与虚拟场面的混杂的逻辑性也不得不放到台面上来。
本片的原著就是一锅大杂烩,一个平凡小人物误入幻境,在卡通,电子游戏,MTV与漫画角色的伴随下展开冒险。
而电影版则是将这些情节放到了现实世界,这样也就不难理解本片的票房不冷不热的原因了,现实世界与虚拟场面没有严格界限,虽然能得到大量游戏迷与漫画迷的认可,但也让很多不热爱娱乐生活的学院派找到该片华而不实的理由。
其实抛去电影的游戏与漫画风格,这个简单的故事确实让人提不起兴趣。
也就是这样花哨里外表掩盖的电影的本质,自然也无法让很多30岁以上的“成熟人士”买账了。
PS:超人布兰登罗斯饰演的邪恶男友之一爆引眼球。
全片用我们熟悉的电子游戏的方式来呈现,那些掉血,掉金币,打怪升级的场景,无一不让人觉得眼熟(暴露年龄系列),但一直是这样的呈现方式,会腻。
所以可能你并没有发现导演或者编辑想要表达的意思--所有我们曾经的过往,都会在我们开始一段新感情时纠缠着我们,那些前任们,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记忆和我们成长的痕迹。
当有一天,我们终于遇到对的那个人时,这些过往会拖着我们彼此,羁绊着我们,不让我们往前走。
同样,如果那时,你不是单身呢?
那又该怎么办?
---下方有剧透电影一开始男主向朋友们宣布自己交了个17岁的女朋友,还是个中国人。
可能有人不理解这个设定,但实际上,这个女孩儿形象对于大部分欧洲男性来说,都是理想的另一半。
曾经有一个调查,亚洲女性是唯一一个符合所有不同种族的男性择偶标准的族群,而且打分都很高。
所以这个亚洲的年轻,可爱,对男主满是崇拜,并懂得欣赏男主所爱的女性形象,对于大部分男性来说,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
但,后来男主的梦中情人出现了。
他无法对完美的女友说分手,但又控制不住追求梦中情人。
第一次见到梦中情人,一头粉色的头发和男主梦中的样子一模一样,这就像我们每个人心里的梦中情人,有一天这个人真的出现了,在我们的身边,她并不是别人眼中的完美,但是是我们心里的完美,那么,在世俗的完美和自己心里的完美里我们会怎么选择?
男主选择了follow his heart,但这就意味着要与别人心里的完美女友分手,于是,男主犹豫了,劈腿了。
对于劈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承认和直面错误,一个是逃避,哪个对哪个错,这个问题到了最后对战大Boss时,导演用对比的方式回答了。
之后男主开启了对梦中情人疯狂的追求模式,梦中情人说她有7位前任,每一位都会对男主发起挑战和你死我活的追杀。
这就回到了题目,我们每一个人的过去,那些爱过的人,看过的风景会不会成为今天,现在,陪在你身边这个人最大的障碍呢?
那个午夜梦回里,你无意识中喊出的名字,那个被你拿来无数次与身边人比较的人,那个困扰着你心里无法尽情去爱的人。
这样的人,这些前任,会成为另一个想进入你内心的人最大的障碍,你会往前走吗·?
片中的女孩一开始决定放弃男主回到前任身边,后来呢?
留个悬念给大家自己看吧。
这部电影真是天马行空,在技能设定上,v星人的隔空控制,火焰掌,忍者常用的消失烟幕弹,乐器生成的龙和猩猩,都让我很意外,不过很合我的口味。
里面很多小幽默太惹人笑了。
比如介绍Scott宿舍的那一段,画面依次显示哪些物品属于Scott,哪些属于他的同志室友,整个把我笑翻了。
还有半夜Scott醒来时,他同志室友以及其bf,bf2依次醒来的情景,让人简直受不了了。
还有Scott他姐姐,真正是把八卦发挥到了极点。
当然,Scott经常说的“I guess I want to pee”, 也是让人笑到极点。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
故事讲的是爱和伤害的故事:爱,首先要学会不要伤害,即使为了爱你可以和整个世界对抗为敌。
我喜欢这部的视觉效果!
马赛克、声音的拟形化、特写镜头的拼接、炫目的武打光纹……特别是最后情节设置,好多游戏都喜欢打了最后一关boss还有一个隐藏boss,电影最后的隐藏boss就是斯科特自己,当两个人从房间中聊着春哥、小月月、李刚走出来的时候,你会对这部电影的翻译工作人员慕拜的五体投地,太与时俱进了!
结局中的中国女孩小刀,蛮惨的,为了自己的爱而放弃爱,这个性格设置其实还算蛮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情感特征。
周末和基友去了酒和食品展,然后到我屋做饭喝酒,最后关灯点蜡烛来一部《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看过《僵尸肖恩》和《热血警探》对导演的剪辑和黑色幽默万分崇拜,到这部正好三部曲。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奇幻,就是一个宅男为了追梦中女孩,而不得不KO了女主7位前男友的过程。
前半句差不多构成了爱情片的基本情节,后半句可以看出导演是多么的脑洞大开。
当然,如果你能打开这部电影,你会更加惊奇它能脑洞大开到何种地步。
埃德加•赖特对于剪辑这一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很是牛逼,简直是独一无二的神奇,唯有观摩才可以领悟之,这里恐怕很难用语言来描述。
不过这部电影的情节用KO两个字母可以看出很有电玩的感觉,斯科特VS前男友1234567,哦,不对,还有一个是女生。
他孜孜追求的cool女孩有着七段过往,斯科特必须以电玩的形式一个个KO掉,才有可能赢得芳心。
所以这部电影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坏小子斯科特与全世界对敌的激烈;另一部分是loser斯科特面对爱情阻碍的软弱到坚强的过程。
这部电影以好玩搞笑的画面和情节来展现爱情的争夺厮杀,只有你觉得你无法割舍无法放弃的时候,才有和全世界对抗的勇气,这勇气来源于面对情敌的勇猛,面对情人的热情,还有对过去伤害自己的和自己伤害的人的讲和,对朋友的包容。
有时候很难在现实中碰到一见钟情然后迸发出巨大勇气的故事,然人生总是向前,时间去抹去一切,我们总会认清自己学会爱别人。
说实话,我当年弹吉他组乐队有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泡妞。
但是由于我们学校那种没文化的环境和当时的女生都偏爱张信哲,我的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
后来,虽然泡到现在的老婆,但人家是玩古典的,压根对摇滚这种通俗音乐就不放在眼里。
最终,在我成年累月的熏陶中,她还是成了我的骨肉皮。
昨晚看斯科特这小子有那么一个死忠的骨肉皮却不好好珍惜,很是感慨。
不过看他为了那个fat ass 过关斩将,觉得小子也不易啊。
可见,还是要自己争取来的才会好好爱惜。
回想当年,要是老婆一开始就是我的骨肉皮,那可能就不会走到今天了。
一句话评论:这部以“对抗”为卖点的电影,看到结尾却看不出谁赢了对抗。
不过环球公司又能赚上一大笔,倒是铁板钉钉的事。
今年圣地亚哥的动漫大会上,《斯科特对抗全世界》在事先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做了放映,结果是热爱动漫的少男少女们惊喜无比,观片时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与尖叫,好评如潮。
这种现象在粉丝满地的动漫大会上算不上意外,影片公映时还能否这么受欢迎,尚是未知之数。
布莱恩•李•欧玛利的原著漫画是一锅丰富的大杂烩,一个平凡小人物误入幻境,在卡通,电子游戏,MTV与漫画角色的伴随下展开冒险。
成功执导了《僵尸肖恩》《热血警探》的埃德加•赖特这次身兼导演,制片人,编剧,成功改编了这部风格怪异又妙趣横生的作品。
虽然大部分影迷都能看出本片的诚意可嘉,但是诚意和票房,还无法画上等号。
我大胆预计,下个月本片在北美上映时,票房应该不错,但主要都会来自年轻观众,而海外票房,估计不能太指望。
主角斯科特•皮尔格瑞姆的名字来源于欧玛利的一个小花招,他借用了库尔特•冯内古特的 “第五屠宰场”(译注:经典科幻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中英雄人物的名字。
扮演者迈克尔•塞拉则以其清纯养眼的少男形象闻名好莱坞。
斯考特是一个住在多伦多的怪小伙子,二十出头,在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车库乐队里当吉他手,他生活平淡,毫无出奇,就这么弹弹吉他,跟高中女生约个会,日子也就这么过了。
斯科特身边充满怪人,包括他丑闻缠身的妹妹,行为怪异的同性恋室友,和他的乐队伙伴们,而这些怪人居然还都对他的17岁的现任女友情有独钟。
斯科特情路坎坷,一年前被抛弃的经历撕裂了他的心,更让他倍受打击的是,前女友居然成功的当上了摇滚明星。
但是当斯科特遇到了拉蒙娜时,生活中那些麻烦立刻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个时常变换头发颜色的神秘女人,浑身充满了危险气息,让斯科特迷恋难以自拔。
拉蒙娜提出,斯科特要得到她的垂青,必须先打败她的七个前男友。
不是吧,连七年级时候的前男友也得过招,太夸张了吧?
不过剧情本来就不指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于当今大部分年轻的漫画读者和影迷来说,剧情从来都是很次要的东西,只要打得够劲爆就行了。
电影接下来的部分就是一场接一场的大战,出人意料的是,对手除了前男友们之外,居然还有一个前女友,原来拉蒙娜曾经也好过这口(偷笑)。
所有的动作场面都令人眼花缭乱,时而拳来脚往,来一段设计拙劣的武术表演,时而又是音量咆哮的乐器和闪亮的匕首连番上阵,就连“超人”布兰登•罗斯扮演的素食主义摇滚乐手也被毫无悬念的击败。
在模仿漫画风格方面,本片可算是做到了极致,该有的东西一应俱全:屏幕被分割再分割,动作场面泛滥着快放和慢镜头,漫画中常见的象声词“呼”“哈”“哔”,还有大量喷屏效果。
前男友们的背景都通过素描画来介绍。
整个电影变成了一个绚烂的大拼盘,编导们可以任意往里面塞进各种评论字眼,甚至有个家伙要上厕所小解,他们都要这么讲解一下,还能再牛逼点吗?
可惜的是,电影整体还是偏低幼,情节也丝毫不合逻辑。
片中的决斗动不动就会改变规则,谁都不把它们真的当回事儿。
那些前男友被打败以后,就唰的爆炸成硬币,变成给赢家的奖励。
塞拉的表演也没能让情节变得靠谱一点,他演的有点一根筋,就是一个一心想赢得美人心的痴情种。
这个新美人冷若冰霜,显得没心没肺,倒是他的现女友,除了太过年轻以外,是适合他性格的不二人选,真不知这个傻小子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部不太有追求和拼搏精神的电影,因为一切就像电子游戏一样无关紧要,人死了,只要倒带一下,就活过来了。
主角爱上了另一个女人,临了也会再换回来。
斯科特对抗的不是整个世界,只是他自己游移不定的那颗心罢了。
来源:好莱坞报道
提起埃德加赖特这个享誉全球的宅男导演,大多数人第一反应要不然是《僵尸肖恩》为代表的“血与冰淇淋三部曲”,要不然是号称“宅剧鼻祖”的《屋事生非》,然而对我来说,我最爱的埃德加赖特存在于那部他2010离开英国前去好莱坞几近滑铁卢的《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电影讲述了废材青年斯科特有一个不甚成功的乐队,有一个比自己小五岁的高中生女朋友,还有一段仍埋在心底的尴尬失恋,生活简单且平淡。
当乐队成功的机会和一见钟情的她同时降临到身上时,他不得不面临与小女友分手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而这些难题也仅仅是一个开端——因为喜欢女孩的七个前男友正气势汹汹的杀将过来。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首要原因是它特别酷。
这部片子在贯彻埃德加赖特的影像风格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快速喜剧剪辑从来就是埃德加赖特的强项,不过限于之前题材的约束,总是只能在相对死板的拍摄素材上做出有趣灵活的剪辑;而到了这部电影他把镜头对准千禧一代的年轻人,用大量CG将想象力彻底放飞,挖掘出每一场原本平淡无奇素材的惊喜点:把开头公事公办的环球影业标志换成像素风的,让乐队的因为震撼到变成可见的实体,甚至把乐队斗琴的声浪可视化成金刚大战飞龙……在这里甚至不应该把这种视觉效果称之为“漫画化”,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游戏化”,打败喽啰掉落金币,打败boss掉落装备,打通游戏抱得美人归,同年同名游戏发行时,当电影中的一幕幕出现在PS3屏幕上时,电影更像游戏还是游戏更像电影变成了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而这些所有极致游戏化的影响风格不仅偶尔令电影的主要千禧一代受众会心一笑,同时用这些夸张而不切实际的影响素材反而极大拉近了影片内容与这些受众的距离。
当然不可否认这种不拘一格的影像尝试同样带给他不小的麻烦,最主要的便是回收成本难度的极大增加,据统计这部电影的投入预算达到8500万美元,而全球票房只收回来了4766万美元,影院的主力观众大多是中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很难享受一部如此青春悸动的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如此夸张的影像更多带来的是审美疲劳而把幼稚”作为这种影像风格的简单概括。
评论的二元化令爱它的更爱它,不爱它的更难爱它。
我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方面是抛开故事喧哗的影像内容,看到的更多埃德加赖特对千禧一代的细致观察和他对爱情的简单思考。
影片主人公斯科特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彻底的废柴:没有正经的工作,没有正经的住所,甚至没有正经的态度(有人做过统计整个电影下来斯科特说过几十次whatever),为了一见钟情可以毫无负担的踢走好女孩,为了自己的幸福完全没有在乎乐队好友,甚至影片结尾自己的反面人格也同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跟随斯科特打败一个又一个邪恶前男友的过程中将这个人物形象代入英雄的角色时,我们发现简单的对错判断在斯科特或者在千禧一代身上已经很难找到答案了,也就是埃德加赖特真正想刻画的斯科特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在当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越来越难以定义,越来越难以用过去的评价标准来找到答案,这是全新的一代,在经济基础飞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上层建筑正朝着更年轻的方向偏移。
同时说到爱情,我更愿意相信电影里拧巴的爱情是埃德加赖特的有感而发,当“雏儿”执意漂染头发,学着“熟女”似的打扮,爱情让自我悄然发生了变化,而本我都没有获得爱情,变态的本我又怎么能受到爱戴?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我认为最不重要而对大多数观众最感兴趣的卡司阵容。
关于这个电影的卡司常驻知乎 “有什么电影当时没多注意后来发现卡司异常豪华?
”话题,提及频率仅次于《真爱至上》。
我更愿意相信埃德加赖特骨子里的宅为这个片子精准找到了克里斯埃文斯、布兰登罗斯这些漫改电影电视剧里的常客,甚至还有布丽拉尔森这个未来的惊奇队长。
饰演主人公斯科特的娃娃脸麦克塞拉总会被人诟病选角太软,按照原著斯科特应该更潇洒一些;而对我来说《发展受阻》里那个总说着whatever的小男孩恐怕是最符合埃德加赖特心目中代表这个角色的演员了吧。
《歪小子斯科特》,等了很久才看到,太让我惊喜了,它拥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拍摄手法和剪辑完全是漫画的,没有衔接,却极其流畅,甚至用了很多漫画语言,跳跃而新鲜,或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它构建的世界是游戏的,没有家庭职业以及一切社会属性,每人都简单的像一张扑克牌,都有一个鲜明的目标,或懦弱,或激进,它是西方的周星驰,不仅是无厘头这么简单,更有一种随意思维的快感,所以在它面前,也许一切电影理论都是苍白的,有时创意和鬼才可以引领一切。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是一部从标题开始标新立异的电影。
作为一部青春喜剧,它的主角是不多见的宅男,小白脸宅男。
我想到了高中的某同学。
配角有我喜欢的来自的Anna Kendrick,还有《小鬼当家》主角Macaulay Culkin的弟弟Kieran Culkin,长的实在是像。
Culkin在电影中强力出演和斯科特同居的gay,而斯科特并不是gay,所以常有Culkin携男友三人同床睡的强大情况。
《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的最大亮点还是要数它在诸多电子游戏改编电影的今天,能够逆行将电影电子游戏化。
开场的人物介绍就用的电子游戏的标签式,剧情也是过关式的,男主要打败女主的7个前男友,也就是7关的Boss才能赢得美人归。
片中的所有打斗都有格斗游戏效果,光晕效果,连击数统计,敌人落地得分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制造喜剧色彩。
另外也包括滑板题材的速度游戏,摇滚音乐游戏等等。
这些特色烘托了主角斯科特的宅男特质。
不过除了这一大特色之外本片似乎没多少亮点,除了暧昧的Culkin是亮点外,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一般,尤其是女主角演技很烂。
整片的剧情也过于狗血,似乎是为了嫁接起一段段游戏格斗而设立的。
当然,这样一部没有过度标榜自己的电影,能有以上的创意已经算可贵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尽管在多伦多偶的地盘拍的很有亲切感,不过也太90后了。。。我看睡着了。。。女主很漂亮totally my type哟~
八尺高的巨人jason 没有出现 某人也没出柜 他们明显没看第六本~~~~ kieran culkin表现出色~ young neil萌的我心酥 kim酷过hit girl (少了第六本 所以爱情有点站不住 到最后都希望他和小刀好上了~)pee on her最佳台词
不说故事,就冲着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还有“剧情与游戏”的巧妙结合,这已经是一部让我感到惊喜的电影。
用游戏的角度来拍的电影,还融入了青春、摇滚、动作和时尚及恶搞等元素,加上轻快的镜头和剪辑风格,动感的配乐真是High到爆!跟《僵尸肖恩》和《海扁王》绝对是一个级别的!
累死我了,EW才华没用对地方。曾经有一阵分不清Winstead和Deschanel,后来多总结接片品位,分清了
gideon太美了(¯﹃¯)就连白皂雕刻的少女scott也盖不过呀~以及只有我一个觉得其实gideon苦恋着scott么?当然最后是BE了;—;
boring...
跟你在一起感觉就像嗑药,并不是说我真的嗑药,除非你嗑药,那我就一直嗑药
无聊到睡着五次
电影游戏化。看着酷,不过半小时后就烦了。
总算是看到稍稍欧化一点的中国妞, 美国人对中国女孩的审美观都TM很唐朝!~
哈哈哈强烈推荐啊!和Kick-ass同级别的!!笑点到处都是啊啊啊,哈哈哈哈,不过比较囧的是实在找不到人一起看于是忍不住自己一个人看了....估计周围的情侣以为我是freak.......well,whatever!年度必看的片子啊啊哈哈哈哈哈哈啊啊
4.8星。两个遗憾:一是Edgar Wright同学太漫迷了,致敬桥段做得120%到位,但是缺损了自己的风格。二是结局不给力,没跟上原作的节奏,所以也难怪不少群众反映爱情戏没意思。
从各种细节可以看出两位导演的玩心,以及电玩对现代文化的影响。不过故事方面不合格,story is the king,dude!PS:华人女友什么的果然是做炮灰的命啊。
用塞拉就对了!风格化出色啊!什么你说剧情?你玩游戏的时候很在意剧情吗混蛋!
8位机,街机,忍者刀,电子音,召唤兽,1X LIFE。。。 即使得说有点低于预期的期待,但有那些也够了,至少是我看过的加入游戏元素最有诚意的一部电影。 如果BOSS们能再强点就好了,有几个像打酱油的。。。
挺新颖,不过稍微有点硬。杂糅了cult电影的成分么
你要知道,这电影里太多美式,日式,中式宅男,GEEK,GameBoy的痕迹了。。。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做得这么Cool!是Cool!但是作为电影还是没办法给满分的
剧情人物均装嫩扮酷、恶俗不堪,让人看着恶心;摄影、剪接、特效整的花里胡哨、一塌糊涂,让人看着闹心。
电漫摇滚小青春,拍得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