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最爱的就是gakki smile, 一口一口gakki酱叫着,喜欢她《恋空》中演的高中生,喜欢她在时尚杂志中的清流一样无忧无虑。
比如说,我大学室友。
但是看了很多她的综艺的人,其实知道她生活中是一个比较无趣的,胆子很大,也很干练的女生。
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以很专业的方法去在写真和映画里面笑得很开心,给看得人带来好心情。
我也见过有喜欢她笑容的人对我说其实本人没有他想的有趣,比如说,我的大学室友。
其实他并不是个例。
这是每一个喜欢她的笑容的人的必然反应,被什么所吸引,也会对相反的事物厌恶。
而我喜欢的是近两年的演员新垣结衣,特别具体点说,《唇上之歌》里面这个扳着脸的新垣结衣。
这个才是真实的新垣结衣在大部分时候的样子。
依然美丽却不温暖,但是在我看来有了真实感。
如果我有机会问gakki酱一个问题,我肯定会问她,在拍杂志写真,演电视剧电影的时候,导演让你露出无忧无虑的笑容的时候,你究竟在想的是什么?
是自己的美好回忆吗,还是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又或者其实根本就什么都没有想呢。
我相信做喜剧的人生活中很安静,我相信卖糖的人不会蛀牙,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平时在大众下面奉献出了太多的笑容,那她生活中一定会其实有更多的阴暗面才能够平衡人生。
毕竟这是世界运行的道理呢。
每一个出色的男女演员都是上天对这个世界的美好馈赠,颜值高的演员更是如此。
所以我看着她批量的笑容,总有种“你们这些恶人啊,狠狠地压榨人家公开的笑容,却让人家自己承受阴暗面这样好吗“的想法,另外一边却又在想“这种让人忘却一切的笑容尽可能多的留下来吧留下来吧 趁着还存在着能笑出来她的人“还真是矛盾呢!
所以回到这个电影,一般的只喜欢笑容的人不会看这个电影的--全程只有三处笑容--还要算上一次微笑和一次嘴角撇一下。
正儿八经的gakki笑只在最后才出现了一次。
所以说,全新全意看完这部电影的你,要不然和我一样是个抖m喜欢冷面美人,要不然就是真粉丝可以为了她看一部不那么轻松的电影--无论哪一个,恭喜你,你都看到了更真实的新垣结衣。
=========================我是分割线==================================关于电影内涵,我最有感慨的是“岛屿文化”和“半岛文化”的差别。
生长在大连那个半岛,然后来到了台湾这个岛屿读书,电影中的五个小岛和风景还有人文风情,人们的做事原则甚至口音都是岛屿文化的出彩注解---但是我也看到了很多半岛文化和岛屿文化的共同点---那一望无际的海与日落,碎石子的沙滩,回港的渔船还有撩起长发的风。
深刻的探索就留在改天新起一篇文章然后转帖在这里好啦。
就这样,睡觉。
唇上之歌刚开始不能光展示一地鸡毛,得有爽快的地方呢!
第一幕回到岛上相遇合唱部(暗示冲突)展示一下小爽点(有能力,但是还有很多欠缺)各个人的一地鸡毛(小男孩,gaki,合唱部)展示gaki能力和过去的一件事(要还原的幽灵)冲突1男生入部冲突2不愿意教-设定条件不弹琴(二重硬币,而且很像美队3中泽莫男爵听电话,你以为是当前的留言错觉,其实是听生前留言。
第1重,以为她是不愿意弹,看不起大家之类的。
第二重-真正的幽灵)开始教教导缓和一下状态-1小男孩哥哥篇2男女冲突篇将gaki的硬币揭露(到达第二重逢-仍然不能战胜心魔)3部长爸爸篇为了部长-解决硬币(略微有点快,我还以为会是在参加大赛的时候,钢琴小姑娘再次巧合的病了,陷入危机。
gaki战胜硬币,解决危机)这里用的是解决别人硬币来解决自己硬币的方式进入一段快速,快乐的快速决战-快速完决战是很不错的!
第三幕大赛-和之前的松散第二幕不同,一看就是个紧凑故事。
(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也能用松散这么专业的词汇了啊哈哈哈,对于节奏能有一定把握。
)状态 任务 埋藏危机(晴子的)开始了 -状态铺垫 (一地鸡毛的各种都来填满!
)阻碍出现了——大肚老师的身体(情境模拟幽灵)抉择—是继续唱还是放弃(此时的抉择很巧妙,正如当时的gaki,相当于一种叙事频率的应用。
当初的抉择,现在仍一样,只是我们已经成长!
)解决硬币后危机-啊呀,我们都没排练没事的,小哥哥想到了办法,让大肚老师听到我们的歌声(哇偶,少年感好强啊!
一瞬间青春活力充斥我的全身!
)大合唱———终于唱歌了,一个唱歌的故事光解决内心冲突了。
顺便解决一地鸡毛!
喜欢!
大合唱之前,gaki的深呼吸很棒啊,那瞬间我想说,用琴声带给世界幸福吧!
合唱的名字叫做《信》不知为何,却给了我一种《老男孩》的感觉电影中有个情节,是gaki让他们给15年后的自己写信,莫名的有些触动。
好像自己曾经也写过,那时觉得很羞耻,还写这样的飘渺的东西,好吧,现在飘渺成为现实了。
15年前的我15岁(没错,就是15岁...)那时期待自己的30岁是什么样子?
其实仔细回想,这些年我好像也没太虚度啊,日子也能过,写作也没放弃(虽然没什么成绩)为什么仍然这么心塞?
可能是因为没啥大成绩?
或者是心塞是因为那段回忆太美好了,那种迷茫,但是对未来充满期许的年华。
那会儿没什么太多的烦恼诶,单纯我现在每当回忆起上学时候的楼道、宿舍就特别难受,并不是楼道多豪华,寝室多好(觉浅,超级讨厌寝室),可能就是在缅怀自己那段时光吧。
漫长的暑假中总不乏午后的雷阵雨与浅浅的焦虑。
我钟情于在此时插上耳机,开始播放《Yellow》,在旋律中缓缓躺下,任由情绪渐渐地自然地翻滚、然后不甘地停下。
青春电影的功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令心中业已变得十分微小的那个点被唤醒、被联结,从共鸣中我们回想起往事、甚至回忆起那首一直喜欢唱给自己听的歌,还有背后只属于我们自身的辽远而又隐秘的情感。
日本、台湾与香港可谓这类型电影中的佼佼者。
细想可以发现,「岛」及「海」的意象,总是与这些青春故事紧紧相连。
无论是作为大环境的「岛」对其中环境与文化的影响,还是作为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仿似一个社区的「岛」,在「岛屿文化」的影响下,岛内是最为淳朴的人情文化保护区,人们彼此的联系充满着故事,绝不虚伪或令人反感;同时,也因其逼仄与隔绝,人们为了世俗的发展注定会离开之而选择寻求更大的空间。
而当人们到了这个阶段要离开岛屿时,情感就如「岛」世界中必不可少的「海」,表面上风平浪静,接受着不得不发生的变化;底下却波涛汹涌,埋着对回忆的依赖、不舍与隐隐感伤。
正因有着如此明晰的「成长」的阶段之分,对青春岁月与少年感情感悟最深也最怀念的,也正应是他们;在「岛」和「海」之中发生的故事,也最打动人。
而除了情感属性之外,「岛」与「海」蔚蓝、宁静与纯粹的视觉感受也真切地「治愈」着不少在都市见惯繁急步履与闪烁霓虹的上班族。
当所见被洗涤后,所想自然而然也随之飘回到那些青涩、动人而又独特的少年记忆中去。
而冷门佳片《唇上之歌》(くちびるに歌を)的故事,就发生在日本长崎县五岛列岛的福江岛——又是一个发生在岛上的故事,引起我的联想并扯了以上这么多。
Gakki 扮演着一位代课的音乐老师柏木百合,美得不可方物却一副高冷惹嫌的姿态,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与男学生的好色)。
而在指导学校合唱部参加县合唱比赛的过程中,百合老师逐渐与学生们互相了解,彼此鼓励与启发,最终一同成长。
电影的主要情节是由两位小演员的角色撑起来的——一个是合唱部部长中学三年级女生荠菜(ナズナ),另一个是有着脑瘫哥哥的中学三年级男生桑原(くわはら)。
看似位列一番的gakki,实际上却有着三人中最弱的故事线。
影片前面用了很大的篇幅铺垫百合老师的隐情,成功地渲染出一种无奈与困惑,后半段的剧本篇幅却有很大改变,人物的重心从「救赎」唐突地转向「被救赎」,使百合老师的故事线戛然而止、显得索然无味。
这里人物弧光的部分缺失,令高潮一幕的独白显得些许无力。
(但我噶的颜值无可比拟,且舍掉以往招牌灿烂笑容的她显得更真实、与角色更契合,角色完成度很高。
)也许这本就是青春群像电影吧,不论主角不主角。
而它的感染力就在于源源不断的「共鸣」,人们总能在情感上对号入座。
像每一个平凡的中学女生一样,荠菜有着自己的密友,也有默默守护自己的男孩;她会早上上学之前急急忙忙才蹬车出门,在海岸边和风一起元气满满地飞驰而过;有时她也会被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困扰,父亲对她和家庭的一次次欺骗与抛弃,不啻于犹大对耶稣的背叛。
而桑原则纯粹洁净得会被我们忽略;他虽然表面内向害羞,但双瞳里却满是对被接纳的渴望与想要尝试的热枕,对算是负担的哥哥他也没有丝毫怨言,并对每一次可能来临的幸福都视为最大的恩惠,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天使」。
当我们看到桑原获得快乐时,我们都会加倍地感受到欣慰与愉悦。
其实跨越整个故事,他们两人的内在联系是最令人触动的。
桑原的患病哥哥,正是对桑原来说存在于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意义;哥哥开心时喜欢模仿船笛之鸣,他也爱听。
而象征着勇气同温暖的船笛声,也正是荠菜眺望与前进的力量之源。
而一切其实源于一个下午,桑原的哥哥和荠菜同时被船笛声鼓舞与安慰。
这彼此命运的微妙链接,本质上传达出这么一个观念:他们彼此的生活——或者说,人在此间的生活——其实就是在相互抚慰与关怀中前行,绝不孤独也绝不放弃。
船笛声与歌声,是这种温暖动人的观念的美好具象化。
影片末尾众人围绕着桑原的哥哥放声歌唱的那个场景,其实便是对其最点睛的注解——我们唇上有歌,吟放着活力、追逐着梦想,并一直、一直地关爱着他人,或被他人如此关爱着。
比起传递热血沸腾的青春价值观,本片却更像是在讨论这么一个过程——对孤独、心结、家庭的注解与救赎。
我一直在找三个人之间的联系,找到不同脸庞之下大家的共同点:无论如何封锁自我,总有人想要解开百合老师的心锁;无论多么不起眼,总会有人拍着桑原的肩膀予以接纳;无论看似多么坚强,也会有人替荠菜守护着心中最柔软易碎的部分。
只要我们勇气不失,唇上有歌,心中有光,我们便永久地站在孤独的对立面。
这是对人生意义的拷问。
面对同样的问题(桑原在电影里问出过那个问题,但也只是点到即止不作延伸),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给出的答案是更现实的、西西弗斯般的永恒悲剧:人始终无法同世界和解。
但在这部影片里,答案是多么多么的美好啊。
我们得到了东方式的、更加含蓄而令人安心的抚慰:救赎的勇气来自彼此。
如果让我给十五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也许我会愿我如桑原这个角色的本质一样:一直美好,而又对生活满怀期待。
我噶的神圣微笑
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后大合唱的两部分,尤其是《信》那首歌,听得我起鸡皮了。
之前不是没有看过这部分的剪辑,顶多觉得好听而已,但是看电影看到这部分的时候,真的听到有点想哭。
所有人的演技的话,木村文乃是最让我不感到违和并且入戏的,其他的真的有点尬。
对了,还有那个高音部小男孩桑原悟的选角,很赞,腼腆,眼睛澄澈。
我后面想了想,其实这个剧本不算顶好,但是我会觉得如果演员的表现能更出色点的话,会比现在好很多。
很多地方如果让我自己想象的话,会真的很有感觉,也许是因为想象有美化的原因在?
不是大团圆结局,让我很开心。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是要抹杀努力的结果。
仔细想想,你自己在努力难道别人就没有努力吗?
电影里这群孩子因为努力,从一般变成了不一般,但是,拿金奖的那个团队也许就是因为努力,从优秀变得更优秀呢?
人生也是一样。
然而这是在说明我们一般人就不要努力了,因为再努力也比不过那些本来就优秀的人吗?
不是。
人存在,并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较,而是跟自己比。
因为努力而比曾经的自己更优秀,现在的自己才能去到一个更广阔的天空,看到更多东西,感受到更多情感,也收获更多……喜欢gakki最后说的那段话。
我本来想快点看完电影把占的空间腾出来,但是因为想截下来那段话,现在打算截完再删。
不知道这部电影有没有小说版,有机会找找看。
尽管是青春片,更多的是透过十五岁的故事,看到生活中许多情感细腻处的描写。
先来说说几处感动吧。
第一处是桑原的妈妈。
知道自己来到这世界的使命,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来说,是如此清晰且残酷。
因为有一个自闭症的哥哥,父母为了能够生一个弟弟或妹妹,在自己离开人世的时候,能够有人照顾他。
所以桑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自己说,偶尔,偶尔会讨厌哥哥。
但是深知自己的使命,一出生就生命就被赋予了意义。
因为参加合唱团而让哥哥走失一次,遭到责备的桑原不得不忍痛放弃。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妈妈,承接下了每天下午去接哥哥的任务。
桑原因此有有了参加合唱队的机会。
当他说出抱歉的时候,妈妈微笑着回答:这个时候应该说“谢谢”不是吗?
家人的支持在这时候变得如此有力。
我们总是对容易对自己最亲近的、最爱自己的人,过分宣泄自己的情绪。
这些话语上的“暴力”总是无意地伤害着他们。
我们太容易说抱歉,但为什么不把这些说抱歉的机会换成说谢谢的时刻呢。
桑原感谢哥哥,感谢因为他的缺陷,自己才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
谢谢你,爱我的人,让我能够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一直感到坚实的力量。
谢谢你们对我的宽容,给我不断犯错的机会。
第二处是圭佑对荠菜隐藏的情窦初开。
一个男孩对于女孩的喜爱,在这个时期显得如此单纯而有直接。
男生们为了看美女老师加入合唱队,圭佑似乎也是其中一份子。
随着剧情的推进,发现他因为同伴说了荠菜的不好,冲动地打了对方。
把散乱的男孩子们纠集起来认真练习唱歌,并且一直坚持到比赛。
最美好的画面,还是在那段沿海的公路上,女孩背着手在前面走着,男孩推着自行车在后门跟着,夕阳下,没有人说一句话。
有时候,不需要语言的情感表达,更令人感动和满足。
青春的荷尔蒙跃然纸上。
深切感受到被爱,也是因为恋爱之后,似乎开启了第三根弦,发现原来被全盘接受的感觉是这样的。
虽然荠菜因为父亲的原因而对男同学异常粗暴,但是在圭佑的眼里都不是问题。
甚至女孩一些细微的变化都被看在眼里,连菜的好朋友都没有发觉她的异常,而男孩的眼睛却洞悉了一切。
被温柔注视着的感觉是如此不同一般,也是如此幸福温暖。
就不谈gakki在影片中的表演啦,全程面无表情。
虽然是冲着她进来的,感谢,也因此发现了一部很棒的青春片。
给十五岁的自己,之前是在奶茶的歌里面听到中文版的,没有想到是日版的原曲,歌词也写到心里去了。
活在当下这个词,被讲到烂透了。
但还是在「不失勇气 唇上有歌 心中有光」在结尾处收到了来自编剧和导演传递的感动。
最近自己也当了老师,有了第一批学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自己能够有一桶水,才能给他们一杯水。
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努力,真诚希望通过于此,让他们在考试中都能做到自己最满意的答题。
很享受自己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给他们。
gakki在里面也是一位老师,从刚开始的讨厌,到最后的喜欢。
没有煽情的留下,萍水相逢的情感碰撞。
我们总是他人生命的过客,但是在世界相交的时刻,就都好好付出真心对待彼此吧!
谢谢今晚,遇到了这群十五岁的孩子,遇到了一个写满感悟的夜晚。
对爱我的人,我爱的人说,你在也真是太好了啊!
很鲜明的日本温情青春片的特点,同时也是因为那首歌而来看的,没有让我失望,给了我跟那首歌一样的感动,一群人,有这一个小小的梦想,小人物的梦想,往往会给你不一样的感动,可能是更切合我们自己吧。
也不是要批评中国的片子,但我们这类片子基本全是明星,情爱,富家子弟啥的弄得不伦不类,看过的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王大陆的《我的少女时代》(猛男落泪),希望以后中国电影人继续努力吧。
最后花痴一次啊,新垣结衣的入坑电影,真的好爱她,《逃避可耻但有用》,大家冲啊,把新垣结衣抱回家🧜♂️
电影的主题曲,很多人会很熟悉。
《手纸 ~拝启 十五の君へ~》。
听的时候,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刘若英唱过的么?!
这首歌曾被翻唱收录在刘若英2010年发布的专辑《在一起》里,由施人 诚,阿信填词。
其实刘若英的很多歌曲都是翻唱自日本歌曲。
《很爱很爱你》翻唱自日本二人女子组合KIRORO于1998年10月01日出道时发行的首支单曲《长い间》,《后来》翻唱自KIRORO的《未来へ》,《原来你也在这里》翻唱自日本歌手中岛美雪的《爱される花。
爱されぬ花》,《收获》翻唱 KIRORO 的《逢いたい》,《光》翻唱自 玉置浩二的《光》。
看电影时,弹幕说日本歌曲撑起了华语歌曲的天空,有点夸大,你们是不是没把华语歌坛半壁江山的汪老师放在眼里么23333333。
不过,确实很多经典传唱的歌曲翻唱自日本。
比如李克勤的红日,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歌翻唱自日本歌手立川俊之演唱的《それが大事》,我也是在听豆瓣FM时凑巧听到的。
网易云音乐有个乐单就是介绍被翻唱成华语的日本歌。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链接我发一楼。
PS:今天偶然翻到一个歌单,叫《30首经典粤语歌曲的日文原唱》,没想到筷子兄弟成名曲《老男孩》也是翻唱自日语歌曲,原唱是大桥卓弥,还有我超级喜爱的张国荣的《monica》也是翻唱,原唱是吉川晃司,就连小齐的《伤心太平洋》也是翻唱,哭了,为什么我喜欢的歌曲都是翻唱?
PSS:很多人问刘若英翻唱的,歌名是《继续(给15岁的自己)》 作词:施人诚、五月天阿信 作曲编曲:Angela Aki
这是一部需要在安静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欣赏的影片。
在观影过程中我就有预感这部影片可能票房不会太理想,毕竟它缺少现在主流高票房大片所需的元素。
相比之下,人们更愿意去看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这一类的影片,尽管看后他们可能会失望,但是如果出了下一部,他们依旧买单。
而这部影片我不会像推荐速度与激情那样推荐你去看,但是在看完之后,忠于自己内心的判断,我要给它五星。
影片分别讲述了几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因为合唱部这一团体将大家联系起来。
意外失去男友的钢琴家,从小有个残疾的哥哥的弟弟,父亲是个混蛋的女儿以及将要生孩子的母亲。
每个人都面对着生活中不同的难,怎样跨过这道坎或许是影片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意愿吧。
我自认为是一个泪点比较高的人,然而在看到以下两处时还是不禁泪目了。
第一处是一直照顾残疾哥哥的弟弟在谈及自己十五年后的信时。
他自己的阐述,让我豁然开朗。
我以为他会憎恨他的哥哥,给他添了不少麻烦。
然而我想错了,没想到还可以用这样的一个视角来看世界。
第二处是gakki删掉了留言,阴沉了整部影片的脸也终于露出微笑放晴了。
伴随着升调哆,游船启航,主题曲的响起,那一刻感觉自己也释怀了。
不禁在心里鼓起了掌。
感谢gakki,若不是她,我可能不会知道这部影片。
若不是她,我可能不会看完这部影片。
然而正是因为看完这部影片,我才有机会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另一种美。
若心底有阳光,人生终会闪耀。
莫失勇气,唇上有歌,心中有光。
哥哥患有自闭症的桑原,失去未婚夫的柏木,被父亲抛弃的芥菜,他们都有自己畏惧不敢面对的一面:桑原因为自闭症的哥哥,曾经一直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柏木因为失去爱人,一度放弃弹奏钢琴,无法面对现实;芥菜因为从小父亲出走,缺乏关爱。
但是他们都热爱音乐,所以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场关于音乐的自我救赎之旅由此开启。
不失勇气,唇上有歌,心中有光是影片的主题,结尾的合唱歌曲《手纸 拝启 十五の君へ》是对影片升华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另外一个打动人的地方是桑原写给15年后自己的信,阐述自己活着的意义,柏木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也是信,写信给自己的目的就是要告知自己要活在当下,继续前行!
或许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本片的台湾译名叫做《再会吧 ! 青春小鸟》。
(今年从电影里面发现了两首很好听的日语歌曲,一首就是本片的《手纸 拝启 十五の君へ》,另外一首就是百元之恋的结尾曲《百八円の恋》)
半期考完试 下午老师要改卷子 就給孩子们放了这部电影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汽笛的声音是“duo”意思是前进 前进 不管是什么样的契机 能与音乐相遇都是幸运美好的事情 无论15岁 25岁 对过去的释怀 保持微笑 好好活在当下吧”每次给孩子们看完电影 都要让他们写影评 每次都很喜欢看他们的影评
日本套路公式化治愈与救赎类型,稍有点放牛班的味道。日本中学生社团活动正规有序,这应该是他国学生很羡慕之处。
琴美的故事线没有,觉得少了点东西。
纯真而俗套?为了gakki来看的,还好吧,比较喜欢里面那首“敬启,这封书信给十五岁的你”,剧情本身还是有点弱
桑原和中村治愈了放弃钢琴的柏木老师 桑原的哥哥治愈了被抛弃的中村荠菜 桑原的父母带哥哥一起来看合唱比赛 哥哥因为自闭症怕影响其他观众没能进音乐厅 但大家得奖后在大厅一起唱比赛歌曲给他听 强行赚走眼泪
卡哇伊 人好看 歌好听
也许俗套,也许过于清纯,可是啊,那一张张充满胶原蛋白的脸怎么也比我们国家那些“大妈学生脸”好看啊。世界好复杂啊,突然之间爱人去世,爸爸还是那个坏爸爸,自闭症的哥哥永远只能依靠懂事的弟弟,心脏不好但在歌声中迎来了新生宝宝,可是,老师还能再次弹出门里的声音,孩子们咧嘴笑着歌唱,新生儿哇哇大哭,就一切好像是能战胜苦厄的。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也许,就是十五年后能笑着回忆十五岁的自己,并喜欢三十岁的自己。
视听节奏颇抓住了一种悲凉的岛风感
我知道新垣结衣好看 但你不能把这作为电影唯一的卖点吧 剧情好歹走点儿心吧 三观歪的也是没谁了 面瘫老师和ky少女联手煮了一锅馊鸡汤 羸弱少年经历了所谓的思想斗争最后得出一个我的存在全是因为要照顾哥哥我要为哥哥而活的结论 真的不知道这电影想教育人什么
主题曲好听,其他一无是处,这种类型山田洋次老先生拍过无数遍了
三星半,总体节奏略慢,但某歌一出还是泪了。
这首歌太好听!
不服老不行啊,明明最后大家合唱的场景那么矫情那么假,但就是控制不住眼泪往下流。另外,这首原声《写给十五岁自己的信》真好听。前不久去了舟山的东极岛,那估计是我此生去过最美的地方(没有那么多游客就很棒)。第一次近距离见到那么蓝的海,第一次踏上一座小岛,第一次真实听到远处海岸边上客船时不时传来的汽笛声,就和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呜呜呜……呜呜呜……我贼觉得稀罕!
过于老套的故事,和预想的一样很难再出彩了。白乙一目前为止相对较差的改编作品,小男孩关于生存意义的独白加一星。angela aki这首真是隽永。
日本影星的颜真是比韩国好太多了,真实自然。片子看的我尴尬癌犯了,不断想快进。吃不消太故意的煽情。
浪费我嘎的颜
音乐总能鼓舞人心,让人欢喜。
轮船出发时的鸣笛:“1——1——” 前进 前进
不太喜欢
熊孩子,干了这碗汤。
剧情其实挺老套拖沓的,但恋爱和梦想的桥段总是看不厌,记忆中还穿着水手服的gakki演起了老师,冷漠的气质倒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她有点像~ 所有的感动都在这首《手紙 ~拝啓 十五の君へ》了,听了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