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女生组成一支乐队排练文化祭的表演,主唱还是临时找的,五音不全。
其中的排练当各种困难,但最后仍赶上了表演。
很是羡慕日本里的文华祭啊,自己高中学校似乎没有这类活动。
青春是什么。
是尽管做得不好,仍会努力去做好,并展示出来。
想到高中毕业的成人礼,算是高考前的唯一活动了吧。
高三学生在大礼堂,每个班级喊出自己的口号。
还记得同学当时有拍照,穿着宽松偏大的校服,稚嫩的脸上都是笑脸。
片尾最后很燃,唱着略摇滚的歌曲,为青春划上结尾。
说起《LINDA LINDA》(《リンダ リンダ》),就不得不提起日本超疯狂的PUNK先驱THE BLUE HEARTS,实在是太让人着迷了,主唱那沙哑的声音,还有简单的音乐旋律,成立于1985年的他们,勇敢将日本PUNK的浪潮带起,后来模仿者无数,而这一部拍摄于2005年,也是THE BLUE HEARTS发二十周年纪念大碟之时,由山下敦弘执导的讲述高中时代的青春电影,打着《LINDA LINDA LINDA》的名字划破了一块天空,这部由日韩合拍,裴斗娜、前田亚纪主演的影片更是拿到了2005年日本电影旬报第六名的成绩,THE BLUE HEARTS的《LINDA LINDA》、《我的右手》、《不结束的歌》相应贯穿了全片,所以,虽说整体剧情节奏调子十分自然平静,却配合着让人怎么也平静不下来的歌曲。
不到两个小时的胶片,纪录了日本芝崎高中一学年即将结束的文化祭的那几天,片子一开头就是一个高中女生在DV前的独白,面临高中毕业,一部分人走上大学,另一部分人走向社会,高中生不再是学生,而是即将变成一个结束了基本教育的“大人”,那位女生独白着“向大人的转变”,到底会真的变成一个大人么?
变成了大人还能保持学生的心么?
临近毕业的人总是渴望着能停留在原地,因为那片土地上有着可以说出来的情感,哪里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
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转而想起两年前,由妻夫木聪和柴崎幸主演的日剧《ORANGE DAYS》,也是在开头,已经大四了的妻夫木聪面试完工作在地铁站等车的时候,他的旁边有一位早已工作了的成年人士在用恭敬的语气讲电话,而他的另一边是几个仍然在读书一起嬉笑着的孩子们,妻夫木聪突然觉得他就是被这两者夹在中间的人,即不是大人,也不是学生,面对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是十分茫然的,这种茫然不亚于高中毕业以后的茫然,然而《LINDA LINDA LINDA》中裴斗娜可爱形象的出现,给无助路上的人们带来了欢笑。
我是很欣赏裴斗娜这个年轻的韩国女演员的,起于《我要复仇》中她那坦率的演技,而这部日文影片,她又是傻傻地,却成功地把THE BLUE HEARTS的代表曲演绎地令人疯狂至极,那种傻气不比同年影片《电车男》中的山田孝之少多少。
我想到在一些日本影片的情节中,很多爱情是在高中结束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始的,女生会在那一天向暗恋已久的男生要校服上的纽扣做为纪念,也算是爱的表白,《LINDA LINDA》不也正是一种吼出来了的爱的表白么。
而男生若是也对这位要纽扣的女生有好感,二人便在毕业后继续发展走向结婚。
《LINDA LINDA LINDA》一片也不乏爱情的感觉。
一个叫摩季的男生特意在毕业那天把小宋叫到空教室,用韩语向她表白;鼓手响子也在演出的那一天叫大江一定要过来看她,但她最终没能把那句话说出口;而吉他手小惠也在那一天的梦中看到了为她祝福生日的前男友MAZO。
但更多的是,临别之前,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原谅的,所有的感情都是非常纯真的。
从一开始就和小惠闹小矛盾的凛子最后也真心地祝小宋她们的乐队能演出成功,一向孤僻的韩国留学生小宋也因偶然情况与小惠她们组成了乐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连他们的老师都会默许她们几个晚上在学校的乐室练歌。
无论是下雨还是阳光中,每个人的笑容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幸福。
就是应该用《LINDA LINDA LINDA》来释放情感,忘记毕业的悲伤,大胆演唱青春之歌,永不结束。
曾在一本图书馆里的电影杂志里看到过这部电影的介绍——说是电影的介绍,其实多时对山下敦宏的描述,看到评论后很想看,but真的很难找,看来知道的人真是不多啊。
所谓青春,这里似乎叫嚣的没那么厉害,一度让我对电影里那些长镜表示厌恶,没完没了的固定长镜头,还有那可怕的“人物在正中间”的构图。
传说中的山下敦宏,又是在卖些什么关子,极度极度“平凡”的对话,完全不戏剧化的剧情,无聊的生活西街的描述,几个整天傻笑的丫头。
一个跟别的影视剧中没有两样的校园文化祭。
还有一女生在镜头前记录下自己多么不想让这青春离开的没有痕迹的语言。
可是些却组成了这电影的魔力,魔力魔力,魔力在最后湿嗒嗒的姑娘们演出的时候全部唤起,唤起了激情,激情激情,我把结尾看了不下十遍,在沉浸于那歇斯底里的摇滚的时候感受真挚。
还有随着音乐那些孩子们的——释怀。
PS:1.喜欢这里面的香椎,对于这个演员,一直无条件的喜欢,大爱2.傻傻的裴斗娜,喜欢导演把她的形象描述的傻的如此可爱3.每次看到日本的校园剧都会无数次的感叹——为什么我们平时要穿运动服上学?
礼服只在升旗的时候穿?
遗憾遗憾啊!
——琳达!
琳达!
琳达!
终于唱出了最响亮的声音,把青春里的友情冲动感动不甘期许全都吐了出来。
励志片在众多疼痛青春片里显得尤为可爱的,又不算励志,这就是青春。
青春是什么?
有如电影末尾的那些镜头。
青春是有时空无一人的教室。
青春是因为喜欢的人显得特别的垃圾桶,焚化炉。
青春是曾经在开心闹脾气的时候浸泡过的泳池。
青春是冲动地拉日本都念不全的你组乐队。
青春是试着搭话告诉你,努力当然可以。
青春是四个人偷偷爬着梯子,看见了对方的内裤。
青春是谁都有过的,只为了一件根本得不到多大利益的事情努力,熬夜,想要做的更好。
在没有踏入现实之前,在只有制服裙,大雨中的奔跑,撑伞的少年,天台上的罐装饮料,因为异性脸红的时候。
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没完没了的争夺,没有因为一点儿工资斤斤计较。
分着几千日元在超市里买菜回家一起做饭,一起累倒在练习室里。
一切都还美好。
谁都没有戳破,我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等你,帮迟到了淋了一身雨的你撑起伞。
我读着蹩脚的韩文,告诉你我经常去丢垃圾就是为了认识你。
只是一通心动的电话而已。
和朋友无论僵持多久,终于在有些尴尬的对话后露出微笑。
设想着我们上台时的表现,为大家介绍了乐队成员。
只是随便被挑中组成了乐队,却在几天内能够为每个人加上前缀。
明明是最迟玩音乐的,却在暴雨中第一个跳了出去。
就连暴雨让更多人涌入体育馆的俗套都显得那么可爱。
和想象中的不同,如同一场真正热血的摇滚live。
琳达琳达!
挥起手!
琳达琳达!
一定要全部唱出来!
琳达琳达!
谢谢这段美好的日子。
校园,单车,铅笔芯,黑板上遗留的粉笔印,自动贩卖机里的热饮,对桌的你按手机的声音,下课铃。
琳达琳达!
总会结束的青春。
却真的如此美好。
与一般的青春片略有不同的是,本片似乎没有传统青春片中的主要事件,组织乐队不过是串起故事的一条线而已,本身似乎并不重要,至少在片中关于努力练习的情节几乎没有。
反倒是通过片断式的情节表现出青年人的生活,或者说青春的回忆。
由于意外乐队只能临时换人,于是找来韩国留学生宋当主唱,于是四个姑娘(还有着周围的人们)通过这表现出的青春校园生活。
这里有着争吵(所以乐队换人)、爱情开始(对宋的表白)、爱情结束(立花惠与前男友)、暗恋、友情(所以找韩国学生更提升一下意义)等等。
当这一切都经历之后,所谓的成功与否根本无所谓了,只需要大家在一起尽情地欢唱,以纪念青春以及青春地结束(毕业了)。
总体感觉虽然平淡,但如果想到也许这就是青春生活的提炼也就可以理解了,生活就是平淡的,哪怕是青春。
哈哈哈太好玩了,我知道友邻评分一直都很低,但这次低的离谱,只有四分😂😂只能说,英雄所见略同先来说我比较喜欢的点吧,首先是日制校服,真的很漂亮。
还有就是羡慕日本学校的校园祭。
其他没有了。
这部电影真的太多雷点了!
首先是情节,人物关系令人头晕,一会这个人吵架一会那个人退出,开头那部分我看了两遍还是没理清楚🙃其次是选角,实话实说,几个主角真的没有长在我的审美点上,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赏心悦目😿(只能理解为导演想要营造一种“真实的普高女学生”的氛围)还有,主唱小宋的唱腔我是真的欣赏不来。
还有好多好多,比如说贝斯手动不动就生气,还和前男友卿卿我我?!
全员不靠谱系列,明明第二天要表演前一天晚上还玩通宵。
好了,果然迟到了,还麻烦别人上去救场……等等等等在我看来这电影就比《偶然与想象》好那么一点点,多一颗星是因为本片三观还是挺正常的。
刚刚看了《琳达》。
昨天从DVD堆中找出来的。
2005年电影旬报的第六名。
日本高中毕业生校园最后的时光。
2004年的四个青春女孩组成乐队,磨合练习1985年THE BLUE HEARTS的《琳达琳达》和《不会终止的歌》,在校园时光最后的文化祭中演出。
以为青春激扬。
不料慵懒无聊。
镜头也没有力气,有一搭没一搭。
看到三分之一时就想退出。
又想着好歹也要看完吧,就看完了。
镜头内,完全不似普通青春成长片那般充满热血和迷惘,弥漫爱与酷。
除了结尾全片没有别的高潮了。
嗯,这正是出奇之处。
与《十三棵泡桐》那些是不重合不交叉的两条路。
反思我们通常认可的剧情片,太强调“剧”和“情”了。
也对,因为是梦。
而《琳达》不是梦,它尽力地收纳我们容易忘掉或忽略的真实时光,拾起那些毫无张力可言、无聊得只打哈欠的时光。
这些时光片断在“剧情片”中禁用,犹如球赛中,观众即将离席而去的垃圾时间。
可在我们的真实生活里,又有多少时间不是垃圾时间?
翻回来再看本片的前20分钟---我一向有这个习惯。
才发现散漫乃是看似散漫,结构技巧一一浮现。
片头女孩对着镜头表白“我们就要成人了,但不是说我们就不是孩子了”,直接照应了片尾对镜一场。
开篇贝司手在教学楼中四处寻找因为吉他手手指骨裂而生气的鼓手小惠,在第一个顺着走廊寻找的长镜头中,剧情前史信息一一交代清楚,同时交叉到韩国留学生小宋(主唱)的线索。
至第15分钟,三个女孩无意中翻找出THE BLUE HEARTS的磁带(80年代的流行载体)并被其吸引,决定唱《琳达》。
至第20分钟,小宋公寓楼前那一场三个女孩和?
子赌气,因空间和语言障碍产生误会,小宋卷入乐队,开篇布局完成。
前20分钟有两场戏是重场,一个是贝司手在游泳池边找到小惠和键盘手(她在这一场决定该弹吉他),一个就是公寓楼前拉小宋进乐队。
第二遍看开头,缓慢的日常节奏中,滋味很足。
萌:登场时手受伤,原吉他手,乐队初始成员,能唱歌但不适合唱蓝色之心的歌,没有参与活动,但为了拖延时间出场献唱雅美:未登场,是萌的初中同学,乐队初始成员,已退出,推测定位贝斯手惠:四人行之一,原键盘手,乐队初始成员,在剧中负责吉他,有一个搞乐队的前男友前原,略有边弹边唱的能力凛子:和惠是老相识,原主唱,乐队初始成员,在萌受伤后立即找了男生阿部做外援,引发了和惠的争执,没有参与活动——————————望:四人行之一,贝斯手,雅美退出后,由萌邀请加入响子:四人行之一,鼓手,喜欢同学大江,由惠邀请加入宋:四人行之一,主唱,韩国人,由惠意外邀请加入
对日本的文化仍然不熟悉,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育成抗日主义的孩子,所以对这个技术先进的国家,既陌生又好奇。
一开始看这部片子有点混乱,当然也跟翻译有绝对的关系,几个女生,一个校园,一些不熟悉的节日名字,相同的还是关于青春,久违校园的青涩气息,每个经历过的人在老去的时候总免不了一一怀念自己曾有的青春吧。
后来有点punk的音乐开始,觉得这又不同于一般日本小女生吱吱呀呀尖涩的音乐套路。
看完有几点感受——1、日本的校服真好看,白色衬衫,黑色领花,白色黑V字领套头毛衣,黑色百褶短裙,黑色长袜,白色球鞋。
看看自己曾经朴素的校服,实在很羡慕日本的学生,同样敬佩这些校服的设计者。
至少这点看来,日本孩子们的外在感觉实在很赏心悦目。
2、日本教育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从看过的一些日本片子里,那里的孩子不仅仅要学习功课,参加社团活动,还有各种各样课外运动,例如《棒球小子》的棒球课,《琳达琳达》里的自组乐团,还有游泳,跑步。
3、日本的家庭文化,不了解的太多,不过看到还是比较开明的多一些,至少他们在资本主义的教育里,能接受的东西多一点,惠的母亲基本也没有因为练琴、惠的男友表现出传统的武断,粗暴的干涉,联想起《GO》里的父亲要孩子去看更加广阔的世界,打破自己的触手可及的圈圈;《风味绝佳》里,父亲哪怕再不愿意,也尊重自己孩子的决定。
4、日本的街道很干净,风景都很好,我们的电影风景更多来自尚未开发的原始地带,他们的电影风景通常是人为建筑,银座街头可以很繁华,拐角的小巷却十分安静,干净清爽的街道,规整矮矮的房子,被电线切割的天空。
街灯亮起来的时候,可以沿着路上的白线,缓缓走上一会,累了可以随便坐在路边,从自动售卖机里买一瓶饮料,看天空变黑,周围沉寂。
结束。
随着四个女孩在台上尽情挥洒自己的青春。
就像森见登美彦告诉我们的“假如当时选择别条路的话,我会过着不同的大学生活吗?
于是我奇迹般地一次、两次、三次回到了大一,选择不同的社团,妄想握住梦幻瑰宝——瑰丽而充实的校园生活,可是,无论选择哪一个,我都无法摆脱浪费生命的魔咒”不管怎么样大学都始终是个纠结的地方。
庆幸遇到了航线上的伙伴。
生活太欢乐了···应了戴佩妮那句睡了两年醒了两年。
当初是什么状况呢···是被某“变态”刺激到了而鼓起勇气告白然后,两个白痴私下里勾搭拉另一个下水,最后还让对方主动说出了“我们一起吧”(说起怎么这么腹黑···当然啦这不是预谋好的)你们懂得···无论如何我都会遇见你,倾尽全力让你堕落。
这是我的爱啊,我们是被命运的黑线绑在一起的。
原来一直处于茫然的状态里,还有太多没做的事情,外星人研究社没成立,影院也因为各种原因夭折了(掀桌),没有一起去学吉他架子鼓,没有一起学日语,甚至计划好的旅行也没能如愿····做片子真是累的要死(大家都忍不住大叫好想挥霍T T),不过说起来这还不是自己的选择的么。
说是我们太理想化也好,犯贱也好,反正都顾不得管了。
最后的日子里我们要拼命补救蔷薇色的校园生活。
啊喏···那么说近期的吧,什么时候去心源茶楼搓一顿··什么时候去夜游··(立马被拍飞)还是晚上一起复习SATSUGAIGO TO DMC!!
(举双手)说着说着不知不觉穿越了···不过这本来就不是影评,只是我突然忍不住想吐槽罢了(年纪大了真可怕,变得这么唠叨·····)电影把我感动了,缓缓的却分明是热血的力量。
那些歌让我不自觉的对号入座。
如果我能在某时和你相遇并且讲话的话 /那个时候请你让我知道什麼叫爱的意义 /就算不是爱就算不是恋,都不想和你分开 /我唯一所拥有的就是绝对不服输强大的力量 我来唱首没完没了的歌给这个狗屁的世界听我来唱首没完没了的歌给这个狗屁的人类听我来唱首没完没了的歌给你,给她,给大家听我来唱首没完没了的歌希望让你明天开心希望三人同乐的日子会不会因为毕业而结束哟西!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
OMG 😳 the film talk about a band in a high school , and when they sing 🎤 “Linda Linda Linda! Linda Linda” I literally feel so embarrassed!😳😳😳
最后的忧郁之心的lindalindalinda响起的时候,你的汗毛管绝对会竖起来!虽然这只是一部挺典型的日本青春片儿~!
这就是他妈的青春 最后你记住的不是哪首歌 哪次演出 是你们一起嬉戏的片段 和那些在记忆中越来越模糊并越来越美好的场景
琳达琳达~琳达琳达琳达~
@2024-06-02 19:08:00
太喜欢了,对山下敦弘印象改观。演员群表演出来的高妙互动与清澈氛围,通过多层次的设计得以显明,非常丰富。里面的每次微笑估摸都是排练后卡出来的,不负责表现自然状态,而是彰显导演从少女日常里提炼发现出纯粹的创造力。冒头的环绕长镜头那些角度正得逼仄的定机位镜头都冒着观赏自身创造物的气韵。
一个临时组建的学生乐队,贯穿了四个女生的高中日常,其中裴斗娜的加入尤为抢眼,日语不甚灵光,台词也不多,但是这个角色为电影添色不少,散漫庸常的学生时光虽然乏味,但是这几个鲜活少女的形象实在是很让人为之着迷,以及穿插其间的静默无声若隐若现的懵懂初恋。
2.5
题材很K-ON THE BLUE HEARTS威武 贝斯手和吉他手对路 小裴同学唱K很可爱。
纯烂片,非常适合睡前看不用多久睡着。比上它不如摇摆少女,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比下不如轻音少女,孤独摇滚,mygo。
“无聊主义”先驱山下敦弘同志,不实验的时候格外平庸。雷点是松研对韩国贞子叽里呱啦。
至今为止看得最“正常”的一部山下敦弘,连带他的那些恶趣味和冷幽默都变得温和了很多。而且山下再一次证明了,他的片子没有人物主角,主角是生活流本身,所以那些飘在主题外的游笔格外有趣。
有點悶
日影青春片不走漫风就不好看了。摇滚青年性格设定,无语的贝斯手最像,吉他手暗搓搓的狠劲也行,主唱裴斗娜表面文静其实很十三点,也像,就鼓手不像。救场法宝是我来为大家唱首歌吧。还嫌弃我们Bowie的太老了,短时间根本学不会吧
校园乐队歌曲不错只是后来没有翻译……囧
7分。确实是一场夏日祭了,羡慕日本的学生有这种期间限定的节目。走过路过,涓涓细流,将来都是回忆。
角色平平的,情節散散的,我覺得高中女生的青春並沒有表達的很好。
!!!神一样的歌《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桃花期》都有这首
歌好听,很青春。没有多少曲折,耍了点小心机把四个乐队女的故事讲了一遍。
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