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片:1. 满大街都是帅哥美女啊,说白了,每个人都意淫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动充气娃娃;2. 你能想象,我们亲爱的农民兄弟,躺在家里,让充气娃娃去耕地的场景么;3. 心理学规律:现实中的帅哥美女,比如布鲁斯维利,虽然老掉牙,但是还是自信满满的把充气娃娃设计成自己的样子,显示出对于自己样貌的无比自信;现实中的丑男丑女们,则反之。
4. 布鲁斯维利的充气娃娃和他自己对视的时候,我就一闪念:我靠,虎胆龙威与第五元素的对决!
5. 国庆之际,中国的地位明显提高,一般美国科幻大片,除了纽约,遭殃的城市无外乎:伦敦、巴黎、东京;此片中,居然是伦敦、巴黎、北京!
北京二字的发音还巨标准,我靠,好莱坞大片也玩国庆献礼?
6. 本片纯属娱乐,各位不要推敲,一推敲就死翘翘。
微小的切口—最佳的角度近年商业科幻片所惯用的视角无非两类:启蒙性的人工智能、机器、温情的说教式;或者是宏大性的未来、统治的渲染式。
代理人无论从风格、画面、人物设定、情节架构似乎都经不起推敲,但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并不在此,他抛弃了主流商业科幻片历来的主题:1有关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形成于人性的矛盾; 2有关对机器过分发达导致的对生存环境的破坏;3:有关机器具有自我意识后,人类存在受到威胁。
影片立足于缝隙间,躲避了启蒙性的说教,也避开了宏达性的渲染。
对人的意识的游离性与机器的机械性这两个关于人与技术的微小切口展开叙事。
以此为基础,影片展开了人性的探索。
1.人类突破了西方争论千年的话题:打破了肉体的牢笼,走向精神的自由。
人类也因此逃避了衰老,疾病;日常行为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
2.与传统强调人自身的锻炼相反,经过蒸汽机、汽油机、电动机、智能电子系统。
这个世界假器发展到了极大值。
3.由此产生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人伦道德,价值判断。
4.假器的发展所导致的人存在的意义?
5.技术时代下人性化的转向?
6.技术发展是否有极限状态?
原本以为是动作大片(之前看过预告,不过没有看具体的剧情介绍,果然被误导了),结果发现从头到尾没什么特别HIGH的场景,除了大叔飙车追美女的一段……但在摆正此片的归类后,个人认为它还是很不错的。
不知道为什么在国内和IMDB评分都不到7,难道还有很多人都是看预告片后把它当成动作大片,然后因此失望进而给了低分的么……好像之前有部很好的电影《星尘》也是因为宣传定位出了问题导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视觉效果方面没有什么出彩的,就不多说了。
但是最后机器人倒一片的场景还是很有看头的……只可惜没有那种从近到远拉开的镜头,如果当真人走出来看大街惨状的时候镜头慢慢拉远,直到升空,照出整个城市一片混乱的全景,该多好。
个人强烈认为应该这样,更具视觉冲击力,不知道为什么导演没有这么做。
难道因为预算问题或是压根没想到这么做么……剧情方面,包袱抖得还算可以,故事的展开有条不紊。
少了点激情多了点沉稳就是这么回事。
虽然没有特别大的起伏,但至少全片能让人耐心看下去。
毕竟改编自以前的漫画,创意不足也情有可原,据说和原著较大不同的三点(没看原漫画),一个是结局,一个是一些关键角色的身份,一个是动作场面的减少和对人性探讨的着墨增加。
这样改或许要引来不少失望的声音,但起码能在剧情上不那么快被遗忘。
机器人和人的关系,现在其实很难说清以后会否真正演变到如此地步。
尽管先前的许多影片都反复讨论过了这个主题,但《代理人》的再次演绎做得也不差。
只是最后一秒钟拯救模式仍然让观众有些无奈,至少就我自己来说,在这里又轻叹一声:只有这种方法能够增加紧张度了么……严格说起来,虽然相比原漫画,影片已试图更着重在探讨机器人于之社会的影响,但最后的大团圆(原画结局是主角赶回家,妻子却因为受不了自己真实容貌而自杀)以及用新闻报导收尾的方式实在缺乏升华感。
如果能像影片开头一样用一些人类自己现身说法的新闻采访片段而不只是声音来描述代理机器人消失后社会的变化,才会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吧。
PS:有点小囧,在结尾新闻播报声里听到了一句“XX,XX,北京等地都……”这导演竟然会想到提一下天朝啊。
咱们该高兴呢还是怎样呢?
PS2:想了想,给3星低了点,给4星高了点,但由于是科幻迷,豆瓣又只有五个等级,还是给4星吧。
还是那句老话,我坚持认为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千万别吝惜赞美之词,对于自己厌恶的东西也千万别留情,狠狠地踩吧。
中规中矩的另外算……我对任何片都尽量不给3分的中间值……
为了避免冒犯,先说个玩笑。
中国人呢,借一半的脑给外国,然后说怎么搞个50%的繁荣出来shallitbe。
然后的就没有然后,某天美国人公开承认,除了美国以上的国家都不能出口作家。
有关议题可能令人作呕。
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其实是恕我罪过污秽可憎的。
这个是关于狗人。
道理其实不是越讲越明,这个好像消化,有人认为道理优先,但大肠经。
有人讲理优先,坏胃肠道。
并无用最终定义的琐屑,道理是拿出来讲,不是用公共厕所多寡的。
所以有的道理摆弄通顺,有君臣有宰助的,本质不在讲而通鼻窦,熏着的就是其道所在。
这样还要说,恕罪不关注公厕地标。
有些道理是污垢令人憎恶。
你还在吗蛔虫,说业务在何处。
一个在过程之中的处所是可憎,毕竟他进行的有些即将腐化或者成为渣滓。
银行在说制度上的准备金。
拿到现成,比如对某些人,需要全讫,对于其特殊的,有时就有半额。
那么活泛的观点在主要还是次要?
这个没有用过电子支付的可能不明。
有一些明明就极为糟粕的,但是还无法抗拒,因为这代表去现金的。
狗是不用钱袋的。
文化、艺术,道德容易倒人胃口,因为他已然成了过场的摆设。
没有不空泛的伦理,没有不沾花惹草的教育。
之所以事情变成,假如没有了就仿若候鸟缺翼,或者没有面包渣在所谓人皆共处如常,或者因为这些在忤逆一个大幻梦罹,称传名城人皆受辖制的看押场所,只有在这里盲人可以兴誉师长。
因此这个时代的,着要为立身应命的,就是颠倒分淆。
这些是文明引号,这些是共知破折号,这些是恢宏复古引用蝌蚪文。
我曾不知这些看来不古板的会否被废弃。
古板是因为到了排泄物的弃置场所才一文不值。
总要有人对于理解基于一文不值的立场。
其实作为过程有多数自然以为不被允许的都是存在了,而这些做作的匹夫小人变得必须与独夫民贼不相等类语。
假如说意义必然如同其占有的意义(地址)同等,文学是为了名声,诗学是为寻求争斗,在意义之外还有存在吗,如果没有了现在意义的国家,才是某种程度的伊甸园,绝不印度或者其他军政府所能企及。
经济和教育在分化异端作为一个情形没有太大的积极(效果)。
结果是什么,大狗民自然知道了。
如果一定要衡量标准,安居乐业不(上)过(下)佚丢。
文学和文字上必然互为悖逆。
假如如戏言,我们可以传承那不属于自身,但因此自我就无从不为遗忘。
侥幸这个不加指责的话,实际贩送故纸而已,而这就导致不自命狗的又召唤部落刷新纲领协议(原地载ru人外挂)。
实际上有时作为文化的中立缓冲,用语言作为假借生命的被造物、但也为了避免庸俗的可憎无明,因此必须采用“观念(是什么到时因人而异)”即他所采用的蒙蔽之谓。
到后来不套路和有模式被引为迂腐语焉不详。
这假如能作为人思,当然属于哲思,至于有多少朝代照搬失范,实在不是诸葛'引喻失义'首计。
因此夹在半途之中,指事情进展不到有其如同响动的或者投照阴影的,实际上日子变得如同入狗次类,到底现实有没有自令其无限关联递生系统。
这个描述起来令人不齿,因为就属于放骚。
一直认为东西方如果能联系,旨在统一败坏一套正经的统治,那么遇上不能用异常事态衡量,就嘴边祖先在上?
然后拼命唾弃之。
说别人是走路喘气的轮子,总不见得达不到特别超高看的等格存在,所有文人相轻现在因为要传文相龊吗 ?
世界变化,然后足不出户。
在家开锁,上网买战车。
总或者之后,有所谓人的频段,和狗的节目,如同频率和员工重复使用,必须有言在先记典这些,不然措手比如一时失忽。
在现在这个网络游戏风靡全球的时代,大家都在十几寸的屏幕前扮演一个虚拟的角色,就这样制造了一批宅男宅女,如果把网络游戏搬到现实世界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里描述的全球都是宅男宅女的世界,那是相当恐怖的一件事。
代理机器人每天来代替我们生活,而我们每天就躺在一张椅子上,身边照样是一张十几寸大小的电脑屏幕。
其实像这样的高科技都是有利有弊,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看人们是怎么利用的了。
就像爱因斯坦到死都一直迷惑自己是不是该发明原子弹,其实他一直很后悔自己发明了原子弹,但是你可以把它发明出来,却不能把它毁了。
影片中发明代理机器人的博士就是想毁掉自己一手创造的世界,其实这和他发明了什么一点关系也没有。
是人心的问题,就像爱因斯坦发明了原子弹不是让美国人去炸广岛的,博士的代理机器人如果能合理利用的话,是可以很好的服务于人类的,例如一些高危作业,需要人类的脑袋和机器人的体力才能做到的。
可是在影片中它被用来实现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男主角是最先“疯狂”最先放弃代理机器人做回自己的那一个,其实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当你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时候,你就不会被人理解,包括自己的妻子。
虽然经历的那场车祸让他妻子毁了容,但是那份爱情又不会因此而有丝毫改变,为什么在坦诚相待之后她还是不敢面对深爱自己的男人?
是依赖性,大家都过份依赖代理机器人了,连恋爱时都宁愿用冷冰冰的手握住对方,那有什么意思呢?
他爱你,不会在意你变老了,不会在意你有皱纹,不会在意你容颜不再,但是会在意你是否愿意真诚的待他,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我觉得男主角在面对是否要毁掉所有代理机器人时就有这样的私心:毁掉,让自己的妻子回来!
结尾部分,代理机器人全被毁掉后,地球上的宅男宅女终于从房子里走出来了,他们究竟有多久没呼吸过外面的新鲜空气了?
这一幕让我想起《东京狂想曲》里面的宅男宅女,即使外面有人喊地震都无动于衷始终呆在房子里。
影片里高科技的社会带来的是冷冷冰冰模式化的生活,没有感情没有温暖可言,在这样的世界我可生活不下去,至于吗?
连走出去面对别人的勇气都没有了吗?
太悲哀了吧?
这部漫画改编的科幻作品有几个地方还挺有意思的:【D1】在这个机器人四下横行的所谓的完美世界中,人类的肉体被替代了,应有的感情被放弃了,但原罪却以其独有的暴力形式被传承下来了。
恰恰是发明这一切的那位博士的儿子作为受害者展开了这个故事,多有『因父之罪』的一个设定啊,正是因为他的死,奠定了那位科学博士想要毁灭这一切念头的基础,既然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按照他的预想在发展了,那么作为创世者的他是有权毁灭它的。
在博士的心里,他是一直把发明这一切的自己当作创世者来看待的,这点从他给自己找的机器人替身之一那位老黑哥们——新世界中自诩为上帝代言人的反机器人运功的领袖,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D2】作为上帝代言人,反GM武装力量的领袖,老黑哥们他的存在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他一出场就用大火力武器轰倒了主角,接着又武装抢劫了片中出现的对机器人最具杀伤性的武器,太那什么非暴力不合作了吧,这和他宣扬的教义还真有点反衬托的喜感啊。
最具喜感的一个镜头,就是当GM武装部队冲进他所聚集的那片“非人类不得入内”的圣地领域时,这哥们被一枪打烂了后,观众们才发觉,啊哈!
原来他也是个机器人啊!
主啊,原来一直是撒旦披着耶稣的裹尸布在十字架上跳舞来着。
就算是最后了然了这哥们作为博士机器人替身之一的身份,他也是个值得高亮的人物啊。
这里隐喻的挺有意思的,主派遣来救世的代言人是神子耶稣,从后来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是布鲁斯大叔的机器人替身可见,大叔他就是救世主了,也是唯一跟耶稣大叔有得一拼的那种能克服肉体脆弱的存在了,太伟大了。
至于那位老黑哥们,他在这里作为伪代言的戏份大概就是借喻了主的论调,那什么他在天堂里为信徒们备好了肉体,他是备好挺多的。
【D3】主角布鲁斯大叔狠揍了他老婆PARTY上的宾客哥们,那哥们从头到尾都笑着在挨揍,作为机器人替身他是没有痛感的,奇怪的是竟然连别的感觉都麻木了,对他来说这居然是件很HIGH的事情,非但是他,包括其他所有PARTY上的宾客都在为此而HIGH,肉体被替代的同时他们的感情也都已经缺失了,这也为最后整个感情缺失世界注定会被毁灭的结局作了伏笔,毁灭它的人正是那些深怀感情的,譬如博士,他对儿子的感情让他做出了“毁灭”这个决定,并且付之以行的引发了这场潮水般的清洗,他是不需要诺亚方舟的;譬如布鲁斯大叔,他对妻子的感情让他最后决定按下了“毁灭”之键,当理智失去了判别标准的时候,最终他选择了遵从自己的情感,每个人内心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价值观迎合不了这个追求完美的社会的价值观罢了,那样看来,毁灭的最终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了,作为主角布鲁斯大叔的光环效应决定了毁灭的不可能是他的,那就只能毁掉这个完美世界了,大叔真是太英雄了,他又一次毁掉了一个世界啊。
【D4】主角老婆光鲜的机器替身和依靠抗抑郁药物维系的残破肉身,隐藏在光鲜表现下的是残破不堪的心灵还是真正肉体的衰败呢?
不止是她,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用这种“镜中自我”来替代了,不管是肉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当心变得麻木时,温柔的手便难以触及,破而后立的最后那个HUG镜头给的挺讨好的,HappyEnding还是符合多数人口味的。
【D5】最后当一直以来所谓的完美世界崩坏的时候,那些茫然失措走上街头的人们很有意思,跟光鲜的替代品比起来,穿着睡衣狼狈不堪的他们简直太有对比效果了,这才是现实,不完美但却真实的存在着,人不正是这样一种现实的产物么。
《未来战警Surrogates》是一部科幻片,说的是在未来,人们都活在一个没有犯罪的和谐世界里,正常的人类都有一个代理自己工作生活学习的机器人,机器人的真身留在家里,不用出门,躺在床上,遥控着机器人,像玩FPS游戏似的,不单可以用机器人替身去体验紧张刺激的生活,还能用替身去挣钱养家活口。
俗话说: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
终日躺在床上玩游戏,又能挣钱,这未来的景象,是多么让人向往啊。
可老布(本片主角)却是活腻了,竟然为了见那个又老又丑的老婆一面,不惜毁掉这个和谐的世界,唉!
何必呢?
话说老布因为交通意外死了儿子、老婆破相,按理说,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但老布却怨了整个世界,再加上破了相的老婆终日沉迷于玩真人游戏,就算和老布同一屋檐下,也不见老布一面,这更让老布崩溃,在心理极度变态下,联合同样死了儿子、心理同样变态的机器代理发明人(一个死老头),共同毁掉了一个理想世界,老布和机器代理发明人报复社会唯一不同点是:发明人毁掉世界的动机是为儿子报仇,而老布却是为见老婆一面,他认为老婆长期关门玩电脑游戏,以致有严重的上网成瘾症,所以要用暴力手段毁掉美国电信、毁掉网络、毁掉代理机器人、毁掉一个和谐的世界,多么傻B的理由啊!
最后,他成功了,当他一脚踹开老婆的房门,看见内牛满面的疤脸老婆时,那个激动啊,像30年未见过女人似的,可惜他在强抱老婆的时候,未能见到他老婆那哀怨的眼神,那眼神分明在说:你要见我踹门就行了,何必要断网啊,没有网络我以后咋活啊。
瞧!
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就这样被老布毁了。
上述纯属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请自己理解,哈哈。
这部电影堪称短小精干,全片不到90分钟,什么料都有了,有飙车有追杀、有科幻有悬疑、有爱情有仇恨、有思想有情节,还有布鲁斯威利斯,你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一个现实又虚拟的世界,用阿童木的朋友们的话来说,这真是一个超赞的点子。
这就是终极版的网游,起点上有那么多网游小说,妈的就没有一个能写出这样的深度,光顾着意淫了。
我必须承认,我也很憧憬拥有代理人的生活,如果影片中的情景变成了现实,我恐怕也是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一个,而那些居住在隔离区的人,他们真的是渴望真实的生活吗?
里面也许有很多人是因为贫穷,买不起代理人吧。
而所谓的“先知”恰好给了他们一个高尚的借口,让他们不至于太自卑。
布鲁斯威利斯还是那么酷,又老又酷,他自己扮演的代理人比他真实的颓废面目磕碜多了。
影片的结尾也许给人一种事情解决的太简单了这样的感觉,小人物再一次轻松拯救世界,不过这之后男主角干的有点儿太自私了。
顺便提一句,影片的结尾有大场面,很别致,让我想起了《心灵角落》结尾的那场青蛙雨。
人人都爱美,这种人类本能,实际上是自然界优胜劣汰延伸到人类社会中的选择结果。
但人都是会老的,无论曾经容颜多么亮丽,也躲不过岁月的摧残。
所以关于《未来战警》机器人代理人的设想,我想一定也是编剧和导演出于对美丽的一种追求和担忧。
虽说心里美要比外表美可贵,但不可否认,外表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吸引异性(现代社会都包括同性了)的重要方面,是“一见钟情”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对一个人的喜欢往往是从一个人的外表开始的,帅哥美女向来受人待见。
但若只是因为如此,喜欢的仅仅是一张人皮而已。
别怪我说的有些残酷,看看电影里给机器人做美容,从耳朵旁轻而易举将脸皮撕下,露出的是冰冷的机器。
少了这层皮,这些机器人是由同样的设备制造,从同样的流水线上被组装,彼此没有差别。
同样,真正的人类呢,从生理结构上说也没有任何差别,也不过是骨架之外蒙上一张人皮而已。
莫要小看这张人皮,它能让你走在街上换得太多回头率,能轻易换取少女的芳心,能让大款心甘情愿从腰包里掏出大把钞票。
美丽的外表可以降服一群人,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其杀伤力并不亚于原子弹。
所以太多人留恋自己年轻时的面孔,也有太多人为自己的容貌感到自卑。
当未来有一天真的存在机器人代理人,我相信会如电影里一般风靡起来。
但那时的真感情会去哪里了呢?
恐怕这样就再难有“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了。
这部电影如果深究的话,其实存在许多漏洞,人物的符号化十分严重,剧情走向也并无多少惊喜,但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内核上,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
我们都希望外貌完美,但切不可因追求形象之美而忽略更加美好的情感。
导演在电影里有意识地将机器人做得僵硬冰冷,面无表情,即使它们从外表看毫无破绽,但当你在大街上被这些“人”撞得东倒西歪而它们丝毫没有反应走过去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怀念泼妇骂街的壮观场景。
这部电影是由罗伯特·范蒂迪(Robert Venditti)的漫画小说改编而来。
我是先看的漫画,再看的电影。
中间情节基本一致,但是有很多关键的地方不同。
最大的改动要算结尾了。
漫画里男猪脚为了让妻子不再沉迷于surrogate的虚幻中,最后选择了杀掉所有的surrogates。
当他兴冲冲地赶回家,以为终于要跟妻子真身相见的时候,发现又老又丑的妻子已经无法忍受,自杀身亡了。
这是我原作中最喜欢的部分,男主角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去拯救妻子,而在在结尾发现自己的努力全部是一场空....可是电影却成为了大团圆结局,这是我最不满意的地方。
其次,原作里人类那个黑人领袖就是1个普通人类,不是surrogate,但是电影里他是疯狂科学家的surrogate之一。
这个改动比较有意思,可能是为了增强戏剧效果。
还有,原作里的疯狂科学家并不想伤害人类,他的目的只是想消灭所有的surrogates,让人类恢复正常的生活。
杀人武器什么的原作里也没有。
也就是说即使surrogate死了,背后的真人也不会死亡。
电影改了很多。
不过奇怪的是电影里面action的部分非常之少,更多的是关于人性的讨论...这大概是比原作更深入的地方吧。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