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最后的日子

Last Days,超脱末日(台),超脱,最后的一天

主演:迈克尔·皮特,卢卡斯·哈斯,艾莎·阿基多,斯科特·帕特里克·格林,妮科尔·维丘什,瑞奇·杰,Ryan Orion,哈莫尼·科林,罗德里戈·洛普雷斯蒂,金·戈顿,Adam Fribe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最后的日子》剧照

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2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3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4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5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6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3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4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5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6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7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8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19最后的日子 剧照 NO.20

《最后的日子》剧情介绍

最后的日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布雷克(Michael Pitt 饰)一个通身充满忧郁气质、内心敏感纤细的音乐人。商品社会和都市喧嚣已经让他精疲力竭,他从大都会逃脱,躲在森林中的别墅。穿着怪异的他每日喃喃自语在林中穿梭游荡,荣誉和金钱,地位与名望在这一刻全部失去了意义。即便如此,周遭的世界仍不断侵犯着布雷克最后的领地。朋友、经纪人、录音室、陌生人……你来我往,不绝如缕,而真正有几人关心布雷克内心的嬗变?几日的独处后,布雷克独自在地下室演奏最后一支曲子,随后仰望天堂,不再回还…… 本片根据涅磐乐队(Niravana)主唱柯特•科本(Kurt Cobain)生前最后的一段经历改编,荣获2005年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在廊桥循环初恋主妇的战争真情年代春蕾赋法网追击迷案追踪亚利桑那伤物语2:热血篇周生如故你的未来已签收大内特工队杨贵妃侬本痴情古见同学有交流障碍症第二季浴血无名川烽火奇遇结良缘白兔糖最后生机东京塔归来的她他和她的秘密老大不小猎龙王偷家派对黄飞鸿之南北英雄卡尔的约会稀有出口:圣诞传说德古拉的新娘家比天大

《最后的日子》长篇影评

 1 ) 《Last days》与范•桑特的事件结构

范•桑特(Gus Van Sant)在这部影片里试图展现Kurt自杀前最后几天的心理状态。

看来他喜欢给自己出难题,咬着笔尖冷静地分析,然后不慌不忙的把结果讲出来。

他就是这样成功的导演了《大象》,冷静的长镜头跟拍和看似安静的影像中蕴含的张力使得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极其不简单。

布莱克从戒毒所跑出来,自言自语着“I can’t do anything”,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他已经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即便他才华横溢,他试着逃避,痛苦只能随着音乐宣泄出来。

Michael pitt 的音乐很棒,《梦想家》的配乐里也有他的一首《hey,joe》,唱腔的确很像柯本。

范•桑特的叙事结构很特别,即对于同一个事件他会利用几个不同的视点来表现,不过这不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事件的重复,而是一种解构、一种裂变,它利用了多个人物(摄像机)的视点(pov)来尽量完整、全面、立体的表现事件本身,在此基础之上,在这个看似重复的事件之上,我们会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这使我们冷静起来,就像是在转着圈打量博物馆里的艺术品。

这时,电影的时间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完整的立方体。

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空间关系之间的前后对比,让我有了一种新的奇妙的体验和发现。

立体主义绘画理性的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主张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从不同的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于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

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范•桑特的这种处理方法说成是时间的立体主义或者影像的结构主义,不过二者确实有相似之处。

 2 ) 只剩时间在流逝

初中的时候很爱看电影画报,俊男美女,注意到力弗·菲尼克斯,年轻、帅气、阳光。

后来终于看到他参与拍摄的影片《我和我的爱达荷》,可他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

报上说他死于毒品。

导演范·桑特说:“我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

毒品是一个让他们释放的工具,而不是他们死亡的原因。

”《最后的日子》是范·桑特对这些朋友的纪念。

主角的原形选择了涅磐乐队的主唱科特·柯本。

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呢?

自己回答是看书、看朋友、看亲人。

问题是除非自裁,否则很难知道自己将结束于哪一天,也就很难安排好这之前的时光了。

同样,科特·柯本必须在这部影片的结尾死去已是事实,最后的日子如何过去除了他又有谁知晓?

一个人死了,带走了一个世界,从此留下一个谜。

任何人都是。

“对于一个曾经辉煌,在生命的后半程却迷失了自我的人来说,他最后的日子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仅仅是时间在流逝。

”我倒觉得,不单单是他们,而是我们大家,最终都将臣服于时间的权力,苟延残喘,看着自己流失。

我的回答是幼稚的。

如何表达时间呢?

或者只表达时间呢?

导演使用了一连串的长镜头,演员们都在即兴表演,主角只是喃喃自语,全片没有情节,全片不时的重复,甚至作长时间停留。

戈达尔说:“每个镜头都是关乎道德的”。

主人公不停的走,风景很美,内心很空,“接受还是返回的旅途?

”“老脸死了!

”他不停的呻吟,逃避一切现实中的人、生活,他需要的“死亡”在剧终被找到。

“生命是一次没有人能活着出去的冒险。

”最后的日子,电话还会响起,钟声还会响起,自己的退去,一切还在照常运转,一切的生命,退去,还有万物在运转,还有出生和死亡。

再问我死前的几天会做什么?

我想我不知道。

 3 ) 看过,不喜欢.还是古典音乐家的传记好看

一点都不好看.音乐传记几乎很少有好看的,特别是摇滚乐的.前几天在水果湖一家碟店买到了The Doors的主唱的传记,Oliver Stone导演的.看得受不了.还是古典音乐家的传记好看.因为他们的人生和生活没有落入虚空.给人带来的大都是爱和希望.比如埃尔加的,杜普蕾的,贝多芬的,巴赫的等等

 4 ) 最终还是坚持着看完了

看大象的时候发现导演挺能玩形式,还说的过去。

再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却像是一个留级生在第二年的同一个老师的同一堂课上听到了同一个冷笑话一样全身不舒服,你大象那么多角度拍好几遍还可以让人理解,科本这么拍是为什么呢,拖延时间?

完全是形式大于内容。

电影拍的不像科本,演员长的不像以至于只能戴墨镜出现,为什么戴墨镜?

看看那眼神都觉得恶心。

片子不是给歌迷看的,更多应该是给导演的粉丝看的。

科本在电影里只是被导演利用了,导演在用自己的“形式”拍一部被标上了Gus Van Sant商标的电影,仅此而已。

 5 ) 疯狂与平淡

有人说nirvana的主唱如果不死,中国的歌迷会少90%。

有些人有疯狂的人生,但那只是表面的。

即使导演想表现人物的内心,我们看到的依然只是表面。

 6 ) 裸男升天记

把KURT也拍得太文青了这不明显诋毁人吗?

镜头对着BOYZ II MEN的MV停了至少两分多钟,对着一棵树停了一分多钟……玩闷骚没啥,角度多线啊时序打乱啊都挺好,但没必要玩得那么刻意吧那两同性恋是怎么回事?

幸好,最后升天的镜头使这部片子稍微好看点了……当然,如果穿着衣服升天也许会更好一点

 7 )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戛纳的一大好处就是总算可以在法国看到最新上映的电影,于是可以在开幕的这个周末去看Gus Van Sant的《Last days》。

喜欢他前年的《大象》,这部里也是同样的运镜方式,跟着主人公的背影游荡再游荡。

画面沉闷,情节淡薄,乡村的美丽与宁静透明得让人想死,也或许是人死之前就会把世界看得无比澄明了吧。

镜头的作者在不断向内再向内地挖掘,虽然可能他掘地三尺也未必要找什么,但就是这种不倦的挖挖挖,动作本身成为了目的。

既然是向Kurt Cobain致敬,那就让音乐说话吧。

你可以忽略里面本就不多的台词,仅有的几段音乐足以慰藉全片的滞重与拖沓。

游魂似的Blake反复唱着: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最后的华彩,然后就是赤裸的上天。

官方网站:http://www.mk2.com/last_days/《Death to birth》by Michael Pitthttp://www.mk2.com/last_days/boucle.mp3

 8 ) 绽放于黎明之前

Blake从戒毒所跑出来,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

他游到河对面站在岩石上撒尿,他穿着邋遢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自言自语,他走在路上突然摔倒,他穿着黑色蕾丝女装手里握着一支猎枪,他慢慢地跪下慢慢地放下左手又慢慢地放下右手瘫在地上,他在写日记的时候一遍遍地说着“I remember,when...”,他弹着吉他独自低吟浅唱“It's a long,lonely journey,from death to birth...”。

他像一个被遗弃的木偶,失去了控制,神情恍惚。

妻子不理解他,朋友想要离开他,他无法和任何人交流,他也拒绝了沟通。

突兀的画面,沉闷的长镜头,错乱的叙事结构,立体主义拍摄法,与《大象》类似的结构,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的这部《Last Days》给我留下的基本印象。

这是一部以Kurt Cobain自杀为蓝本的电影,导演不是想解释他自杀的原因,而是想揣摩一个无法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前的一些心理变化。

他说过,毒品不是他自杀的理由,而是他逃脱的出口。

Michael Pitt的形象可能让很多Nirvana迷和Cobain迷恼羞和愤怒。

郝舫在《灿烂涅磐》中写到:他的痛苦和郁闷都曾写在他那生动异常的脸上,那是如同拉奥孔般痉挛不已的面庞。

Michael Pitt做到了神似,脏乱的长发,法兰绒衬衫,破旧仔裤,太阳镜,他和导演都已经努力了,毕竟Michael Pitt不是Cobain,英雄已死,英雄不在。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对话很少,只有Blake的自言自语,电影里也没有用到Nirvana的歌,仅用了一首Velvet Underground的,但Blake在空无一人的大厅里弹着吉他独自吟唱的,像极了Cobain在的感觉,在扯掉琴弦的那一刻,他绝望了,也燃烧了。

人声部分断断续续的失声,让我想起Cobain为了缓解汹涌的胃痛,不停地喝可待因糖浆。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当然我也不觉得它有多糟糕,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我一样面对影片中大量沉闷的长镜头,静静地看完这部没有太多情节可言的电影,但在这个弥赛亚已经引退,乌托邦已然失色,天天解构,时时享乐,到处都是超男超女的时代,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Cobain,怀念起他的真诚和勇敢,他的乖僻和忧郁,怀念起Nirvana的,怀念起英雄的一切。

清晨,邻居发现了小屋中Blake的尸体,一个赤裸的Blake慢慢从身体上站起来,沿着梯子向上爬。

死于黎明之前,在黎明到来时绽放。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u/4a4e0a1f010009ll

 9 ) death to birth

我們不知Kurt Cobain自殺前的一天是什樣,但電影中 death to birth 便是他死前的絕唱,雖然Kurt Cobain已被人說得太多,甚至說俗了,但看到這段和聽到這歌,也不理俗與否地感動起來了。

電影幾乎沒有劇情,只看到他夢囈般沒有明確訊息的喃喃自語,佝僂的身軀像幽靈般遊走在破落的舊屋和漆黑的森林,當中散發出的遊離感和蒼白的氛圍,讓我見識到什麼是真正絕望的電影。

From rape to right in, to real to live should I lie down or stand up And walk around again? My eyes finally wide open up My eyes finally wide open shut to find the found of sound That hears the touch of my tears. Smells the taste of all we waste Could feed the others But we smother each other With the nectar and pucker the sour Of sugar sweet weather blows through our trees Swims through our seas flies to the last gasp we left on this earth, oh ohh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oh,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birth Should I die again? Should I die around the pounds of matter wailing to space? I know I'll never know until I come face to face With my own cold, dead face with my own wooden case You are with me, with me, ooh, ohh, hmm I'm mourning you ooh, ooh, ohh, hmm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it's a long lonely journey from death to... birth

 10 ) 科特最后日子的某个版本

《Last Days》。

1最后导演安排了布莱克的灵魂从那后面的围栏爬了上去。

是解脱了在他的看法里。

甚至这些明星的吸毒,范·桑特给与了理解,在突然面对一个明星如此受到的关注而产生的压力,他们用吸毒来寻找这样的解脱。

多少仍保留了《大象》的痕迹。

立体主义拍摄法,半记录片式,长长的甚至沉闷的镜头。

这次干脆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一个场景,甚至不惜在镜头上的重叠。

感觉这是很奇妙的拍法。

几乎是忘记了作为主演的麦克尓·皮特同样是《梦想家》里的主演。

也许是除了头发其他根本没一点相像原因,他的镜头并不是那么令人高兴。

在演几乎崩溃了的科本,其实更像是愚蠢地生硬地模仿。

2而我们在屏幕前一个半小时地沉闷,我想这几乎是导演刻意安排的,最后一天,我只看到伟大的摇滚手的模糊自语,穿上裙子,撕下吉他上的一根琴弦。

我们的苍白的,在这片影片不耐烦的长镜头里。

可能的话,生活多些神经质,活得就像电影里的一样。

因为我们忍受不了这么多无聊的日子。

3结尾的时候,他的朋友因为布莱克的死亡,觉得该是离开那地方。

车上的时候,后座的一个人轻轻地拨着吉他,轻情荡荡地,不说一句话,仿佛穿透了阴霾地天空底下地沉重。

毕竟,是一个人死了,毕竟是一伟大地灵魂死了。

《最后的日子》短评

也许是我看得没耐心

6分钟前
  • 若汐
  • 还行

Death to Birth,那首歌的名字

8分钟前
  • 睡睡睡
  • 推荐

剪辑是特殊,但Kurt的形象塑造的太空洞。

13分钟前
  • BLACK
  • 还行

怀着对Nirvana的一丝崇敬, 怀着对Kurt Cobain的一丝好奇, 看了这部描述死亡的电影.如果我只是八卦的想要从电影里面寻求他的死因, 我完全徒劳.沒有Cobain, 即使是那他的故事做的原本.只有一個叫做Blake的搖滾歌手.非常的相似, 也许你可以把他当成他. 影片大部分的时间, 我不思考, 只是跟着他琐碎的步子走来走去, 耳边听着他含糊不清的低声自语. 看着他用他伸展不开的身体没有逻辑的做一些事情. 音乐很妙。最终他解脱了。

16分钟前
  • Miss Celia
  • 力荐

太过于关注神经质的那面了。。。而且主演跟kurt气质完全不在一档次上啊。。。

19分钟前
  • 绝对领域君
  • 还行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suicidal, crazy and idiotic.

22分钟前
  • neon_sigh
  • 较差

生病的时候所有衣服都像是睡衣,然后会烧开一壶水。躺在阁楼上,能听到楼下窸窸窣窣的声音。

24分钟前
  • 内陆地瓜
  • 推荐

科本基本精神错乱了……这部片子到底想表现什么?

26分钟前
  • 草木有本心
  • 较差

反而是表现方式大于故事本身,模糊的时间线更能凸显出飘忽的感觉,游荡,不知往何处去。不被俗世中的原型或者肉眼凡胎束缚,才有可能奔向自由。3.6/3

28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还行

长镜头,大闷片,想一窥Cobain身前的观众依然一头雾水。

33分钟前
  • 小梨酥
  • 还行

爱到满是绝望然后离开

38分钟前
  • 扯扯
  • 力荐

i don't get it

40分钟前
  • wls
  • 较差

看不下去了

44分钟前
  • 用户7568999516
  • 较差

神无,无神

49分钟前
  • FYI
  • 还行

只记得一句“牺牲一些纯洁的存在来换取宽恕”,不知道安排是否有意

54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还行

不太懂。。

56分钟前
  • MeANs..
  • 还行

gus kurt third

57分钟前
  • bacchux
  • 较差

太一般了……整个片子闷得要死……而且在我看来什么都没表达出来。喜欢柯本的朋友可能会失望的。

59分钟前
  • 较差

我心中的KURT

60分钟前
  • Wendy. Q
  • 较差

冗长.注意镜头运用.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奇特的效果.比较有意思.

1小时前
  • 王筱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