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俗女养成记

俗女養成記,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主演:谢盈萱,温升豪,吴以涵,蓝苇华,夏靖庭,杨丽音,陈竹升,于子育,吴慷仁,朱宥丞,陈家逵,阙铭佑,宋伟恩,杨宸宥,罗北安,吕曼茵,王宥谦,吴欣芸,凃建豪,林瑜静,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9

《俗女养成记》剧照

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2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3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4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5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6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3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4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5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6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7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8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19俗女养成记 剧照 NO.20

《俗女养成记》剧情介绍

俗女养成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39岁的陈嘉玲,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还丢了工作,正式加入女loser的行列。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表示当年不惜引发家庭革命也决心要离开家乡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到头来是一场空。 说到俗女,就要先从她的家庭谈起。台南纯朴的乡下,三代同堂,全靠阿公开的中药行维生。身为长孙女的陈嘉玲,和台湾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与台湾经济同步成长。 小时候的陈嘉玲,没有人陪她玩的时候,她就自己找乐子;没人陪她说话的时候,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她是这么宝贝她自己,想尽办法让自己开心。 而长大后,即将迈入四十岁的陈嘉玲,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也是货真价实地活了大半辈子。爱过人,也被人爱过;被人负过,也负过人。就算现在一无所有,天也不会塌下来。她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但他告诉自己,接下来的每一天,她至少可以不违感受,平凡但诚实,普通但理直气壮的往前走,做一个接受自己的「俗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这一天第一季非快速眼动之窗2025新春妖惑心计异域狼孩联邦调查局:国际第四季十二公民复仇之角碎片人生我是如何成为超级英雄的网约车司机北京女子图鉴之整容大师这里那里幸存女孩:万圣节白日梦与她重耳传奇圣诞婚礼策划师女人裙下鳄口逃生费丽丝蒂第四季幸存者魔女诡墓迷灯月亮与蛋糕2非常小特工之时间大盗涩之恋无耻混蛋恶名纯种狼铁拳:血脉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

《俗女养成记》长篇影评

 1 ) 一事无成又如何

很可能是下一个陈嘉玲的我点下了4星。

不好意思,这部电视剧不是一部玛丽苏爱情剧,告诉你年近不惑还能甩掉妈宝男友获得英俊潇洒开朗阳光ABC年下男。

它的主题其实是如何发现并正视自我。

要说整部剧中引起我鼻子一酸差点想哭的情节是什么,我会说是陈嘉玲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伤透了家人的心的那一刻。

其实这一幕在剧里出现了几次。

之所以感同身受是因为我自己也常常觉得自己并没有达到家人和世俗社会所谓的标准和期望,而尽力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成了我的期望。

突然间,我发现原来自己终日惶惶恐恐地活在所谓‘他人的期望’里。

作为社会性,群居的灵长类动物一员的我,活着,或者仅仅只是为了不成为黑压压中的队伍中那个拉车尾的人也不成为大队中勇猛当先的亮点。

于是,我活得很累。

我看着队伍,被迫迈动步子追上队伍,又要小心不要过分特殊成为关注点。

陈嘉玲难道不是如此么?

受到大学前男友结婚的刺激就酒醉冲动跟江大荣求婚,害怕被老板娘老板责骂即使受气也不让手下的小姑娘点破她的难,被Mark似有似无的邀约诱惑到回家就觉得患得患失。

她不想结婚,她也不想给老板和老板娘的破事擦屁股,她也不是对Mark有好感,但是她差点都接受了。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面前这些又好像很符合社会的合格标准。

我们被教育,在差不多的年纪读书,就业,恋爱,结婚,生子。

没有好的学历,没有拿得出手的工作经验,没有六位数的工资,没有美满的婚姻,没有生个娃,我们好像就一事无成。

到头来,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生子了,在一地鸡毛蒜皮的日常挤压得不能呼吸,好不容易得到片刻清闲后,突然意识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只是盲目地追赶着所谓的标准。

就好像,阿嫲开始羡慕嘉玲一个人潇洒,回顾一生后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过了个什么样的日子一样。

此时,一个问题就很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那我到底要怎么样跳出来这种焦灼的状态?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不是电视剧女主角,总不能一气之下把交往多年的男朋友甩了,然后跟狗屁公司说掰掰,带着不多的存款跑去浪迹天涯穷游到底吧???

虽然或许是我井底之蛙不自知,但是讲句实话,去异国他乡的名胜古迹拍照打卡,脚踏一双斩男5050,吃一顿1000元人民币的大餐,入住超五星高级酒店,真的不会让我突然解决所有问题然后过上完美人生。

即使让我遇上一个会飞天遁地无所不能一夜七次器大活好英俊潇洒家财万贯深情款款的完美男人且表示非我不可必定要执子之手白首到老也不会让我好受一点。

(原来我还是四字成语还是会不少的哈哈。

)因为,褪去所有梦幻,你会意识到镜子里面倒影的自我依然是个无可救药的垃圾。

于是脑海里面的声音又响起:"那到底怎么办才能好过一点?

”我想,解决答案不在无止尽的物质当中,也更加不在苦苦追逐的他人之中。

答案只在我们的手中。

大结局中,陈嘉玲依然无业,依然未婚,甚至连存款也因为买了房子而彻底清零,年龄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岁,她却笑得比任何时候都要坦然而美丽。

我们无比恐惧着的自我。

正如剧中的小嘉玲对生满杂草的屋子害怕不已。

而结尾中,陈嘉玲笑着对年幼的自己说:“其实这里一点都不可怕,快进来看看吧。

”于是,那些恐惧,都跟着鼓起正视自己的勇气一起烟消云散了。

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

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

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

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写在后面:当一部故事不仅仅是用龙傲天或者超级英雄或噱头去提供观众猎奇和粗暴简单的快感,而是让观众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去思考去接纳自己抑或是改进现状的方式的话,那么于我而言,就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什么40岁的普通OL突然找到白马王子过上幸福生活真是太扯了。

大部分的我们,都只是普通观众。

我们面对着生活中各种琐事和困境。

所幸这个是流量的时代,普通的我们占据了人群中的大部分, 也让影视组有信心将普通人的日常琐事与困境带至荧幕,也算是一件好事。

我从来都是对普通人的故事更有共鸣。

就好像比起大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我更加喜欢许鞍华的人间气味。

 2 ) 归来后,四十岁仍是少女!

在九月临近秋季的萧瑟里,偶然间收获了一枚四十岁的俗女。

一个人住在台北但永远不是台北人的台南女儿台湾华视出品的自制剧,首播收视直接赶超3月爆款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破了华视13年来自制剧的收视记录,豆瓣毫不吝啬地打下了高达9.1的评分。

俗女养成记 (2019)9.32019 / 中国台湾 / 剧情 喜剧 / 严艺文 陈长纶 / 谢盈萱 温升豪没错,就是这部片名劝退、但看过第一集,就能熬完一整夜的《俗女养成记》。

俗女是什么?

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能打能抗。

完美辅佐老板,嘴边永远都是“yes, I can”;

连睡在老板身边的女人也能伺候的事无巨细,毫无怨言,无论是老婆,还是小三。

但其实陈嘉玲自己比谁都清楚,什么董事长特助、完美下属,这些噱头只不过是用来掩盖自己怂包本性的遮羞布,说到底,在被称为“天龙国”的台北,已近不惑之年的陈嘉玲对自己的职能定位就两个字——奴才。

北漂的苦,谁漂谁知道。

事业上已经落得很卑微的陈嘉玲在爱情上又如何呢?

那得从前男友的婚礼说起。

比女人之间的攀比更加恐怖的就是和前任之间的攀比,尤其是在当陈嘉玲得知自己在大学时代顶瞧不上的那个不爱洗澡又邋遢宅男前男友竟然摇身一变成为多金的成功人士,还迎娶了知名的美女作家后,死要面子的她只能选择在酒精中爆发。

结果不但搞得新郎新娘内心复杂,连同学们都觉得很丢脸,甚至在陈嘉玲离开之后大放诛心暗箭。

玩得这么决绝惨烈,旁人一定会认为她是因为没有男朋友所以才会无法面对前男友的幸福。

但真相并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对比,一定要有对比的对象才能形成差距,然后再造成伤害。

陈嘉玲有男友吗?

有。

但是比起男友,陈嘉玲却觉得他俩现在的关系比较像是睡在一起的室友。

早上一遍两遍三遍喊不起来,四遍五遍六遍催着吃饭,一不小心就会吃下自己会过敏的花生酱,百分之五十的概率会把女友的中药当成咖啡,然后,再心虚地吐回去······

是不是像极了你大学里那个五行缺脑的二逼室友?

而陈嘉玲忍耐男友的方式,也像极了妈。

间歇性暴躁+长久的耐心=两人之间的爱/亲情。

可关键是,男友有亲妈啊!

还是那种典型的想要插足儿子全部人生的真·亲妈。

给儿子买同一个小区的房子。

自作主张定下了陈嘉玲死活看不上的“保守型婚纱”

即使已经和自己的儿子交往了四年之久,却从来没有过多接触,甚至连陈嘉玲的素颜都没有见过。

婚期临近的兴奋,就这样在婚前无穷无尽的交集中消磨殆尽。

临近四十才结婚,就这样顺从着“男大婚女大嫁虽然有一大堆屁事儿但我们就这样凑活凑活得了”的心态进行下去吧。

就这样,真的好吗?

如果剧情走到这里真的按套路进行下去的话,那这部剧的气质可能就完全俗套了。

结婚、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小三、出轨、怀孕、流产、堕胎、车祸、失忆、离婚······这些元素罗列在一起的话,不来个百十来集怎么可以?!

然而这部剧只有十集,剧情当然很“俗女”,却不俗套。

于是,在另外一条叙事线里,童年的陈嘉玲见证了年过三十的小姑姑为了自己的尊严顶着全世界的反对也要悔婚;

也见证了一对彼此相爱的小情侣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引发的家庭海啸;

在那个时候,陈嘉玲就见识到了爱情和婚姻的难度,并且潜移默化地在她的心里根植多年,直到真正开始直面婚姻的时候,这颗未解的回忆种子,却突然破土而出了。

那些陈嘉玲在事业中没能追求到的高光,本以为可以在婚姻里出现。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在不断暗示着陈嘉玲,她很可能只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坑。

于是,在一夜苦思冥想之后,陈嘉玲最终选择发挥她的俗女本色,借力打力,以怂攻怂。

怂到没有勇气迈进未知婚姻的陈嘉玲,利用对未来的恐惧,反而找到了拒绝现在的勇敢。

一直都在勉强自己的陈嘉玲,终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刚”了一把。

于是,在辞了工分了手后,一身自由的陈嘉玲开始了“自嗨—沦丧—崩溃”的人生大撒把模式。

陈嘉玲一直以为只要勇(bu)敢(song)地打破原有的规则就一定能迎来新生,只是她没想到,她对社会的那股怂劲儿,竟然也蔓延进了她的生活。

原来是身体被忙碌与操心塞得满满的,而灵魂却是空荡荡;现在却连整个人都被禁锢在了这个几十平米的盒子里,像个行尸走肉,来回碰壁,甚至连呼吸都变成了空虚。

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勇气开始,也要有勇气承担过程,然后才是收获。

于是,在陈嘉玲即将撑不过的时候,弟弟及时出现,将险些尸变的陈嘉玲带回了台南老家。

回到老家的陈嘉玲就此在她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的方向开始了一路驰骋。

那些曾经被埋藏在记忆里的宝藏也在家人与朋友的关爱下被一一寻回。

为了帮助早逝的同学完成遗愿,一心要回台北的陈嘉玲留在台南帮助同学竞选;

为了向关心自己的老爸道歉拿着竞选用的喇叭当街示爱;

甚至,决定买下自己童年时代惧怕的“鬼屋”。

这一切,只是因为陈嘉玲渴望见到一个人,那就是童年的自己。

那个无忧无虑,身边总是环绕着好友与家人的陈嘉玲。

一家人尴尬地围在一起看爸爸不小心错借的小黄片

和小伙伴们的鬼屋探险那个时候的陈嘉玲不需要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也不需要承担让家人失望的风险,每天的调皮捣蛋或是与家人的插科打诨都会成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小时候的陈嘉玲身边不但有很多人,更多的是有很多人情味。

而在那个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大都市里,陈嘉玲早就在随波逐流里忘记了自己的梦想与生活的真谛。

她要什么?

即使在她什么都没有了以后,她依然找不到,直到她回到了老家,冥冥之中的命运就已经在悄然中开启。

当重返光鲜亮丽的机会再一次出现在陈嘉玲面前时,面试官的一个问题把她问蒙了。

但同时,也把她问醒了。

快乐是什么?

是一个嘴上说不出的答案,但心里知道,身体也知道。

是回忆中的好,心在依然想去争取和得到。

是从紧绷的精神里得到释放,不再拼命地眺望远方,而开始珍惜身边常常被忽视的宝藏。

四十岁的陈嘉玲最终还是发现,失败也许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换上自由的灵魂,那个曾经被积压成一块砖的自己,也可以变成一栋理想的房。

四十岁还是可以继续爱上自己,四十岁,也可以依然很少女。

 3 )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看了《俗女养成记》,小陈嘉玲太可爱了,学业不精但聪明机灵,古灵精怪又天真无邪,而39岁的陈嘉玲的生活看起来一事无成,不过往好处想就是小时候说过的“平安健康长大就好”的人生。

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本应该就是如原生家庭的祝福一样“平安健康长大就好”,可实际上往往是原生家庭对你提出最高的期待、最大的压力、最紧的束缚。

罗大佑曾经以愤世嫉俗著称,他2021年的巡回演唱会名为《当年离家的年轻人》,而主题却是“家”,在40年后歌颂着“给我个温暖的满怀着温暖的彼此关照的家庭,让兄弟姊妹怀抱父母慈祥的爱,依然成长在心灵”。

像阿玲那样重回童年田园时光,放下对成功失败的执着,过起平凡而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可是,现实中,老家却未必能提供这种田园乌托邦。

阿玲的家人能去了解同志、理解单身、歌唱飞翔,他们持续地给孩子提供着港湾,可现实生活里更可能发生的是,我们即使返回乡下已经很难同家人采用同样的语言体系了。

多年后再回老家,也很难再和留在本地说着方言的小学同学聊到一起去。

毕竟这也是当年我们选择远赴大城市的原因不是吗?

阿玲在老家的生活是种理想,可是因为早恋被当街打骂的姐姐、终身未嫁的姑姑、没有正经工作的叔叔,他们离家之后都去了哪里,他们在自己身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了吗?

是否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角落,也有可以被他们称作“家”的存在呢?

 4 ) 生命总有自己的出路

看完整部剧真的很羡慕陈嘉玲啊,小时候天真可爱,身边都是爱她的人,还有青梅竹马的暖男蔡永森。

长大后亲戚关系还是很好,40岁父母健在,弟弟懂事,青梅竹马还在。

最令我羡慕的就是最疼爱她的爸爸了,她爸爸真的是很好很好的爸爸,令我想到我自己的爸爸,我的爸爸也很好,可惜他陪伴我的时间不够长。

那我就好好珍惜我还拥有的吧,一切都还来得及。

40岁的陈嘉玲在前男友的婚礼上出糗,和谈了四年多的未婚夫分手,拒绝了中意自己的年轻多金帅哥,辞掉了一直心有怨念的工作。

40岁的陈嘉玲很勇敢,生命总有自己的出路,陈嘉玲最终也在40岁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时间很长,总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不知道我何时找到属于我的出路。

 5 ) 中国特色

有点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有中国特色风土民情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气息、性格、人情、特点、韵味的电视电影竟大都是台湾拍的。

蓦然体悟到,两岸真的是一个老祖宗,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同一样性格,同一种风情,所以两岸统一必然是大势所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这是刻在血脉骨子里的东西。

可惜了中国大陆影视,是因为大陆发展的太快,现代化的脚步踏平了过往根深的风情民俗人情世故么?可台湾地区是发达地区啊。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特点传到世界?可能不是台湾电影,可能不仅是侯孝贤、杨德昌、李安;90年代的张艺谋、陈凯歌。

但一定不是《战狼》《长津湖》这个样子,爱国是世界的共性而不是中国的个性。

已经有一个美国队长了,中国做的不是再塑造一个中国队长,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而是要做一个中国兄弟,就如当年非洲兄弟抬我们进联合国一样。

 6 ) 喝碗鸡汤再拿刀枪

《俗女养成记》里的女主角看起来失业又失恋,是很惨。

可是分析一下这些都是她主动提出的。

工作能力是有的,英语特长也是有的,和男友分手也是因为自己不爱而导致的。

那么最后和解的点是在哪里呢,是女主角发现原生家庭好的美好,从台北回到台南,坦然接受这里的一切,包括初恋情人。

这其实就像我们在北上广一线城市漂着,但并不快乐,回到家里才找回了自我是一个道理。

现实意义上所谓的拼搏和奋斗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你完全可以选择丢弃它们。

所以说,这部台剧的核很像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

但正在北上广努力的人,在心理上是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状态的。

人生要做到不纠结太难了,与自己、与生活和解也真的太难了。

鸡汤很好喝,喝完哭几场继续拿刀枪。

 7 ) 《俗女養成記》短評

很久沒看台劇了,但這部真是台劇的清流,過去與現今巧妙來回穿插,陳嘉玲離開了家,最後又回到了家,在過去的時間線裡,竟然看到了跟《請回答1988》一樣活潑、溫暖的親情,只不過這是我們台灣獨有的人情味,看著看著就笑了,看著看著就想哭了,演員陣容強到爆,琇琴、楊麗音、謝盈萱,都是國寶級的好演員,陳竹昇、夏靖庭的表演也好可愛,太喜歡全家人和樂融融的氛圍了,真的真的好久沒看到人情味滿到溢出來的台劇了。

面對未來,或許會感到迷茫,最後成為自己不想成為的人,但是適時放緩腳步,家永遠都會為你留一道門、一扇窗,即便你無法成為家人理想中的模樣,你的家人依舊無條件的愛著你,所以比起討厭自己,你要多愛自己一點。

演技獎可以給《想見你》,但是劇本獎還有最佳劇集獎,無條見支持這部,第5集以後每一集都好喜歡,結尾收的真棒,與過去的自己對話,返璞歸真、回歸最真實的自我,謝盈萱的大齡剩女形象詮釋得宜,其實真的不需要第二季,但如果真的要拍懇請編劇一定要交出不輸第一季的劇本

 8 ) 爱我的一家子

首先对于女主的感情生活和工作中的所谓的俗get不到,甚至看到她一点点事情就毛毛躁躁的属实是有点生理不适,首先不论年龄性别,现实中应该是没有遇到一点事就大喊大叫的吧,或许是文化差异吧,但是在福建闽南这边我确实是没见过,应该是见识少的原因……她的家庭属实让人羡慕,虽然有吵有闹,但是一家人都和和睦睦的,小嘉玲有一家子爱她的家人。

最让我动容的是陈爷走后,后来李奶也走了,陈爸陈妈也老了,特别是陈爸,以前天天嘻嘻哈哈讲笑话,后面老了,头发白了,胡子长了,笑容和笑话都没以前多了。

挖抽屉那一集最让我感动,李奶临终前说的话还是跟陈爷有关哩,而李奶过身后陈爸挖抽屉那段演技炸裂,太真实太让人心疼了,眼泪直接止不住……再回想现实,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宣告它才是一切的主宰,我们只会被玩弄于股掌之间,但是即使这样,大家好好生活,和和睦睦,亲亲爱爱,无异于是最好的反抗。

 9 ) 做一个遵循自己内心的人很难

想做自己,往往需要,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因为大家都觉得你应该这样或者那样,然而并不一定是你想成为的样子。

人们往往觉得女孩子就应该按部就班的学习好,有特长,听话不早恋就像故事中女主,大姑家的表姐令人羡慕周围所有的人都拿女主和表姐比较。

长大了就应该有工作结婚生子有钱感觉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是会妥协的吧!

像女主一样需要勇气的。

不知道哪种是对的,也许哪种选择都可以很美好,心态好决定未来的你。

 10 ) 陈嘉玲与我

陈嘉玲姓陈,我也姓陈。

陈嘉玲是一个生在台南,却一心想去台北上学、生活、工作的女孩,她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偷偷把台南师范大学改成台北一所远不如它的学校。

我生在北方,但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成了南方的学校。

我只想离开那个一年有一半时间都是雾霾和沙尘暴的、在黄土高原上的家乡,去遥远的南方一个人生活。

陈嘉玲上大学之前,家里人争相为她录视频。

阿么和爸爸叮嘱她一定不要和坏男孩子们打交道;阿公拿出塑封珍藏的陈嘉玲小学时候的作文,跟她说这样子就不会泛黄了;妈妈虽然因为她改志愿而不开心,但是满眼担心,因为宝贝女儿要离开家而流泪。

我上大学之前,三叔不停地跟我说,不要被人骗了,女孩子一个人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姥姥给我做了两整套的床单被罩,开心地说,我终于要去大城市里;姥爷保存着我从小到大的奖状,爷爷奶奶逢人就夸自己孙女去南京上大学了;妈妈和我说,她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和我打电话的时候。

陈嘉玲在台北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收拾东西回家住,家里永远有热乎乎的饭菜。

我在南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买一张回家的票,从机场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接。

陈嘉玲有一个谈了四年同居三年半的男朋友,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和别人结婚了。

在阿么的告别仪式上,他从台北赶来。

陈嘉玲和他说,你千万不要再爱我了。

他说,拜托,我老婆比你年轻比你漂亮还比你善解人意诶。

我也有过一个四年的男朋友,一起长大,时间很长,但是分手了,之后他很快就有了新的女朋友。

我说,我不能接受我们就这样分手了。

他说,可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在一起四年了。

刚才手机相册提醒我Spring memories,打开一看是19年春天在省府街上拍的花。

喜欢这部剧,是因为它真实、细碎又感人。

我能在故事里看到自己,听到自己的声音,想起自己的回忆。

《俗女养成记》短评

——我回来你开不开心?——你开心,我就开心 ——那你会不会失望?——你不会,我就不会

7分钟前
  • 力荐

我不理解……哪里好看……过于窒息……三集弃

11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怎么说呢?好用力…用力到即使有很多同龄时代的共情元素也无法代入。有人说它是台版的请回答1988,但看完四集,流畅度、节奏感、合理的起承转合都太欠缺,童年与成年切割叙事比重各半,重心模糊,角色都用很夸张的肢体语言去表达情绪,让人不适。弃

14分钟前
  • 非尘映雪
  • 很差

非吾菜 看不下

19分钟前
  • 𓆡FLY
  • 较差

日常,清新,亲切感,让人好笑好哭又让人回味悠久。这剧让我感到亲切,不但在于从小熟悉的家常:闽台日常,话痨的阿公阿嬷,每天斗嘴的公婆,无处不在的攀比,小地方的市侩,乐活知命的家族,婆媳、姑表,夫妻,还有纯真无邪的童年回忆。更主要的是,同样的大龄单身、无房无车、独居、经历浮沉最后还是叩问内心去找寻真正的自我,这与在这个瞬变的浮躁的世代跟命运歇斯底里地反抗的大多数人何其相似。时代步伐是无情的沉重的,在这里却是这般治愈隽久充满人文关怀,而且还表达女性真正的尊重。今年两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质量太好了,首先就在于文学剧本人文价值高。PS:我看过一张地图,88年蒋经国去世那时候台湾的全国就是包罗中国大陆甚至连外蒙都算进去了,单纯因政治给低分的所谓爱国者是该好好补补历史知识。9.0

2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看了两集暂时没看进去…..why【😢

25分钟前
  • 码字博格
  • 还行

口音劝退,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台湾腔了,纵使从小看台湾偶像剧和台配动漫长大也无法忍受如此浮夸怪异的腔调,没几个人正常说话太出戏了

28分钟前
  • MEDandFED
  • 较差

中年人谁看了不落泪,又好哭又好笑,正是因为没有可能过上被童年被家庭被亲友治愈的不妥协的生活,才会觉得这部剧美好给人力量。

32分钟前
  • 木贼
  • 力荐

有这么好的家人 当然要回家了啊😭/台南版this is us

34分钟前
  • 幕间休息
  • 力荐

莫名不是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更喜欢39岁的陈嘉玲的故事吧。

3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小镇青年治愈剂,只是可能大多数类似的人不会像女主这样虽被陈腐的观念包围却又能万千宠爱顺风顺水吧

41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还行

不太是我的菜~

45分钟前
  • 阿迷大人
  • 还行

该说很失望吗,我看了好几个推荐,都把它与女性主义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嗯,我只能说,比较敏锐的姐妹别看,你会窒息的

49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我們終究長成不是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但他們依然接受愛著我們...我們也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好好愛自己.

54分钟前
  • 小尾巴
  • 力荐

“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原来人生的道理,阿嫲早就讲给我听。

58分钟前
  • Mirror
  • 力荐

看完之后认真评论,是让人大失所望的一部剧,两颗星都给回忆里的人和事,现实部分太牵强了。

1小时前
  • Gianna
  • 较差

我本来以为看完了会让人有什么生活的感悟,结果吵的我脑袋瓜子嗡嗡的…………这么浮夸你们也夸的下去?

1小时前
  • 冷萃西北风☕
  • 很差

「老师,那个现在已经不是我的志愿了。」“没有关系。我们随着时间长大,志愿也会一直变的嘛。”小学四年级的作文里,我写的是长大了想当北京市市长,现在可真不是「我的志愿」了。但在我仅存的记忆里,当时有那个志愿的原因大概是可以穿着锃亮的皮鞋在大理石地板上踏出哒哒的声音,这样看来我的『纯情青春梦』好像从来没有变过。妈妈说那篇作文她跟老师要回来一直收着呢,以后还给我。

1小时前
  • La~jum~bo
  • 力荐

刚开始看真的不能忍,里面教养女孩的规训,简直听着要过敏。从奶奶在广播里开始叽里呱啦说到嘉玲妈妈怎么怀她生她的,笑死了,也算是闹剧好看的方式了;但更多像是摄像机不加以评判地将台湾(或者说华语地区)那种仍然留存的深深的对女性从小的规训、嫁娶概念、写情书被爸妈那样狠打,小陈嘉玲忍到40岁,40岁啊!就像那个傻X公司,居然可以吞咽那么多凹糟事,有点不可思议,看着着实憋屈。

1小时前
  • 红手机
  • 还行

第五集第六集近乎完美,最后一集,可以救下很多人。谢谢你们这个团队,谢谢编剧。

1小时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