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看了这部。
一部分原因可能真的是作为一名春晚拥趸的内心召唤,很长一段时间,春晚是北方人的春晚,时至今日,春晚对北方人都不再重要了,脱口秀大会5江梓浩说的那些春晚梗,真的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曾经的春晚是纽带。
可能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甚至不能代表我出生的家乡,可能只能代表一个小小的市区吧。
春晚一方面是团圆的纽带,或者说是亲情的纽带,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热乎乎的屋子里,外面北风呼啸,可能还夹杂着些雪花,等着好笑的小品,下饺子时还担心错过,即使明白从明天开始就会在各大卫视重播,甚至在未来的一年,都会在各种晚上五点半到六点半的茶余饭后休闲节目中一直播放;鞭炮声太大听不清时,都会超级想要直播字幕。
那些金句或者现在所说的爆梗,会在春晚这一刻成为家人的内部梗,一家人开心,很多时候比一个人开心来的更加刻骨铭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另一方面是共享快乐的纽带,从春晚的第二天开始,春晚的魔力就会开始发力,你会忍不住地将其中有意思的地方应用到你的生活中,先是围绕春节期间出现在身边的亲戚朋友,直至开学后扩散到各大学校,「没事走两步」、「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邪」(原来这是早期的谐音梗),成为课间午休插科打诨的主力军。
时至今日,每年的春晚还是会看,最期待的还是小品,时不时也会有其他喜欢的节目,如「只此青绿」,还有少林寺那个人海战术的节目。
对于人海战术的应用,其实是有些纠结的,一方面觉得让如此众多的人整齐划一去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是直的人追求的艺术表现形式么,另一方面又觉得,这很中国特色。
春晚的地位确实大不如从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春晚的综合性无法满足新一代对投其所好的精准追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在舞台多了,春晚不再是那个「上了就能火」的「红之保证」。
当一个事情大家都喜欢的时候,坚持起来其实容易;当大多数人开始质疑并不再喜欢时,坚持反而难能可贵。
这也是看这个电影时开始觉得荒诞,后面却有种被感动的回甘,我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举办春晚而举办春晚,但是我知道的是,曾经关于春晚的记忆和互动,保质期可以坚持很多年;但无可厚非的是,近几年的春晚,记忆点越来越少,因为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追求,因为出现了很多比春晚更精彩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不可以被忽略的,不只是春晚的记忆点少了,其实在流媒体的冲击下,人们对于任何事情的记忆点都少了,就像全球范围内的鳗鱼数量都在急剧减少,当扰包括你面前的这碗鳗鱼炒饭(谢谢@蛋卷),所以这不是春晚的错。
我仍旧觉得举办春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因为耗时耗力,只为了让人们更喜气洋洋地度过零点钟声前的无聊时光,很多时候为了什么开心不重要,只要当时是开心的,就已经很好,即使吐槽春晚让你开心,那也算是春晚作出的贡献了吧。
剧中演员的表现都很真实,整个过程也都很真实,甚至扎心,不乏有种黑色幽默的感觉,片尾曲很好听,韵脚也不觉得尴尬,认真看了下胖虎海报上的那副对联,真的是棒。
上联:逢虎年 办虎事 虎头虎脑过大年下联:虎喊虎 虎呼虎 虎护虎糊虎弧虎
一群人一起做一件在大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虽然在筹办期间笑料百出,困难重重,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最后都一一解决了春晚,我觉得他们举办的这一届是最还原春晚本真的一届,有什么才艺就上,不管节目如何,主打一个真实还有就是在海外的华人们,他们为了求学为了生存很久不回家让我很是触动,因为我目前没有出过国,工作的地方距离家乡有点远在过年的时候我都感觉到一种无力感,更不要说海外华人们总之,这种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我很是艳羡
太喜欢这个影片了,演员们极强的信念感以及剧中埋着的那些小彩蛋真的是绝。
比如一个个名字的谐音梗;比如老二次元专家;比如一开始在STOP sign迷路的导演其实就是之后总采访的流浪汉;比如多次背景板中出现最终撞坏了桌子的轮滑小哥;还比如SmokeRider海选时候的 ‘你 Must Love’——堂而皇之的国骂输出...不胜枚举。
对于国内的很多观众来说,可能是搞笑。
但对于海外华人,特别是参与过类似春晚的人来说,那就是感同身受了。
海外的华人春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学校里,一般以华人学生学者联谊会牵头来办。
演员和观众主体以留学生和年轻人为主。
领馆多少会给点资助,再加上学校的拨款和一些当地华商的赞助。
大家出国时间都不长,节目与国内更接轨一些。
场地是高校的礼堂,年轻人愿意投入自己的热情去办节目,水平一般也不错。
民谣流行的时候,演民谣的会比较多。
有嘻哈新说唱火了,会有Rapper。
这和国内高校的晚会很类似。
第二类则是当地华人社区举办的春晚,那就精彩纷呈,大开眼界了。
晚会的名称一般都不小,以美国这边为例。
很多是 年份+A+B+C 的组合,其中A=(东)西海岸/全美/北美/全球; B=华人;C=春晚。
规模上来说 经常是(观众+演员数)<500的三位数。
为了保证观众数量,会安排很多群体节目,比如广场舞,比如小盆友的群舞,群体节目演员的亲友们一来,观众席就满坑满谷了,掌声的分贝值也有了,以及一点点晚会的门票收益。
晚会组织者:比如慈善基金会-慈善可能是其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避税。
又比如校友会或同乡会-一般单个校友会是很难攒出一场大活的,联合其他高校校友会和同乡会一起来办也是常有的。
再比如华文学校-那么演员主力就是小盆友了。
再或者是当地的华人社团-比如电影中就是如此。
甚至还有私人-就仿佛古代大老爷们请戏班去家里演出-当然这是以当地华人春晚为名。
然后是演出地点的多样性(只列出自己参与过的):比如领馆,礼堂,餐厅,华语KTV,教堂(是的,出钱就可以租教堂的场地演春晚),更离谱的还有葡萄酒庄...>_<!
餐厅作场地是最可怕的 - 调音啥的就是寂寞了。
更可怕的是台上演员在那卖力得嗷嗷嗷,台下则是一片觥筹交错,偶尔会有人叫个好-大概率是演员的亲友-很快这叫好声便被淹没在一篇叮叮当当的碰杯和碗筷声中了:松鼠桂鱼和三鲜锅巴不趁着刚上桌夹两筷子,谁在那等你一个民谣歌手在那讲述异国他乡内心孤寂和对这个城市的眷恋?
然后就是演员们了:少量的留学生,第一代移民,以及二代三代华人。
由于出国时间不同,每个人脱离中华文化母体的时期不一样,节目的呈递有着极强的年代感。
有许多的舞台风格,如今已经很少在国内舞台上出现了-比如说独唱的时候站得笔直,眼神望向天边,歌声伴随着麦克风上扬的费玉清style。
又比如一些苏联歌曲的联唱。
又或者是民国七歌后的一些时代曲(非改编版)。
舞个龙或者狮子,也是常有的。
不同时代阶段的艺术形式不能说是与时俱进吧,只能说是泾渭分明-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泾渭分明,也如同层积岩中的化石那样缺乏生机-文艺终归是不能脱离母体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过去这几年的种种,海外华人群体与国内在一定程度上被动割裂了。
然后在一些极端网络语境的加持下甚至变成了类反贼的存在。
哪怕这其中很多很多人是真心热爱着祖国。
这一部喜剧作品鲜活得将海外华人这一群体呈递了出来,呈递出来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哪怕是以这样一种一本正经的荒诞搞笑的方式来呈递。
而这,一定程度弥合了炎黄子孙们的割裂,尽管这可能不是影片的本意,但它确确实实在观影者中起到了作用。
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每个人其实也应该尝试去做一些跟自己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
--龚举人其实诚如导演自己所说,这是一个很仓促的作品,当然在很多人看来也很粗糙。
但是无论粗糙与否,是否有很多的bug,笑点是不是没有照顾好所有的人。
导演和一群演职员们一起讲了这个的故事,而且讲的很好很完整,我很喜欢。
就像是片子里的各位角色,用一大堆意外完成了一个很粗糙的“春晚”一样,他们也一起完成这部瑕不掩瑜的电影。
片子里除了那些非常脸谱化的主创团队角色,也有很多喜欢的小角色。
比如说“不见了”的原导演,乱颂一首海子,大谈大家都会归于虚无,说了一通面对现实的道理;用超级变变变模式实现“威亚”的仙女;还有各种路人通过只言片语还原了海外华人的人间百态。
maybe I could flymaybe I could try maybe or maybeI will fight it one more time--《如果有我》龙井说唱AKA21https://music.163.com/#/song?id=19817487492023年的元旦看到了这部作品,也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都可以完成些什么吧,做些非必要的事情。
这两天又看到Tim Urban在推上又分析了一下这张图。
往回看,我们走到今天,成为此时此刻的自己好像都是既定的路线,必然的结果。
但是从现在开始的每一刻,每一天,每一次决定,依然可以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You must love.
大家好,我是这部片子的导演,一直都没打算发言,但这两天看到了一些弹幕和评论区的留言以后有很多感慨,在这里想亲自感谢一下各位观众,谢谢你们对这部片子的支持🙏承蒙各位抬爱,很多赞美之词受之有愧;这次片子拍摄预算低周期短,从真正开机到后期也就两个多月的时间,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插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剧情里发生的鸡飞狗跳基本都可以在我们现实拍摄过程中找到原型而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临时决定以及和摄制团队和演员们即兴发挥的东西。
很多情节其实都并没有达到原来设想最好的效果,不过也有一部分产生了意外的效果,例如仙女摔掉的部分其实并不是设计好的而是演员当时真的撑不住了就是这样一部,一群人临时瞎玩出来的片子,竟然还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好评。
在这里我想郑重地跟大家说一句:你们都没事儿吧??
在这里也感谢本次项目出品方—积木影业,在内容创作上给的充分空间和信任,全程都没有任何干涉地任由我做出这样有些胡闹的东西,这种胆量和远见在一般出品方那里是很难遇见的;感谢本片的摄影导演和摄制组团队在这么有限的条件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兄弟们受了不少苦;也感谢我的执行导演,跟我一起在剧情内容上进行创作,我很难再找到谁能跟我一起写这种鬼东西了再次谢谢大家对这部伪纪录片的支持,谢谢很多观众在荒诞的背后还能看到一些问题和思考。
虽然一些评价对于这样一部仓促的作品来说真的过誉了,但依然是对我本人以及团队非常重要的鼓励,如果大家愿意持续关注我们的话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最后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晚年幸福
选材和拍摄形式就限制了它的观影受众,是一部无厘头喜剧偏荒诞的电影。
角色选择很贴近中国小公司的创作团队,以及一些遭遇人们的正常反应。
街头采访和教授访谈配合真实故事的上演、也包括纪录片的跟拍,多种形式叠加使这部晚会表演构成了趣味化的电影。
有严厉的只会说的要求者,有完成任务的中间执行人,只会笑的划水者,甚至有些没有用的人,少了他不会怎样也可以将特性通过其他角色完成的人。
“仙女”的桥段缺乏链接,导致身份与投资人存在关系断层,不够真实(其中还有很多)。
算是一部小成本又缺乏经验但意外出彩的作品。
开头比结尾好很多,却没有给街头采访(比如意义)、纪录片采访一个完整的收尾,以及多种要素的关联性,纯粹是元素的叠加,但最起码团队是洞悉海外华人的。
其实这也相当于纪录片最后的剪辑效果。
很喜欢创造性的盲人演奏的部分,很荒诞,人成为了工具而动物占据了更高地位。
比春晚好笑哈哈哈哈,我个人是觉得还挺戳笑点的,可能是我笑点低,我全程笑到停不下来。
日本人那个口袋妖怪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居然真的去抓西装娃惹!
整个电影和摄影机不要停还有点子像,但是摄影机不要停相对而言结构更完整一些,这个电影的话给我的感觉像是搞笑短视频加长版,其实不太像电影。
我之所以不打分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这个更像当代年轻人融入自己的想法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拍的片子吧。
一方面,我觉得它不太像电影,所以我无法评分,而另一方我又觉得可能也算一种年轻人的实验创新吧。
但在这种创新背后我又觉得如果是这种形式的创新,其实我还有一层担忧。
其实很像言情的各种类型创新穿越,它不止有穿越回去,还有穿越到星际还有穿越到未来,还有集合这些种类的快穿,形式是创新了,但是文本的厚度并没有变厚。
这种电影我的担忧同样如此,电影的形式创新是好事,但是如果总是如此的话,那电影的表达呢?
不过这还是新作品啦,所以不太想以我对未来的担忧去否定一切,我只能说是好笑的,其他的不太好评价啦。
我一直在大笑,真的很多东西很怪诞,电影把生活当中的怪诞以艺术的方式加工,而更加直面的呈现出来,特别是那个胖虎,我真的笑死!!!
我没能get这部电影所有的点,但这部电影确实反应了生活当中许多的怪诞现象,并且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能体现出对这些怪诞的嘲笑,仿佛是在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看了一眼那些打低分的评论,很多挺无脑的,甚至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看这部电影,很遗憾这部电影里面没有讽刺这种无脑的行为。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真是严肃的逗人逗得不行。
虽然因为这电影中有很多讽刺的味道:比如夹带私活、胡说八道的专家,小动作不断、好不认真的会议,高高在上、无法融入的导演,为了目的、已经忽略意义的团长……但总归是一部很欢乐的电影,乐在哪里呢?
乐在我们的无奈中。
因为我们的心中的春晚好像以前不是这样的。
以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是家人团聚、是其乐无穷、是期待已久、是无忧无虑。
而现在社会进步了、物质丰富了,人们反而变得焦虑了,越来越多的烦躁从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脑海中,不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快了,而是我们的思维凌乱了。
这种情况下,春晚已经单纯的变成了我们刻意之下的一种形式、一个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春晚而春晚,甚至不知道春晚的意义何在,仿佛只要有个春晚,还在看春晚,我们就是华人、华裔、中国人。
春晚有没有必要,是有的;但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春晚,或许不是。
这部电影中最高光的那一刻是rap兄弟的救场,他们一遍遍被团长委以重任,用他们烟火气十足的rap和故事抓住了所有人——台下的观众和荧幕外的观众。
那即兴的演唱因为内中满是兄弟二人对生活的向往和激情,所以带动了所有人。
如果还有春晚,希望是源自内心的东西,只有那个内心深处的共鸣,才是我们所有中国人、华裔、华人的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看之前想过很好笑,没想到这么搞笑,包袱太多了。
顺便说一句,这电影在b站免费,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
我觉得这部春晚虽然整体很拉垮,但是比我们公司办的有意思多了。
导演挺会的,把好多笑点都集中在最后,留了很多悬念: 比如临开场主持人因为面膜肿了,换成两个说唱;台下赞助商的按摩一直在底下表演按摩;抽奖的奖品简直让人毫无想法;魔术师会走的桌子;仙女的“人型威亚”,最后还掉地上了;被按摩的老赵,被专心看节目的按摩师按的嗷嗷叫……比较惊艳的是两位说唱自己的歌。
本来我以为没被选上的节目好多居然还都上了😂好好笑,有几段笑得我眼泪都下来了。
有点金广志的味道。但是对内部梗过多的依赖其实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有趣,背后正是缺乏幽默&amp;创造力的自卑。
有些环节还是很好笑的
你must love!
一本正经玩闹着的(伪)纪录,冷笑点大全。
伪纪录片模式是不是不要拍成真业余水平… 能get到各种设计,但就是在感知层面带出戏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吧?伪纪录片的形式也不能这么持镜运镜啊,顶多算是大型活动的纪实拍摄。前面蛮有意思的,对春晚的嘲讽,后面就是纯粹无厘头搞笑了,弹幕还说什么进院线一定票房大火——那可能中国的电影艺术就彻底死掉了。
哈哈哈,伪纪录片电影,配合如今摆烂明目张胆的各种春晚看👀更佳
能get到想表达的笑点但并没觉得很好笑…
虽然这些演员根本都不认识,但是完全不妨碍他成为2022年最优秀的喜剧作品,每个人的表演都极为自然毫无表演痕迹,导演和编剧很懂得玩各种梗跟反差,说真的我也是有好几年没这么笑过了,看看国产所谓的那些麻花拍的什么垃圾都能赚十几二十亿,而这些走心的电影就只能默默无闻吗?
太抽象!2022年的最后一天,看了一部你must love。。。
学生作业水平
大概知道笑点是什么,但总觉得差了点啥,比较难笑
直白的戏谑,无厘头中锋利的荒诞。有人在短视频里看电影,竟也有人试图把短视频扩充成电影。优点是比春晚好笑,遗憾的是虽然时长被扩充,但这毕竟不是一部电影。
今年年初就已经存在的梗为什么22年过半了依旧适用,不知道为什么本周被推上了豆瓣热榜,甚至把咒术回战0给挤了下去,二次元遍布互联网,也遍布全世界咯。真的很认真地在搞怪,B站拜年纪和春晚等节目,为了迎合更多观众,确实变得没那么原汁原味了。你能看出多少梗?测测你的互联网浓度
什么玩意儿!
现在的春晚,狗的不看
盲人演奏家那个节目很有创意,可以上春晚。这部电影最高明的地方,就是拍得像纪录片一样,因为演员演得太真实了,都快忘了是一部电影。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很鲜活,且过目不忘,即使是路人,最强的配角是那个博士吧……有真情流露(老人去世)、有恶搞反讽(仙女唱《传奇》),笑点很多全程不快进已经是非常难得的喜剧片了。【哔哩哔哩】
Pokemon西装妖怪收集,薛定谔隐形书法,NTR贸易交流,凌波丽盲人演奏,按摩演示全场喘,虎年胖虎仙女飞,DJ drop the beat!……粗糙实诚的草根春晚贺岁大片,真-中国当代传统文化大型展示,却也是当下国内环境所拍不出来的东西
知道想讽刺什么但是没笑出来…
匠人精神。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半真半假的纪录片,今年笑的最多的电影(?)一场很(没)有必要且疑似糟糕透顶的春晚,但在最后一场节目开始时,没有一个人在批评这场春晚。PS:片尾曲出奇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