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
La Ciénaga,湿乐园(港),魔沼(台),The Swamp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主演:梅赛黛斯·莫朗,格拉谢拉·博尔赫斯,马丁·艾德赫米安,蕾奥诺拉·巴尔卡斯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法国,西班牙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01
简介:每年二月份,阿根廷西北部就会开始下起热带雨林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广阔的森林变成了一片人畜都无法通过的沼泽湿地,炙热的太阳晒在沼泽上,热气与雾气让这儿一片死寂。五十岁老妇人梅恰,就住在这片沼泽地的边缘,她与她的表妹塔丽在这儿经营着一座农场,她们各有四个小孩,各有一个老公,两个家庭在沼泽边挣扎着生存,但是这一年夏天..详细 >
最小的儿子备受远离沼泽的父亲疼爱,但最终还是命丧,为什么?因为年久,失修。这个国家服从于欲望,佣人走了,冰箱来了,冰一直有,酒一直有。对比潮热的阿飞正传,不仅呼吸到湿,还感觉到浑身皆湿,喜欢这部电影,编剧很绵密,但因为刻意没有使用悬念,观影中间有点难坚持,需要保持着到底在讲啥才能看到最后。
比《扎马》更喜欢,也许是这部留的痕迹更多些,更容易找到欢喜点。每个人物出场就几乎是固态的,没有铺开也没有发展。非常潮湿闷热的夏季。以及非常敏感的声音。她的片子声音的确占一大块头,但不是开始所以为的强作用因素;感觉上更多是个人记忆的回声,持续地响动于所有生活之中,是环境底色,于是一开始就被拉进其中氛围。聒噪的氛围。聒噪惹得人心烦,想更好地“呼吸”。需要“圣女现身”。但固态的人们。固态的人们搅动在一起就是一滩沼泽。就算好像非常用力但又不像怎么用力地从泥巴里扯出手臂,一下又掉了回去。但穿插了几个稍许新鲜的片段,一些孩童本性的释放。接着的,必然需要回到沼泽里;又或者,释放再收回时还沾染了毒气。闷闷的。不是湿纸巾紧贴脸的闷。是脑袋萎缩了,生活靠本能顶多延伸多一点的反应。
95/100 暴雨将至的眩晕感如此强烈,也是恰好的梦之体验:靠层次众多时而压迫的声音;跳切与不规则的构图;大量依靠身体来表现...始终紧紧依靠视听语言带来紧张和黏稠,混乱感甚至夹杂着乱伦意味,家庭中不平等甚至独断的权力关系和氛围仿佛带着对政治环境的体现。望天期望有电视宣传里的圣女,低头有无人在意的老龟爬过,大部分时间仿佛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一个大的事件注定发生但不知何时到来,这就是电影吧。
8.0分。开头镜头设计蛮不错的,但是后面故事的把握力是弱的,顾此失彼。暧昧的特写近景虚焦等,湿热感通过镜头完美表现。两个有亲属关系的中产家庭表面祥和下的暗流涌动。陷入沼泽的牛、非洲老鼠的故事、新闻中说看见圣女的人、摔落的男孩。
3.5 想看居然标了快十年…今天线下观影看到了… 画面确实很喜欢,单看画面感觉到湿热、闷、黏腻;结合环境声音感觉到烦躁、萎靡、慵懒和松散。大人小孩的秘密和伤口暴露在热带雨林的环境中,好像不用谎言遮盖(也没有)就会有泥沼、脏水、动物尸体和树叶一层层覆盖,周而复始包裹着身心,永远无法抵达玻利维亚。
直接的进入到声音的美妙方阵中感受着音轨层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中影像沦为“热带环境”的湿热产物,拥挤的杯具与身体,尖叫后发声的主体却被排斥在画框外,摄像机贴近人体/皮肤同汗水黏滞在一起,混乱的人物关系与外部融为一体,环境音成为人类情绪持发散状态下的底噪,马特尔并没有刻意的让她电影中的果实连枝,而是令其拥有“存在即合理”的核,玻璃划破皮肤预示了某种征兆(内在与外在共同转化为某种感知):并非创造伤口而是将其“打开”,在将要愈合时的临界又滋生出其他。惊雷与暴雨后的泥潭里人同哀嚎的野牛并无区别,晃荡的画面中充斥着嘈杂(无论是活泼欢乐孩童抑或是暴躁冷漠成人),凝视着“嗵”声后浑浊的泳池,洗去泥泞后由身体组成新的词语(于是有了令人不安的解读),一切都是粘稠的,大家都在被困住,圣女不曾出现,沼泽从未消失…
莫不是在结构普通的平庸的群戏们?太多声轨处理是让我恍惚中看见了罗伯特奥特曼的影子,而剪辑和摄影恰到好处的配合把一种零散的生活状态点出。极好,极好。重看。马特尔是个才女,她的那套选取逼仄的视点拍摄人群生活➕精确调整镜头代替长度的做法也深得我心。只是还是觉得可惜(靠近美国独立电影审美),不能学。再重看。看看人家怎么分段的。
湿漉漉,脏兮兮,黏糊糊,热,人物不断脱外衣。碎片化叙事,只记得小孩子从梯子上摔下来。言之无物,不知所云。01:41:00,mp4,946.08MB。豆瓣7.9,第3472人评分
出乎意料,似乎没说啥,但是一直被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在那个潮湿的空气中
尽力呼吸,在灯下,在床沿,在泳池边,在小花园。我们周末的大计划是一起开车去玻利维亚,没什么可担心的,让死亡更近一点。
就像那个冰箱广告说的一样,夏天是窒息的。没有什么剧情推进,背景很潮湿、沉闷,我爱看但不想去经历(很多镜头都很美)。他们都深陷沼泽之中但不自知,也暗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一潭死水的生活里处处都是危险,《沼泽》中最令人惊艳的地方就是这些从麻痹中缓缓升起的恐怖。马特尔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场景永远都是没头没尾的,镜头也往往只对准人身体的局部,可你永远都能自己在脑袋里拼出一副完整的图像,更不用提她的声音塑造,都好像脱离了说话的身体,成了生活里的幽魂。拉美电影的政治书写实在是富有创造力,影片中这个庄园显然是阿根廷政局的写照,但因其强烈的生活性而毫无斧凿之感。
7。在昏昏欲睡的夏日午后,和片中昏昏欲睡的泥泞与冰块一起沉沦。首尾佳,不动声色切片(摄影展也是近景切片)这沼泽生活。
8.0 好惊艳,看过的电影里对声效的情绪化探索少有能超过本片的。
适饮天-03/31/20\隐晦而清奇的切入点-10/01/22 at MoMA
/On my way back home/ Iberá Wetlands | Cinetouch: the tension of sticky chaos, the touch from wandering viewpoint, the touch from the overflowing sound-container | Ciénaga: floating slack, frozen clots, slices of the illusory entrance | falling-sinking: 倘若親睹聖女,懸置一切,我們弄髒已久的身體可能因此借由沐浴被洗淨嗎?非洲巨鼠隱藏在龜殼里爬行。可被洗淨嗎?
3.5 之前討論《羅馬》時,常看到《沼澤》被提及的數次極高。南美的潮濕,泥濘血漬,傾盆大雨甚是疲倦,劇情看似鬆散,有如達內兄弟般的筆觸,受傷的傷口癒合、骯髒的身體洗淨,你日日重複自己的生活,宛如星體重回了軌道。
拖拽椅子的噪音,摔碎的玻璃杯,孩子腿上永远洗不完的泥巴,漫长慵懒闷热的午觉,响个不停的电话,连外出逃避几日都找不到借口。仿佛从另一个片子中随意剪辑而成。琐碎如斯,才是生活的真面目,而剧中人也正如他们所担忧的,活成不成器的父母辈的样子,无法打破这死气沉沉的循环。然而时不时的,总让人担心意外会随时发生
中文字幕,温情尚存,世间人情冷暖自知
细节,破碎繁冗的生活片段拼凑出僵化的环境与尴尬的人际关系。角色被囚于暗藏杀机的生活泥沼,在挣扎中缓慢下沉。一直有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故事前行。陷于沼泽者不断仰首寻觅或许从未现身的圣女,神性鼓励挣扎,而挣扎加速下沉。看似单调重复的生活中堆积了无数潜在的危机。墙外的犬吠、自然流露的阶级与种族歧视、关系紧绷的人物不停地“受伤”、横生的牙齿、空山枪响和不经意间调转的枪口共同在密集地传递一种恐慌,一种焦虑。声光热,感官被完全调动,几乎是意识流的手法。被放大的环境音如蚊蚋嗡鸣,拉丁美洲的湿热粘稠通过不停渗出的汗水传达,光线在无限的躁动中趋近失控。“我什么也没看见。”,随着儿童跌落,绝望最终来袭。两个家庭和其共同影射的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画面外的毁灭是必然。观众终于得以从影像、从泥沼中挣脱,却永远不能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