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每分钟120击

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心动120(港),BPM(台),心跳120,120拍的节奏,120 Beats Per Minute,BPM(Beats Per Minute)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诺德·瓦卢瓦,阿黛拉·哈内尔,安托万·赖纳茨,阿里尔·博伦斯坦,费利克斯·马利陶德,阿罗伊斯·索维奇,西蒙·博尔加德,梅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每分钟120击》剧照

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3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4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5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6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7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8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19每分钟120击 剧照 NO.20

《每分钟120击》剧情介绍

每分钟120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彼时艾滋病肆虐,一个名为“ACT UP”的民间公益组织走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前,其中汇聚的除了同性恋群体外,还有身患艾滋病等待着医疗救助的病人们。组织希望能够通过一些过激的社会活动来激起民众和政府医药部门的关注。 内森(阿诺德·瓦卢瓦 Arnaud Valois 饰)是刚刚加入了组织的新人,在这里,他结识了名为西恩(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Nahuel Pérez Biscayart 饰)的活跃成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西恩身患重病,病情在不断的恶化,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积极的投入到了抗争的潮流之中。在此过程中,内森的角色从一个情人渐渐向照拂者转变,他对西恩,以及对ACT UP组织的感情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横沟正史短篇集3「得到我」~追忆篇~生理酱天体的秩序OVA某位少女的假日快马驰情深海兽立体小奇兵大陆向南漂移铁血抗联之血战松山涧运河边的人们乌珠穆沁恋歌天师斗僵尸奇葩一家亲毕竟是巫女探晴安大世界之旅第五季倾世皇妃真的假的最后的忠臣藏准点出击刺杀风云夺命狙击3破晓草莓棉花糖盖世傻侠弗兰肯斯坦我的老屁友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姻缘大人请留步爱的千丝万缕导弹旅长

《每分钟120击》长篇影评

 1 ) 爱,疾病,死亡,与抗争

每分钟120击 (2017)8.32017 / 法国 / 剧情 同性 / 罗宾·坎皮略 / 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 阿诺德·瓦卢瓦一首关乎爱、疾病、死亡与抗争的交响曲影片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巴黎,那是一个被艾滋病阴影笼罩的时代。

全世界范围内,因艾滋病而死亡的病患数量达到了惊人的500多万,而且感染人数仍在飞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巴黎的一个抗艾组织挺身而出,他们通过集体行动,唤醒大众对患病群体的关心,并迫使政府和医药公司正视问题。

这是一个为艾滋病患者发声的组织,他们不求治愈,但求人们能给予这些病患更多的关爱与尊重。

而90年代比较流行的house music,这种音乐的拍数正好是每分钟120次。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灵感是否脱胎于这种音乐,但是这种音乐风格它自身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的氛围,是可以完美体现了影片中同性恋群体在艾滋病危机中的生存状态和抗争精神的。

每分钟120次的心跳,既是lgbt群体面对困境时的紧张与焦虑,也是他们坚定抗争、追求尊严与生命的节奏。

电影的叙事方式极具诗意,无论是蹦迪时灯光里的尘埃,还是游行时粉色的啦啦穗飘扬,都给人一种宁和的悲壮感。

而影片中对死亡的描绘,更是令人震撼。

当塞纳河水被染成暗红色的警示,当逝者骨灰如复仇的烟火洒向敌人的盛宴,这一切并非仅仅是同志情感的探索,而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力量的街头政治巨作。

《每分钟120击》不仅揭示了艾滋病患者的困境,也展示了同性恋群体在社会边缘的抗争和自我认同的觉醒。

影片中的每一个冲突、每一次抗争,都是对社会的偏见和不公的挑战。

而影片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出色的演员阵容和精湛的导演技巧。

这部电影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99%,这足以证明其受到的广泛赞誉。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只能说《每分钟120击》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历史的见证,一部时代的呐喊。

在艾滋病无法得到有效根治的时代,在死亡驱逐着鲜活生命的恐怖下,艾滋病人的心跳仿佛每分钟都在加速,为了生存,为了尊严,他们不得不以更快的节奏、更坚定的态度去抗争。

他们的每一次心跳,都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对生命的热爱与坚守。

 2 ) 《每分钟120击》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你希望五五开还是四六开?

”“二八,我二你们八。

”房间里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这是sean的妈妈与ACT UP成员在讨论sean骨灰的归属。

这是sean的愿望。

决绝又热烈。

这是一群前路未卜的人,他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巴黎的河流、道路与天空。

用被痛苦的烈焰焚尽的灰,当做烟花,去开一场盛大的宴会。

来说说120击中击中我的那几下吧。

💉a kiss一次大家去学校宣传防艾。

nathan在发传单,一个女生走来嘲讽说:“我不需要,因为我不是玻璃。

”nathan无言以对,这时候sean突然吻了他,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吻,对他们意义非凡,对我亦是。

从没有看过一个吻,是如此的有力量。

这个吻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斗士,不惧铺天盖地的敌军,不惧四面环绕的视线,铿锵有力。

给了nathan面对的勇气。

这一刻,我爱上了sean。

💉骄傲游行在一次ACT UP的周会上,大家在讨论本次骄傲游行的口号。

jeremie:“我不喜欢‘我想要你活下来’这个标语,就像活下来需要批准一样。

”于是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放心吃药,才能放心性交。

”“艾滋是我,艾滋是你,艾滋是大家。

”“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骄傲游行。

”💉seannathan:“当时你几岁?

”sean:“15岁。

”“就是在那年我和妈妈回到了法国,第二年我就感染了。

”nathan:“她是谁?

”sean:“是我的数学老师。

”“埃尔维·杜卡”“我才16岁。

我第一次做就被感染了。

因为没戴套。

”“他结婚了。

在教高中,听说有了孩子。

”“我不确定他知道自己是艾滋阳性。

”“我们非常地相爱,我信任他,他也信任我。

”“我们就像两个傻瓜。

”“一周后我病得起不来,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nathan:“痛吗?

”sean:“也许吧,我是说,当然。

”“我怀疑自己生病了,我很害怕,所以我去做了检测,阳性,就这样。

”💉nathan黑暗中,他们边做爱边交谈。

nathan:“他应该知道风险,是他传染给你的。

”sean:“是的,他应该知道。

”“责任不应该分割,当你把艾滋传给别人的时候,你应该负绝对责任。

”“而当你被被人感染的时候,其实也一样。

”“但那个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

”“没人和我说起这个。

”nathan:“而这是这个国家应付的责任。

”sean笑了。

nathan:“不是吗?

”sean:“是的,是这样。

”💉绝望的前行sean病入膏肓, 在病房中,nathan来了。

sean:“我感觉很糟。

”nathan:“我知道。

”sean:“我浑身酸痛,我都不知道是因为发烧还是害怕。

可能两者都有。

”“我害怕。

”“我很害怕。

”“一直都是。

”“我很想你。

”于是他们接吻了,并且来了一场sex,用手。

克制而又放肆。

结束之后,两人都笑了。

nathan先是给sean擦干净精液,又拿了一张纸给sean擦眼泪。

后来,sean回家了,与家人共度最后的时间。

躺在床上,sean对nathan说:“我准备好了。

”nathan:“嗯。

”sean:“你要保重,尤其不要因此而生气。

”nathan:“嗯。

”💉骨灰,宴会,歌舞,做爱,哭泣来吊唁的人们充斥了整个房间,有的在找食物,有的在找饮料,有的在吸烟。

他们讨论了sean的悼词,讨论了sean骨灰的分配。

act up去了宴会,他们把sean的骨灰当做烟花,洒向这一桌桌的旁观者。

nathan在做爱,和jeremie。

人们在跳舞,音乐的鼓点击打着我的耳膜,就像血液跳动的声音。

大家都在更用力地活下去。

当sean和nathan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的时候,sean说:“很抱歉是你。

”是的,我很抱歉,但是你要保重,尤其不要因此而生气。

nathan嗯了一声,表示知道。

sean死后,nathan和jeremie边做爱边哭泣。

这一段,反而使我最真切地感受到了sean的死亡。

sean死了。

但是还有很多人,在继续活着。

 3 ) 他们无暇他顾

【跟这部电影没啥关系,我就看到一文,然后瞎说一通,豆瓣能设置浏览权限就好了。

】豆瓣上,九只苍蝇撞墙“2017十大最想喷的电影”说这部片子乃至于当代同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容易沦为政治新闻专题片或意识形态的的战场。

我想了想,这么说也不能算错。

同性电影的内容指向、人物上向来都薄弱,立意较窄。

这部片子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代表的一大票纯爱电影,立意更窄;《周末情人》这一类电影试图将这群人还原为普通人,讲述生活;《湖畔陌生人》、《阿黛尔》一类以各种方式探讨人性。

后两者似乎是这类电影走出困局的一条出路,但也难免曲高和寡,孤掌难鸣。

问题是,无论哪一种,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性。

艺术来自于生活,目前世界上,或者说国内吧,同性恋人群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在我的经验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姿多彩”,没有丰富的人物价值取向。

他们的实际生活的面向其实真就这么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同性婚姻政策,二次元和腐文化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看似十分宽容,但都是糖衣炮弹。

且不说这些是否只是一种对这个群体的“消费”,就说群体内部,只要下凡到各大聊天软件里,唯一的主题只有约炮,约炮只有颜值和金钱。

无论是北上广名媛,还是大山里的人民,无一例外。

那为什么形成这样一种及时行乐、纵情欲望的氛围呢?

当一个自知的同性恋跟社会接触时,他选择要隐藏自己,还是凸显自己?

当同性恋人群内部接触时,他们谈论什么?

在我的这将近十年的经验里,他们正在”退步“(或许用词不准确)。

现在在各个聊天软件里,包括微信QQ,gay与gay谈论的一切都会带上“男色”“性”和“gay”的标签,而没有自己。

他们聊天,但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工作、专业、生活、人生等等,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个:我们是gay,约吗?

在同性群体内部,性,几乎是交流唯一的目的和推动力。

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因为家庭社会的压力深深为自己的性向痛苦,也常听到gay友失恋后反复叙述的难过,跟所有的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现在,这些都已经近乎绝迹了。

这样来看,同性群体跟社会接触、跟自己人接触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话语体系。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自我内化,还是同性群体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化使然,但这确实是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在激烈的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同性恋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来过的“正常”;或者走向另一端——凸显自己的特色,要在同性恋大游行、某国开放婚姻政策时保证自己的gay性如同党性,有严格的政治正确。

不客气地讲,同性恋群体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而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问题。

这也引出了第二点,同性恋群体与社会的关系。

首先要问的是,到底还有多少歧视?

每一个跟基友勾肩搭背的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同性恋,他们如何看待同性恋。

这些问题都被遮蔽在流行文化里,遮蔽在“腐”文化里,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出现。

你gay其实只能配合表演。

本质上,同性人群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得到任何的进展和解决。

法律允许结婚,只能解决某些人群的社会性问题,在根本的“人”上没有任何改变。

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微乎其微的进步,然而许多人尤其是gay还是沉浸在这里享受巨大的胜利喜悦。

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傻,还是自我安慰。

所以,一个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面向其实十分狭窄。

要想不孤独就要融入群体里去,但群体的“政治性”与个人的属性是不相容的,所以你必须要换一种语言。

恋爱在同性异性里都是无解的问题,目前更多同性选择满足身体一时的空虚;这就构成了同性群体内部生活的主调。

而在外部生活上,要么斗争、要么隐藏、要么凸显自我。

他们并不会有太多的多面性,他们只有两面性:异性恋人群中的他,和同性恋人群中的他。

社会只是看似开放,同性群体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自洽”,没有太多的选择。

当我们批评这类电影人物扁平、事件大于人物时,是不是存在一个“现实正是如此”的问题。

是不是应该想到,我们所期待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或者“复杂深刻的人性”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的一种想象,一种来自异社会的猎奇式的期待,而这部电影只是拒绝了这种想象。

电影如果来反映他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如果把他们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更好的展现某些主题、某些人性和生活的断面,这似乎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但又要担心这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较为特殊的视角,而不是关注他们本身。

但话说回来,如果“同性恋”像“乐观”“高大”一样只是人物的万千标签中的一个,这又能不能被称为“同性电影”呢?

如果来探讨这个人群的的深刻处境和心理状态,或者说他们与人群的关系,那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虽然他最终可以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主题。

如此一来,电影得以丰富的余地到底在哪里呢?

归根结底,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抛却政治性,他们的生活会多姿多彩吗?

他们这个群体或个体身上会更有冲突性吗?

他们有可能更加复杂而深刻吗?

答案怕是否定的,大多数情况下,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些事件便构成了这个人的全部,他们无暇他顾。

说到底,他到底首先是一个“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同性恋”呢?

放大来讲,作为某一个族群的人类的一致性和作为你自己的个体的特殊性到底谁先谁后?

我们经常质疑艺术作品的真实,但是你真的认识“真实”吗,你试图去了解过“真实”吗,你敢于面对“真实”吗?

我们知道,一切艺术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现实,但为什么某些你不了解的“真实”被包装成艺术作品后,你就可以形而上的评论它的真实性呢?

而当一个同性恋染上艾滋病,他本就狭窄的生活里重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艾滋病本身,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话题,它几乎是唯一一个能预知自己生死的疾病。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十年后会死去,而为了这十年不得不严格按时吃药,他的心理乃至整个人生观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恋爱几乎是不可能的,约炮是被唾弃的,隐藏也是藏不住的。

似乎就只剩下了为了生存而斗争,为了斗争而极力强调自我的存在和尊严。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问,真的只剩下这些了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想这样吗?

如果没有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能较为心安的把艾滋病看做一种“慢性病”而得到大部分人友好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成为一名斗士,而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呢?

像普通人那样上班、聚餐、读书,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孤独而冰冷的、秘密而“肮脏”的死亡。

《每分钟一百二十击》里,主角张牙舞爪的宣示自己的权力,他们诉求的只是得到像普通人一样的对待。

此他要小心翼翼的放肆,就像电影里组织里的老大。

或者索性放弃对社会的幻想,只为了生存斗争,拒绝一切对于他们的来自于距离的“想象”,拒绝一切虚假的认同,袒露令人恶心的伤疤。

但无论如何,他都要面对预知的死亡,并且要在来自社会生活的所有压力之下,处理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欲望。

他也要处理他原本的梦想,他可能想要人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老师、一个空气动力学家,一个普通的白领,一个文采好的人,一个拾荒者。

他的全部努力就想说明,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然而为此,他却必须首先得放弃自己,去变成一个“斗士”。

战斗时,他也不能哭丧着脸,他还需要笑容。

 4 ) yolo

真的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反艾、反恐同的电影没有之一。

刚开始看觉得这个片子太吵了,全是互相争论,血包,暴力反抗(虽然他们说不暴力),但看到后面明白了,每个人都挣扎着想活下去,都有着自己的愿景,想要在最后一刻为他们这样的一群人做些什么,哪怕伤害自己的同伴,也要声嘶力竭的发声,因为沉默就等于死亡,死亡对他们来说真的很近。

整部片子前面是群体的抗议,后半部分是个体的消亡,有人觉得这样使格局变小了,但我觉得越是小,才越细,才越能抓住人心。

肖恩前面越是张扬,与男友越是快乐,后面的憔悴,崩溃就越是泪目。

他是如此爱生活的一个人,他的眼里出现的都是很美的画面,他在第一次骄傲游行里肆意的跳着拉拉队操的样子,真的很美,是一种逆风生长、充满了生机的气息。

但后面的骄傲游行,他已经彻底憔悴了,想到了他们第一次游行的一个口号:这是我最后一次游行整个片子剪辑很梦幻,各种穿插。

有男友在蹦迪和肖恩在病床的镜头交织,有血一样的塞纳河和肖恩病中呻吟的融合,有夜店里飞舞的尘埃和病毒入侵细胞的镜头转换。

对我来说有点乱,但感觉也很不错。

蹦迪贯穿了这部片始终,一开始还很不理解的,感觉蹦迪太多了(其实这里真的有点过度了,每个蹦迪片段少点比较好),但这就是他们释放压力,尽力去挥洒自我的一种方式啊,有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意味在里面再说下内森,其实我一直在质疑他和肖恩的感情,虽然肖恩面对那个异性恋女生掰过内森的头就吻的那一下,真的很帅,但这就是上床的理由吗??

我看到那里真的懵了一下,说艾滋在男同之间传播很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性伴侣过多的问题…但后面我觉得内森还是真正爱过的,无论是照顾他,还是积极参加会议,我觉得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可能也是为了补偿没有去见初恋的最后一面的遗憾吧。

不过最后这份感情,我还是认为已经变质成责任了,只能说爱过。

因为在对肖恩安乐死时,我觉得,他没有任何的告别,而是很冷静,即使肖恩死后他放声大哭。

我可以理解在肖恩刚去世就约炮的麻痹自己行为,但如果真的爱他,应该是让他在自己怀里死去,而不是就这样走。

其实以上这些都不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作为一个国人,我觉得片头宣传预防艾滋的片段是这个片子最具教育意义的部分。

我甚至想分享给我所有的朋友。

因为那个年代的社会和国内太像了,国内甚至更严重。

几乎没有性教育,也没什么对防艾滋的宣传,我觉得我已经算是这方面常识上的巨人了,却对艾滋还停留在三种传播途径上,精液不能咽,不要随便口,一定要带套这些其实我并不是很确定。

片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年少时没有带套的概念而得的。

片里对那个学校的宣传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一队人受到了老师的阻止,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所以不要说ooxx这些,一队人老师非常理解还和学生说要认真听,因为很重要,即使她听到后也有些不好意思。

校长说,不在校园安避孕套机是不鼓励未成年性交,但怎么说呢,其实我中学旁边就有一个计划生育站,有免费避孕套发放,我曾经觉得羞耻,但现在觉得这反而是种保护。

总不能因为偷尝禁果,就放弃这些年轻的生命吧。

最后写个自己,也写给看这个的所有人(但估计就我能看到🤭)生命只有一次yolo,保护好自己,然后,精彩的生活ps:法国电影好开放,那个海报和小册子我真的惊了

 5 ) 阶梯教室

act up开会的固定地点是一个比较破旧的阶梯教室,看上去很像大学上课用的地方,考虑到act up性质可能是当地比较激进的大学借给他们用的第一次开会的时候Nathan还是新人,副主席向他和另外3个新人介绍会议规则的时候老会员等着7点准时入场;4个新人坐在正中间偏后的位置,应该是第一次有些怯生不敢往前坐。

介绍了一阵子所有人开始鱼贯入场,第一波人在尽量往后走,为的是给后面人让出前排的位置,后面的人渐渐把前排位置填满,最后一波人会选择教室最后面的位置,因为这时候前面的位置基本坐满了座位能反应的东西其实挺多的,最典型的是核心会员往往有固定的位置——比如Sean会坐在正中七八排的样子,Sophie会坐在左翼的第五排;而相对边缘化的会员座位就比较随机,这整篇文章基本就会分析这些劳什子了会议正式开始,Nathan自我介绍举手的时候至少有两个人在吹口哨,毕竟男二设定是帅哥;讲了会主席把门口执勤的几个人叫进来了——具体是Markus,以及Sean和Max;他们应该都是act up的创建者。

Markus坐在正前方第三排,一般阶梯教室正中间的前两排总会空出来预留给工作人员的;Sean和Max一起走向了最后的七八排左右,虽然他们也是核心人员但他们更为理想化的理念在后期会和会长起冲突,这个位置也是以后Sean的固定位置,即使后来人变多了七八排已经不是坐人的最后一排了;Max以后会坐在同一排的左翼,因为这个时候Nathan已经和Sean腻歪在一起把Max挤走了…Sean和Max的关系明显非常好,一方面他们两个都是创始人,另一方面他们的理念相近,后期和卷发小哥妈妈就起诉内阁问题是吵架的时候他们两几乎是唯一的反对者;而最后Nathan因为悲痛没法帮Sean整理遗体的时候最先赶来料理后事的也是Max。

但这两人的关系应该是纯友谊的,毕竟Max这时候还不是主角,马利陶德要等到去年才会大放光彩抗议事件辩论结束后Sean抱着Max嚼了下耳根Max就走到讲台宣扬他们两个人的监狱小组了。

注意这个分镜,Max往前走的时候Nathan还在专心听前面讲座;然后Sophie往后走,镜头再给到Sean的时候他在和Sophie讨论什么,这个时候Nathan已经侧过身回头盯着他们两讨论了,而他旁边的另外一个新人还在听前面讲座,余光瞟到Nathan已经侧过身子往后也往后看了一眼,然后盯了Nathan一眼继续往前听正前方讲座,而这个时候Nathan还在侧着身子专心听Sean和Sophie讨论

看啥呢你给Sean的下个分镜Sophie已经走了,这时候Nathan在专心听Max讲话,注意他的肩膀,Nathan放松的时候右肩比左肩高,眼睛也是直盯着前方

随后Max讲完往回走,Nathan在一瞬间调整了坐姿收紧了肩膀,而当Max经过他的时候他非常不自然明显走神了,注意他的眼睛!

Max坐下后Nathan才回过神来,我100%确定他其实在竖起耳朵听Sean的动静

Max完全坐下后下个分镜Nathan又回到放松姿势专心听讲了

再往后红衣男讲怎么进门的时候大家都在笑,Nathan的第一反应是身子侧了下往左看,尽管他左边是根本没跟他讲过一句话的另一个新人,而其他人都在盯着红衣男。

他其实是潜意识想回头看Sean的但不好意思做得太明显

所以其实从两人见第一面开始Nathan就已经在意Sean了,小动作实在太多第二次开会Max和Sean没有一起坐在Nathan的正后方而是选择了同一排靠近走道的位置,应该是为了方便进出,所以这次Nathan更方便偷瞄Sean了

左边到底有啥好看的?

第三次开会两人已经很大方的搞在一起了,可怜的Max就是这次开始被挤走了第四次开会就是和Markus妈妈吵架那次,这两人已经明显到没什么分析的了,但是非常值得玩味的是这一幕

??

这一幕非常的奇怪,首先会长出门后没有选择跟元老Sean说话而是向Nathan告状,其次告状用的竟然是“你男朋友”这种非正式称呼,这对Sean其实是极大的侮辱,因为他好歹也是元老之一,而会长在这里完全无视了他选择先跟Nathan说话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会长其实早在游行给Nathan喂致幻剂那一段就喜欢上Nathan了

莫名其妙的暧昧场景会长对Sean其实是有一点妒嫉的,这也是他和Sean不仅开会一直不合,Sean病后两人关系继续异常尴尬的原因,Sean其实也早就明白这一点了再然后就是最后一次开会了,这一段和前面一段看似没有关系的泡吧镜头其实是要连起来看的

这个镜头里Nathan亲了Sean一下,然后整个身体转了过去往后看,Nathan其实是在找另外一个人

先是内疚的看了Sean一眼,然后整个肩膀转动,下一个镜头应该就离Sean而去了。

这里Sean已经意识到两人的炮友关系已经结束了,这也是后面为什么他会爆发的原因

回到教室,Sean独自在外面抽闷烟所以进来迟了

这里Nathan右边其实是用包占一了个空位的,他很明显期望Sean跟往常一样坐到他旁边

但是Sean没有理他直接坐到最后一排去了,Nathan笑容瞬间消失

Nathan看似没有理由的起身然后坐到了右边的位置上,其实是为了回头确认Sean 的位置好坐到他旁边,但是Sean左边是过道右边已经有人了,所以Nathan只能很尴尬地挪到了右边这一整段其实是靠座位关系暗示Sean自我了断了和Nathan的关系。

原因是什么呢

这里和第一段游行其实是呼应的,会长还有和Nathan一起参加游行的机会,他已经没有了

所以最后这一幕出现的时候你们也别奇怪,虽然我觉得会长确实很婊就是了。

这里Nathan主动约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他需要安慰;但是会长提出来就非常非常不妥当了,主动提要求在hurt/comfort里对comfort一方是大忌,会被看成安慰人的一方在乘人之危,事实上会长这里就是在利用Nathan的脆弱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呢我记得很清楚9年前的春天,我在学校阶梯礼堂里第三排正中间参加省生物竞赛的初赛,他穿着最喜欢的那件黑底黄色花纹夹克走到我前方,用跟Nathan一样带着笑意的眼神检索我旁边有没有空位那一刻好像永远一样

 6 ) 跳动的尘埃

90年代初的巴黎,夜店里的年轻男女伴着迪斯科音乐尽情舞动。

罗宾·坎皮略的《每分钟120击》中,曾多次用这些画面做转场,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还属那些反复出现的灯光里飞舞的灰尘。

这是一种丁达尔现象,灰尘其实在夜店的空气中一直存在,它们悬浮其中形成胶体,只有强光通过时才会因为颗粒对光进行散射被肉眼所辨。

《120》故事中的人,就像这些尘埃。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巴黎居民,有学生,有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人,有孩子,有母亲;平凡的生活或许不易,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却也有自己可以爱的人,已是珍贵。

直到有一天,一束强光的出现,打破了平静,原本隐形的普通人,纷纷站了出来——这束强光,就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世界范围内的爱滋危机。

ACT-UP全称"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患者联合起来发挥力量”),也可照缩写直译为“行动起来”,于1987年3月在纽约的同志社区服务中心成立。

是年,全世界范围内因艾滋病而死亡的病患达到五十万例,之后短短几年内此数字成指数型增长:1988年达到80万,1989年120万,1990年170万,1991年240万,1992年330万,1993年470万,1994年620万,1995年达到820万。

用“瘟疫”二字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

坎皮略和另一位编剧Philippe Mangeot都是当年巴黎ACT-UP组织的成员,故事也自然由新加入的成员逐渐深入到活动中这样一个外来者Nathan的视角展开——就像一副望远镜,站在远处可以看到组织内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有理智但偶尔也因此显得软弱的组织领导Thibault,有内向但性子刚强的女性组织者Sophie,有热情直爽喜欢跳舞的Sean,还有因为儿子感染而一起加入的Jeremie的妈妈等等。

电影中有意地隐去了每个人的职业、在社会中本来的身份——只有在一小段对话中偶然提及了几人。

从始至终,观众也不知道Sean到底靠什么生活,也不知道Nathan平时在哪里上班——只能通过一些细节推断出Nathan的工作还不错,经济收入尚可,可以负担和Sean一起的住房。

这些人平时在ACT-UP以外的身份,显然不是坎皮略想要描绘的侧重点。

“你是做什么的?

”Nathan这样问Sean,“我是艾滋病毒阳性,仅此而已”,他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没错,在ACT-UP,只要加入,就要默认自己是以艾滋病毒携带者这样一个身份存在于社会。

这也是80年代末ACT-UP可以迅速集结起来开展各种行动的最直接原因——它和其他的社会运动团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没有时间了。

2012年的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拍摄的是纽约ACT-UP,当时在世界各地,病患们面对的困难是很相似的:科研进展迟缓,特效药几乎没有希望,疫苗更像是天方夜谭;能延缓病情的药昂贵且难以获得;新药无法在本国合法购买,药监部门审查极为缓慢;医院拒收病人,保险拒绝理赔,甚至在死后也难以获得安葬的权利... 于是,爱滋危机当中,政府的不作为、社会的冷漠与排斥,让每个人都被迫成为许多不同的角色:他们需要变成研究者,自己找来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期刊阅读,以了解哪里有合适的新药;需要变成医生,自己严格掌握检查和服药的时间,了解自己的T细胞数量;需要变成护士,帮忙照顾患病的家人,早期是服药点滴,晚期更是所有的起居;最后,他们还需要变成社会活动家,站在聚光灯下,站在人群里,放下一切,为自己和同僚呐喊,争取活着的权利。

巴黎ACT-UP在1989年的骄傲游行以上诸多生活上的困难,电影的前半部分并没有侧重展示,而是通过各种抗议活动以及每周例会上事无巨细的讨论来说明情况进展到了哪一步。

一开场,就是一个ACT-UP打断报告会的段落,他们冲进会场,占领舞台,大声疾呼政府的不作为,还情急之下用手铐把领导铐了起来;数日后,他们又来到制药公司,来了个血腥涂鸦,指责对方在研制药物方面的迟缓和过程的不透明,现场一片狼藉直到警察出马。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对于ACT-UP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组织成员暴力入场、毁坏公物、严重还会危及人员安全,是非常冲动的一群人。

而《120》给了我们一个深入内部一点一点了解他们的机会。

所以片中看似繁复冗长的讨论段落,是塑造人物并为后半部分铺垫的必要组成。

这些对话是坎皮略擅长写作的,亲身经历是其一,对角色真正的关怀是其二,他给了许多不同的人出场说话的机会,有些犀利聪明,有些又像是无谓的争论,可是他都放进了最终的片里,就像真的在纪录一次例会一样,让人想起怀斯曼的一些电影,在看似普通的纪录中慢慢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的目的是关怀。

观众和Nathan一起旁听了数次会议之后,不仅了解到身边的人在社会活动家以外的身份,更在各种大到暴力是否越界、小到海报宣传标语的激烈讨论中,认知到一场社会运动它的每一步、每次集结都是思想激烈碰撞的结果,想要获得成功绝非偶然,需要每个人哪怕最微小的参与。

在ACT-UP来到巴黎的一所中学,中断了讲课、给同学们散发艾滋病普及宣传资料后,Sean给了Nathan一个吻,此刻虽然学校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人,但仿佛全世界只能听见Nathan一个人扑通扑通的心跳声——爱情无果又怎样?

生命说不定比它还短暂。

两个人的情欲戏热烈又真实、私密,电影的角度也在此时从望远镜变成了显微镜,镜头下由群像变成了Sean和Nathan两个人。

而此时Sean的病情也急转直下,因为身体无法坚持他不得不退出了ACT-UP的活动,唯一的联系成了病房内的电视和每天来看望他的Nathan。

此时演员的细致出演和容貌变化,变成了我们眼前的全部:Sean灵动的大眼睛一天天凹陷,目光变得黯淡,身体逐渐从瘦削变得骨瘦如柴,直到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只能躺在病床上靠输液延续生命。

对观众来说,目睹一个年轻又热情的生命逐渐消逝,是残忍的,而Sean也没有带着笑容离开,他没能活着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这或许是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来说最绝望的事。

这种绝望,蔓延到了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令人难以脱身:Sean的母亲是在最后这里才第一次出现的,她温柔、低调、话少,儿子半夜离世后她也很快接受并马上开始安排后事,完全没有想象中应该会出现的悲恸——她早已料到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已在脑内想象好到时会怎么应对。

而这种无言和平静,更加重了电影尾声中绝望的气氛,让我不禁想,坎皮略本身对当时ACT-UP的行动是怎么看的?

当然,电影本身的基调是带着回忆的光芒、如梦似幻、热情而无畏的。

但ACT-UP到底成功了吗?

它在纽约成立的初衷,是“终结爱滋危机”,那么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的确达到了。

在鸡尾酒疗法显著降低艾滋发病率以后,ACT-UP时至今日已经不算是一个活跃团体,更多的艾滋机构的平权运动侧重回到了婚姻平权与政治平权。

其实从Nathan加入ACT-UP的原因就可以看出(他在一次聊天中提到自己是因为一位前任感染后失去了联系才加入的),其实这个组织本身的驱动力还是比较小资的:它考虑的是某种特殊身份人群的特殊性和劣势,以此来获取其他人群的同理心和认同感。

可是以此为基准展开的社会运动,迟早都会陷入同一个瓶颈,那就是人的身份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比如黑人要求平权,黑人中还分成男性和女性,性别也需要平权,这样细分下去,只会让人群的内部产生矛盾,让组织成为一盘散沙——这在电影里也有刻画,ACT-UP的矛盾似乎很大程度都来自内部领导人的不合,而不是医药公司或者政客。

如果真的是利用其他人群的同理心,总有耗尽的那一天:Nathan如果没有和Sean在一起,很难说他会坚持到行动的哪个阶段;而对于更多普通的人来说,不管是出于同情还是道德上的考量做出的支持,都会在“我的生活也有很多困难,实在是无能为力了”那一天无奈抽身,因为这个社会是这样运作的,站在金字塔顶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享受万贯之财,而涉及到生活最细微方面的困苦,承受者是每一个普通人。

一个社会活动团体,它最终需要挑战的是制度本身,而这种挑战,仅仅靠很特殊身份的一小群人是很难做到的。

2014年英国有一部电影叫《骄傲》就是个很显然的例子,当时的英国不论是工人罢工还是同志平权都遇到了不小的阻碍,直到两个团体开始合作,才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

这对ACT-UP来说也是一样,纽约的总部在活动后期也分为了激进派和求和派两个派别,组织的行动其实已经很难顺利展开了,是科研产生了突破才终结了这场危机。

但时至今日,即使感染艾滋病毒可以靠药物控制,并不意味着会马上恶化,但稀缺的资源(只有极少的工厂可以生产)、高昂的价格、复杂的医保制度都让许多人无力承受。

这听上去和其他绝症患者的待遇并无二致了,而这正是急需团结更多非艾滋患者群体的原因,因为最终需要挑战的,是以“保护专利”为由而限制药量提高药价以帮助药厂牟取高利润的法律,是帮助保险公司制定霸王条款不予理赔的法律,是这个金钱至上的制度。

有人说《120》的前后两段从社会运动变成了两人关系,视角收窄了,其实这正和ACT-UP本身的性质有关,它没能在社会运动上更拓宽一步,而作为一个外来者的坎皮略来说,从积极参与到努力拯救一个生命的过程正是很多人的经历。

他或许并没有对ACT-UP当时的策略有鲜明的态度或评价,只是遗憾Sean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电影的整体结构和走向正说明了这种遗憾的根源所在。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故事吗?

它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朴实无华地记载了一群人的一些对话和行为。

但是,如果没有《120》,很多年后,或许会听到有人说,“我以前也是ACT-UP的一员,我记得有个成员,叫Sean,死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了一个会议现场,当时场面很震撼,那些官员都吓呆了…” Sean或许是因为成为了一坛死后也继续呐喊的骨灰而变成人们记忆里的斗士,但对罗宾·坎皮略来说,拍摄本片复刻了这些鲜活的人生,Sean“是女王,是战士,热心肠,他是最有勇气的人”,电影把青春最美好的一面永远地定格在了银幕上。

而对我来说,《每分钟120击》会是很长时间以内最难忘的一次电影体验,自己或许一生都无法有这样的机会为自己为他人毫无保留地斗争,但能随着影片,和他们在90年代的巴黎轰轰烈烈地度过这两个多小时,看到最卑微的尘埃也会发光,看到化成灰烬也要高声呐喊,看到自己手里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振奋了。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wx:米粒电影院参考片目与资料:A Timeline of HIV and AIDS

瘟疫求生指南 (2012)8.02012 / 美国 / 纪录片 历史 / 大卫·弗朗斯 / Peter Staley 拉里·克莱默

骄傲 (2014)8.32014 / 英国 法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同性 / 马修·沃楚斯 / 本·施耐泽 乔治·麦凯

 7 ) 硝烟后的微光

今年的两部LGBT的片子资源早就下好了攒着没看,一部撕裂一部纯爱,先把撕裂的这部看了。

前半段的社会运动拍的非常惊艳,没有落入俗套的执着群体和政府的对抗,而是把目光多放在了ACT UP的内部斗争和意识对抗中去,这才是合理的社会运动描述,若一个群体总是一个声音那和邪教无异。

内部会议开诚布公的讨论和争吵,展示不同的诉求,与命运对抗的祈望让他们声嘶力竭的呼喊,因为沉默意味着死亡。

这种真实残酷让人有些不适的“戾气”是全片最后魅力的地方,无论哪种社会草根运动都是混乱无序又同时不断整合进步的。

说到后半段,回到了对生死以及情爱的反思中,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但激昂运动的背后,不少见一个个孤独,或残病的个体,如幽幽烛火般,在一次次与生命的搏斗后微光散去。

 8 ) 片头原文/翻译自存档

C'est à dire, que en fait, que le fait de mettre des capotes peut être interpr été comme un signe de dé fiance ou comme l'aveu d'une sexualité aventureuse... qui passerait la rencontre impossible. D'autres plus adaptent l'argent à leur attitude,à la tête du client si j'ose dire. on ne met pas de pré servatif, je cite, quand le type a l'air en bonne santé,quand il est gentil,quand on a commencé par parler... Dans cette perspective, il nous est apparu nécessaire,de disposer d'un savoir puissant sur les liens entre les gestes de prévention et se proté ge-t-on plus ou moins, selon que l'on s'est connu dans un jardin public dans un bar ou dans un diner en ville.也就是说,实际上佩戴避孕套这一措施,可能会被解读成缺乏信任的表现,又或是在认可冒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这会使本不可能的意外发生。

另外的则把金钱与态度相挂钩,我敢说 这就是一种买主思维。

举个例子,当我们感觉这个人处于健康状态,感觉这个人很友好,并且从交谈开始循序渐进 我们就不会采取保护措施。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会明白眼下至关重要的是,掌握有力的知识,了解有关预防措施的各种操作办法,并或多或少地保护自己 看看彼此在何处相识,是公园、是酒吧,还是在城市里的晚餐桌上。

 9 ) 用响指敲碎沉默

Act up的每次周会是用响指表示赞同,不单单是响指,血包、口哨、标语、再到最后的骨灰,都是被漠视的人所发出的抗议。

他们是激进的,却又是理智的。

矛盾中的冲突激化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助,也凸显了他们的孤勇。

西恩的勇敢、激进初看的不理解,到最后死亡来临的沉默。

血红的塞纳河相伴的是他痛苦的呼吸,整个电影是沉重的,从开始的生气到结尾的缄默,在我看来就如同整个病症给人带来的折磨。

最后撒骨灰是戏剧的,也是符合西恩性格的。

片中的几次舞池转场恕我见识短浅没太看明白,但个人理解是第一次是内森融入act up,第二次是爱上西恩,第三次则是内森因为快要失去西恩的迷失…同时,我也很喜欢片中对两性知识传达,正如片中所传达的,得病之后的了解远不如事前就建立起认知。

片尾密集的鼓点归于沉寂,我想也是点明标题和点明西恩人生的结点,闪烁的镜头内都是act up成员的面孔,想来也是在暗示他们鼓动着的心。

(一些个人的想法:很喜欢片中的充满性张力的镜头,但最后内森通过性爱来释怀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是有些些震撼的

 10 ) 性就是生命力,是我爱你

你知道自己是无法在夜里入睡的,因为你竭力压制在最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正哀嚎着捶击着你的心脏,它们快要撕开血肉喷涌而出了,你寻找慰藉,问:”你今晚能来我家吗?

”“好。

那我们要做爱吗?

”,你回答:“当然。

” 但在与他人身体交缠时你无法克制的崩溃了,号啕大哭,那是绝望,你看我爱, 或不爱你都没有办法了,总之你再也不会回来。

此时此刻,你多么希望他还在那里,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苟延残喘,你知道这个愿望太自私,可是你就是想他还活着,想再去触碰他长满脓疮的身体,想吻住他的嘴,用舌头抵住他的痛苦,用手将他的欲望唤醒,性就是生命力,你要他知道你们都还活着。

My love, I want you to live , and I want to be alive.

《每分钟120击》短评

还以为是啪啪啪一分钟120下,很厉害嘛

8分钟前
  • Vincent
  • 较差

讲真 没有觉得那么好 凭什么把骨灰扬到食物上呢 sida都是自己得的 宣传预防特别好 但情绪宣泄有点无理。民主的暴力吧。另,作者的态度也太不明朗了。

11分钟前
  • 赵找找
  • 较差

最后30分钟有些破坏节奏了,很好的题材,但是拍得有些意料之中,并没有什么更多的震撼

14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几乎以为这是一部女导演的作品。用如此感性的镜头冷静地记录辩论和游行,将政治与性爱、夜店相提并论并不新鲜,但却少有人在欲望和放纵之中,看到肌肤相贴的温柔和别无选择。并不觉得后半段冗长,视角从群体到个人,他们在抗争,他们也会死去。他们充满希望、兴致勃勃,但他们都将走向绝望。

15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情绪多于内容

19分钟前
  • 丁卯
  • 还行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同志骄傲游行。”

2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5.1分 Not my cup of tea. 我也并不苟同不喜欢这样的电影就是冷血或理想主义,只是单纯觉得它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拍法让人很难投入情绪。一部现实主义伪纪录片,我看不出大段插入那些舞会、细胞、假大空的血染长河影像是在做什么。它只是揭露了政府的漠视,而没有任何深入的观点,非常发散且浅薄的设计了一场无法被触动却很压抑的观影体验。 好在,阿黛尔和安托万让这部电影总算有了点“电影味儿”。

29分钟前
  • Simple Blood
  • 较差

垃圾字幕翻译

33分钟前
  • Rockwellie
  • 还行

让我几年来第一次认识到天朝“安全”的优点。至少不会有一群艾滋患者拿着“血”对你乱砸,还一副我得病我骄傲,巴不得所有人都和我一样的嘴脸。连非暴力的底线都不能遵守还以为自己初衷正义就可以为所欲为。不知给多少无辜的人带来职业暴露和心理阴影,别人根本不想要这种体验好么。

37分钟前
  • 灰色幽默
  • 很差

A Celebration of love, sex and life 把疾病处理得如此沉重、愤怒和紧迫但又毫不悲伤,反而像游行像抗争像夜店像爱情像性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这群人就像被历史遗忘的尘埃,如此精彩且有意义的活过,个体死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悲剧,更多的是继续抗争/生活下去的动力。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前半段群像还是塑造的挺不错,想到骄傲。后半段太集中于笔墨在两个人身上了,不过毕竟是同志片。

42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现代基片拍得好不好,就看床戏和爬梯。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基片里最真实的床戏,然后导演立马打破线性叙事,四星变五星。夜店爬梯居然也不落俗套。法国人组织社会运动的模式也很熟悉,甚至有些亲切感。最后的安乐死细节水很深,因为法国至今不允许主动安乐死,也许是导演activist的一面。

46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如此优秀的社会运动题材电影,我是完全以一个落后民族望其项背的心态看完。被“人家正在做的这些事情,我们连根毛都不敢做”的羞愧感笼罩

47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不喜欢,一部增加了政治色彩的「戴上手套擦泪」,除了几段法兰西式的迷人的电音舞曲下年轻肉体的展示,算是把Félix Maritaud的长片补完了,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有新作品呢?

52分钟前
  • Ecane
  • 还行

非常失望。论社会价值可能还不如《米尔克》、《平常心》表达的好,说剧情那就更糟糕,两个半小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物出彩(包括男主),不管开头群像也好,后面从个人情感出发也好,展现方式都很浅显,带出来的更多是同志群体一种无助迷茫催生的发泄和愤怒,挺负面的,“运动”真正的核心主题并未触及到。

55分钟前
  • 24city
  • 较差

不喜欢前半部分,一股子仗“势”欺人的架势,以此无视事件本有的复杂性而去归于表达热血、激情亦或者政治正确?(指电影不指运动本身),相比后半部分更加稳妥踏实,它拍出了人类都能感受到的生之欲,那是经历过或目睹过病痛的人都能理解的情感,不论艾滋与否,这时才是真正的在说:同志亦凡人。

59分钟前
  • 花地
  • 还行

片尾出字幕的瞬间竟打不出那一记响指。走出电影院以后一个人戴着耳机默默走了十几个街区。CMBYN里最难过的泪水不过是美丽回忆的一个句号,可这部电影里最开心的相视一笑竟终是残酷现实的一页注脚。

60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主题够深刻,但观影过程并不愉快,听他们吵架听得我头都要裂开了…but anyway, 国外的月亮就是很圆^ ^

1小时前
  • Obliviate
  • 还行

幻梦中的腥红色塞纳河,他看见爱人长眠的躯壳。他们都是舞池的尘埃,从升腾起就开始寂灭和坠落。他们在这里与敌人抗争,与病魔拉扯,与爱人离合,与生命挽歌。The Way They Were,The Way We Are,这里曾是他们的所在,也是我们的此刻。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拍的挺好 但是无感”

1小时前
  • 原汤化原神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