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有个好地方》故事围绕乡村展开,诗牛牛和毛叶性格迥异,在影片中耐心的粉提老师照顾到孩子们敏感细腻的内心,用鼓励的话语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
暖心的师生情谊,势必会让观众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滴温暖。
影片还巧妙揭示乡村教育现实问题,令人感慨且深思。
角色塑造极为出彩,诗牛牛的调皮善良、毛叶的内向才情,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粉提老师用爱与智慧,为孩子们撑起希望天空。
其次是导演对视听语言运用娴熟。
每一帧都如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乡村风光尽显,宁静河边、葱郁树林,似能让人闻到泥土芬芳。
配乐恰到好处,让观众沉浸其中。
这不仅是部电影,更是心灵洗礼。
各年龄段都适合看,孩子能找乐趣与榜样,成年人能从中看过去、思未来。
真心推荐走进影院,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定会收获满满感动与惊喜 。
有位教育家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个树,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之前看过《树上有个好地方》的时候也有了这样的感悟,在这部影片当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牛牛与毛叶就像两个孤单的灵魂,被周围的环境困扰、不被理解。
当遇到了校长的表妹时候,才被真正的理解和欣赏,将所谓的“坏孩子”唤醒为“好孩子”。
沉默寡言的毛叶、顽皮的牛牛,像是两个互补的灵魂,他们是彼此理解的。
而老师作为一个大人,他们对待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传统的校长和她的表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妹对校长说:“要多鼓励”。
在当今社会,真正的“爱的教育”本质上就是鼓励,摆脱世俗的眼光和看法,教育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影片中刻画的人物都非常的立体,很有教育意义,画面也很唯美有趣,无论是严厉的小班长还是主角们,人物都非常的鲜明鲜活。
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给每个人去观看,一起去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吧!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很棒的陕西本土儿童片,反映了很多当今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问题,但粉提老师如春日温暖的阳光照在贫瘠的乡间小学,愿世间有更多的粉提老师,愿以后的小孩都有一段美好快乐的童年记忆,不必在潮湿的痛苦中缓慢成长,愿越来越多的家长们用更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交流。
最后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段话来结尾:教育意味着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看完《河边有个好地方》,电影里那俩孩子,一个调皮,一个内向,但都被粉提老师温柔对待。
他们慢慢变得自信,我也跟着开心。
其实想一想,也让人回想起小时候,如果我们小时候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不是一切都会和现在不一样。
从前几年开始,就看到了树上有个好地方第一部到后来第二部,不论是剧情逻辑还是幽默的表现方式,以及画面设计,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能看出导演也越来越用心,希望这个系列能延续下去,为中国儿童电影做贡献
这部电影整体透露着幽默和温暖的氛围,通过讲述陕西乡村学校里的故事展现儿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主人公诗牛牛看似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实际上是缺少他人的理解与关爱,毛叶也是一个内心细腻敏感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电影关注到了这些边缘化的孩子们,同时与平常最容易受到关注到的三好学生进行了对比。
电影细腻的刻画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电影整体剧情富有节奏感,对陕西本土环境和地域特色表现得很到位,电影很多场景和画面的选择都很用心给人治愈的感觉,许多儿童玩闹的画面将观众拉入自己的童年,让更多人思考乡村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电影整体配色为暖色系,绿色茂盛的植被都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情感。
《河边有个好地方》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
它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故事围绕着诗牛牛和毛叶这两位被边缘化的孩子展开。
诗牛牛是班里的 “刺头”,调皮捣蛋;毛叶则沉默寡言,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
他们因一次巧合坐在了 “特殊雅座”,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样的情节设定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一面,他们的友谊没有功利,纯粹而美好。
导演张忠华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理念,聚焦乡村教育题材。
通过诗牛牛被同学嘲笑 “精神不正常”,奶奶带他去看大仙等细节,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乡村教育面临的困难,在好笑之余又不免感到心酸。
同时,影片也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
“好学生” 班长闫颖在高压之下心理扭曲,而粉提老师却能发现诗牛牛和毛叶等 “问题少年” 不为人知的闪光点,用鼓励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好的教育不应只是追求成绩,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在角色塑造方面,几位小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
张蒙鑫饰演的诗牛牛充满活力与正义感,刘祐榕饰演的毛叶则内敛而富有想象力,他们生动地展现了孩子的纯真与可爱。
粉提老师这一角色更是温暖人心,她的耐心与理解,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被尊重和关爱。
影片的画面如诗如画,将美丽的乡村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波光粼粼的河水、郁郁葱葱的树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童趣的小村庄。
从教育意义上来看,这部电影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提醒家长和社会要关心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个性。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友谊的力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勇敢、自信和善良。
此外,《河边有个好地方》没有炫目的特效和宏大的场面,有的只是真实质朴的人物和日常的乡间生活桥段。
但正是这种 “小而美” 的风格,使其充满了诚意和温暖。
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给予观众无尽的温暖与感动。
总的来说,《河边有个好地方》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发各个年龄段观众共鸣的作品。
它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美好,也让我们对教育、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片充满童真的 “好地方”,而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并守护这片 “好地方”。
这部电影无疑是国产儿童电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我看了,带着一些感动,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电影里的孩子,有好多是受到家长的影响,闫颖妈妈的问题,潜移默化的转移到闫颖身上。
从小就善于拍马,除了自私自利还有就是向豆豆献殷勤,和小孩不笨三里面的那个男孩一样。
被家长的焦虑给带坏了,不知道私下里,闫颖的妈妈教了他多少社会上的厚黑学。
诗牛牛,很善良,但现实中,更多的是受到排挤和打压,往往这样的孩子最惨,没有背景还有教养,会过的很辛苦。
联想到现在的教育,能和女主这样静下心来,静待花开的老师,太少太少了。
不说了
2025年影院观影第9部。
因为自己在筹备儿童电影,所以十分关注这个类型的影片,这部片提名了去年金鸡奖最佳儿童片,自然不能错过。
没有看过同团队打造的前作《树上有个好地方》,单纯从这一部而言,影片的确做到了在有限的制作经费下达到一个不错的水准,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它做到了我一直想追求的“好看的”儿童电影。
整体叙事是流畅的、引人入胜的,没有降智的对立,没有狗血的歇斯底里,一切都如同生活般平平淡淡,而平淡之间又透露出那些踩在泥土上的质感,导演并没有刻意去诗化乡村的宁静,也没有着力表达乡村的穷困,和奶奶相依为命的牛牛父亡母离,导演聚焦的却不是家徒四壁的生活而是这个孩子的内心,这个常人眼中的问题少年那不为人注意的内心世界。
电影名叫“河边有个好地方”,我猜作者是想说牛牛和毛叶在河边燃放烟花,这是两个孤僻独立的少年内心的乌托邦,不过整体却没有突出河边之外的世界的,使得这个乌托邦存在的不够独立鲜明。
电影后半段不似前半段那么写实,多了很多意向化的表达,比如被彩灯装饰的树、牛牛用荧光棒围起的池塘、还有牛牛抛向天空做礼花的荧光棒,这种风格上的撕裂感都值得商榷,另外就是灯光在后半段也颇为抢戏,尤其牛牛被冤枉偷钱、同时也是粉提老师被校长表姐指责过于理想化的一场戏,可以说是全片冲突最激烈的一场戏,却莫名地打了一个橘色柔暖光,实在不能理解。
还有一点,就是班长闫颖地角色设定,让我有些许不适,我觉得如此成人化表达一个五年级孩子,即使有现实的依据也有强行制造矛盾的嫌疑,而且最后的反转略显仓促。
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是《树上有个好地方》还是可以称得上一部好看的电影,优秀的儿童电影。
“着火喽,着火喽”校门口的麦秸垛不知道被谁点着了,跳皮筋的女同学们吓得赶紧报告老师,几个胆大的男同学围着兴奋的乱跳,一个鼻涕还没来得及擦的小屁孩突然哇哇大哭,“我要吃烤红薯”,有几个村里家比较近的娃娃飞快跑回家里,熟练地从化肥袋里捡了几个红薯,扔到火堆里。
教导主任和几个老师一边让围观的学生赶紧回教室,一边端着脸盆来灭火。
所幸脸盆装的水不多,来回好几趟才彻底扑灭,几个红薯早变成黑咕隆咚的玩意,小屁孩即便烫得左手丢右手,右手又丢左手,啃的嘴角黑一块黄一块,也舍不得放下。
这可能会是他吃过最好吃的烤红薯,可惜他却忘掉那年的味道。
这事究竟发生过嘛?
我也不知道,虽然只存在老妈的讲述中,但照我的混蛋性格,还是干得出来。
毕竟在我印象中我还抢过比我大的小孩玩具,就因为我在某个高中家属院说句我爸是校长,他也只敢松手。
当然后来他知道原来是小学校长,还不是市里的,我被揍到哭的比他还惨。
说回电影,本来是吃完饭随手选的一部,却没想到让我们全家都放下刷抖音的手,老老实实看完了。
神奇的是每个人关注的都不一样。
小妹妹一直在笑,她说班长和她小学的神经兮兮同学一毛一样,她还一直纠结最后改成绩不道歉的事,我估计跟她上学期被化学老师不公平对待的一件事有关。
今年刚分配到初中教学的大妹妹什么也没说,不知道在思考什么。
从师范毕业就一直在同一个乡村小学工作三十年的老爸看到一半的时候轻轻说了句,这不是埋迹mai ji (意同埋汰,糟蹋)老师木,最后又无奈叹口气,坏(hai四声)娃木不好整啊。
我作为小镇做题废物,一直盯着毛豆的一举一动,真羡慕那个时候的我,肯定有好多玩伴,可惜一丁点记忆都没有。
说实话,小演员们可太好了,演技个个都好棒,是支撑我看下去的唯一动力。
电影选题乡村教育出发点很好,细节也很还原,可剧情太单薄了,人物过分脸谱化,偷瞄了眼驼着背,两鬓斑白,头顶反光(当然这是遗传,倒不是累)的老父亲,天天吃饭还督促老妈教学多上点心,也不能为了突出女主就显得基层教师那么刻薄,让这群老教师们心寒。
看完电影天色已晚,刚好上次买的烟花还没放完,银色的火焰映的小妹的笑脸更添几分可爱。
如果如电影所说,在烟花下许愿更灵的话,我真希望我们农村的娃娃们,特别是留守的娃娃,多一点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能够每天笑着上学,希望小小的他们能有人教他们健康成长。
看完我只感叹一句:童心真美。
这个形容不光是针对孩子,也针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我不知道如果真正的小孩子看到这个电影会有什么感想?我看完很感动,我想这源于我一路以来的成长和教育没有遇见那个粉提老师,我遇见的是每一个老师认真负责,但是他们都有一套教育标准。
我不敢置喙这样的教育方式,因为我已经在这套教育方式下鬼使神差或者说几里拐弯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路,尽管这其中我付出了很多代价,但是每个人的路都是独特的,有的需要老师指引,有的需要自己去坚毅得守护。
但我依旧由束羡莫诗牛牛以及乃班上每一个孩子
很难评,虽然有出生地、童年印记加持,但就像王建房歌里唱的:我想飞~电影的确太飞了……还是喜欢以前霸王年代那些作品,就好真实好回忆……现在可能为了拿奖为了商业化就缺失了很早以前那种feel,只让人感觉脱离、不真实
这是一个平淡清新又娓娓道来的儿童故事,所有的演员都很真实质朴,故事也很接地气。一所农村小学,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如果静不下心来,可能会看不进去。支持国产乡村电影。
我对这个系列电影的印象就是,朴实温暖,让人感怀过去。这个系列电影一直在跟我们讲述的就是,因材施教的事情。第一集,“坏”学生有好的一面可取的一面,只要积极引导;第二集,有特长的学生,要积极开发引导他这特长的一面得以发展;而这第三集,则是要我们不要以表面现象取人,要认真看待每一个孩子,更要正确对待犯了错的他们,如何积极引导。我想,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任何错,有的只是犯错之后,被怎么样引导,或是怎么被纵容。又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语文填空题,冰融化之后是什么?一位同学填春天,被判了错,看到这,让我觉得因材施教或者素质教育还任重道远,但看到语文老师们的集体反应:谴责这位老师,我大感欣慰。在我们的生命中,希望大家,希望大家的孩子,都能遇到一位粉提老师,照亮自己苦闷辛劳的学习那条路。
不错的儿童片。孩子演的很真实鲜活,老师也很接地气。谁小时候不想要一个又好看又温柔又时髦的粉提老师呢?
姊妹篇诗牛牛的成长转向了和同样被边缘的毛叶的友情,但更多是从外部事件的推动,来反映孩子心理变化的,包括以班长为首政治化的氛围笼罩在整间教室里,针锋相对的承认世界、半成人世界多了些刻意。
张忠华几乎完全重复自己的作品,还有一些《地球上的星星》的影子,没有新意和诚意,比前两部《树上有个好地方》略差
虽然重复,但还行。
本人三年级时曾独自坐在讲台旁,羡慕牛牛有小妹陪坐。
2025年1月25日在看,和《树上有个好地方》居然是同一个编剧,那要好好看看了
特别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清新脱俗
普普通通,没有爆点,角色脸谱化
有曹文轩小说的味道
自我感动给谁看?
太美了,2025年还有人在做农村儿童题材,看着看着就想起了儿时玩过的泥巴,有点归根的感觉,可不是忘记了童年就忘记了人生的根基。诗牛牛和毛叶这样的皮孩子善良又独特,艺术细菌接地气并极具自然美。发现这些孩子,保护他们的艺术天分,早期教育尤为重要。
结局不太完美,其他都挺好
这个系列的质量一如既往的稳,难得的儿童片是真的以儿童为视角,而不是强加成人习惯让孩子去模仿大人。整个系列都能看到很多展现小学生心理的情节,那些小动作,小无奈,小攀比,小骄傲,小炫耀,小悲伤都是孩童时期才会有的。导演很会抓住孩子的特征,把童年的天真和烦恼都拍得很打动人,90后看得泪目。粉提老师在小时候的我们看来,那就是会发光的女神老师,虽然不真实,但谁没有幻想过有这样一位善解人意又温柔有才的老师呢。
第三部了,还是这么童贞
叙事生硬 童趣加分
永远没有第一部的灵气和真情实感了,基本沦为了科幻片。人物和情节,基本都是重油重盐重糖调出来的,前90%是社会的缩影,后10%是过审的求生欲
童心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