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新版我都看过,老版的瑞宣接近于平和+阴郁,新版的是平和+沉郁,两种区别还是挺大的。
《四世同堂》原著我也看过,瑞宣这个人物内心矛盾非常大,但表面给的感觉却是很平稳,有一种知识积淀而来的淡然处世风度,原著里写,整个胡同的人都尊重他,信任他,演成老版那个阴郁的样子,很难让人有接近的欲望。
瑞宣唯一一次在旁人跟前失态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一见父亲尸体就吐了血。
老版是这么拍的,新版不知道为什么改成痛哭了。
不过黄磊也演得很好,二弟靠着他的肩头哭,他自己即使悲痛欲绝也坚持站立着。
老舍这个书,写瑞宣的父亲天佑并不多,只有他哄着老父亲的戏份以及最后被逼得自沉的戏份比较详细,瑞宣和他的感情深厚,都出现在瑞宣得知他的死讯,在巨大的悲恸中回忆儿时的情景里, 不知道为什么老版新版,这部分回忆都没有拍,我挺遗憾的。
这样让天佑的形象单薄了些,也让演瑞宣的演员不好把握哭父亲那场戏的尺度。
黄磊演的并不懦弱,原版书里,瑞宣骂瑞丰,出口最重的话是一个滚字,其余只在心里而且无奈与自责多于愤怒,新版里,钱太太撞棺材去世,瑞丰惦记着她家的书画,想趁机卖了,瑞宣直接骂他畜 生, 我很喜欢看这段,非常解恨,如果完全按书里拍,瑞宣只是一味的敷衍,表面没有什么激烈的情感爆发。
在现在的时代才会显得瑞宣这个哥哥懦弱。
瑞宣在老三回来的时候,书里写他把老三当成希望,当成带来光明的人物,老三见了他的面,没有提瑞宣照顾家的辛苦,瑞宣心里还稍微委屈着,但很快释然,(惨然一笑貌似),想老三心里的“大家”当然比“小家”重得多。
黄磊演这版没有把瑞宣见过弟弟之后,有点委屈的样子演出来,而是单纯的欢喜,甚至有点仰视弟弟的意思,我想这就是楼主说黄磊没有哥哥样子的地方, 抗战8年,末尾的时候,瑞全回家,简直是久旱甘霖一样的存在,这种仰视的态度,完全能够理解的。
原著里,没有写瑞宣和富善先生正面的语言碰撞,(通常大家得知中国吃了败仗,都是“瑞宣不敢看富善先生的眼睛。。。。
”) 黄磊这版,多出了瑞宣和富善先生讨论战争和侵略的情节,一方面,瑞宣的气节体现出来一些,另一方面,富善先生只是一个亲中的英国人而不是真正中国国民这个立场也体现出来。
黄磊这版,瑞宣抚摸中国地图一组镜头,真是太到位了,就切在新版电视剧的片头里,此时无声胜有声。
蒋勤勤的表演,黄磊的表演,几位老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一个家是多么重要。
老舍原著里写,日本人只为6岁以上60岁以下的中国人提供杂合面,是让中国人“绝户”,“没有了老年人和儿童,中年人又活着做什么呢?
” 看了新版《四世同堂》,有了几位非常棒的演员营造出的家的氛围,演绎出的传统中国式扶老携幼,原著这段话才有体现。
看完原著,觉得瑞宣是坚强而有理想的,但被家绊住了,看了这版电视剧,会明白家不仅仅是责任,更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瑞宣也是很值得敬佩的。
老版看过后,祈家老太爷和打赤包比较有“戏”,原著里写过祈家人特别是瑞宣有让一些人“敬而远之”的能力。
我看老板的瑞宣,觉得他那个阴郁的样子,会让所有人怕而远之。
新版,黄磊会笑,八一三,他笑得非常温暖,像看见雨后彩虹一样的笑容,他对妻子儿女的爱也不仅仅体现在给生活费上,(也托编剧的福,加了很多表现情感的细节戏)。
他会和妻子一起为了节省开支吃最差的粮食,会在儿女吃五毒饼的时候,把笑容含在眉眼间,会在好不容易从监狱里逃出来,被小小的女儿搂住脖子的时候,要求女儿亲她一下。
瑞宣是沉郁的,因为战争,因为他的责任,可瑞宣也有他活着的快乐,他为之付出一切的家, 新版黄磊能够支撑得起这部戏,不像老版让配角夺了主角的光辉。
另外,一点跑题的话这个电视剧,联想到韩寒砸老舍文笔不好。
(不是砸巴金么,还是老舍?
) 有的小说看文笔,华丽的视觉,精雕细琢。
有的小说看情节,老舍很多小说都有纪实文学的味道,比如《四世同堂》比如《骆驼祥子》比如《茶馆》 写小说是需要文笔的,可是这类小说,强调文笔反倒显得多余。
瑞宣:“老二,你别以为天永远黑的,人越wuchi越有饭吃,不是这样的。
” 老舍的小说,老舍的结局。
嘘唏。
最近迷上老舍先生,前些日子看了数遍《茶馆》,最近又将《四世同堂》两版电视剧各看了几遍,同时对照着读原著。
小羊圈胡同,即大中国的缩影,胡同里的各色居民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代表:瑞宣,是国破家亡时苦闷的知识分子典型,小崔等则是有着朴素家国情怀的劳苦大众。
老舍先生所以将胡同命名为“小羊圈”,大约是觉得胡同里的居民(顺服的中国人)比较象绵羊吧。
先生是基督徒,耶稣常常将他的人民比作羊群。
老舍先生是民族主义者,发生故事的时代背景使之,但先生的思想绝不狭隘。
电视剧《四世同堂》的著力点是宣扬”民族主义“,如今的中国大环境如是,编导们有必不得以的苦衷。
尽管如此,两版电视剧都算拍得用心,不至于对不起老舍先生。
从细节上看,新老版各有千秋。
在豆瓣的评分也相差不多。
老版风格质朴写实,新版相对比较华丽夸张,两版都各有选得好的演员。
如老版的祁老人,瘦、硬、古板、守旧,是独立成家的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样,祁家即齐家,四世同堂是儒家文化理想的家庭模版。
而钱先生是“前先生”——象征日渐消逝的古雅和文明。
钱先生也是”前“先生,走在众人之前,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是小羊圈的精神灯塔。
因而原著中这个人物有点抽象,在我心目中有些模糊,不如其他的人物那样鲜活——俗人在生活中总是不乏范例。
及至新版电视剧的钱先生一露面,这个形象顿时清晰了起来:一个闹市中的隐者,原应该是这个样子:安详自若,超逸泰然。
饰钱默吟的黄小立先生不如儿子黄磊有名气,但演技绝对不俗,大约是个淡泊的人,所以饰钱先生很合适。
老舍先生笔下的钱诗人,有古风有骨气。
清心寡欲才可能有高风亮节,无欲则刚是高尚者的性格逻辑。
但新版电视剧却有一大败笔也是在钱先生:钱家一度只剩下翁媳二人,自然该避嫌疑。
钱老人安排儿媳回娘家,顺理成章,钱少奶奶若真贤孝, 就不可能那么哭天抢地地闹, 对“公爹”的归来或离去哭天叫地, 一口一声地喊“爸”,自己的亲生父亲在侧却视之若无,实在有悖常情。
凡此种种使钱家翁媳看起来关系暖昧,钱老人似有“爬灰“的嫌疑。
我猜编导皆是有了点年纪的男士,喜欢看到老男人被年轻女人爱,这样安排可能是为了释放他们心底里的某种情结,又或者是自作聪明地以为钱少奶奶怀孕是老舍先生的春秋笔法?
又或者是编导们在暗讽什么?
中国人向来“大英雄沙文主义”情结严重,而且常常以为领导们都该是道德楷模。
编导这么一安排倒是歪打正着,可以对治这类“左派幼稚病”。
不过却绝对不可能是老舍先生原意。
我依稀记得患晚期肺结核的病人性欲亢进,钱少奶奶怀了遗腹子并不有违常识。
—开始我本不打算看新版《四世同堂》,我从不看所谓“偶像剧”,因为新版的演员太漂亮了些——除了冠小荷——原著中本就是个漂亮人物。
85版电视剧中的冠小荷不够漂亮,新版里的够漂亮,演得又极传神,话风透着那么一股子的虚头八脑。
赵宝刚先生是导演,自然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和内涵,非一般演员可比。
况且又与《四世同堂》有特别的缘份——85版中他演祁瑞丰,所以对作品和人物的理解有深度,他把冠小荷演铎得是如此精彩,以致于都令我喜爱——我特别喜欢看有他出现的场景。
两版的大赤包也都好,老版的更写实,新版的有些卡通化。
恰似各自版本电视剧的整体风格。
新版里的胖菊子十分漂亮狠辣,狼辣得有些过了份——王澜本色的气质大概与这个人物有距离。
老版里的胖菊子形象则更贴近原著:胖、蠢、庸俗。
李文玲也是与老舍作品有缘分的演员,她在《茶馆》里演王利发的大舅妈,倒比二十几年前还好看些。
两版的蓝东阳都还不错,新版的看着更奸诈又颇有些滑稽,85版的则够阻险,且看着的确很脏。
新版的李空山更贴近原著中的描写。
85版的李空山则与原著有距离,并不象军人,且形象十分恶心,很难想象招弟会主动跟他——即便她有荒淫放荡的心理基础,大约也不会对那样的男人投怀送抱。
新版对招弟失身于李的情节处理比较可信。
两版的招弟都还基本符合原著里的形象:漂亮、虚荣、肤浅,郭美美式的人物。
只是新版的招弟在初期表现少女情怀时有些做作。
而祁家老三瑞全,形象气质都对路,是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该有的样子,而且越看越帅。
至于高第,单从形容上看,85版高第的面容更符合原著中的描写,新版的高第太漂亮了些,依我看比招弟更漂亮,当然现代人的眼光与过去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
原著中的招弟是小巧玲珑的美女,高第身材好,高挑,但容貌不及妹妹美丽。
两版中的桐芳却都不大讨人喜欢。
老舍先生一定很喜欢听京韵大鼓,还曾经特意为鼓书艺人立传,写过一部小说《鼓书艺人》。
在《四世同堂》里,先生对大鼓妞出身的桐芳给予了很多同情。
桐芳时而表现泼辣,盖因环境逼迫,为了自卫而不得已。
然而,不管她再怎么聪明勇敢,终归是个姨太太,是以色伺人的小老婆,新版电视剧对这个人物的处理极不恰当,把她拔高成了个女英雄——完全脱离了她的环境和处境——在冠家,桐芳唯一可以倚靠的是丈夫对她的宠爱——这是她的立足之本。
《新四世同堂》里却看不出她与冠小荷有什么夫妻情份,却总是横眉冷对,恶言相向。
表现得颇象个独立的现代女性。
除她以外,新版电视剧对其他的所谓“正面人物”也都有所拔高,有些情节被改动得很不可信:钱先生的狱友男青年,原著中是签了字被放出去了,我们大可以想象他出狱后会象祁家老三瑞全那样出城去投军。
新版电视剧中他却是因失去爱人而得了失心疯,对日本军医发动了自杀式袭击。
懂得隐忍,伺机而动,难道不是有智慧和性格坚韧的表现?
失去心爱的人就发了疯难道就不是精神脆弱?
类似的情节还有小顺儿打倒日本孩子:小男孩经父亲点拔几下,马上就有了勇气和技能,打倒了两个比他大的男孩子。
凡此种种超现实荒谬场景,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
在我看来,新版的最重大缺陷是删除了陈野求这个人物,这么一来,敌我阵营就泾渭分明了,非黑即白,没有中间地带。
也就不必对杀敌(日本人或汉奸)有任何心理纠结。
这么一来,或者迎合了思想浅薄的人,却严重浅化了原著的思想。
在这些方面,85版电视剧更忠于原著,也就更贴近真实。
只是不能让喜欢快意恩仇的观众觉得畅意。
头脑简单,思维两极化的民众,是产生革命的土壤。
当然了,新版《四世同堂》对有些细节的处理更细腻,对原著的处理改动也非一无是处,例如老三瑞全踢碎老二瑞丰夫妇屋门玻璃一节,表现情绪更痛快淋漓,随之发生的口角,不同人物的个性表现鲜明,这一段非常精彩好看,算是新《四世同堂》的神来之笔。
机缘巧合下,今年我买到了一本新版老舍作品集,四世同堂之惶惑。
在被老舍的行文撼动之下,我下载了一部老版的连续剧看了起来,刚看一点,央视的新版也开播了。
新版中背景音乐老是循环不断的陪着人物对话,非常不搭调;剧中的老北平人的口音听起来都是河北以外的感觉,很不爽,因为后期还出现了天津话等方言,所以还是要配上道地点的老北京话才妥啊。
祁老二的表演也有点用力过度了。
第三就是在谈到淞沪会战的时候,应该是镇守四行仓库,不是洋行,这个倒也问题不大,在谈到胡阿毛的时候,剧中编错了对白,说是胡阿毛冒死把青天白日旗送到了洋行里。
这个是错误的。
历史上冒死送国旗的是童子军少女杨惠敏,而胡阿毛是开车把一车鬼子送进黄浦江里同归于尽的。
老舍书中没写,可能在当时是人尽皆知的。
而书中钱家二少也是开车和鬼子同归于尽,显然是用钱二少在影射胡阿毛。
我认为编剧不该出这样的错误。
我只看见爷爷和当妈的对无耻的老二无限次数的原谅,并说“那也是我亲生儿子!
”,老二当面对老大无耻样子,老大还是让自己媳妇忍,并说“那是我亲弟弟”,爷爷对菊子单方面休了老二,愤慨的说“怎能她说断就断,她生是……,死是……”,老二怎么撒泼都惯着,还让老大都粮食紧缺情况下,拿钱让老二保命去和汉奸疏通关系,让韵梅不要把老二错事告诉老大,让韵梅立马原谅老二之前保自己,见死不救行为。
什么四世同堂破玩意,生二胎以上就是祸根
四世同堂37的剧情结构会比旧版伸缩度高很多旧版风格更厚重 新版轻快了点 选角也是先入为主的看旧版更有感一些掺入了一些戏略 戏说的成分 这样改编 让特有历史的凝重感荡然无存 没意思 桐芳哪有这么风头 还盖过大赤包 和原著差太多了胖菊子倒是和原版很像啊你喜欢的人 她对你不好 那也得默默忍受 那是爱他的表现 爱上一个人了 就不能改变 这才是纯洁的爱情?
小崔这是风风火火一粗人 粗中又粗了改编的地方不少 把排长编成临时加入顶替钱诗人的位置 加高了悲壮性还有和钱先生一并的爱国青年殉国又殉情了不知道是不是的确的先入为主 但起码反派角色里 晓荷瑞丰之类 的确是比不上前作不知道赵宝刚和瑞丰对戏的时候 有没有一眼望过去都是二十五年前的自己感觉可是你能不能给给我个面子啊 老街坊 老朋友了 咱们的交情算帮我 我忘不了你 你也忘不了我 不送 不送 留步啊赵宝刚演的不如二十五年前的冠晓荷和自己 但冠晓荷的戏的确仍是有趣的紧 此乃天亡有楚 非战之罪也13 晓荷 以后就是厅长 省长 主席 啊 哈哈哈哈 14的反派角色都很出彩 很有味了 李科长 麻烦 麻烦啊 就是太老实 这两句话把书上的内容体现的是惟妙惟肖啊 真是形象了我是不是人不要紧 重要的是 咱们现在应该要好好的坐下来讨论讨论这件事情 这样金句怎么好像在书上没有多少印象高亦陀是不错的 说话还有一二三四 还能打个比方 说出改朝换代的理由 把你我他的关系 还有局势的客观因素 都分析的面面俱到的 也是好口艺剧情改太多了 居然把主线引到幕后的钱先生提前引到台前 提前量超出许多的找瑞宣加入宣传组了晓荷也是慢慢入戏了 不成问题 不成问题 都有办法 都有办法 哈哈哈哈瑞丰的应当是这样 应当是这样 这一套词组强调两次的效果还真的恨fun很有趣很有喜剧味道啊那个蓝东阳越看越有些小马的意思了 觉的这个反派三人组渐渐有新版的风格了冠宅:蓝东阳干什么呢 谁知道他干什么呢 神经病 呵呵呵呵小崔这剧情改的 多了几分悲剧色彩 崔老爷子反而却连个崔子都没有成改编的剧情 你跟大赤包吵架 哪回我不是向着你啊 转眼之间 你跟桐芳吵架 哪回我不是向着你啊 真真是八面玲珑之模范人物祈府:你看 他还会拱手 你看 他还会说岂敢 岂敢 富善的配音一点都不显老态的质感 明显和年龄段不符 而且散场时候有一句jesus 字幕都没有译出来日本老太太不讲英文 长在中国 倒改说中国话了大赤包真是6,李四爷就败在不够圆滑了,或者说她的圆滑克制了李四爷的刚正22后很多改编的剧情 都不按原来套路来了 主要是把时间线都打乱了小文先生举手投足真是满满的满清旧贵族气质高第把短发的头发披下来,真是秒变清纯天天看相聊天 都快可以到东安市场摆摊子了 哈哈哈哈 陈野求的末世相替成了刘棚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幸好只有八年 要是十六年 三十二年 像蓝东阳这样的人 就满大街都是了绕圈一周 癫男方六 哈哈哈哈这老太太一会中文一会英文 也是六看最后抗战才胜即欢庆烟花场里 众人席开数桌 榥筹交错 但外攘之后 离国共内战 大跃进 反右 文革之后的开放盛世 却还有那么一段不咸不淡的距离 祁老人会走到哪一程 二世 三世 四世 又会如何呢只愿一雪国耻早来还家 复了山河仍需后生重塑月圆之夜尽是太平岁月 花香之地都是和平景色
两周前看完,已经错过了表达读后感的最佳时期,但还是要记一下。
小时候学语文课的时候有一个灰常伟大的梦想,就是把老舍巴金这些人的小说都看一遍,而不是只能局限在书本上的选段。
可是等到有权限有自由有时间的时候,却从来没有正眼瞄过。
这不是一部我一直想当然的恶俗的宅斗剧,而是抗战背景下一群平民百姓的生活写照,却依然让我久久回味,挥之不去。
这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抛头颅洒热血,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潜伏战无间道,更没有大快人心的反恶锄奸,有的只是一群小人物为了生活所表现出的迥异的行为举止。
虽然有的令人厌恶不堪,有的令人为之动容,但其实存在即合理。
只是看着看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四世同堂之首的老太爷活了一辈子都有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所以我现在想不明白也是正常的,不要想太多啊不要想太多。
2012.3
刚看到中央一播放四世同堂 我就去书店买了书 书并没有被摆在很显眼的地方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 找到之后才觉得更加珍贵据说是写得比较出色的抗战作品 我其实很少看这种激发民族气节的书怕看了太气愤 而看不下去 本来是想一边看电视一边看书的 但是看着电视觉得太气愤了 一直没敢翻书 所以我是没有看过原著 也没有看过老版的电视剧 也没看过关于这个新版电视剧的任何褒贬评论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 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因为里面很多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都想为他们说几句 这是很难得的我最想说的是妞子 甜美的小丫头 有着与年龄截然不符的懂事 在那个所有北平人都吃不饱肚子的年代 她说着妞子不饿 妞子不饿 要把曲奇留给爷爷吃 可是最后却饿死了 转眼日本就投降了 中国胜利了 北平城的人们都欢呼着胜利的喜悦 可是妞子没有了 满天璀璨的烟花又怎能补偿这幼小的生命还有小文夫妇 人家都说戏子无情 可是这对唱戏的夫妇却让我们刮目了 他们是那样的恩爱 如果那只是小爱 那么他们宁愿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唱戏 最后的最后 双双射死在日本人的枪口下 死得美丽又壮烈 那就是他们的大爱 还有高第 开始的时候 只觉得她是个清秀的女子 温良醇厚 怎么都不像冠家的女儿 好在结局是她得到了幸福 我一直觉得冠家人之间根本没有亲情 女儿被父母利用 当作他们攀升的工具 恶毒得如此苍凉 只能说他们演技太好 后来才知道扮演冠晓荷的居然就是传说中的赵宝刚《永不瞑目》《奋斗》及《我的青春谁作主》的导演 见识了这部电视里还有许多生动的小人物 四爷爷和四奶奶 钱伯伯的亲家 那个巡抚 那个经常打媳妇的车夫 那个日本老奶奶 已经做好心里准备了 决定回去看老舍先生的原著
看懂了战争中人性,把人性却表演得淋漓尽致。
瑞宣 文雅略带忧郁,包含正义之气瑞全 血气方刚钱默吟 满腹经纶,投身革命白巡长 狡猾却正直瑞丰 实打实的汉奸等等。。。。。。。。
原先就读过《四世同堂》那是很久前的事情,很多情节都有些模糊了,央视播放电视剧,又激起了我的兴趣,从书店买了一本认真的读了一遍,而且是对照着电视读。
掩卷而思,觉得书面的远比图像的来的清晰。
央视的电视剧应该算是比较有水准的,而且还找了那些名演员来演,着实下了功夫,宣传也很到位,但看片花是没有什么纰漏的,可是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觉得改编的痕迹太重,让人觉得面目全非,没有了原剧的那份凝重,而故意的将个别人物性格鲜明化,却扭曲了小人物的真实心理。
觉得这是一份缺失,若是按照原来的剧本走,那可有的看了,还原小人物的内心,还原小人物的灵肉,那才是真实的尊重生活,尊重作者。
看的是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话剧,由田沁鑫导演,切换场景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
2017年10月来到乌镇,参加乌镇戏剧节,亲眼目睹田沁鑫老师,黄磊老师,濮存昕老师,为人低调亲和。
辛柏青是国家话剧院继濮存昕老师之后又一英俊小生,想起《幸福像花儿一样》,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殷桃的戏就略微弱一点,都是一个性格,但饰演是最适合自己的角色☘️)最喜欢的人物是大赤包——秦海璐表演太棒了,加上声带音色修饰,鲜活人物形象完全树立在舞台,被她吸引。
记忆犹新的是第二幕喝醉酒的状态,人性的反应,丑而嘴脸,精确到每一个表情,眼神,语气,动作,幽默,节奏。
尤其七力四感中的四感表现的特别到位。
跟现在的剧相比也还可以了,但远远不如老版。优点是化妆、打光、画质都提高了,这也是应该的。缺点太多,比如莫名其妙的摄影和配乐,让整部剧非常轻浮;比如全体演技大跳水,爷爷只剩木讷,老三痴呆又迷糊,冠先生不再风流,招娣。。。这演员连个妩媚又使小性的绿茶都不会演么?脸谱化的问题一点儿没改。几乎全员台词功底差,听起来就是背台词,而且完全没有京味儿。老舍对北京怀有的深情完全没有体现,比如老版以很长一段北京街头场景做开头,新版换成了打仗,还拍的乱七八糟,基调就错了。另外改编全都好奇怪啊。
活灵活现的老舍四世同堂.黄老师好戏份儿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赵宝刚竟然是位如此优秀的演员!!!
有意思!!
喜欢老版
竟然2016年看过了,为什么我毫无印象!!!
3.5
韵梅发现瑞宣丢了工作怕家里担心坐在外面丝丝哈哈的靠时间的时候。韵梅转头抹眼泪,我也跟着抹眼泪了
老二把巨婴演的神了 大老爷们遇事儿喊妈喊爷爷 然后哇哇哭 赵宝刚也这么会演 /中国人拍战争片为啥老是让剧里的外国角色夸中国人意志力强大让后承认自己国家打不赢 尬他娘的/老太爷每次哔哔我都想呼他丫的 越看越难受 难看的难受
刚看一篇推文说这部剧8.3分,但标记看过的人不足3000,默默赶来标记......
战乱中的和平, 跟现在比呢?和平底下暗示着什么呢
总体7分。槽点实在太多,其中离谱的有:瑞宣的学生竟然全是洋人,并且他跟学生说我们亡国……仲石杀死一车鬼子被实名公告出来,冠晓荷还用去举报?瑞全和王排长一起以送殡之名逃出北平城,竟然各自背着个大包袱,不怕搜出来?瑞全就算了,王排长是败兵,竟然也有行李??内容过多,干脆边看边记录,写了个剧评。
赵宝刚演的比导的好
大赤包一家的遭遇让人又愤怒,又哀伤。
老舍 巴金的作品好像
那些人那些事,很喜欢主演们
不知道原著是否就是这样,只是感觉有些滑稽,不是那么感人,也不是很引人。
全部追完,和话剧有些情节不一样。经典值得传诵。黄老师的最后文艺气息。
不知道为什么,老版片子一翻拍就不如以前好看,感觉这部剧的京味儿少了不少,黄磊和蒋勤勤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