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不行,所以其他的角度说不了太多,随便写写记得最清楚的那点。
印象中非常深刻的是,镜头中很多怼脸的特写,以及对于主角那双绿眼睛近景拍摄,所以对于海报上人物前后排列在海报中的几个位置,但只有一束光照在男主角眼睛上这个构图,印象很深刻,像是要通过这束光照进这个双面间谍眼睛中,更是通过这双绿色眼睛表达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对这场战争不太熟悉,仅从这部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是,一个双面间谍的复杂人生,请各位看剧的观众们来评判,不管是选择东方还是选择西方,剧中都相对完整地表达了两种社会形态,以及这个形态中各种各样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很符合人性的东西,可能有些情节会有点戏剧化,但想表达的思想差不多吧,这里不讲对错,所以我个人看这部剧想说的观点其实挺中性的 – 留在越南或跑去美国,甚至心在曹营身在汉,不论是哪一种生活状态,战争以及社会的架构改变对于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个人在这场战争里都变得畸形而扭曲。
(基于第一集所写) 有一些名字,比如朴赞郁和小罗伯特·唐尼,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吴珊卓,乍看都挺风牛马不相及,可一旦相撞,就让人眼前一亮,好奇爆棚。
Max的新剧《同情者》就玩了这么一出混搭大戏,方方面面都以拼装先行吊人胃口,这也贴合好莱坞加速开发带有非西方背景故事的趋势,更多外来元素给本土创作增添新意以及视野,尤其是一些顶尖创作者的合作、过招,至少能够先声夺人。
《同情者》有一块很合适的土壤。
它要在七集篇幅里,还原一名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随后他在洛杉矶的难民生活。
越南与美国,间谍与难民,身份的相互交错,注定故事哪怕只有短短时日的聚焦,但是前接持续二十年的战争,后续不知终点的对抗,已经有足够宏大、悠长的时代背景。
剧集开篇有几句话,「在美国,它被称作越南战争。
在越南,它被称作美国战争……所有战争都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在战场上,第二次在记忆里。
」这是对这些经历与创伤的二度延续,也精准打开了《同情者》这个大制作的坚硬外壳。
故事一展开,就是侯宣德饰演的男主角在陈述。
整整一集,他没有被提及名字,资料上只有约略的「队长」二字,作为含糊暗示。
在小黑屋,他交待自己是间谍、潜伏者、特工和双面人,身份名词的罗列,一边在布下悬疑基调,一边在重复加密,让他深深潜入那场牵涉多方势力的战局,通过人与历史的勾连重述历史。
尤其是「双面」,实质上也是整个故事的一大核心。
首先他是法越混血,其中法国血脉来自天主教神父父亲,在夫权、父权、神权上叠加的,难免是侵略者、殖民者的意蕴,而他典型的越南长相上,嵌了一双蓝眼睛,成长经历所经受的侮辱可以先旁人一步,在内里滋长蔓生。
其次,他在越南出生、长大,但是在美国念大学,与其说自我认同有了变化,不如说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如指掌,让他产生了更大的抽离心理。
由此他精通了英语,远超同胞在口音上的挣扎,他可以「聊美国棒球队排名,聊魅力迷人的简·方达,评论滚石乐队和甲壳虫乐队的优缺点」,可以以西方「身份」畅行东方。
他会抓住一切机会炫耀英语水平,并将其转变成自己的生存工具,以及某种带有挑衅属性的勋章,在身为间谍的苦困中,先行享用「高人一等」对过往屈辱的反击。
这不同于法语,也不同于法语予以他的矛盾。
顺着语言的双面甚至多面,又有了第三点。
他是来自北越的卧底,但是做了南越的军官。
在他的「口述」中,越共领导北越,打败了长期殖民越南的法国,而南越则是美国从法国手里夺走并接管的,形成了延续历史的新矛盾。
他站在北越或说越南的间谍立场,赋予了这股大潮正义性,而他跟南越军官、士兵以及美国中情局特工的交情,也激增了间谍本身的自我矛盾。
第四个「双面」特征附着于这样的矛盾性上。
这不仅是他为了确保好友邦等人的安全,争取到美军撤离计划的支持,却没想到机场受到袭击,导致邦的妻儿当场毙命,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办法调和各方冲突,没有办法螳臂当车,他必然会在这样的撕扯中以个体见证愿景与现实的背反。
于是等他与幸存者去到美国,在异国环境中跟伺候的将军等人一样,面临社会地位的急速沉降,身份的掣肘再度让他成为观照战争与文明、人性与兽性的容器,他在秘密身份与未知经历中所埋藏的,是双面人本质上的渺小与虚空——现状总能找到更多荒谬落差来瓦解他作为个体的差别,作为智者的敏锐。
往后,还会有更多剧情体现双面状态的丰富性,而在第一集的展开中,我们见证到的是双面人生率先遭遇审问。
他的美国朋友克劳德不像原著那样,最先展现的是相对亲善甚至假装糊涂的一面,在电视剧里,他被克劳德「请」入戏院,不得不见证自己的同伴,一个女性,跪在台上,被若干充满游戏劲头的男人残忍胁迫吐出情报——这很朴赞郁,惯用也善用人性的阴暗来做毋庸赘言的表达。
坐在观众席正中的是他,克劳德则在右后方,既是在看审讯,也是在看他的反应,与此同时,又故意留了视角盲点,允了他偷偷落泪的机会,或者说这是导演刻意与观众的交流,表明在此已经跳出了逻辑的严密,是主角借助眼泪,为自己,也为导演抒情地亮出底牌。
显然,双面人不止一个。
各式人物同时踩在不同的阵营,营造了历史更大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同情者》颇为驳杂的音量和视角。
我们对他们身份、立场所提起的兴趣,也是对这样一个格局的好奇,即早已被拍滥的越战题材里,其实还有很多叙述的可能。
刚才提过,放在越南和美国,这场战争连名称都是不一样的,对应的还是立场差异。
我们倾向于把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称为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因为判定为中苏等国所支持的北越(即越南民主共和国),协同南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战线」,反抗受到美国等支持的南越(即越南共和国)。
战争从1955年持续到1975年,是二战后全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并对世界政治格局、思想文化进行深刻重塑的战争,也是美国自二战后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因为消耗过大,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最终逐步撤离越南,而北越打赢南越后,获得了越南的统一。
尾声阶段涉及到的北越轰炸空军基地,美军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撤侨行动「常风行动」,《同情者》第一集都有一定还原。
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给了男主在内的许多人思索现状与未来的动因。
乱局对历史进程无从估量的调度,拉长了剧名「同情」的辐射范围,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国人,既是对当下,也是对历史,它实质上可以激发出天真又伪善的质地,观众会借此静候更多荒谬的面向。
这就有别于许多越战电影的模式和落脚。
从六十年代战时的《绿色贝雷帽》,一直到前年的《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已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美国出品居多,二是对战争的否定、批判逐渐成为主流。
当中不乏经典,包括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猎鹿人》《野战排》《阿甘正传》,摘下戛纳金棕榈奖的《现代启示录》,而我们也习惯了在展现战争残酷或将士创伤的影片中,形成对同类影片的先行认知。
《猎鹿人》《同情者》不是没有这些展示,但是放在次要位置,它更要通过双面人与双面人生,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在暴虐之外更多派别始终尖锐的对峙,在结束之后相关人员依然受困的影响。
而且原著作者阮清越是一位越南裔美国小说家,经历过1975年西贡陷落这一历史事件后才举家移民美国,就跟写出《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的王鸥行一样,共享了类似的由越至美的过往,也共享了越战阴影,以及把这些创痛植入文学叙述的意图。
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文坛的不吝赞美。
如果说王鸥行在日常生活与同性倾向中予以越战创伤别样疼痛,阮清越则在传奇杜撰中把伤痕拆解、拼装成更扑朔迷离却也更醍醐灌顶的现状审视,通过谍战、悬疑等多种类型的杂糅,通过陈述方式与呈现视角的不断变化,推演历史的裂变与未来的讽喻。
这样盘根错杂的文本并不容易转译成镜头语言。
朴赞郁做了最基本的铺垫,也遵循原著跳荡但紧实的思路,来打破线性叙事对故事的束缚,观众在黑暗与紧张的拿捏里开始体会到既因为传奇而抽离、又因为亲历而亲昵的东方视角,哪怕奇观还没有亲民地表现出来,却展示了这部作品不甘平庸的野心,一如现下的男主。
三集过后,继《女鼓手》后再拍谍战美剧的朴赞郁会交棒给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过《上帝之城》《不朽的园丁》《教宗的承继》,对历史与现状观照透彻的导演。
而最后三集则由马克·穆登负责,他拍过英剧《绛红雪白的花瓣》《乌托邦》和电影《援助》。
继《奥本海默》后再度推远钢铁侠影子的小罗伯特·唐尼,得了克劳德这个角色。
而在《杀死伊芙》后迅速拓宽事业又一春的吴珊卓,会扮演尚未出场的索菲亚,让人颇为好奇在这个阵容混杂的剧集里,这些各有特色的成名影人,可以把故事的层次逼出几分。
目前看来,剧集不像原著,能在一开篇就把受众狠狠推入一个语言网织的漩涡,它还在略降门槛地招客,而缺少那种从容自若的狡黠,不管不顾的霸气。
但故事只开了个头,或许我们至少可以期待在前半段,它能逆跌出不辱身份的成色来。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Không có gì quý hơn độc lập, tự do! 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還似夢中隨夢境,成就河沙夢功德。
鏡頭比文字更暴力,這是越南戰爭告訴世界的道理。
這部連續劇又透過不斷回憶、再現、重新書寫逼迫觀眾直視暴力,鏡頭直白地呈現暴力、食物和性,這些最具體的元素,讓人看到國家和世界秩序如何具體在每一具肉體、骨骼、皮膚、神經上。
Đảng Quốc gia用暴力逼迫主人公(一個作為同路人的間諜)回憶、思考,「什麼是比自由和獨立更寶貴的」,最後主人公通過越南語和英語的翻譯想出了Nothing (Không)這個答案。
革命吞噬自己子女的故事,在整個20世紀都是老生常談。
在砲聲隆隆和燃燒彈下探求主體的青年男女得到了什麼?
加倍衰老,失望,殘破的身軀和掩蓋在傷痕下的誓言。
「沒有什麼能讓我失望了」。
「最黑暗的地方屬於我」。
「夜晚的光屬於祖國」。
而祖國正是要離開的地方。
Two-faced在英语中,是一个非常难听的骂人话,基本上等于说一个人两面三刀,阳奉阴违,背后搞小动作,是一个不值得信任的阴险狡诈之人。
在《同情者》中,男主角可以说是一位究极双面人。
在血统上,他是法越混血,被越南小孩视作长着13个屁眼的怪物,被法国的偷情牧师父亲视作风流浪荡事的副产品;在价值观上,他为了越南的独立和自由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坚持着共产主义信仰,但同时也对美国文化如数家珍,时常用英文的方式思考;在阵营上,他是北越的特工,同时也扮演着南越的秘密警察;在人际关系上,他的两位从童年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死党,一位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同志,一位是铁杆的资本主义拥护者。
更绝的是,男主作为特工的职业,使得只有他说的一套跟做的一套天差地别,瞒骗所有人成为了自己的工作,甚至侵蚀了自己的日常,剥夺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
他最了解的人是自己的敌人,最陌生的人反而是自己的同胞。
他生活在伪装之下如此之长,以至于有时候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还记得自己是谁,以至于人们不再相信他还能记得自己是谁(但我们看到结局,就会清楚的知道,男主的态度从来都十分明确,所有的迷惘只是表象)。
永恒的中间人,永远的同情者,永无止境的痛苦对于这种“中间人”、“双面人”,本剧的剧名称其为“同情者”,我认为是再好不过的概括,一语切中中间人的某种特质,即因为ta对矛盾的双方都放不下自己的同情,因而使得自己永远被困在一种中间状态。
男主角不忍看自己的革命志士女同胞被残酷虐待,同样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作为南越军官的挚友“邦”死于战火或自残。
他苦苦挣扎地想在好莱坞种族主义导演的电影里还原北越战士的真实面貌,但也会为暗杀Major和Sonny而心存内疚,为南越将军的女儿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欣喜,为Major遗孀和母亲的悲伤而自责。
他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见证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
这些人进入到了他的心里,他就再也无法割舍他们。
即便时时让自己陷入伪善,他也总是想尽可能地顾及两边周全。
这种中间状态,对于“同情者”来说,意味着无边无际的痛苦。
这种痛苦首先来自于“无根性”,就像教授在酒会上问他的那个问题,列出自己的东方属性和西方属性,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适用于他的共产信仰vs小资情调,北越人际关系vs南越人际关系,等等。
他在这些维度上似乎都是50%对50%,两方的缠绕已经水乳交融、难解难分,这也就意味着男主处于永远的漂泊状态,没有稳定的根系,没有homeland,没有故乡;其次来自于“边缘感”,处于中间状态的人,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总体稳定、恒常的环境中,或者说大多数人接触到的社会面向不足以复杂到让自己认知混乱的程度,能够比较轻松地为自己找到一块价值观上顺理成章的栖身之所。
这也就意味着,能理解中间人处境的,也就只有同样稀少的其他中间人而已。
由于中间人的双面性,他同时被两边不信任,大概率那些身边表面和和气气的人们(例如本片中的CIA局长、教授、议员)乃至同志战友(例如北越的各色人),都没有真心把他当做自己人。
也因此,他的意见和言说被视为不重要的,或者需要审查的,他是可以被随时牺牲掉的边缘人、弱势群体,不会有多少人为他感到不公,毕竟本来也很难谈得上对他有多么相信;最后,中间人的痛苦也来自于一种“徒劳感”。
中间人看似能够架起沟通两边的桥梁,但实际上桥梁是如此的脆弱、转瞬即逝,以至于人们很少对其加以关注、驻足留恋。
就像本片中男主费劲巴拉地在电影《村庄》中加入私货,以自己差点丧命来要挟导演更公正地呈现北越人的形象,结果就是,也许这部片在美国已经十分进步,但里面的镜头还是被越南当局视为难以接受,任务失败。
我之所以被这个设定如此深深吸引,是因为它无比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中间人”(或者说双面人)的心理困境。
一个“中间人”的日常生活有时候真的有点当一名间谍。
因为人总是要活在社会中,必须扮演好这个社会期许你成为的角色。
但由于ta本身就是50%:50%(或者60%:40%吧,whatever),也就意味着ta只能显露自己的50%,而总有另一半隐藏在一副面具之后,大部分情况下都要小心点,避免谈及。
即使谈及敏感话题,也只拣对对方顺耳的那一半,或者用对方熟悉的话语,包装一下那不顺耳的另一半,一些特工小技巧。
有时候ta忍不住用他们娴熟的话语,拐着弯提醒他们这个世界还有他们未曾认真想过的另一面,这些话就像绵里藏针,让他们感到不适,提醒着他们,也许这位中间人终究不是他们的“自己人”。
这是一种双向的“背叛”。
一方面,这位中间人总是隐藏着一半的自己,“骗取”别人的信任。
而另一方面,当ta偶尔显露出一些作为中间人的“多余意见”,换来的总是斥责与讥讽,这何尝又不带来一种背叛感呢?
也许,一个中间人,曾经在海外冲着针对自己祖国的谣言奋起发声,换来的是自己被洗脑的指控。
在国内,也许ta曾驳斥某些排外思想,换来的同样是被洗脑的指控。
也许究其根本,只是ta还在怀念曾经的那个全球化、多元融合的美妙梦境,至少在当时的那个梦境中,世界仿佛对ta这种中间人还是比较友好的。
在这个去全球化的时代,推出这么一部《同情者》,何尝不是一种nostalgia呢?
换一种活法,给自己“降维”?
抱歉,做不到剧中有这么一句台词:“Love it or leave it”。
一句在字面意思之下潜藏着美国种族主义的话语,意思相当于是说,抛弃你的原生文化,融入美国白人文化(或者扮演好一个美国种族大熔炉的标本、点缀),要么就滚。
这句话被Major援引用来宣扬他提出的生存方案:学会做一个美国人,成为一个美国人,这样能让你生活得更好。
男主这么爱着美国文化,最后他成为美国人了吗?
没有,他违抗命令跑回了越南。
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
在越南的营地里,他被关押了一年,不停地写着自己的忏悔,一遍一遍地解释自己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种种。
也许只要他给出教官想要的答案,他能凭借自己功臣的身份,赢得至少从轻发落,不久后回归正常生活。
最终他给出教官想要的答案了吗?
没有。
他带着邦跑了,故事停在了一艘漂泊于大海上的逃命船,而他也停留在了一个永远的中间状态。
也许如果他选择了其中一边,就能收获一种轻松、自洽的活法。
但他没有。
中间人有着自己的反骨,不会轻易变成外界想要自己成为的样子。
其实也并非不想,只是当他进入了中间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很难再回去了。
因为也许他通过河两岸的风景,明白了这样一件事,就是世界上其实不存在恒常不变的真理,存在的只是不同的视角。
他半被迫半自然地习得了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的方法。
就像一个万花筒,转了一下就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样貌,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一个理念或意识形态是其中一种视角,也许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视角、非常有用的工具,但一个工具笼罩不了所有,总有它照耀不到的地方。
透过另一种视角再看一遍,再审视一番,比起死守着一个坐标系坐井观天,对他而言更加make sense。
当他在美国一次又一次深刻感受到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以及目睹CIA和议员把越南当擦脚布一样肆意玩弄的情景后,无疑是不断印证着把这些帝国主义垃圾驱逐出祖国的正当性。
但他的挚友邦(Bon)所说的,为一个必将失败的任务赴死,也好过在家里对着妻儿耀武扬威,以及好过在一个自己不属于的国家发烂发臭,从个人的角度上,也是那样振聋发聩。
以至于当营地只会用暴力阻止邦说自己想说的,逼迫他说自己不想说的时,让人不禁疑问,这些人真的有资格高高在上地教育邦吗?
异曲同工的是,在本剧中,突然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倒带,或者把一个故事讲两遍,其实也是提供不同的视角。
就像那个在电影院里拷问北越女特工的场景。
放在电影院的荧幕前,有着非常明显的隐喻含义。
拷打女特工,对于男主的记忆是一次事件,对于他的回忆录是一个故事,对于南北越双方来说,是一幕需要分别以自己的视角加以诠释的“戏”。
那天在电影院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女特工后来在营地里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那是一场性暴力和精神侮辱。
在男主的自述中,他把性暴力弱化为了痛感暴力,并为自己虚构了冲向舞台试图制止的情节。
但是男主描述的版本,就是完全不真实的吗?
他眼睁睁看着同志为保护自己饱受凌辱的时候,内心喷涌的怒火、冲上前去阻止的冲动,最终没能转化为行动,但也真实存在过,不过在女特工描述的版本里,这些内心活动并不会显现。
结合两个版本之后,才是更加真实的故事。
“No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在本剧临近结尾的时候,男主的挚友,同时也是营地的政委“Man”,给了男主最终的考验——对于男主来说,究竟有没有高于独立和自由的东西?
谜底揭晓,“Nothing”才是高于独立和自由的东西。
从Man的角度,他几乎是逼迫男主认清了这个事实,也就是北越承诺的独立和自由都是虚妄。
故事仿佛终结在了一场伟大理想的幻灭中,在相当虚无主义的氛围里,以男主漂泊于前途未卜的大海之上做结。
但我认为,“Nothing”在这里并不必然意味着虚无。
我对它的理解是,“Independence”和“Freedom”是两个过于宏大的口号,这种宏伟口号是虚妄的,意识到这种说辞的空洞和nothingness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的,是让这些远在天际的概念,落到具体的人身上。
就像罗兰夫人的那句著名的指控,“ 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几多之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
当一个理念被抽象到了如此之高的程度,它的实际内涵常常也被抽离了。
也许循着这伟大口号的号召,许多人的命运就这样被无情地碾过,我们有时甚至做出冷酷乃至残忍的抉择,失去了对具体的人的同情以及敬畏感。
以本剧中的例子来说,男主始终没有忘记对具体人的Freedom和Independence的关注。
譬如将军的女儿Lana是否实现了Freedom?
邦是否摆脱了过去的困扰,重获精神世界的Independence?
男主自己是否在一群只会利用自己的“小罗伯特唐尼”中保住自己人格的Independence?
正是因为这种关注,男主始终处在一种同情的状态。
因为他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人,没有受到宏大抽象观念的遮蔽。
在他看来,北越当然不是一帮只会严刑拷打的恐怖怪物,南越也不是一帮纯粹道德腐化、摧眉折腰的民族叛徒。
就像前文所说,如果男主选择栖身于其中某一个阵营,在当时针尖对麦芒的局势下,他必须让自己如两边阵营所要求的那样,视对方为怪物。
但对于已经与两边活生生的人朝夕相处过的男主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临近电影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幕,男主和邦一起开车逃离营地。
在山野路上,男主想对邦坦白一切,也就是他一直瞒骗邦的,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被邦给打断。
邦还没有意识到真相的严重性。
可以想象,如果男主真的说出来,邦的世界会经历怎样的崩塌,反目成仇是一个大概率的结果。
但那又如何呢,就算邦永远不可能理解自己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就算自己愧对于邦,永远只能在这种矛盾煎熬中度过余生,他也会跟邦一直走下去,默默守护他。
这是同情者的宿命,是他终于平静地接受的,自己的宿命。
一直在想怎么从观众的角度具体地描述下什么叫好的表演,今天感觉撞上来一个现成的例子。
什么是好的表演呢?
好的表演应该是给到观众充足信息量的,是既要符合人物逻辑,又要符合剧情逻辑的。
情绪是否饱满、表现是否激烈等,都是技法无关对错,重要的是将其放在人物所处的情景时是否符合逻辑。
《同情者》中,有一段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中情局特工克劳德,将男主(北越卧底)特意带到其线人的审讯现场,一场疑似怀疑与试探的戏码上演。
然而以上信息,均是通过看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所得到的,看克劳德点到为止地试探和若有似无地观察,观众们就会知道,他绝不会像表面对将军所说的那样是在“训练你的副官”。
但这里男主的表现却太像一个卧底了,结合后续的情节,男主之后是没事儿的,但是他当时的情绪又太过明显,这不符合人物及剧情逻辑,可以说是一种表演失误了。
当然,如果这是一个伏笔,后续的剧情点明了就是因此开始怀疑男主是北越卧底的话,那这个演员这场戏的表演就是没任何问题的。
《同情者》目前更新到第三集,我就前三集简单聊聊这部剧。
本剧的题材非常适合朴赞郁,谍战、混血角色、流亡异国。
朝鲜半岛的历史早已融入这位韩国导演的生存意识中,在呈现越南内战的故事时,可谓得心应手。
个人觉得,全世界找不到比韩国导演更适合的人来拍越南战争(亚洲人的视角),这话绝不是反讽,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叹。
韩国和越南一样,大部分历史是憋屈的小国生存史,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他们长期处在被阉割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深深地镌刻在民族记忆里,代代相传。
奉俊昊、李沧东,包括朴赞郁这些韩国大导演,他们的作品中始终携带着这份“精神创伤”,这条脉络若隐若现,如同幽灵一样。
越南的电影工业不如韩国,所以这份叙事让韩国人代劳,也是情理之中。
韩国电影有足够影响力,韩国导演有足够创作经验,韩国影视圈与好莱坞-美国有密切联系,而美国有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影视创作。
翻看朴赞郁的历史作品,他自己就拍过表现朝鲜南北分裂的电影《共同警备区》。
片中也有南北朝鲜军人的视角,还有韩国混血的中立,这部电影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在叙事手法上比较板正。
但是,朴赞郁在表现人物面对祖国分裂,个人情感夹杂在政治立场中接近窒息的感觉是非常深刻的。
他极为擅长刻画男人之间的复杂的情感,他的这份“手艺”几乎在他所有的电影中都有体现。
当然,他也拍出了双女主情色片《小姐》,但是创作逻辑还是男人的,这也导致片中双女主之间毫无火花。
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战争的主体基本都是男人,这话绝不是我歧视女性,搞男女对立,而是客观事实。
所以,《同情者》找到朴导来拍,算是一种幸运,因为这些都是朴导的绝活。
但是,《同情者》的叙事手法更现代,更多体现出的是朴赞郁导演生涯的结晶。
时空穿插,人物旁白,音乐渲染(包含爵士),视角转换,无时无刻的冷幽默,还有那绿幽幽的影调,这些视听手法在剧中融为一体,而其情绪所指,都集中在男主角的身份焦虑上。
男主是混血,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越南人,他是北越(共产党)的间谍,混进了南越军方高层,最好的朋友是南越特务,在美国留过学,说着流利的英语,对美国流行音乐如数家珍,还和美国CIA交情甚厚,如此重重BUFF叠加在他身上,可谓苦不堪言。
同情者成了自己的同情者,本剧所要表现的就是这种荒诞的自我指涉,同情者的出路在哪里?
讲到这里,小罗伯特唐尼的角色值得好好琢磨。
本剧的一大叙事亮点(不知道原著是怎么写的,看过的人可以讨论下)就是小罗伯特唐尼一人分饰多个角色:CIA官员、大学教授、国会议员。
随着剧情推进,不知道会不会有新的角色出现。
这种荒诞、不合逻辑的设定很容易让人出戏,但是仔细想想,导演在这里的处理有着他的深意,极富创造力。
——美国对主角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而这种差异化影响的背后,有着不变的内核:美国的本质。
朴赞郁对小罗伯特唐尼的角色处理是符号化的,这其实就是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具象浓缩处理,体现出美国这个“大他者”在意识形态上,对主角的影响是渐次有序,分门别类,潜移默化的。
相比作为主角上级的流亡将军、北越同志、南越同志,美国人在对待自己时,似乎更温柔亲切,这种软绵绵善意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有待朴赞郁后续的解读。
这里就有一个悖论:所谓亚洲移民融入美国社会到底是亚洲人自由的选择还是美国的奴役-控制?
自由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朴导的创作野心属实不小。
美在亚太地区制造的分裂带给亚洲人的伤痛太能让人共情,不论是南北朝鲜 南北越,以及两岸人民,都有被撕裂的血泪…此时倍加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捍卫国家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身份共识做出的贡献!
很奇妙的从这部剧里真正体会到了民族分裂的沉痛,可见演员和导演功力..朴导太会导谍战了,不论是小鼓女还是同情者,即使是完全不同的民族冲突,都能拍出神魂,了不起———————-回归到剧集创作本身,被杀的鬼魂出现打破第三堵墙,转场方式,真的是朴导的风格,很妙多是不同导演在拍摄节奏不同,衬托出朴导创作独有的冷幽默和怪诞感,到穆登就温和很多。
每个越南演员都演的好好,男主太有魅力了,诠释了同情者的含义,跳脱出所有身份,有着对人的悲悯,甚至带有了哲学色彩,从艺术到意蕴都拉满的剧集,真是佳作
对越战的反思作品堪称是美国伤痕文学,由此衍生出不少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猎鹿人,尽管里面有对战争的反思,但这些电影无不是充斥着“东方主义”,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越战,因此我对现代启示录这类电影的观感并不如80年代的港产越战片。
但同情者,和好莱坞的越战片截然不同,这部片子是罕见的从越南人视角拍摄的越战片。
(作者阮清越在这里跑龙套过了把瘾)同情者改编自阮越清的同名小说,该小说在美国横扫众多文学奖项。
阮越清本人4岁随父母从越南移民到美国,虽然他本人对越南的生活没什么记忆,但是越南裔移民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边缘人生活烙印却深深刻在作品中。
阮越清是英语博士、比较文学系的教授,大概是专业人士出手就是不一样,这本小说的人设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男主角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的双面人,血统上他是越南法国混血儿,文化上他是留美英文流利的越南人,意识形态上他是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越共,工作上他是潜伏在南越的越共,所以我说这哥们的复杂程度简直是余则成的3倍……所以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句:在美国,它被称作越南战争。
在越南,它被称作美国战争……
为了加深人物之间的冲突关系,还给男主角设置了一个三人帮,一个是红区越共,一个是反越共的,自己是潜伏的白区越共。
去了美国之后,红区越共兄弟联系不上了,就又多了一个对照组——同批留学后留美的记者。
在看剧中,这类作者的巧思处处可见,不剧透,具体就留待感兴趣的观众自己看了。
以下内容有剧透:我个人感觉7集中,朴赞郁导演的前3集特别好看,拍电影的3集也还行,最后一集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东方主义感觉,不太行。
豆瓣上有人说能拍好越南的还得是韩国导演,至少从冷战后遗症的角度来看,中国韩国的后遗症不比越南小,因此朴赞郁拍的前3集,在文化上给我等东方人的观感比较好。
剧中复现了西贡沦陷的那天,美军、南越军官等各色人员的情形。
包括西贡各种动乱,各种喋血街头。
最有意思的当属将军撤离前带所有手下去纪念碑敬礼,这感觉大概跟蒋撤离台湾前跑去奉化老家祭祖差不多,也就东亚人能懂这种梗了……南越军官难民争先恐后涌向使馆和机场,谱写一曲HBO版的夕阳之歌……其他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很有意思,下面是两组动图。
到了美国之后,越南人从“人民的主体”变成了越南裔,被归类到亚裔之一,迅速边缘化。
男主虽然对美国文化非常熟悉,但从留学生“客体”变为越南裔“主体”后,他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保持他在文化上甚至是人格上的越南性,他选择去做越战电影顾问,将电影中的越南元素尽可能予以纠正,譬如龙套都得讲越南话而不是粤语。
拍电影这几集也还挺有意思的,许多南越老兵在跑龙套的过程中,重拾笑容,其中包括男主的小兄弟——邦。
作者阮清越对越南裔族群的描写,总体还是很有意思的,采访中他提到——“I sensed a reluctance to be angry at American culture or at the United States for what it has done,”“very critical of South Vietnamese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Vietnamese communism. Instead of choosing its targets selectively—only being critical of one group—it decides to hold everyone accountable.”
但电影拍完之后,孤寂边缘的移民生活依旧充斥在南越老兵社区中。
而在将军的鼓动下,决定要反攻西贡。
(南越移民好像没有这类历史事迹,我高度怀疑是将缅甸苗族移民武德充沛的事迹移花接木了)当然想也不用想,反攻失败了,男主和邦被北越抓起来了,男主为了自证清白,写了几百册检查。
这里其实和我国处理白区卧底的方式比较类似,能冷处理就冷处理,毕竟,双面人在那段时间,是最不合时宜的人。
(这一段令我想起了潘汉年案,整体的处理还是非常“东方主义”的,三个字,不好看)大概这一集的导演没经过冷战或某种红色文化的熏陶——按照Yes Prime Minister的说法就是,讽刺zz的戏剧是所有戏剧中排名第二无聊的。
这一集实在是不太好看。
于是经历了一轮痛苦而无趣的审讯和剧情反转,四重双面人的男主彻底放弃了在北越自证清白后立足的想法,成为了“投奔怒海”的一员。
总之,冷战电影的爱好者,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说徐克拍的英本3夕阳之歌是越南华裔站在自己视角写的西贡沦陷前的传奇,那么同情者就是,少有的站在越南人角度看越战的电影,我打算后面去看看阮清越的原著小说,从作者的专业化程度看来,这本小说应该非常好看。
写到这里我更加感叹港片对我的影响了,夕阳之歌、喋血街头、投奔怒海,这些我信手拈来的名词无不是出自港产越南背景的电影。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之前做过喋血街头、英本3夕阳之歌、投奔怒海的视频(在B站全都挂了,其他平台或多或少还有保留),我后面会出一篇文章简单盘点下,想看后续的话请关注
第三集片尾曲: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 Paul Williams(不知道是不是最初原唱)竟然觉得回忆有点美好六集曲目检索:https://soundtracki.com/shows/the-sympathizer-season-1-soundtrack#comments
年度十佳候選,樸讚郁繼09年《蝙蝠》後的最好發揮,花哨的形式和飽滿的内容匹配得相得益彰,樸讚郁放不下的花哨手法放在2小時電影裡實在拖沓,但放在一個信息量如此龐大的電視劇中簡直如魚得水。
因為有A24的加持,所以使得一套面向美國觀眾的迷你劇中,有如此多越語台詞,就是對外國文化最大的尊重,也能看得出確實是想在跨文化交流中有所建樹和誠意。
一切都為了故事,而不是像那行傻乎乎的好萊塢電影迎合主流價值觀而故意矮化。
看完第一集我給9分,開頭的字幕就讓我覺得這套劇有點非常規。
看到結尾明白為什麼韓國導演樸讚郁要執導這套美劇了,因為跟韓國-朝鮮一樣,越南也曾因意識形態問題而有過南越-北越的問題,讓這個民族苦不堪言。
這一點讓韓國導演能跟這個越南題材连接上。
好萊塢那么多年的政治正確運動看來也不是一無是處,起碼讓美國主流媒體願意以一個“正常視角”來看待少數族裔身上複雜性,而不是像20年前籠統模糊地塑造角色。
看來“努力”終究是有成效的,難得。
但樸讚郁多年的形式探索,在經歷N多失敗後,也終於行了一次。
但樸讚郁該回歸血腥暴力動作犯罪題材,照顧一下男粉絲了
这是人能写出来的?
朴粉只看前三集即可,越往后不仅掌控力大幅度减弱,叙事节奏也不统一,最后一集收得更是鸡肋。这几年嫌弃现在的朴赞郁匠气过重,但愈发觉得在全球审美大倒退的背景下,匠气反而能维持观赏性的下限。
刚开始还挺吸引人,可看着看着就在想到底什么时候男主才会把将军的女儿给上了…
同步在看小说和剧集,总体来说剧本改编是成功的,将一些小说中当事人我的自言自语“翻译成了”人物的对白,有了一些故事性。剧集可看但不算优秀,因为原著就没那么优秀。看了两集不打算看了,去接着看小说吧。
不行,一集弃
只能说暗线潜伏者真的一般不会有好下场。
前两集有被嗨到,仿佛是49年再现,男主人公像是越版余则成,到了美国后又得以一窥眷村窘态,还是很新鲜的。但从逻辑上而言,这位情感丰沛的主人翁不要说是间谍了,就是相较于普通人,也太过于感性了。btw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真令人作呕啊。33th🐽
拍得很无聊……所有人都感觉不太对……特别是男主一开口讲越南语整个表演都是割裂的,可以想象那种塑料母语的状态……唐尼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也是没搞明白……片酬太贵了不要浪费预算?
‘Nothing’
难看至极
开篇4分,东西方,南北越,外白里黄,亲信卧底,越南美国,朋友敌人,“问题的核心是矛盾”,男主根据老师要求的独白,各种矛盾复杂混合...场景复古,色调复古,音乐复古,布鲁斯真棒!..3,4集3分,钢铁侠一人扮演多个角色,为了恶搞而恶搞的逐渐越来越多,就无趣了…最后弃
属于看前一句能接下来后五句那种 能不能有点新意
不耐受
第一集很好看,据说朴导只指导了前四集?笑死,我连第三集都没坚持完,太……无……聊……了!
2024.07.08 ~ 2024.07.14RDJ一个人演这么多角色是怎么想的,这让我很难严肃对待这部剧。
就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除了第一集西贡陷落和第四集拍电影之外,整部剧就是在插科打诨,纯纯的糟蹋原著,感觉剧集的编剧似乎都没有读懂原著,最后一集更是扯淡到无以复加。所以,慎入!
415第一二集4星,后面3星
前三集把控得好,中段開始明顯生硬混亂了不少,鏡頭質感也在下滑,荒誕詼諧變成了正經中透露著刻意。最後一集怪有野心的,看出了現代啓示錄、發條橙和林奇的感覺。從一個“中立者”的角度確認了那是一片再也無法回頭的土地;從記憶、理想、情感、文學電影中存活的「我」要怎樣承載這一切前行?可以看到在歷史加諸個體的分裂與矛盾感之上似乎有更多挖掘,但或許影像難以做到文字那樣層次分明又精確吧。另外,男主角乍一看似乎有點土氣也並不亮眼,但漸漸覺得十分優雅,氣質也特別特別吸引人,非常神奇。
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