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点:既然是surveillance 点,一早就发现可疑人员且携带枪支,为什么没有任何应对措施?
甚至撤退时还被organized attack?抛开对这场战争的批判不谈,真实世界没有动作大片的炫技,只有最实打实的动作。
等待援军,等待坦克支援,四五个人抬一个severely wounded,用坦克装甲车慢慢的分批接走士兵,出门的时候用飞机乎地飞过制造冲击,让敌军短时间内无法攻击,以及最后只能用坦克打周围房屋高层减缓冲击。
这些时刻只能寄托于战友的不离不弃,痛死了也把你拖着拉回屋内,援军冒着危险来到战点救援。
最后剩下断壁残垣,被打断平静生活的平民走出来说安全了他们都走了。
已经很好了,这些美国士兵没有先杀死他们再占领据点。
再最后所有当地的敌军走出来,没有战甲,武器只有那个可能很厉害的长枪。
我不知道谁才是战争正义的一方,也许都不是。
但看到这群人出来的时候,我想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共产游击队。
评论讲到很多non narrative带来的虚无感,而我却认为这更加真实。
大部分的人们,对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并没有大局感。
就像士兵们并不知道自己这次任务是为了做什么。
即便在任务中,每个人获得的信息也是碎片的。
士兵们并没有选择是否去执行这次任务的自由,正像今天的我们并没有选择是否加入关税贸易战的自由一样。
我突然想起了张子豪,一个rapper,他的一首歌名字叫做一般的一天。
当然了,他那个是自己的故事,属于生活化的内容。
而在战争背景下,我看到这群人的颤栗,也突然想用一般的一天来形容他们的这场经历。
只有看完了才明白为啥大家都说好,但我一定要在不看大家的评论之前,先说说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电影好。
因为它真实,真实得有些荒诞。
真实,不是它能百分之百还原所有细节,而是它能参透这场战争的那个小的事件中所有人的情绪,人们在这些情绪背后的感情流动,人们对于自己身处这个世界的位置的思考。
或许这个很小的武装冲突事件,对于这场战争,对于这两个国家而言,其重要程度微乎其微,但通过这个电影,我们能够知道战争对人性、对人的影响,甚至能感受到战争以外的人类的通性。
好的电影真的能够细节拉满,并且我们发现这个电影本身就是一场战争中的某细节。
这个电影的厉害之处,在于看完之后仍然能够回味到某些瞬间,后劲儿很大。
我最先回忆起的一个细节是,传递矿泉水儿,很搞笑的很美国化,很西方的一个玩笑,很少年的一个玩笑,一个大兵把矿泉水儿喝完,示意另外一个他的搭档是否要喝一点儿,那位表示肯定之后,他把嘴里的水吐到瓶子里,两人相视一笑。
这个玩笑很成功。
还有开头那一幕,在动感的音乐和颇具挑逗性的舞蹈面前,大家围着屏幕在那里嬉笑。
这个画面很有标签化的意味,制造了一个基本的调子,让人似乎觉得这就是一个像以往我们通常看到过的美国大兵的电影一样。
而其实不然,导演用另外一个视角很真实的演绎了人类在艰苦卓绝、生死交汇的一刹那所表现出的绝望,所表现出的狼狈、淡定、癫狂、绝望等等,这些都超脱不了人的身体和思想的限制。
非常残酷的事实是,没有超人,没有从天而降的救世主,只有在战争中的可怜的个体。
有的人被击垮了,有的人挺住了,有的人无所事事,有的人沉默着……所以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旗帜鲜明的反战题材的电影,当美国大兵撤走之后,在废墟中走出的提着枪的本地居民,他们缓缓的探出身子,走到街道中央,没有正脸儿,只有轮廓画面,没有庆祝,只是平静地走了出来。
这一幕,是对战争无声的控诉,所有人都不应该经受这一切,不仅是本地居民不应该受到莫名其妙的轰炸和伤害,也是恐怖分子不应该被洗脑抛妻弃子亡命天涯,同时也是美国大兵不应该远赴异乡参与这场不必要的争斗。
每个人都不应该经受这些,可是他们却身处其中,命运的齿轮滚滚向前,碾压着脆弱的个体。
人类文明是一台绞肉机,从来都是。
只要是地球上的生物,就有争斗,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能够逃脱太阳东升西落所引发的生命周期波动,没有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能够跳脱出种族和他的群体对他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生命需要能量,能量需要夺取,到如今,演绎出了以经济和政治为主体的无尽的争斗,我们从来如此,我们活着,变着法儿的活着,我们奔赴死亡,也变着法儿的互相伤害。
当然会有更好的方式,最佳的相处模式,有无数仁人志士站出来大声呼吁他们所畅想的美好未来,或许有人会听,那他们就是同频道,但即便某些党派和宗教内部也有冲突,不是么?
因为所有的生命周期都是有差异的,任何一个生命个体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它所处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与其他个体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是一切差异、争斗、矛盾的根源。
这样的话,人们所聚拢而为的群体,他们的文明和智慧形态怎么可能同频道?
但即便战争和冲突,利益的争夺、群体的执念等等是必然的,我们也从来没有否定过日子确实挺好玩儿的,本身活着就很有趣。
特别是在共同经历过些事情之后,很多人的关系会非常亲密,突然之间,他们的情感连接就变得不一样了,他们本身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不一样了。
在结尾中,故地重游的那群大兵们,脸上的笑容,他们的拥抱,足以能说明活着和生活、生命的意义。
希望当年那些在美国人撤走之后提着枪出现在巷子里的人们,也能像大兵们一样,嘻嘻哈哈,笑笑闹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点好的。
我就没看过这么味同嚼蜡的电影,在这个导演之前我最烦的是伯格曼,事实证明伯格曼是举重若轻,他是纯肚子里没货。
咱们这个时代算是都赶上了。
过去一段时间,最烂的电影是没有思想,后来最烂的电影是只有思想,再后来的电影是讲不清楚思想,再后来是反复的重复同一思想。
现在的电影可是活出新时代了,不只是没有思想,什么都没有。
nothing,空即是色。
导演,你是不是不知道现在世界上都在发生什么事?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胡赛袭击美国航母、印巴刚刚空战、缅甸………每个人都有手机、每个人都有网络。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真实战场的个体述说和集体影像。
我可以看到乌克兰士兵害怕被炮击,撤离到布拉德利,却被无人机打穿了装甲车,逃出来的人被无人机挨个点名杀死。
我也可以看到北约士兵被埋伏的敌方特种兵吓得四散奔逃,但还是被追上打死。
眼看着鲜血冒出来,人呻吟两下没有声音。
我可以看到俄罗斯受伤士兵开枪自杀。
我可以看到巴勒斯坦的幼儿被炸的脸部是一个凹下去的洞。
我关注的一个参加俄军的中国博主说,他刚上战场就被炮弹弹片击伤,队友护送他回急救站的时候,遭遇了敌军的炮机,他让队友扔下自己,宁可死也不要再跑了。
他拍下了自己坐在树下看着满天落下的白磷弹的画面。
我还看到一个美国参战士兵跪在镜头前慢慢死去的表情。
我也看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老百姓在自家的地下室,靠着仅有的燃炉取暖,孩子们脸上全是恐惧,妈妈面部满是麻木。
然后你花钱拍了个这?
导演上一部美国内战就采用了新闻摄影的镜头和剪辑方式,当时非常契合主角的职业。
也因为这个操蛋的时代,电影人不敢去讨论任何议题,所以我理解导演受到的限制。
到这部电影算是开票了,和限制没关系,就是导演纯纯没见过世面。
哪怕刷一刷短视频都不至于拍出这么个玩意。
“讲述密闭空间里士兵的心理恐惧”……不是,哥。
作为电影人,你TM没看过以色列电影《波弗特》吗?
人家讲得比你好得多得多。
那可是柏林电影节获奖电影!
你都没听过吗?
好,过于小众。
诺兰的《敦刻尔克》你总看过吧。
你是出于什么心理和认知会认为观众喜欢这个玩意?
整部影片5分之4都在表现几个士兵的恐惧和不知所措,重点是5分之4。
一点事都没有,大部分的镜头演员都是空置的。
眼神空洞,面无表情,不知所措。
我知道现实是什么样的,但电影不是家庭录影,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剪掉那些无用的信息?
导演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他没有运用好演员也没有运用好调度、声音、镜头。
他就像一个战地记者一样,临时起意去拍摄这个虚假战争的每个角落,给出大量的无用信息。
我曾看过美国独立战地记者跟随俄军进攻马里乌波尔。
镜头里的敌人始终没出现过,但是一花一草都有不同的意味。
一堆散落的垃圾和一捧扬起的尘土都赋予了新的意义,因为那!
是!
现!
实!
而你这是人为制作的!
需要你来赋予意义!
你的工作就是这个!
如果你拒绝赋予意义,你可以不要干这份工作!
我就想问问美国陆战队,还是海豹突击队:你们晚上进这家的人家,在人家临街的墙上开个这么明显的洞,然后这家人家一整天不出门,是不是很可疑?
被抵抗组织发现,是不是一点都不冤?
被IED袭击后,拖队友伤躯回去就一个通信兵。。
帮队友打吗啡,针头还拿反了。。。
真无语。
这还特么的是真人真事。。。
亚历克斯·加兰今年的新片,由A24出品的战争片《战·争》(之前译作“遗军之战”)已于4月11日在北美正式上映,目前专业评论与口碑颇佳,首个周末取得了900万美元的票房,作为一部预算只有2000万(显然不会有什么宣发)的严肃电影,这个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这部电影有两位导演,除了加兰之外,另一位是雷·门多萨。
门多萨与加兰在片场雷·门多萨为什么会共同执导该片?
因为这部电影记述的就是当年作为海豹突击队员的亲身经历。
他与加兰也是本片的编剧。
雷·门多萨本片的导演,也是事件亲历者前海豹突击队员雷·门多萨《战·争》所呈现的,是2006年 11 月 19 日(伊拉克战争第二次拉马迪战役刚刚结束)美军部署到当地的海豹突击队小组,在一次监视行动中与当地伊斯兰国武装突发的遭遇战。
剧照
雷·门多萨是小队通讯官,本片剧本以当年参与战斗幸存下来的突击队队员各自的回忆所组成,加兰与门多萨在编写剧本和拍摄的过程中,未对真实发生的故事进行任何修改或戏剧化处理。
门多萨再给饰演自己的演员说戏门多萨说,在他与和亚历克斯一起创作剧本的时候,与其说是他在学习写作,不如说更像每日一次的心理治疗。
加兰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倾听者。
加兰会深入探索故事的细节和情绪内核,提出的问题往往比门多萨自己咨询过的心理医生更具洞察力。
这种体验令他感到由衷的慰藉,因为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被倾听和被理解。
这部影片上映后被一致认为非常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战斗令人窒息的场景,甚至令观众产生了某种深陷战场的幽闭恐惧。
据门多萨回忆,在影片拍摄的过程中,其中有一场戏是还原他救助战友的桥段,在拍摄过程中让他瞬间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使得他不得不暂停拍摄走出片场,并放声痛哭。
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好似亲临残酷的战争现场,从而对战争,尤其是战争给士兵所带来的记忆以及心理创伤有了最具说服力的呈现和表达。
以上
个人觉得战争场面拍的很真实,但也很无聊,作为剧情电影不合格,作为伪纪录片差不多。
另外,很不理解为了撤出一个伤员,整个团队人员都前出到战车旁边,结果被人一锅端了,这个战术指挥很可笑。
要掩护撤出伤员,其他人员是要占据一定制高点和交通要点,做好火力压制准备,而不是一窝蜂跟着出去。
一家之言,浅谈而已。
个人评价加兰的《美国内战》是一部披着战争外衣的文艺片,结果这部也是一样的配方,而且更加乏味。
2006年的伊拉克,美军主要工作是小规模反恐作战,伊拉克政府军、各派系也都有参与,IS这种极端组织也趁乱壮大。
导演用一次小规模遭遇战表达啥主题是一个谜。
好像反战、战争残酷血腥、美军英勇、美军菜鸡,都有一点。
个人感觉为了导演的意图,影片表现美军菜鸡更多一点,海豹的菜鸟、弱智、缺乏常识、缺乏基本战术素养和能力,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
几点疑惑:1、这是海豹吗?
执行一线作战任务的海豹应该是上过战场的老鸟中选拔的,大量训练和实战,对突发状况的惊慌、对伤亡的不知所措、对战地急救的手忙脚乱,让人大跌眼镜,真实的海豹就是如此?
2、海豹的战术素养就是如此不堪?
深入城市复杂街区设立哨所执行监控任务,外围警戒、哨位安排、制高点控制、周边特殊可疑位置标记及处理、出击预案、防守预案、撤离预案,即便普通部队,都是基本要求吧!
恐怖分子手雷直接扔进了屋内、恐怖分子在屋顶阳台乱窜、应对恐怖分子就是阔剑把屋顶炸掉、一群海豹遭遇偷袭后只会乱开枪在屋里乱喊乱叫、护送伤员进装甲车居然连制高点火力压制都没有……虽然导演说是根据当事人真实回忆改编,但是过分的情绪和氛围渲染,凸显战争的血腥残酷无情,极大弱化和忽略了战斗的本来面目,确实有点看不下去!
个人觉得,就影片中这种菜鸟水平的海豹和极其业余的战术素养能力,应该是一个事故,必须有人上军事法庭的!
在某大V强力推荐的感召下,加上海报上一张脸部如干裂泥地般的伤兵特写所营造的视觉冲击,我对《Warfare》抱着不小期待。
然而观影过程却从压迫走向疲惫,最终陷入了一种情绪上的“麻木”。
影片确实在氛围营造上有所追求,尤其在局部场景中试图还原战地的幽闭与混乱感。
特效虽显粗糙,但压迫式的摄影语言与嘈杂声效相辅相成,塑造了一种“身体沉浸式”的现场体验。
然而,这种沉浸逐渐变成一种单调的轰鸣——伤者持续的哀嚎镜头处理冗长、缺乏节奏变化,情绪张力反而被稀释,甚至引发了感官疲劳。
导演明显意图模仿《边境杀手》的节奏铺陈,却缺乏节制与层次,节奏既拖沓又缺乏戏剧高点,令人迟迟难以进入情绪状态。
全片几乎完全放弃配乐,进一步压低了情绪引导,仿佛“真实”成了牺牲观众情感投入的理由。
尤其遗憾的是,影片中虽然出现了两位伊拉克本地的翻译和向导,甚至其中一人以极为惨烈的方式殉职(开膛破肚、四肢飞散,一条腿甚至长时间躺在院门口,疑似被装甲运兵车碾压),这些本可触发强烈情绪波动的画面却未被有效运用。
导演用镜头轻描淡写地掠过,震撼被抹平,情绪共鸣未能形成,反而在持续的耳鸣音效中变得疏离冷漠。
而美军新兵的描写也只停留在面部表情,缺乏具体动作层面的慌乱与笨拙,难以勾勒出人在极端情境下的真实挣扎。
这些都让人错失了理解角色、产生共情的入口。
值得肯定的是影片中唯一真正让人“听见战争”的桥段——喷气式飞机低空掠过街道,带来音爆与气浪的瞬间。
这一段不仅在技术层面令人印象深刻,也终于真正引发了情绪的共振,是整片难得的亮点。
影片最后以现实人物一一对照收尾,意图回归纪实,却因铺陈乏力与叙事空洞,沦为资料卡式的机械收束。
再加上一些略显刻意的“政治正确”设定(例如将通信兵原型从白人更换为有色人种),整体语境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Warfare》想要贴近战地,想要真实,但它忘了战争电影最重要的不只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和满地狼藉的细节,而是人物、命运和恐惧之间的连结——即,共鸣。
1. SIG-Sauer P226片中Seals小队腰间携带的是西格绍尔P226手枪
SIG-Sauer P226
2. AKM两伊拉克民兵翻译和众多攻击Seals的伊拉克游击队用的武器
AKM
3. M4A1 Carbine美军被困Seals小队和增援部队人手一把 M4A1,并备有战术握把。
M4A1 Cabine
4. Mk 18 Mod 0 CQBR片中Frank和少数队员手持的是MK 18 MOD,并配有战术握把
MK 18 MOD 0 CQBR
5. Knight's Armament SR-25片头狙击手就位时,架起的狙击步枪是一把SR-25
Knight's Armament SR-25
6. Mk 46 Mod 0片中机枪手手上的武器是 Mk 46 Mod 0
MK 46 MOD 0
7. Mk 48 Mod 0Tommy手上拿着的是MK 48 MOD 0机枪
MK 48 MOD 0
8. PKM片头瞄准镜中出现一伊拉克男子,然后狙击手无线电告知对方手上有一把PKM,但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而没有来得及击杀。
PKM
9. M79 Grenade Launcher医疗通信兵 Mendoza 背包里背着的是M79发射器
M79 Grenade Launcher
10. M18 Smoke Grenade突围时门口投放的是M18烟雾弹
M18 Smoke Grenade
11. M18A1 ClaymoreSeals小队在阳台上摆放了M18A1地雷作为Booby trap
M18A1 Claymore
12. M242 Bushmaster Chaingun 由M242 Bushmaster Chaingun改装后的L21A1 RARDEN被安装在前来营救的Bradley 布拉德利装甲运兵车上,并对建筑物进行排射打击
由M242 Bushmaster Chaingun改装后的L21A1 RARDEN
不知道这个片子好在哪里,也许有人会说是真实吧,但除了这个,此影还讲了什么呢,一部好电影是要带动人的情绪,我却只在此影中看到压抑和无趣。
一部基本伪纪录片式的反恐局部小役,基本无情节大起伏,人物铸造也不鲜明,更没有明星的参与加持,战争场面甚无趣。
全剧只能说略表达了一下美军突击队相对比较团结,不放弃伤兵的救助,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主题。
基本的情况是美军突击队为立个哨所偷个鸡,裹着全套装备,还有空中支持,却谈不成有什么战场布局把控,恐怖分子围点打援,炸废一辆布来德利战车、车上死多少人不明,另外死了两个二鬼子,重伤两人。
全场除了这一炮RPG有点威力杀死杀伤之外,双方乒乒乓乓打了无数枪看得到的只打死一名恐怖分子,美军突围后,稀稀拉拉走出十数名恐怖分子,就能够说明双方都打得很菜,没有什么章法,更没有大无畏地孤胆突进。
完全表现不到战争、反恐片的冲击力。
折腾一晚一白天,除了有点损伤,炸了几套房子,其实打了个寂莫。
没有好莱坞片标准的阴谋、无助、崩溃、反转、突围(突进),此片无任何情绪价值。
这片居然打了7.3分,完全浪费我的时间。
好莱坞正在走下坡路,听说川建国还要对电影加关税,笑死。
近半年我觉得能看到片子我来推荐两部吧,一是《峡谷》,一是《异形-夺命舰》
一个乱字了得,这打了半天子弹满天飞也没看到打死谁啊!
A24拍的电影非常有真实感,都像纪录片了。打了无数子弹,也没有打死敌人,最好的海豹突击队,像极了一个草台班子。最后敌人一一出来,也就那么几个人。#20250518
纪录片性质的视听语言简洁高效地展示了一次据点撤离战斗的真实度,除此以外没有任何深入的立场态度和反思。
亚历克斯加兰依然很注重音效的设计,剧情设计在一栋房子里讲述两队遗军撤离,整体看下来只是觉得在记录,为了保持真实舍弃了电影本身,也仅在结尾增加了些许深度
几乎为0的人物塑造、几乎没有故事线、纪录片式还原的情节、绝对沉浸的第一人称战争体验、没有任何为了刺激感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但具有堪称毁灭式的感官体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战争片样式,我愿称之为VR战争片,与之相比《拯救大兵瑞恩》仿佛成了童话故事。
他们在逗我么,长官随便炸一下就tm十分钟都快过去了还没缓过来!这支小队是初出茅庐?????这种场面在战争里难道不是日常???????
克制 纪实 大兵们演的真像这么一回事 charles melton和will poulter上大分
感覺還是更偏征兵廣告,某人老公kit connor像是同性戀專攻版特技角色就這樣臉紅立牌式地擺在那裡,反正受傷到最後死的也不是戰爭群英,只是講著不想出去但還是被推到前線的本地僱傭兵和why why why的無辜平民業主,本來中段那些全景式的展現還是有一點觸動的,不可避免會讓人想起一些諸如討論時“啊那參軍就是比做平民要不容易被割一點”的階級選擇,但都完全淹沒在結尾的那種紀念式MV的家國情懷裡——儘管根本沒有回答why,可以說這樣就很記錄真實殘酷,但也不免讓表達過於失焦。
伊战白皮书,很透彻,可以建议把加兰焊死在拍90min战地片这一赛道
战争片如此强烈的临场感,让我犹如触摸到了死神的镰刀尖
小布什可真该死啊
特地趁着上映在iSQUARE英皇看了IMAX版,沉浸感拉满,比《美国内战》距离更近地贴近现场,几乎跟同程跟拍没区别。前面大半个小时完全无配乐,只剩士兵们在屋里沟通观察,但你会觉得每一分钟都可能有突击发生,然后在你放松警惕的时候,嘭地一声就来了。最令人难受的是,过往的片子里如果是重伤镜头可能就会只给那么一下,但这一部伤兵痛苦的叫声是电影的配乐的程度,后来的无线电声,伤兵叫声,枪声成为大部分背景音,令整部戏的真实感进一步提升。虽说真实感max但这也是全片最值得看的部分,原以为平民的why why why会是一次叩问,但最后依然是歌颂战争英雄而不是反战的落点实在无法称之为佳作。
非常写实,战争并不好玩,每一秒都在滴血,你有在多多血都不够电影一秒流的多,战争与和平,从来都是一个没有终止的命题,东边日出西边下雨,在探寻的过程也在丢失自我,妄议战争却也无法直视战争。也许一个好的电影只要负责帅就够了,世界的秩序无法被美国重新定义
真好啊,真好啊。后黑鹰坠落时代别开生面的战争片。想让我爸看,上一次想让他看的是战狼2。但是都没看
开篇不清楚屋内地形就半夜进攻、且不侦测就砸墙的行为,既不专业也影响观感;好莱坞也别反思你们自己挑起的战争了,除了自我感动和安慰没啥用,两星
【-1】A24的電影,沒啥看頭,戰術沒有表現,全體沒經過訓練一樣,退役特戰全是對電影的聲效,氛圍塑造,情緒表達好評,對電影的戰術專業與否避而不談,一反常態,可見A24宣傳費花了不少啊.
很久没有看得如此沉浸式的电影了。应该是做到战争电影的极致了。对veteran同事又敬畏一分。世界和平。@AMC
准四星A24这次是真的没诈骗,打枪场景不少,个人认为应该是A24第一次拍这么大尺度的战争片,跟之前美国内战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美国内战偏想象一点,而战争偏真实一点,基本上你能感觉到那种极度压抑感是很爆棚的
出乎意料的拍摄手法 没有什么人物刻画 更多的是一群人的群体像 正片显得非常真实(尤其是推出去伊拉克的人当作先锋)非常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了战争的残酷 (不过有一说一 开始的半个小时给我看睡着了)
更偏向于个人视角。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