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质疑情节不合理的,不符合上海人啥的,还有人问身份互换了,人生就换了吗??
真是笑死我了,这就是个电影啊,就是个故事啊,没人说这是真实存在真实发生的吧?!
没人会信洗澡出来两人真的互换了人生吧?!
电影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较真抬杠真的没必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要不您自己编剧自己写吧,真的不适合看别人拍的电影,太耽误您了😂
本片是一部翻拍得非常成功的国产喜剧片,在本土化改编方面做得极其巧妙。
片中演员们的演技都时刻在线,相当精湛,尤其是肖央与华仔。
肖央所饰演的陈小萌在身份转换后,从最初的穷小子直接瞬间变成了大富翁,但最终也逃不过变换角色身份所带来的危机。
刘德华所饰演的周全在失忆后逐渐找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并尝试以全新的方式活下去。
其实陈小萌侥幸成为新的身份时一直让我悬着一颗心,感觉周全随时有可能发现真相而去报复陈小萌,可惜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这一幕。
影片最终的结局也是大快人心,相当完美。
一句话,这部片子真的恶心第一次写影评,就是觉得气不过🤮前面九十分钟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最后结局翻篇但是实在冲淡不了我前面的烦闷感。
这个剧还打着喜剧的标签:恶俗的笑点来自由肖央饰演的,一个邋遢毫无品德不会自救的可怜人物而反观刘德华主演的“杀手”这样一个努力的人却要去背负肖央的三十二年不肯努力碌碌无为的债当我看到肖央在糟蹋刘整整齐齐的工作室时像吞了只苍蝇一样想吐,没用的废物,一点机会都把握不住,拿到枪先想的是自杀。
而失忆的刘则是拿起了演员剧本好好学习,收集掌握的信息,想过好自己的失忆生活。
由肖央所展现出来他的井井有条的工作室更是看出了他对工作的认真,给我的感觉是哪怕他是一个杀人犯(当然我猜中国电影不会设定一个杀人犯主角,可能是真警察假杀手,后续确实反转,不过有点不一样),他这么努力确实配得上过成功的杀手生活。
说实话 我只愿意看“杀手”刘德华如何努力地重新积累和与女主人公的际遇,但是中间总是不停穿插肖央怎样糟蹋刘过去的身份和生活。
就像后期刘恢复记忆指着肖无奈地说道:“你懒惰、好色、愚蠢、除了这些优点外你是不是还觉得自己有点善良?
”尤其是肖的身份明明是一个演员,可总是在现实中演一些烂得过分的剧情,全片出现了三次以上喜剧之王的配乐,用在肖央身上,让我深深感觉这个配乐被玷污,大减分。
我知道导演编剧创造这样一个角色的目的是为了搞笑以及最后小人物的升华但这样的笑点没意思。
《故事策略》中对好莱坞式电影总结中有很重要的一个模版叫做英雄故事序列,哪怕是anti英雄故事的反派主人公,也有着他自己可以让人可以看到的能够让观众认同的地方但是肖央没有,他的好色针对一个杀手(工作)目标,他的善良给了一个原罪性的目标(诈骗无辜的反派老板娘),通篇看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奋斗逼(至少不糟蹋自己的一生)绝对不会在这样的影片中收获多少乐趣。
这个影片如果是线上播放可以跳过肖央的部分,仅仅简单塑造一下其人物性格,最后反转那倒是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剧情片。
其实全片的结尾挺精彩的,尤其是肖央对前女友讨要自己之前砸出去的份子钱时真潇洒的一笑,和开头用着刘的钱故作潇洒像个舔狗一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九十分钟的抑实在让人太过难受)但是在线下这样的恶俗笑点我觉得没必要迎合,大失所望,刘和女主角的感情戏可以再延长一点,结尾短短的一两分钟不够看呀。
之前在毕飞宇的《小说课》里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毕老师将莫泊桑的《项链》换了个中国背景,把玛蒂尔德变成了一个公务员的妻子,结果这个故事立马不成立了。
为什么?
因为这不像中国人会做的事,打工十年只为还项链这种这么耿直的事,基本不可能发生。
所以改编一个外国故事绝不是直接拿来用这么简单,要让人觉得是同一个故事,又还要让你觉得发生在你熟悉的环境里,这怎么都得下点功夫。
应该说,《人潮汹涌》在努力做到这一点了。
不算改得特别好,但看得出编剧在汉化这件事上是用了心的。
这个故事的日版叫《盗钥匙的方法》,韩版叫《幸运钥匙》,讲的是身份互换的故事。
在澡堂里,一位“杀手”因为踩到一块肥皂滑了一跤,撞到脑袋而失忆,废柴青年趁乱与他互换手环,用他的钱还欠款,住进他的豪宅,过上他的人生。
然而有钱人的生活并不那么容易的,花着他的钱,也就意味着要做他当年的工作,也就是,杀人……
日版是最早的一版,我在看日版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总是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面对命运并不是无可奈何,人生会变成怎样,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杀手与废柴虽然互换了人生,但彼此还保留着当年的生活习惯,杀手每天认真记录生活,认真学习表演技巧(因为废柴之前是籍籍无名的小演员),理性克服生活里每一个困难,一点点翻盘,最后成功把最烂的牌打出了最好的结局。
反观废柴,虽然从天而降一笔巨款,但他一点都不计划将来,只管花钱,过一天是一天,高级精装公寓在几天内就被他糟蹋成了垃圾场。
影片便在此处有了升华:如果人生重来,如果让你去过别人的人生,你会过得比现在更好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命运是不公,有的人确实生下来就生在天上,有的人生下来就在水坑里,但是天上飞的要是没飞好,也会摔下来;水坑里的,只要自己不甘心破罐破摔,换身干净衣服,一点点爬,也能爬到高处。
韩版在这个教育意义上要差了点意思,它删掉了杀手对生活认真做笔记、认真学习表演技巧这个点,而是展现他因为杀手这个职业培养的刀工,碰巧被女主发现了,带去她妈妈的餐厅而成为受人欢迎的大厨。
在片场被导演青睐,也是因为当年做杀手留下的武打功底。
所以韩版杀手逆转命运还是运气成分占了太多,自我付出的太少。
大陆版在这一点上保留了日版精髓,我觉得是很好的。
没了这一点,影片就成了纯粹的喜剧片,少了思考性。
我前面提到本土化的问题,在有些细节上还是看得出编剧是花了心思的。
首先,日版的废柴青年是因为穷到连肥皂都用不起,偷拿旁边的人的肥皂,被人一巴掌拍下,肥皂才滚落出去的。
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因为但凡好点的澡堂,都是有免费的洗浴用品提供的。
另外,中国当下的环境对于信息审查还是比较严格的,面对一个只知道名字的、身份不明的人,警察一定会对其进行人脸信息比对,办理出院的时候也需要提供身份信息,电影如果跳过这个环节,那么就会显得水土不服。
所以编剧设计了一个比较巧妙的情节,让废柴在医院的时候直接与警察交涉,并且废柴亲自帮杀手办理出院,把这个地方圆了过去。
这是韩版与日版都没有的地方,韩版与日版,都是女主帮忙服的医药费。
就演员长相来说,废柴的扮演者是韩版的李准最帅,这符合每年流水线生产俊男靓女谈恋爱的电视剧的韩国的风土人情。
杀手的扮演者当然是大陆版的刘德华最帅,这也符合大陆当下的语境。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也就是万茜所扮演的角色。
韩版男主:李准这个角色大陆版做了很大的改动,韩版与日版都是单身女青年,日版甚至以女主公开招聘未婚夫作为开场戏(中韩两版开场都是杀手杀人),万茜则最为特殊,她是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大陆版在这点上没有做出改变,而是选一个长相比较平庸的大叔,搭档万茜这样未婚未育的单身美人,评论会出现什么?
“国男就是这么爱意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真以为这样的美女会看上这样的油腻大叔吗?
”“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
而如果万茜没有这个孩子,评论又会出现什么?
“这么漂亮的姐姐,做个新时代独立女性不好吗?
”“才33岁,还这么漂亮,为什么要着急找男人?
”所以编剧选择不让女主恨嫁,而是让女主的孩子渴望有一个爸爸,进而把这份焦虑转移到女主身上。
是的,时代变了,这是一个女性主义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再让普通大叔与美女组CP,观众已经不会再答应了。
这个改编,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高光的地方,也说明女性越来越得到尊重,我们社会也愈发在进步。
还有一点关于女性主义的,是日韩两版雇杀手的大佬,都是男的,而且想杀人都是因为金钱纠纷。
大陆版不是,大陆版的大佬甚至是个酷帅的重庆女人,她要杀人是因为情,因为被渣男渣女玩弄了感情。
而不管是万茜抱怨自己的人生总差那么一点点的不甘心,还是黄小蕾扮演的女大佬细数自己一生遭遇的不幸,这都符合当下年轻人的丧文化,尤其是今年在疫情影响下,这份在人潮汹涌中弥漫开的“丧”更甚。
这点,日韩版也都是没有的。
当然,最本土化的,要数片尾的字幕:“XX因为XX罪被判了XX年……”所以虽说是汉化了一个已经被日韩拍过的故事,导演还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也结合了当下中国语境,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
三十夜的饭桌上大家应该都和家人朋友说了很多吉祥话,恭喜发财平安喜乐也转发了很多群,但是,成事在人不在天,如何扭转自己的人生运势,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大家也会有更多思考。
其实最初没打算看这个片子,排片也真的很不友好,不是大早上就是大半夜,但忽然发现编剧李想是我认识的朋友,就很想支持一下,然后便看到了惊喜。
饶导在一篇采访中说,我们这些“无名之辈”组成了人潮,然后在其中翻滚(大概是这个意思),也就是片名的由来。
而这电影本身也跟片名一样充满了导演独特的个人表达。
既然说白了是翻拍,那和日版有一样的设定也没什么羞耻的,较之韩版的魔改,我觉得我们的改编保住了精髓,也本土化得比较成功。
韩版和《人潮汹涌》都对女主设定做了较大改动,为了彰显现代女性的独立自主,因此就有了万茜饰演的单亲妈妈。
日版讲述的是一个只会赚钱没有生活的“杀手”,一个一无是处年纪轻轻就想自杀的群演,和一个不会爱也不敢爱的女白领彼此救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故事。
《人潮》很好地继承了这个故事核,几个演员的演绎也可圈可点。
华仔一如既往地稳,肖央我一直很喜欢,演技也很有进步,万茜相较略差,但也没有拖后腿,黄小蕾是亮点,我很早就从其他影视剧中认识她,如今她也用实力证明了她配得上戏份更多的角色。
全剧唯一让我觉得不太舒服的是小九的设定,日版中堺雅人只是因为同情而被欺骗,韩版中李准完全爱上了这个女人无法自拔,《人潮》则是做了情感关联,却又让人不能信服,肖央的行动线就显得可笑。
PS:三个版本的杀手,唯有华仔最有魅力,这种一本正经搞笑的华仔太可爱啦!
昨天写了这篇影评,有朋友说他们那边只排了一场,还是午夜场,真的是让人很无语,实名心疼华仔,在排片量如此可怜的情况下,开分7.6真的太不容易了。
———————————————————————大年初一在家乡小城醒来,赶早去看8:30的《人潮汹涌》,当片中的杀手摘下口罩,露出来刘德华那张标志性的帅脸,作为一个看港片长大的80后,忍不住视线模糊……
当然,刘天王的帅已不复当年骑着摩托车载着吴倩莲浪迹天涯的痞帅;也不再是穿上警服英姿飒爽到让人忽略人品的五亿探长雷洛;更不是《无间道》里矛盾复杂的卧底刘建明;甚至近些年对他的记忆,可能隔壁超市一直单曲循环的《恭喜发财》更符合;连片中他都自嘲“这张脸有点显老”,但在扎堆《暗战》的贺岁档里,我还是愿意为刘天王当一回忘情疯狂的“自来水”。
这部《人潮汹涌》,作为佳片无数的影坛“打工人”刘德华而言,或许算不得他的上乘之作,但因为是刘德华,哪怕是最平凡的故事也有了看头,最凡尔赛的台词也变得扎心,有什么比得上年轻时候喜欢过的偶像,这样一路打拼,连花甲之年也依旧360°支楞着,不念过往,不惧未来,毫无前辈包袱,一头扎进火热的贺岁档中,与后辈们平等竞争更令人动容呢?
整个观影过程很轻松,时不时跟周边人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但讲真具体也记不住有哪些好笑之处,就是看完以后,心情变得超好,确实是一部开心贺岁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更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并不浅薄,擅长讲述小人物故事的饶晓志遇上英雄迟暮的刘德华,有种奇妙的笑中带泪的化学反应。
如同双男主的设定,“顶级杀手”周全与落魄群演陈小萌,阴差阳错,互换身份,双线并行,互为镜像的一路奇遇,然后结尾又来一个彻底的大反转!
一个俗套到有点皆大欢喜的故事,但因为一个是青春偶像刘天王,一个是我们长大后的自嘲代表 “筷子兄弟”,这种梦想与现实的碰撞,怎么不令人感伤呢?
片中,刘德华的第一次亮相,穿笔挺的西装,梳着大背头,戴名表,眼神凌厉,表情冷漠,刀刀致命一气呵成把人杀死……这是港式警匪片里 “顶级杀手”周全该有的样子;但现在是2021年了,当年热衷于扮演古惑仔的我们已经到了三十而已的阶段,我们不再相信英雄和奇遇,甚至连爱情和梦想也慢慢变成不合时宜的奢侈品;可能那个落魄不得志的群演陈小萌更贴近我们真实人生吧。
何况这样一个连死都“不得志”(卧轨,火车改道;喝药,毒药过期;上吊,被房东的催债电话打断)的人,却时刻戏精上身,好不容易有了宛如“中彩票”一样的翻身机会,还深情地给马上要另嫁他人的前女友包个大红包;发现暗杀对象是孕妇,而且是个热衷救助流浪猫善良的人,马上不顾自己有生命危险,把赃款全部白送人家,并临别赠言 “有人要杀你,赶紧跑路吧”……
套用片中周全对他的评价:陈小萌就是一个懒惰、邋遢、消极、贪财、好色,连唯一的优点“善良”也≈蠢的loser而已。
满地乱扔的外卖包装盒,散落一地的酒瓶,胡乱堆成一坨的被窝,桌角打开吃过了的泡面;张嘴就是斯坦尼,书架上的书却都读了不到十页;自称是怀揣梦想的演员,演技浮夸到连群演都演不好;住在逼仄昏暗的老式筒子楼里,却做什么脑中都自带BGM……这一切是不是熟悉?
像不像我们得过且过又总觉得自己郁郁不得志的生活?
而昔日偶像刘天王马上来教给做人,顶尖杀手哪怕是失忆,沦落到这样惨淡绝望的人生里,他也能耐心去收拾陋居,通过阅读和观影锻炼演技,在片场做个不惜力的傻子,晚上做兼职只为早还清欠款,记手账总结重建自己的人生,哪怕是顶着一张怎么看都不像“32岁”的老脸,因为真诚和付出,依旧有人美心善的妹子喜欢……所以,有什么理由,要用死来唾弃这样的人生——我们的人生呢?
当然,导演还嫌不够扎心,他周密地用《喜剧之王》里的旋律,《重庆森林》里相似的铁路旁的陋居,《天若有情》里骑摩托的刘德华,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港片的光辉灿烂,怀念我们曾满眼星光的青春……然后,猝不及防地又任性推倒这一切,告诉我们,杀手周全是假的,杀人也是假的,连手枪匕首满手满脸鲜血都是假的……
还有什么是假的呢?
是我们曾经的梦想吗?
是曾经渴望浪迹天涯的那个懵懂少年的热望吗?
所以你要把这片归于无脑搞笑的贺岁片,我是完全不同意的,因为刘德华那毫无滤镜的脸部特写不会同意,那些笑着笑着突然安静下来,偷偷擦眼泪的影迷也不会同意!
当然因为有情怀滤镜,我只能写这样一篇过于感性的非正常影评,最后,我来讲个故事吧:我有位朋友是刘天王的铁粉,他日常就是个特别上进、内敛、知进退的普通男人,就是那种特别靠谱、特别普通的好男人,某种程度也许是他偶像刘天王的低配版。
去年疫情爆发的时候,他作为我们葱省援鄂医疗队的成员,第一时间去了武汉,那时候,我问他,你怕不怕?
他说,当然怕死,每天出门都战战兢兢,不过这种事可能几辈子都遇不见一次,既然需要他去做,他也可以做到,肯定要上的。
这可能是他这一生中唯一靠近“英雄梦”的一次,然后他幸运地回来了,慢慢的,身边的掌声和关注也少了,他又回归到吐槽工资太少、受不了漂亮小姑娘三句好话奉承的平庸的生活。
终究于《人潮汹涌》中,变成面目模糊的那一个,那些少年时的梦想,青春的旖旎,或者这样短暂的荣光,也会慢慢随风逝去,不再有人记起,毕竟连“香港十佳青年”刘德华也老了啊。
但起码我们年轻过、燃烧过,也曾满眼憧憬和热望,哪怕是这样眼袋已无从隐藏、花甲之年的刘德华,他还支楞着,讲着老套的爱和梦想的故事。
陈小萌这个角色,说实在的真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不讨喜,邋遢愚蠢贪婪懦弱,负面词可以有一堆。
哪怕最后貌似他良心发现的去救周全,也完全没法弥补他这惹人厌的特性。
最最最最不能让人忍受的,那就是他那个宛如垃圾堆一样的出租屋,真是因为生活在垃圾堆里才把自己也活成了垃圾。
所以我才会这么喜欢周全,哪怕失忆后他被变成了陈小萌,骨子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让他在面对垃圾堆的时候,选择的不是同化,而是自然而然的重整,让整个出租屋焕然一新,变成了相当有特色有品位的温馨小窝,哪怕他的人生被偷了,他依旧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为看着港剧港片长大的一代人,对于那个百花齐放,大咖云集的盛世年代,深以为刘德华的演技比不上梁朝伟,惊喜度期待值不如周星驰,经典不如张国荣,唱歌唱不过张学友。
然而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男神们一个个或是老去淡出主流视野或是只能成为记忆只能靠过去的作品回味,在流量当道,资本掌握话语权,作品其本身艺术价值被碾轧成渣的现今,老刘仍坚持工作以抚慰我们仅存的记忆与初心,真的感到弥足珍贵,正如电影中导演拥抱作为群演的他说,感谢你对中国电影做出的巨大贡献!
老刘撑得起这句赞赏!
抛开剧情的不严谨,但这是一部诚意十足温暖人心,同时由衷感谢刘德华先生的作品,刘德华致敬刘德华实至名归。
更新: 真是没想到我这个普通观众的电影吐槽,竟然引得洪灾肆虐一番混战,也是难得与大资本水军能有这么近距离的接触,算了也不予计较了,尤其上来就口吐芬芳的,毕竟你们都要吃不上饭了,而我们普通观众只是损失一张电影票钱以及浪费生命中还算重要的两个小时。
这篇影评这么高的讨论是没想到的(可能以后可以跟别人说我也写过几万+的文章了),如果仅仅是因为打了两星而让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肆意谩骂,那这个电影可能还需要降一星。
回应几点(评论骂人的基本就几个问题,一个个回太累)1、这个电影演员的问题不大(无论是哪个哥哥姐姐的粉丝看清楚,没有说你们家的不好),最大的问题就改编本土化失败,故事没讲好,逻辑硬伤,感情线尴尬。
电影明明白白标注着买了日本原著故事,这片子就像是别人已经把房子盖好了,你只用装修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装修出了很大问题,又不美观又不实用还漏水。
观众就像是去住的房客,房子就是住的不舒服还不能说?
非得一边顶着漏水的屋顶浑身湿哒哒的还跟别人说这房子不错赶紧来住?
我之前很喜欢《无名之辈》和《你好,疯子》,饶晓志导演是我觉得一定要去支持的国内导演,之前两部片子我都推荐身边的朋友去看。
而且以导演的前作是相信导演有能力平衡审查和影片表达之间的冲突,能给观众更好的呈现。
春节档的几部之前我是最看好这部的,结果大失所望。
2、看电影是需要学习的,相互讨论也是需要平等尊重的。
我不敢说阅片量有多高,但同等阅片量的人交流起来一定是更顺畅更舒服的,差不多阅片量以及更高阅片量的人对这个片子感观是类似的。
点开骂人的回复一看新号或者根本没看多少电影的,交流是一定受限的。
就像是成年人与三两岁小孩之间沟通,三两岁小孩不会控制自己情绪非常直接不会表达也没有思考能力,成年人有独立思考各方面已经成熟而且还能包容小孩的无理取闹,这就是差别与限制。
评论区一开口就不文明用语以及扣帽子的,不要说我回复态度不好,尊重是相互的,既然满口不文明用语不尊重人,就不要怪被人同样对待。
如果你坚持并觉得开心,那就你说的对吧。
3、不要在这拉踩,这是对这部电影的不尊重。
4、表达是自由的,但自由是有限度的。
我对这部片子的表达是我个人的感受,而且不涉及到不文明的表达,评论区不当表达者请另行起稿在自己的主页。
5、为什么会质疑本片被控评,水军太多?
我是中了这部片子的超前点映,抱着非常欣喜以及期待去的,但观影的尴尬让我实在非常失望且愤怒。
也就是这次观影我才明白了一些评分的骚操作。
观影团给发的信息(截图在下面)不喜欢的评论要初三之后再评?
再点开豆瓣的评价,能清楚的看到不少感谢xx观影团,再加上如果评论有说电影不好就有各种小号追着喷,能不让人怀疑么?
而且如果真的是高分好口碑,为什么排片量上不来,之前又不是没有因为口碑而翻盘的先例。
就冲饶晓志导演的前作我还真希望他能多赚钱,多排片,有高票房,有才华的导演是值得,可这部导演真的没有稳定发挥。
最后想说各家混战到现在,春节档电影的评价已经因为排片、演员口碑、宣发等问题变得复杂许多。
只是遗憾一年到头,作为普通观众想在电影院看到个好的国产电影真的就这样难!
非常喜欢饶晓志导演的《无名之辈》,自然对他的新片有很高期待,但很遗憾,不但没有预期的好,甚至不好的令人有些生气。
首先要说演员的表演都没有问题,每位都演技在线,黄小蕾是全片惊喜。
但整个电影的呈现非常差,这个锅是编剧和导演的。
电影应该是买了《盗钥匙的方法》的版权,进行改编翻拍。
原版的电影很好,荒诞好笑,各种出其不意,细节也处理的非常好,但本片和其他大多翻拍的电影一样,本土化失败,在好故事的基础上甚至不如导演自己的原创作品。
翻拍本土化最重要也最难的一点是要让整个故事符合现有环境并且逻辑合理,然而这部电影基本跳出大部分常理逻辑,而且角色的塑造前后不一致,非常撕裂。
唯一人设统一的就是黄小蕾的角色,既有亮点也富有层次性。
其他角色都崩了,肖央的角色基本上就是单薄的小人物loser设定,最后想要表现人物变化也非常生硬,还有点不正常的高傲,一点不像是生活绝望想要自杀,一时贪念又如履薄冰的小人物。
原版中的角色拿到钱去还钱的态度都是非常谦卑,很像之前生活窘迫被嫌弃惯了的样子,完全不像肖央表现的嘚瑟。
而且原版第一次去到杀手家里的时候第一件事是非常真诚的录了道歉视频,非常拘谨小心,这个电影里表现的完全无悔意,还一副仇富状态的嘲讽杀手。
原版是找到房东,因为一些阴差阳错暂时互换身份,但这种梗在咱们国内还是挺难的好嘛!
两人互换身份这段强行合理,把我国警察医生拍得跟傻子一样,华仔的角色设定是失忆不是失智,那么谨慎有条理的人物角色前后不一致得让人无语。
明明是极有计谋的角色后面像是被感情冲昏头脑的楞小伙。
跟万茜角色的感情戏尴尬极了,而且强行煽情,影片过了40分钟到感情戏,真的是尴尬得我坐立难安。
日版中万茜的角色是个有强迫症一板一眼性格呆呆的公司小主管,因为她决定一个月内要结婚,结婚对象的要求是身体健康努力向上,偶然的机遇让她觉得失忆后的男主非常符合她的要求,进而产生交集,整个设定荒诞搞笑又不失逻辑,而且后期人物角色又有突破,非常丰满。
而这个片子里把万茜角色写成了啥?
在上海有车有房,文化传媒行业小高管,长相气质出众,就因为是单身妈妈没人要?
导演这样写是厌女么???
这个女性角色一方面要塑造女强人,一方面又可怜弱小没人要,真的白瞎万茜的演技和口碑。
其他逻辑不合理真的是槽多无口,日版通过很多小细节就把电影逻辑理顺,导演真的是太偷懒了。
而且这个电影打的喜剧的标签,但并没有那么好笑,强行搞笑真的太不尊重观众了。
电影整个没头没尾的,角色塑造不丰满,感觉像是巡着日版强拉了两个小时的片长,如果看过日版再看本片可能更火冒三丈吧。
真的很想说这样糊弄观众真的不行!
自己很喜欢这个电影,就多看了一些评论想知道大家的想法。
于是,想说一说关于万茜和刘德华两个人的感情戏部分,貌似是吐槽最多的。
这是一部双男主电影,女主李想的存在是衬托周全这个角色的一部分,是这部电影唯一一个温情所在。
有些观众觉得感情戏多余,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连女主都不需要,没有她依然是一个皂滑弄人的故事,主线一点不受影响。
但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如果没有了这一趴,周全刚刚出院时不会那么阳光的接受这个陌生的世界,他回家的第一个镜头是开开了门瞬间被里面的样子和气味熏到关上了门又走了出来的。
他骨子里是一个有着强迫症,一切都井井有条的人,这种习性并没有被“失忆”,但是眼前的一切却与他曾经习惯的截然相反。
虽然他调侃自己“三十多岁没工作,群演都演不好,一张老脸叫小萌,不想自杀不可能”这成为了一个笑点,但不代表他对这个世界就那么的坦然,他需要一把钥匙。
本性让他接受了这个乌七八糟的世界,但李想就是他那把钥匙,是他融入这个被打造成的善良的世界的催化剂。
略显拖沓的成分是有的,但是感情戏的部分让周全在找回自己的过程中表现了他内心的柔软,他不是一个只有冷血的杀手,尤其是偷道具装成宇航员的那个故事,就是在表达这个男人铁汉也柔情的那一面。
其实也为后面他的真实身份做了铺垫。
而万茜饰演的李想呢,她最开始其实就是要利用周全这个人要写一篇推送文章,她是一个公众号的写手,是一个有着经济自由的独立女性,但此时遭遇职场生涯的滑铁卢,一直在背锅却没有好的文章能推出。
接近周全就只是想要了解这个人的故事,要打造成一个网红小文。
目的不纯,而且还偷偷的录音。
但在这个过程中,这个21岁(现在33,儿子12)就被骗了感情的她突然发现周全因为失忆但却显示出的那份纯良是她这些年来没有得到过的,是她整个看起来富足的人生缺少的那一块。
而这也是导致李想对周全感情升温的最主要因素。
具体记不清了,酒后的那段对白万茜的台词很走心:千万不要变哦,你这样蛮好的,善良……还那么努力。
连续几个夸夸词,但是重点落在了努力上,真正感动李想的或许就是周全身上那份执着于每一件小事,认真对待每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即使失忆也努力生活找回自己的那份斗志吧!
李想是一个都市的独立女性,人物设定是一个凡事靠自己养大了儿子又能自给自足给孩子一切的单亲妈妈,这样的角色会喜欢上一无所有但善良帅气努力生活的人,难道不是水到渠成吗?
有些东西你没有但我有我不在意,而我最在意的,却是你身上闪闪发光的点,要是我或许会爱的更快一些。
人物是有弧光,有温度的。
我们既然改变了周全这个杀手的角色,就要为这个角色找到他温情的脉络。
李想就是那个戏中的小暖阳,她以她存在的方式打开了周全的心,温暖了那个以为自己想要自杀的人。
至于演技,我特意忽略了粉丝和一些偏激的黑评,毕竟有些能在评论里说“万皇”俩字的人,不太可能中肯的进行评价。
于是看到这些内容:有人说总觉得有些飘,前半部分令人感觉尴尬;但也有人觉得这个角色美中带着些小忧伤,即便不说话眼神里也有好多戏,演的很到位。
而于我而言,想回到角色里再看。
李想最开始接近周全的时候,她其实是个“贼”,一个要偷故事骗流量的贼,她不是真心的要去帮他怎样,只是一个心地还算美好的职场女性想为自己的公众号找素材。
这样的身份去靠近一个失忆的人,怎么会那么自然?
而她也是全剧里唯一一个没有爆发戏的角色,最后群殴时躲进车里又决定跑回来帮警察定位救周全时,或许算一个爆发点,但时间很短又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她接了电话左右为难时那个热锅上蚂蚁的着急和矛盾我相信只要你看了电影就一定能感受的到。
而喝了酒那段的表白,你一点都没有体会到这个角色的一丝丝可爱和单亲妈妈加持职业女性的那种不易吗?
这就是我觉得万茜在这部双男主电影里为了衬托男主性格的演技是在线的原因。
回归大荧幕的万茜的确给人以惊喜,但我也看到一些声音说,因为万茜拒绝看这部电影。
观影意愿,人人自由,我不会加以干涉,但是我还是想尊重作品,表达出来我自己的想法,毕竟这个世界和《人潮汹涌》里一样,我还是想看到华哥拿下上吊绳子之后走出那道门时耀眼的阳光。
一群南腔北调的演员在丑陋的打光调色置景中互不打扰地扮演着完全不在同一次元的生旦净丑。导演对爱情的想象贫瘠到荒谬,女主的功能只剩时刻保持端庄的仪态和优雅的微笑,以及在必要时刻没来由地送温暖或扮柔弱。看来,公益广告是我国这帮中生代导演对现实主义电影唯一的想象,而且他们热衷于在一切题材中加入此种极尽虚假的现实关照,只为了拔高他们眼中的英雄男人。
过誉了其实,春节档票房垫底不冤,喜剧效果中规中矩,中间拍得跟爱情片一样,结尾搞得过于复杂(就报警不一样?)。最后是悬疑,喜剧都一般,爱情线还减分
前半段还挺好看,后面实在不行
剧情割裂,类型混搭,配乐乱来,台词生硬,表演浮夸(肖),主角惹人反感,强行扣题,逻辑混乱,没有价值观,没有主题,人物没一个立的住的,结尾又来无名之辈那一套。票房4亿嫌多。
翻拍本土化做的不错,但是影片节奏和原作相差太多,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割裂感和不真实感。
没看懂影片想表达的内容?以及感情线真的多余冗长,后期万茜一出现就想让人按快进键…最出彩的角色当属黄小蕾的晖姐,她演得很好!
排片有点可怜……故事源于《盗钥匙的方法》,多年前看过,笑得不行,我认为不会有人能超越堺雅人+香川照之了,没想到刘德华和肖央完成得非常好。华仔自带认真努力的老实人buff,肖央在《误杀》后好像真的变成一个很有质感的好演员了。饶晓志是资深戏剧导演,张弛节奏拿捏得精当,尤其前半段看得很舒服,还植入了很多文化人/艺术家的小细节梗。路阳和郭帆的戏中戏太好笑了,最具春节档气质的搞笑段落:“感谢你对中国电影做出的贡献!”几位导演的关系真好啊。
没想到电影这么好看,刘德华真的敬业了一辈子,值得尊敬。里面幽幽的搞笑氛围让人回味无穷。整个主题创意也很不错,新颖。很适合演员来看。
万茜的演技怎么变得这么油腻又小品化。
围绕“演员”这一块的展开就非常的模式化,既有设定下,双人短暂性的互换生活,然后真相揭开,是没有创新的。各种镜头的拼贴太轻易了,虽然是类型片的拍法,但仍旧缺乏统一的调度。这种统一的缺乏在主要演员的故事和交流时特别明显。表演有好的时刻,但是出来的戏份逻辑上都没有必然的联系,各自的就是各自的。最后万茜跳上刘德华啥意思,爱情片咯?
剧本问题挺大的
因为有原版故事的基础,加上刘德华的个人魅力,还算hold的住。但原版实在是太好了,浪漫温柔,真的不知道翻拍的意义是什么,电影本身就是充满偶然的作品,你让原版导演自己来他都未必能再拍那么好。几乎所有的改动都是减分(除了麻哥飙戏)。尤其是女主角,改的狗血又强硬,哪有孩子被绑架不报警的妈。还有为什么又有四川话,太多了,大家有个默契,每年给川话角色数量定个额度好吗?真的听腻了。为审核产生的改动也很大,既然这样直接写个尺度内的故事不好吗,再一次不理解翻拍的意义是啥。结局也是,本来挺梦幻的世界观,非要给华仔肖央在bgm里一通土味暴打,太憨了。好在原版的底子还在,没看过的观众还是能享受到剧情带来的愉悦。而且这个版本至少有在往浪漫的方向努力,比韩国版好。
因为评分还可以没想到可以烂到这个程度,编导完全不懂喜剧,不懂这个故事的爽点是什么。讲道理,导演洋洋得意的山寨小剧场话剧这套东西,不是应该在戏剧学院二年级就扬弃了吗?
极其破碎,港片的幽灵高悬。
电影人潮汹涌,推广曲汹涌人潮,从俩名字就能看出来这次的改编有多不走心。前提“万物即大爱”,完全是初中生式的稚嫩笔法,杀人也能大爱,盗窃也能大爱,绑架也能大爱,他强由他强,我自“大爱”拂山岗。配角进场却不知退场,半吊着口气念白,无关痛痒。密密麻麻的剧作漏洞居然出自话剧界大拿饶晓志之手,这点我也是很惊讶。说明要么他根本没认真,要么就是他距离正规的影像创作还隔着十万八千里
一次比较成功的本土化改编,荒诞式的喜剧也十分适合春节档。大年初一和父母一起来看华仔,依然保持着他高水准的表演,更惊喜的是,能从影片中看到很多他曾经作品的影子。除此之外,肖央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对自身角色的情感表现极佳。在这一场人潮汹涌之中,影片中小人物的命运交错在一起,最终却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导演对部分细节处理也很到位,不经意之间就透露了几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男主也就刘德华够格演了吧
天呐怎么会如此无聊老土,以至于连吐槽都毫无兴趣。打从一开始改编的接地气层面就已经失败,笑料和爱情戏太尴尬生硬只能用淘宝抖音塑料配乐来烘托,两条叙事线感觉每一场戏都在比拼谁更无聊(无聊=盯着大银幕走神并疑惑怎么还没结束)(以及春节档三部喜剧无一例外都包含了呕吐/放屁以及男性角色女性化/易装的“笑料”
这电影是演员鼓励片吧?刘德华真的老了,但演技是真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
改得自作聪明。堺雅人全方位拉踩肖央,刘德华好帅艹可以对标香川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