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2》亮点:1 还是最原始的味道,整体风格没变依旧是温暖治愈风,开头《深夜食堂》的BGM一出来,相信很多深夜粉儿会燃。
2、有些人设还挺有意思的,比如第一个故事的女主工作压力大就爱穿黑衣服,有丧服癖。
最后人物的弧光完成通过衣服颜色的变化来表现。
3、笑点还是很密集的,不时抖个包袱。
但基于本身的人设反差和日本中二式表演文化有关,霓虹国独有的吧。
如果换做是中国演员来演,一定是满屏的尴尬。
4、三个故事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白领阶级的生活压力、父母对子女婚姻年龄差的恐慌和抛夫弃子的心灵救赎。
槽点:1、和电影版1存在同样的毛病,三个故事毫无相关,碎片化拼接,这个系列还是适合做TV版。
2、第一个故事的女主人物自身转变太牵强,没有给出充分的理由。
3、故事和食物的联系越来越弱,除了第二个故事,剩下的只是吃两口给个特写就过去了。
4、最后一段过于煽情了,尤其是音乐一出来,因人而异吧,有的人鸡汤喝多了也会腻。
整体给六分及格分吧,剧本有点弱。
适合治愈系日片迷和深夜食堂系列粉丝。
PS:观众有提问题老板脸上的刀疤怎么回事,他回答说自己不知道,导演没有明确告诉他,是一个神秘的存在。
一 我不会去深夜食堂 我晚上8点之后在哪里都不吃二 我不会和那么多陌生人聊天交流变得熟悉 我只会宅在家里三 日本人的小物件太多太多了 叫我这种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不舒服四 我很欣赏他们的工匠精神 把一件最普通的事情尽可能做到最好 比如做最好的拉面煎最好的蛋饼烤最好吃的秋刀鱼捏最好吃的鱼子酱寿司炒最Q弹的乌冬面五 我喜欢他们这样安静生活的气息六 犯了严重错误的人 永远不应该被原谅
我妈一直很爱看《深夜食堂》,对同样作为“日本吃饭节目”的《孤独的美食家》就不是那么感冒,她的理由是,《深夜食堂》有故事情节,而不是一味狂吃。
拍了这么多季,深夜食堂的故事情节倒是越来越多,可是对吃这码事,说得越发少了,别说“一味狂吃”,连“吃”都淡薄了。
深夜食堂从一个充满油烟味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理智上我无从辨别两者孰优孰劣,或许两者都有可取之处,只不过难以比较。
前期的深夜食堂,剧情一般是做饭吃饭听故事,在尚且不那么套路的剧情当中穿插了各色美食。
来路不明的老板顶着一张饱经沧桑的刀疤脸沉默地操持着饭菜;前来吃饭的三教九流在进食的过程中互相日渐熟识,至于感情流露,再至于向饭友伸出援手。
深夜食堂将这些孤独的人们聚集到了一起,用食物将他们松散地粘合起来。
到了后期,便渐渐地不同了。
深夜食堂,似乎将存在的意义由“吃饭”转为了“满足心愿”,这一爿狭小的店面,仿佛成为了一个神圣的所在,成为了食客的万事屋,所有失散的亲人与恋人都在这里久别重逢,万水千山来相见;所有为感情困扰的人在这里走出了困境,迎接新的人生;所有龃龉在这里和好,一切痛苦与不堪的情绪在这里烟消云散,这里是全世界的秘密神社,门口挂起的短帘是变了形的鸟居,门里是一方奇异神秘的乌托邦,从每天深夜十二点起,大密度地上演着悲欢离合,直到早上七点钟食堂打烊为止,程式化的温情洋溢其中,旋转升华,不断拔高;而关于吃喝二字的空间,则被挤占了大半,吃食越来越简单,逐渐进化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而老板“什么都能做”的特质也遭到了弱化,弱化到让人都快要忘记他这个本领了。
比起影版深夜食堂1让人有些莫名其妙的“救助少女”的突兀剧情,这次的影版深夜食堂2,故事上基本沿用了剧版惯用的传统模式,采取了“死亡”作为电影的主题,串联起了三个基本无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以女主角常点的烤肉套餐作为主题食物,这位女主是个热爱穿着丧服的年轻女编辑,工作磕磕绊绊,生活乏善可陈,在一次葬礼上偶遇白马王子,最终却发现对方是个香典小偷,并以在葬礼上勾引女生为乐。
第二个故事,主角吃的则是荞麦面,这次的主角是为去世的丈夫和父亲过完十七周年的一对母子,他们共同操持着一家荞麦面店铺,然而因为儿子想要与大他十五岁的姐姐型女性结婚,母子之间产生了矛盾:母亲想要继续管制儿子,儿子想要独当一面成为真正的大人。
第三个故事,主角点了猪肉汤套餐,这位主角是一位丈夫离世七年的老夫人,遭遇电话诈骗赶来东京,她相信电话诈骗的原因竟然是她早年间抛弃过的儿子拒绝与她相认。
三个故事都或多或少与“死亡”有关,情节上算勉强立住了脚,但如此一来,结构却难免显得松垮,失却重心。
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三集情景连续剧拼接在一起做成的。
但要是将三个故事单独拆开来看,不论哪个故事,单独拉伸成一部电影又都略显单薄。
较之其他两个故事,或许稍微复杂一些的第二个故事是有一定延伸空间的,但是仅凭现有的简单情节,单独支撑起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长还是太难。
不明来历的食堂老板,到这里也基本被揭露了身份,是“从前叛逆的坏小子最终浪子回头继承父亲的店铺”。
这样看来,老板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神秘莫测,就像金庸新修的射雕中把邪性神秘的黄药师改作了根正苗红的“忠良之后”,虽然有了来历出处,却剥落了世外高人的外衣。
老板的外貌几乎没有过变化,然而渐渐地他不再是一个安静的看客,反而更像一个表面略显沉默、内里热心的佟掌柜型的人物了。
在这次电影当中,食堂老板竟然发扬了乐于助人的精神,与警官一起带着遭遇了电话诈骗的老奶奶去看她的儿子,这在之前早期的剧情中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场景。
貌似质朴的他几乎成为了这个深夜神社里的神明,赐给前来吃饭的食客好运和温暖,戏剧化地满足着食客的心,而不是食客的胃。
(老板的形象。
顺序是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电影版1、第四季东京故事、电影版2) 每一次深夜食堂的故事告一段落,都选取在过年的时候。
新年,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家人团聚庆祝的时刻,然而深夜食堂的常客们却选择在这里欢聚,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没有了家人,还有的家人在遥远的故乡。
他们中有孤身一人的艺术家,有无所事事的老人,有沉默严肃的黑社会大哥,有脱衣舞女郎、小姐、妈妈桑和av演员,这些在社会边缘苦苦求生的小人物,早就把深夜食堂当成家一样的存在,而因为吃饭而被联结在一起的饭友们就成为了息息相关的家人。
这种温热的场景,很难让人不产生心动的情绪。
也恰恰就是这种场景提醒人们,深夜食堂,不是一间冰冷的饭店,也不是一座庄严的神社,而是一个温暖的家庭。
从不同地方聚集来的食客,在这里填饱空乏的胃,顺便捂一捂自己凉津津的心,才有勇气走出食堂的门,回到外面茫茫人海的大千世界。
深夜食堂,毕竟不是哆啦A梦的口袋。
因为人世间真正的故事,从来不能像童话故事一样简单幸福,不是能在夜晚开放的饭堂里吃几次饭,就能峰回路转。
人们会寄希望于这个神社一般的小饭馆的存在,但是很遗憾,在这个世界里,它永远都不会出现。
它只存在于影视剧中深夜里街边小小的角落,让你在看过之后,流几滴感慨的眼泪,又继续辛苦地在人世间徘徊挣扎。
就像一座真正的神社。
随着国产深夜食堂烂大街的口碑,《深夜食堂2》也在大银幕和观众们见面了。
不商业、不矫揉,在这个酷暑的时节,就像一股清流,慢慢地温暖人心。
深夜食堂的走红和高口碑有它存在的社会基础。
如今的社会,每个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内心却越来越渴求被关怀和认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小的居酒屋给那些形形色色的都市人提供了一个放下戒备、减轻压力、心灵交流的场所。
彼此之间相识,但又没那么熟悉,可以无所顾忌的敞开心扉的沟通着,哪怕只是自言自语。
回形的料理台,让顾客和老板、顾客和顾客之间有最方便、直接的交流距离,能方便的攀谈,就算是第一次入店的生客,也能马上融入进来。
深夜食堂也有着它特有的、不可或缺的美食文化。
日料本就以精致、新鲜著称,每一份料理中都蕴含着厨师的精工细作,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制作者的用心。
在深夜食堂里,菜单只有猪肉汤,只要老板会做,就可以做出你想吃的。
于是,每个故事都有一个美食主题,每个角色有各自喜欢的美食,每道美食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推动着故事发展,也是故事的核心,这决不是国产版那些模仿品和老坛酸菜面这样的硬广所能代替的。
影片的人物设定也是深夜食堂成功的关键。
小林薫饰演的老板,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颗柔软的心,他是一位优秀的倾听者,总是默默的听着,鼓励你跟随自己的内心,而不过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果你非要老板给个建议的话,他会转身做出一道拿手的料理,递到你面前,让你慢慢品味。
小林薫冷静成熟的表演让角色有了灵魂,两者完美的融为了一体。
别的角色,或老或少、或男或女,他们普通平凡的就象那些在你身边、你所认识的人,活灵活现的带出一个个市井故事,让观众随之若喜若忧。
而在国产版中,黄磊虽然也是国内公认的暖叔和烹饪高手,但简单的照搬人设,只能说是不伦不类,整体的表演和角色有不少的距离感和违和感,特别是穿上那身山寨的料理服,再加上那道刀疤之后,高下立见。
在演员的表演中,深夜食堂2没有小鲜肉、当红偶像,更多的是一些实力派演员,摒弃了原作漫画中夸张的部分,不做作、不过火、恰如其分的演活了这些普通人,让观众记住了角色,而忘记了演员。
要是和国产版某些演员的浮夸表现来看,这些走心的表演只能说是如教科书般的存在了。
再看了一眼豆瓣的评分,《深夜食堂2》8.1分,《深夜食堂》国产版2.7分,这不就是东施效颦的含义吗?
国内影坛不应该只有商业片和大制作,也需要一些温暖走心的,真正有质量的影片。
如果说白天的都市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那么夜晚的城市就是属于深夜食堂的。
喝下一口酒,放松紧张的心情,和三五食客聊聊彼时的心情,有时也会说出一些哲理的话语 ,感慨着人生。
当你悲伤的时候,肚子还是会饿的。
这个夏天,如果你觉得心浮气躁、有些疲累,不妨走入影院,喝下这碗温情的小鸡汤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间深夜食堂,这才是真正的深夜食堂。
看完电影,夜已经黑了,肚子也有点小饿了,于是,顺道就走入了街边的一家深夜食堂。
这种温暖不只让食客的胃里暖了,他们的心也重新暖和了起来,除此之外,屏幕外的观众的心也暖暖的。
在一家小小的店面里,遇见平凡却又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聆听他们各自或精彩或平淡,或幸福或心酸的故事,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却更能体会到人性温情的一面。
除此之外,反思自己,明白幸福来之不易,会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放弃一些没必要的执念,这样过得会幸福很多。
••••影片「深夜食堂2」LEO影笔记319还是喜欢深夜食堂的故事讲述方式,就这么淡淡的讲,淡淡的开始,淡淡的结束,连同字幕也是淡淡的闪闪的结束;赤冢范子的遭遇十分的黑色幽默,或者这种大龄女注定遭遇大龄感情骗子,有些人太了解她们了,以至于怎么解刨她们都十分了如指掌,第一刀与最后一刀都恰到好处;「深夜食堂」也是淡淡的「小森林」的味道,或许很日本,但是很舒服,这是梁家辉版深夜食堂根本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一切的毫无违和以及淡淡的味道或许来自于背景舒缓的钢琴声;其实我挺喜欢看一些日本片子的,过程像喝茶,一点点蛰嘴的温度,然后留有些余香在嘴里,凉了就兑些热水,味道淡了,慢慢的这个故事也听完了;大龄剩女的悲哀、独身妈妈的教子、女大15的错位爱情、不能面对儿子的老妈妈……由深夜食堂伴着钢琴声讲给你听;女大15岁的年龄差,确实小丈夫,是男孩的征服欲还是大龄女的风韵犹存,婚姻对于两人确象悬崖钢丝了,找不到维系的理由,共产主义理想吗,还是修禅打坐,爱情是有时限的啊孩子,如果你敢面对以后的时候再去思考你现在的爱情观;菜肴的烹制过程是本片的关键部分,故事转折以及整体节奏的把控全在这几道菜上,菜品的制作过程完全代表了老板的语言与道理传导,故而每一道菜的精良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深夜食堂2」有一些不好的节奏出现,老板以及部分角色有了演的成分,让节奏有些跳出,尤其老板一些故意的语气与诙谐,让整体的节奏有些颠簸感,险些丢失那娓娓道来的气质;「深夜食堂」所传递的是有些民族的必须在,哪怕那些目的的墓碑,碑上的碑文,装饰的祭祀品,那都是民族的,如果民族的根部被拔起了,一味只求变化推新,那将是空洞的可悲;有一间「深夜食堂」实属幸事,有一个可以自律生活的通道,一档午夜对话,一团可以换心换事的友人,互相打理心情,互相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上路;
活着,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问世以来,《深夜食堂》拥有了一批不小的忠实拥趸。
以美食暖胃,用故事暖心,在新宿这间小小的食肆中,一群无家可去的人用欢笑和眼泪,向全亚洲输送着一碗碗深夜鸡汤。
2017年,电影版《深夜食堂2》如约而至,还是一如既往的暖心,但主题一改往常的明亮,转向了生活的阴暗。
电影由三个小故事组成。
一个恋情屡屡受挫的高龄女编辑,常常换上丧服、吃一顿烤肉转换心情;一对开荞麦面的母子,儿子爱上了年纪大的女人,却不被母亲理解,常跑出来吃炒乌冬;一个曾经抛夫弃子的外地老婆婆,被骗子骗走了半生积蓄,留在东京只为盼着见儿子一面,所以每次只点廉价的猪肉汤套餐。
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故事,内里由一条线连起来。
这条暗线便是「死亡」。
死是可亵玩的仪式。
电影开头,深夜食堂聚集的食客不约而同穿上了丧服,有人是刚参加丧礼,有人是丈夫十七年祭,只有一位女客,是因为心情不好而穿上了丧服。
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她穿丧服时特别有魅力。
在日本这种特别重视仪式的国家,死尤其是重中之重,女编辑的行为显然不符仪轨,但也被周边人坦然接受。
因为死终归是生活常见之事,而非不可亵渎的忌讳,丧服是仪式的一部分,也能移作他用。
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普通日本人对待死亡的基本态度,重死,更重生。
死是生的重担。
每樁死亡事件中,当事人生命终结固然无可挽回,但对他的羁绊而言,无异一场灭顶之灾。
荞麦店女店主的丈夫盛年过世,至今已一十六年整。
电影没有直接描绘他的死亡事件以及后续影响,而是讲述了十六年后的轻喜剧故事,用它遥远的余波,让观众推测当初死亡事件造成的惊涛骇浪。
女店主以一己之力撑起丈夫继承的家业,并抚养了婆婆和孩子,这同时让她养成了强势母亲的个性,试图掌控儿子的全面生活。
儿子恋上年长的女性,或许也有父亲缺失造成依恋母性的原因。
和解一幕,依然发生在深夜食堂内。
女店主尝到了儿子亲手做的荞麦面,一面说着难吃,一面大口地吃下,脸上悲欣交集,终于越过自己,放手让儿子生活。
这是一樁遽然死亡事件造成的长达十六年的涟漪。
死是不可避免的告别。
最后一个故事,终于以最接近死亡的老年人为主角。
虽说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人们可以逃避,可以暂时忘记,唯有老年人在日常的生活里,直接面对时日无多的现实。
人老易贪,寿多则辱,因为老去之后,才知死亡是人生的大恐惧。
不知那位和老婆婆同床共枕的少女是否也体味到些许死亡的惊悚?
这个故事里,老婆婆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却有一件心事未了:想知道当年被她抛弃的儿子的近况。
老太太年轻时和情人私奔,抛夫弃子,道德显然有瑕疵,甚至可被归入某种“变老的坏人”。
现在死已没顶,所谓道德对错不再必要,她依然挥舞着一颗求救的树枝,故而深夜食堂的一班人马集体出动,帮助老婆婆再看一眼儿子,是出于热心,出于恻隐之心,更出于人皆有之对死亡的敬畏之心。
电影以店主扫墓告终,亦是与生死有关。
话说回来,这三个小故事,其实情节联系并不紧密,情绪也多不连贯。
看得出来,编导在努力地权衡生命与死亡、明亮与阴暗、轻快和沉重,想必其中既有商业和艺术的考量,也有晓畅和深刻的考虑。
死去元知万事空,日本浸润佛禅思想千年,日常之中皆有佛禅的余韵,《深夜食堂2》商业电影中探讨死与生的重大议题,是绝大的勇气,亦是因为有日本肃重、超然的文化作底子。
“生死去来,落落磊磊”,有这种淡泊超然的生死观,才有电影那久久弥漫的人情味。
深夜食堂的好,在于不说尽,故事点到即可。
不能愈合的伤口,不能圆的生活,得之左岸失之右岸。
抛夫弃子的妇人,选择了为爱私奔,背负了一生良心的债。
内心的折磨望之可现。
在这里,大家没有站在上帝视角去审判她,而是默默的帮助她化解心结。
天地的广阔不在地域多宽,物质如何丰富,而在于包容的人心,深层次和多层次的人性。
所有喊口号,强行煽情的东西都是击不中人的,最是那温柔的一戳,戳破眼泪的防线。
还是熟悉的场景,还是温暖治愈。
二,也很不错。
2018年去看的电影今天偶然在备忘录里找到当时写下的影评。
“这人呐,虽然心里难过,肚子也还是会饿啊。
”看完整部电影,记住了开头这一句话。
发生在深夜食堂里的故事大多是零碎的片段,要靠旁白和补充画面才能展现完整的剧情,但碎片有碎片的感动。
当我们作为旁观者参与别人的人生时,不也只能窥得一些碎片吗?
很多生命里曾浓墨重彩出现过的人,后来也只能从别人那里听说,更勿论那些匆匆而过的人。
但这些路过的人的喜怒哀乐却仍然那么真实地保存在我们心里,时时影响我们的情感。
《深夜食堂2》对我来说就像从小看到大的生活麻辣烫。
只是把场景切换到日本,演员演技更好了而已。
但它们的核心对我来说都是讲述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一闪而过的耀眼瞬间。
小场景,小情绪,小成本。
然而,我一直是一个忠实的小成本电影拥护者。
星球大战里的宇宙秩序与我无关,我更在乎每个渺小的个体。
正如王小波“谈恋爱绝不从爱祖国谈起”,我爱电影,绝不从宏大的史诗谈起。
《深夜食堂2》就是我爱的那一类电影。
人的一生实在是太漫长太无聊了,然而《深夜食堂2》却不去管那些平凡无奇的琐碎,它抓住的是每个人,无论多么平凡卑微,一生中都总会有爆炸的一瞬间。
从电影里的三个小故事,我看到了这些主角生命里难得的爆炸,看到了他们人生中也许是唯一一次拥有的可以飞翔的壮阔意志。
除去美食和插曲,这是《深夜食堂2》真正留给我的感概。
对日本的文化和历史缺了一份了解,所以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吧,总的来说,这个电影是很温暖很治愈的。
特别是每一个故事的结局:喜欢穿丧服夜游的女编辑,换上了一身粉色纱裙,牵着穿白色西装的爱人的手来到店里;妈妈欣慰地吃着通过老板的手到其手中的,儿子做的难吃的荞麦面,对儿子与大他15岁的姐姐要结婚的事情表示默许了,儿子和女友在犹豫妈妈可能在食堂里,是否要进去时,听到身后的小贩突然间摇起了风铃,小贩跟他们说要活得像这音色一样,两人相视一笑;奶奶在车上,远远地看见了不愿与其见面的儿子一家,温馨而轻盈,见儿子一面的愿望终于实现。
很多人说是这是平凡人的故事,是群像。
我似乎没有太多人生感触,可能是自己经历的还太少吧。
我觉得故事中有不合理之处,在这里不细说。
最后,始终觉得自己能活在这世上时间相当幸运的事情,对身边的人好,做好自己的事情,别的,随它去吧。
纪念我的第一次提前离场[摊手]
我真的只能打2颗星不能再多…抱着期望去看的然失望远大于期望 我并没看过日本电视剧版的深夜食堂 仅观此电影 觉得食物的作用地位几乎可以说是没有 有点强行和食物扯上关系强行用深夜食堂这个名字的感觉……故事也是 并无太多新奇 整个电影感觉松散无趣(我会说我和朋友觉得无聊然后提前离场了吗
不咋滴
无三观 与美食无关 与人物无关 与观众无关 除了灌鸡汤还有什么…
已经没有美食了吗
进来看池松壮亮。台词、剧情、人设都一如既往的“编”。浓浓的“台词味儿”,刻意、造作,硬上鸡汤。只能当“成人童话”看看了。想想若是仓本聪先生执笔的脚本该多好,没准就是一部时代白描的群像大戏。这么好的题材、切入角度,搭配这样演技精湛的卡司班底,基本都可惜了。
【人啊,往往选择不断追寻,就是不愿意接受既定的事实】前两个故事是来搞笑的吧,不过只要能见到小徒弟就好,可爱死了“晚餐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和什么人一起吃”
仿佛再也跟美食无关,说的都是人,人情,人情の味。
要是非说这片子治愈,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忘了初心。年轻的教皇问众生:what have we forgotten? 我看,we forgot the others. 今晚跑步回来路上主动为我打伞的男孩,还有宿舍楼下用手帮我挡住电梯门的女孩,生活中的惊喜是你创造一半,别人给你一半,前者不求回报,后者你不认为是理所应当。想喝朝日!
温暖人心的小剧场依然好评……国惨电影保护月,排片少的可怜,入座率也低的惊人,都看国惨电影去了么🌪
我就装着被治愈好了。
不得不受到原来剧集的钳制,电影的格局显得较为零散琐碎,剧本结构很有问题,不过又看到一张张熟悉的有故事的面孔,还是亲切感扑面而来,故事依然是那么温情善良,小巷子里的小街区满满市井气,那么和睦友善真想生活在那儿,我们小田切老师真是世界上最最古道热肠、最最年终无休的片儿警
深夜食堂深夜看,看完有点失望了。电影不应该是拼凑的小故事,又努力寻求共同点。似乎像舌尖2只注重情义而疏漏了美食,有点喧宾夺主。不过还是很想吃壮壮送外卖,给让叔指路~
啊,好喜欢那个夏天卖风铃的小车车,还有冬天的猪肉汤,还有善良,还有爱。
不到50个位子的放映厅,不到10个观众……这才是看深夜食堂的应有氛围吧。啊,好感动。佐藤浩市那个诈欺犯就三场戏吧,寥寥几笔,丰盈无比。
越拍越无精打采,故事越来越无趣,美食在里面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就此打住罢。
不错哎,作品的表情放松了很多。不再强求将故事展开束于食堂之内,于是故事之间虽然关联不大,却也不再有那种明明无关却要强行寻求黏合的勉强感了。本来,这家食堂只是众食客来来去去的落脚地,他们之间发生故事是运气,如果只是邻座而食、点头致意然后擦肩离去,也是世间长情。另外和上一部一样,这次下到什么版本也是很用心处理了屏内硬字以及特殊名词,结果并不是mp4ba的功劳,而是囧夏字幕组做的啊。
喜欢炒乌冬的故事,其他的两个,演员和剧情都做作了,在一堆风轻云淡的演员当中,佐藤浩市和渡边美佐子都太用力了。第三部,是不是该拍master本人了?
三集联播~~~~就一部电影来说真的是懒到家了,就深夜食堂系列来说,就是一个拍不完的温暖版老娘舅~~~~
三个故事虽然全是看两眼就见到底的套路,但温情点还是抓的很足(尤其第三个),也都存在互文关系,生老病死里的温情脉脉。在电影院看最大感受是:即便拿日剧番外水平凑几个片段(或者可以叫三集日剧联播?),都比每年大概95%以上华语院线片舒服靠谱。差距之鸿沟啊...